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案都要求课堂学生活动的认识了吗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诊断分析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诊断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有效教学设计的特征,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本的内容分析,对教师教学设计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在指导思想上依据个人经验,缺乏理论自觉;缺乏对教学活动要素的整体、细致的设计;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抓住本质和核心内容;不能对学情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没有突出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教学过程的设计没有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缺乏教学反馈设计。在上述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诊断;中小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教与学的原理对教学活动做出的系统规划和决定。根据教学设计的定义,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实现理想的学习结果为目的,不重教师教了什么,重学生学会了什么;(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理性自觉的活动,要依靠教学原理,不单靠个人直觉和经验;(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要素作出的整体分析、规划和决策,具体包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实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手段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检验。
目前,各个地方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表格中都要求教师写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生、教师特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这实际上是根据有效教学设计的要求作出的安排,但是,多数教师并不太理解这些要素的实质和设计要求。
本文根据有效教学设计的特征,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本的内容分析,对教师教学设计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依据个人经验,缺乏理论自觉
教学活动需要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作出决定。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规划和决定。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往往因为教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做教学活动的决定时,到底依据什么?是个人的经验还是有逻辑的理论?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理论自觉?
在和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教学指导思想处于一种不自觉或无意识状态。教师们一般不愿讨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认为都差不多,或者说不重要。教师们的教学指导思想一般会写什么?经过调查,教师们一般会写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至于为什么要写新课标和建构主义?它们的具体思想是什么?用这种思想来指导教学活动的什么?教师们并不十分了然,只是看大家都这么写,自己也就这么写。下面是某教师所写的《陋室铭》一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我们来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思想,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课文内容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坚持操守的高尚品质,学生在阅读品味课文的同时,受到作者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上面任课教师对教学指导思想的表述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不明确,存在把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要求(新课标)、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坚持操守的高尚品质,学生在阅读品味课文的同时,受到作者高尚精神的熏陶)混为一谈的问题。同时,这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完整,仅仅谈到了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忽视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思想。而为什么教的问题,恰恰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还发现,尽管教师写出了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安排和指导思想之间并不一致,存在教师倡导的外显理论与教师奉行的内隐理论的冲突。对此,教师并不自觉。以《陋室铭》一课为例,我们对教师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过程的进行了以下对比。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实际上是教师牵着走,学生并不明确活动的目的意图,也没有掌握活动的方法,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被动的执行者。
二、缺乏对教学活动要素的整体、细致地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的整体规划。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规划?通过与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非正式访谈,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规划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学过程方法手段进行系统设计,目标的制定又需要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的需求分析基础上。但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不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往往只能考虑教学活动的某些要素或环节。如有位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道:“备课对于教师是每日必做之事,老生常谈。备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备课,每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已经学习过(虽然现在我什么也说不上来,同时还有许多人也什么都说不上来)。但是,到底备课要备哪些内容、如何去准备,我并不知情。因此,备课于我便常有应付。上课呢,随意性很强,属于讲到哪里算哪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所做很不满意,但我也没有夸大过去的不足,事实的确是这样。”
2.缺乏细致设计
近些年来,由于各地都很重视教师教学设计活动,很多教师已经从形式上了解了教学设计的要素,但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要素操作的理由和方法并不知情。很多教师们只是在形式上填写教学设计表格,具体怎么、写什么、效果如何并没有去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把该教的内容教完。如在访谈中,有位教师说,“我上课从来不做细致的考虑,只是考虑教学内容有几块,带着思路上课就行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总体规划和细致设计,出现了学生不参与和答非所问的现象;面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由于无准备,教师不敢接招;由于教学设计随意,教师总感觉到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诸如此类的现象,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效率低下。
三、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抓住本质和核心内容
人类知识的总量是无限的,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吃透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核心内容进行施教,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中小学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的?是否存在问题?在笔者和教师们的非正式访谈中,有些学科的教师反映,她们看不懂教材,认为教材不适合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们到底是如何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教师教材分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们在教材分析中存在以下问题:
1.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不能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教学内容
以《陋室铭》一课为例,在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过程中,教材分析部分始终未作改变。之所以没有变化,任课教师认为,这是因为“教材是固定,所选篇目也是固定的,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已经确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这位教师所做的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的一篇文言课文。文言文在本册书中占两个单元,是本学期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阶段文言文第一次以单元形式出现。《陋室铭》文章比较短小,内容难度适中,结构清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这位老师进行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有些内容不属于教材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自主学习的能力);(2)只是揭示了教材的内容特征(《陋室铭》文章比较短小,内容难度适中,结构清晰),没有揭示教材中具体包括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
《陋室铭》作为一篇文言文,其教学内容包含了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发音、句型的知识、铭的知识等)、技能(文言朗读的技能等)、情感(身处逆境,不畏强权,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等)。在教学过程中,把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需要结合课表要求和学生实际来具体确定,把班上学生应知难会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并不是确定无疑、一概而论的。如果教师在教材内容分析中不能明确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会无限拓展。最终导致教师该教的内容没教,不该教的内容倒花了不少的工夫,加重师生课业负担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2.不能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不住本质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个知识单元和一篇课文,要讲的教学内容很多,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立足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科的本质结合起来,抓住本质的内容和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如语文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应重点围绕教材中用什么样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和提升思想感情。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数学教材分析就应重点围绕教材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来进行。
四、不能对学情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需要了解教材中提出的理想的要求,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知、已能什么,未知、未能什么,在学生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揭示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具体差异,做出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本的分析和访谈,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学情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和缺乏学情分析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没有发现学情分析的内容。学情分析对于教学效果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却缺乏这项内容,这是为什么?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日记中写到,“在教学大赛或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教案)中一般都有对学情分析的要求。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楚认识;怎么研究,研究什么也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项要求很难落到实处”。
2.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也不乏学生情况分析。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多为学生的笼统的、一般特征或消极特征的描述,不能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分析。譬如,一些教师在学情分析中往往写道,学生来自基础薄弱的学校,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2)不能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学情分析。譬如,初中语文《海燕》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品位语言和理解海燕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学情分析应围绕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进行,而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情分析却是初二(3)班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喜欢朗诵课文,具有初步朗诵鉴赏水平。
教学设计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这会造成什么样的教学结果?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很难落实,预计3分钟完成的内容,却花了近20分钟,最终学生依然不得要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课前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分析。正如一位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道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并不感兴趣,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参与;教师课上干着急,甚至愤怒也无济于事;课后教师的失落就更自不必说,抱怨学生基础差,能力不强,学生也觉得很无辜,这样的课的效果不言而喻的。归结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
五、在教学设计的要素上,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没有突出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目标或预计的学习结果出发的规划和决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那么,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把教学目标放在首要地位?优先考虑什么?
我们以“您进行教学设计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您是如何进行设计的”为题,对某中学学科组长进行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教学设计侧重点
语文学科主任
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到本课知识。
数学学科主任
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设想如果我作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安排各个环节,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使多数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英语学科主任
如何把书上较难的东西变得简单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传授各类学习方法对我而言是教学的核心。
化学学科主任
在确定目标后,我考虑得最多的应该还是如何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我设计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学生愿意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有所收获。为此我尽量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以往的经验,尽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尽量让活动之间过度自然、流畅,尽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从表中可以发现,学科组长们在教学设计时,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目标。换句话说,教师们关心的更多的是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活动中,老师们的侧重点又放在哪里?我们以某中学的一次集体备课为例来进行分析。某中学语文组教师对《陋室铭》一课进行了四次教学设计。第一次是教师个人设计,第二、第三次是学科教研组集体设计,第四次是区教研员指导设计。作为学校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共识。那么,在四次教学设计活动中,哪些教学设计内容发生了变化?哪些教学设计内容没有变化?教师们集体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比较,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这两个环节没有变化;在其他变化的环节中,教师们讨论得最多,修改最大的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导入设计。对教学目标尽管有讨论和修改,但主要在文字表述,对教学目标如何切实可行并没有作过多的分析。
我们观察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活动中的导引作用,导致教学过程主观随意性强,教师做了很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浪费了不少时间,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无效和低效。
六、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没有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上级教学管理部门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写出教学过程,画出教学程序图。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如何理解和设计教学过程的?是否存在困难?
通过对教师集体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写出了教学过程,画出了教学程序图,但只是凭着感性经验,参照同伴设计来进行,对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过程,并不清楚,也说不上来。
根据教学过程的原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需要经过兴趣、感知、理解、运用,巩固的过程,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提供表象,帮助学生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提供案例,帮助学生运用——复习巩固,以备学生遗忘。那么,教师实际上是怎么设计教学过程的?是否符合教学认识过程的原理?
我们以初中语文《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三项教学任务来展开教学过程。任务一,整体感知语文,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任务二,再读课文,速读,扫清字词障碍;任务三,理清作者思路。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任务一提出来后,8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教师点名后,学生1回答:孔乙己带给我们的故事;学生2回答:孔乙己喝酒的故事;学生3回答:孔乙己没有考取功名,生活落魄;学生4回答:鲁迅小时候当伙计见过孔乙己喝酒。学生的回答无一令教师满意,离文章主旨甚远,老师不得不公布自己的答案,请学生记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要让学生完成概括文章主旨的教学任务,需要在学生感知课文,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有了具体感知和分析后,才能揭示孔乙己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最终回答小说的主旨是通过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封建知识分子的命运。而教师没有让学生经过对孔乙己人物现象的分析、故事情节和场景分析,直接让学生进行概括,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只能让学生语无伦次了。
七、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那么,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我们对教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方法不理解
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连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哪些种类都不知道,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对教师的集体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多数不知道什么教学方法,不知道教学方法有哪些种类,不能区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关系。
2.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设计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方法部分,我们发现,教师们往往只是简单、孤立地宣布要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教学过程,没有交代教学方法具体用来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的操作。以《陋室铭》一课为例,教师在个人和集体教学设计中所写的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次个人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辅导讲解
第二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第三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第四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教学方法分类涉及到信息的来源(口头、还是动手等)、主体(教师为主、学生为主,还是师生互动谈话交流为主等)、活动方式(接受还是探究)等,讨论和探究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这说明,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本质并不理解,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合理运用也就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的设计脱离学情,没有和学法有机结合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无意识,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中只是一味要求学生从事记忆活动,想着法子哄着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们的记忆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教师们在课后还不停地埋怨学生不记不备。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很多内容没有理解,学习也就变成了机械的记忆活动,要记的东西很多,记忆负担很重,记忆效果也就很差。最终,学生也就放弃记忆、放弃学习。
八、缺乏教学反馈设计
教学反馈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对教学反馈做出设计,反馈应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激励和矫正。那么,教师在教学反馈设计中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我们对教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反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
在对教师的集体访谈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
2.没有即时反馈的教学设计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设计出教学反馈的内容。询问原因,教师们反映,“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讲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进行教学反馈”。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师们把教学反馈设计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3.教学反馈设计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
在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案中,我们发现了教学反馈设计。但是,这些反馈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由于教学反馈的题和主题的相关性不强,题量偏大,最终导致师生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佳。
4.设计的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一堂课的反馈结果只有近40%的学生能达到及格的要求,而多数教师把这作为一种常态的、合理的结果。多数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反馈也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教学设计中缺乏即时反馈会给教学效果造成什么影响?通过我们的课堂观察发现,由于没有即时教学反馈,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急于赶进度,不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水平,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朦朦脒脒的感觉,没有及时的调控,导致每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落实,学生的知识漏洞积累得越来越大,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造成多数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教学反馈缺乏激励性设计会给教学效果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由于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学生每节课都发出“又没有听明白”的哀叹声,教学效能感极度受挫,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最终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综合上述观察发现,我们建议,各地在开展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教师理解教学设计的思想,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水平。否则,教师们会停留在低水平的起点上不断重复,起不到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其实,提高教学质量不需要采用花样不断翻新的教学方式,只需要我们在教学环节的细节上落实和不断优化。
本文系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城乡课堂教学差距研究”(编号:EHA0502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定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来源:《课程敎学研究 学术瞭望》2012年第7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新教材,新教法,我们该备些什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教材,新教法,我们该备些什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摘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三、通过美术教育,训练的自控能力。[关键词]:美术教育& 心理素质 自尊心 自信心& 自控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把美术课上成博得学生们喜爱的课,教师就要优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群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碰伤他们脆弱的心灵。1、利用美术的学科特性,与学生从心底里坦诚地沟通情感,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要低估了们(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的其他方面所潜在的创造力,有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男孩,成绩很差,没有任何特长,是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他视为后进生,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这个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找回失去以久的自尊。有一天,这个男孩随手画起来,被老师看见,老师马上对他的画大加赞赏(其实那只是男孩随手涂鸦),并帮助他修改,还推荐给当地的一家小报。男孩受到了鼓励,从此画画更加用心,后来终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正是因为老师发掘了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才使这个被视为后进生的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1、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如和孩子们交流时距离上稍微靠近些;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平缓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提醒孩子们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2、教学的内容多选择孩子们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孩子们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避免孩子觉得太难,没有信心。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评论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孩子虽然其他文化课的成绩不太好,家庭和学校给他们的评价是“差生”、“没出息”,各方面压力太大,造成有自卑心理。平时纪律散漫,无心上学,自暴自弃。其实,这类学生大多聪明机灵,对除了学校安排的正规课程以外的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另外一面,得到和老师同学们的肯定。因此,多举办一些展览,哪怕是班级、年级之类小范围的展览也好,让他们有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展出完了再适当评奖,评出优秀等级,(得奖概率要尽量大些)给这些同学以肯定的评价。还可以带他们去参与社会的美术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行”,增强孩子们的成功感,认识到自己有价值,受人尊重,奠定自信的基础。告诉孩子,你对语、数、英等一些学科不感兴趣不要紧,我们可以去考美术学院,一样也是有出息。多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这样,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整体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各方面协调,均衡发展;使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以后遭到困难和挫折,也初衷不改,勇往直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三、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少年儿童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尤其是培养自控能力,是促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1、从实际出发,培养孩子在做事时始终保持兴趣和耐心,逐步增强自控能力。一般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缺乏自控能力在少年儿童身上是常见的现象,诸如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始终如一;或想到了,但做不到;或所谓“只有五分钟热度”,凡此等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训练,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难免的弱点。但是这种情况却给学习造成一些困难。因此,美术教学首先要想办法培养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整个作画的过程。在课堂上多设“怎么样?”“为什么?”“还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吗?”的疑问方式,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有感官刺激的、内容丰富的气氛中很快会找到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另外要安排好固定的作息时间。当孩子要画画的时候尽量不要让他人或其它的事情干扰他们的情绪,尽量让他们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进入绘画状态,中间不要品头论足,打断孩子的绘画思路。孩子在画画时常出现浮躁、应付了事、情绪不稳定等现象。我们要耐心疏导,采取多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课程安排要符合孩子实际能力,逐渐延长作画时间,让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2、从理想出发,树立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学会排除困难,持之以恒,使自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都会承认,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在这个同一的起跑线上起跑以后,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自控能力培养和发展得不好,就不能坚韧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如,在画难度较大的画时,遇到些技法上或其他方面的困难;在写生过程中,在野外忍受不了苍蝇、蚊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些同学就会坚持不了而放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打基础,不断地强化孩子们的理想和信念,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名家名作,给他们讲名家如何克服困难的,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坚持训练。所谓“成在坚持,贵在坚持,难在坚持”。认识到应该做的,就要排除一切干扰,一定做到、做好,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在本事上磨练,养成习惯。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水平是有层次和阶梯的。我们提倡高标准的追求,同时注意脚下的层次和阶梯,主张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综上所述,把发展的教育有机的结合到具体学科中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深远意义往往是远远超越该学科自身价值。我要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书的目的本来就是育人。
附:参考文献:1、《中小学美术教育》2004第4期& 第12页,《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者:娆艳梅2、《中小学教育》2003第1期&& 第3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沁小教育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作者:朱宁4、《关于培养美术课堂上学生自信心的尝试》作者:范瑾洁&& 中小学美术教育网站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相关教学资料: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最新教学资料
推荐教学资料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活动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