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间多少旧事 留声玩具歌词惟有滩声似旧时

这位平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
◎编者按◎
全国首届李元度学术研讨会,8月12日将在美丽的岳阳南湖之滨召开了。(李元度(1821年-1887年),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4岁丧父。18岁中秀才。二十三年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13年升任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廿七日(日)病逝任内。)
生于汨罗江畔的李元度,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文化名人。一直以来,对他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学术成就研究也比较滞后。湖南理工学院联合平江县委、县政府通过校地合作、精心准备,召开这次研讨会,旨在贯彻市委、市政府精神,大力弘扬地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新名片,促进岳阳经济社会发展。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我们特意推出一期“李元度与平江”文化专题版,全面展示李元度在家乡教育、文化、经济方面的独特贡献、迷人风采,并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一起努力,将李元度的学术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天岳文峰第一枝
李元度在《平江县学新建魁星阁记》文章中说:“平江为南纪奥区,水有汨罗,山有天岳,称节义理学之邦。”
滔滔汨罗江、巍巍天岳山,是平江地理之胜,而蕴涵在山水之中厚重的人文之胜,则尤其令平江士大夫阶层引以为傲。天岳,人文始祖伏羲的归葬之地,万世景仰;汨罗江,则拥抱了屈原、杜甫两位文化大家,而成为中国士子文化的源头。山凝圣迹,水蕴诗魂。千载之下,千年文脉孕育的无数学界精英,理学贤哲,如壮丽的文峰,屹立于巍巍天岳山下,李元度无疑是文峰之佼佼者。
李元度,成名成家后,深怀着家国情怀,反哺家乡,慷慨捐资,施仁播爱,成为平江有史以来最重视教育的第一人。
清同治六年(1867),麻维绪县令召集乡贤讨论兴建书院,恰逢甘肃按察使张岳龄回乡,他非常热心地参与了书院选址和建设。
第二年,李元度因贵州剿乱之功,被授云南布政使。他放心不下家中老母,向朝廷请辞,归家尽孝。听说家乡在建书院,非常高兴,二话不说,“慨然出千缗以为之倡”。在他的带领下,“邑中人士踊跃捐输,各殚其力,以成此举。”一年以后,一片堂乎皇哉的书院建筑群告竣。
新书院仿长沙城南、岳麓书院之制,建栋宇四座,斋舍五十余间。讲堂东畔有屈子祠、九君子祠,西畔立罗孝子祠。四周围筑高墙,自成天地。规制宏阔,蔚为大观。
应李汉章山长的邀约,李元度乘兴提笔,为书院题写了“天岳书院”的匾额,以及“天经地纬,岳峙渊渟”的门联。作为湖湘文化大家的李元度,一直以来,深怀着“天岳山”情结,以“天岳”冠名书院,是取文峰壮丽之意,期望它成为湖湘文化的教育高地,如同巍峨的天岳幕阜山一样。他寄希望于莘莘学子,浸淫于经史子集和秦汉唐宋诸大家典籍之中,发其华,取其精,学积成圣,成为经营天下,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材。
同时,李元度还为书院内的屈子祠、君子祠撰写了祠记。两篇祠记,盛赞了屈原这位文词之宗和宋朝朱熹门下的九位平江高足弟子,其中对乡邦文化的自豪之态,尽展淋漓。
除了天岳书院,他还兴办了爽溪书院。
在平江,他“待子姓,煦煦如妇人,然教之则严。”此事传为美谈。爽溪书院开办之初,他仿古家塾法,延请一位经师,一位蒙师,以分教子弟。书院开始是纯粹的家塾,不久后,招生范围扩大至先太高祖之下的所有李氏后裔,到后来干脆敞开招生。书院已彻底变为众姓穷苦孩子就读的爱心学校(义塾),不收学费,还管饭。书院内,高悬着朱子学规,他时常宣讲;他在宗祠,立下“八法八戒”,“子弟成童,则示以读书明理,而于溺女、淫乱、吸食洋烟诸败行,戒之尤力。居乡行义,如恐不及。”他还投建了魁星阁、陈大仙庙,祈望家乡文运昌盛,民众安康。
李元度是苦孩子出身,四岁丧父,祖父母、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为了求学,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资助,因此,深知贫寒子弟无钱读书的痛苦。为了不至于让贫寒学子重蹈覆辙,他与张岳龄一道,慷慨解囊,建立“兴贤堂”,捐款生息,用息金资助学子们。“文武新生及补廪出贡诸生致送学师修金(即学杂费)。”以前,学子中举后,大多“以贫不赴试礼部”,他又倡议成立“翰苑公车局”,同样采取捐款生息的办法,用息金收益,对“文举人应会试者,每人助资百缗,以岁前启程为度。”如果学子们“因故未入会场,自中途返者,缴还一半,已抵京城者免缴。”
以前“邑人登甲第者无多,半由行资罔措,不能悉与计偕;又或仓促北征,不及早到静养,故未尽展一日之长”,带来平江科举“登甲第者不多”。李元度助学善举一开,这种窘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李元度、张岳龄多年带兵征战,手里都存有一笔巨款,那是抚恤烈士家属的款子。由于战乱,很多抚恤对象或流离故土,或罹难死亡,找不到受主,成为无主公益财产。他们把这笔巨款全部用在修建孔庙、天岳书院、杜甫墓祠、屈子庙、“万担廒”粮仓等公益事业上。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在湘军中,率先以捐军饷的方式,为家乡争取了很多科举考试的招录指标。
咸丰八年(1858),朝廷欠李元度部队的军饷高达二十万,虽想尽各种办法,也难以兑现。怎么办?聪慧的李元度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用“军捐”争“学额”,即带头捐出所欠的廉俸助饷,在营士兵以欠饷充捐,不要国家兑现所欠军饷,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条件只有一个,增加家乡学子的招录指标。
此举一出,国家兑现承诺,奖励增加了平江文、武学额各十名。后来,李元度又用五万两欠饷出捐,增加了岳州府学额五名。加上平江团练凭战功获得的文、武各三名学额,平江另捐银四万两获得的文、武学额各三名,因军事捐输所增广的学额总数达到三十七名。此善举,使得平江的应试人数大幅增加,科考及第的人数迅速上升。
此举令曾国藩十分眼馋,他称赞李元度“真可俎豆泮宫,流芳百世”,且平江勇也可以“刊碑泐名于学宫,诚为美举”。他广泛号召湘军将领,都来学学李元度,于军中劝捐部属以增广学额。于是,军捐在湘军中蔚然成风,成为湘军缓解欠饷的重要举措之一。几年下来,湖南因此由教育文化弱省逐渐蜕变为教育文化大省,傲视全国学界。
在李元度居住的“超园”中,有一副著名的门联,高挂在问月楼上:“东汉文章,西汉气节;南宋道学,北宋忠臣。”他是岳麓书院欧阳坦斋的高足门生,作为践行山长“经世致用”教诲的杰出学人代表,他坚持学校教育要“传经世学”。他谆谆教导学人:“我意真学人,不在钻故纸。多读有用书,经世业斯伟。”不读死书,学以致用,一定要家乡学子,立志成为于国家有用之才。他坚信“世运之升降视人才,人才之兴废视学校”。教育为先,才能强基固本。因此,他一生念兹在兹的都是尊师重学,教化士子,留下许许多多的助学佳话,至今为人传颂。
屈子庙 平江港
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李元度首倡,平江商会出资,在汨罗江畔的凤凰山西侧,仿玉笥山屈子祠,另外修建了一座屈子庙。屈子庙北锁磊石之咽,南引汨罗之水,西伏屈原潭,东拥凤凰台,水光山色,映翠浮波。
屈子庙建筑规模与构造形式都与玉笥山屈子祠差不多,只不过庙门较屈子祠略高,而其内空较之稍短。庙的正面,分中部和两翼共三门,中门顶上竖嵌“屈子庙”三个大字,“冰清”、“玉洁”,分书左右。两翼庙檐下辟有八幅排式的灰堆彩塑,皆为古代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形象精美逼真。步入庙内,分为上、中、下三栋。下栋建有戏台,其屋面为八角亭,龙盘凤舞木雕檐角。戏台正面的石柱上镌刻李元度撰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叠频招宋玉魂。
这副对联挂在屈子庙的戏台前,算是最为恰当。戏台前是麻石铺就的大晒坪,坪边木雕曲栏连接戏台和中栋。中栋是由四根麻石大柱撑起的楼阁,取名“信芳亭”,来自屈原《离骚》诗句:“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之信芳。”石柱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其一为李元度撰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另一联为李元度亲家、湘阴人郭嵩焘所撰: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
又进上栋,方是供奉屈子神位的神殿。东西两侧悬钟架鼓,门庭立柱上镌刻着李元度纪念屈子联语中最有名的一副: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神龛正中,香烛供奉着“楚三闾大夫屈夫子之位”。右为女媭神像,左为木雕的关公神像,关公身旁立有关平、周仓。
那么,平江人为什么会在百里之外的湘阴县境修建一座屈子庙?屈子庙中为什么会敬奉关公神像呢?
这得从凤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
凤凰山并不高,却是有来历的名山。海拔高度平均四十五米,东西宽约三里,南北长十二里,一条带状山脉。据《湘阴县图志》载,相传轩辕黄帝南巡,只见这片洞庭之野水阔草绿,他便坐在山坡上弹琴弄乐。乐声引得天上飞来十二只凤凰,雌雄各六,和应着律吕鸣集此山,因而得名凤凰山。巧合的是,屈原故里也有一座小山叫做凤凰山。屈原当年不惜从玉笥山来到凤凰山,自沉河泊潭,也许象征他的“首丘”之死。
从水运河道来看,凤凰山扼守着汨罗江通往洞庭湖的咽喉。凤凰山北端的凤凰咀,与对面的磊石山隔河相望。汨罗江东边的出口,便从两山相夹的河道注入洞庭湖。外有磊石山作为天然避风屏障,河湾水深面阔,紧傍凤凰山脊,凤凰山下的河泊潭,便成了汨罗江河口的第一个天然良港。直到清末民初,平江县货物全赖汨罗江水运进出。丰水季节,木帆船可达上游的龙门厂。枯水季节,五至十吨的货船可通航至长寿街。而载重一百吨的货船,在正常水位下,常年可直达县城。
明清时期,外江和内河的水运业,都是由各地帮会控制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各水域通航承载能力的限制,自然划分成不同的航区。大型木帆船航行于四水(主要是湘水)主干流中下游洞庭湖而通往江淮,称为大河船,净载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而四水上中游与各支流以至于溪河中,便只能通行称作小河船的中小型木帆船,净载重少则一吨,多则近百吨,以二十至五十吨的居多。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水运中兴,仅湖南一省,行驶外江的船帮便有十三帮,而内河可通航县,先后形成四十八帮。后来,湘阴帮与长沙、善化、湘潭、浏阳船帮联合起来,组成五邑帮,湘阴商船集中运力参与湘江的货物竞争,汨罗江的货物业务,渐渐地全部落入平江帮的手中。但有一条无法改变:大河船与小河船的货物转驳,必须停靠河泊潭码头。河泊潭属湘阴县境,平江往来商船在人家管辖的码头作业,经济命脉掌控在别人手中,历来有诸多不便。平江商会多年来不知想过多少办法,明的暗的采取过种种手段,一直想由平江人自己来掌控河泊潭码头,都没有如愿。
平江商会的负责人找李元度帮忙。李元度觉得这是一件有利于平江经济发展的大事,他运筹帷幄,让平江商会向湘阴县府请求修建屈子庙,走活了一招“以文载商”的妙棋。李元度不仅为屈子庙题额,还亲撰《河泊潭新建屈子庙碑》记之。
李元度提出的理由无懈可击。汨水为平江经流,行二百里入湘阴,迳玉笥山为屈潭,屈子怀沙自沉处,即今河泊潭。平江与湘阴,同为古罗国。屈原庙食大湖南北,在平江与湘阴亦不止一处,偏偏屈子怀沙尽节之所的河泊潭独无,岂不是阙俎豆之报,人家会说我们数典忘其祖呢!再说凤凰山,为历代凭吊屈原的圣地。司马迁便在《史记》中写道:“适长沙,观屈原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如今凤凰山上一片荒芜,人们无处凭吊。国朝有个叫周韫祥的,就曾赋诗说起这件事:
朝登磊石岭,暮宿凤凰台。
日落愁人泣,天空野鹤哀。
轩辕不复返,灵鸟何时来?
遗迹茎萧索,临风漫举杯。
湘阴县既在玉笥山建有屈子祠,而凤凰山与其林深草乱让人“临风漫举杯”,不如我们平江人出资购地,再在凤凰山修建一座屈子庙,作为人们从湘水、洞庭乘船就近凭吊屈原的场所。如果怕当地百姓有意见,我们建庙所需的材料,全部从平江县境调运过来,保证不损耗湘阴县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
如此说来,何乐而不为呢?由平江商会各盐号捐金购地立祠,各船户亦出钱相助,共筹得八千余金。标记有“平邑”字样的青砖、麻石和木材、花草,用快船运上凤凰山。平江帮会的牌子,终于在新修的屈子庙挂了起来。兼作平江商会会馆的屈子庙,庙门修得比屈子祠略高,戏台前的地坪更大,信芳亭那四根石柱子,撑起的楼阁成了中转货物的堆场仓库。屈子庙中祭祀着财神关帝爷,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那以后,汨罗江尾闾这段分支,便叫做平江河。凤凰山屈潭码头,便叫做平江港。由于汨罗江在河泊潭形成一个乙字型的弯道,凤凰山虎踞龙盘,屈子庙的山河气势比玉笥山屈子祠更为壮观。往来的军政要员、商人、船老板,都会到庙里来烧香敬神,岳州知府和平江、湘阴知县,依例还要春秋两次拜祭屈原。到了五月初五赛龙船,七月十五放河灯,这是汨罗江的盛大节日,河泊潭上舟楫云集,码头岸边人山人海,屈子庙里烛光冲天,唱起戏来更是热闹非凡,远近的百姓将庙里的厅堂挤得水泄不通。
郭嵩焘曾有《谒屈公祠有怀李次青》诗赞道:
生长江潭屈子乡,罗渊疑冢久荒凉。
一筇白发寻遗迹,万壑苍烟隔夕阳。
长佩高冠骚意在,抽思惜诵楚风长。
昌江独揽湘流胜,洄溯蒹葭水一方。
1958年围垦国营汨罗江农场,将这段河道的出口堵死,平江河变成了哑河。平江港的名称,依然沿用至今,只是那些喷着平江港编号的船只,永远只能在洞庭湖上漂荡,再也无法驶进河泊潭。1969年,香火衰落的屈子庙被夷为平地。李元度题写的“屈子庙”匾额,被一位村民保存下来。旧地辟为橘园,当年后花园中幸存的一棵桂花树,历尽沧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未来的变迁。
李元度,一个萌趣的老头
说李元度是一个萌趣的老头,毫不为过。
首先,他的长相超“萌”。他方腮、广额,是个大脑壳。高度近视,常年架着铜框眼镜,一脸的学究气。他身材颀长,在南方人中,也是鹤立鸡群的主儿。三十岁以后,他文带武职,率兵征战四省,那高大的身坯子,与他将军的身份,还真相配。他苦孩子出身,力气应当有,但在军中,他不是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而是精于谋略,以运筹帷幄的心力见长,是摇鹅毛扇的智谋之士。可以想象一下,跃马疆场,横眉怒目冲锋陷阵之时,眼镜要用布条紧紧绑在后脑勺上,想想那形象,超萌。
有才华的人,有内敛的,但大多张扬,李元度属于后者。他有两门“绝活”,一为“神对”,一为“神记”,皆独步江湖,少有敌手。“神对李”是从小获得的名头,相伴而生的,还有“神童”称呼。一生在对对子上,他从不认输,也很少输过。至于好记性,遗传了祖父的基因,“观书一遍,终身不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绝活,曾得到过曾国藩的盛赞:“次夫子确有目识群羊,走马观碑的绝招,是少有的记忆天才。”
说起他张扬显摆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年,他回乡,因为鸣锣开道,清道止行引得路人议论,其中一小贩高声嚷嚷:“都是人啦!为何今朝接李次青,明朝接李次青,我们做点小生意,把人都赶得毫毛水净,还让人活不活?”这话让他听到了,回县衙后,他脱下官服,乔装来到小贩家,和颜悦色借了人家的帐本,草草看了又撕碎了。在人家错愕声中,又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临走,轻轻地说了一句:“老板,我就是李次青,今天献丑了,人跟人,还是不一样吧!”
此番表演,比起小时候,那是内敛多了。他的一生,率真、调皮,一举一动,嬉笑怒骂,率性而为,皆成笑料。因此,他在世间留下“海量”的笑话故事,在湘鄂赣边区广为流传,百余年,经口口相传,添油加醋,而成为精彩纷呈的文学段子。他也成为湖湘“阿凡提”、“纪晓岚”式的人物,他的故事,时时成为人们舒缓压力、开怀大笑的精神大餐。
村邻有求联者,进门就说:“次夫子,东山寺死了个和尚,想借你的金笔,写副挽联。”
李元度爽快,大笔一挥:东山寺死个和尚。
村邻一见,脸上挂不住了:“次夫子,莫开玩笑,写错哒吧!”
“谁说写错哒,你这句话是多好的上联啊!”见村邻生气了,他从容不迫地写出下联:西竺国添一如来。
围观者一读一品,都竖起大拇指:“急什么急,一俗一雅,这样的妙联和评价,恐怕和尚还受当不起呢!”
村邻高高兴兴道了谢,卷起挽联,走了。
李元度因之被人称为“平江第一捏雀大师”,“捏雀”者,平江方言中对搞笑、风趣之人的称谓。
在大众眼中,他既是“老顽童”周伯通,嘻嘻哈哈,娱己娱人,但有时又端着二品朝官的庄严与威仪,活得有原则。“凡戏狎事,无一染;非礼必严斥。不喜闻人过。”平时他总念叨:“天下皆好人,本草皆妙药。”无论军中,还是生活中,不喜欢说长论短,总以坦荡待人。他尽己所有,大施慈善之举,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李元度亲善,“性和易,农夫走卒接之莫不尽诚。”无论贵贱贫富,他都合得来。赋闲乡居的十六年里,他融入到乡亲们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是一个人气超旺的人。无论老幼,都爱跟他开开玩笑。
有一回,田垅上散步,他被牛绳绊倒在地,放牛娃拍着巴掌笑,还缠着要跟他对对子。不待他答应,顽皮小子,模仿着恶狗,吭吭有声地抛出一联:“山狗赶山,山神绊倒山狗,吭!”
李元度慈祥地望着小娃娃,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他又好气又好笑,但不恼怒。边拍掉屁股上的泥土,边模仿池塘水牛呼吸的样子,答道:“水牛凫水,水花盖满水牛,呼!”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他很爱热闹,“喜宾客,久而弥敬。”有他在的场合,总是妙趣横生,笑声不断。他“善谐谈,终日燕笑无倦容。”“晚年喜与老友话儿时事,色舞神飞,津津不竭。”他的萌趣、快乐,不是装出来的,其幽默豁达,如汩汩泉源,随时随地,从本心中畅快地流溢而出,津津不竭。
李元度与“红顶茶商”吴满庆
◎老五 刘伟
在湘赣边界古镇长寿街,有一位传奇人物吴满庆,他富甲一方,官至陕西省直隶州知州,是一位红顶富商。他的发迹史,与湘军及平江营的将领李元度有关。发达后的吴满庆,全力资助湘军征战,与李元度是拜把子兄弟。
吴满庆出身贫寒,从小聪明伶俐。孩子长大了,学一门什么手艺呢?吴满庆的父亲想:山上的青竹不死尽,就有篾匠的事做;家用的竹制品不用了,篾匠才冒得事做。而这两点,在满庆他爹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决定送孩子学蔑匠。
吴满庆学成后,做了一回生意,累个半死还受尽白眼。于是,撂了篾刀,不再干了。
可命还是要活的。岳父无奈,就教他做鞭炮,并给他起手的本钱,夫妇俩办了个鞭炮作坊和一家店。可是,运气不好,货滞积压,还退货,年终一算,还倒贴了不少本钱。为此,妻子唉声叹气。吴满庆倒坦然,宽解妻子:“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人不会背时一世。”妻子忧虑:“这本钱,是父亲的血汗钱,都亏了,怎么得了。”吴满庆说:“不要去想那么多,先过好这个年再说。”妻子说:“那积存的货怎么办?”吴满庆说:“将鞭炮全部打掉,看这‘家运’能否打‘发’些啵。”
于是,大年三十,吴满庆家传来了震天价的鞭炮声,村人以为出事了,跑去救火。待赶到时,看见吴满庆一家人在放鞭炮,他招呼大伙一起放,足足放了几个钟头。“吴满庆今年是彻底翻了身。”这消息,插上了翅膀,飞出村子,在长寿街街头巷尾,传得沸沸扬扬。
那一年,开始兵荒马乱,精明的吴满庆想,动荡缺粮是必然的,这是商机呀,他打起了贩运粮食的主意。但本钱呢,岳父真想扶他,又卖掉几间偏房,交给女婿做起手本钱。吴满庆在村上开称收粮,第一趟就赚了个对倍。他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他游走于各乡,大量收粮。有现钱时付现,无现钱的时候,打白条子欠着,人家十分乐意让他欠。他不解,人们说:“我们还不清场你满庆的底细,百多年来,谁过年时打过几个时辰的鞭炮?你能没有钱?我们赊给你,放一万二千个心。”吴满庆窃喜,他知道,那场鞭炮,误打误撞,“家运”确实打“发”了。
吴满庆的生意越做越大,钱袋越来越鼓。有一回,他听说江西缺粮、价高。他立即装了五船仓粮食,张满风帆,直奔鄱阳湖。到了湖口,粮船被拦,说要充军粮。吴满庆惊吓之余,一眼瞥见兵勇胸前,都缝有“湘”字、“平江勇”字胸牌,一听口音,是乡音呀。吴满庆想,肯定是次夫子的部队。既被拦了,看来很难脱身,何不卖个人情讨个乖。
机灵的吴满庆大声地喊道:“老乡们,我是来献粮劳军的,我要面见李元度。”兵勇一听,家乡人特来献粮,好受感动,立即将他迎到李元度营帐中。李元度很高兴,要知道,久攻抚州,正是军粮吃紧,焦头烂额的时候,吴满庆这一“献”,无异于雪中送炭。见吴满庆十分机灵,李元度想推荐重用他,可吴满庆读书少,家里老小一大帮,命又看得重,无意求官。他对李元度说,我不是吃兵粮做官的料,还是回家做买卖算了。李元度带着吴满庆去见曾国藩,曾帅大加赞赏,尊为上宾,并再三苦留。吴满庆辞行,为表谢意,曾国藩奖给他三票半盐,并让李元度写了官帖,盖了关防大印,说凭此官帖,你今后做生意,会更加顺风顺水。
三票半盐,价值连城。要知道,平江被列为专岸后,整个县域一年也只定碱盐二十票。盐票含金量大,曾、李的官帖更牛逼。吴满庆凭此背景,成了地方上的首富。随着湘军的节节胜利,吴满庆的献粮之恩,李元度记在心上,并特意为他邀功请赏,皇帝下诏,封赏他为陕西省补用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从此,“红顶商人”吴满庆成为呼风唤雨的角儿。
此后,在李元度率安越军、贵军征战四省时,吴满庆都是他最坚强的财力后盾。他竭尽全力为李元度筹集军需钱粮,为湘军打赢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历了战乱的清朝,迎来了“同光中兴”。吴满庆的生意,从盐务转向专务红茶产业。为了帮助吴满庆,李元度委托在广东任巡抚的郭嵩焘,请来制作红茶的技术人员,与吴满庆合伙经营。他精心研究,虚心学习技术,使平江人能自己制造红茶转销外商。在吴满庆的带领下,长寿街制销红茶的茶庄达到二十四家,每年运销汉口口岸的红茶达二万四千箱,且茶价奇高。每担红茶,其价格折合大米,高的达到三十八担,一般也在十至十八担之间,有“斗米斤茶”之说。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客商蜂拥而来。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塞巷填衢,寅集酉散,红茶产业,空前繁荣。作为茶商老大的吴满庆,财大气粗,置下靠河岸码头的一条半里长的街巷,取名为次青巷,以纪念好友李元度(字次青)。李元度赋闲家乡时,吴满庆时常将他接来居住,老哥俩欢洽相聚,其乐融融。
1888年,吴满庆官至兵部侍郎的大儿子吴勤舫,紧邻着父亲的府第,建了一幢豪华府第,雕梁画栋,廊檐冲天,被人称为“花翎子屋”。吴满庆特意将李元度题写的“书田要到心田种,居室须知作室难”,镌刻在青石门框的两边,将“忠厚传家”镌刻在门头上,教导后人忠厚为人,诗书继世,不忘根本。
李元度之天岳情
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李元度因失徽州,被曾国藩弹劾罢官,返回平江故里。心情稍微平静后,他准备到家乡的几座名山去游览一番,其中特别想去幕阜山,因为从小就听祖父和父母亲讲过不少有关天岳幕阜山的故事。
殊料,是年三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陷江西瑞州,四月陷新昌、义宁、奉新等县,平江戒严。署巡抚文格奏请李元度率领准备援浙的安越军守界抵抗。幕阜之旅未能成行。
五月初六日,太平军见平江东境防守严密,无法突破,便移师鄂南,攻陷通城、通山、崇阳,咸宁、蒲圻,直逼武昌,以解安庆之围。十日,李元度奉命率安越军作为巡抚毛鸿宾副将赵福元的偏师,来到南江上塔市一带防守。太平军北窜,这就留出了一个战争空隙时间,让李元度有暇登临天岳幕阜。
五月中旬的一天,李元度相约南江九团练团魁和几个乡绅,带十几个随从,从南江桥出发,经黄裴洞、鸟头坡、张果老直上一峰尖。被舜帝封为天岳、被道家尊为二十五洞天的幕阜山,李元度早已心向往之,此刻亲临其境,感慨颇多。他立于葛洪的炼丹台前,平时熟读的《抱朴子》不禁脱腔而诵。他在万古凉亭(又称四隐亭)内小憩时,不禁向往起徐安贞等隐居平江四相的闲散情趣。当看到左宗棠、曾国藩在下狮洞的石崖摩刻时,历历往事又袭上心头,因失徽州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仕途险恶,前路如何,令他忧心忡忡,心绪万千。然而,他立于山巅放眼河山,幕阜山的秀丽风光,很快就冲淡了他心头的不快。到达天岳寺,他命令随从铺开宣纸,挥笔写下“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十个大字,为天岳幕阜镌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不朽之作。同时也为后人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天子三经地,应当是指秦始皇三祭天岳之事,因为天子之称是在商朝之后才有的;然而皇帝九谒门,是指“三皇五帝”还是其他?九次都是谁谒门?李元度博学多闻,他有充分的依据写下此联,但由于没有明示,至今让后代的学究们冥思苦想。
此次幕阜之行,给李元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与天岳幕阜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治四年三月,浙江提督鲍超旧部霆字营弁勇,叛乱于湖北京口,十二月陷通城,大有南侵之势,湘北戒严。巡抚李瀚章奏请由李元度招募民兵督团防御。此次南江之行,李元度与南江里人邹健中、定文,邑绅曹际清、吴际清等一大批读书人成了知己朋友。加上增援战将艾锦清、李进发等,一时文人儒将云集。叛军本欲犯平江,见湘北丁勇壁垒,只好放弃平江,改道江西义宁逃窜到广东。利用战后的休整机会,李元度再上天岳幕阜。这次上山,从洞上(阜山)启程,先祭祀伏羲祠冲真观(现存正殿),此道观为南宋所建(州官以上才有资格祭祀),此时李元度已是文史大之家,湖湘名流,有足够的资格进祠,时下偌大的庙堂已显凋零,道士只占一半庙院,另一半成了学堂,李元度在道长的恳请下,欣然命笔写下“道院迎仙客,学堂隐相儒”这幅脍炙人口的对联。
一行人又随元度来到东岳行宫,再转道玉清宫,经白水崖上天乐堂,到烂船坡。在半山腰,李元度用单筒望远镜数次眺望山下,同僚们问他望什么,他笑而不答,直到下山后,他才告知心腹:“南江是个好地方,有不少牛眠穴地,老母百年之后,我要将她老人家葬于天岳幕阜之阳。”
在流水庵,众人歇息一晚,李元度情不自禁,在此写下了《天门寺记》一文,命人用青石板刊刻,立于天门寺门首,可惜在民国改建此庙时,此碑被毁,不知下落。
次日,李元度和随行人员从九龙池下柘坪,过紫清观,直达天岳关,正赶上天岳关维修,督修人员听说是李大人至此,立刻铺开纸张,请李元度题词。李元度游兴正浓,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天岳关”和“幕龙重镇”七字,因李元度是平江人,所以匠人将此扁嵌入进平江一边的关门上,现“天岳关”三字尚存,而“幕龙重镇”四字不知所踪。
幕阜之行,引起了李元度对南江的无限兴趣,一有空闲,他就遍踏此地的山山水水,还亲自察看幕阜山山上山下的二十八寨(平江有四十八寨),如黄裴寨、张师山寨、得胜寨、赵家寨、白水寨;他对幕阜山周边的龙吸井、石人、龙窠、系船石等上百景点都了如指掌,甚至九股樟等十几根古树都一清二楚。所以,李元度在主修同治《平江县志》时,对幕阜山及其周边的重要地名、景点、河流、山峰、古寺、古树、关隘、民情风俗等等都无一遗漏。
为了表彰和纪念有救命之恩的英勇部将李某(冬塔李家大屋人),李元度在南江桥西边筒车埠建李公享堂并兼作驻军大帐。李元度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每晚读书必至深夜。他在行军途中,其他东西可以不带,但书藉一定要带,而且开拔之前都要开出带书的详细清单,交给部下准备。他博览群书,晚上挑灯夜读,都要吃一瓜勺盐蛋,老百姓调侃他是蛇精转世。李与当地老百姓关系十分融洽,毫无官架子,安越军军纪严明,从不侵扰百姓,还接济穷人,为群众排忧解难。
从幕阜归来之后,李元度就到在山上看到的“牛眠福地”察看,这是南江桥雷家湾后面的月形山,其东边有螺形山,还有蛇形嘴小山,三个山头构成一幅“三星伴月”图,正是“台星拱明月一轮”。与其说是看中了这一穴好地,不如说是此处正与天岳幕阜遥遥相望。所以李元度将母亲葬于此,是他对天岳幕阜情有独钟的体现。
文字 | 摄影 | 书画
-岳阳日报洞庭-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上海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