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通过六六通申请到申请美国名校高中条件吗?

二本学生可否申请到常春藤或者去高盛工作? - 知乎6034被浏览1213962分享邀请回答2.9K13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81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20 个回答被折叠()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转载]一篇文章引发的讨论:没事闲着干嘛到美国念本科
梦里江河的话:
作者是在美国西北大学读本科的人大附中毕业生。本文在人人网已有1万余人阅读,文后评论有272条,为博文篇幅限制和便于阅读计,我粗略删去了一些比较简单和不太相关的评论,得空时继续删整。
没事闲着干嘛到美国念本科(有添加,请阅读文章末尾)
作者:范笑天&&
几点限制: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受到个人经历的局限。请大家用严苛的、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
如果你有批判意见,请尽量完整地发表出来;方便后来人的思考,也方便讨论。实在不愿意发表,可以私下给我留言。
我绝不能说,我对于美国本科非常了解,更不会说对于中国本科非常了解。美国本科的范围和形态肯定远远比我所在的大学宽广。同时,我对中国大学的了解仅仅限于我高中同学的描述,而这些高中同学都大多集中在五道口周边一两所学校里。
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让各路神仙都出动,大家一起聊聊。
前两天和一个亲戚争论到美国念本科好还是在中国念本科好。他持有在中国念本科好的态度,我的态度有点不明确。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则,我准备罗列一些我认为美国本科的资源,也罗列了一些劣势。我没有罗列中国本科的资源,因为我自己了解很有限。写这篇文章绝不想要妄自盖棺定论,只想开始一场讨论。
那么,我作为”小屁孩“,怎么有发言权呢?我自己在美国一所还可以的本科念了两年有余,大事一无所成,但是尝试颇多,在此写些体会。另,前段时间,我休学两个月写了一本采访录,采访了四十多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大学资源和人生选择。那就分成”学术“和”社交“两个板块谈谈吧。
学术领域浅谈
课程浅谈——关于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博雅教育总体来说比较自由,本科阶段喜欢让你这个上一点,那个上一点,都不深。比如,我来到美国以后,上了一节“中世纪戏剧”,又上了一节“现代舞蹈”。这让我很多在中国的同学匪夷所思,因为我过去一直是”理科女屌丝“,绝对想象不到去中戏上课。让理科生上点文学,让文科生上点逻辑,这种想法是好的。理论上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增加人”思辨“的能力。
实际上呢?我觉得博雅教育只对于两类人有用:第一类是家庭非常殷实,彻底的贵族,有大把的时间和钱可以体会人类智力的美好;第二类是脑子十分好使,一点就通的类型。其余,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蜻蜓点水地上一门外语,一门历史,一门哲学——有的时候也就混混事,具体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怀疑态度(当然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当然,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下次你去一个鸡尾酒会(所谓的上中产派对),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聊聊尼采,聊聊乔伊斯。这可以增加”阶级认同感“。
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各种出路的人都存在,不会逼着你往科研方向走。比如说,我见过想要做banker的数学专业,大四都快毕业了,最基本的证明该怎么写都搞不清楚,但是这样也可以数学专业毕业。当然,这里也有课程(对我来说)非常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各种熬夜写证明。而我学术基础不算很差,也非常努力。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我有个学长,现在在美国东面一所牛逼哄哄的学校念数学。他经常跟我抱怨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在本科期间就在期刊上独立撰稿发表的。其实,这也是学校允许了多元的存在。这种多元性也影响了严肃的学术氛围,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术。
但是,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就像我的导师所说,”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注:如上这段话并不是”反智“倾向的体现。我写的并不是对于少数精英来说,可以通过博雅教育得到什么。我写的只是我看见的,我周围的普罗大众——包括中国人,也包括美国人——从博雅教育中获得了什么。教育其实有很多种,比如说,职业教育学习工程、医学、法律等等也是高等教育的种种,不接受博雅教育,其实选择也很多。我觉得在一个智力和财力都充足的社会里,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请大家看看芝加哥大学大神的话:)
本科科研环境浅谈
总体来说,美国综合大学的科研机会比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顶尖的学者的实验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一个世界顶尖做Astrophysics的教授手下打杂。也许是她个人的风格,我和她接触交流机会很多,这让我颇受裨益。注我这个时候也就18-19岁,除了半吊子C语言外,没有什么特殊技能,这在中国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觉得上课其实并不能学到太多(比起看课本来说)。因为教授一般都会准备好一堆证明推导,然后一点一点“回忆”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的,直接看到结果。我觉得这种“回忆”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我自己天赋一般,拿到新的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个她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啊,原来她会先考虑这三条路径,而我自己不这么思考问题。为什么呢?到底谁的更好呢?这种对比让我恍然大悟。
通过这些在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里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除了和导师学习,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本科生学习。另外,我也大概知道phd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甚至research
group(研究小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样的。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适合走学术路线。这个决定是经得起推敲的。
同时,想要搞学术的人也可以尽早进入“征途”,得到独立研究的机会。我前一段时间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写的“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欢生物”——说实话,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上博士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轻率决定!说简单了,只有”我不能想象不学不研究XX”的人,才应该去上XX博士。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在研究小组里求生的经历,这个决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
另外一个好处是,申请phd项目的时候,谁给你写推荐信,写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有点“学术家庭树“(family
tree)的意味,在树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较容易,在树下的人很难爬进去,这和聪明与笨关系不大。对于非跨时代的学者,在不在“树”上可能是决定性的。
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触,让论文期刊编辑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机会也有一些。我觉得这种谈话对我也是颇有裨益。什么帮助呢?比如说,我的advisor(导师)是政治哲学非常著名的学者,也是行内期刊的主编,他可以迅速指出这个领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选题在这个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读到的知识体系化。这是我在图书馆里看书不能做到的,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上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对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工作,做研究——少走一些弯路。
社交环境浅谈
美国社交环境的优势
——学校里通常什么人都有。
比如说,我最好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学戏剧舞蹈的,一个学传媒的,一个学新闻的,一个学人类学的,一个学大提琴的。这些人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的一批人,因为中国教育特别喜欢把差不多的人堆在一起。比如说,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小环境里长大,这让我的世界观比较单一,朋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想法基本可以起到”互相认同,相互加强“作用。(注: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环境里遇到了我这辈子都会珍惜的朋友,是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感到特别高兴和特别悲伤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我这个时代的朋友。)美国大学社交环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院系之间的隔阂,你可以跨届,跨院系认识很多人。这些人给了我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觉得过去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其实另外一群人完全不当回事。比如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加入一个fashion
start-up(时尚公司创业),更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搞营销渠道,去实体店里和人谈判。我过去对于fashion(时尚)的认识就是:我妈给我买的衣服。现在,我的想法肯定就不一样了。
——稀奇古怪的人来教课,你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
大学里教课的人各式各样,但是你都可以和他们认识。比如说,我对非洲发展非常感兴趣。前两天通过一个朋友知道了她在上一门课,那个老师现在也就三十岁,本科哈佛,之前在非洲做过十年的NGO(非政府组织),后来上了法学院,现在在做关于”国际援助“(Foreign
Aid)和”国际法”的研究。我觉得她听起来好玩,就要来了联系方式,约她去咖啡店聊聊。相对来说,中国大学的教授比较单一,有很多社会经验的人不是非常多。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走学术路线,所以这种“稀奇古怪”的经历可能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会和美国人打交道。
我在人人上看到别人分享的一些文章,讲如何融入美国人。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底谁是美国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很多圈子我都是融不进去的。不是因为我不好,或者他们不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在此基础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是不可能认同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非西方的文化不是文化,非西方的艺术不是艺术“。你想让他们突然觉得你是东方神圣,这不太可能。很多中产阶级的小孩因为生活环境很闭塞,从小到大打交道的就是街坊邻居,看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也有的小姑娘,一天到晚就是我和A睡了,我和B睡了,C和D不理我了,让我实在插不上话。这些原因等等都导致我和他们不可能成为至交。
我说的和美国人打交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可以表面上过得去,可以建立起基本的认同和信任。比如说,在中国,如果你送一个哥们礼物,他径直拆开包装,看了又看,你就会觉得这哥们怎么这么”露骨“,从而无法和他建立信任。我说的就是这种小事情,但是这种小规矩可能坏大事,人和人的信任有时候就基于这种符号性的小规矩上。我觉得所谓和美国人打交道,就是学会这些表面的东西。至于融入不融入,其实对于想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暂时远离功力,寻找“普世”价值。
我知道我说到这个,肯定会被很多人拍砖——你们会质问我,“谁的普世价值?不就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那些条条框框吗?”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是刚刚富起来的国家,所以我们的中产阶级正在疯狂地追求驴包等奢侈品,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是严重不足的,对于精神信仰的思考也是初步的。如果说中国有新贵族,那么我们的贵族的文化根基在哪里,精神寄托在哪里?新的“普世”价值还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参考美国人的《正义论》呢。
(注:此为随意举例,因为《正义论》在目前政治哲学的影响力很大。同理,可以置换为柏拉图的《理想国》。)
美国因为社会福利较好,所以美国同学一般都比较理想化,不一定要急着把学费赚回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社会正义,什么是道德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上升到《理想国》中“哲人王”的高度,而是说或多或少应该有一些感受。
比如,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去支教的,去非洲搞NGO的,去拉美搞妇女权益的,去越南寻根的等等。我不想说这些人更高尚,读历史的人可以说他们的”高尚“是以百年殖民为基础的。这种观点没有大问题,但是我也认为美国教育让我们远离了中国社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节奏,听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裨益,二十岁的思考,比五十岁头发将白时迷茫好不少。
——和“高富帅”接触有什么好处。
我一直以为”高富帅“和”白富美”是嘲笑人的词,”屌丝“是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的。
但是,不得不说,当”高富帅“确实有一些好处。这个好处不在于在太平洋当中买个小岛去度假,或者买个飞机开着玩。但是,”高富帅“比较容易有更宽的眼界,甚至国事可以是他的家事。这种”知道“的权力是非常惊人的,没有信息的人,靠智力是很难取胜的。你可以说“高富帅”的resume是靠银子堆砌起来的,但是这个堆砌的过程也会拓宽他的世界观,增加他的软实力。
美国人也有自己的”白人主流精英圈“。这个圈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很难融进去,一方面是肤色文化原因,一方面是我交朋友也比较由着自己。我觉得”你有飞机又怎么样呢?买了个小岛又怎样呢?你爹是李刚又怎样呢?”。所以对最后一条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人毕业以后要找工作,也要靠这个”富人关系网“,特别是金融相关的工作——这基础要从大学里就开始打,从美国精英大学兄弟会的地下室里开始打。
美国社交环境的劣势
——酒精、毒品。
这个在美国念书的人都知道,周四到周六晚上,几乎总有那么一批人喝酒爬梯吸大麻。我个人不喜欢一堆人傻疯的爬梯。我觉得比较好的社交生活是这样的:去芝加哥看个话剧,或者看个电影,然后去一个好玩的餐厅吃晚餐,回来几个朋友喝点小酒,聊聊天。其实认同这种生活的人也有,你就是需要找到他、她们。当然,如果你喜欢hard
liquor或者大麻,那么在美国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社交圈子尚未成熟,酒精相关的社交非常主流。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我不喜欢喝大多数酒,但是美国人去酒吧其实是拉近距离的很好的方式,一起喝醉过,一起干过傻事的人,感情好像就不一样了——当然,你如果想要找灵魂伴侣,肯定要和酒肉朋友要分开;但是,有的时候,深层次的交流(我们中国人意义上的朋友)也得要把表面的劲头做足。
——缺少中国人的社交圈。
来美国念书的中国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肯定不可能和中国念本科相比。一方面我非常思念我在中国的朋友,另一方面,我也只能慨叹没有父母这一代“大学同窗”的深厚感情。直到现在,我父母和当年的同窗都还保持着联系,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年有余了,很多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但是还是无话不谈。看过何兆武写的《上学记》,就对这种中国大学里,或者说西南联大里的同学感情更加羡慕。
在美国上学,由于中国人不多,没有”班集体“的概念,院系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这种同窗感情很难形成。
——阶级局限性。
美国人的私立大学大都是中产阶级,或者上中阶级的孩子念书以及社会化的地方。在北大清华里,经常可以看到家境普通的孩子,或者家乡偏远的孩子。但是,在美国精英大学里,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多见,这是美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没有高考等因素的合力所为。虽然很多上中阶级的孩子很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单纯得惊人。这就是阶级局限性吧。
我非常感谢学校有类似于Quest
Scholar这种奖学金项目,可以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来上好大学。他们的存在让很多人看到一个不在咫尺的真实世界。
性价比问题
美国大学的价格不等,但是基本都很昂贵。少则每年两三万,多则每年六七万美金。这相当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几乎一辈子的积蓄。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小留学生就是”富二代“去美国度假。这种现象也有,但是目前出国的大军,大多数还是中产阶级倚靠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送孩子出国。当然,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有多少,是不是”政策福利”所致,是另一个严肃但不沾边的问题,我就不在此瞎扯了。
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我以后经济情况普通,我的孩子也就是天资普通,是绝不会砸锅卖铁给孩子去上学的。简单来说,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恕我直言,精英大学里平庸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如果我经济富裕,我的孩子又比较聪明好学,这笔钱不算什么,上上也无妨。
如果说资源集中的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比北大清华更加资源集中的学校。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发现这些资源,说到底还是靠自己的眼界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眼界认识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在家庭中就已经形成,而这又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精英大学是上中产和富人的游戏,也就不过如此吧。
添加部分:你想看看我爹我娘是怎么批评我的吗?
昨天我跟我爹爹和娘亲打电话,除了乞讨生活费外,跟他们读了我的这篇日志。他们表示我的思想认识是幼稚而偏执的,并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
我爹娘是做什么的我就不赘述了。为方便对话,大家可以理解为较大recruiter(雇用者)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也许更加中肯,毕竟他们对于中外的教育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大多来自雇佣从中美名校毕业生。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也有比我深刻的理解,毕竟他们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的土地上呆了好多年了。
第一,大学是一个获得社会认证的过程。
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工作选择机会和上过大学的人的工作选择机会是天壤之别的。同理,对于一个背景普通的人来说,上过美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和中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是不同的。就是说,五道口那两所虽然资源很多,但是必须说,一个背景普通的五道口学生在北京的毕业工资是几乎不可能每个月过一万。除了少量家庭背景特殊的,大多数还是要到一个行业里,从底层干起,而底层到中层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且历时也很漫长。但是在北美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在美国镀金两年后,如果上个好学校的MBA,就可以回国空降到公司的中层——这大大缩短了人生攀援的前半部分。
第二,进入正确的圈子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名校的平台和中国名校的平台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多少公主贝子们在国外镀金就可以知道了。认识正确的人,对于想做事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说有什么直接的利益,而是说没有信息,一切都不可能。而进入正确的圈子,就是获得重要信息的基本途径。
第三,软实力的重要性。
美国大学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也许确实不如中国大学,但是对于软实力的培养还是略胜一筹。她举的软实力就是:哈佛毕业的学生通常都有和高层打交道的经验,无论从仪态还是谈吐都让人觉得是“圈内人”。这种气场让人很容易觉得他们是C-level的材料。同理,很多国内名校的人似乎非常有才学,但是在展示自己方面,接人待物方面就没有一些美国名校毕业的人那么“顺溜“(smooth)。
同时,我的娘亲也指出,她觉得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中是否成功的(纯科研工作除外),并不是所谓的”硬技术“,而是所谓的”视野“,所谓的”软实力“。这
(注:请大家在阅读这些段落时,注意到,我爹娘就是那些花了些钱,忍受和我分离之苦的父母。他们觉得和我分开这么长时间,如果这种分离又是没有意义的,决不能接受。人们都喜欢从自己的行为中升华出意义。)
我就说到这里了。大家可以阅之,笑之,忘之。满篇荒唐言,就此打住。
举报 来源:范笑天 |
分享(838) | 浏览(11409)
本文源地址:
刘邓扬: VIP
最后的结论很赞同,的确是这样的。精英之所以是精英,也是自己选择成为的。纯粹因为物质条件而感觉精英,那种东西维持不了多少年。对我来说我的眼界基本上是在模联,尤其是在复旦模联从代表爬上委员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另外一个就是美国农村交换经历吧。
袁媛Marauder:
"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句话真是深得吾心
徐丹菲 DF:
从来都觉得去哪儿读都一样...只不过是觉得中国教育handle不来才跑来米国的
高雅茜❤二货:
给贵族教育跪了膜拜膜拜膜拜膜拜膜拜不过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哈,在美帝可以认识很多大牛,做很多国内没法做的事情,从而可以提高眼界。
刘语珊Reason:
屌丝才是一种同流合污的选择,其实在哪都是个人选择。只是在国内gaze比较多,天天被judge,这里松泛点,有好有坏
靠金钱维持的,所谓精英也许不会长久,但是在这个世界,没有金钱何以成为精英
我倒是觉得北大没那么好。我自己很多高中同学都在北大,表示去了以后很失望=
=当然肯定有好的老师灵的学生,但是还是有一种坠落感。。
其实这年头的来美国读书,尤其是本科来美国读书,已经不像以前了,很多时候是给在国内上不了清北交复的学生一个接触良好高等教育的机会.条件从学生的自身能力变成了家庭的经济能力
莫思聪 Ellen:
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真理
没钱还是不要来美国上本科了,四年干掉100多万人民币毫不困难。有这钱在国内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许创业都致富了。来这里读phd或博士后还可以。
骆少君というリアジュウだ:
如果以后要回国发展,还是在国内先读个本科吧,要不然以后回国,在米帝的network几乎没用了,坑也早被人占了。。当然,上流社会的人物除外。。
无论金钱意义上等不等值,我都觉得来美国度过我人生最青春的四个年头是个不会后悔的抉择,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多渺小,当人把自己局限于以他人的评判标准来活时又怎么能活的无悔。
李琳佳 Linda:
"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环境里遇到了我这辈子都会珍惜的朋友,是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感到特别高兴和特别悲伤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我这个时代的朋友"这句话特别认同(当然加上你们俩)。还有"世界上没有比清北资源更加集中的学校了"也很认同。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1.宾大的精神:永不言败 自强不息 最开始宾大被认为是常青藤中最低等的学校
今非昔比2.Wharton商学院和工程学院这两个专业我都很喜欢 wharton的名气不用说了
宾大的工程学院也不错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3,学校平民化。。harvard有点清高(个人认为)普林斯顿有一股贵族气息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 MIT有些特立独行
YALE有点死板(以上只是个人想法。。)宾大给我一种很平和温馨的感觉 4.宾大的建筑风格 从Victorian
Gothic到Postmodern风格的建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6.学校的校徽很漂亮,很有个性^_^7.学校的一个老师毕业于UPENN,她和我讲大学的故事,就越来越喜欢这个学校了。。也有其他老师讲他在MIT
CMU NYU的故事。。就是不太喜欢。。。UPENN在我心中是No1
它给我带来幸福感这是其他学校从未给过我的。之前特意去
张靖梓Lunaliya:
之前特意去美国走访了17所大学和文理学院。。UPENN也是我儿时的梦想
王方同 F.T:
回复郭赫:我觉得以国内的师资来说挂科这种事情根本不应该发生...不过话也说回来,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沈彻Fenris&lfr:
“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郭赫: 回复王方同
F.T:我觉得如果只比工科的话(我们暂不说文理、管理之类),学生的心态不太一样
郭赫: 回复王方同
F.T:对我们来说,努力学习会增强心理的安全感。反正我一直这么觉得。
王方同 F.T:
回复郭赫:其实如果真让我评论,我觉得美国一般的大学如果只看教育标准确实不如国内顶尖的学校。可是美国顶尖教育的方法,目的和思维是国内无法理解,无法超越,也无法模仿的
郭赫: 回复王方同
F.T:我觉得美国大学自由度大很多。你可以自己调控你的求知欲。Prof只是告诉你要自学啥,然后你自己可以选择比着例题画瓢,还是更钻研。
回复张靖梓Lunaliya:
从某些程度上说,平民气质就是low的意思,至于精神什么的,我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反正完全感受不到Penn的气质,比北大差到哪去了,建筑风格校徽都比较随意了~学院的事情以后可以细谈~
(1)北大精神也挺好,(2)数院物院很有名气很NB,(3)学校很平民化,有很多中产无产家庭的孩子,4周年建筑也不错,博雅塔图书馆,(6)校徽不错,但是没有人大的有个性,(7)北大的老师也都很爱北大...
王方同 F.T:
回复郭赫:这对于考试来说无非是噩梦,可是对于知识的理解甚至拓展绝对是非常有益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嗯嗯 不出国我就要留香港了。。想走出去看看。。
回复张靖梓Lunaliya:我个人感觉吧,能去HYP就别来Penn了
郭赫: 回复王方同
F.T:我觉得有时候考试的问题不在内容,在于形式。还说那个萦绕我们的噩梦-昨天的考试。其实最后一题是个很好的题,思维够严谨、敏捷的人能做对的,就是形式太离谱了。赋分也太主观。但这没办法,别影响自己的心情,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是那样的就行了。
回复张靖梓Lunaliya:这么说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是在国内是一样的道理,95%能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不会去剩下的学校的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研究生再考HYP吧。。本科能进Upenn就去Upenn。。要不DUKE
Cornell。。要不就文理学院了。。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学长 文理学院怎么样?港大我也会申请。。但估计不能去。。
回复张靖梓Lunaliya:要我说,都不如北大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彭沛超:我没学普高课程。。(是自学的)我读的IB,北大貌似是不承认的。。
张靖梓Lunaliya: 其实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毕竟一个人一个想法。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
陈涵Notfailed!:
可是问题在于,人要是有能力选赚几百万,谁还去科研,很多时候根本不能选。“就像我的导师所说,”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回复张靖梓Lunaliya:是的,是我的话,反正我会去最牛逼的地方,个人观点而已
我最大的感想是美国社会对人类知识的尊重,不论是自然科学学科的敬畏,还是对人文学科的尊重理解。你可以在所有学科中看到真正投身这个专业的老教授和敢称自己为“nerd”的学生,可以看到文科对理科的包容和理科对文科尝试理解。有很多课我无法想象在国内哪怕能找到一所大学一个教授能有耐心带我真正进入和理解这个领域,更不用提太多自身造诣都不够只是在学校混饭吃的了。包括讨论课揭示的种种问题,真正让我直面不同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非国内一句“都是同学,这又不是什么大问题”能草率掩盖的。如今我对太多问题的态度已经改变了好多,不论成绩不论对未来的不确定,我自认为我的收获已经值得这个学费。我也完全理解留学的研究生大多想留在美国,我认为那只能是因为课业生活不允许他们完全接触到美国文化从而在观念上有所冲击有所改变;或者说由于本身观念已过于完善,反而会本着“天下大同”的信念对于文化冲突选择视而不见。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美国的价值只能提现在将来的收益上,现下的生活除了投资没有任何价值。当然留美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形成的文化意识也足够鲜明,也算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决定都在影响自己的一生了。
//张靖梓Lunaliya:其实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毕竟一个人一个想法。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彭沛超:呵呵。。。//骆少君というリアジュウだ:如果以后要回国发展,还是在国内先读个本科吧,要不然以后回国,在米帝的network几乎没用了,坑也早被人占了。。当然,上流社会的人物除外。。//赵东方sunny://陈彦如Sophie❤:
//袁媛Marauder:"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句话真是深得吾心
周通xiaobawan:
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写这种文章的人。。没事天天比来比去
左忆远Tiger:
他经常跟我抱怨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在本科期间就在期刊上独立撰稿发表的。其实,这也是学校允许了多元的存在。很多人毕业以后要找工作,也要靠这个”富人关系网“,特别是金融相关的工作——这基础要从大学里就开始打,从美国精英大学兄弟会的地下室里开始打。吃饭
一直喜欢看小兔的文章,很赞!掌握信息的权力很重要,孩子的眼界也自然开阔,所以黑那些二代们大多是羡慕嫉妒恨。精英大学的船票绝对不是成为精英的保证,深以为然。我记得小兔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东西过早得到,是负担。
回复佟天宇:我觉得写得挺对的呀。咋了?
刘邓扬: VIP
回头再看一遍补充一点 下午去学校Rockefeller Center一个讲座 请来的是一个叫 2U
网络教育公司的CEO。在做主讲人介绍的时候,我们Rocky
Center的Director,经济学教授,最后一句说,“对于我们大学管理者,2U 所呈现的新的教育模式,会对Dartmouth
的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产生什么影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下面让我们有请..." 想了想 觉得 的确是实话。 说什么
Liberal Arts Education,什么博雅教育,都是卖一个产品概念 多过 用户体验而已。
教育产业提供的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和满足需求。说什么那么多解放人的思想,改变世界。
算了吧,只有自己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你上什么大学,除了你的雇主看简历的时候省点时间,几十年后别人谈起往事的时候加一点传奇色彩,也就那样了。千里迢迢从中国跑来为美国送钱,并来一个耗时数年的“脑浴”。反面看,不得不说体现我国自身教育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不堪。多少有些悲哀。
//刘邓扬:最后的结论很赞同,的确是这样的。精英之所以是精英,也是自己选择成为的。纯粹因为物质条件而感觉精英,那种东西维持不了多少年。
对我来说我的眼界基本上是在模联,尤其是在复旦模联从代表爬上委员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另外一个就是美国农村交换经历吧。
韩石川: VIP
LZ没有考虑到上北大的难度是上Northwestern难度的多少倍啊
回复刘邓扬:我朝崇洋媚外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你这样说,现在一批家长会喷死你的,我前面刚刚说过类似的实话,已经被喷好
我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证明了国外教育对他的影响
虽然说楼主是西北的抠鼻 但不得不给10分!!
王粟星ラメント:
美帝读本科但文章里几乎没有E文真是让我感动到哭…
郭赫: 回复陈天豪:
西北不是你们死对头吧?虽然我觉得好像好多离得近的学校都是。。。
回复郭赫:芝加哥基本上把西北叫做"Chicago reject"....离得近的学校一般都是对头
陈正邦Jasper:
同意,何必这么早给自己下如此多的设定,在哪里读书和未来在哪里发展没有必然联系。说到底现阶段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刘邓扬: VIP 回复徐畅
Sophie: 其实很有意思的就是 这个2U 正好是逆其道而行。 他多次强调他们是在institutions的背后 通过互联网教育来
back up 已有的institutions
刘邓扬: VIP 回复徐畅
Sophie:等于是 先入学 再到别的地方一边干事情 一边上课
回复彭沛超:好的美本还是很牛的,例如ivy神马的,搓校的就弱爆了,例如某些公立校
摘录三段:“你想念哲学phd么?“知道”的权力是非常惊人的,没有信息的人,靠智力是很难取胜的。。简单来说,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
如果想混文凭,就在国内混吧!如果想要资源、教育,只要不是在天朝和印度这种人口巨大的国家,哪都好。至于社会环境,见仁见智的事情,有些人就算今日不被诱惑,以后也被诱惑的,怪不得环境什么事
彭思宇 Rachel:
看了第一段再苦笑着回头看复旦所谓的通识教育呵呵ˊ_&ˋ这不是两头不着边么ˊ_&
冉婧: 回复刘邓扬:
我觉得你这观点太消极了。College is what you take out of
it.如果自己好好利用,那身心收获都是巨大的,无论是从实用来说还是理想主义来说。
冉婧: 学校说business
model,那是因为办学的确有business
model的一面,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一面。没错,没有任何教育能保证解放思想改变世界,但是本来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保证任何事情,学校提供了媒介和平台,收获多少看自己,但是并不能就因此说那个媒介和平台没有意义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谈论社会问题 用个人感受角度来折射 其实已经不是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回复刘邓扬:但是我觉得说博雅教育不过是谈起往事时的一点传奇,这个有失偏颇。我觉得对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
多走走多看看多體驗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就好像谈论中国税收制度现有问题 一定要提起文化大革命制度冲击大家的惨痛经历
然后再感受现在。两者不是一回事
回复程琳&○☻freedom: 啥时候毕业啊?
回复刘邓扬:并且,我觉得当初朱镕基搞教育产业化其实是个错误概念。教育可以是一个产业,但是教育不应当产业化。教育提供的思维能力和机会对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当然前提是这个人把握好这个机会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我是说 教育对于社会来讲 很大一部分就是满足需求而已。 没有那么多神奇色彩。 所谓的博雅教育背后也是高昂的学费和social
perception的加强。 并不是 no strings attached
张宇驰: 回复彭沛超:
P神的回复目测以“要我说,都不如北大”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真心霸气!
回复张宇驰:事实而已。。。尤其是这个烂屌丝学校。。。
回复彭沛超:师兄!!!Wharton!!啊!!!!
回复刘邓扬:满足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啊,说满足了“解放思想改变世界”的需求也没错啊。而且我不认为大学=简历+传奇色彩,“也就那样“。其实人生没有任何一段经历是可以这样被简化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由这些经历一点点塑造起来的。
回复彭沛超:您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回复张宇驰:并没有。。。上次某同学过来考察了一下跟我得出了一样的结论
回复彭沛超:难道是CHY or LY师兄么。。。。不过盛传WHARTON的 NO.1商学地位难道。。。。。么
最近关于出国的思考的文章好多
回复张宇驰:虽然不知道你在说谁但是我觉得敝校就是很挫
回复彭沛超:贵院GSF啊。。。。
回复张宇驰:对姓名首字母不敏感
北清资源集中有毛用啊,人均资源还有质量都比不过人家美国的学校,除了学生质量的确是好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这就对了 所以关键是 一个人 自身的修行。 博雅教育 不是没有价值 而是名过其实。
知识都在那里想学的人自己会去学的
许志源NightElf:
"美国人的私立大学大都是中产阶级,或者上中阶级的孩子念书以及社会化的地方。在北大清华里,经常可以看到家境普通的孩子,或者家乡偏远的孩子。但是,在美国精英大学里,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多见,这是美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没有高考等因素的合力所为。虽然很多上中阶级的孩子很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单纯得惊人,这就是阶级局限性吧。"所以我说没有比中国教育更公平的了
因为大家都开始考虑了
回复刘邓扬:没有名过其实,博雅教育的确有那个重要性有那个价值,关键在于有些人不会珍惜吧。但是因为参与者的原因来贬低博雅教育,这个逻辑就跟最近热传那个“去上课了也不一定听……毕业了也不一定找得着工作”的视频一样。
从来不认为某国教育有多好. 只有对个体合适与不合适而已
王涵潇: 回复王臆帆:
你竟然把500字看完了膜拜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那要看你理解的 名 是什么了。 我在很多人那里看到的理解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门票。
回复刘邓扬:我比较赞同古希腊那种对名对所谓honor的理解,就是从来不和实相分割的。所谓进入精英阶层的门票,某种意义上是这样的,因为你在大学里收获的正是精英阶层所需要。但是其需要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文凭背后你所学到的。所以不是空洞的门票而是实在的台阶
姜禾 Christine:
其实就是多元和趋同的区别吧...个人选择而已
回复刘邓扬:当然个人理解不同。我的观点是如果有些人只把大学纯粹当“门票”理解,那太虚妄了,在精英阶层也呆不久。门票所反映的应当是背后的个人努力和奋斗,如果只是一纸空文,那有何意义……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但对于很多人来说 基本就是这样的。 每年通过common app申请的那么多人里面
又如何证明谁更有潜力成为精英呢?但是对于社会中大部分人来说 ivy league就是一个 精英主义 标签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博雅教育 具体是什么? 是垮科选课? 北大复旦其实也可以的 但是为什么和Penn差别那么大呢?
回复刘邓扬:我所说的就是不仅是标签啊,有ivy说明你接受过ivy规格的教育通过了ivy的各项标准啊,这并不是空的啊这都是实打实学来的东西
回复刘邓扬:师资,校园风气,课堂标准
王涵潇: 回复王臆帆:
我们家住着俩会计所以我就不急了抠鼻
回复刘邓扬:童鞋啊,并不是你拿了admission ticket就毕业了啊,你这四年学的东西都是东西啊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我说的是 comparatively, non-ivy的人照样学了四年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what is the CORE difference? 我说的就是
这个东西与其说是事实上的区别倒不如说是历史文化传统的遗留影响
有一点是,很多来了美国能上到常青藤本科的人,在国内根本考不上清华北大。所以,出来投资读一个美本,在美国找个年薪7万刀的收入,这还是比国内一些二流大学出来拿4,5千月薪要爽的多
回复刘邓扬:ivy每天都有很多事情going on无数的awesome opportunity啊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这... 真是这么说 随便@来一个非ivy的..你让人家情何以堪 = =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的确是有事实上的区别的,不能拿少数和少数相比。不能因为少数很优秀的人没进入ivy,就说ivy的人其实和外面没差别啊;不能因为ivy有这门课北大也有这门课就说ivy和北大是一样的啊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具体就是什么区别捏...? 不能这么比 但是为什么不能比..?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至少我自己具体来说 除了faculty-student ratio 比较低 funding比较多 偶尔有speakers
过来讲 还有alum提供一些机会外 没了
回复刘邓扬:你对你们faculty的水平评价这么差?
回复刘邓扬:气氛啊,对你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价值观的影响啊
回复刘邓扬:世界上无数database无数资料,的确都是ivy
non-ivy都是唾手可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去看啊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不是啊.... 教授/学生人数比例低 是好的呀。。。!!
你比如说一个打工仔通过上网其实也可以一天一篇学术周刊的,但是你如果不在ivy不在写paper不在跟人讨论这个问题就你不会有这个意识去查那些research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我的意思就是 这个东西从来就没有真的那出国solid 的东西来prove 至少向学生本身
和相关的社会群体。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打工仔有那个心有毅力天天去按写paper的标准看,那的确是达到了ivy标准
刘邓扬: VIP
回复冉婧:相关 =& 比如说 其他私立大学 文理学院 州立大学 社区学院 以及
可能存在的打工仔上班的人
吴叶鑫Bruce: 回复杨璐:
作者忘了说在同等条件下美帝薪水高得多。。
钱坤Daniel: VIP
回复张靖梓Lunaliya:来美国上本科绝对是不二选择
回复刘邓扬:你要怎么prove。我觉得job
market是可以prove的啊,人家也是因为ivy的人说话做事的确有保障才会认这个牌子的啊
回复刘邓扬:所以你觉得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是白学?
这个逻辑等于ivy和北大是一样的,北大和南师大是一样的,南师大和三本学院也是一样的。反正知识就在那里,不上学也可以进去旁听自己看书,所谓校友圈子也没意义。北大ivy甚至普通大学生痛苦很多就是觉得自己是精英进了精英学校然后高期待和现实落差
超姐的分享总是很给力的
回复张雅馨:没错,我就是觉得这逻辑太消极了一些。而且说句实在的,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就会从众得到什么样的收获。What
you think of it determines what you get out of it.
张雅馨: 回复冉婧:
我不觉得收入什么的可以量化……话说清北的学生也是一个劲要出国尤其是top都觉得国内环境不好,大多数“知识精英”对现状总是不满意的……
陆帅 JERRY:
我怎么觉得他的描述不应该推出这样的结论?这货首先不是全面了美国本科教育,其次他以为中国大学都是清华北大?通识教育怎么也就是混了?既然通识,那所谓适合的标准还要依据出生阶级和智力水平了?最可怕的就是这些了解了片面就以为可以评判全世界的
金鹏宇☠Hyrican☠:
VIP 回复吴越韬: 尴尬这。。。一半一半吧
回复张雅馨:……我觉得不满意并不是消极的理由。Being optimistic is the only thing
useful,从教育到政治都是这样的。
李子信: critical
thinking啊,在美国读本科其实是为了很轻松地写出这样的文章
张雅馨: 回复冉婧:
对于一个学校来让学生幸福觉得学到东西也很重要……可怜达特的产品经理面对刘学长处处碰壁……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这是我最认同的一点
李德琛: 回复邹雪
Scarlett: 我只准备到美国读个master鸭梨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还是悟到了很多 你现在得很多想法 即使很多不是建设性的。也是因为 经历了 才 感受到的
黄靖贤: 回复谢澍:
re这个~~~~~~北清有最好的学生,但没有最好老师和好的教育机制,美帝的学生,not so
good,但是绝壁是最有钱的,他们就相当于拿钱来投资了。有时候在想,精英教育,是不是应该给最好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现在的情况就是让大家都往平庸里拉
对博雅教育的评价非常中肯;最后一段我表示十分赞同。
还是赶快找个男朋友吧。。唉。
看了这么多文章这个最靠谱了
翟庆云: 回复李子信:
看完了好像确实是这样。。。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这个我同意的。 其实我也不是说 建设性与否 我只是在跳出个人身份 尽量不带个人情感
但同时是建立在个人实例上来讨论教育这个东西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但是我真的 统一 所谓liberal arts edu 在美国 不过是 fast food packaging. the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ps
炫耀 ivy的身份 就和 拿着 拿着绿卡 在你面前 犯贱 一样。
回复翟庆云:选择多了就会困惑啊,我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that's what i'm saying.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now
we need to high five.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难得遇见一些老教授 说实话 都是类似的。 the whole thing is a PR game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包括什么录取更少的人 然后放上waitlist 然后再弄回来 刷数据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不过得失 真的 也看自己了。 我 还是 会继续 读 那些canon 一本 一本 很慢 很慢 的吃透 下去 比 一年 几十本
想比收获实在太多了。
回复刘邓扬:diversity is a joke.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呵呵呵...... a huge one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山里书院来说 就是粉饰门面的
翟庆云: 回复李子信:
其实我挺羡慕那些进校第一天就说我要读business的人。。。
回复翟庆云:我不会读business,因为觉得形象不佳不能胜任投行这种高富帅的工作啊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不过
lz 本身 很可能 没读过 多少 博雅。
范笑天: 哈哈哈哈 你太可爱了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你是指作者么? 她是数学系的..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你可以看一下 我 一篇 和教授交流的 日志。 说的是 博雅教育。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最新第二篇。 你也可以 讨论一下
刘邓扬: VIP
回复金煜寒:信仰? 还是great books?
不会做就画一个小怪兽大笑大笑
金煜寒: 回复刘邓扬:
great books
黄馗: 回复杨晨希:
还有就是出去读本科的也有了相当的经验了
余锡琳: 回复敬永同:
我看到你发的微信了~ 没事 不就是英语嘛 咱就跟它杠上呗。回去咱们可以练口语~吻
&王明仑仑。◕‿◕。:
//张昭★haolexiao://曲直://欧阳萌凇://陈彦如Sophie❤://袁媛Marauder:
"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句话真是深得吾心
最中肯的一篇。没有同窗。也没进兄弟会
//刘邓扬:回头再看一遍 补充一点 下午去学校Rockefeller Center一个讲座 请来的是一个叫 2U
网络教育公司的CEO。 在做主讲人介绍的时候,我们Rocky
Center的Director,经济学教授,最后一句说,“对于我们大学管理者,2U 所呈现的新的教育模式,会对Dartmouth
的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产生什么影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下面让我们有请..." 想了想 觉得 的确是实话。 说什么
Liberal Arts Education,什么博雅教育,都是卖一个产品概念 多过
用户体验而已。教育产业提供的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和满足需求。
说什么那么多解放人的思想,改变世界。算了吧,只有自己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你上什么大学,除了你的雇主看简历的时候省点时间,几十年后别人谈起往事的时候加一点传奇色彩,也就那样了。千里迢迢从中国跑来为美国送钱,并来一个耗时数年的“脑浴”。反面看,不得不说体现我国自身教育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不堪。多少有些悲哀。
//刘邓扬:回头再看一遍 补充一点 下午去学校Rockefeller Center一个讲座 请来的是一个叫 2U
网络教育公司的CEO。 在做主讲人介绍的时候,我们Rocky
Center的Director,经济学教授,最后一句说,“对于我们大学管理者,2U 所呈现的新的教育模式,会对Dartmouth
的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产生什么影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下面让我们有请..." 想了想 觉得 的确是实话。 说什么
Liberal Arts Education,什么博雅教育,都是卖一个产品概念 多过
用户体验而已。教育产业提供的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和满足需求。
说什么那么多解放人的思想,改变世界。算了吧,只有自己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你上什么大学,除了你的雇主看简历的时候省点时间,几十年后别人谈起往事的时候加一点传奇色彩,也就那样了。千里迢迢从中国跑来为美国送钱,并来一个耗时数年的“脑浴”。反面看,不得不说体现我国自身教育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不堪。多少有些悲哀。
徐雯茜: 昨天的讲座
何谓普世谁之价值 呵呵了 真应景@彭思宇 Rachel
刘正阳 Smilesun:
大学更需要的是修炼内心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也对此句持赞同态度:"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别的不知道国内大学如果想做科研老师们也是愿意带你的。但是做的东西先进不先进就不知道了呵呵。大学是个小社会,四年过后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挺好的。
毕然☼Renee:
是的critical thinking,中国教的是怎么考高分,而不是如何思考问题。中国在意结果,美国重视过程。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发现这些资源,说到底还是靠自己的眼界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眼界认识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在家庭中就已经形成,而这又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范笑天跟你一起上大学一定能活得更明白 想你了:
回复潘杨蕾:我也想你其实我也没有活的更明白 我只是希望真理越辩越明
你这文章发得是时候啊我这两正因为马上要毕业 突然很多困扰 看完坦然很多
赵艺璇 Nancy:
兄弟会尤其赞同。融入难啊伤不起
回复潘杨蕾:哎其实已经毕业就没有什么不能释然的了 你什么时候回北京?
有些遗憾啦很多时候自己没能看透 选得“功利”了 近期应该不会回了,OPT会比较麻烦
回复潘杨蕾:人生路很长 其实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选择
潘杨蕾: 等我去西北看你吧~
毕业了 时间就多了~
回复潘杨蕾:我们真该好好聊聊了 我还在想念那个时候和你在人大附中食堂吃放的样子
哈哈你当时来伯克利我可开心了 有个能敞开说话 随便一点就能让你看清自己的朋友不容易啊~ 如果我下个学期还在进修
没有实习我一定去看你
回复潘杨蕾:我其实就希望你不要太紧张了 放轻松 其实你特优秀 条条大路通罗马 千万不要看不开
倪沃德 Nimo:
喜欢这个哥们儿的思考模式和处世态度,尽管从功利角度上来说留学价值太大,保不齐这会是阶级流动的渠道,至少我是这么相信的,一定能改变些什么
张棽daviddvd:
我觉得在国内念本科的大部分人,是写不出如此逻辑清晰视角广泛的日志的。。绝大多数学校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的机会
张棽daviddvd:
我觉得在国内念本科的大部分人,是写不出如此逻辑清晰视角广泛的日志的。。绝大多数学校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的机会
这文儿怎么看怎么像人大附的学长/学姐写的 一看还真是0___0
郑宇粟.pl:
让文科生上点逻辑。。。逻辑学都是搞哲学的人提出的吧。。
回复张棽daviddvd: 显然在美国念本科的绝大多数人也写不出来,哈哈哈
张棽daviddvd:
回复刘凯鹏: 那别说写东西了,算算术估计还算不利落。。。
缺少中國朋友圈。很懷念初中那樣的朋友圈,大家在一起就是找樂,每天都跟說相聲一樣。。//朱丹桐:这文儿怎么看怎么像人大附的学长/学姐写的一看还真是0___0
申路伟: Well... He
didn't even mention the elite boarding schools, that's where truly
priviledged kids go ...
当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时,主动性matter more
;主动性不高如何有脸面说别人给你的不够多,只是你没去找罢了。
回复申路伟:美国不就是一个5%的精英拖着95%的傻逼前进的国家么?美国大学适合培养顶尖人才,但是一不小心就废了.
归根到底还是得看个人,虽说不同水平的学校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机会,帮你的进步省下不同水平的力气,但是这些还远不到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能力的地步——更何况还有进了牛校却遇到水人的情况
童曈Treston:
博雅教育只对于两类人有用:第一类是家庭非常殷实,有大把的时间和钱可以体会人类智力的美好;第二类是脑子十分好使,一点就通的类型。其余,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蜻蜓点水地上一门外语,一门历史,一门哲学——有的时候也就混混事,具体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怀疑态度(当然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当然,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下次你去一个鸡尾酒会(所谓的上中产派对),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这可以增加”阶级认同感“:看了第一段再苦笑着回头看复旦所谓的通识教育呵呵ˊ_&ˋ这不是两头不着边么ˊ_&ˋ
张由之: 回复郑宇粟.pl:
我一直以为逻辑学是搞数学的人弄的=。=
范笑天: 回复申路伟:
上完elite boarding schools应该还会上大学吧
去念本科就是想在美国混的
谢婧.Jing:
回复陈天豪:屌丝家庭出生的硬是挤到了所谓的精英大学是不是意义不大....
李普庆 Donna:
回复范笑天: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是欣赏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可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并把它写出来分享受益普众。
李彦劼 Alan:
如果没有GPA的束缚我也会去选Art History...= =可惜目测大学时不敢选了...
范笑天: 回复李普庆
Donna:谢谢 我希望我的朋友都能分享 我写这个原因也是希望可以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这个思考中来
于秋园: 回复李彦劼
Alan: Art History鸭梨鸭梨这种诡异时间你怎么还醒着。。
方志操: You've
been there, so you think it doesn't matter.
方志操: 回复范笑天:
其实我想说的是,怎么说,对于我一个在中国还算可以的学校读本科然后出国读Master的人来说,出来肯定会偏向于看到美本的资源和制度和课程优势。
回复方志操:求详细写写 因为我自己无论如何没有在国内念本科的经历 所以就觉得国内本科什么都好啦
回复范笑天:我要写必定是一大堆血泪+吐槽+怒骂,之前吐过很多,可以说是个很激进的美本派。
回复方志操:那和我观点基本相反 求详细写写 并@我
回复范笑天:或者就如您对中国本科的想象一样,我对美国本科的想象也是什么都不错。所以,还是只能向前看。
回复方志操:这个不能按照绝对标准
必须要看这个学校的校友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我感觉好像中山大学在华南的影响力和西北在中西部的影响力差不多
申路伟: 回复范笑天:
well .. Go to colleges to join the clubs...lol
回复范笑天:说的是,影响力当然是很重要,但国内校友的网络建设也不如这边成熟。而且许多是硬伤,我认为无法靠校友这些软的东西去弥补。当然也许因为我脱出了那个网络,所以无法感受到它的影响力。
回复申路伟:eating clubs还有一些其他的clubs吧 反正都是类似于兄弟会的一堆东西
刚刚才找到“chicago reject”的吐槽==捂住了脸
回复范笑天:受国内体制的影响,我也只接触过有限的几个学院和专业,别的说不定有隐藏高手(尤其理工科),所以我还是收回用排名去判断吧。纯属个人意见。
回复方志操:你说的硬伤是?
回复范笑天:师资,教学和管理体制,教学质量。
回复方志操:其实你来看看美国的教学什么样 你更疯 很多教授根本不在乎教学的
回复范笑天:我想,比例绝不会到我在国内所见的那个程度。所以我才说可能我也是满满的美好想象,以及对美本里面一些精英群体的向往。也许是受我现在所在的Master学校和专业的影响,看到的总是好的居多。
回复方志操:我觉得好处肯定有 但是国内的硬伤是人数太多 没有办法小班上课
回复范笑天:除了扩招引起的人数扩张,我以为这跟管理体制也有关。班集体的制度虽然有助于培养同窗感情,但也往往把本来可以分开上课的一大群人硬要集中在一起,降低课堂质量。而且往往可能只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去考虑,一班一班的管理比起个个人不同的诉求更方便官僚体系去处理,没有其他。
回复方志操:但是这种客观形成的班集体制也会造成很多人有一种归属感
比如说我对于西北就没有太大的归属感因为学校比较散
回复范笑天:只是觉得现在的条件下,这种附带的归属感作用对比起大学里延续中学式班级管理所造成的眼界、选课和个人成长限制来看,代价大了
回复方志操:是的和跨专业 跨院系的人交流 却是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范笑天:国内许多大学的弊病也正在于此,不过这里又要扯到博雅之类的问题,也有些学校慢慢在尝试改革,不能多说。对于我这个国内出身的人来说,有时候有一种无力感是,许多学校共同出现的问题,追溯到根源就是整个中国高教体制和观念的问题,背后又扯到政治问题,说到一定程度就会说不下去了。
范笑天: 回复方志操:博雅教育我在这个里面讲了其中的意义 我觉得对于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绝对应该进行博雅教育但是另外一些人应该进行德国式的教育 就是比如学习会计啊 等等
陈梅一: 回复范笑天:
我也想你啊啊啊 看到你的日志觉得你还是那么犀利 很多想法和行动和思考方式都让我很佩服
嘿嘿~也许就是该边行走边思考边记录吧我们都继续加油吧~!酷
回复陈梅一:哎你说的我都非常让我汗颜 我就是边思考边记录 哈哈哈
张靖梓Lunaliya:
回复钱坤Daniel: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回复范笑天:这里我会归结于个人一直郁结的核心问题:基础教育和录取模式问题。现在的高考体制下,考卷、报志愿、志愿级差、统一录取分配招生名额、还有各地分数线之差之类的问题,再加上大学里转专业和跨校选课的艰难,
回复方志操:是的不能选专业 不能换专业实在是太痛苦了
方志操: 回复范笑天:
是让许多人只能在几个高度限定的选项里选择,在许多大学里一个专业修到底,只能看到很有限的风景。
回复范笑天:嗯哪~你的风格嘛 一直是这样 你可以多写写这些感悟啥的~让我这种不去美帝的人看一看那边的生活
大笑写得很好~
方志操: 回复范笑天:
我不敢吹自己有多厉害,更肯定不是中国最优秀那一群,但可以说如果能早日跳到美本式的体制下,智识和心理上绝对比现在好很多。其实我现在对美本的美好想象同个人心理很有关系,就是对错失了这么一个发展机会的惋惜
回复范笑天:我同意你说的不同人应该有机会进入不同模式和指向的教育(其实在美国也有许多公立大学就是专门为本地培养一些趁手的就业人口吧),但在国内体制下这个自由度对很多人来说是被剥夺了。
回复方志操:是的中国最优秀的人才 毫无疑问应该进行非technical的博雅教育
美国是这种博雅教育大多数人无法欣赏完全就是浪费
回复范笑天:所以您是觉得美国本科也有资源错置的问题?太多吊儿郎当的本科生浪费了大好的博雅资源?(您也知道跟西北分享风城南北的这个学校是出名的社交沙漠,我又没跟本科生接触多少,不知道人群会是怎样的状况)
回复方志操:是的就像我文章里面说的大多数本科生无法appreciate博雅教育
回复方志操:啊哈哈你现在在uchicago么?。。。
回复范笑天:可惜没有100%或者说可以让绝大多数人按部就班找到“正确”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美好地想象也许美国式的申请制比起国内的高考报志愿制来说,更多留出一些让人选择的空间,折损人才和资源的几率应该少些。
回复范笑天:风城南部,社交沙漠,还能是哪个呢T.T
回复方志操:哈哈哈我其实超级喜欢uchicago的curriculum 绝对够rigorous
西北相对比较放松了当然也可以自己选rigorous的课程
回复范笑天:我也是上过几门本科和研究生合上的课程,觉得真心不错,本科能有那样的天地和眼界真是值得珍惜。——所以呢我对美本的想象也是基于这么一两个学校罗
所以说人生下来就有三六九等的
不可否认我相信其中一些我不想相信的是对的
某个女生曾经这么问过我= =
张子西 Gratia:
写得太好!作者居然是女孩子!
翟亮ΩLeon:
表老故意弄个翻译标题唬人嘛。这两个地方本来就比不了,自己屋里的君王自己的标准。
"只有自己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 --- so true...
申路伟: 回复范笑天:
其实这些都是money 吧。。看看 JOHN D 他们家, SPS, GROTON 啥的 压根就不去,当然 教会不同也是一个原因
。。。不过 JOHN D 他们家确实有福气, JOHN D JR. 娶了顶级白富美 ,然后白富美还生了 五个儿子,
。这家子太牛了
回复方志操:我的選擇只是我個人的選擇。而且大部份美本的確失去了在華建立人脈的機會,而且他們所受的很多教育和國內所需要的不符合。所以這又牽扯到回國還是就地留下做美國土人的問題。這篇東西我沒看,多半是牽扯到回國的一切實際考慮吧?
回复江左夷吾:有那方面的内容,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口吻
回复方志操:哎,我真的是特例,沒法作為典型來討論,而且我自己的故事也有非常多巧合和緣分。
回复江左夷吾:应该说不是通常所见的那种想法
回复江左夷吾:没几分才气和积累也没那种巧合和机遇嘛
回复江左夷吾:在你眼里没有太多人是足的哈哈哈哈
回复方志操:別取笑我了,我自己也不足。
回复江左夷吾:不足,但比较多嘛
回复方志操:我的基本思想都在那封信里了。我留學的出發點是續接歷史。有信仰和夢想總比沒有好。
“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说得好。
回复胡秋璐:为何清北的资源最集中- -?作者原先说自己了解不深又这么笃定地结论,好突然- -
泰云鹏(民工泰):
想得很好~赞成右边。//刘邓扬:最后的结论很赞同,的确是这样的。精英之所以是精英,也是自己选择成为的。纯粹因为物质条件而感觉精英,那种东西维持不了多少年。
对我来说我的眼界基本上是在模联,尤其是在复旦模联从代表爬上委员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另外一个就是美国农村交换经历吧。
陈培培 James:
中产头脑简单,富人想得多,算计多/周尔航:
回复杨瀚文:现在不一样了,清华北大俨然贵族学校啊
回复薛辰:还是有农民家庭上去了,美国底层社会几乎没有机会上哈佛耶鲁
肖巍: 回复杨瀚文:美国穷人都去伯克利的其实= =
回复肖巍:我去,这难道是我在西电难见二代的原因吗。~“
回复杨瀚文:这和西电啥关系
回复肖巍:我在西电几乎见不到家庭非常富裕的,能学工科都是屌丝~
回复杨瀚文:本来学工科就大多是屌丝
回复肖巍:家庭比较小康的都去学金融?
回复杨瀚文:高富帅才学金融和基础学科
回复肖巍:家庭不太好的一般都有生活压力,但是为什么华罗庚、陈景润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做出成果了~
回复杨瀚文:陈景润可没有工作忧虑啊亲
回复肖巍:什么意思。?
回复杨瀚文:人家工作不会被FIRE,而你会担心这个
囧-窘迫节欲乃科研之本( ⊙ o ⊙ )啊!
回复杨瀚文:所以搞机械的HOWARD反而最先结婚
彭思宇 Rachel:
回复Eloise辰安琪:
一头是专门化专业教育,一头式allround博雅教育,而中国也好像不太需要用乔伊斯装逼socialize,资源局限下过多的大班通识也注定是水的
ˊ_&ˋ
Eloise辰安琪:
回复彭思宇 Rachel: 中国的确不用,因为literacy跟不上,至于通识被谁那专业课呢?
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
彭思宇 Rachel:
回复Eloise辰安琪:
专业还好吧其实有部分通识还是很不错的,但有些完全为了"通识素质教育"而开的课就略渣了.....
高泽鹏MAtthew:
刘邓扬:下午去学校Rock Center一个讲座 请个叫 2U网络教育公司的CEO
在介绍的候,“对于大学管理者2U所呈现的新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下面让我们有请..."
想了想觉得的确是实话。都是卖一个产品概念多过用户体验而已。教育产业提供的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和满足需求。说什么那么多解放人的思想,改变世界算了吧只有自己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上什么大学,除了你的雇主看简历的时候省点时间,几十年后别人谈起往事的时候加一点传奇色彩,也就那样了
蒙福Young:
美国的精英教育,就是培养世界的领导者。将来领导者来自中国印度的专业人才为他们工作,他们可能什么都不会,但至少上了台面他可以吹的让你觉得他什么都懂。
在美国精英领导和统治,美国高等教育绝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尤其是本科!不仅培养领导才能也更加坚定了梦想。不然为什么国内精英,权贵们都要绞尽脑汁来美国呢?最优秀的留下,其余的离开!
23:0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郭赫: 回复宫宇鸣:其实貌似brownrejects也是去那个网站。
23:0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康妮: 回复邢开蒙:...反正我不是
23: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哈哈,教育主要是提供对认知和选择的自由,其它只要自己努力,哪里都能发光,希望来美的精英...能怀有对祖国的热爱,回国发展呀
23:2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这几天你上场了么
23: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骊洲: 回复焦雨溪: 木有。带队。
23: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回复方骊洲:这次比赛有视频不~
23:2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骊洲: 回复焦雨溪: 有的。
23:2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回复方骊洲:求分享!
23:2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骊洲: 回复焦雨溪: 嗯啊
23:2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最可悲的是那种天资极高,但生在中国农村的孩子。而且是天赋越高,越痛苦。。。。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钱的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可怕的是思想文化和氛围,中国农村就是个赤裸裸的封建社会,黑暗的中世纪,跟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时间尺度上差了几百年啊!!这种时间的差距对人造成的压力是毁灭性的。
23:2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回复方骊洲:嗯啊是个啥反应……
23: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骊洲: 回复焦雨溪: 嗯啊就是会阿?
23: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回复方骊洲:啥时候咧~很期待呐!
23: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骊洲: 回复焦雨溪: 不归我管得
23:2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焦雨溪: VIP 回复方骊洲:……好吧
23:2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孙号元: 那是必须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几乎都是个渣。
23:2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郑宇粟.pl: 回复张由之: 啊 不要黑我大黑格尔
23:3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蒙雨: 回复戴元旦:那也要有发展的空间
23:5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龚竞超: 挺犀利的,大学怎么上其实都行。不过对于花了两个月专门调查的作者报以敬意,此篇分析还挺中肯的!
23:5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戴元旦: 回复王蒙雨:
哈哈,俺只想从一份小小的事业做起,了解消费者,了解如何经营一家企业,慢慢体验,慢慢发展,如果运气好,再杀回美国大笑,人生总要冒点儿险才刺激
23:5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蒙雨: 回复戴元旦: 所以还是美国精英教育啊
23:5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硕: 海本还是有些用处的
23: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戴元旦: 回复王蒙雨:
额。。。因为美国太无聊了才回国的,这理想从小学就有了,还是受家庭成长环境和大学本科导师影响的原因,美国只是个反面推力
00:0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颖蕾 Winny:
你最前面的评论让我想到了几乎所有来美国大学交流一个学期的中国本科生(包括中大的)都超级喜欢这里,非常羡慕能够在美国大学待四年的中国人。但来美念本科的中国学生中反而有不少后悔或者无奈的声音,或者起码是以更critical的眼光看待美国教育。
00:0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侯悦✿Emma:
想到了很久以前看到某高中同学的一句话,宁可等四年上个名校也不本科随便找个美国大学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让我记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也在思考这四年到底值不值。其实现在我只想再问问她,你依旧认为一年的研究生项目学到的真的能比我在这里四年多吗?国内四年大学你是轻轻松松过的还是每天被各种事情紧逼?其实我现在也很想知道答案。
00: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蒙福Young: 不过presentation的能力确实是他们比较在意的
领导可能就是什么都不会但是想法比较多吧
00:3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S ღ 張赫: VIP 回复侯悦✿Emma:
也有人这么跟我说过...他说宁可在国内步步为营也不高中出国浪费青春...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他这话的重点是什么...哎
00:4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涵Notfailed!:可是问题在于,人要是有能力选赚几百万,谁还去科研,很多时候根本不能选。“就像我的导师所说,”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李晓矛:"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彭沛超:呵呵。。。
00: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涵Notfailed!:可是问题在于,人要是有能力选赚几百万,谁还去科研,很多时候根本不能选。“就像我的导师所说,”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李晓矛:"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彭沛超:呵呵。。。
00: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程梦遥Mya: 普世价值比较认同,学术上纯文科木有发言权防流感
00: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修远: 关键还是:太他妈贵了
00: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蒙雨: 回复戴元旦: 太无聊!好吧,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喽
01:0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超然: 到哪不是混咧。。谁又比谁牛B得了多少。。。
01: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石乾辰/石磊: 反正我是后悔当初不直接过来。
01:3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彦凡: 我没后悔过来美国读书,只是一种经历罢了,这几年里经历了很多事情,青春很快乐,现在该收心好好工作了
01:3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封格: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原作者相当深刻啊!
01:3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有添加!里面有比较中肯的反对观点 看看文章末尾 求重新转
01:5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胡沛光 @马原 求分享 谢谢!
01:5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周騁宇: 一年的研究生项目跟旅游似的
02: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姜秋伊Michelle: 千万别来美国读高中
02:4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逸倩: 没有信息的人,靠智力是很难取胜的,又想到同学说,美国除了white
male,其他人都是minority
02:4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许杜薇: 怒赞 精英大学不是通往精英的船票
03:0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潘杨蕾: 回复陈梅一: 哈哈 身在美国见面也不是那么简单呢~ 文章时写的好 客观真实令人深思
以后的学弟学妹想清楚在选择就好了我们呢就莫名成了过来人啦~ 9月就负担啦?两年?
03:0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廖朴杰- Simon: 表示以为是你写的...
03:0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唐韵: 这姑娘咱得联系一下 @朱丰圣
03:0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唐韵: 这姑娘咱得联系一下 @朱丰圣
03:0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我现在看到你发什么状态,分享什么东西,就下意识的想说膜拜凡哥高富帅....不得不说你同学的信息植入做的很好啊
03: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刘洛静: 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03: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屠梦罡.wma: 茂利的美本同学表示国内念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各种发展男女关系..茂利深以为然..
03:2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贾世超: 目测楼主是UIUC的
03:3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红中^ ^Jason: 你现在在哪里啊
03:3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鹏 Roc: VIP 回复贾世超: 你咋样最近
03:4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贾世超: 回复陈鹏 Roc: 还行。。就是期末和cfa考试撞车。。。忙的要死
03: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蔡正: 好好
03: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其实不管国内还是美国,尤其是经管类,硕士就真的只是个文凭。。。国内两年的研究生,第2年就是工作实习,跟本科大四似的。也基本只第一年在上课。。。美国一年的研究生program
不是说很多人 其实为了实习,也是每学期少选一两门,最后拖到1年半到2年的么。
04:0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诗文: 回复石乾辰/石磊: 我懂的!
04: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过子悦: 回复贾世超:不是北美名校么?
04:1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莫王凡: 回复金露:== he is 2B!!!
04:2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志操: 回复陈颖蕾 Winny:
前者可能是有发展上的考虑,后者嘛,多呆四年肯定能看到更多东西,我也不是觉得美本很完美,但是从个人经验来说,肯定更强烈地看到里面优越的成分
04:5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方志操: 回复陈颖蕾 Winny:
而且有国内经验再对比美本的情况,不敢说了解肯定更深刻,起码好坏的比较会显得更突出
04:5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廖 思佳Scarlett: 大家都来gap year呀,哈哈 反正我不后悔我高考了
05:0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廖 思佳Scarlett: //石乾辰/石磊:反正我是后悔当初不直接过来。
05: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立郝: 进入正确的圈子,认识正确的人在起步阶段确实很重要,慢慢地软实力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
05:2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何亚星: 回复莫王凡: 膜拜凡哥高富帅,高富帅又开始嘲讽DS了
05:4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九征: 如果天生就是精英那的确是船票吃饭
06:0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莫王凡: 回复何亚星:just give me a shoot!囧-窘迫
06:1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宇杰Yogurt: 哈哈 我最觉得最对的是括号里那段 其它都是浮云
06:2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廖静媛: 出来开开眼界 反正也待不了五道口
06:3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1 赞
李杰: 是的
06:4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罗易: 回复廖静媛: 烧钱啊
07: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朱艺佳Amber: ~——~
07:2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刘汝钦 Ethan: 回复S ღ 張赫: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进入了不一样的平台
视野和所谓的软实力随着平台水涨船高有时候回头看看以前的学校 我并不为出来后悔 现在在这边做的是以前完全不会想的事情
认识的也是以前完全不会接触的人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不过也因人而异吧
07:2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唐林滋: 很有启发性,挺实在,建议大家从不同方面解读下获益匪浅
07:3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胡沛光: 文章有更新,再分享一遍; 建议和纽约时报中文版的那个留学专题配搭着看
07:4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梁潇 PTG: 五道口,低调啊
07:4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许贝仪 aurora: 很有道理
07:5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汪祎雯: 在微信见到Donna转发就觉得大概是你写的,上校内一看果然是!怒赞!
08:0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艺为: 中国本科教育就是垃圾产业链!
08:0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周泽然: 回复罗易: 于是我现在就惆怅着将来该怎么赚回来晕实在不行就花钱体验生活了
08:1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罗易: 回复周泽然:是啊后头一句同意
08:1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周泽然: 回复罗易:体验过总归不一样反正我们不算混日子的书呆子
08:2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颉盼盼: VIP //石乾辰/石磊: 反正我是后悔当初不直接过来。
08:2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杨天予: 。。。。毛
08: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赵镈Bo: 其实精英大学只是认识精英的船票。。到头来你会发现只有你一个钓丝。。
08: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柯佳明 MOI_wiz: 其实不管在哪决定你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
08:3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柯佳明 MOI_wiz: 其实不管在哪决定你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
08:3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哈哈哈 阿姨太支持我了
09:0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韩婧贤: //唐林滋:很有启发性,挺实在,建议大家从不同方面解读下获益匪浅
09:0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刘啸宇: 挺全面的,以一个本科生的视角。
09: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力 willard: 回复王艺为: 太极端可不好。我觉得还是都各有长处的
09:1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徐若辰: @宋月婷
09:1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徐若辰: @宋月婷 我看不懂 你看看需要不
09:2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艺为: 回复王力 willard: 把我们骗去日本我觉得都是渣渣,死喳死渣,作为老师没师德!
09:2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柳青: 吐嘈几句, 去年本科不仅仅是学四年, 请作者不要把眼光光放在那本科四年, 根本没法比好不好不
09:4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梁紫薇_Isabelle: @丁一泓
09:4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雨皙: @苏裴()电话里短聊的东西,这个诠释的好!
09:4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彻底颠覆我对作者的好印象。求不要这样秀优越。父母挣来的人民币缩水六倍给你交学费,你享受着全中国穷人为你提供的顶尖教育资源,然后得出学书无用。已不再是令人费解这么简单了。众实验班的大牛们,我不奢望你们有空研究复杂难解的中国,也不反对你们学形而上的学科做思想的贵族。只是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如果觉得无用,大可回中国来重念本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09:4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原: 中肯好文。想留学的都看看吧
09:5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冉凯文 Acjin: 赞同、死去
09:5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原: 回复范笑天: 很中肯啊,你吐血做数学终于又有时间写文了!
09: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原: @李凌坤 @李子木 @王申仪 @钱悦
09:5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燕方旭: //刘鑫蕊://徐若辰: @宋月婷(
)//王子夏❅Vincent://唐林滋:很有启发性,挺实在,建议大家从不同方面解读下获益匪浅
09:5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子木: 留着!
10:0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婉琳: 回复张知依: 哈哈
10:0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王孜浩然: 有看点。
10:0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石乾辰/石磊: 回复陈诗文:谢谢你
10: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石乾辰/石磊: 回复廖 思佳Scarlett:。。。
10: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京坤: 回复廖朴杰- Simon:哈哈哈,哪有
10: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雨皙: @苏裴
10:2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知依: 回复王婉琳: 大早上起来被气醒了
10: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金露: 回复何亚星: 同学,你当过他吧
10:3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金露: 回复何亚星: 放过
10:3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亚雯: 分析得到位
10:5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如果论及周围人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我想美国不能跟北大比。可是美国同学的软实力,包括推销自己的实力,北大同学可能不及。另外在什么圈子得到什么信息,这点说的对的。
10: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静是二哥: 国内大学辍学来美国的念本科的表示无地自容
11:0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作为一个自学诗歌,有比较广泛社交,有机会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什么都TMD必须懂点儿的有过女人分过手的国内自动化学僧,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出国读本科的学生是因为出国贵所以才出国的?不能。不同神话里的两个不同的神谁也不能指责对方木有小JJ。好叭抱歉,我在吹牛逼囧-窘迫。打不下了
所以对右侧评论有删减?但有些想法同意右侧
11:1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知依: 哈哈哈
11:1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沛云: dear,不用重新分享。分享的日志里有你改过的内容
11:2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秋晨╰Sharon: @南云 @郝晓丹
11:2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宋月婷: 回复徐若辰: 威信你也不落落我
11:3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宋璐瑶: 回头看
11:3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诚: white female去哪里了
11:4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苏耀堃: //柯佳明
MOI_wiz:其实不管在哪决定你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张静宁://许文睿://郭赫:挺真实的。//高之慧://陈彦如Sophie❤://袁媛Marauder:"总之,你可以选择和banker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句话真是深得吾心
11:5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庄绪鹏: 好
11: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徐若辰: 回复宋月婷:俺现在不碰手机 学霸。只碰电脑。这是原则
11:5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邹任飞: JOY分享的东西质量信心保证,要MARK~
12:0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马逸倩: 回复陈诚:也是minority
12:0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柳安楠: @苗妈 怎么看?
13:2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胡沛光: 回复范笑天:看了添加的部分,我觉得说是对“效用”很精彩的论述 :)
13:4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高玲玲: 什么意思呢?后悔你当初不应该去美国就在中国读完本科吗?
13:5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李睿: 一般吧。。
13:5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S ღ 張赫: VIP 回复刘汝钦 Ethan: 嗯..真的因人而異!!其實在哪兒,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就會有收獲
14:0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田胡旭: 周四到周六晚上,几乎总有那么一批人喝酒爬梯吸大麻。真是这么回事!
14:0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晓东: 好文!
14:09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宋月婷: 回复徐若辰: 呵呵
14:1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诺涵: 回复张知依: 楼主怎么说读书无用了?更多的是在理性的分析吧。。
14:1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知依: 回复张诺涵: 换了你,你会这样说吗?
14:4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张沛云:我感觉我彻底傻逼了。。。
15: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胡沛光:是的 但是我总觉得education is an end in itself, it should not be
a means to an end
15:2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徐畅 Sophie: 是啊是啊,很多mooc都在和现有教学机构相辅相成 -- 它不会,也成不了replacement,
但是可以带来相当大的revolution.
15:3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黄小妍.ape: 回复叶俊UV:没啥~就是觉得大部分说的挺在理~加上看到universal
value神马赶脚不at你对不起乃名字
15:4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一切从调整时间、金钱、健康、学业、社交、生活的平衡开始学会独立。剩下的,大家个忙个的,自己不努力的话谁也帮不了你。后面越来越觉得修炼到什么造化完全看个人。再有美国人也是人,跟他们交不交得到朋友大部分情况下看你愿不愿意努力去融入,除非你对社交完全不行,这点在哪差别都不太大。社交啊关系网什么的,其实人更多时候还是更加得个体化。总体感觉就是走上了一条苦逼有必须去面对的道路,但这种经验是异常宝贵而无可替代的。
16:0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沛云: dear已经广泛流传了,连我大学同学都分享了~ @范笑天
16:1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张沛云:好多人也跟我说有一堆人分享 我也很惊讶 我本来就是觉得朋友圈里传看好了
16:1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张沛云: 回复范笑天:因为见解吧!毕竟出国大部分是跟风。和包蓓蓓NYT的那篇参考着看很好~
我转到微博上去了。。。哈哈~
16:2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张沛云:哈哈哈 谢谢!我希望更多人看 反正见仁见智吧
16:2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冕卿 Woo: 最近反思高等教育的内容很多么
16:4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 谢谢分享啊 还有什么好的 推荐来看看
16:4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冕卿 Woo: 回复范笑天:都是一些人发的状态啊什么的,一连分享了好多个。。。
16:41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哈哈哈 好多人是来拍我的。。。
16:4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也有一些朋友写了点相关评论 我基本被留学高等教育刷屏了
16:4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冕卿 Woo: 回复范笑天:感把自己的想法倒出来就得敢被骂咯
16:4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是的 等到书出来就会被骂残了
16:4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我现在已经预料到了。。。
16:43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其实骂的人不太多了 就是有一些不看文章直接骂的 让我很受不了其实反对意见是最宝贵的
16:44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冕卿 Woo: 回复范笑天:你其实写得很中肯,摆事实讲道理,并没有一味批判什么,最后也就是落在了一个性价比上
16:47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我觉得我没有明确的观点 如果说观点就是那个性价比上面 就是说有钱人如果想上孩子也聪明
那么上上也有好处但是砸锅卖铁是没有太多必要的
16:4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冕卿 Woo: 回复范笑天:砸锅卖铁的,不如就去做高富帅们做不到、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16:48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范笑天: 回复吴冕卿 Woo: 是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 砸锅卖铁只能play what's not
16:50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徐若辰: 回复宋月婷:我猜你就回这个!
16:55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胡倩榕: 回复吴雨璇: 但是融入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香港就有这样的感觉
17:2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丁竹青: 写的不错,和很多美国同学回来的感受差不多,但更清晰条理一些!
17:3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双: 回复范笑天:我个人觉得还要看你是怎么样定义“砸锅卖铁”这个词的了,
如果你的论点是“如果需要砸锅卖铁来读这所大学那么就没有必要”, 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占到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多少 在你看来就是不必要的。
砸锅卖铁这个词在我看来过于模糊。当然这个确实也是非常感性的认识,比较难以定义。
18:0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到国外读本科不太实际,一是经济问题,就不细说了,二是孩子的成长问题,一般到国外读本科的孩子都是十八岁左右,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人在国外,会增加成长的迷惘,处理不好人生会就此迷失。我认为本科还是应在国内读,等四年的本科读完,也成熟了,再出国,读研读博最好。
18:22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陈安琪: //尹卓://吴冕卿 Woo:最近反思高等教育的内容很多么
18:26 查看源评论 | 举报 赞
吴双: 再者 我不是特别的赞同
你认为这种眼界的成长是大学之前就形成了的事情。对于有条件让孩子在大学之前有这样的眼界家庭上个这样的精英学校经济上一定也不是问题 然而
对于需要“砸锅卖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申请美国名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