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喜:政治哲学导论为什么重要

中国考研网
& 研究生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师介绍:张文喜
近期著作:
1、《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
2、《马克思论&大写的人&》
3、《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
近期论文:
1、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语境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2、重新认识辩证法的真理性,《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秩序的政治哲学透视,《文史哲》,2008年第6期;
社会兼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认识论分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认识论研究
姓名,张文喜;1961年4月生,浙江东阳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马克思论&大写的人&》、《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自我的建构与解构》。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之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当代意义研究。
张文喜,男,1961年生,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995年,2002年分别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马列所、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新世纪浙江省151人才培养人员;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克莱蒙研究生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
Zhang wenxi,Male,Dongyangcity,Zhejiangprovince,Supervisor of Ph.D.candidate.Get bachelor degree in 1987 from Hangzhou University,Master degree in 1995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and Doctor degree in 2002 from FudanUniversity.The member of Zhejiang province 151 qualified schoVisiting scholar of the center of process study(USA),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2007)
限时优惠:¥1880
限时优惠:¥1480
限时优惠:¥1980
限时优惠:¥2080
限时优惠:¥9880
页面加载时间:0.026752秒您的位置: &
在政治哲学视界中洞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优质期刊推荐张文喜: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当代意义
进入专题:
【内容提要】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的私人所有权。在将它视为将他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并使他人丧失自己劳动成果的手段的同时,也发现了私人所有权正义是不存在的。私人所有权对马克思来说是应该扬弃的历史的东西,而资本主义所有制却要它存在。所有权正义虽然支配着资产阶级全部意识形态,却不知道怎样去真实地求得实现。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揭示这种严重的对立状态中,证明了当所有权是合乎正义和可能的时候,它一定是以共产主义所有制正义为必要条件的。当今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要求是缔造机会平等和从法权上肯定所有权保护,而非均贫富。
【关 键 词】马克思政治哲学/所有权正义
一、问题的提出:“资产阶级法权”的局限是什么?
正义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美国人、欧洲人、中国人都在研究。而直逼得火烧眉毛的却惟独是中国人。因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极为紧密的是正义的概念,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几乎找不到这个概念,而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却将它作为“核心价值追求”。①
在引入正义这个概念的诸多文献中,马克思主义对其作了最尖锐、哲学上最严苛的规定,使它与所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最清楚地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正义始终只是现存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同理,给所有权下定义,也不外是把在各种不同的时代下面发展起来的各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描述一番。②因此,像“所有权正义”这样的理念组合与特定的时代概念联系过分紧密,所以,不宜作为完全不同的时代的政治哲学思考的共同基准。进一步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奴隶制度有着不同于封建制度的另一种正义、另一种内涵,而资产阶级时代的正义至少一半是谎言。因此,像“在现代化学中试图保留燃素说的术语会引起混乱一样”,在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方面的科学研究中,试图保留正义“这种社会燃素”,“这种混乱还会更加厉害”③。
这里,澄清混乱意指,正义“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④。但是,令人迷惑的是,人们在使用正义一词时,拥有一个广阔的“成见”的视域。所以,一方面,我们既可以指望着一种社会状况,即整个社会的存在只是为了保证维护自己每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并将其视为合法性(正义)的。从而在这一意义上肯定“资产阶级的法权”。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按照这个概念,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资产阶级认为封建制度是非正义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像马克思那样确认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非正义、特权、剥削和暴力。所以,我们又应该像马克思那样指望另一种社会状况,即我们也能对什么是未来的可能性有所意识,通过人类和社会运动的挑战来限制这些残酷的事实。众所周知,在一个时代里,这是一种复兴的宗教或政治传统的表达,在另一个时代则是一种建立社会主义秩序的运动,但是每一次,总有一些人,会按照人的需要而非客观条件来断言那跨越了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藩篱的共同体的可能性,并主张废除“资产阶级法权”。今天看来,把可以翻译为正当的法律和道德的“法权”废除了,无疑是有害的。历史上尤为惨痛的时刻,就是这样的人或运动遗忘社会主义“初衷”正当性的时刻。换句话说,在正义的名义下,如果我们放弃“法权”,历史就被遏制,我们既成了受害者,也成了加害者。历史充满了偶然的时刻。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前显然不存在私有财产权,或者说所有权不明晰。到了80年代初期,我们才察觉到,这个观点(废除“资产阶级法权”)被人们应用得不合时宜。其重大后果不容小觑。可以说,时至今日,一方面,有些人极不喜欢某个机构对他的财产来历进行调查便是“遗风”(这里与问题有关的只是“应得的本分”,因为有些人未必愿意承认被马克思承认的个人所有权,承认那种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正当占有问题。究其实质在于,他们潜在地误解了私人占有与“资产阶级法权”的区别)。另一方面,我们曾经在这个或那个相关问题上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蒙羞。因为,这个不幸的谬误已经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无须正义基础的假象。例如,今天,人们用错误的反题说,当所有权是合乎正义和可能的时候,它一定处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分析框架之外了。
其实,这里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正义观念。就世界变得更好、改善人类生存境况的目的而言,援用“资产阶级法权”的确是有极大局限的。然而,马克思在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揭示出这样的事实:证明当所有权是合乎正义和可能的时候,它一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必要条件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反对正义”的论调如此生硬,以至于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即使马克思本人,也肯定这个论点是假的。所以,我们必须确认某个我们能够接受而马克思必然共同接受的原则;这一原则必须能够解释我们在马克思的思想那里看到的那种丰富的多样性。我相信,今天我们跟马克思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一点:社会主义秩序的正当性论证,坚定地要求所有权正义来证明。不管现在还是将来,这都不仅仅只是一种权力意志的渴望。而社会主义,尽管形态各异,表现多样,但都一定要求建立起正义。至少说,从正义也包含有正当的法律和道德意味上,社会主义国家秩序不能不服从公平的规则。不然大家的生意不好做不说,同样地,连基本的生活也一定不好过。
二、所有权正义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评估
如果吃透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他的理想,那么援引所有权正义也就有了开启马克思哲学新境域的气象。
所有权是什么,我想在这里已经无须重新进行说明的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以判断的各种情况很简单,某物是“我的”、“你的”或“他的”这一类说法甚至应用于无形财产例如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外观设计和著作权等)也不致引起误会,可是在社会形态、社会体制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如我们看到的,这些说法却会造成很多疑问。如果像有些人那样把所有权概念作为既有物,那么必然引起更多疑问。因为被我们当成既有物的所有权并不是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的。而且,不具有完全独占性的或非排他性的所有权也是存在的。既然所有权并非从来就有,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很大难题,即所有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我们发现,总是有一些流行一时的看法,当代人似乎害怕承认,在公开场合极力否认,可是暗地里却同意它。譬如,今天我们正为“公”与“私”的经典对立而困扰,这是因为这种对立看起来正在丧失实在性。我们说,致力于对私有财产所有权的保护、辩护或防卫、抵挡,正在形成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历史现象。但是,像这样的一种保护和防卫已然包含了一种真实的张力,也为各种西方思潮的交锋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
显而易见,自古以来,为私有财产辩护一直是关涉哲学、神学和法理学的话题。爱泼斯坦说过:“私有财产的魅力已经在各个学科中没完没了地讨论过了。”就我们今天在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支持的处境中所能看到而言,或许如贝克所言:“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私有财产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内造成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确定的后果,而不仅仅是使那些为私有财产合法性辩护的学说继续成倍增长。”⑤这是首先因为人类过去的大部分历史在财富积累方面带来的两极分化,其次是基于财产所有权不同而长久以来人们之间的疏离、敌对。因此,对所有权的批判也自古就有。不言而喻,马克思可被认为是对私有财产所有权持强烈批判态度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在早年,马克思与甘斯和萨维尼对人与财产关系问题的论战以及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多有关于所有权正义的论述。对马克思来说,探究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必然会关涉到所有已经获得承认的作为法权的财产,这里并不存在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意义。然而,我们至今仍未注意到马克思在所有权问题上的辩证思维。只要稍微懂得一点辩证法就会知道,用一笔之力,删除我们过去的大部分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历史成就,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诉诸历史的解放人类的方案必须与这种明晰的立场相一致。马克思之所以反对所有权,归根结底在于预感到历史将会带来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⑥
如果没有提及当下,一篇关于马克思与所有权正义的研究文章因之也是不完整的。我们几乎有点难以相信,在过去十几年中,虽然关于财产所有权问题的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在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最基本概念的文献里,明确论及所有权正义却相对很少见。至少国内的情形就是如此。或许我们可以说,它还不习惯于这种理念。比方说,在有关支持和反对所有权的理由范围内,作为生产手段的所有权乃是政治学者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样,所有权也是法学家、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它并没有引导出与政治哲学的联系。所以,国内既有的相关研究实际上仅仅从法律或经济学的角度来承认产权正义,并将其化约为“矫正正义”或“分配正义”。所有权正义及有关理想或好社会问题是在法律表达或经济的实际应用中展开。例如,世纪交替之际秦晖、张曙光诸先生关于公正问题的经济学论争,吴易风、刘桂芝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同一标题先后发表的文章,以及哲学界展开的有关经济正义的伦理学讨论。这些论争触及的问题实际上是,公(私)资产处置和所有权的社会制度约束的公正性问题,凸显的是效率原则或公平原则,还包括经济学家是讲市场规则还是讲道德的争论。作为问题的所有权正义,属于有关规范市场支配的经济体制和政策的理论范畴。它们都基于现代资本逻辑或市场生产关系的语境。⑦
就这些研究具体展开来说,有些人认为:保障私有财产应当无条件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或规律。这里所谓无条件地,意思是说,不管它对其他目的(比如,人的需要)是否有用。这实际上是将私有财产制度视为具有普遍的、持续性意义的观点;其实,我们看到,保障契约基础上的私有制本身可以与社会主义并不自相矛盾。就像保障公有制,也同样完全与社会主义不自相矛盾。但是,要把某种分配方式视为固定不变的原则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凝固不变的‘群己权界’不存在”⑧。也就是说,如果从分配角度看所有权,那么,某些东西可以不属于任何人,也可以属于一个就近占有它们的人,或者还可以属于所有人,可以每个人各取所需,也可以大家平均分配,这些都不能作抽象上的规定,而只能根据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而定。今天,如果说如何正确、辩证地保障私有财产和保障公有财产意味着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转换,那么,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如何正确表达所有权特别是私有财产所有权问题,几乎是首次开始有了痛苦的觉醒:不管一个人对马克思是否还抱有其他看法,他很可能陷于能说什么、想说什么的纠结中,所说的可能都不符合所谓马克思对所有权正义问题的概念理解,可同时又不晓得这究竟如何是好。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原因可能正在于,我们附加于马克思的错误看法太多了,以至于从这方面来看,马克思就好像“在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移民,一个光荣的、神圣的、被诅咒但又是偷渡的移民,就像他整个一生一样。他属于一个断裂的时代,属于那个‘脱节的时代’”⑨。
众所周知,这是德里达说的意思。在他看来,作为给西方世界同样也是给东方世界带来革命的马克思,依然是个“外族人”。关于德里达,我们知道,他曾试图让世界人民改变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他曾这样认为,当马克思怀着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洞见在国内外流浪时,他作为公认的世界公民,更加感到自己在异乡人中间是连自己也不认识的异乡人(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⑩看来,德里达是等了一百多年才听到马克思讲这尽人皆知的真理。不过,我们要问:假如一个并不熟悉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外国人,忽然对中国人说,我们的哲学研究落后了。对此,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是否干脆就不再听他说了?
显然,就我们的主题而言,这无关紧要。事实很清楚,问题不在于强调什么,而在于我们不能忽略什么。()
& &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栏目: &
本文链接:/data/94469.html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5年6期
分享到新浪微博: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_张文喜_文库下载
1亿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_张文喜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_张文喜
=马克思哲学研究&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
1摘 要2由于政治哲学在当代比以往更加问题成堆,所以,认识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一个根本的基础。在返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同时,我们真正需要将政治哲学视为并非远离马克思哲学而发生的事物。倘若我们要恰当赢获一个关于马克思哲学也是一种/政治哲学0的结论,需要澄清当前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诸问题及其他面相;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厘定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弄清从人学视角探索马克思政治哲学可能性的起点。
1关键词2马克思哲学;政治哲学;基本问题
1作者简介2张文喜,196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1中图分类号2B0-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0-05
多年来,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有着持久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仍然比较薄弱的领域。近读臧峰宇博士撰写的5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6(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深感此书不仅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重要方法。显然,臧峰宇在这里讨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教科书上的概念,后者往往受制于关乎学科门类的成见。应该说,这是一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学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起来启发良多的书。
人们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一直是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不倦探索的课题。臧峰宇著作中提供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首先,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问题。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定性可以在转向中看清楚。众所周知,今天有一个所谓哲学要向政治哲学转换的路数,笔者认为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在最近两代人中政治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信誉0112。其二,在我们的时代,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等学科史替代了政治史原先的显赫地位。因此,今天虚有其名的政治哲学,在其基本视见上已经放弃了弄清现代社会性质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政治哲学只是从/文明0(或/文化0)的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政治制度的概念出发去把握/何种性质的社会0,结果,丧失了对于社会政治根本问题的关照。
而具体到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问题,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特定背景下提出的。这个背景就是二战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国内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讨论的语境。其研究路径多局限于:或与海德格尔等当代哲学家对话,或专注于文本解读,或被置放进从斯密、李嘉图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论的发展线索之中,如此等等。在这个背景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几乎没有给政治哲学留有空间,马克思终极目的论的整个始末也被删除,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转变为历史社会学。甚至就连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0理论也被看成是当今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对于这个背景来说,没有何种/政治制度0更好之类的问题,因为什么是美好、应然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它不能依靠哲学家来解答。如果我们非常极端地看待这些论断,那么,一个充分的反驳就形成。佩里#安德森提出一个论点,他认为这个论点所做的论证是真正有根据的,即/自上向下看的历史0,其重要性不亚于/自下向上看的历史0;/实际上,没有前者,后者最终只是片面的历史(即使是较重要的一面)0122。今天,当/自下向上看历史0已经被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谈得滥熟,而且在过去的理解中产生了重大成果之时,十分有必要重新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升到政治哲学层面。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固然要强调生产条件决定人的生活的具体特征,后者作为/上层建筑0建立在更实在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然而,关注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人的美好、应然的生活形式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哲
Word文档免费下载:(下载1-1页,共1页)
湖南社会科学 2012/ 3 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 □ 张文喜 X 摘要 : 我们提出如何研究马 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这个问题 ,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 治...辩证法与政治哲学_萨拜因笔下的马克思哲学批判_张文喜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2011 年第 6 期( 第 26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1...马克思对_伦理的正义_概念的批判_张文喜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马克思...但人们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往往很 难超出伦理和政治法律的范围。马克思的正义观却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历史唯 物主义之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当代意义研究。 中文简介 张文喜,男,1961 年生,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启示张文喜 【摘 要】对政治事物的哲学探究所结晶出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哲学,其诸意义的解释可两分...“马克思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研究”(13YJA720024)和...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 对马克思历史认识的再认识 ) ) ) 在马克思和韦伯的问题场域中 张文喜 摘 要 一般地说, 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存在着某种二元主义理解 , 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反思 张文喜 (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院 , 北京 100872) 摘要 : 一般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历 史...的性质 、 任务的 一项历史检证 张文喜 就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各种可能的 “阐释 ” 来说,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当代马 克思哲学探讨的普遍问题。...No . 208 幽灵性经验: 让马克思出场的场所张文喜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北京 摘 要2 在后现代主义学术景观中 , 有关 / 如何让马克思出场 0 ...2010 年第 6 期 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关系批判 * 张文喜 (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 北京 100872) [ 关键词] [ 摘要] 意志 ; ...? 签名的功能 : 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阐释方式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 摘要] 签名的功能一定能够解释某种思想 , 而签名的意义无疑要比...  姓名:张文喜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研究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自我及其他者》、《自我的建构与解构》、《马克思论“大写的人”》、《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专著5部,《偶然性崇拜与神秘主义》(合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4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杂志全文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
  工作经历 2008年9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此前曾在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任职。 教育经历 ,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余源培教授,论文《自我的建构与解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 ,浙江大学马列所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导师万斌教授 。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生班,导师魏元申教授。 ,杭州大学哲学系攻读本科学位。 研究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人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与社会工作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认识论分会秘书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主要奖励 获鲍兆龙鲍玉刚中国留学生基金(2007) 获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基金(2004) 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类)(2004) 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 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 获复旦大学汪氏文科基础学科奖学金() 获复旦大学新世纪谢希德奖学金()专著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马克思论“大写的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自我及其他者,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论文  
发表时间(期)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语境及其当代意义
恩格斯的公式具有怎样的哲学视域
从马克思哲学基础阐释出发:如何思考历史时间
资本社会的“占有”原则批判:金融危机遭遇的教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从存在论的境域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之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超越特殊的西方历史概念
贵州社会科学
对数学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
以重释来辩护
中国社会科学报
09.10.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评介
教学与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名家访谈)
《社会科学家》
论马克思对历史学派本质探问的视角——读马克思的《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真理的公共性与人民性
学习与探索
现代性批判:一种从政治哲学立场出发的考察 ——对恒久和普遍的美好生活原则的辩护
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知识范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政治哲学的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马克思、黑格尔的历史时间概念追溯
浙江社会科学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对改革开放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总体状况的理解
反拨雅各宾主义的阐释定向:法国大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后续形式
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
对根植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历史线性进步观的时间论批判
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秩序的政治哲学透视
论虚无主义的克服与马克思对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批判
山东社会科学
重述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对保守主义的历史时间经验方式的阐释
如何尝试“回到马克思”
吕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怀特海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世界文化论坛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
重新认识辩证法的真理性
试论卢卡奇朝向黑格尔的精神圣地之政治蕴涵
天津社会科学
马克思:人与动物关系的政治哲学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阶级斗争的革命观念的统一
从政治哲学角度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人民概念
学习与探索
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第六届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卢梭的人民概念及其政治哲学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马克思和怀特海相遇
世界文化论坛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
回到整体马克思
王来法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史阐释的政治学语境与唯物史观的政治意蕴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视野
马克思的读者施米特和政治技术化批判
社会科学战线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两种论说
历史唯物主义之超越政治经济学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
幽灵政治哲学:政治性的又不是政治性的 —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山东社会科学
在政治哲学视界中洞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广西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理论及其反贫困的政治哲学向度
政治、能动行动和经济—技术思维批判
湖北社会科学
历史阐释的政治和道德意蕴—以大屠杀历史事件为例
王来法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人民日报出版社及《开放时代》2005.网络版
论政治哲学中的个人概念及其哲学基础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and Historicism in Marx , of Philosophy in China –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
列奥。施特劳斯:哲学与政治哲学
马克思在殖民问题中的历史进步观论析
从空间维度反思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
人民意志论及其神学批判
浙江社会科学
论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原则
广西社会科学
马克思与历史理论中的叙事问题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和历史主义
论解构与友爱政治
论理性主义专政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视境与“科学的”政治观
江西社会科学
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
论“回到马克思”的解释学张力
社会科学战线
历史和记忆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从柏拉图到本雅明
江西社会科学
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论
困惑于艺术,困惑于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
社会科学辑刊
修辞在多大程度上与真理相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
天津社会科学
重读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理论—以现象学为其视野
山东社会科学
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学思想阐释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家乡概念
社会科学战线
存在之真理及其政治哲学之解构
关于物的追问:从存在和符码到生产
历史性:活着而不是存在
终极关怀:深邃还是明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主义与基督教神意信仰之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误读
甘肃社会科学
海德格尔生存论境域和“新”唯物主义
技术的本质:在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之间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决断论:在哲学与政治之间
论“同一性”哲学诸形态
浙江社会科学
他人问题:存在论岂为暴力而鸣鼓
他者问题:切入人的社会性通道
广西社会科学
阿尔都塞:消解自我(主体)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研究
居住: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实践”与“操心的时间性阐释
学习与探索
对康德先验自我的解构:海德格尔、皮尔士与马克思
论自由主义的形而上“自我观”的限度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的有限性与“想象”的真理
江西社会科学
在社群主义的叙述逻辑及问题意识背景中的“自我”
理性话语霸权的检测与解构
批判理性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实践意义
社会科学科学辑刊
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批判
山东社会科学
自我的幻想
对胡塞尔的自我与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与辩护
马克思对哲学史中自我同一问题的哲学转换
解构人权:马克思、福柯与自由主义
论梅洛&庞蒂含混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现代性的幻想:“同一哲学”与“主体哲学”批判
天津社会科学
试论个人在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反思中的伦理处境
主体间性哲学的内在困境及出路探析
消解自我(主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诠释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论网络交往引入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自我”与“普遍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发展概念的流演及人本意蕴
袁玉立主编:《发展和发展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儒家文化与法的人文关怀
台州师专学报
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
表现主义语境中的“维特根斯坦现象”
两种不同向度的自我意识理论
马克思与伦理学
广西社会科学
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
我的自我的论证及其何以达到其他自我—从现象学、语言哲学到马克思主义
学习与探索
休谟的自我学说及其后现代意义
现代人精神气质概观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此在”与沉思之思—海德格尔人学思想概略
台州师专学报
语言、知识、哲学的语言表达
社会科学动态
马克思:对个人、自我的真实存在的探索
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
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及现时代
浙江社会科学
唯物史观的二个向度:现实个人与劳动
能否思想和有无意义:必然与偶然—现代西方哲学模式转换
市场化、全球化、异化
丽水师范专科学报
说说刊家的大众意识
江西社会科学
文化基质与自我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云南社会科学
超越自我的困境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古希腊理性人学的探究
江西社会科学
与费希特的自我观比较及现代意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形而上学的品格:在认知与价值之间
对哈耶克“自由与责任”思想的一种阐释
恰如其分地说该说的—维特根斯坦的价值形而上学思考
对哈耶克的“理性有限”观和“自发秩序”观的解读
社会科学家
两种世界图式中的自由
“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之间:关于“生态伦理“的对话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逻辑基础探讨
解释学视野中的德育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生产力的属人性和现代特点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现代性及现代性问题浅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现象探析—社会认识和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
宁波大学学报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需要
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宗教异化的根据与公众的日常生活
对人及其全面发展问题思考的二重路向
浙江社会科学
人的本质问题再探讨
江西社会科学
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
安徽师大学报
人的需要及其一种价值 原则
浙江师大学报
试论最大化活动
台州师专学报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两种不同向维
何丹主编:《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珠海出版社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关系视野内
浙江大学学报
论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杭州大学学报
他心知问题哲学探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对经济增长代价的哲学思考
宁波师范学院学报
德教方法 知识 信念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议决会议中的民主与效率
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
浙江社会科学
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杭州大学学报
从学生的主动性谈如何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兰州商学院学报
论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自由王国的内涵及其和必然王国的关系——兼与欧力同同志商榷
杭州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逻辑美感初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人的目的、意志与社会运动关系新解
浙江社会科学
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的具体观
理论教学与研究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中的偏向
浙江社会科学
物质本体论的困境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32:1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