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字辈里“建道敦安定”的敦字读什么音。

姓氏源流/孟氏族谱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郡望堂号/孟氏族谱
1.堂号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2.郡望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 、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亚圣之裔1;采卿之宗2。注释:1战国时思想家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 人,在儒 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着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 2指汉代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孝诚生笋3;廉德还珠4。注释:3三国时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嗜笋,冬时笋尚未生,宗入林哀叹,笋忽迸出。仕吴为盐池司马。 4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前守宰贪秽,诡民采求,不知纪极珠渐徙于交趾界。尝革前弊,去珠复还。*苦吟东野集5;亲撰长春树6。注释:5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 6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雄辨七扁尼父志7;清诗五字杜陵称8。注释:7见注1。 8唐代诗人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9。注释:9孟子庙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10。注释:10孟浩然诗联句。*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11注释:11见注1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12。12南朝宋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孟轲始祖:孟轲,字子兴,生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巳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 1.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西谊裕潘记,嘉惠馨兰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2.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 合族宗派: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新派: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 续派: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赵孟坚()宋宗室。居海盐,字子固,号彝斋居士。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论罢归。起为严州守。工书画,善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竹石。有《梅谱》、《彝斋文编》。(《图绘宝鉴》卷四《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赵孟頫 元代杰出书画
简介/孟氏族谱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亚圣殿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氏行辈【注: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起源/孟氏族谱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发,也可以说孟氏是周武王的后代。只不过孟姓起源于西周姬姓,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发所以,孟姓就要以孟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谱》摆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 “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2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累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累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世系/孟氏族谱
传疑时期世祖黄帝世祖玄嚣世祖蟜极世祖帝喾世祖后稷夏至春秋时期此前一段世系失考三十八世祖不窋三十七世祖鞠三十六世祖公刘三十五世祖庆节三十四世祖 皇仆三十三世祖 差弗三十二世祖 毁隃三十一世祖 公非三十世祖 高圉二十九世祖 亚圉二十八世祖 公类二十七世祖古公亶父,周太王二十六世祖季历,周王季二十五世祖周文王二十四世祖周公旦二十三世祖鲁伯禽二十二世祖鲁炀公二十一世祖鲁魏公二十世祖鲁献公十九世祖鲁武公十八世祖鲁懿公十七世祖鲁孝公十六世祖鲁惠公十五世祖鲁桓公十四世祖 孟庆父,共仲,鲁三桓之长,初称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孟氏十三世祖 孟敖,孟穆伯十二世祖 孟毂,孟文伯十一世祖 孟蔑,孟献子十世祖 孟速,孟庄子九世祖 孟羯,孟孝伯八世祖 孟玃,孟僖子七世祖 孟何忌,孟懿子六世祖 孟彘,孟武伯高祖父 孟捷,孟敬子曾祖父 孟墓祖父 孟敏父 孟激,孟孙激:字公宜,配仉氏仉氏为邾国宣献夫人;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始祖,孟子1世 孟子(即孟轲,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2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3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4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5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6世孙 孟之后,隐居不仕7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8世孙 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9世孙 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10世孙 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11世孙 孟镃,抱道不仕,主奉祀事12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13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14世孙 孟展,字君城,不仕15世孙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16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17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18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19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20世孙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21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22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23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24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25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26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27世孙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28世孙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29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30世孙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31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32世孙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33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34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35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36世孙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37世孙 孟遵庆,旨召不仕38世孙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39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40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41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42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43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44世孙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45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46世孙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47世孙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48世孙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49世孙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50世孙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51世孙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52世孙 孟惟清,主奉祀事53世孙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54世孙 孟思春,主奉祀事55世孙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56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57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58世孙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59世孙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60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61世孙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62世孙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63世孙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64世孙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65世孙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66世孙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67世孙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累为继续人;孟毓累生孟传梿]68世孙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69世孙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70世孙 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71世孙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72世孙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73世孙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74世孙 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孟子第七十五代嫡孙孟祥协75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修谱/孟氏族谱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家谱。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家谱/孟氏族谱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11:09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孟氏 - 搜狗百科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的。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1.堂号   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2.郡望   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东海郡 、、武康县、、江夏郡等。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之裔1;采卿之宗2。   注释:1战国时思想家(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人。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 人,在儒 学分化中,被称为,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   2指汉代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孝诚生笋3;廉德还珠4。   注释:3三国时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嗜笋,冬时笋尚未生,宗入林哀叹,笋忽迸出。仕吴为盐池司马。   4后汉合浦太守,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而海出珠宝,前守宰贪秽,诡民采求,珠渐徙于界。尝革前弊,去珠复还。   *苦吟集5;亲撰长春树6。   注释:5唐代诗人(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有《》。   6时后蜀皇帝(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字,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7;清诗五字称8。   注释:7见注1。   8唐代诗人(689-约740),襄阳人。其诗与齐名,时称“”。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9。 注释:9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10。 注释:10孟浩然诗联句。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11; 注释:11见注1  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12。   12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  孟轲  始祖:孟轲,字子兴,生,王四年五年巳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  1.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西谊裕潘记,嘉惠馨兰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2.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   合族宗派: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新派: 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   续派: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同时参与讲学。    ()宋宗室。居海盐,字子固,号彝斋居士。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论罢归。起为守。工书画,善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有《》、《彝斋》。(《》卷四《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元代杰出书画  3..《》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乾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雍正)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及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氏木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