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意识形态 说明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我的图书馆
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馆藏&2437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实现方式
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实现方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创立了元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使意识形态理论第一次达到科学的高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意识形态是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价值观念系统,具有方向性、核心性、认同性、动态性等特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引领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维护功能、动力功能和自建构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基本方式是“公民认同”。
  [关键词]意识形态&
系统结构& 社会功能& 实现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后,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创立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动力结构人类学”的角度解读这一理论,可以领悟到:不只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意识形态内部各观念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而且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往住更直接、迅捷、变幻激荡,具有不凡的威力。结构与功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理论,才能科学地把握全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扦进而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统治阶级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控制者,也是思想观念生产的控制者,调节自己时代的思想观念的生产和分配。所谓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提炼和概括,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统治地位。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对一种社会制度合法性的基础论证,并以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态发挥作用,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般而言,先进的意识形态是目的性与因果性的统一,也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自觉建构的。意识形态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精神生活以指导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科学改造的产物。18世纪,欧洲的一部分启蒙学者曾对观念系统做过深入研究。他们承袭了培根和笛卡儿的自由主义启蒙传统,在哲学上追随洛克和孔迪亚克的经验论,建立一种新的“观念科学”,并认为所有特殊的科学都必须依赖于更基本的观念科学。当时的著名观念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将这种思想集中发挥出来,他不仅提出和论证了意识形态概念,而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观念科学体系,出版了《观念学原理》(或译为《意识形态原理》)。*观念学家们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上(词义、语义、逻辑和语法)深入地研究观念或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以唯物史观改造了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将黑格尔以神秘的方式表述的颠倒的意识形态理论再颠倒过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划时代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和出发点论述意识形态学说,深刻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科学地说明了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为认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2]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实质,阐述了它的全新理论。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还表现在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在他们看来,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精神生产上也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是统治价级意志和根本利益的表达,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这为我们认识形形色色,扑朔迷离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第三,深刻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作为特殊价值观念群或价值观念系统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系统的有机结构和巨大的社会功能。第四,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还表现在更多的方面,如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精神现象――“商品拜物教”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批判精神等。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元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使意识形态理论第一次达到科学的高度。
  二、意识形态的系统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复杂的价值观念系统或价值观念群。它是由多种单独价值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价值观念系统的整体形式。马克思在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曾对意识形态的结构作过精彩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在理性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这个新的思想又分为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这种增殖过程就构成思想群。同简单的范畴一样,思想群也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另一个与自己矛盾的群作为自己的反题。从这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题”。又进一步指出,“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3]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就是这种有机的思想“群”、思想“系列”、思想“体系”,即思想系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系统。不过,它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系统,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自觉建立并为维持统治秩序而运作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系统。可以进一步这样描述意识形态,它是一个严密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系统,在横向联系上,有若干领域和方面的区别;在纵向联系上,它有高低层次的差别,逻辑关系是包含与从属关系。意识形态,包括全部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系统都具有这种明显的网状结构。从实质上看,意识形态,包括全部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系统都不是人的头脑自生的,而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4]客观世界是一种系统的类似网状的存在,作为客观世界反映和系统建构的意识形态与全部社会观念也不能不是系统的类似网状的存在。
  作为复杂的价值观念系统或价值观念群存在的意识形态,具有如下特点:
  1.方向性。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其首要的目的是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人们认同,并建立起信念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导向性和目的性。它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导向社会心理和行为,维护和发展现存秩序为根本任务。方向性、导向性和目的性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本质特征。
  2.核心性。意识形态的系统结构犹如网络,各个横断面类似蛛网,每个网络联结处均有内核。这种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念,它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之网上的纽结。在一个价值观念系统内,其他价值观念被核心价值观念吸引、凝聚、制约,产生向着核心价值观念规定的趋向。核心价值观念也有层次之别,系统之分。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念之间,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一般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合规律、合逻辑的联结和吸引。较浅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念受较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归纳、联结和吸引,而它们又都由更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念所归纳、联结和吸引。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最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世界观和宇宙观,它联结着全部意识形态以及全部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量),能够吸引和凝聚其他价值观念,使其他价值观念紧紧地围绕核心价值观念运动,形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
  3.认同性。核心价值观念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之网上的纽结,发挥吸引、凝聚、制约等巨大的核心作用,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条件是,它是社会现实的真实的反映,并且在意识形态之网中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居纽结的地位,联结,控制和制约着其他价值观念。另一个条件是,它必须被社会成员(主体)认同,并成为信念。恩格斯说:“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5]所有价值观念系统特别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均依赖于人脑的功能。人脑具有强大的逻辑能量,它追求知识和观念系统的“完形”。人脑激活并维持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并使核心价值观念发挥作用。核心价值观念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只依赖它在价值观念之网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依赖它被人脑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浅淡,能量就越小,越难发挥作用;接受的程度越深刻,能量就越大,越能发挥作用。要使核心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价值观念网上纽结的作用,它不只要被人脑所接受,而且要成为“信念”。观念具有逻辑能量,而信念具有更大的逻辑能量。信念的根本性特点在于它具有强大无比的逻辑力量(吸引力、凝聚力、稳定力、制约力等)。这使它成为人们思维的框架依据。人们一旦形成信念和信念系统,就会用已有的信念和信念系统去审视和评价一切现实事物和既有的观念,成为思维的依据。信念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内部的同一性和不矛盾性,在信念系统内部不允许有自相矛盾的冲突。可以这样说,信念和信念系统的确立就是评价尺度和评价理性框架的确立,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确立。还应看到,信念是由观念到行为的过滤器和基本推动力。“观念支配人的行为”,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的。在不很重要的日常小事上,人的精神放松,观念能够支配人的行为,但是,在稍稍重要一些的事情上,人的精神比较紧张和集中,并不是所有观念都能指导人的行为,只有观念系统中的特殊观念――信念才能指导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观念都要经过信念的筛选,只有那些与信念方向一致的观念得到肯定和强化,参与信念去推动和指导行为,那些与信念方向相反的观念则被排斥、否定或转化。在由观念到行为的过程中,信念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建构一个价值观念系统需要信念,而挑战(或战胜)一个价值观念系统则需要具有更大能量的信念。因此,要使核心价值观念成立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使它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主体)的信念。
  4.动态性。意识形态的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的静止是相对的,而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因为:第一,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是发展变化的,意识形态必然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二,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具有多向性。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多元多向的,人的价值观念系统必然也是多元多向的。这使得作为对社会价值观念整合而产生的意识形态不能不处在矛盾冲突和动态的变化之中。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过程时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6]意识形态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多元多向的社会价值观念斗争和整合的结果,这使意识形态具有了发展变化的深刻的内在动力,使意识形态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不会凝固不变。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只表现在对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而且表现在凝聚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和人格塑造等诸多方面。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社会功能:
  1.引领功能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一个根本差别是:自然现象都是自发的,而社会现象都是人的意识和目的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8]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是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它能够对社会上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的价值选择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引导社会成员建立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念,认同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序,自觉遵守现行行为规范;能够为变动中的社会提供理想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则,以便使社会和个人在快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中把握正确的方向,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为国家、群体和个人提供理性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增强理性和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也能够为相对稳定的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发展的方针、原则和新鲜血液。
  2.凝聚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总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深刻的学术性语言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凝聚整个意识形态与全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证明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合法性,使社会成员认同并建立信念,抵御和排斥对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和团结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主要是靠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被认同并已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信念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逻辑能量,能够吸引、凝聚、制约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系统,产生向着主流意识形态规定的趋向,并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运动。凝聚力是建设和维护秩序的关键,在社会变革和转型过程中尤其如此。被认同并已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信念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通过凝聚价值观念系统,将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并使社会按照共同的理想目标和大体一致的价值方向发展。
  3.稳定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所有价值观念系统一样,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整个意识形态系统和系统内的价值观念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第一,在意识形态系统里,每一个价值观念都处在纵横联系的网点上,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会轻易发生位移或改变。第二,在意识形态系统里,各个价值观念之间互相联系和支撑,每个价值观念很难单独被否定或抛弃。第三,在意识形态系统里,对于产生“病变”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系统和其他价值观念能帮助它复苏并重新滋生功能。第四,在意识形态系统里,主流(核心)意识形态是系统稳定的中流砥柱,具有强大的系统稳定控制力(逻辑力)。即使在价值观念冲突碰撞激烈,甚至在某些价值观念与实践发生冲突,主流(核心)意识形态周围的某些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或变更,主流(核心)意识形态也不得不相应地做出新解释时,也难以改变整个意识形态系统。只要主流(核心)意识形态的基本点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的稳定就可维持,并有螺旋式提升的可能。只有主流(核心)意识形态被全部抛弃或基本抛弃时,整个意识形态系统才可能自然解体。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核心、有层次的“价值观念系统”,主流(核心)意识形态处在系统网络的深层,不到主流(核心)意识形态被彻底抛弃,整个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包括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不可能解体。当然,并不是说一旦意识形态系统形成就不能改变,而是说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4.维护功能
  马克思说:“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的原因发生反作用。”[8]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和制约,但是意识形态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动性和巨大的反作用,能够维护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这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它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而是能动的、辩证的。意识形态一经创造出来,就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依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纳或征服其它价值观念系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干预社会生活,具有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独特的生命力,功能和作用。第二,意识形态具有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合理性、合法性做论证,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所需要的正常秩序提供理论和价值支撑。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合理性、合法性的价值基础,是它获得认同、建立信念、凝聚人心、自觉维护的深刻内在原因。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有时对历史和事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当然,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相对的、有规律的,不是无限的,更不是任意的。
  5.动力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意识形态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维护和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力量,首先表现为维护或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发展。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认同现行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合理性、合法性,维护现行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同时,也能够推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发展。意识形态不只包含人们的理性认知,而且包含人们的价值、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能够有效地支撑社会理想目标,增强人们的信心,激发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改革目标而奋斗。先进的意识形态能够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它所包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结合与统一,能够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理想目标和不竭的动力源泉。还应看到,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够使“科学理性”即“合理性”进入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从而推动意识形态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能够反过来给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先进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憧憬和追求,从来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6.自建构功能
  自建构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能力和作用。自建构功能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同化外来信息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外界信息发生变化,转换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能够接受与融合的信息,并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所同化。第二,自我超越过程。在社会实践和同化外来价值观念的过程中,通过反省自身,进一步完善和超越原有结构,使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系统不断螺旋式上升和超越,与时俱进,以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意识形态的自建构功能是上述两个过程的统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意识形态依靠自建构功能从一种结构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状态,实现自我更新、扬弃和超越。具有新结构状态的意识形态具有新的稳定性,但是,社会实践是发展的,在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下,意识形态又会发展变化,组建新的结构状态。这个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自建构功能是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源泉,是意识形态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保持意识形态稳定性,超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机制。
  四、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基本方式
  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措施和条件相配合,是方式方法的系统,但其基本方式是“主体认同”。
  1.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基本内涵
  (1)“主体认同”是意识形态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是一种社会价值被社会主体认为是应当的并被接受的程度。“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10]从意识形态本体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是文本与认同的统一,认同是意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当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文本(文件、论著等),同时还被社会“主体认同”,才能说这种意识形态已经获得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这样说,意识形态与“主体认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意识形态体系也就是“主体认同”体系。
  (2)“主体认同”是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意识形态本身不会自发地实现功能,也不能直接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发挥作用。意识形态的全部功能都必须经过社会主体来实现。没有“主体认同”,意识形态的任何功能都无法实现。因此,社会“主体认同”是意识形态实现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2.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措施
  要建构意识形态“主体认同”体系。首先,要建构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目标――“信念体系”。信念和信念体系居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量),对其他价值观念具有凝聚力和统摄力。只有当“主体认同”达到“信念”和“信念体系”的层次,意识形态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其次,要建构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体系,使意识形态“主体认同”过程科学化。
  3.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必要条件
  意识形态“主体认同”需要充分的条件保证,主要是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建构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体系”,同时还应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科学的方针政策的有效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动力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03BMJ024)的研究成果]
  注释:
  *《观念学原理》(或译为《意识形态原理》)由四卷构成。第一卷狭义的观念(即意识形态),主要研究思想、感觉以及观念的形成和效果。第二卷语法,探讨语言的主要规则。特拉西认为思想、感觉和观念与语言规则有内在联系。第三卷逻辑。第四卷论意志及其效果。第四卷是将前三卷所讨论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此来考察意志的本性和作用,实现人类对意向和行为的真正理解。观念学家们的重要贡献在于从认识论上(词义、语义、逻辑和语法)深入地研究了观念或意识形态,深入地揭示了观念或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个“观念系统”。
  参考文献:
  [1][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2,107,9.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118.21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5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0][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you have been blocked2015年电大电大2013政治学原理复习题供参考.doc -max上传文档投稿赚钱-文档C2C交易模式-100%分成比例文档分享网
2015年电大电大2013政治学原理复习题供参考.doc
文档名称:2015年电大电大2013政治学原理复习题供参考.doc
格式:doc&&&大小:0.31MB&&&总页数:40
可免费阅读页数:40页
下载源文档需要:20元人民币
预览与实际下载的一致,文档内容不会超过预览的范围,下载前请务必先预览,自行甄别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等情况(本网站为文档分享平台性质),一旦付费下载,本站不支持退款
我已知晓:实际下载内容以预览为准!
文档介绍:一、单项选择题: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A.法治B.德治C.礼治D.无为而治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A.王道B.法自然C.无为而治D.非攻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5.美国政治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A.马克斯·韦伯B.戴维·伊斯顿C.汉密尔顿D.哈罗得·拉斯韦尔6.政治学名著的作者是A。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西塞罗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华盛顿大学B.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B.西塞尔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9.政治学名著的作者是A。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西塞D.苏格拉底10.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经济秩序B.阶级状况C.政治力量分布D.政治秩序11.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A.制度研究途径B.经济分析方法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2.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A.治臣之道B.治民之术C.统治术D.治国之道13.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A.民粹主义B.无政府主义C.精英主义D.民众主义14.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15.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A.城市B.民主C.法律D.国家16.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A.管理B.文学C.历史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