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热&&&&&
【字体: 】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作者:吕本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863&&&&更新时间: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没有一定的活动自由,风筝是放不起来的,风筝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风筝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自由飘动,风筝才会放得有声有色。然而,放风筝的人决不可以大撒手,一旦撒手,失去控制,风筝就会随风飘去,最后必将跌落下来,摔个粉身碎骨。”青春期可以说是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是希望无穷。情感强烈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的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行为,互相矛盾,变化莫测,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容易冲动,尽管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这就是青春期的表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那么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因此,家长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需求,才能正确教育孩子。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尽管他们完全不能够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并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5、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6、他们在各方面仍然还很不完善、不成熟。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二、青春期孩子心理需求
1、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露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如果一个女孩子,上初一可能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这说明孩子要求从长大走向成熟。拒绝粉色因为要拒绝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现自己再走向个性独立,走向成熟。这时,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出奇地不听话。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回来对家长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2、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看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走出家庭,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社会的面广了,再不是家、学校两点连成一线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出现在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是最直接的帮助者,可以取代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孩子们思想不再单纯,这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得到,他们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这些感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因为家长马上会紧张和忧虑,批评教育必不可少,跟踪监视接踵而至,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那么,孩子们心里需要家长吗?从心底里孩子们需要,而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是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
3、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
4、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让他们觉得难办。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学时常发生冲突;被批评了,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和老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会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事情就突然发生了,然后就那样结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恼、不平、羞辱,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去,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比如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和同学分出高低胜负来。很多时候,他们要接受大人的批评,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如何提高成绩呢?他们需要帮助。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要面对现在的一切?我生活不如意怎么办?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幸福?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揭开谜团。他们仍然需要帮助。
三、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那麽如何能更好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想办法与孩子搞好关系。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出生于内蒙一个普通家庭,兄妹六人五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生。董进宇在总结自家兄妹成长过程的基础上,又大量调查了家庭教育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一套“教育成功学”理论,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一定出问题。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的一幕令周围人都惊诧不已。搭乘从日本成田飞出的航班抵达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不久,留学生就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问题。据围观者介绍,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了数刀,导致顾某当场昏迷。机场民警赶来将汪某抓获,母亲顾某则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上学期间,她为儿子留学简单算了一笔账:这次回来之前,儿子租房的住宿费已经到了12000元 (人民币)/月左右,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万多元,学费一年8万元,一年开销要30多万元,5年花了150余万元,够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了。同样是4月1日,凌晨1点多,一名上海女留学生的家长得到噩耗,自己25岁的女儿,在瑞典被刺十余刀后死亡,嫌犯是她的男同学,同样来自上海。案发原因疑与该男生多年追求未果有关。同一天,两起与留学生有关的恶性案件,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出国深造的今天,这两例看似巧合的事件背后,还有更多让人深思的话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求学,但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谁又能时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从刺死女同学的小辉,到连捅母亲9刀的小汪,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作为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处理?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就称,不要让远在海外的孩子“失控”,多交流,多接触,多引导是最好的办法。对于留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王女士说,留学生低龄化是一大主因,有的孩子十六七岁就被送出国,他们中很多人从未独立处理过事情,依赖心理强,遇到挫折只会跟家人抱怨。还有的孩子由于家境富裕,有虚荣、优越的心理,遇到挫折后,从优越到自卑的落差太大,心理上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抑郁和自闭的可能。“留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圈,在接受、协调、平衡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别说是孩子,就连许多成年人也是应付不来的。” 王裕如认为,父母永远都是小孩健康成长的最好导师。“送孩子出国前,家长要调整心态。父母不能只给孩子当经济支柱,更应该注重跟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要强硬要求孩子必须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这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结合孩子当前的表现,我认为加强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说:我的文化程度差,我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不会与孩子沟通,其实,沟通很简单,就是倾诉加倾听,尽量多听听子女的倾诉。尤其是在子女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不要错过倾听子女诉说的机会。父母应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种“听的气氛”。让十几岁的孩子坐下来谈,很不自然,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增加随意性和亲和感。学习“平行交谈”的艺术。当你正在忙时,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与之讨论,这叫平行交谈。作一个顾问,而不是经理。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子女面前,对任何事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时,也不要马上表态,对子女做的事情不满意时不要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而应提出问题让子女思考,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通常孩子认为他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比如,有一个孩子,回家后对他的妈妈说不去上学了,老师如何如何的坏,----)面对这种不方便语言沟通的情况,可以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父母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接受的话,当你把道理、事情写下来,当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它时,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利用赞美,缩短心理距离。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如看孩子成绩单时,不要只盯着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从优点看起。如孩子数学考得不好,语文考得好。可以说:“这次语文考得不错。”这时孩子自己会明白,这是说:“数学没有考好。”但如果说“怎么搞的,数学考得这么差!”这会打击孩子自信,也不利于亲子交流。
第三、对青春期孩子不断的鼓励。
鼓励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正处在一生中很有挑战性时期的孩子,而且恰当的鼓励能帮助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你可以用下面的几种方式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告诉其他人,你为孩子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他听得到的时候。悄悄地在他的桌子上或是书包里放一张自己亲手写的鼓励他的便条。用身体上的接触来鼓励他,尤其在他难过的时候。当你口头鼓励他的时候,眼睛要注视他。
第四、给孩子一个笑脸。
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在单位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时就不想说话。甚至还免不了受一些闲气,心里很窝火,脸色不自觉地就有些难看。因此在进门之前要提醒自己:调整好心态,当孩子开门迎接你的时候,给她一个笑脸。这点很重要。让孩子看到你笑容满面,其实也减轻了她的心理压力,让她觉得父母很容易接近,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份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有话也愿意和父母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倾诉的欲望,我觉得我们最好做一个认真一点的听众,因为这表明你重视他,这种倾听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否则,他会觉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么办?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会结交不良少年,会早恋?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根本的一点,就是缺少家庭的关怀,缺少亲情的温暖。我希望我的这个观点不会偏激。
第五、与孩子角色互换。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特别强,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老师和家长说啥是啥,当我们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孩子出现了“叛逆行为”是很正常的事,就不会发很大的火,生大的气,甚至于去体罚他。心里要想着: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只要耐心地去教育,过了这一关,孩子就会长成大人,顺利走出困惑的青春期。
第六、要向孩子“索爱”。
我们不仅要会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我们,我们要学会索爱,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这时,家长们的爱就会贬值,孩子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应该的。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过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话说“聪明妈妈会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重视孩子对家长的要求。让孩子在了解父母每天在干什么,懂得父母的艰辛,孩子就会体谅父母,运用同理心去对待你,(要鼓励孩子多做点事,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对男孩要经常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对女孩要经常说:有个女儿真好!让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除了与孩子搞好关系外,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给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领地,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闹声,但那是快乐。
第七、走进孩子的世界
走进孩子的世界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变化。孩子上中学后,身高明显增加,性机能 日趋成熟,男女生都会出现第二性特征。此时的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珍惜自己的性特征。另外,孩子的脑和神经逐渐发育,情绪易波动,感情十分脆弱,此时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适时引导和帮助。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进入初中后,开始有了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待,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起来,但能力不强,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萌发着性爱和恋爱的需求;人际关系逐渐频繁,渴望找到与自己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相一致的朋友,但不善于把感情与理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家长指导帮助,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思想,了解孩子所思、所好、所行,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要想走入孩子的世界,还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1.端正心态,平等待之。不少家长的“家长意识”特别强,希望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虽然他们尽量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孩子仍然“不听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孩子希望父母 视他们为大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意志,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思想。可有的家长说:我的确总在与孩子交谈,为什么不奏效呢?原来,这些家长忽视了交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语言方式。一般家长通常用教训式或单向 式谈话,诸如:“你应该……”“必须……”“人家的孩子……你却……”等等。孩子呢,听时点头,离时抛在脑后,因为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谈话,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及让孩子获得内心体验。倘若父母用“我觉得……”“你觉得……”这种句型进行交流,孩子就会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父母与他商量的口气中体验到自己的人格价值所在,孩子就乐意向父母敞开心灵之扉。2.不回避谈性知识。不少家长对孩子触及到性关系的问题避而不答。其实这种因封闭造成的神秘感,反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产生越轨的行为,这大可不必。如:某等家长也同其他家长一样常带孩子参加婚礼,不同的是这位家长善于把握时机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针对孩子曾提出过的性知识问题则从人类进化的生理角度,从婚姻的基础、人生的价值实现的角度去阐述。既淡化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要熟悉孩子的爱好。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与孩子有共同语言。要能谈出孩子熟悉并很想了解的话题,进而拓展开来,引导深化。如:某一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了纪律处分,家长得知气得打骂孩子,可孩子仍屡教不改,越陷越深。怎么办。该家长自查自省,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后平视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确有很多闪光点。当换位思考时,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是孤独的。孩子没有说话的朋友,在父母面前要么点头,要么不吭声。是不是孩子也苦于不被父母理解呢?这位母亲决心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了寻找共同语言,她放下外国文学,捧上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收起了古典音乐,换上了“四大天王”,不明白的地方还请教孩子。孩子先是吃惊,后感到母亲是真诚的,便手舞足踏地向母亲讲起课来,其眼神不再是愤怒、平淡的,而是单纯温和的。渐渐孩子与母亲的话题越来越多。孩子不断地将看到的新书推荐给母亲,母亲也将名著推荐给孩子。意外地收获是孩子也迷上了世界名著。可见,平等不仅使人易于交流,而且易于互相影响。
第八、积极培养做人好习惯
(1)积极选择的习惯
有一位女士叫塞尔玛,她随丈夫去从军。没想到,部队驻扎的地方在沙漠地带,住的是铁皮房子,她与周围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语言不通,当地气温很高,在仙人掌的阴影下都是摄氏52度。更糟糕的是,后来他丈夫奉命远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没办法,她只好写信给父母。
好不容易盼来了回信,急忙打开一看,塞尔玛大失所望。父母既没有安慰她,也没说叫她赶快回去,上面只有三行字:"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塞尔玛反复看,反复琢磨,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来父母是希望她不要总是消极地看问题。于是,她开始主动和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结果使她十分惊喜,因为她发现他们都十分好客、热情;她又开始研究沙漠里的仙人掌,并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这时她惊奇地发现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态,使人沉醉着迷;她欣赏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里的海市蜃要。经过这样的改变,塞尔玛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变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里。这是为什么?沙漠还是原来的沙漠,铁皮房还是那个铁皮房,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没有改变,因为她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过去她习惯选择消极的一面,现在她习惯选择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后来,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书叫《快乐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积极的心态、积极的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每个人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也是两面。既然有两面,就需要我们去选择。我们看见邻居,是微笑招呼还是形同陌路?清晨是立刻起床还是睡懒觉?无数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积极的选择可以帮助人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忧虑和烦恼、调整心态。
培养方法:经常对孩子讲事情的两面性,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择有切身体会。对孩子存在的短处,要客观看待,甚至积极看待,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在家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2)独立是做人的前提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有一个故事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他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他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他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它几只呢还在受着保护。
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大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培养方法: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3)强烈的责任心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责任心很强,而一些人则不然。实际上责任心也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道别再见。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来应聘的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培养方法: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像。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要做到。同时,父母也不要总是让孩子承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坏习惯。
(4)持之以恒的毅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的方向选准了,目标找对了的时候,毅力就显得十分关键。有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结果成为成功的人,有的人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都没有长性,结果一生平庸甚至失败。有位老太太,居然徒步万里长征。当记者问她是怎样鼓起那么大的勇气的时候,她的回答让人意外。她说:"走一步路是不需要鼓起勇气的。我只是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可见,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在麦当劳世界总部里,有一个非常精致的镜框。镜框里镶嵌着几句话。这几句话,正是麦当劳人尊崇的座右铭。上面写道:"在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据说这几句话最早出自美国总统柯立芝之口。我想,无论是柯立芝还是麦当劳人,他们的成功已经足以说明毅力的重要。
培养方法:给孩子订立一些具体的目标,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们。当孩子坚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他们一个奖励。奖励未必是物质的,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给孩子做一个进步记录。从容易培养的习惯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毅力,这样慢慢就可以达到持之以恒。有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性,做事不够坚持,也有的父母认为毅力就是天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因此只能"望孩子兴叹"。其实,毅力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而培养习惯正是增强毅力的好办法,可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毅力会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产生、增强;逐步产生、增强的毅力反过来又可以强有力地促进习惯的培养。
(5)充满自信的习惯
心理学者曾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挑选了一些运动员做实验。他们要这些运动员做一些别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还告诉他们,由于他们是国内最好的运动员,因此他们能够做到。这些运动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到达体育馆后,虽然尽力去做,但还是做不到。第二组到达体育馆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第一组已经失败了,并对他们说:"你们这一组与前一组不同,我们研制了一种新药,会使你们达到超人的标准。"结果,第二组运动员吃了药以后,果然完成了那些困难练习。事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刚才吃的药,其实是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的面粉做成的。这说明了自信心的作用,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那你就会增强力量,真的能做到许多事情。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那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相反,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那给人的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恐怕还不在于给人的感觉,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应该说,我们的一生里,在与所有人的相处中,与自己的相处是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也最重大的。如果我们自信,我们就会很喜欢自己,做事情也就会很有力量,很愉快,这种人生的感觉自然很棒;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对自己很鄙视,那么将使自己每一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因此,自信对每一个人都具有特别的地位,它是做一个快乐的人很重要的一部分。自信的人有魅力,有力量,充满了热情,甚至潇洒漂亮;而自卑的人则痛苦压抑,缺乏力量和勇气,当然也缺乏应有的人格魅力。
培养方法:自信和自卑往往一念之差。如果一个人善于使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就容易产生自信;如果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看自己,则容易自卑。就拿我自己来说,当年考上清华大学很高兴,但上了清华却很自卑。因为我家里穷,虽然来自上海,但却来自上海郊区。父母原本是农民,后来到了一个小镇上,两个人工资加起来还不到40元,却要抚养8个孩子。因此我自卑。但现在想来,我的这些想法都是消极选择带来的自卑。如果我积极去想呢,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农民子弟,居然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多么不容易啊,这说明我勤奋、聪明啊。因此父母要在这方面多引导,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自信在于积累。把一件事做成功,就容易增加自信,把一件事做失败,就容易增加自卑。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慢慢积累他的成功,在成功中积累他的自信。做每一件事,目标的高低与自己能力要相应,切勿好高骛远。目标合适容易成功,自然容易增加自信。所以,建议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设立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那样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打掉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钉子精神。钉子之所以能钉进坚实的墙里,一是因为它很尖,也就是目标不很大;二是因为钉钉子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榔头,就是用的力很大。如果我们不是用榔头钉钉子,而是用拳头砸擀面杖,就一定钉不进去,因为目标太大,用力太小。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些类似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标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用钉子精神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要让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用处,因而组成了大千世界。父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看看山水花草。告诉孩子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潺潺,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绿茵。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及时发扬光大他们的特点。
(6)懂得尊重的习惯
所谓尊重,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尊,另外一方面是尊重别人。自尊是做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看得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够做好许多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即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如果不懂得自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用这样的心态生活在世界上,会终身痛苦。而尊重别人,就是要把别人当作重要人物去对待他,不轻视他。比如,我们去拜访一个朋友,已经约好了晚上7点到,可您8点没到,8点半没到,9点才到。朋友心里自然会不高兴,会觉得您不够尊重他。相反,如果您7点要见的是一个来访的总统,您会迟到吗?会因为家里有事、塞车而迟到吗?说不定您6点就会等在附近。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觉得总统重要。有一个推销大王叫乔?吉拉德。他15年里一辆一辆推销小汽车,共推销出13001辆!平均每年推销出867辆,每天推销出2.37辆。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别人。有一次,一位妇女到他的雪弗莱汽车展室里来,他热情接待了她。聊天的时候他了解到,这位妇女只是进来打发时间的,因为那天是她55岁生日。她已经想好要买邻店的福特牌汽车,只是那个店的小伙子说有事情要出去,让她1小时以后再来。所以她才来这里打发时间。乔?吉拉德听了以后,没有因为她不买汽车就厌烦她,而是立刻出去买了一打玫瑰花送给她祝贺她的生日。那位妇女深受感动,最后买下了乔?吉拉德的汽车。乔?吉拉德的成功就是把每个人都当成重要的人物去看待。
培养方法:尊重的重要特点是给人发展的机会,张扬每个人的个性。因此,无论是自尊还是尊重他人,都需要我们不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人,要求人。相信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对象,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就意味着父母在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人,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人格,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当他人把地扫干净的时候,你是否懂得爱惜;当朋友请你吃饭的时候,你是否懂得感谢……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尊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既然是每个人的,就说明每个生命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平等地看待他们,以心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怜悯和施舍。尊重的前提是民主,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在家庭中创造民主的环境,这是无声的培养。
(7)保持诚信的习惯
滕田田是日本麦当劳的巨头,曾经一手创造了麦当劳在日本的奇迹。在他手下的麦当劳分店在日本星罗棋布,年营业额突破40亿美元大关。他是怎么成功的呢?麦当劳进军日本的时候,滕田田刚从大学毕业6年,仅仅有不足5万美元的存款。但是,根据麦当劳总部的要求,要开办麦当劳分店,要么有75万美元的存款,要么有一家中等规模以上银行的信用支持。这样的条件,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滕田田来说,是非常苛刻的,几乎不可想象。滕田田不甘心失去这个机会,向亲友四处借钱,但花了5个月,只借到4万元。无奈中他只好鼓足勇气,跨进日本住友银行总裁办公室的大门,希望能得到帮助。当他诉说完以后,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先回去,让我考虑考虑。"按照惯例,滕田田知道这是拒绝的话。但滕田田没有气馁,他决心以自己的诚心做最后的争取。他诚恳地对总裁说:"您可否让我告诉您,我那5万美元存款的来历?""可以。"总裁欣然表示同意。"那是我6年里按月存款的结果。"于是滕田田叙述,"6年里,我每月坚持存下1/3的工资奖金,雷打不动,从未间断。6年里,我无数次面对过度紧张或手痒难忍的尴尬局面,我都咬紧牙关,克制欲望,硬挺了过来。有时候碰到意外事故需要额外用钱,我也照存不误,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去四处借贷,以保证每个月的存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在跨出大学门槛的那一天,我就立下宏愿,要以10年为期,存够10万美元,然后自己创业……"总裁听了滕田田的话,立即问了那家银行的详细地址,然后说:"好吧,年轻人,我下午就会给你答复。"送走滕田田,总裁亲自开车去了那家银行。柜台小姐听完来意后,兴奋地说:"他可是我见过的最有毅力的年轻人。6年来,他真正做到了风雨无阻、准时来我这里存钱。老实说,对这么严谨、这么有恒心的人,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总裁听了这样的话,最后终于决定支持滕田田。这就是诚信的作用,滕田田用6年的时间积攒了自己的信誉。
培养方法:父母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对同事、对朋友、对邻居、对孩子讲究诚信,说话要诚实、有信用。如果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教孩子推卸责任。责任其实是和信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责任在孩子身上,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给孩子建立一个"信誉存折",每次孩子做了诚信的事,都要在上面记上一笔,这样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些鼓励。时间久了,诚信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不存侥幸心理,不贪小便宜。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告诉孩子不贪小便宜,任何一次小便宜都会毁掉你的信誉。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身边的人也会同样以诚信来回应你。
(8)利人利己的习惯
利人利己就是说我们在做人的时候不要光考虑自己。如果做一件事只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不利,人家就一定不支持。如果事情能对双方都有利,那么自己有积极性,对方也有积极性,事情就会好办得多。而且两个积极性加在一起,推动力就会大一些。大家是否知道中国北方的种子大王王大民的故事呢?他本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却成了千万富翁。1999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农民"。他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成功呢?其中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做人懂得利人利己。他在推广自己培育的优质种子的时候,很少就买卖谈买卖,而是先送知识下乡。他请专家到农村去给农民讲课。专家是他们公司专门聘请的,费用均由他的公司付出,各乡里只要提供一个场地、一块黑板、一杯水就可以了。这样,农民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自然愿意购买他的种子。仔细分析,王大民的种子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与"利人利己"有很大关系。这一推销模式既对农民有利,也对本公司有利,还对当地乡政府有利,对专家有利。"利人利己"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双赢",如果涉及到多方面,就是"都赢"。现在,有的父母习惯教孩子怎样占便宜,但却忘记了教孩子怎样与别人合作,让大家都有利。如果总是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教给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与人合作了,考虑问题的时候也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在当今社会是无法获得帮助的,更难以成功。
培养方法:父母在家里尽量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做,大家有兴趣,对大家都有利,做得高兴,玩得快乐,让孩子体会"利人利己"的价值。父母不要仅仅考虑孩子的兴趣,还要把自己的兴趣加进去,让孩子学会考虑父母的爱好和利益。找一些损人利己、损人害己的报道给孩子看,及时与孩子讨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说说怎样做人最合适。到市场上买了一件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要让孩子明白买卖成功的原则就是利人利己,我们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商人赚了钱。如果让商人赔钱,他肯定不会把东西卖出去。在孩子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鼓励他为他人考虑。可以先从身边人做起,比如为父母着想,为爷爷奶奶着想,为同学着想等等。
(9)善待他人的习惯
如果人的一生能够在快乐、温暖和友爱中度过,可以说这也是做人的成功。如果说积极的选择是指我们善待自己的话,那么善待他人就应该是第二个重要的习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一个人生活,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交往不好,不仅对我们的事业影响很大,还会让我们的整个人生都不快乐。
一位外国科学家跟踪调查了8000名失业者以后,发现失业的原因80%是由于在原单位人际关系不佳。据北京JS人才调查中心调查,我国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而事业受挫折,难以成功。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善待他人,要处处想着他人,时时关心他人,要把"善待他人"作为习惯性的思考准则。有的父母习惯对孩子说:"在外面可不能吃亏",这样的教育往往容易培养自私的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容易习惯自私性的思考,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在算计自己,总觉得身边没有好人,任何事情都怕吃亏……这样的思考习惯自然无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培养方法:善待他人就要学会了解人。有的父母常常说:"我实在不了解我的孩子,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应该说,父母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听多了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希望什么,埋怨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建议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时也要教孩子学着去了解周围的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和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人。善待他人就要学会欣赏人。一位专家曾经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有一次中外孩子举行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怎样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善待他人就要学会关爱人。这是善待他人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的重要秘诀也是爱,我们常常说要爱得孩子不好意思犯错误,也是这个意思。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长辈,爱同学,爱老师。
总之,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仅需要父母物质上给予某些帮助,更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在心理上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就要求父母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倘若能在孩子的青春期为孩子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对孩子的终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想对各位家长说一句话:让你的孩子爱你,愿意接近你;而不是怕你,刻意疏远你!当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支撑,这样的支撑将终身成为心灵的珍宝。
文章录入:关心学生&&&&责任编辑:关心学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孩子叛逆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