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洛阳铲铲谁发明的?

当前位置: &
谁发明了洛阳铲? 何时成为盗墓者重要工具?(2)
&&&&赵振华的研究追溯历史根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千疮百孔,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洋贼寇也开始了对中国疯狂的文化侵略和文物劫夺。尤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无数国宝文物惨遭洗劫。外国人搜刮中国文物之风也以此为开端。近代洛阳大规模盗掘古墓之风也根源于此,盗墓的重要工具--洛阳铲便在这特殊的历史年代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近代大规模盗掘古墓之风从洛阳刮起呢?
&&&&赵振华说,这是因为洛阳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叫王士性的浙江临海人,曾在河南等地做地方官,见多识广。他撰写《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他在书中说:&洛阳水土深厚。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他还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由此看来明代洛阳邙山就有盗墓风气。因为邙山被历代王侯将相视为风水宝地,厚葬于此者众多,往往是一座墓葬下面或侧下方还有墓葬。
&&&&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中说,清朝末年,洛阳邙山马坡村民盗掘古墓,挖出了很多古物,一些北京的古董商经常乘坐火车来洛阳,就住在火车站(现在的洛阳东站)的客栈,到马坡村挑选购买各种古物。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村的盗墓风气开得很早也很盛。
&&&&1905年至1909年修建汴洛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工程动土,毁坏了一批古墓。来华的西洋人争相搜集购买出土古物,中国的古董商闻风而动,大肆搜索倒卖,以求获利。自从古物能卖钱,邙山山麓一代的村民,多在大雨之后,三五成群负镢荷锄,漫山遍野地搜寻塌陷的古墓。古墓距今年代久远,除冢墓还保留着大小不等的封土堆外,一般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迹。因断崖崩落或地面塌陷而暴露的只能偶然发现。因此在盗掘前,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在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出墓道或墓口是关键。盲目的挖掘,往往徒劳无获。经常在旷野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
&&&&2004年,原洛阳市洛北区钻探公司技术员、72岁的小李村人马积善对赵振华说,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邙山挖古(盗墓),三四个人搭成一班做活,就用一把马蹄形铲探墓。一天能打30个孔。
&&&&1936年,地质学家袁同礼前往洛阳查勘盗墓情况,他报告说,洛阳为吾国旧都,古迹甚富。近年来出土古物,以铜器为大宗。私行盗掘者,几成一种职业,并发明一种铁锥,专作采试地层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带,盗掘痕迹,不计其数&&人各执铁锥,分区探试,偶有所获,则欢呼若狂。
&&&&近代知名学者、民国时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是洛阳新安县人,他在实地考察后撰文记载:掘古物用器,名为瓦铲,重七八斤,铲端铁刃为筒瓦形,略如打纸钱之圆凿,围径约三寸而缺一口,后施长柲,用以猛刺土中,土自铲心上出,顷刻之间,凿穴深可寻丈。先以瓦铲锥地取土,验其色质。其土层色质松散而不规则者,知为古代已动之土,古物往往出焉。其坚整而纯一者,则原始老土,决其必无所有,乃易地再掘焉。
&&&&20世纪30年代,李健人云:&有一种专以掘发古墓为职业之人,有累世父子相传,至数代者。以铁铲(长木柄,端置铁制圆铲,口径寸余,中孔)试墓地之土色,即可辨明其为何代之墓,并有无贵重之物,他处所未闻也。&
&&&&是谁发明了洛阳铲?
&&&&赵振华说,日,我在洛阳市东郊塔湾村访问87岁的马三愚老人,他在旧社会刨过墓,说钢锨斜着捣,才能带上土,后来是李鸭子发明了&瓦垄锨&。
&&&&近代金石学者、孟津县刘坡村人郭玉堂所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收集了从清末民初至1946年前洛阳古墓葬被盗掘时出土的历代墓志碑刻2818方。他还著有书稿《洛阳古物记》,其中有关于洛阳铲的珍贵记录:瓦铲为洛阳马坡村人唤李鸭子者所首制,其作用与目的乃为刺土探究古墓之所在。
&&&&赵振华说,由于这部书稿没有出版,知道的人非常少。
&&&&那么,探铲的发明者是谁呢?
&&&&多年来,赵振华走访过不少洛阳北郊乡村的老探工,众口一词,说是李鸭子。这与郭玉堂的记载相吻合。
&&&&李鸭子是绰号,那些比他晚一辈儿的人都说不出他的大名。李鸭子是马坡村的农民,以刨古董为生,人很聪明,晚年刨不动了,在家里给别人修古董,粘瓦器。说起绰号,颇有来历,李鸭子有3个儿子,长子李河泉,次子李河宽,三子李通海,老二老三是双胞胎。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你3个儿子名字起得真好,河水有泉源,又宽阔,还通大海,你在河里凫水,跟鸭子似的,美着哩。在农村就是这样,一个人外号被叫响,真名反倒不被人所知了。
精彩高清图推荐:
更多 的相关消息后人告作家,为洛阳铲发明人讨说法
小说《洛阳铲》将发明洛阳铲的李鸭子写成盗墓贼,作者被判赔2万元
&&&&□记者宋腾虎通讯员李惠民&&&&阅读提示|小说《洛阳铲》将主人公描写成盗墓贼,这引起洛阳铲发明人李鸭子的后人不满。&&&&去年10月,洛阳市中院作出二审判决,认为作家司卫平侵犯了李鸭子的名誉权,最终判决司卫平赔偿原告李某损失2万元。日前,该案已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但司卫平因不服判决,仍在为案子重审奔走。&&&&起因&|宜阳籍作家创作小说《洛阳铲》&&&&宜阳籍作家司卫平(原名司伟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2010年下半年,他利用网络素材,创作小说《洛阳铲》。2011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将《洛阳铲》出版发行,全书近20万字。&&&&据了解,小说《洛阳铲》中描述的主人公李鸭子住孟津县马屯村,祖上是盗墓贼,他也以盗墓为生。北洋政府时期,因朋友“钻地龙”受土匪张寡妇、福音堂洋和尚胁迫,李鸭子被迫盗墓。&&&&书中描述李鸭子被抓后,数名相关司法人员为从其身上诈取价值巨大的古物,表面上判李鸭子死刑,暗地里却找了个革命党处决。李鸭子用盗墓所得保住性命后,改名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然死亡。&&&&“洛阳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当时写这本小说,就是想对洛阳铲这张洛阳文化名片进行梳理。”昨日,司卫平告诉记者,《洛阳铲》一书是应甘肃出版社的约稿而创作的。为此,他参考了大量的网上素材,并且多次开车去北邙山走访当地老人,“为探访当年盗墓猖獗的情况,我甚至‘结交’盗墓贼,询问盗墓经验。”&&&&据介绍,《洛阳铲》一书创作于2010年下半年,2011年7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并且在网上也进行连载。但就是对主人公“盗墓贼”身份的称谓,让司卫平“吃”上官司。&&&&纠纷|主人公后代认为称“盗墓贼”是诽谤&&&&洛阳市瀍河区70岁的李某,自称是李鸭子的亲孙女。她认为祖父李鸭子一生勤劳善良,未干过盗墓,未受过政府任何处罚,司卫平的小说《洛阳铲》捏造事实,用大量篇幅对祖父进行侮辱诽谤,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出售,严重侵害了祖父的名誉权,给其后代家庭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2012年,李某将司卫平推上了瀍河区法院的被告席,请求司卫平立即停止对原告祖父李鸭子的名誉权侵害;为原告祖父李鸭子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2万元;承担本案诉讼费。李某诉称,《洛阳铲》于2011年出版发行,她在2012年6月份购买了一本。后来,李某及其家人找到司卫平,希望其停止侵权、恢复名誉,但是司卫平拒绝承担任何责任。&&&&一审&判小说作者侵权&&&&日,瀍河区法院查实后认为,李鸭子是马坡村村民,发明了洛阳铲,证明李鸭子现实身份存在,但没有证据证明李鸭子盗墓。被告司卫平创作《洛阳铲》时有义务、也可以了解这些事实,视为应当知道这些事实。《洛阳铲》将李鸭子写成盗墓贼,原告要求其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应予支持。&&&&但媒体上关于洛阳铲和李鸭子的传说及文学作品大量存在,公众对李鸭子的现实身份并不清楚,被告进行艺术创作并无恶意,所以《洛阳铲》侵犯李鸭子名誉权情节轻微,原告要求赔偿损失,证据不足。&&&&瀍河区法院作出如下判决:被告司卫平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洛阳铲》一书的出版、发行等传播行为;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二个月内,在全国统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声明,说明自己创作的《洛阳铲》一书描写李鸭子盗墓没有充分证据。诉讼费500元,原告李某负担200元,被告司卫平负担300元。&&&&二审&判作者赔2万元&&&&对此,原告李某不服上述判决,上诉到洛阳市中级法院。“我们胜诉了,为什么还要承担诉讼费。”李某告诉记者。&&&&2013年10月份,洛阳中院在被告司卫平缺席的情况下审理认为,司卫平在无证据证明李鸭子盗墓的情况下,在《洛阳铲》中将李鸭子描写成盗墓贼,将该书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对李鸭子的名誉造成了侵权,应对其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终,洛阳市中院终审除维持瀍河区法院的两项判决外,另判司卫平于本判决生效十日内支付原告李某损失2万元,并负担一、二审共1000元诉讼费。&&&&作家正向法院申诉再审&&&&今年5月,瀍河区法院向司卫平下达强制执行通知书。而司卫平以未收到开庭传票、未能参加二审为由,正在向法院申诉再审。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四川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铲的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