曲姓的读音是分the两种读音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怎样区分晕的两种读音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晕yùn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眩.车..晕yūn1.昏迷:倒.厥.2.头脑不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晕车晕船等交通工具的读第四声。头晕念第一声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的图书馆
来自:网文
曲姓,拼音:qǔ xìng (qu xing)。在中排第20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4位。
常用汉字:有qū、qǔ两个读音。
1、qū,表示弯曲,与“直”相对。姓氏。
2、qǔ,(1)、一种韵文形式。(2)、音乐术语。
①、表示音乐或音乐作品。
②、描述作品类型时与“歌”相对,表示非歌曲、声乐曲形式的器乐曲或其他音乐作品。
藏语中“曲”的含义:曲,是“法”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佛法”。
字形字义:
本字从“由”字改变而成。“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所谓“关系字”,是指一对或一组汉字,它们的字形差异很小(如关系字“田”和“由”),字义却紧密相关(如“田”指庄稼地边界确定,所有权清晰;“由”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有变动)。
“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前者是从后者改变而来。“由”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不固定。“曲”指庄稼地边界体系进一步解体,所有权面临大范围调整。相应地,庄稼地要重新划定边界,意味着乡村社会人员变动很大,需要重组。这种社会组织的人员变动主要是战争造成的,因为古代社会实行兵民合一制度,其成员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古代的乡村组织叫做“”,本身就是军事组织(“部曲”),是军队地方化的形态,很像如今的新疆建设兵团。一旦面临战争,整个乡的成年男子都将集合出征。等到战事结束归来,必定有人数减少的情况发生,如果是伤亡过半,那么出去1000多人,回来就是500人,剩下的500多人的份地就没有劳动力去耕作了,这就需要由国家统一进行劳动力的调拨和补充,这就意味着原有的庄稼地边界需要重新划定,所有权需要调整,这种比“由”字显示的庄稼地边界不固定状况还要严重的情况,就叫做“曲”。
所以,“曲”字的本义(请参考本词条“”一栏提供的字形——农田之形):原来的农田体系接近散架,相应的社会基层组织处于半解体,需要重组的状态。(与“紧凑”相对):松散(状态)、松弛(状态)、懈怠(状态)。再(与“直”相对):弯转的状态。
一,“曲”作为“部曲”讲,就是指古代的准军事组织,预备役师团。如今中国还建有大量的预备役师团,报刊上有时候会报道预备役师团的军事训练消息。这些师团的官兵,平时都在企业事业单位岗位上工作着,一旦接到命令,可以很快集中起来,成建制地投入军事斗争。这里,“曲”指“非战时状态”。
二,“曲”作为“酒曲”讲时,是指一种霉变物质的待机、待命状态,即霉变物质的非活性状态,一旦赋予其使命,它就能迅速恢复霉变活性,积极参与发酵过程,帮助酿酒。
三,“曲”作为“曲调”讲时,是指说唱艺术的非正式、非直白状态,一旦赋予歌词,它就能帮助表示明确的情感和心意。
金文、籀文和篆文“曲”字都是弯曲东西的象形,由此产生弯曲的含义。引申表示弯曲的地方和偏僻的地方,引申表示由高低不同的声音构成的曲子,再引申表示歌的乐调。汉字隶定时按取消逆笔的要求形成如今的写法。
曲姓望出平阳郡(今西南)、陕郡(今一带)、雁门郡(今山西北部,一说今西南)。
曲姓适用楹联:诗书为丹桂之根教子不敢忘乎;勤俭乃黄金之本持家焉能移哉。家贵于和任年歉年丰总须经礼以时;业精于勤或劳力或劳心要必无荒无怠(这两联均为河南顾县曲门进士府石柱联)。曲姓历史名人,根据古籍记载,汉代有代郡太守曲谦、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将军、贞元中;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同知曲从直、知县曲廉;当代有曾任后勤部副部长的曲保健,等等。
从大槐树迁民之曲姓后裔分布于陕、甘、冀、鲁、豫、京等地。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帝王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大庭氏居曲阜,后有阜氏,曲阜氏。”
  大庭氏,就是远古炎帝的称号。
  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晋朝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曲阜“为大庭氏之故国”。孔疏:“炎帝一曰大庭氏。”炎帝即神农氏,先都陈,后徙曲阜。按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的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之。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
  这个“鲁”,在远古时期泛指东夷民族中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族人,其所居之地皆临河、湖、海,每日以打渔为生,食用不完的鱼就在阳光下晾晒为干鱼,以备长久享用,因称“魯”,其称谓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胶东半岛的东夷族人就被称作魯人,其生息之地称鲁地。后世两周时期的诸侯大国鲁国,就在其故地建国,因此称“东鲁国”,简称“鲁国”。
  “库”,指储藏物资之处,而“大庭之库”即指炎帝时期官方贮藏公众物品的地方,是原始氏族社会公有制度的特征,可以理解为其部落联盟生存、活动之处,因此称为大庭氏。
  “大庭之库”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的济宁市所辖曲阜市境内。
  “曲”,上古时期人们用以指“象器受物之形”,在典籍《易·系辞》中解释:“曲成万物而不遗。”那就是一种形如容器的地形或器皿,而“大庭之库”就是个大大的“曲”。“阜”,古文是“?”,义指人群盛集之土山之地,“大庭之库”所在地区的东边有座没有石头的土山,今叫防山,因此其地被后世人称作“曲阜”,并非今人牵强解释的“古代其城内有弯弯曲曲的土山,因此称曲阜”。其“大庭之库”很可能就是古人掏山而建的窟庭(洞库),既不怕风霜雨雪,又能很好地保藏物资。不过,其具体处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曲阜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曲氏、阜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姜姓曲氏族人皆尊奉炎帝神农氏(姜石年)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曲氏、姒姓曲氏、芈姓曲氏合谱。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君主桀的臣子曲逆,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传说,尧帝出生在伊祁山,从小在伊祁山长大。当时连年干旱,伊祁山周围的水塘都干涸了,人们要到尧城、下叔一带驮水。后来尧城、下叔水塘的虽然水不多了,但当地善良的居民仍然先满足伊祁山人们取水。后来尧城、下叔一带水塘的水也干涸了,人们就想办法用用石铲开挖地下水。可是挖了许多天也挖不出水来,尧帝看了心里很着急,就丢下石铲,猛地将五指向地里戳去,由于用力太猛,不知戳进地里有多深,待他拔出五根手指头时,五道清泉随即濡濡喷涌而出,尧帝称它为濡水。为了照顾周围村庄的人们都吃上水,尧帝特意让濡水曲折回环,绕了许多弯,形成一条曲曲弯弯的河流,“曲水”之名便由此而来。
  夏王朝末期,末代君王姒履癸(夏桀,公元前1794~前174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51~前1600年在位)的属下有一个臣子名叫逆,他被封居于冀州的曲水之畔(今河北顺平),“曲水”即今称的滦河,主要流经今河北省的保定市顺平县西部,其在顺平境内七拐八绕地流淌,因称“曲水”。曲水流至范阳(今河北涿州)后汇入涞河。因此,他就以所居之地的水名为号,称“曲逆”,其河也因他的封居而被后人改名为“曲逆河”。
  夏履癸五十一年(商汤王子契二十三年,公元前174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王朝,疆土政区被商汤王重新分割安排,曲逆的后裔子孙由此失去封土,遂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曲氏,以念先荣,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曲氏族人皆尊奉曲逆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曲氏、姬姓曲氏、芈姓曲氏合谱。
&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晋国晋穆侯给其少子成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的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将第三个儿子叔虞封在唐地,其后代迁于晋,称晋侯,其国称晋国。
  姬叔虞的第八代孙,就是西周末期的晋国君主晋穆侯姬弗生(公元前811~前785年在位),晋穆侯赐封自己的小儿子姬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
  姬成师,就是后来晋文侯姬仇(公元前780~前746年在位)的弟弟,时已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期。到了晋文侯之子晋昭侯姬伯执政时期(公元前745~前740年),封其叔父姬成师为“曲沃桓叔”。
  当时,曲沃之地比晋国都城翼(今山西翼城)的面积还大,再加上曲沃桓叔为人德行高尚,颇得曲沃之地国民的拥戴。后来,晋国大夫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为国君。但由于晋国上下皆认为曲沃桓叔非嫡,因此反对曲沃桓叔为国君,臣民同仇敌忾,坚决反击,曲沃桓叔败回曲沃。晋国人扶立晋昭侯之子姬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数年后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九年(晋孝侯姬平八年,公元前732年),曲沃桓叔郁郁而终。
  其后,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为报父仇,亦曾兴兵攻晋,但也不得结果,随后在周平王四十八年(晋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此刻到翼城,弑杀了晋孝侯,晋国军民进行了坚决反击。到了曲沃武公姬称之时,曲沃之族迅速强大起来,民心多附,他连续杀掉三位晋国君主(晋哀侯姬骄、晋子侯姬侯、晋湣侯姬武),在周釐王姬胡齐三年(晋湣侯二十七年,晋武公元年,公元前679年)尽并晋国之地,然后汲取先祖的教训,起国内宝物尽贿周釐王,因此得到了贪财的周釐王认可,从此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
  晋武公成为晋国君主之后,仍立都于翼城,而留居在原封地曲沃的宗族庶支子孙中,就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曲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曲氏族人皆尊奉曲沃桓叔姬成师、曲沃武公(晋武公)姬称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曲氏、姒姓曲氏、芈姓曲氏合谱。
&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公族屈氏家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屈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祖上为楚武王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之子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
  当年,楚武王封熊瑕于屈邑(今湖南常德汉寿株木山乡全赋村一带,一说今湖南岳阳临湘如山一带),并把屈邑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其为屈瑕,或莫敖瑕。
  在熊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史称屈氏正宗。
  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平(字原),被称为中国诗祖。
  到了先秦末期的秦王赢政二十四年(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王发动吞灭楚国之战,楚王熊负刍被俘,楚国灭亡。此后,秦军四处搜杀楚国公族,芈姓屈氏族人分散迁逃,其中有改以“屈”为谐音的“曲”者,称曲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曲氏族人皆尊奉屈瑕(熊瑕)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曲氏、姬姓曲氏、姒姓曲氏合谱。
&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俄国学者俄罗斯学者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史禄国,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ирокогоров,Sergei Mikhailovich.Shirokogoroff,公元1887~1939年)于1915~1917年在东北考察时后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以英文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Hala,汉义“弯曲、鞠躬、弯钩”,延伸义“浪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分布有四个小分支,人数不多。
寇侯尔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在清朝晚期,寇侯尔氏多冠汉姓为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麴姓和鞠姓改姓。
说法一: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历史: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的,在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长期以来,在东北和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初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三年(公元前4年),在王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上立石像,插上,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驱除朝廷、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发“闭”音)因为避难逃避到(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和《》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的来源。
自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始终沿两岸发展,乃至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古西州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和麴氏家族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同名将齐名的悍将,与、马超遥相互应对抗,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时期西域著名的国王麴嘉也出自金城,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攻灭。麴嘉的第十世孙麴(曲)崇裕在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吴兴(今),《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特别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尚未发现有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都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为了求证这一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风俗通义》基本反映应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四库全书》录入《风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风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风俗通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
还有人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而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任元朝宰相,本贯,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其实,在历史上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号称“死鞠活曲”,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结之所在吧。
长期以来,在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族中有“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说法。民间相传,北宋末年,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在中进士后,上书弹劾宰相,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获罪。当时鞠氏族人纷纷逃难,后来许多人被迫改以音近的“曲”为姓,但在族谱上、墓碑上仍然记载为鞠氏,因此自金元之际就有了“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一鞠姓功臣子弟得罪国舅,获罪灭族,辖地知县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曰:“屈(曲)”,于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为曲。直到清代年间,由此而形成的一些曲氏族人才恢复鞠姓,而更多的曲氏族人却沿袭曲姓至今。当然,这里提到的“鞠曲一家”仅限于那些由鞠改曲的,至于那些原本就曲的人则不在此列。
曲姓在是一个人数非常多的姓氏,按照人口多少,仅次于王、张、李、刘、孙、杨、徐、赵、任、于,位列第11位(见《莱州市志·姓氏》的统计表),其中的一带,便是由鞠改曲的这支曲氏族人聚居的地方。郑村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居民居住,清代人毛贽在《识小录》一书中曾赞美郑村“地濒大河,佳木繁荫,亦称繁富”,后来因为人口繁衍较快,分成了东郑、西郑、、北郑四个,居民中以曲姓居多,后来还分出了大曲家等村庄,仅沙河镇一带便有族人一千余户。这支曲姓的始祖名叫鞠进,曾任元朝的都督转运使,从黄县迁居,直到民国年间县长主持纂修《四续掖县志》时,在西郑村西南尚存鞠进的墓碑,上面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至元二十四年”的字样。元初的和元末的元顺帝都有“至元”这一年号,前者沿用31年(),后者仅仅沿用6年(),所以,此处的“至元二十四年”当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287年。
说法二:战国晚期燕易王之子姬升。姬升弃姬改鞠而来,战国时燕国太子丹的太傅鞠武就是鞠升公的曾孙。
改姓缘由: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
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
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
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
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
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驱除朝廷、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发“闭”音)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曲。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曲”、“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曲同宗”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鞠谭改曲后,曲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曲-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曲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曲姓才刚刚完成从曲到曲的演化。
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曲姓已经沿着“曲-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曲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得姓始祖炎帝、曲逆、曲沃桓叔(姬成师)。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曲文忠:兄弟流寓,兹士在西乡者居沙河鄭村编人灶,籍公居东乡朱汉人民籍,配于氏。山东东菜曲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四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8%左右,多以平阳、雁门、陕郡、晋昌、金州、辽东为郡望。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
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
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
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
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
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四百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氏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氏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
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
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
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
曲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黑龙江为多,这三省之曲氏族人约占全国曲氏人口的55%左右。
  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洛宁县、平顶山市汝州市、南阳市唐河县、周口市、三门峡市陕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德州市齐河县、青岛市、威海市荣成市、乳山县、文登县、东营市东营区、烟台市牟平区、蓬莱市、栖霞县、海阳县、龙口市黄县、滨州市周平县、济宁市曲阜市、梁山县、潍坊市青州市、莱州市掖县、聊城市、临沂市苍山县、淄博市博山区,湖北省的武汉市,浙江省宁波市的海宁县,河北省的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衡水市阜城县、保定市定兴县,江苏省的淮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德惠县、农安县,辽宁省的锦州市、大连市长兴岛、抚顺市、沈阳市复县、瓦房店市、丹东市、鞍山市海城市、本溪市、铁岭市西丰县、普兰店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绥化市安达县、庆安县、大庆市、鸡西市虎林县、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克山县、依安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包头市,海南省的海口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菲律宾等地,均有曲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平阳郡:亦称临汾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宋成公子?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大狐氏的郡望为①即今山西临汾。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贞观年间,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以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故称雁门关。
  陕 郡:即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治所在陕城。三门峡地区,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期属于西虢国,秦朝时期置为三川郡,西汉初期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为弘农郡,北魏时期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随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省辖地级市。1962年改为县级市。1986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再次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四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五个村民委员会。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2005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将原辖七十六个乡镇撤并十二个,改设街道办事处两个,此后全市乡镇总数为六十二个。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金 州:亦称安康郡。古金州在殷商王朝时期属于荆州西南裔,称鬼方,周朝时期属越国之地,战国时期属夜郎国,秦朝时期始设郡县,归象郡所辖,汉朝时期分属和夜郎国,晋朝时期分属夜郎郡和西平郡,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朝时期分属黔中道和剑南道,宋朝时期分属自杞国和罗甸国,元朝时期归属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清朝时期归属贵州行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贵西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消贵西道,各县直属贵州省,属第三督察行政区。古金州开发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以来史不绝书,明清之际成为贵州西南重镇,是贵州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设立贵州省兴仁专署,辖兴仁、兴义、普安、晴隆、关岭、盘县、安龙、贞丰、册亨、望谟十县,专署驻兴仁县城。1956年4月13日设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册亨、望谟、贞丰四县划归黔南州。1965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贞丰、望谟、安龙、册亨县,分别成立贞丰、望谟、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1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行政区划未变更。同时撤销贞丰、望谟、安龙、册亨四个自治县,设贞丰、望谟、安龙、册亨四县。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黔西南州是全国三十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州府驻兴义县城。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晋昌堂:以望立堂。
  陕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陕城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亦称善无堂、阴馆堂。
  金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安康堂、兴义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汾堂、邹鲁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四、曲氏族谱
北王绪一位曲氏宗亲珍藏的《家谱》记载:“北王绪曲氏历代宗亲据传说老祖先系由小云南迁来”。村口的碑刻记述:“据传,公元六四四年唐太宗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南北建有两处临墅。后来梁姓由小云南迁此,以位于北王墅周围取名北王墅,后演音为北王绪。”二者可互为佐证。
村中心一所民宅墙边有一棵古槐树,相传树龄已有六百余年,想必是当年移民先祖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栽植的。距古槐树不远处有一眼水井,相传系彭姓先民开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绪村分为“彭井子”和“西庄子”两部分。二十余年前用上了自来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盖。
北王绪及周边村庄共同拥有一座庙宇,称为“峰埠顶庙”,又称“顶子庙”,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庙宇连同诸神塑像荡然无存,现正由蔚阳公司为主出资修复,规模宏伟。“峰埠顶”,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绪村中居民,彭、刘、杨、宋、梁姓入驻较早,通称“坐地户”;曲、王二姓迁入较晚,但后来发展成为大姓。现村中三千余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谱、家谱、宗谱(神纸)及谱书等均在文革中被强制焚毁(据说烧了一天都没烧透)。属于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连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毁。
北王绪曲姓族群有七个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强势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无后嗣)和帮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缘相近,后三甲据说是从其他族群后迁入的外来户。
五、家谱文献:
  1、家谱:
  山东青州博兴曲氏宗谱,(清)曲天叙编著,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天津市静海县曲鼎和处(联系邮址为)。
  河南陈留古晋世家曲氏族谱不分卷,(清)曲宗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联系邮址为,联系电话为8)。
  山东东莱曲氏族谱,(清)曲际清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华姓氏寻根网网站(联系网址为,联系电话为,联系地址为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技术路20号)。
  山东蓬莱北王绪曲氏族谱,(清)曲义田编著,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海口市曲以舜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济南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修订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南市曲家波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蓬莱曲氏族谱,(民国)曲绎生、曲倬云编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辽源市曲道德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武城曲庄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辽源市曲道德处(联系邮址为)、曲延文处()。
  山东登州蓬莱爬王沟曲家坛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曲振江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龙口大宗家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蓬莱曲日东处(联系邮址为)。
  河南南阳唐河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曲令辉处(联系邮址为)。
  河南洛阳偃师曲家寨(东王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曲平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牟平高陵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盖县熊岳城南大石砰村曲家新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登州府宁海山北头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曲昭特处(联系邮址为)。
  山东烟台牟平大窑镇杏林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曲卫忠处。
&  2、洛阳偃师曲氏迁衍歌:
  予维皇祖,生民无疆;肇宗山右,未知何妨。
  明初迁偃,村名东王;耕读传家,源远流长。
  延及十世,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
  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
  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
  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
六、字辈排行:
  山东崂山曲氏字辈:“维立同程……”
  山东龙口曲氏字辈:“春沛(清)绍洪”。
  山东乳山曲氏字辈:“学德绵延范昌”。
  山东邹平曲氏字辈:“堂宝魁(奎)学先”。
  山东登州曲氏字辈:“家生永振世得容昌”。
  山东聊城曲氏字辈:“丁凤(章)怀(洪)付兴旺”。
  山东宁海曲氏字辈:
   一支:“善桐(同)仁贵(桂)万年青”;
   二支:“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传家重利本万世古恩宏”;
   三支:“本泽长贤旭继振家声广甲第大业永存科学万世”;
   四支:“明德万廷克广文昌永联(连)天(添)景照(召)成(诚)”。
  山东蓬莱曲氏字辈:
   一支:“世宗兆玉克明德天开文运大吉昌”;
   二支:“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博山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
  山东齐河曲氏字辈:“书日洪宗延万仕中正赵北传永寺犹成志”。
  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
  山东牟平曲氏字辈:
   一支:“芝宗绪在如”;
   二支:“宗光克承家衍余庆际时建立永世已敬”;
   三支:“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四支:“定锡福耀居心行善谨守家教人多昌盛卫仕荣绍”;
   五支:“一(日)树兹培延世泽承恩荣(永)显(宪)作(琢)良才(财)”。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整赞凤子营千青禧育恂和茂继登尚守希延凡明”。
  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
  山东文登曲氏字辈:
   一支:“经(京景)世永广卲卫仕”;
   二支:“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
  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
  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
   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
   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
  山东烟台曲氏字辈:
   一支:“永庆绵延……”
   二支:“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三支:“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
   复县支派:“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声鸿守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辽宁丹东曲氏字辈:“振田以绍家传”。
  辽宁新宾曲氏字辈:“家声永振世德荣昌”。
  辽宁普兰店曲氏字辈:“仁曰乃生永世其昌”。
  辽宁大石桥曲氏字辈:“浮文成连科明远显”。
  辽宁锦州曲氏字辈:“延(艳)广恩振守兴跃志长洪”。
  辽宁复县曲氏字辈:“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
  辽宁长兴曲氏字辈:“有连成□维天永士福德光明振殿桂元”。
  辽宁大连曲氏字辈:“长学忠成士范树贵玉香书声振作久家业日俊洪”。
  黑龙江庆安曲氏字辈:
   一支:“忠长昭胜学功”;
   二支:“维天永世振殿贵元福德光明”。
  黑龙江鸡西曲氏字辈:“天福月恒义禄喜兆元”;
  黑龙江克山曲氏字辈:“日绍洪兴世继德震佳生”。
  黑龙江宾县曲氏字辈:“承德勇少忠长兆胜学功传将从立本万事国安宏”。
  河南陕县曲氏字辈:“作凤春占世界”。
  河南周口曲氏字辈:“克尚全从友万邦德□馨”。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尚人元希伯玉广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祥发福临骏基鸿名玉振金声忠孝久远百世光荣”。
  河南偃师曲氏字辈:“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
  吉林德惠曲氏字辈:“成永林祥兆文清凤(奉)继昌”。
  吉林长春曲氏字辈:“禄兴喜兆园开成佩利是永爱继有年”。
  吉林九台曲氏字辈:“连国奎文忠广明万永君静海继长生洪光照庆东”。
  河北献县曲氏字辈:“永世福寿久敬宗尊祖长”。
& &&广东德惠曲氏字辈:“天复岳恒绎禄行喜兆元开诚佩利士佑世再有年”。
  河北海兴曲氏字辈:“文廷(良)天(佐)秀奎(寿)方广明富贵荣华春长在廷”。
  内蒙古呼和浩特曲氏字辈:“文廷应才召事德长陪因来克绍先业明辙晋汪春”。
北京曲氏一支字辈:“长天大日益寿万年”。
  曲氏一支字辈:“全思学绍成万殿廷”。
  曲氏一支字辈:“育仲英秀云开建日华”。
  曲氏一支字辈:“安光守业兆端昌衡富贵”。
  曲氏一支字辈:“水和节奏雅兆耒全德培”。
  曲氏一支字辈:“沛显兆纪祥……青河怀朋授”。
  曲氏一支字辈:“荣耀秀恩汉(翰)会(慧)德印明方”。
七、【曲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金城望族;泉郡名宗。——上联典指晋·曲见为金城豪族。下北典指北齐酒泉人曲珍,善骑射,封安康郡王。
安康世泽;陕郡家声。——全联典指曲姓的郡望。(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1、郡望》介绍)
〖五言通用联〗
工书娴将略;宽赋养民生。——上联典指宋代镇戎人曲端,字正甫,工书而能文,娴熟兵略。官泾原路将,对外抵御西夏军,对内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遗。后历官宣州观察使、渭州知州。下联典指唐代安邑人曲环,喜读兵法,善于骑射。天宝年间任果毅别将,安禄山叛乱时,他参与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晋昌郡王。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敛,减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内五谷丰登。
〖七言通用联〗
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启后昆:——此联为曲氏族人在春节供奉宗谱时固定悬挂之联。
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上联典指宋·曲端事典。下联典指唐·曲环事典。
躬率垦辟民称颂;跋涉歼敌国始安。——上联:明代曲廉,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下联:元代曲枢,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十二言通用联〗
尚文章,娴韬钤,敌人曳兵而走;宽赋敛,减条例,流民襁子以归。
————上联:曲端。下联:曲环。
三、历史名人
曲 珍:(生卒年待考),字舍洛;西平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齐将领。&
  壮勇善骑射。以帐内从高祖晋州,仍起义,所在征讨。
  东魏武定末年,封富平县伯。北齐天保初年,食黎阳郡干,除晋州刺史。
  北齐武平初年,迁豫州道行台、尚书令、豫州刺史,卒,赠太尉。
&  曲 环:(公元726~799年),陕州安邑人。著名唐朝将领、大臣。
  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山西节度使的曲环建造了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如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泛舟禅师塔为圆形,通高十米,塔基为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有束腰肱弥座,砖雕壶门用隔柱相间,中空,正南面开门,门槛,立颊,门额雕有破子楼窗,比例与木构实物近似。塔侧镶有塔铭,记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经过甚详。塔檐逐层叠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型古朴,雕刻粗细相间,为中国唐朝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  曲 端:(公元1090~1131年),字正甫;镇戎军人(今宁夏固原)。著名宋朝大臣。
  曲端的父亲曲涣,任左班殿直,在抗夏战争中战死。曲端三岁以父荫而授三班借职。曲端自幼聪明好学,喜欢文史,热心于兵略。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乘金人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乘机攻占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乡)和怀德军(今宁夏固原黄铎堡乡),镇戎军告急。镇戎军是宋朝西北门户,如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但当时这处要塞却没有守将,上级便任命曲端担任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去镇守镇戎军城。曲端临危受命,不辱使命,抵御夏人,使其不能南下一步。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农历1月,金将娄宿“入长安、凤翔,关、陇大震”。当时,曲端驻防在泾原,抓紧练兵,并招抚流民溃卒,力撑残局。曲端的叔父时任偏将,打了败仗,他不徇私情,把叔父在军前斩首示众。在办理后事时,他又亲自为叔父撰写了祭文,祭文落款为“斩偏将者泾原都统制曲端也;祭叔者侄曲端也。”全军折服。农历6月,升任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又改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团练使。此时,遇到金兵来攻打延安,王庶命令曲端驰援,而他怕关中有失,派遣副将吴玠出师襄乐,以牵制金兵。延安失陷,王庶逃至襄乐,曲端指责他“固知爱身,不知爱天子城”,一怒之下,拔刀要杀王庶。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农历9月,曲端调任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封威武大将军,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军士欢声如雷。但是,南宋朝廷对西北这位抗金名将,前曾对指挥官动刀,而产生怀疑,便派大臣张彬到渭州以招兵为掩护,对他进行暗中考察。这时,宣慰川陕大臣张浚到陕,劝他率部南下,而曲端则主张按兵据险,扰敌后方,待其自困,而又与张浚意见不合。四年秋,金兀术进兵江淮,张浚要他带兵参战,曲端仍然力主屯兵保陕西,所以宋廷对他的疑心更大,解除了他的兵权,被降为海州团练副使(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实任万州(今四川万县)安置。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农历1月,曲端一度复出,改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徙阆州。”但张浚深恐曲端怀有二心,难以制服,便诬告曲端在家中的房屋庭柱上所题写的诗句:“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是影射和攻击高宗赵构的意思,因而被捕投入恭州(今四川巴县)监狱。曲端知道张浚不容他,朝廷也不信任自己,这次是必死无疑。曲端有一匹心爱的战马名叫“铁象”,是“日驰四百里”的宝马。他仰天长叹道,“我死不足惜,铁象可惜!”
  果然,张浚放纵康随公报私仇,在狱中残忍的堵住曲端的嘴用火烤,待其极度干渴时,灌之以烈酒,至其九窍流血而死,终年仅四十一岁。关陇乡人得知曲端被害,“莫不惜之”。未死之前,“蜀人多上书为端讼冤”。遇难之后,“远近士民,闻端之死,无不帐恨,有数日食不能下者”;“陕西军士,皆流涕怅恨,有叛去者”;“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
  不久,张浚的罪行被揭露。三年后,大本营为曲端平反,追复曲端宣州观察使,谥号“壮愍”。史评:“端有将略,使展尽其才,要未可量。然刚愎,恃才凌物……轻视其上,劳效未著,动违节制,张浚杀之虽冤,盖亦自取焉尔。”
  曲端是一个文韬武略集于一身的宋朝大员,在任期间惩罚了一些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他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被奸臣张浚陷害而死在大牢里,时人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端是宋朝陕西前线最早奋起抗夏、金的著名将领,后来的南宋大将吴玠就出自他的帐下。他人知书善文,长于兵略。南宋初年,之所以会造成盗贼蜂起的混乱局面,除了宋朝政治上的直接原因外,与地方政府和百姓对待战败下来的溃军态度,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宋史·李兴传》载:“溃将邵青自真州(今江苏仪征)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秘书少监、直龙图阁知宣州李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
  这里的“邵青”,就是淮西之战中那个在濠州战死的水军统领,也就是那个“水贼邵青”。可见,曲端所为对陕西抗金阵营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同时也使曲端在陕西诸军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故张浚宣抚川陕,收揽英杰,“以端在陕西屡与敌角,欲仗其威声。承制筑坛,拜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端登坛受礼,军士欢声如雷。”
  张浚督陕后,重视吴玠、刘锜等年青将领,曲端亦知吴玠对其种种作法心中早有不满,竟在宋高宗四年春的环庆战役中,故意使吴玠战败。史书记载:“四年春,金人攻环庆,端遣吴玠等拒于彭原店,端自将屯宜禄,玠先胜。既而金军复振,玠小却,端退屯泾州,金乘胜焚邠州而去。玠怨端不为援,端谓玠前军已败,不得不据险以防冲突,乃劾玠违节制。”于是,张浚始有罢曲端之心。时逢张浚欲发动富平会战,曲端反对,曰:“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
  此话实为至论,与王彦、吴玠、刘子羽等名将看法一致,但张浚却借春季环庆战役指挥失利,夺了曲端兵权。富平战败,张浚初意再用曲端,但遭到王庶、吴玠等人的反对,理由就是这人不好节制,故张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借口曲端曾做“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这样的诗句攻击宋高宗无能,以谋反罪将曲端逮捕。
  曲端治军甚严,无功不赏,有错必责,张浚竟任命曲端曾鞭责过的一个部将康随为提刑官。曲端一听,即知必死无疑,他有一匹战马名“铁象”,日驰四百里,至是在狱中连呼“铁象可惜、铁象可惜”数声,再呼“天”数声——痛悔轻丧兵权!
  曲端之死,乃南宋第一大冤案。斯时其人也远比岳飞资格老、功劳大,其军事、文才、政略等方面,虽不敢说就比岳飞强,但绝不会比岳飞差,说旗鼓相当亦不为过。所以,典籍《论语》才在最后一章的第二句话中,选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不知礼,无以立也!”以警后人。
  曲 珍:(公元1028~1086年),字君玉;德顺军陇干人(今甘肃静宁)。著名北宋将领。
  曲珍出生在陇右一个豪门望族之家,为人忠朴好义,善骑射,以才武著称。
  当时,陇山东西是北宋和西夏的交界地带,长期以来,这里成为夏兵与宋兵争夺的主要战场。早在北宋建立初期,党项人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项人击败宋军,攻占了灵州(今宁夏灵武),宋夏关系恶化。
  李元昊即位后,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西夏帝国,国势空前强大,当时,西夏疆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付里,倚贺兰山以为国。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分析,北宋政府加强宋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知渭州曹玮修筑了笼竿城(今甘肃静宁)。
  但是,这抵挡不住夏兵频繁的进攻,平凉地区成为受害最深的地方。而受难最深重的还是生于斯的黎民百姓,人民不安于现状,他们奋起抗争,反击来犯之敌,而曲珍的父辈们就是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他们以勇武闻名于边疆地区。史书说:“宝元、康定间,夏人数入寇,珍诸父纠集族党御之,敌不敢犯,于是曲珍以才武长雄边关。
  曲珍自幼喜好练习剑术,飞驰战马,练造了一付好身体。有一次,他和叔父到边塞游玩打猎。不料,突然遇到夏兵,被团团包围在中间。俩人一看形势不妙,便奋力撕杀,曲珍勇武异常,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但是,当他回头一看,叔父仍被敌人包围,他便再次冲入敌阵,手持短兵,英勇搏斗,救出了叔父。这件事在地方上一时传为美谈。
  那时,关陇地区正是多事之秋,国家急需要将才。秦凤都铃辖刘温润赏识曲珍的才能,便想试一试他的本领。有一天,他拿出一把宝剑,悬赏说:如果有人在百步之外射中一个铜钱,便以剑相赠。有许多年轻人都跃跃欲试,结果屡射不中。曲珍拔开人群,举起弓箭,一发中的,大显其才。
  不久,曲珍跟随刘温润镇守古渭(古地名,不详),在与党项人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屡陷敌阵。后来,曲珍为绥德城(今陕西绥德)监押,率领孤军抗敌斩杀其首领,因功加官阁门祗侯,又在洮河以西地区建立军功,升任内殿崇班。
  曲珍在抗击夏兵的战斗中建立军功,闻名天下。后来,将军郭逵、赵离领兵南征,曲珍被任命为第一将,肩负重任。这支军队来到右江地区,安定了广源(今越南北部高平北)等三州十二县,安置了那里男女老少三万六千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曲珍的功劳最大,因此升任西染院使。
  不久,曲珍身染病患,便回到了京城,宋神宗亲自派人来看望,问侯他。接着,又受到了宋神宗的嘉奖,赐给他弓剑、鞍马,命有关官员免除他家乡的徭役和租税,提升他为酃延铃辖、副总管。
  曲珍曾经跟随将军种谔攻打金汤(今陕西吴旗)、永平川(今陕西子长),斩杀夏兵二千多人,升任客省使、怀州(今河南沁阳)防御使,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不久,又跟随将军徐禧镇守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当宋军正在修筑工事,准备防御时,夏军几十个骑兵渡过无定河(今陕西绥德),曲珍准备率领军队追击,但徐禧没有答应。当时,宋军侦探报告说,夏人结集重兵,准备攻打宋军,曲珍便请求徐禧退守米脂,而自己领兵坚守阵地。
  第二天,夏兵猛攻宋军阵地,徐禧重返前线,曲珍劝告说:“敌兵甚众,公宜退处内栅,檄诸将出战。”徐禧却说:“曲侯老将,何怯邪?”当夏兵渡河时,曲珍准备邀击敌人,而徐禧没有答应。当夏兵攻打永乐城时,曲珍建议说:“城中井深泉啬,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气未衰,溃围而出,使人自求生。”又没有得到答应。几天后,永乐城失陷,宋军伤亡惨重,曲珍从城墙缒下冲出,幸免于难,并因此被贬官为皇城使。后来,皇帝明白了事实的真象,便派人安慰他。他生长于陇山,天生造就了勇悍果敢、胆略无比,虽出身于世家,但却目不识丁,他一生横戈立马,南北征战,是一个有赫赫军功的将军。
  宋哲宗祐初年元(公元1086年),曲珍调任环庆副总管。当时,四十万夏兵进攻泾原(今平凉地区),曲珍采取避实击虚的办法,急行军三百里,在曲律山大败敌兵,杀敌一千八百多人,解救了泾原之围,进升为东上阁门使,再迁忠州防御使。后卒,终年五十九岁。
  曲 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为官时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  曲同丰:(公元1873~1929年),字伟卿;福山人(今山东烟台福山)。著名皖系军阀将领。
  曲同丰在十六岁时弃科举业,投“泰安号”军舰,习轮机驾驶。后调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号”,任二等轮机员。中日甲午战争时,“定远”舰中弹起火,曲同丰落水获救。
  甲午战争后,曲同丰投效袁世凯,并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曲同丰考取清政府官费留日生,入振武学校,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2月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毕业。
  归国后,曲同丰先后任北洋常备军统带、云南第二十九镇步兵统带等职。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起,曲同丰任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将弁学堂教练官。后升任北洋学堂武学科科长、陆军部军官学堂监督。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曲同丰由段祺瑞保荐,任驻云南陆军第十三镇第七十四标统带,旋升第三十八协统领,实授陆军协都统衔,并赠封典三代。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曲同丰在云南大理举义响应,被推为革命军军务部部长兼第二师师长。11月,蔡锷通电各省,倡议共推曲同丰为北洋招抚使。不久,曲同丰离滇赴沪,晋谒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任命为北洋招抚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初,曲同丰辞去北洋招抚使之职,被北京政府陆军总长段祺瑞委任为将校研究所所长。同年夏,烟台军政府首领胡瑛引退,所遗民军无人统驭,曲同丰奉段祺瑞之命,以“办理登烟岛整顿军队并发饷及善后事宜”的名义,前往办理。事后,被北京政府赠勋五位,授陆军少将,并正式委任为“总理烟登黄军队管理民政外交事务”之职务。
&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曲同丰以军事参赞的身份视察蒙边。同年8月,曲同丰继蒋方震任保定士官学校校长,并兼将军府参军。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春,袁世凯屈服于日本的武力恫吓,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保定军校学生罢课反对,曲同丰亦通电全国表示愿率全校员生效命疆场,为政府之后盾,结果被袁世凯褫夺军职,直到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他才恢复少将军衔和职务。曲同丰曾任参战军第一师师长、边防军第一师师长。同年7月,他被国务总理段祺瑞委任为山东军务会办,赠勋四位,授陆军中将。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春,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曲同丰拥段反黎,与徐树铮、靳云鹏、傅良佐一起,被称为段祺瑞的“四大金刚”。同年8月,曲同丰以个人名义组织伟青矿务公司,开采热河阜新煤矿,然后以二百万元的价钱,将该矿转给日本三井洋行经营。以后又在烟台西北开采铝矿,将矿石全部卖给日本。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7月初,北洋军阀直皖两系的矛盾激化,段祺瑞组织定国军,曲同丰为第二路司令兼前敌司令。7月16日,直皖战争爆发,曲同丰任定国军西路司令,指挥所部在直隶高碑店一带作战。17日,因第二旅哗变,部队溃散,曲同丰被直军的曹锟部俘虏并扣押解职。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获释。
  曲同丰获释后,为筹划对付曹锟、吴佩孚之策,先赴上海、浙江、广东游历,在广州晋见了孙中山。孙命其招集旧部,讨伐曹、吴,并颁发北洋招讨使的委任状,他辞而未就。后又北上,作为段祺瑞的代表,与孙中山的代表叶恭绰,相继到奉天会见张作霖,订立合作反直协议,形成反直三角同盟。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统治。在冯玉祥、张作霖支持下,段祺瑞在北京组成临时执政府。曲同丰随段复起,被任命为执政府军事参议,晋升陆军上将。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曲同丰被推选为段祺瑞执政府军事善后委员会委员。7月底,又兼航空署署长。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春,段祺瑞执政府被国民军鹿钟麟部推倒。曲同丰避往天津。不久,应张宗昌之请,赴济南任直鲁联军军事实习所所长兼将校实习学校校长。1928年春,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溃,曲同丰隐居天津。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3月9日,曲同丰在天津寓所遭暴徒枪击,当场中弹身亡。
&  曲竟济:(公元1919~1985年),河南巩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行唐游击支队副政治委员,晋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第三十团政治主任,第一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第十旅第二十八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十二旅第三十六团政治委员,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第一九○师第五六八团团长、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第一九○师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九○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兵团政治部副主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5年6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  曲振侔:(公元1930~今),山东牟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船管团分队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政治副指导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后任海军艇长、海军舰艇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舰队副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  曲家源:(公元1936~今),吉林辽源人。著名《山西师大学报》原主编。
  曾任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1960年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教师、报纸编辑,1983~1985年在四平师范学校任学报副主编。
  主要研究抗日战争史、宋史、中国古代文学。
  著有《卢沟桥事变起因考论》、《卢沟桥事变史论》、《水价传新论》、《六十种曲评注》丛书《紫钗记》、《紫策记》等。
  主要论文有《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红楼梦索隐派的历史命运》、《屈原的人格精神及其历史的评价》、《论借经的忧患意识》、《论汤显祖的人生道路与(紫钗记)》、《论司马光的空治思想》、《论司马光史学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对“一士兵失踪”的考证》、《论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问题》、《卢沟桥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再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计划性》等。
&  曲 平:(公元1938~今),江苏扬州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江苏省阜宁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1963年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就职于江苏省阜宁中学、阜宁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务处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远距离教学管理。
  撰有论文《当前远距离教学手段真伪辨》、《当前电大教学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基层电大班主任教育工作能力刍议》、《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精髓,塑造成人高校学生思想灵魂》、《校长应该是一面鲜艳的红旗——浅议基层电大校长职责》、《教务管理工作序列化浅释》、《基层电大教师素质状况及其对策》、《试论优秀班集体的创建》、《成人大学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初探》、《成人考试作弊现象浅析》、《电大岗位培训刍议》、《自力·自勉·自强》等论文。
  在古诗文研究方面撰有论文《(生直子·元夕)著作权问题辨析》、《“胡思乱想”的自白,“清新真切”的情诗——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  曲述松:(公元1940~今),河南宝丰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现任河南省朝川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1958年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平顶山煤矿职工大学。
  曾任梁洼煤矿军营井和许访并党总支书记、河南省朝川矿务局副局长等职。1990年撰写《企业党委应实现一个转变,搞好四项工作》一文被收入《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与探讨》一书,1991年获平顶山市“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  曲江才让:(公元1942~今),藏族;青海平安人。著名青海法制报社总编辑、译审。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196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曾在中央马列、毛主席著作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任定稿员。
  主要从事汉藏文文学创作,藏学研究,藏语文新闻。
  主要作品有《雪域当代学人》,译文有《中国公民手册》等;论文有《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美学价值的思考》,译文有《“罗摩衍那”传记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  曲天和:(公元1943~今),辽宁复县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现任哈尔滨体院人事处处长,兼任行政机关二支部书记和行政机关党总支书记、院务委员、学术委员、保密委员会委员、安全委员会委员、劳动鉴定委员会委员、福利委员会委员、行政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学工委员会委员、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省高校劳资研究会理事,田径国家一级裁判员。曾任哈体院团委副书记,学工部负责人;总务处副处长,服务公司副经理,学工处副处长、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曾任黑龙江省青冈县兴华乡中学革委会副主任、乡武装部副教导员、青冈县体委副主任。
  1993年9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改职为副研究员;1998年晋升研究员。
  锐意改革,开拓进取。1992年起草了“哈尔滨体育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方案”等7个文件;多年来起草制定了有关人事管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七十余件,为学院以法治校作出一定贡献。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学生管理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人考工定级,从在职工人中吸收干部,劳动工资,出国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项工作中作出了积极努力,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受到学院的表彰和奖励。
  自1980年以来先后获哈体院优秀党员两次;模范党务工作者四次;先进工作者三次,记功一次,记大功一次;所领导的学工部(学工处)、人事处获先进集体八次。工作期间为学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课六百余学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三百余学时;为工人讲授“职业道德课”三十学时。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公开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二十五篇,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教育方法的研究》、《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几点思考》等。还编写出版有著作《少儿运动指南》等四部。
&  曲 军:(公元1944~今),女;山东招远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原任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研室主任,现受聘于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任教。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完成科研立项六项,有十六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省、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其著作《大学生礼仪》曾先后获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内部优秀教材奖。在被评为我国十大中文核心期刊旅游经济类第一名的《旅游学刊》中发表的论文“关于对旅游饭店员工进行礼仪素质培训的思考”一文中的礼仪培训模式对我国旅游饭店业的礼仪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荣获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浅谈CIS战略及其对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意义”一文荣获锦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论文“试论风度”一文入选《中国市场经济文论大典》。
  她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和高校学生的特点,率先在我国高等院校开创了《大学生礼仪》课,创立了“礼仪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的基础理论和礼仪的“道德、审美”两大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在“安徽第一期全国礼仪研讨班”上讲授,受到同行专家们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讲授的《饭店服务札仪》、《涉外礼仪》、《大学生礼仪》等十门课程得到了有关专家、领导和学生的高度赞誉。
  她精心钻研礼仪教育,对我国礼仪普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颇有见地,形成了自己在教学和礼仪培训方面的特殊风格和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特殊方法。潜心研究完成了“板块式技能培训教学模式”,创造了十余种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三和一”的考核方法。并应社会各界的不断邀请,多年来为各行各业做礼仪讲座一百余场,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并于1999年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传略业绩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百年人物篇》、《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
&  曲 珍:(公元1948~今),藏族,女;西藏山南贡嘎人。著名民族中心藏语部资深播音员。
  曲珍毕业于贡嘎江雄小学,现任播音指导。
  1970年底,曲珍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中心藏语部任播音工作,现今有三十多个年头。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播音主持风格,每年收到听众大量来信。
  民族之声改版后,曲珍还承担了《空中信箱》、《经济生活》、《医药卫生》、《文学纵谈》等栏目的主持工作,在听众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几十年来,曲珍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喉舌意识。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精神,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在工作中,她不断地探讨播音中的难点和突破点,反复实践,形成了清新明快,亲切随和的播音风格。她主持的《空中信箱》、《雪域访谈》、特别是她主播的《文学园地》深受藏族群众的欢迎。她播讲的《二姐妹》在广大藏区凡响更大。她不仅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获得过各项奖项。
&  业余时间,曲珍多次到中央电视台、新影厂等单位录制节目,如为《今日西藏》、《西藏风云》、《孔烦森》、《黑天鹅与强盗》、《世界屋脊的主人》、《札什伦布寺》、《来自圣地的喜讯》、《雪域盛典》等电视节目录制了藏语解说词和配音,为中央民族大学电教馆录制了《西藏历史》等,为北京民族出版社录制了《拉萨口语教学》一书,这些都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欢迎。
  曲珍发表有不少论文,主要有:《我为藏族听众播音》、《浅谈藏语新闻播音》、《谈中央台藏语&空中信箱&栏目》、《也谈藏语广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形象思维在主持文艺节目中的作用》等。所撰论文《千年回忆与新千年庆典》获2001年度中国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
  1990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1991年、1995年分别获“中国共产党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百优奖广播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1991年获“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她还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类优秀节目一等奖两项。
  曲 涛:(公元1952~今),辽宁复县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中学高级教师,南昌市少年宫副主任。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青少年集邮工作姿员会委员、江西省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邮协理事。
  个人爱好集邮,专题有民俗、学艺术等;兼集名人字画。曾多次组织举办邮展。
&  曲景太:(公元1955~今),辽宁瓦房店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鞍山师范学院经法系副主任,副教授。
  主讲《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刑法学》、《刑诉法学》、《合同法学》等课程。
  参编过几部教材,参加全国性高级经济法研讨,从事律师工作,办理过大量的刑事、民事及经济案件。
  撰有论文《论反不正当竞争》、《论民事损害的精神赔偿》、《论贪污犯罪的特点及对策》等。曾荣获学院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  曲青山:(公元1957~今),山东荣成人。著名社会学专家。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教授,青海省哲学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青海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青海省社科联特邀研究员,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特邀教授。
  曾任青海省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2年于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1986年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党史研究生班毕业,1997年于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二年制中青班毕业。
  主要研究民族、宗教、藏学、社科等。
  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概论》、《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
  主要论文有《试论金瓶掣签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论邓小平的致富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论青海在稳定发展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曾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荣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七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一项,省“五个一工程”人选奖七项。
  曲季春:(生卒年待考),辽宁大连金州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
  曲 茂:(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劲的两种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