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简述音乐体裁简述物的概念和特征及其特征

今日最新文章
七天热门范文
本月热门范文
友情链接:下载费用:10 元(CNY) &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其他行业热点推荐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元(CNY)&&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资源描述:一80一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2003年第3期“流行音乐&的 概念及其文化特征王思琦内容提要:“流行音乐”概念的模糊与多义,直接影响了对流行音乐本体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流行音乐的9种文化特征,并在此认识基础上对“流行音乐”作新的概念界定,以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关键词:流行音乐;文化特征;概念界定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04“流行音乐”一词是 相关资源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一论音乐体裁.ppt 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目录绪论:一.论音乐体裁二.论音乐欣赏第一章:前奏曲第一节前奏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肖邦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肖邦的前奏曲一概述二肖邦的前奏曲第6首(雨滴)三肖邦的前奏曲第二十四首第四节德彪西的生平与创作第五节德彪西的前奏曲一概述二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三首《原野上的风》三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二十四首《焰火》第三章:进行曲第一节进行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门德而松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门德而松的婚礼进行曲第四节苏萨的《星条旗永远飘扬》第四章:无词歌第一节无次歌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门德尔松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第五章:托卡塔第一节托卡塔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巴赫生平及创作第三节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第十五章:序曲第一节序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罗西尼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第四节韦伯的《魔蛋射手》第五节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第十六章:交响曲第一节交响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三节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节舒伯特的生平与创作第五节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第六节柏辽兹的生平与创作第七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八节柴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舞曲: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乐曲或声乐曲。特点: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并且这种节奏型贯穿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重要的标志。发展:十五世纪—十七世纪是宫廷舞曲的繁荣期。十八实际慢小步舞曲流行的时期。古典舞曲古典舞曲的概述:古典舞曲是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的舞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创作于1788年夏天,三部曲式,稍快板,降E大调3/4拍李斯特的《塔兰泰拉》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集《旅行年月》第二集中的第三手乐曲。二段式。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洛乃兹》创作于1838年,保持了波洛乃惯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A大调,3/4拍。民族舞曲民族舞曲概述民族舞曲: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比较古老的舞曲。肖邦的《C大调玛祖卡》肖邦一生中创作有58首玛祖卡,这首被称为“玛祖卡中的玛祖卡”舞曲。三部曲式结构。拉威尔的《波莱罗》1928年春夏之间应舞蹈家鲁宾斯坦之约而写的伴舞音乐。全曲最突出的是运用了一个特征节奏型贯穿全曲。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与闪电波尔卡》约翰·斯特劳斯的写有120多首波尔卡舞曲,他的波尔卡热情激烈、速度很快,其影响仅次于他的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结构。社交舞会社交舞会概述社交舞蹈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约翰·斯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日生于维也纳。日卒于同地。1843年开始系统的学习作曲,1848年创作《革命进行曲》等,1865年首演了柴科夫斯基的新作《性格舞曲集》。担任宫廷舞会乐长。斯特劳斯的作品有编号者近500首。其中园舞曲170首,波尔卡141首,方阵舞曲69首,进行曲47首。加上无编号者其总数估计在800首以上。**********第二章:舞曲第一节舞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古典舞曲一古典舞曲的概述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三李斯特的《塔兰泰拉》四肖邦的《A大调波洛索兹》第三节民族舞曲一民族舞曲概述二肖邦《C大调玛祖卡》三拉威尔《波莱罗》四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与闪电波尔幻灯片14卡》第四节社交舞会一社交舞会概述二约翰·斯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三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下页第六章:幻想曲第一节舞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格林卡的生平与创作一古典舞曲的概述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三李斯特的《塔兰泰拉》四肖邦的《A大调波洛索兹》第三节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四节李斯特的《弄臣主题幻想曲第七章:谐谑曲第一节谐谑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杜卡的《小巫师》第八章:小夜曲第一节舞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一节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下页第十二章:奏鸣曲第一节奏鸣曲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四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十三章:室内乐第一节室内乐的概念特点发展第二节海顿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四节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第十四章:组曲第一节组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格里格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第四节穆索尔斯基的生平与创作第五节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组曲第六节格洛菲的《大峡谷组曲》第九章:狂想曲第一节狂想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第二节拉韦尔的生平与创作第三节拉韦尔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手机底部导航栏
一、&&& 音乐立美与审美的关系
审美重视美的物化对象,立美注重美的物化对象手段、过程。赵宋光先生在《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立美&的概念,使之与&审美&对应。认为&立美&即建立美的形式,审美则是对于美的物化对象产生的愉悦感或是对于丑的物化对象产生的厌恶感,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就可以套用在立美与审美的关系之中,实践就是立美,真知则是审美。&立美&京尤是美的创造。自中国音乐史的记载: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编钟、古琴等等,都是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美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立美的物品。正是因为渐渐有了对审美的要求才能不断的发展立美的工具,改进工具的不足以及完善其音色等等。所以立美与审美必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二、 时代不同作家不同的体裁特点
音乐的样式就是音乐体裁。体裁就是音乐构成的主要形式。但是从某些角度看体裁与形式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总体来说,与&内容&相对应的事物的外部形态的总值就是形式,而在体裁则是具有一定特征的音乐结合起来在形式上的表现。若作为&母项&题材更加具有概括性,能够简练、准确、全面的形容出音乐的总体特征。
音乐题材也是由音乐家们一点点实践、归纳、总结而来的。它的出现、发展、完善在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一个体裁的确立往往就能成为一个时期的特点,甚至引领整个时期的发展。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等等;体裁之间的融合也是经常发生的,这也体现出&美&被接受,被提升。复调弥撒曲就是一个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派音乐的盛行,以及复调音乐(卡农等)的产生,带来的就是两种体裁的融合&&复调弥撒曲;而奏鸣曲体裁的丰富定当是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挖掘,使奏鸣曲体裁的作品发展到了一个巅峰^今无人超越他那32首奏鸣曲。顺应当时潮流
以及其它体裁,带来的是古典奏鸣曲、交响曲之类的融合版体裁。立美的经验积累必定带来审美的上升需要,故这些结果也都是必然的,这就是这些时代的特点、这些体裁的特点;作曲家的创作可以依靠音乐体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指导、提示以及限定的作用,根据创作作品的主题、内容等,来选择运用哪种体裁,如同巴赫所发展起来的复调体裁就是其限定自身表达乐曲动向的主要音乐体裁。而贝多芬的三+二部奏鸣曲将自己的名气大大提高,成为千古流传的体裁大师。诗人李斯特更是经过长久的创作玲听二融合出了交响诗这一体裁。
体裁的重要性不只是为作曲家、演奏家所用,还有很重要的_点就是体现人类审美、立美的发展历史,不合适的体裁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不再被人们传奏,甚至不再被提起;而经得住大众考量发展、延续、传承的体裁就是经过审美、立美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
三、钢琴表演中准确立美的过程㈠了解钢琴的发展及它的触键流派
认真了解、学习一件事物必定要从其由来探索,对于钢琴来说最近也要追溯到16世纪了&&古钢琴发展时期。当时的钢琴还有着它的前身&击弦古钢琴(楔槌键萄、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17到18世纪期间,羽管键琴逐渐被大家所接受(S然最风靡的还是贵族圈书。_方面由于其本身优秀的特点,另一方面ft是击弦古钢琴的弱点:琴键无法快速弹起、无法演奏速度较快的音乐、没有杠杆传动装置等。在这个时期,琴键的音量远不如现代钢琴,原因就是巴洛克时期还是处在古钢琴时期,所以此时期的作品特点就非常直观,也就形成了当时时期化的审美特点、立美原则,当时的触键特点也由于古钢琴的限制已经羽管键琴的风靡体现为指尖弹奏和非连奏法。在此时期最为突出的人物就是巴赫,《十二平均律》将当时钢琴的发展带上了一个新高峰,如同精美建筑一般的作品,完美的呈现给了当代人以及我们这些望尘莫及的后辈,这就是16~17世纪的古钢琴发展方向。
18世纪初,由于爵士乐等音响洪亮的音乐体裁的出现,古钢琴渐渐要退出历史舞台,无法与当时风靡的音乐抗衡。但是由于审美的要求,并没有使钢琴直接消失,而是由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将之改善,发展,推陈出新。由于音量的问题无法抗衡,就将音量的问题解决,一架号称&能发出弱音和强音的羽管键琴&诞生了。作为开始,越来越多的制琴匠人实施了革新,结果就是出现了两种新式钢琴一一莫扎特代表的维也纳式击弦琴和克莱门蒂代表的英国式击弦琴,就这样随着音乐的发展,钢琴的革新,派别的多样化使人们在立美实践的经验积累中发展了审美的概念,反复循环,产生了一个新的钢琴,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由莫扎特和克列门蒂两人代表的两种琴也就是两种风格特性。
1.典雅感:莫扎特代表的典雅感所表达的音乐特点就是优美而又富有歌唱性,要求指尖作为主要的触键部位。
2.爆发感:克列门蒂代表的爆发感所表达的音乐特点就是带动全身每个部位使音乐达到极限情感甚至往突破极限情感的空间去表达。为后来贝多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埋下了伏笔。
〇对一部音乐作品内涵的具体体验
上文曾提到过&审美是对于美的物化对象产生的愉悦感或是对于丑的物化对象产生的厌恶感&立美是将审美在脑中的影像通过实践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看这种实践还是很具有主观性的,所以观念和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结合能达到何种高度也就是立美能达到的高度。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人们的审美渐渐成型,能够自由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情感体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听到的去加以想象。而对于演奏者,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演奏得意展现。每个人对于音乐的体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不同,理解的不同会造成演奏者演奏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首钢琴曲,演奏者脑海中对于美的理解、对于作品的理解、对于时期的理解等等结合起来的思维决定了对音乐表达能力的高低,这种高低并不是技巧,而是经验。悟性差别的程度影像不大,针对同一首歌不同人物表现的结果固然是不一样的,只可能极其完美的模仿,我相信绝对不可能复制。每一首作品的作者、作者背景、时代背景、音乐动机、音乐思想、思想重点等这些无法复制的客观因素造就的成果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超越也只是偏离了其中某点因素被不同审美观的聆听者所体会了而已。
《钟》一首由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所改编,作品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高音曲的泛音还是低音曲的厚重还是高低音区之间来回交织的变奏都会让人听了之后,赞不绝口,我国著名家李云迪、郎朗等都有弹奏过,两人出师不同弹奏的风格也稍有不同。但是乐曲主旨以及主体乐思的表达都是非常唯一的,欣赏者能够在乐曲中听到高音区类似钟声的回响,左右手的配合更是辉煌之至。远距离音程夹在+六分音符中的来回跳跃让人感觉到钟的震动给人带来的想象,以及主题的变奏、音域的改变、八度的奔腾活灵活现的展示出一副美丽的图画。我国著名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往往是会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由听觉感受转化为情感体验,然而当欣赏者对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及作曲家的情感内涵、艺术风格并不熟悉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进行音乐感知,从而他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片面的。想要体验音乐作品更深一层次的情感内涵.欣赏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和了解该作品,作品的产生就是由于其作者所在时期的社会生活所引
发并与其思想联合在一起,只有在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生活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贴近音乐作品,领会它的情感内涵。欣赏者除了要凭借自身的音乐感知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之外,还要灵活运用所研究的各方面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涵,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并不能够将乐曲中思想和生活基础与之同时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钢琴演奏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就是要了解该音乐作品的背景,包括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作品音乐体裁的意义,以及钢琴的发展历史、触键技巧的历史发展过程。首先,对于钢琴本身的了解深浅决定演奏的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清楚其发声原理,科学合理地触键,正确地演奏。其次,在历史长河中,钢琴的发展迅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与之相对应的不同时期触键技巧也有所不同,在演奏时要对应该历史时期中曲目的风格特点,运用这一时期的触键技巧,将这些作品演绎的适应历史的要求。我们不能单一的了解触键技巧,要学习不同历史时期里触键技巧的演变与发展,身临其境地体会并尊重作品的创作内涵与情感,用该时期的技巧去展现作曲家的乐思。这个学习过程是艰巨的,但如果每一位者和演奏者都能够用这种态度对待,无疑对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都会起到高效的作用。它给人们在探索音乐的道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人们在追寻音乐真谛的河流中给予源源不断的动力!音乐剧的概念,特点有哪些?
音乐剧的概念,特点有哪些?
09-02-15 &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 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 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 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歌剧的性质。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了《草原之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伤逝》、《原野》、《苍原》等有影响的作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歌剧的性质。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了《草原之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伤逝》、《原野》、《苍原》等有影响的作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离婚的概念及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