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种植过程北界近年来持续北上的原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和其低温冷害分析.pdf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其低温冷害分析 杨修1,王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历史变化 和空问格局变化规律,冷害的发生原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 水稻种植起始于19世纪中叶,但受气候条件的限制.直到1983年全省水稻和植总面积仍徘徊在 13.70一24.55万hm2,随着气候交暖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罴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扩展. 面积增长,产量增加.然而,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受到低温冷害严重影响,严重年份可造成水稻减 产“,8% 1972 ,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1984年以来, 随着早育秧技术推广应用和区域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低温冷害减产幅度及发生频率总体里下 降趋势。但是由于种植面积增大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低温冷害造成的水稻减产的绝对损失量仍 在加大,防治低温冷害仍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技术问题.开展水稻低温冷害受害机制、防 御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研究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水稻;低温冷害 and inrice areaand spatial Temporal changesplanting coolsummer in Province,China damageHeilongjiang XiuYANG,YuWANG Institute andSustainableIn ofEnvironment DevelopmentAgricultureaEDA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CaAS ofAgricultural 12 South 100081,China. ZhongguancunStreet,Beifing snlllmer and inrice
areaandthecausation、classificationofcool changes
Abstract:Temporalspatial planting in havebeen
base0111theresearchand ona deal
damageHeilongjiangprovince
stndiedpaper analysisgreat middle office
ofliteratureandhistorieddata.Ithasbeenrevealedthatitisstart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 &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习题详情
21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3.7%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时间。完成题。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山东5月26日北京6月12日湖北5月18日辽宁7月13日【小题1】影响四个地区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B.纬度C.地形D.劳动力数量【小题2】青海西藏小麦的收割时间比湖北 &A.早,原因是太阳辐射强B.早,原因是气温日较差大C.晚,原因是热量不足D.晚,原因是气压较低【小题3】如果辽宁和湖北都种植水稻,那么湖北的水稻亩产比辽宁 &A.高,主要原因是熟制不同B.高,主要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C.低,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D.低,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水平低【小题4】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公平性B.持续性C.共同性D.联系性&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南许昌六校高一第六次联考地理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我国收小麦时间自南向北越来越晚,主要是因为温度(积温)造成的。不同纬度热量存在差异,越往北积温越低。【小题2】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故热量低,则小麦的收割时间应较同纬度地区晚。【小题3】受热量条件差异的影响,湖北可一年二熟,辽宁一年一熟。【小题4】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即反映了持续性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掌握热量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差异的基本原因,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纬度位置的差异、地势条件的差异进而分析热量条件的差异。并能掌握结合古文的准确含义,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主要考察你对“农业区位因素”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农业区位因素
与“《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相似的题目: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徽省明光市(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江苏省相 邻(如下图所示)。境内京沪铁路贯穿西部,并在明光境内设站;新建的京沪高铁定远站距明光仅20千米;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材料二:甜叶菊原产于南美洲,为亚热带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 250C甜叶菊喜溫耐湿怕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从甜叶菊提取的甜菊糖,甜度为蔗糖的300倍,所含热量却只有蔗糖的三百分之一,是目前已知最甜的天然糖料,属于绿色健康食品。甜叶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引种成功,明光市是最早试种地区之一。目前,甜叶菊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约40万亩,而明光市的种植面积达10.26万亩。明光市政府部门规划甜叶菊种植面积为25万亩,并投资建设甜菊糖生产线,使明光成为“世界糖都”。(1)简述明光市在对外交通方面的优越性。(1O分)(2)简述明光市发展成为"世界糖都"的优势条件,(10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甲图中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主要农产品是&&&&和&&&&。(2)乙图阴影部分所示农业地域类型是&&&&,主要农产品是&&&&。(3)甲乙两图所示农业地域类型中,商品率较高的是&&&&(甲或乙),机械化水平较低的是&&&&(甲或乙),生产规模较大的是&&&&(甲或乙)。(4)甲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也有分布,具体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和&&&&,其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场。&&&&
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四周年。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纪念日,西藏已进入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青藏高原与黄河、长江中下游的纬度相当,由于地势高形成的气候特点是&&&&A.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C.热量不足,农作物单位产量低
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培育特色产业,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是西藏发展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B.对外联系便捷是拓展外向型经济的保证C.优质青稞、牦牛、细毛羊和林木资源等是特色产品D.加快城镇的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关系不大&&&&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时间。完成题。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山东5月26日北京6月12日湖北5月18日辽宁7月13日【小题1】影响四个地区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A.市场B.纬度C.地形D.劳动力数量【小题2】青海西藏小麦的收割时间比湖北____A.早,原因是太阳辐射强B.早,原因是气温日较差大C.晚,原因是热量不足D.晚,原因是气压较低【小题3】如果辽宁和湖北都种植水稻,那么湖北的水稻亩产比辽宁____A.高,主要原因是熟制不同B.高,主要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C.低,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D.低,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水平低【小题4】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____A.公平性B.持续性C.共同性D.联系性”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时间。完成题。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地区收割开始时间山东5月26日北京6月12日湖北5月18日辽宁7月13日【小题1】影响四个地区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A.市场B.纬度C.地形D.劳动力数量【小题2】青海西藏小麦的收割时间比湖北____A.早,原因是太阳辐射强B.早,原因是气温日较差大C.晚,原因是热量不足D.晚,原因是气压较低【小题3】如果辽宁和湖北都种植水稻,那么湖北的水稻亩产比辽宁____A.高,主要原因是熟制不同B.高,主要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C.低,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D.低,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水平低【小题4】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____A.公平性B.持续性C.共同性D.联系性”相似的习题。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热量指标鉴定及适宜种植区划,黑龙江省行政区划,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图,黑龙江省水稻协会,黑龙江省行政区划代码,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人事考试网,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网,黑龙江省地图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热量指标鉴定及适宜种植区划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提要1951年以来,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1;[!--empirenews.page--]1黑;以北县、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增至1985年的2.5倍;[!--empirenews.page--]45;嫩江1990年代的热量条件可以达到海伦1951~;件的改善,使生长期延长,积温增加;
提 要 1951 年以来,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1980 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对比发现,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的阶段性变化与温度变化阶段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但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略滞后于温度变化。1980 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特别是北部地区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是对 1980 年代以来显著增温的响应。关键词 温度变化;响应滞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中图分类号 P46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3-05
过去 100 多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3~0.6℃,变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已提到了目前的政治议程[1]。对农业生产而言,气候变化意味着资源与自然灾害状况的变化,势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致使人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有关变暖的影响研究大多假设气候情景下的模拟,对变暖影响的区域实证研究较少,特别缺少有关人类对气候变化适应过程的研究。
我国经历与全球相似的变暖过程,自 1980 年代以来呈现明显的变暖趋势,其中,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变暖趋势尤其显著,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2]。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1980 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呈现的显著变暖为产量和种植北界均显著地受温度条件限制的水稻种植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省 1951 年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变化与温度变化关系、特别是 1980 年以来气候变暖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为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提供一个实证。
[!--empirenews.page--]1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1.1 50年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史可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朝鲜农民进入奉天(现辽宁)东南边区,他们在移居的各河流谷地修堰引水,进行水稻栽培并传播技术和经验,使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在现属黑龙江省的五常、阿城及黑龙江省的呼兰、瑷珲等地也开始零星地栽培水稻,清末民初,黑龙江巴彦、汤原等地也相继种植水稻[3、4],近 50 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年鉴和经济统计年鉴资料[5~7],1949 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为 11.2万hm2,至 1956 年增加至 29.4万hm2,直到 1960 年一直保持此种植面积水平;在
年急剧减少至 12.3万hm2 之后,水稻种植面积直到 1974 年一直未超过 165万hm2;1975 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 20万hm2 以上的水平;1984 年面积达 27.8万hm2,此后稳步增加,至 1992 年增至 77.8万hm2;在经 1993 年的略有回落之后, 年种植面积进一步加速增长,至 1997 年达 139.7万hm2(图 1)。图 1
年哈尔滨站年平均温度、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和种植[!--empirenews.page--]面积的逐年变化及趋势拟合(三次多项式) Fig.1 Changes of the anneal mean temperature, the total paddy planting area and the unit area production of ri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1.2 19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空间差异
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在 1980 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长, 年是增长的第一个阶段,1992 年全省的播种面积达 1985 年的 2 倍,大多数县、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在 1992 年达到此阶段的最大值,1993 年的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回落,达 73.6万hm2。在水稻种植面积增大的同时,种植的空间范围也发生变化,根据
年分辨率到县、市一级的水稻种植面积记录可以看出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比 1985 年和 1993 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可以看出,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上北部增长的比例大于南部,增长比例最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东、西两侧和三江平原的平原地区(图 2)。1985 年的水稻集中种植区在 47°N 以南地区,在水稻区划中属最适宜区和适宜区[8],种植面积大于 0.6万hm2 的县、市均集中在此线以南;此线以北县、市的种植面积大多不足 0.1万hm2,在水稻区划中属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8],其中北部的嫩江、逊克、孙吴、嘉荫等县的种植面积不足 40hm2,且直到 1988 年后才开始有连续的水稻种植。至 1993 年,47°N 线以南绝大多数县、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增至 1985 年的 1.1~2.5 倍,除东南部的东宁、穆陵和西部的杜蒙等县外,水稻种植面积均达 0.4万hm2 以上,且绝大多数达到 1万hm[!--empirenews.page--]2 以上;47°N 线
以北县、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增至 1985 年的 2.5 倍以上,绝大多数县、市的水稻种植面积达 0.2万hm2 以上,最少的也达 0.1万hm2。其中,北部的嘉荫、萝北、克山、讷河、依安、嫩江等县 1993 年的种植面积是 1985 年的 10 倍以上,富裕、望奎、孙吴、兰西、克东、抚远、友谊等县是 1985 年的 5~10 倍,成为增长比例最大的地区,它们分别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的高平原区和大、小兴安岭山麓平原、低山谷地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北界已达 50°N 附近。图 2 黑龙江省各县、市 1993 年与 1985 年水稻种植面积比率的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tio of the paddy planting area between 1993 and 198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2 黑龙江省
年的温度变化
以哈尔滨站为例, 年偏暖,年平均温度为 4℃; 年偏冷,降至 3.47℃; 年温度增至 3.60℃,与
年的平均温度相当;进入 1980 年代特别是 1985 年以后增温明显, 年平均温度达 4.16℃,1992 年以来达 4.94℃(图 1)。从各季的平均温度变化看,春季和冬季平均温度增高明显,对年平均温度升高贡献较大,夏季和秋季平均温度增幅相对较小;1970 年代中期后,冬季平均温度增加幅度加大,1980 年代中期后各季平均温度变化均呈升温趋势。4~10 月的月平均温度变化显示,4、5、6 月平均温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7、8、10 月平均温度 1980 年代后呈增高趋势,其中 4、10 月平均温度在 1980 年代以后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empirenews.page--]
黑龙江省内各气象站点 1951 年以来的温度变化过程与哈尔滨站基本一致,且呈与全国及北半球一致的变暖趋势,是全国变暖幅度最大的地区[2]。全省 1980 年代的年平均温度比
年平均增高 0.3~0.9℃,1990 年代的年平均温度较
年平均增高 1.4~1.7℃,北部呼玛、嫩江、海伦等站的增温幅度大于南部的佳木斯、哈尔滨等站(表 1)。表 1 黑龙江省各站点相对于
年的年平均温度变化与≥10℃积温变化 Table 1 Changes of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10℃accumulative temperaturerelevant to the mean of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站点
呼玛嫩江齐齐哈尔海伦富锦佳木斯鸡西哈尔滨牡丹江纬度
51.7°N49.2°N47.4°N47.4°N47.2°N46.8°N[!--empirenews.page--]45.3°N45.7°N44.6°N经度
126.7°E126.7°E123.9°E127°E132°E130.3°E131°E126.6°E129.6°E 年平均
-2.0-0.43.11.32.52.93.13.63.5 年平均ΔT0.90.60.60.50.6[!--empirenews.page--]0.61.00.30.7ΔΣT≥10℃135~1~1~1~2~98 年平均ΔT1.71.51.51.81.41.41.41.41.5ΔΣT≥10℃255~~0[!--empirenews.page--]210~~3003 温度变化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关系3.1 温度变化对水稻生产的意义
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属半湿润一熟单季早粳稻稻作区,一季早粳稻生长季天数为 110~160d,早、中、晚 3 个熟级分布北界的≥10℃的积温值分别为 2000℃、2200℃和 2400℃[8]。黑龙江省稻区的生育期在 120~140d,≥10℃积温变化范围为 ℃(80% 的保证率)[5],但积温的年际变化一般可达 300℃左右,少数可达 400℃左右[9],积温较常年平均少 200~300℃就会发生 3~5 年一遇的延迟型冷害[8]。因此,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热量条件能基本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但不稳定,易受热量条件变化的影响。低温是限制水稻生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和 1976 年 3 次延迟型冷害使全省产量平均减少 43.5%[8],北部高寒不适宜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更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1985 年以前的稳产度仅为 52.5%[8]。
增温意味着农业热量资源的增加,从延长生长季和增加有效积温两个方面对水稻生产产生有利影响。东北地区平均温度每变化 1℃,≥10℃的日数变化 6~7d,积温变化 150~200℃左右[10],相当于水稻早、中、晚 3 个熟级之间的积温差,所以,在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平均温度变化 1℃,水稻种植熟级可变化一个熟级。据此计算,1980 年代黑龙江省各站点的积温较
年平均值增加
[!--empirenews.page--]45~200℃,1990 年代积温较
年平均增加 210~360℃,
嫩江 1990 年代的热量条件可以达到海伦
年平均的热量条件(表 1)。从生长季变化看,1980 年代以来,随着春秋季的变暖,全省初霜日期推后,大部分地区终霜日期提前,无霜期延长。与 1970 年代相比,全省 1980 年代的无霜期延长 4d,1990 年代的无霜期延长 7d,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无霜期延长的幅度更大[11]。上述变化大约可以使水稻种植提高 1~2 个熟级,并使原水稻种植的次适宜区变为适宜区、原不适宜区部分地变为适宜区。在降水条件匹配适宜的情况下,水稻种植条件因此得到大范围改善,不仅有利于原水稻种植区内种植面积的增加,而且有利于水稻种植向原热量条件不足的北部地区的推移、扩展。在原属水稻种植次适宜和不适宜地区的 47°N 以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相对增长的比例最大,1993 年的水稻种植面积达 1985 年的 2.5 倍以上,最大达百倍以上。3.2 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人们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加或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这种驱动与响应的过程是人类感知气候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水稻单产的变化联结起来的,单产的高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知气候变化影响的客观标尺,人们更多地是根据前期水稻单产决定种植面积的增加或减少。1952 年以来黑龙江省水稻单产的波动与温度变化基本同步,温暖年份高产,低温年份减产,上一年或几年水稻单产的增减使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经济意义,因而随之调整水稻种植面积的大小。由于种植面积的改变以前期单产的增减而为参照,加之增加或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农田改造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所以种植面积变化往往滞后于气候变化。
从短期变化看,在严重低温减产年之后的年份,水稻的种植面积也相应地减少,1960 年的低温使水稻单产降为 1184kg/hm[!--empirenews.page--]2,只有 1955 年的 37.2%,相应地 1961 年种植面积显著减少到 1960 年的 56.8%;1972 年低温年的水稻单产为 1258kg/hm2,较 1971 年减少 52.1%,相应地 1973 年种植面积降为 1972 年的 73.7%。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也是以前期稳产、增产为依据, 年偏暖阶段的水稻单产较高,到 1956 年种植面积增加出现; 年单产大幅度增加,1975 年达 3893kg/hm2,较 1973 年高 33%,相应地
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 1.53 倍;1984 年、1994 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的两次迅速增加,均与前期因气候条件的显著改善而出现的稳定高产有关(其中包括技术因素的影响)。
从长期变化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阶段与温度变化阶段同样存在对应关系,但时相上明显落后于温度变化(图 1)。 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突然增长,是以从 1940 年代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代中期的温暖气候为背景的。当然 1950 年代末期黑龙江省的大面积垦荒,1958 年大跃进运动使农业超常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年平均水稻种植面积跌至 15万hm2 以下,与 1956 年开始并持续到 1969 年的低温阶段相对应,但水稻种植面积增减较气候变动滞后约 4~6 年。 年的水稻种植面积重新恢复至 1950 年代的水平,平均种植面积在 20万hm2 以上,与
年平均气温略有增加相对应,但时间滞后 3~4 年。 年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平均种植面积达 63.4万hm2,是
年平均的 3 倍多,此与
年气温明显上升相对应,但时间滞后 2~3 年。由于温度的明显升高,不仅在水稻适宜区或最适宜区内的种植面积相应增加,而且随着北部地区热量条件的显著改善,水稻种植区向北大范围扩展。与黑龙江省水稻区划图相对比, 年原属水稻生长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 47°N 以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相对增长比例最大,1988 年以后原属水稻种植不适宜区的孙吴县、逊克县,嫩江县、嘉荫县等开始连续种植水稻,说明这些地区有了适宜安全生长水稻的气候条件。1994 年后种植面积加速增加,尤其在 1996 年又有突破性的增长,该阶段增长以 1990 年代以来温度明显升高为背景,时间滞后为 2 年左右。[!--empirenews.page--]4 结论
黑龙江省自 1980 年代以来增温趋势明显,1990 年代增温更为明显,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其中春季和冬季平均温度增幅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幅较小;1980 年代中期以后各季平均温度均呈升温趋势,4 月和 10 月增温趋势明显。对农业而言,上述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条
件的改善,使生长期延长,积温增加。
温度是制约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的关键因素, 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冷期面积减小,暖期面积增大。
从空间变化看,1980 年代以来的显著变暖在使南部热量条件比较充裕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的同时,也使北部原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不足的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内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成为种植面积相对增长比例最大的地区。
人类增加或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行为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单产变化是联系气候变化与种植面积对应气候变化的中间环节,人们根据前期水稻单产决定种植面积的增减,继前期的温暖与高产之后种植面积相应增加,而在严重的低温减产之后种植面积相应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滞后于温度的变化,从长期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响应的滞后性有缩短的趋势,1950 年代、1960 年代滞后 4~6 年,1970 年代滞后 3~4 年,1980 年代、1990 年代滞后 2~3 年,反映了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 1950 年代末 1960 年代初气温转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大幅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人为地加剧了农业灾害。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人类响应的滞后无疑是资源的浪费。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响应气候变化周期的缩短,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气候资源,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由于不合适农业种植带来的人为灾害性损失。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38等内容。 
 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 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
12:19:06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摘要:提要 1951 年以来,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  《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方修琦 盛静芬 《自然资源学报》 (2004.4) ③《专家访谈关于黑龙江稻米资源优势转化的几点思考》...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_专业资料。...并预测未来的时空变化趋势;通过对 极端天气事件和...  从时空上看,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 式演变,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十亿年不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  历史时期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这两个文化区在 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其文明的发展有...水稻种植面积扩展,粮食产量提高,而竹类、桑类植物在...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丁一汇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何变化都会 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冰面积退缩,全球大范围的降水量变化,海水盐度变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_专业资料。人类活动对气候...而森林的大面积破坏,使大量的 CO2 释放出来, 其次...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 使其...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英文)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What role has human activity played in causing climate change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slow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种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