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离红旗渠有多远凌空除险表演者距离岩石有多远

红旗渠劳模演绎红旗渠精神,可敬可佩
我的图书馆
红旗渠劳模演绎红旗渠精神,可敬可佩
红旗渠精神—任羊成:这辈子交给了红旗渠&&&&&&红旗渠是他奋斗了大半生的地方。50多年前,他曾经腰系大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双手持挠钩除险。&&&&他是一个身高不足1.6米、体重不足百斤的小个子,但他有一个响亮的称号“除险英雄”,红旗渠修建中他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模&“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这三年,咱林州市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红旗渠又成了个'壮小伙儿’了。”他喜悦的目光从渠水移向远处的闸门,又伸展到巍然屹立的太行山上,继而变得凝重,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苦战太行开山修渠的艰难岁月。&&&&“飞虎神鹰”战太行&&&&任羊成,1927年出生在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任羊成从苦水里解放出来,翻身做主人,积极参加水利建设。1958年,他响应林县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和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在工地上哪里艰险他就往哪里闯,哪个活苦就拣哪个活干,人称“小老虎”。&&红旗渠工程动工后,任羊成转移到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放炮后,经常有松散石头掉下来,给在崖下修渠的民工带来很大危险。为了保证工安全,领导决定成立除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名,被大家推选为除险队队长。他终日带领队员腰系大绳,凌空除险,扫除障碍,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 & &鹦鹉崖是红旗渠施工中最艰险的一段,指挥部决心啃掉这块硬骨头,组织了鹦鹉崖大会战。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工程指挥部很快决定成立由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的除险队,逐一去炸掉山上松动的悬石。&&&当地两位老汉见他们在200多米高的鹦鹉崖上观察地形,大声嚷道:“这儿可上不得啊!那是见阎王的地方,上一个死一个!”但任羊成毅然让同伴们砸实钢钎,系牢大绳,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手握带钩的长钎荡向了不时哗哗啦啦掉石块的悬崖。崖深风大,任羊成在悬崖峭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崖上的人为他揪心,崖下的人为他捏汗,可是他却成功地除去了一块又一块悬石。&&披坚执锐,众志成城。除险队员们提出了自己豪迈的口号:“鹦鹉崖就是张着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任羊成率领队员们每天下堑除险,为修渠大军开路。他们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悬崖上,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用抓钩和钢钎等把悬崖上的险石、活石一个个撬下来。经过50多天的会战,红旗渠终于通过了鹦鹉崖。&&有一次,任羊成爬上通天沟除险,失足跌到圪针丛里,脊背上扎满了尖尖的刺儿。他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坚持除险。晚上,房东老大娘和儿媳妇给他挑刺,一个钟头挑了一手窝,他却一声不吭。&&这种冒一人之险、保众人之安的献身精神,一直被人们称颂。&&死里逃生亦无悔&&任羊成是人们熟悉的人物,他是红旗渠特等劳模,但人们只知道他是除险英雄,却很少知道他原来在红旗渠工地上是个炮手,并且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历险。&&红旗渠工程动工后,任羊成被从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抽调到红旗渠工地,当时工地培训了296名爆破手,他被任命为大炮连连长。因施工需要,他带着15名爆破手到平顺县境内的石城。&&在红英崭一带,任羊成根据地形,沿红旗渠线规划了56个炮。中午收工后,任羊成带领炮手上山点炮。但是,有一个炮在点燃后长时间没响,为了工地安全,任羊成就去看情况。到了炮眼前,却听到里边哗哗作响,炮捻很快就要引爆炸药了,任羊成往下一跳就跑,可他知道已经跑不及了,看到河边有个低崖,他急忙往里爬,腿还没有缩进去,就感觉大炮崩开的沙石砸了下来。前来工地寻找他的工友们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任羊成听到外边有声音,急忙喊话,工友们展开救援,但是找不到任羊成的准确位置。& 15个小时后,任羊成才从乱石堆中的石窟窿里拱了出来。工友们看到他已经成了一个血人,在工地的卫生院里,他昏迷了过去。醒来后,他发现县委书记杨贵坐在旁边。杨贵说:“你是死里逃生啊!”&&涂了点药,清洗了一下,包扎了伤口,任羊成在工地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渠线上。&&在红旗渠的岁月里,任羊成一直战斗在排险第一线。他长年累月地在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勒出一道道血痕,经常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连衣服也脱不下来。工地上便逐渐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红旗渠精神励后人& &“红旗渠是生命渠,红旗渠精神是咱的传家宝,咱得让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任羊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红旗渠总干渠建成竣工后,任羊成到红旗渠青年洞管理段工作,一直到1988年退休。&&退休后,他本应开始过上清闲的日子,但因为对红旗渠感情深厚,每年他都会到红旗渠看几次,看看渠道有无损毁渗漏,看看他亲手栽植的树长得怎么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老一辈人的排险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上辈人对红旗渠的深厚感情。红旗渠已经步入“中年”,万一出现险情,又有谁能上山排险?任羊成强烈地意识到:必须要开始培养红旗渠的接班人了。2002年秋,经上级领导批准,任羊成从红旗渠上的十几名工作人员中选出4名,组成了一支新的除险队,人称新一代“任家军”,由他亲自向队员们传授除险技术。这些年红旗渠安然无恙,但是,“任家军”的除险技术却因红旗渠旅游的发展而派上了用场,他们经常在红旗渠上进行“凌空除险”表演,让游客感受红旗渠修建的艰险。游客们看了赞叹不已,纷纷同他们合影留念。&&任羊成更加重视的是红旗渠精神传人的培养。从2004年9月开始,他在红旗渠上当义务讲解员,向前来参观旅游的人们讲解当年他们翻越悬崖峭壁冒险除石的经历。他走进林州市各中小学,担任德育教育辅导员,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他还接受全国各地的邀请,随红旗渠巡回展览团前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为当地的市民、大学生作报告,向他们讲述红旗渠精神。2008年7月2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安阳传递,任羊成作为火炬手之一参加传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奥运火炬手光荣啊!我一定像当年修红旗渠一样当好火炬手,让红旗渠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安阳日报:刘剑昆)&&红旗渠精神—吴祖太:为有牺牲多壮志&&& && &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讲座《红旗渠的故事》里,他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他是红旗渠的设计者之一,他把红旗渠当作自己的事业,他的生命像太行山上的石头一样,砌在了红旗渠上。50年来,他的灵魂与红旗渠一起栉风沐雨,长相厮守,他的名字铭刻在林州人民心中&。&&&&引漳入林寄壮志& & &&“吴祖太事业心很强,红旗渠是他和多位技术人员的设计杰作,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经对芦恭亮说过:‘恭亮,你不要走,我将来也会到林县,咱们一起搞红旗渠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4月3日,年近七旬的林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梁生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忆着红旗渠的往事。& & & &吴祖太1933年生于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因家乡闹灾荒,7岁的他便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安阳和林县都属于新乡专署管辖),1958年主动要求到林县工作。&& & &&芦恭亮是新郑人,也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但他早于吴祖太到林县,成为水利局的技术员。20世纪80年代到安阳公路局工作,后病逝。在吴祖太到林县之前,由于勘测引漳入林,芦恭亮就和吴祖太有过接触,并成为好朋友。& & &“芦恭亮曾经有过离开林县的想法,是吴祖太留住了他,这是芦恭亮后来告诉我的。”梁生廷说。红旗渠建成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水电部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农展馆等地举行红旗渠展览,梁生廷和芦恭亮都曾经参与展览,梁生廷也记录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资料。& & & &芦恭亮告诉梁生廷:“我起初以为,吴祖太是安慰我的,他不会来林县,谁想到他后来真来了,他认定他的理想就是引漳入林,我真感动了!”& & &&在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前,吴祖太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实地勘测,并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终于绘制出了引漳入林设计蓝图。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那样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的方式,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拜访附近山村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科学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了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 &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总指挥部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 & & &&芦恭亮告诉梁生廷,吴祖太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揪头发。每当遇到困难和深夜困倦的时候,他就会用力揪自己的头发,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 & & &英年早逝太行泣& & &“吴祖太是个苦命人,英年早逝。他为了让林县人吃上水,呕心沥血设计了红旗渠,却没有看到红旗渠。”在林州市城区南关村的一个胡同里,81岁的田永昌回忆起他和吴祖太的交往,心情十分沉痛。& & & &修渠十年,田永昌在渠上工作了十年,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渠修成后,他又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了一年,以后又到接待办、外事办。吴祖太遇难时,他就在现场附近。& & & &吴祖太初到林县时,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工作,是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1959年农历正月初一,吴祖太和小他6岁的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农历正月初五,吴祖太就返回了南谷洞工地。& & & &吴祖太怎么也没想到,1959年6月,爱人慧贞为了救小学生不幸牺牲了。吴祖太赶到淇县就地安葬了爱人,又赶回了南谷洞工地,忍痛坚持工作。他原打算等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后,再把妻子的灵柩移回原阳县。& & & &可是,厄运却再次降临了。田永昌每次回忆起吴祖太遇难的经历,就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 &&&1960年3月28日晚上6时许,田永昌同吴祖太及宣传教育股的王文全三人一同在设在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村的红旗渠总指挥部吃饭。吴祖太说王家庄隧洞不断塌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和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计划把原来的单孔洞改成双孔洞。三人约定晚饭后共同行动,到现场去具体研究如何钻洞。走到王家庄村东时,他们碰到了负责该段施工的姚村公社西张连连长,这个连思想工作做得好,施工进度快,有好多典型事值得总结。田永昌和王文全就暂时留下,让连长谈谈经验。这时,姚村分指挥部负责安全的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过来了,吴祖太就同李茂德一起进洞查看,可是他们进洞后十几分钟突然遭遇塌方,两人遇难了。& & & &当时,在工地,技术人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可谁料想天妒英才。吴祖太遇难让县委书记杨贵非常痛心。总指挥部为他开了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声,县委追认吴祖太为共产党员。& & &&田永昌在日记中写道:“三月二十八,铭记在心窝。饭后去工地,研讨钻洞法。去时三人行,说笑多欢乐。回来剩两人,低头极悲伤。吴哥哪里去?洞塌身先亡。继承先烈志,引水回故乡。”& & &&情深意重好兄弟& & &&“每当讲起吴祖太的故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曾经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红旗渠故事的林州市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蕾这样说。& & & &面对吴祖太的离去,人们都说,一个外乡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无颜面对吴祖太的在天之灵啊!& & &&吴祖太生前有一个好友是林县水利局的干部刘合锁,他和姚村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负责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老家。为了安慰失去至亲的吴祖太的父母,刘合锁主动要求当他们的干儿子,照顾老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合锁把吴祖太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到吴祖太的老家跑几趟,不仅送去政府的抚恤金,带上林县的特产,更像一个亲生儿子一样,在老人生病住院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直至去世。& & & &1984年,刘合锁同薄慧贞的哥哥共同操持,把吴祖太和薄慧贞这对英年早逝的夫妻合葬到了原阳县吴祖太的家乡。& & & &1990年,刘合锁突发心脏病去世。刘合锁的儿子刘学林现在在林州市统计局工作,他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吴、刘两家还是保持着亲戚关系,来往不断。这份亲情的保持,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生前的友情,更重要的是林县人民对吴祖太献身精神的感念。&& & & &&2007年五一期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李蕾主讲的《红旗渠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悲歌》讲&述的就是吴祖太的故事,它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泪雨纷纷。《百家讲坛》栏目总策划解如光动情地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浩气长存,摸着红旗渠上的石头,撩起红旗渠的水,听着红旗渠的故事,我感到这是真实的,永恒的。”(安阳日报 &刘剑昆)& & &(注:文中所涉及的行政区名称记者按照当时的名称记录。)红旗渠精神—特等劳模马有金 一马当先夺“金牌”&&“红旗渠工地上的实干家”、“跟群众同甘共苦的干部”、“黑老马”,在林州市,修过红旗渠的人对当年带领他们奋战在太行山上的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马有金是这样评价的。&& & & &马有金1921生于林县合涧镇三羊村,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入党,1958年5月任林县副县长。他坚决响应林县县委号召,和群众一块打旱井、修水库,先后在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库任过指挥长,在红旗渠工地担任指挥长9年,为红旗渠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65年和1966年分别举行的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和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上,他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劳模,1990年病故。&&& & &&一张黑脸抓质量&& & &“人民功臣马有金,领修天河历艰辛。精心指挥又实干,不辱使命把水通。”今年81岁的田永昌老人曾经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在红旗渠工地经常同马有金接触。清明节期间,回忆起马有金在红旗渠工地的故事,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 & &鸻鹉崖大会战刻在了很多修渠人的记忆里。红旗渠总干渠的鸻鹉崖工段是红旗渠上最险要、最难修建的工段,施工之初先后出现了3起伤亡事故,工程进度受到很大影响。1960年8月下旬,林县县委把在南谷洞水库任指挥长的副县长马有金调到鸻鹉崖工地,协助当时的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王才书攻克难关。&& & &“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艰苦奋斗修水利,引来漳水幸福长,人多力大不怕难,靠党靠手改自然。”马有金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同时,注重科学施工,以营为单位,分成爆破、除险、运料、垒砌等专业连,做到了忙而有序,紧而不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50多天的苦战,终于攻克这一险段。&&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建造空心坝是我们的一大尝试,施工必须按照毛主席说的‘认真’二字办事,不可麻痹大意,决不能干劳民伤财的事情。”田永昌老人说,“这段话是马有金在空心坝工地开会时说的。多少年来,这话像开山的炮声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 & &白家庄空心坝是红旗渠的一处著名建筑,它由技术员吴祖太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河水与渠水交叉的矛盾。当年施工时,马有金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抓得很紧,每天往工地跑。他召开民工动员会,反复强调质量问题。他亲自到工地检查质量,掂着撬棍撬开民工垒砌的石头,看看泥浆用得如何。泥浆足了,他再把石头垒好,笑着夸奖。有时召开战地会,宣传施工连队的好经验。如果垒砌达不到要求,他毫不客气,给予严厉批评,并要当场看着返工,直到垒砌好,才离开这段工地。&& & &&老马在工地狠抓质量出了名,工匠们口口相传:“咱给自己修渠,可不要叫老马再给咱撬开了!”筑坝时,他们除垒砌坐足泥浆外,还用撬棍插入石缝摇晃,做到泥足浆饱。他们以高标准的质量筑就了红旗渠的典范工程。&&&&&“老马嗓门儿大,脸黑,批评人不讲情面,工作抓得硬,工地很多人称他‘黑老马’。”曾经在城关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王朝文回忆说。&& & &&&一双球鞋见真情&& & &“那一双球鞋的故事感动着我,我觉得跟着马有金这样的领导修渠,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我们都心甘情愿。”2007年7月,记者参加徒步采访红旗渠活动时,林州市任村镇桑耳庄村的桑福奇老人讲述了一双球鞋的故事。&& & & &1962年夏天,16岁的桑福奇徒步向红旗渠工地走去,走到河口工地,工地一看他个子小,不要,又让他回家了。可是在家里待了两天,队长说:“上渠吧,在家也不让你上工,不记工分。”桑福奇又背着铺盖卷儿朝工地走去。走到虎头山的露水河边,水很大,他不敢过河。&& & & &这时,一辆吉普车开到河边,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两名干部,问他:“小孩儿,你去干啥?”他说:“去修渠。”两名干部就拉着他一起蹚水过河,不料他的鞋被冲跑了。过了河,其中的一名干部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双球鞋让桑福奇穿。他穿上鞋,觉得怪舒服的,很感激这位干部。之后,他同两名干部一起步行到了王家庄修渠工地。工地上的人称两名干部“杨书记”、“马县长”。&& & &“ 那时,我才知道他们就是杨贵书记和马有金副县长,送我球鞋的那位就是马县长。我很后悔,觉得不该穿领导的鞋。”桑福奇回忆说,“我更觉得在工地上得好好干,后来我还多次替父亲上渠,在红旗渠工地上总共劳动了5年时间。”&& & & &马有金作风雷厉风行,抓工程质量毫不留情面。但是,他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干部,他十分关心民工的生活。&& & & &1961年的一天,马有金到城关公社分指挥部的驻地任村公社木家庄检查工作。午饭后喝水时,他发现水色泛黄,还有股怪味,就询问水的来源。原来,该村到漳河取水困难,多次发生伤人事故,在这里施工的3000多名民工和该村群众吃的是村里一座池塘的水,雨季时牛羊粪同雨水一起流进池塘,池水受了污染。&& & & &马有金到池塘边看了看,低沉地说:“看来红旗渠修成之前,吃水还得靠这池塘。”顿了顿,他又嘱咐城关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王朝文说:“以后下了雨,你要找几个人帮助群众清理池塘里的杂物,尽量减少污染。”&& & &&&一身尘土做表率&& &&“红旗渠建设中有过三任指挥长,第一任是周绍先,第二任是王才书,第三任是马有金。马有金担任指挥长时间最长,他从1961年10月一直到红旗渠建成。”曾经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党委副书记的81岁老人彭士俊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不坐在指挥部的帐篷里遥控指挥,总是每天在渠线上调查研究,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工作,当时叫‘五同’。”&& & &“戳直道,手要硬,手软了,钻就蹦。”“抡高锤,把好钻,不怕石头不好碫……”彭士俊和田永昌老人至今都还记着马有金在红旗渠工地手把手教年轻民工碫石头的曲子。那时,马有金在工地经常同年轻人比赛抡锤打钎,有时也教年轻人碫石头。年轻人看到他碫石头,都投以敬佩的目光,心服口服地苦学苦练,形成了比学赶帮碫石头修渠的热潮,创造了桃园渡槽、夺丰渡槽等诸多既坚固又美观的建筑,像一座座巨型的工艺品矗立在太行山上。&& & &“ 五同”是干部的常态,整个工地根本分不出谁是干部,谁是民工。一次,河南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到红旗渠工地,想采访副县长、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马有金。记者在渠线上遇见一个脚穿打掌鞋、身穿补丁衣的民工在劳动,就向他打听马县长在哪里,旁边的民工指着正在劳动的民工说:“这就是马县长。”&& & & &记者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没有想到,这位脸上淌着汗、披一身尘土、满手老茧的民工就是马县长。&& & & &红旗渠建成24年后,老书记杨贵在自己的回忆录《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中深情地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 &“副县长马有金,在水利工地任指挥长时间较长,不叫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三过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哪一个人没有母子情呢?他跪在灵前痛哭地说:‘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我说,他为人民立了一功,是林县人民的好儿子。”(安阳日报 &刘剑昆)红旗渠精神—特等劳模李改云 舍己救人撼太行&& & &&&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的红旗渠总干渠上,有一座名叫“改云桥”的跨渠桥,它是红旗渠上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桥。“我们护渠人都知道,当年修红旗渠时,这里曾经出过一位舍己救人的女英雄,名叫李改云。”4月26日,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桥中间“改云桥”三个字清晰可见,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负责看护红旗渠的红旗渠河口管理所所长刘向东告诉记者。& & & &在红旗渠工地,李改云在遭遇土崖崩塌的险情时,奋不顾身地将一位女青年推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砸伤,导致右腿残疾。在1965年和1966年分别举行的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和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上,她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劳模。& &&不修成红旗渠不回头& & & &“头可断,血可流,不修成红旗渠不回头。”“宁可苦干,不可苦熬。”“人和渠水一块回!”4月25日,在林州市新兴社区的一座民房里,说起当年修渠的故事,78岁高龄的李改云想起了当年修渠表决心的豪言壮语。& & & 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李改云同大队团支部书记原来山响应林县县委“引漳入林”的号召,带领大队200多名青壮年,从井湾出发,向目的地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渠首出发。& & & &途中他们夜宿河北省涉县的一个小村庄,有的睡在老百姓院子里和打麦场上,有的睡在马棚里,喝着冷水,吃着干粮。李改云和三个妇女分别睡在马棚的食槽内。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吃了点儿干粮,又开始向渠首进发,当天下午才到达修渠的任务点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王家庄大队。& & & &修渠人员按部队编制,井湾等四个村为姚村第一营,李改云任第一营妇女营营长。她组建了第一个女子修渠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并任第一任“刘胡兰突击队”队长。她们每天要和男人们进行劳动比赛,看一看每一天谁的进度快,一个月内谁扛的小红旗多。& & & &当时县指挥部决定,工具自己带,口粮按当时本村的食堂标准带。井湾村当时的口粮标准为每天七两,且无任何蔬菜。因为粮食不够吃,李改云带领的突击队多了一项任务,负责为伙房挖野菜、捋树叶,她们吃过红薯叶、杨树叶、洋槐树叶和榆树叶。为保证后边盛饭的人碗内都能有一点儿树叶,李改云还给炊事员定了一条纪律,前边盛饭时的树叶多,炊事员要用木板给刮一下。& &“听了李改云、任羊成等红旗渠劳模的故事,我掉下了眼泪。我向好几位亲友和同事发了微信,和他们分享我的体会: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这是财政部驻海南监察专员办事处监察专员、党组书记张凤玲的一段话。& & & &去年10月中旬,张凤玲参加了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举行的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研究班,李改云同任羊成等红旗渠特等模范一起受邀到现场,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当听到李改云修渠时舍己救人的故事、看到李改云的断腿的时候,张凤玲等近百名厅局级干部的眼眶湿润了。& & & &在修渠工地,李改云除了带领“刘胡兰突击队”完成当天的挖渠任务之外,她还要负责本村修渠工作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好这200多名劳动力的人身安全。因为红旗渠总指挥部开会,鉴于当时发生过几起安全事故,要求每个连必须要有一名领导每天负责安全检查,这项任务落在了李改云头上。李改云每天利用干活休息间隙,手提简易喇叭,到每个工作面上去检查一遍,危险地段她也要亲自指挥。& & & &日,对李改云这些修渠人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中午准备收工时,李改云和往常一样,要到每一个工作面检查后才收工。在一个工段,她发现上面的土崖不时向下掉土块,立即意识到危险,便大喊:“不好,这批土要掉,快躲开!”大部分人听到喊声,很快跑开。可是,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正在弯腰搬石头,没反应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力将郭焕珍推出险区。& & & &土崖劈落下来,砸在了李改云身上。人们七手八脚慌忙去刨,发现她的右小腿仅有一些皮连着,血管向外喷血,她已成了一个血人。人们用绳子在她大腿处捆扎了几下,以防止大动脉再出血,绑了一个简易担架,急忙将她送往20多公里外的任村公社盘阳大队——工地的临时医院所在地。& & &&&“弥留”之际有牵挂& & & &“李改云是俺井湾村的骄傲,是修红旗渠的巾帼英雄!”4月27日,在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常太林告诉记者,“她的故事我们村的人传了一代又一代。”& & & &李改云出身很苦。她娘家是姚村镇李家岗村的,1942年,她6岁时,由于天灾兵荒,父母带她和弟弟逃荒到山西省静乐县,1952年才回到家乡。所以,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16岁时加入共青团。19岁时,嫁给了井湾村的常保。她曾经在村里当过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妇女主任,1959年在井湾大队入党。& & & &日在工地出事后,她昏迷了。工友们把她从沙石中刨出来,抬着走了一段,她醒了,看见团支部书记原来山在身边哭。李改云想:我是不是快不行了?然后,她对原来山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我在信用社存了10元钱,你把那10元钱给我交了党费吧。”没多久,她又昏过去了。后来她被送进了设在盘阳大队的临时医院。& & & &医生要为李改云截肢,以挽救李改云的生命。但是,县委书记杨贵知道后下了死命令,人要保住,腿也要保住,不能让英雄流血还流泪!主治医生就当时的医疗条件做了最好的救治。日,林县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共产党员李改云模范事迹的决定》,她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红旗渠建设工地。她的壮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红旗渠建设。& & & &鉴于县级医疗条件有限,日,省委派直升机把李改云接到了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治。在那里,她才得以有时间识字读书,她让人找来一本《毛主席语录》学习,谁知道这个镜头被记者抓拍到了。& & & &经过努力,她的右腿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医院住的时间长了,她就待不住了。她听说红旗渠工地的妇女突击队由“刘胡兰突击队”改成了“李改云突击队”,感到很不安,非要回修渠工地。一年后,县里安排专车接她回工地看了看,但是由于右腿残疾,她再也不能到工地劳动了。&& & & &后来,县委将李改云安排在林县图书馆工作。1993年,她退休。在职期间和退休后,她多次到林州市的机关、厂矿、学校讲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 &安阳电视台主持人韩颖多次到红旗渠干部学院主持红旗渠劳模访谈节目,与李改云多次接触。她动情地说:“每一次撩起李改云的裤管,我就在想,她承受了多么大的苦难。每一次听到她讲述那段修渠的故事,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我感到心灵在震撼。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舍己救人的巾帼英雄,并向众多的红旗渠修建者致敬。”(安阳日报:刘剑昆)红旗渠精神—太行硬汉共产党员王磨妞&百姓心中铸丰碑&& &&& &今年清明节,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五龙镇马兰村,村民自发到共产党员王磨妞的坟头上祭奠,向这位红旗渠特等劳模表达无尽的哀思。& & & &为了引来漳河水,王磨妞带领本村的修渠连队奋战在太行山上,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修筑红旗渠,他连自己患病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小女儿也顾不上照顾,以致妻子和小女儿先后离开人世。& & & & 王磨妞先后担任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66年4月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2013年3月,老人病逝,享年86岁。在红旗渠的历史资料中,关于他的记录寥寥无几。但在马兰村百姓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位修渠英雄,一位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带头实干的好干部。&&& 威信来自带头实干& & & &“王磨妞威信高,他能联系群众,跟群众打成一片。在红旗渠工地,艰苦的活儿都是他带头干。”4月11日上午,在马兰村,曾经跟随王磨妞修过红旗渠的74岁老人孙文全这样评价王磨妞。& & & &王磨妞是个响当当的修渠硬汉,可是,为什么他却有一个女人味十足的名字?“磨妞1927年出生,是家里的独子。新中国成立前,马兰村一带天灾人祸多,父母担心他不好养活,就给他起了个女人的名字。”孙文全说。& & & &1960年春节过后,王磨妞响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他担任马兰大队施工连连长,带领本大 队群众从林县最南端的山窝出发,奔波将近100公里,到达漳河岸边,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摆开了战场。& & & &马兰施工连起初到林县任村公社桑耳庄大队一带施工,在那里大干了20天。由于施工速度快、质量高,很快被抽调到山西省境内平顺县王家庄东边的“老虎嘴”地段施工,啃硬骨头。& & & & 记者曾于2007年7月到马兰村采访王磨妞,当时他回忆说:“红旗渠总指挥部分任务时,分给了泽下公社(五龙镇的前身)4个作业点,其中的‘老虎嘴’是最险要、最艰巨的一段工程。‘老虎嘴’上面是近乎垂直的山壁,下面是滔滔的漳河水,作业面狭小,施工难度很大。”& & & &可是,王磨妞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在山崖上凿出渠线,他带领工友腰系保险绳悬空作业。为了赶进度,他还瞒着指挥部,晚上偷偷带着饭到悬崖上加班干活。就这样,他们在悬崖峭壁上打成了7个老炮眼。炮眼深12米,宽7米,他们共装药4天,填埋炸药、食盐、牛马粪便等25000多公斤,硬是在山腰轰开了一条通道。但是,随着震耳的巨响,王磨妞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双耳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了。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完全靠手势指挥民工作业。& & & & 胡改英老人今年77岁,曾经修过红旗渠。她告诉记者:“王磨妞这个人脾气好,我们哪里做得不好,他就会带着头给我们做一遍。他很乐观,有时好跟我们开个玩笑。当年在红旗渠建设工地,我们都服他。”&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 & &“你们还没有过几天好时光,家里还有爹娘得养,将来你们还要娶媳妇,这个不用跟我争,我下!”马兰村老人孙文全告诉记者,当年在红旗渠工地,王磨妞经常跟年轻人争下崖除险的事儿。到最后,王磨妞总是用这句话抢走最危险的活儿。& & & &王圆锁比王磨妞年龄小,但是论辈分,王磨妞应该叫王圆锁叔叔。修渠时,王圆锁还没有成家。除险时,王圆锁曾经多次主动提出要执行任务。王磨妞坚决不让,理由很简单,就是他的那句话。& & & &王磨妞时刻把民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1960年3月的一天,王磨妞带领民工正往工地走,在离工地500米处,他抬头看见放炮后的山崖上还留有险石,随时有坠落的危险。他当即让大批民工撤离,然后带着3名民工上到山崖上,系绳索下崖除险。当绳索下到70米深处时,一块碗大的石头砸在他的后背上。当他抬头观看时,几块碎石又砸在脸上,两颗大牙被砸掉,脸部多处受伤。一次,晚上加班下工后,王磨妞又去查看工地,不幸被山崖上掉下的石头砸中,当即昏了过去。民工们找了一夜,才找到他。& & & &一次,泽下公社分指挥部组织安全大检查,当走到花地大队的作业点时,他爬到崖顶查看,发现山崖已有一道一尺宽的裂缝,随时有发生大面积塌方的危险。可是,下面还有30多人在打炮眼。他迅速通知工队撤离,并历尽千辛万苦排除了险情,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 &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民工眼中的王磨妞。& & & &胡海林老人说:“修红旗渠时,我们马兰大队施工连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没有出现人员死亡事件,这跟王磨妞紧抓安全分不开,跟他遇到危险往前冲的牺牲精神分不开。”& &&为了修红旗渠舍了家& & & &“红旗渠工地那么紧张,离家又远,王磨妞又是我们马兰大队施工连的连长,当时他确实顾不上家了。”胡喜全老人今年79岁,当年修渠时他赶马车从村里往红旗渠工地运过粮食。谈起王磨妞修渠舍家的事,老人眼含泪花。& & & &就在修渠最紧张的时候,王磨妞37岁的爱人患重病卧床不起。家人多次捎信催促他回家,但由于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他只得一拖再拖。1964年7月,爱人去世了。听到噩耗后,王磨妞才急忙赶回家,操办完丧事后,又急忙赶回修渠工地,来回仅耽误了5天时间。& & & & 爱人走了,家里还有个正在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远在红旗渠工地的王磨妞虽然心里惦记,却是爱莫能助。4月11日,王磨妞29岁的孙女王秀贤对记者说:“我以前听说过,奶奶走后,爷爷因为修红旗渠顾不了家,我大姑姑就抱着我小姑姑满村找奶吃,经常是饱一顿饿一顿的。”& & & & 爱人去世4个月后,由于严重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王磨妞的小女儿也离开了人世。可是,由于工地施工紧张,他这个做父亲的并没有向工地提出请假回家,只是捎信委托亲友料理小女儿的丧事。& & & &王磨妞的儿子王用福说:“父亲在修渠的时候落下了湿疹的毛病,一遇天气变化,全身奇痒。但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无法医治,可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 &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我爷爷在家跟我们一起看,他很激动。看罢了,他还给我们讲修渠的故事,我们很受教育。”王磨妞的孙子王鹏伟告诉记者,也正是受了爷爷的影响,他才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目前在郑州一家建筑企业工作。& & & &“我跟王磨妞交往不少,红旗渠总干渠建成后,我们都被评为特等劳模。王磨妞大高个,长方脸,在民工中威信很高。”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告诉记者,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在林县接见了王磨妞、任羊成等红旗渠英雄劳模,这个镜头在纪录片《红旗渠》中出现过。如今,在位于分水岭的红旗渠纪念馆中也悬挂着这张图片,站在任羊成旁边的那个人就是王磨妞。& & & & 2006年,五龙镇开展了学习王磨妞活动。该镇退休教师董银学在《五龙赋》中由衷赞叹道:“建红旗渠,特等劳模王磨妞,除险放炮,出生入死……如此壮举,令人钦敬,数风流人物,可歌可泣!”(安阳日报 &刘剑昆)& & (文中涉及的行政区名称记者按照当时的名称记录)红旗渠劳模演讲红旗渠精神,西北大学四千人收听&&& &&& &从博友乐交流的博客()看到一篇红旗渠劳模演讲的故事,转载过来一同分享。&&作为一所志存高远、始终秉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主流精神”的清醒大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一直以来倡导英雄主义、宣扬理想主义,今年四月还将清明节设立为学院的“尚贤节”,意在崇尚先贤、学习英雄,从而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建成了“生命之渠”红旗渠,渠线纵横1500多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是当代中国人创造的奇迹,红旗渠精神更是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而红旗渠的建设英雄、国家特等劳模任羊成同志和郭秋英同志则不但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代表,也更是这个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代表。&  11月5日14时,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幸邀请到了红旗渠特等劳模、爆破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同志,红旗渠特等劳模、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同志,红旗渠精神学习会理事袁金萍同志,原河南省微生物学会癌症免疫防治研究所所长、现任老英雄医务保健医生秦志安同志为学院院师生宣讲“红旗渠”精神。刘家全院长、赵杭书记等学院党政领导出席大会,学院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工、12级、13级、14级同学代表四千余人齐聚学院新落成的超大型文体馆,聆听老英雄们的宣讲,现场感受那段传奇而极其感人的故事。& 宣讲会正式开始前,超大的文体馆座无虚席,同学们秩序井然,统一身穿军装式校服,在指定位置就座。在主席台两侧播放着关于红旗渠建设的相关影视纪录片,同学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红旗渠的建设。14时,刘院长搀扶着现年87岁的任羊成老英雄,和郭秋英老英雄等一行步入会场,师生们自发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对老英雄们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 整个宣讲会就在这样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开始。副院长王好学老师致欢迎辞。王老师首先代表刘院长、代表学院对老英雄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王老师说,红旗渠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将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并列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而今天,红旗渠已经不单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王老师表示我院长期以来主张人生应该有理想和大目标,倡导用英雄主义激励同学成长,注重培养同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正与红旗渠精神不谋而合。他相信通过今天两位老英雄的传统教育和红旗渠精神宣讲,我院全体师生一定会认真学习,努力践行。最后,王老师祝愿红旗渠老英雄们健康长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 &在全场的热烈的掌声中,我院聘请任羊成老英雄和郭秋英老英雄为我院的政治辅导员,刘院长为两位老英雄颁发聘书。& & &红旗渠精神学习会理事袁金萍同志随后介绍了任羊成同志和郭秋英同志的英雄事迹。她说,任羊成和郭秋英老英雄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作为红旗渠的建设者和红旗渠精神的捍卫者,老英雄们将红旗渠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们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袁同志例举了许多发生在老英雄们身上的真实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刻骨铭心激情满怀的历史,通过袁老师的讲解,大家仿佛又看到了任羊成老英雄和郭秋英老英雄一次次排险,一次次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次次冲锋陷阵的感人场面。袁老师指出,红旗渠精神体现着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敢于创造、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红旗渠精神就是团结协作、干群一体的精神;就是全国一盘棋,以大局为重,以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她说今天能够在我院作宣讲,就是希望年轻一代将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让红旗渠精神高高飘扬,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接下来,任羊成老英雄和郭秋英老英雄分别宣讲红旗渠精神。由于任羊成老英雄已经87岁高龄,所以由袁金萍同志代表其宣讲。袁老师向我院师生详细讲述了任羊成老英雄的感人事迹,任羊成老英雄从1958年踊跃投入林县山区的水利事业,为林县水利事业整整奋斗了13年,将人生中的大好年华献给了林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袁老师详细介绍了任羊成参加红旗渠建设的始末和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感天动地的故事,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立体地树立在了我院师生的心中。正如袁老师在总结中说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然87岁的任羊成老英雄当年为了红旗渠的建设流血流汗,现今仍然为了宣传红旗渠、弘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散光和热。& & 郭秋英老英雄随后进行宣讲。郭老英雄回顾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她说作为铁姑娘队的一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自己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红旗渠不仅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有力证明。她回忆说,当时的铁姑娘队完全印证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有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女性参与了当年红旗渠的修建工作,大家干劲十足,为红旗渠的成功建设奉献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如今,郭老英雄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在她的描述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旧令人闻之振奋,听之动容。& &&宣讲会期间,我院同学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状态,他们不断用掌声对老英雄们的精彩宣讲作以回应,整整两个多小时的宣讲,同学们听讲认真,秩序井然,听到令人动容的地方,不少同学还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而与任羊成老英雄坐在一起的刘院长几次擦泪的动作,亲手给任老英雄端水喝的细节,台下的师生也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老英雄们精彩的宣讲结束后,我院教师代表雷江波在会上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通过此次精神上的重大洗礼,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谈了红旗渠精神对自己的教育意义:第一,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院教师们更加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锲而不舍、十年如一日、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红旗渠精神将让我院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持之以恒地干好教书育人的事业;第三,团结一致、精诚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将激励全体教师齐心协力为将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品牌院校的目标而奋斗。& &&为了表达对老英雄的们景仰和崇敬之情,我院同学代表向任羊成老英雄和郭秋英老英雄敬献鲜花。至此,此次红旗渠精神宣讲会圆满落幕。& &&在刘院长的搀扶下,任老英雄离席,和郭老英雄一行步下主席台,我院同学自发起立,用热烈的掌声欢送老英雄,表达对老英雄的尊敬之情。在文体馆外,许多同学还主动要求与老英雄们合影留念,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瞬间。& &&正如刘院长撰写的《英雄,激励我们前进》的标题一样,“现代学子”又一次感受到了英雄主义情怀的激励,英雄主义品格的鼓舞。“现代学子”们摒弃了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追星”风潮,他们在母校的培养下,将任羊成老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和明星,学习英雄们身上的品格和精神。相信他们定会牢记过去艰辛岁月,发扬红旗渠精神,迅速成人成才,做当之无愧的“现代学子”。
馆藏&1916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旗渠的儿女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