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我国大学生国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职业化有哪些建议?

当前位置: >
录入:新课程杂志社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精神文明也随之发展起来,志愿服务便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公益精神得到发扬,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精神文明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4-02
  志愿服务来源于西方,其发展也经过了一定过程,并得到了很好的发扬。我国政府对于志愿服务也极为看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培养更是政府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志愿者服务是进行不图回报的社会福利行为,其展开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和职业化,这种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弘扬我国助人为乐等民族文化美德。同时,这种志愿服务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另外一种参与方式融入社会,让学生通过此种方式发扬公益精神。因此,探究更好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精神层面的思想境界,夯实其信仰基础,让信仰在理想信念的心中飘荡。在这样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不同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自我升华,既锻炼了自己,也为服务社会作出了贡献。同时,加强了自己和社会的交流,也树立了更多的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精神层面的思想和觉悟。其次,志愿服务通常都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很大一部分为实践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参加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业余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接触到了不同的社会人群,也接触到了不同领域和其他年龄段的志愿者,形成了一个集体生活和团队协作的生活圈,这无疑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扩大了自己的交际面,也在不断和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不断在服务中吸收他人成熟的学习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让学生真正投身于福利事业,让学生感受公益的力量,让学生实践经历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以深化,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以更好地成长。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首先,大学时代的年轻人虽然敢于接受创新和挑战,但很多人又缺少坚定的毅力,对已经经历过的事物,其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精神注意力和关注度也容易大幅下降。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此种情况的表现也更加明显。其次,很多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大部分停留在思想中,而付出行动的则比较少,而且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r,其出发点并非真正地服务社会,加上很多机构在组织过程中加入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便导致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时思想不纯洁,行动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最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之前,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在学生自行组织的活动中,管理漏洞和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降低。
  (二)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其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在公益工作中的楷模作用,使子女随后进行模仿和追随,反之极容易阻碍子女的公益观念的培养。由于现实社会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现在大部分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休息时间不多,加之长辈们自身缺乏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大部门人很少能以身示范地组织和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无法给子女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示范和模范作用。同时,个别父母在教育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思想盲区和误区。个别长辈在功利浪潮的带动下,为了让子女有美好的前程和好的工作,强迫孩子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对其他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素质的教育,忽视了服务社会的公益观念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行动减少,思想觉悟偏低。
  (三)社会的影响
  首先,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工作总体上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缺乏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这也是束缚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大众群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意识和出发点等方面的理解,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被志愿服务”“被爱心”的现象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比比皆是,这些非自愿的安排往往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违背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出发点,抑制了志愿者主观上的能动性,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得不到彰显,服务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缺乏健全的培育机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存在一定的客观问题,其培育观念相对滞后、组织管理不人性化、政府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大学生培育公益精神还缺乏维护大学生自身权益保障和激励其参与公益活动的表彰机制。大学生的志愿者的主体位置不能确立,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相关的行使权利和义务经常没有制度上的章程规划,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无法参照相关制度去“执法”;政府的扶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相关资金不到位或是被挪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相关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制约了公益活动的开展。
  三、多方联动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
  (一)提升大学生素质
  在公益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培养青年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可以提升当代青年的公益意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技能以及思想,也更早地品尝了步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中,扮演社会中的角色。同时,在一些专业的特定环境的志愿活动中,志愿者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这个结合自身实际出发的培训也培养了自己的一些学习方式和技能,拓展了知识领域,丰富了理论,强化了实践知识,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一方面需要院校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或者与其他机构相协调,共同构建相应的培训体系,能够通过培训切实感受其公益活动参与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在公益活动中予以更好的运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发挥自我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能够将自己的优势予以彻底展现。
当前页地址:
新课程推荐阅读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启示与思考
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志愿服务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志愿者活动及志愿者精神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在扶贫、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助老、法律援助、大型活动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大学生风采的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来看,当前已呈现出一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发展;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出于物质回报,更多地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者已逐渐成为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活动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级组织与单位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认识与帮助日趋完善。但是,&
(本文共48页)
权威出处:
志愿服务自存在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不仅受到政府的支持,而且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我国的大规模志愿服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中高校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已成为中国高校中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生公益活动,参加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活动,一部分志愿者还参与到非政府组织进行社会性志愿服务。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在我国举办,高校志愿者更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志愿者的志愿行动出现到了目渐凸显的形式主义色彩,许多志愿者行动大多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形式上搞得热火朝天,效果上却差强人意,志愿活动也大多是偶发性,缺乏持续性。从表面上看,高校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且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实际上,一些志...&
(本文共41页)
权威出处:
自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一支重要力量,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得到了社会较广泛的认可与好评!但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凸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活动呈现出广泛性、技术性、国际化等特征,逐步赢得了政府、高校、社会的关心与重视。第二部分: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所存在的...&
(本文共51页)
权威出处:
伴随着改革丌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开始蓬勃兴起。就南京地区而言,从2009年5月公布的数据来看,注册志愿者已迅速发展到60万人。但是,就大学生志愿者群体而言,很多人只是被冠以“志愿者”的符号注册在案却很少参与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当中;其次,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其特长和项目的需求往往不相匹配,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和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再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并非是我国唯一形式的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笔者以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志愿者行动及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研究现状,明确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借助实证调查厘清当下大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主要包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认知度、参与意愿以及实际参与度;最后,从人口学特征、个人特质、以往志愿者经历、大学生活经历和个人动机五个维度入手,分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参与度...&
(本文共69页)
权威出处: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立足于上海市M区世博志愿者培训的实践,试图超越已有的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这些局限主要表现在:以机构为主体研究志愿者技能培训活动,忽视志愿者的主体性;从服务项目的实际需要角度探讨志愿者的技能提升及相关培训应如何开展,忽视志愿者的可能的优势发挥;从志愿者的需要角度研究志愿者培训活动质量的提升,过于关注志愿者的主观需要,大量的资源消耗在对需要的满足上,不利于激发志愿者自觉自发突破困境、发挥优势的能力;忽略志愿文化传递在志愿者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较少谈及志愿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如何传递。本文试图突破以上研究局限,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大型公益性活动志愿者培训模式。此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志愿者本身的潜能和优势,从而使得志愿者成为培训活动的真正主体。首先,本文对现有的世博志愿者培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现有的世博志愿者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不够...&
(本文共70页)
权威出处:
大型活动志愿者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志愿者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志愿者精神得到极大弘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更加复杂的世界环境和社会问题。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组织好这些大型活动,无论是对国家、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着重要而非凡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大型活动志愿者的管理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企业等组织都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用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志愿者在活动举办前、运行中、结束后志愿者对于激励的需求,并专门针对大型活动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各个阶段的激励因素,并建立了阶段激励模型,发展和完善了志愿者激励机制。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大型活动志愿者组织管理的研究前沿进行综述。从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研究现状、志愿者服务项目发展现状两...&
(本文共7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_小宗师专辑:摘 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中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占主要地位的形式。文章通过透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对策,分别对志愿服务主体建设、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和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有效提高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关键词:大学生 青年志愿服务 优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对社会、对他人表达爱与关怀,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于日,日渐成为政府、市场以外的“第三势力”并蓬勃发展起来。截止日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级团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5000余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2000个高校志愿者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核心价值体系。志愿精神的精髓也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第一,志愿精神体现的“奉献”精神强调人们确立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及观念;第二,志愿精神体现的“友爱”精神对于弘扬社会正气,传播主流价值,调节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志愿精神体现的“互助”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功能;第四,志愿精神体现的“进步”精神积极推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进步。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和推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先锋,引领新的社会风尚。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包括社区文化服务、特殊对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社区中介服务、社区共建服务。2003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带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我国首批600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奔赴到我国西部比较落后的省市开展为期一到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至今已有48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深刻体现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个人精神提升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我们永生难忘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受灾地区一幕幕令人永世难忘的震撼场面更是体现了我国志愿服务行业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十多万名志愿者不远万里,用微笑和体贴的服务向国外友人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热情与真诚;2010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中,也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不仅不计报酬带来促进社会进步完善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怀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和服务体系的特殊性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丰富发展了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的内涵,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进行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力动机、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动机、娱乐、交往动机。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发展自我、服务社会,还能科学的、合理的依据不同的动机实现和完善个人高尚人格。作为青年里比较特殊的群体,志愿活动实施的环境和组织形式、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特殊性。其主体在校大学生,具有专业潜质而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在其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有效的培训。第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运行的特殊性。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各个社团通过举办活动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更加有利于活动建设的完成,而不同的组织者、不同的活动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第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主客体的特殊性,它包括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对项目选择的倾向性、组织者的组织管理水平、服务对象的特性和地域限制。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我国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协会时间较晚,其系统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再加上校园环境各方面条件更加有限,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首先,组织者的能力有限,未能积极开发创新,重复许多单一的志愿活动,丧失了大学生对其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其次,资金匮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志愿活动的内涵就是不计报酬,服务社会,但是校园没有良好的经济系统循环,很多服务无力支持,无法做到社会化,大众化。最后,反馈系统信息传输不通畅是组织者无法达到活动目的的重要原因,这需要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有效性。(二)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志愿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本质是无偿奉献社会,导致一些被服务者把他们看成单方面的施予或者免费劳动力,不予以礼貌尊重,致使志愿者的人格和个人利益受到侵害,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不仅影响志愿团队的服务开展,而且不利于志愿者的个人价值升华。这种冲突对志愿者是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三)志愿者培训系统不够成熟很多志愿者的出发点都是积极的,热情的,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现在的培训机制不够成熟,一方面,组织者对资源的不合理安排。没有根据志愿者的个人特点、特长性格分配任务会导致资源浪费,不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志愿服务活动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志愿者接受的培训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人才浪费,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活动计划,无法做到服务社会的宗旨。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做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各方面支持,并借此广泛宣传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求我们在志愿服务主体建设、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的系统优化。(一)志愿服务主体建设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两大主体性要素,志愿者的主要职能在于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其志愿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主要职能在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维持调节、项目建设的筹划运营、后勤保障的统筹协调。加强志愿服务主体建设是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志愿者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手段。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建设是优化志愿服务机制的重要手段。提高组织者的管理组织能力,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范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跟成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分不开的。组织者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针对性的分配劳动资源,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在服务中能够施展多项技能,做到及时反馈、科学分析,实施改革,优化巩固良好的循环机制。志愿者在实践中权衡好权利与义务的得失,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被服务者,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在不损害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前提下实现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宗旨。(二)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由纳新、培训、管理、反馈、激励等环节组成。其中纳新一定要严格把关,吸收具有良好动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大学生,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培训,有针对性培养服务型人才。培训环节一定要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管理是运行机制最重要的环节,这需要组织者、志愿者、服务者积极参与配合,及时地反馈并制定实施改良计划,形成含有技术含量的良性循环。激励在志愿活动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社团和学校甚至社会的媒介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予以宣传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影响力,这不仅对于志愿者本身来说是自我价值的提升,也是对其他志愿服务者的激励与鼓舞。(三)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主要难点集中在资金运筹和项目运行上。大学环境与社会不一样,大部分的学生资金来源要靠父母提供,所以校方和政府更应该加大对校园志愿服务社团的关注度,并建立“志愿基金”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校园志愿服务社团还可以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起来,主动搭建实施活动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汲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经验,让校园志愿服务社团项目建设日趋走向成熟。在项目运行上,首先应该加强主体建设,提高校园组织者的计划管理能力,增强校园志愿者自身的本领,抓好纳新、培训、管理每一个环节,让社团的形态意识步入正轨,真正做到参与者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的宗旨。另一方面,丰富校园志愿活动的建设,使其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校园的项目建设与社会共青团组织的大型活动不同,受到地域、资金等限制。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要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专业化、时间多的优势,考虑好活动的心理成本、发展成本的底线,予以特殊项目一定的资金补助或者保障,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与其志愿成本相称的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参考文献:[1] 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2] 葛敏,周南平.论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创新[J].社科纵横,2011(02)[3] 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4] 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5] 董海军,倪赤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机分析[J].理论界,2003(06)(责编:纪毅)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大学生入党志愿书,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入党志愿书2015,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总结,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总结,大学生入党志愿,大学生西部志愿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政府责任-职业教育-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政府责任
作者:付冷冷&
&&&&&&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 由于就业指导服务的滞后而更加严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应在其各自的职能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 【关键词】就业指导;政府责任;指导机构  
&&&&&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帕森斯(1909)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1)是准确地了解自己;(2)是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3)是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这种来自直觉和的职业指导为帕森斯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就业指导被人们广泛接受。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从1989年正式提出并推广的。最初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 内容 是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主要的指导方式是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与小范围的个别咨询。 目前 不少高校已针对毕业生的需要增加了职业生涯设计、创业与择业
等内容,开展就业指导的方式也日渐灵活。但是迄今为止,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
、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1]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供给不足加重了就业难的局面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495万人,成为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就业任务十分艰巨。[2]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难题。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过高的失业率,无疑是与和谐
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将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 影响 。 &&&&&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工程”,中央政府责无旁贷  中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任,在于确定大政方针,加强立法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动员全国力量,
各地各部门经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一)加强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一些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立法,以法的形式确保就业指导的社会和 法律 地位。抓紧 研究 制定《妇女就业法》和《公平就业机会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实施已经出台草案的《就业促进法》。  (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为大学生在全国就业消除市场障碍,提供便捷通道;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
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帮扶落后地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经济、 科技 、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  (三)启动各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已经启动了多种就业创业计划引导大学生择业,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 中国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 &&&&&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地方政府工程”,各级政府要有大作为  (一)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成熟的后续服务  一般来说,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毕业之前积极搜集、提供就业信息,直接或间接推荐毕业生就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就需要地方政府承担这一责任。例如日本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学生职业中心”[3]作为地方政府负责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设立专门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且这个群体同社会上的其他失业人员相比,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如缺乏工作经验、挫折感强以及做事容易走极端等,因此需要专门机构的引导和支持。  (二)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大学生知识面还太窄,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所迈出的“第一步”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所学都是书本知识,通过独自考察来选择一个有投资创业前途的项目,实在很难。经验不足将会带来投资高风险,也使他们创业的意愿冷却,最终选择放弃。&&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