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和北大哪个更好HKUST哪个更好一些

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香港的大学(尤其三大)与内地一流大学相比,各有何优势劣势?
来源:互联网
【三大:科技大学、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内地的一流大学:指北大、清华、等等,大家都知道的】
谢谢邀请。几天前看到这个问题,读了
学长的答案,第一感觉是槽点太多,但真要吐起来的时候仔细一想,却倒也是个标准答案,数据和例子都没啥问题。但一直让我觉得哪里怪怪的,直到今天下午考完试,交卷之前又想起这个答案,才意识到不舒服的地方在哪:学长所写所答:是香港人讀香港的三大,和大陆人读清北的对比。学长的答案是正确且合适的,尽管可能和我日常所经历的不相符。不过对于大陆学生越来越趋之若鹜(我没用错成语)想要报考香港高校的现象,我觉得我有必要回答一下:大陆人读香港的大学,和大陆人读清北的对比。虽然这不是那么切合题意。但我还是想说明一件事情:港校对于来港求学的大陆生来说,不是那么牛逼哄哄。写在前面:1.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大三学生,不过这个学期在以色列。2. 对于任何一个高考之后询问我 是去 清北 还是 来香港 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分数够清北就去清北,不够就来香港。当然如果你有这个实力,又想要去申请欧美的顶尖学校,我200%会建议你去国外读。那里的科研学术氛围也好,学校文化也好,普遍会更棒。3. 内容大多为理工科本科生日常相关。理工科和本科。研究生不敢妄言,以及来香港读business我觉得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就按着学长的提纲,一点一点来吧。1. 排名周围的同学之间都有戏谑,我科的QS排名是买来的,因为今年QS从亚洲第一掉到亚洲第五了,说明钱不够了,所以宿费涨了。【不说排名方法只讲名次的行为都是凑流氓】打我入学开始,我观察到我科每次来内地不同城市做 本科招生宣讲会 的时候(我有幸去过一次),以及每次 入学录取面试 的时候(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 都是有两三个高大上的易拉架往那里一支,大大的红字往那里一摆:香港科技大学,连续X年QS排名亚洲第一!来,我们去wiki上把QS排名的细则拿过来: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学生就业评价,基于雇佣者的评价(Recruiter review),占10%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占20%单位教职的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占10%你瞅瞅,这跟本科招生有个多大的关系?1/4/5三条就不说了,都是跟本科生【教学】没有直接联系的。再强调一遍,大学是科研场所,高中初中是教育场所。教授的本职是research,上课只是学校给他们安排的任务,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2 槽点太多,因为要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信息,后面再吐3 保数量不保质量,跟本科教学也么有直接关联。所以我科用这种排名作为噱头来做本科招生的宣传,简直就是凑流氓。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这只是对于本科生,对一个打算来香港读研究生的人来说,我觉得第一条还是蛮重要的。2. 生源 学长说的对, 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及海外學生)修讀學士學位課程,人數以核准教資會資助學額的20%為限所以我科目前本科生的构成是,80%本地生,10%国际生,10%大陆生。 (我曾经在一个答案里面把比例错写成 90/5/5 了,想改但是就找不到答案…麻烦谁看到了@我一下我去改下数据于是造成了大陆生圈子和local圈子两极分化的情况。但是要知道,他们占80%呀!!!!!!那帮扶不起来的local!!!!!!!!!上个学期跟一个教授做项目,有事没事路过教授办公室会进去跟教授吹吹水聊聊天。有一天教授跟我吐槽:— 系里的秘书又找我谈话了。— 咋了教授?— 学生说我教的太难,秘书问我能再删掉一些内容么。你也上我的课,你说我教的难么?— 我觉得还好啊… — 就是嘛,再删考试还考什么,都快没东西讲了。(尽管最后期末考试的题目比日常作业还要简单(我真没夸张),但目测还是跪了一大批人)学术自由严惩抄袭什么的,也就publication是这样了。平时几个local写一份作业以及在facebook上发状态交换答案然后被TA发现在下面留言的事情屡见不鲜…大陆生和local学生的生源差的太多。虽说确实大陆生有那种整天不学打游戏的,local里面也有 真 大神(数学系的从来不上课每次考第一)。但从大体的情况来谈,大陆生基本是在各个专业拔尖子的,而学校一定要照顾那80%的local学生。所以我科本科教育的深度要差过清北,差的太多太多太多。学商的可能没什么,要是学数学学物理,可能就影响的大一些了,之后要补。听学长说我科ACM一队勉强能和thu二三线的队员打一个平手。生源部份展开详细说一下:大陆生的生源真心是尖子里面拔尖子。港校热大家有目共睹,一年年的面试分数线水涨船高,最后高过清北,而且后面还有面试,面试把书呆子什么的一扫,剩下的真心是牛人。不只是成绩好。你造吗?你造我在我科读书读了辣么久,前两年每年都灰常的焦虑吗?你周围的同学,很多人,他们不仅比你聪明,还比你更知道要努力要用功,
//&--已经很吓人了不是么他们不仅比你有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且他们还有更为详尽的蓝图。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比你更有天赋,而且你高中过了三年的应试教育,人家可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啊。除此之外,他们长得还比你帅,除了自身条件过硬之外家庭背景也比你高到不知到哪里去了。最重点的是,他们还有妹子!!!↑↑↑他们还有妹子!!!!所以 @Shimizumint 姐姐提到的那种帮人写申请书赚外快的事情好不现实… 当然这是前两年,现在我是这个样子的:对不起没有忍住卖了个萌 =。= 所以来香港的大陆生真心是高素质的一批学生。Tony 学长曾经在他某个答案里面说过有X二代的问题,我没见过他说的那种行为,也没听说过。可能是之前几年招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鱼龙混杂吧。这面不缺二代,但是没有那么不争气的二代。以至于我在香港读了三年书,都没见过什么狗血的事情,倒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出来当作一本奋斗史。相反倒是每天听闻远在米帝腐国的小伙伴们跟我吐槽。曾经求
大大跟我讲讲米国的狗血事,不过后来安大大不理我了…Q^Q关于local,我大一在我科机器人队干活儿的时候,某个通宵跟旁边一同干活的local吹水。我问他香港高考那么难,你来ust一定考得很厉害吧?他把车子一停键盘一扔跟我说,哪有,我好多科目都是C和D。咣当一声我把烙铁摔桌子上了,问他,C和D都能来科大?他跟我说,科大的cs其实在香港不是一个特别受待见的专业。最牛逼的那群人去国外上大学,其次去港大读医学读法律、再次来科大港大读GBUS,剩下我们这些不行的才读cs读ee,再次的去IVE,没学上的就去找工作了。然后整个晚上他都在跟我吐槽说后悔来ust读书,他哪个哪个落榜的同学毕业就去卖保险/卖宽带,现在一个月收入一万多。香港整个社会就是很business的。大陆生尖子过来读理科读工科,香港恰好相反,尖子读商读法读医,剩下的默默跑去读理工了。一个满街都是sales的金融中心,你问高中生要不要读化工?别闹了,整个香港连化工厂都没有,这不毕业就失业么。我科公开日的时候,ee counter前面,来咨询的学生第一句大多都是:学ee毕业之后能找什么工作?教学深度不够,太浅。社会风气找工作,赚钱。所以有个想来ust读数学的学弟让我说回pku去了,然后鼓励他本科好好学英语,PhD直接申去国外。不过对于清北来说,最大的优点是机遇。这面机遇很多,最后细说。3. 争取权益/学生组织/说出来就要被审核的大事儿你造我科学生会的缩写是森么么?HKUSTSU你造我们都怎么念吗?HKUSTLSU你d识唔识呢个L系咩来嘎?local啦。因为SU维权只维local权。在某次宿位问题中,SU旗下的杂志刊登给SHO的建议说:可以减少大陆生的宿舍分配数量来缓解宿位压力。港生和陆生的冲突由来已久了。这面是自由,但不民主。差一味药,对不同声音的尊重。自由是大多数人的自由,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反对别人就怎么反对别人,只要你支持他们,你做什么都不过分,都有人顶你。少数人可不是咯。我前两年还饶有兴趣的跑去贴个大字报,现在看到什么事情就早早跑到一边看热闹去了。我可是不想再被小红兵们带上大高帽,先给你扣个他们喜欢的帽子再按这帽子来把你批判一番。除了学生会之外,我科还有一个组织叫做hall庄。简而言之就是每栋宿舍楼有自己的学生会来进行一些管理、组织一些活动。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呀?但其实上别说听闻有大陆生热情高涨每周去参加活动的,就是一提起hall庄组织的楼会大家都皱眉头。1. 楼会是每人都要交钱,但最后往往成了少数人的狂欢。2. 太重口太重口太重口,你有见过男生过生日要当众撕干净衣服的么?真撕喔,连小内内都要撕干净喔,男生女生都下手撕喔。3. 太吵。说是12点之后要安静,但基本上楼会那帮人吵闹到两三点都是常事,想睡的都睡不着。其实相比于坑U来说,我科已经好很多了。下面是视频,请大家欣赏:
InterHall Cheers Competition 2012
/v_show/id_XNzI4ODk5MDU2.html
香港人对这种,怎么形容呢,也不待见。但已然是坑U大学的一种文化了。去看youtube评论吧。(我是想起了文格红小兵的即视感以及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喊庄简而言之就是每年新上任的社团管理层要每天定时在一个地方大声喊出自己的口号之类的。类似于宣传的一种,不过十几队人聚在一起互相喊的情景倒也是,啧啧啧啧。不喊不行喔,你不喊上一届执委会会对你们这届执委会不满意,不允许你们走马上任的。每年的喊庄季,都是学校保安们严阵以待的日子。拉铁栅栏,划定区域,特定地点安装分贝测试仪,戴着头盔拿着扩音器维持秩序。保安和喊庄人之间的冲突不少。不过只是对吼的时候一面用扩音器一面用喉咙的差距罢了……你问我感不感兴趣?我觉得蛮吵的,然后,粤语,听不懂。,我不黑中大不用谢!下面是城大喊庄的视频……
香港城市大学 ——喊庄文化
/v_show/id_XMTMzMzYwNTQw.html
中大叫做 关于社会上的活动,一些知名的 大专院校生/学联 做出的行为就不再说了,比如说
什么的。身边的人,我就举三个的例子吧,我/G大神/K大神我是个大五毛,我觉得是,因为知乎上至少100人给我贴了这个标签了。我来香港之前不是,我是个远近闻名忧国忧民对国家社会和国民丧失了信心的愤青。但我来了之后我成五毛了,看了香港人的种种,反而对国家有了信心,对一些行为表示支持。G大神跟我政见相反,特别不待见TG,每次跟我谈笑风生的时候都不忘黑TG。不过有趣的是,一旦谈起香港人,我俩的观点变得出奇的一样。我科大字报墙上被人贴过两次
“ 呵呵 ” ,呵呵SU的一些大字报。都是G大神干的。K大神【我这里当初写的时候有误解,麻烦大家去看孔大神的吧。】我有那么多同学不过我也就只能找出我们仨当例子了。因为对于我认识中的其他人,人家根本不参与。别说热衷了,压根连care都算不上。但基本上来说,对于香港人日常的一些行为,他们还是不喜欢的比喜欢的多。比如说经常见到同学们在人人上转发嘲笑港灿的段子,很少见有人转发支持香港人行为的状态。@lighting 问我说原因是他们是还想回大陆混吧。其实不是,回大陆的少数中的少数。刚刚找到数据了: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面生活的时候只觉得我生在大陆长在大陆,不幸也是幸运的一点是我知道我十几年来的教育里面有哪些价值观是偏颇的,换而言之我能清楚的认识到所谓的“洗脑”,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主动来避免它对我的思考对我的价值观带来的影响,防止自己跑偏。可来到外面之后对于别的地方的学生,有些人我能很清楚的认识到他们被另外一种力量洗脑了。可他们却浑然不知,并且高亢的向周围人输出自己畸形的价值观。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但有时候我确实觉得香港学生在街头政治、或者校内政治上的一些行为,非常的……幼稚。确实就是这么个感觉。但我也确实希望香港之后的发展(经济上以及社会上)不要走下坡路,嗯。本来最后想说说在香港上学的优势的。但是哈哈哈突然发现说不粗来..... = =而且我觉得评论里面应该会有很多反对我的人来说的。所以就酱吧。不过我确实非常感激我科给了我一个视野上的拓宽和提高。======================管理员大大三次审核辛苦了,当初写的时候不太严谨 Orz
看到 同学的回答,已经很全面了。那我不妨就说说我们这些商科狗的看法吧。说实话,如果比较北京和香港商学院的教学水平,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虽然香港好了那么一些,但是课上学的东西80%~90%和之后工作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不过这也正常,大学阶段牛逼的人基本都是自学的,有空找一两个明白的教授聊聊天也就够了。至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local真心不是没人懂,只是需要懂的必要性不大罢了。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香港。至少目前,它还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香港或许是在衰落,但是内地的市场机制和法规和香港一比还差得远。大的金融机构还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立足于香港的。显而易见的,香港的金融方面的就业机会(当然是指还不错的就业机会)会比北京上海充足很多。 同学说投行录用方面香港比北京上海差,恩,我觉得是在胡说。准确的说,香港和北京上海都是难兄难弟,投行大把的offer都给了美国、英国的朋友们,在中国的朋友们也就基本是拣剩下的。但即便如此,每年gs,ms,jpm,db,citi,ml什么的还是会招不少,以鄙校为例,每年留港找工作的商科内地生大概30多个,通常本科毕业后进外资投行的(非后台部门)在5~10个左右。当然还有些运气不好的可能需要再去美国英国绕个道。至于四大,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没有人去四大做审计。不过往年一般也就5个左右。偶尔也有人去卖保险,但是去卖保险的最后都成了高富帅。。。至于非投行的工作,好一点的咨询公司每年能再消化3~4个。其他像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和在香港多如牛毛的pe/vc基本都能把想找工作的给消化了。至于工资福利什么的,也就不必提了。(顺便吐个槽,我认真思考了5分钟,学商科的去princeton作甚?至于mit, 每年香港都有内地生去的啊,不过那个program好贵啊。。。正常人都是去lbs, oxford, 哥大,cmu什么的啊)香港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这里你不是非常需要拼爹,至少在找工作的时候。我通过观察我身边上百个样本,确实有一些非常努力但失败的,可是基本没见过一副纨绔子弟的样子最后还能混进好公司的。当然了,对于那些爹非常牛的,来香港可能是个劣势。==========================================好吧,说了这么多,还是总结一下吧。如果你已经有本事上香港的三大了,你还是去美国吧。
作为一个已经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孩纸,过来水两句: 如果你抱着上高中时的大学目标来香港,你会是失望甚至无助的这个问题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讨论,记得我大二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信任危机。我们一再地被打脸,深刻地感觉到我们所学知识的水平别说和清北比,哪怕是差一个档次的学校我们都毫无竞争力。唯一可以高傲的抬起头颅的是我们英语算是练的有点人样,并且可以随时用presentation, project, assignment来替换答辩,项目和作业等名词。这样的恐惧感在我心里存在了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它的爆发来自于去美国(UC Berkeley)读了一小段时间的学。上课的时候,我不断地发现即使是美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的学生也不过了了(原因一:由于UCB是公立大学,本科收生质量并不高;原因二:单纯地分析课程成绩是一个很幼稚地评判知识水平的方式)。而此时我,和清北的同学聊天,就好像是这边的本科生和我们聊天一样,有如面对一个全知全能的“大神”。盲目来自于无知记得我将心中的忿忿诚恳地分享给了同学们,大家也大多赞同。直到我有一个机会和学校的周陈文琬女士有一次直面的对话。记得当时有其他同学提出,暑假不知道要怎么办,一边想做实习为工作打基础,但是又有很多同学去和老师一起做research,心中多少无奈。女士在之前的对话中已经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流露出并不开心的情绪,这时她很认真地问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really want?”(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啐口吐沫,又来了,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她接着又说,如果你们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要纠结,都去尝试一下,一切的一切,都去尝试一下!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很多,香港的大学并没有给予我比清北更严苛的学术训练,也没有给予我更大的学习动力,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资源都不如清北多,但是它却给了我去向任何一个方向努力的机会。当然,你可以说身处任何一个较好的大学,其实都有这样的自我发展的机会,但是是否会像中大这样自由呢?在香港,我有机会和资源去做学术,有老师有研究室,有交换计划,有暑期去全世界做好的学校做reseach的条件。在香港,我有机会和资源去做实习,有大把的公司,大把的实习机会。也许你会抱怨香港没有很好的理工科实习环境,请不要放弃深圳啊,不要觉得去深圳就丢脸,那里可是有全世界最剽悍(用了剽悍,不敢说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的地方。在香港,我有机会和资源去做自己的项目,课业上的轻松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基础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差的就是自己去尝试。在香港,我有机会和资源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是对于某一类同学的需求),了解如何在众多人面前举止言谈,明白如何合适地穿着打扮(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很作,但是之后接触的人多了才知道这个地重要性)。在香港,我有机会和资源去锻炼自己接受一个不一样的社会。我不仅一次和人说,和香港人交流比和美国人聊天要难很多(注意,这里绝对不是说香港同胞不好!),这源于内地在过去5-6年间对于美国文化的吸收远远多于香港,而随着内地突飞猛进的发展,香港“高大上”的形象也一次次沦为“中港矛盾,购物天堂”之类的附属形象。种种的不和谐和社会矛盾,让我第一次有机会来感受、接受甚至是改变这种现象。你要做的就是kick your ass and take action!一个伟大的大学:到底是应该让每个人都实现同一个梦想呢?还是应该提供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完成自己的梦想呢?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我就是一个“港狗”,各种跪舔,其实不然。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诟病足足说了3年有余,其中不乏激烈的言语。同时,正如上面同学讲的,香港的大学排名、学术水平、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开始一步步被内地大学超越。我想要表达的是,香港的大学离我心中的“好”的大学稍微近那么一点点,因为这种“好”要等一些时日才能明白。同时,我也会很认真地说出,按照现在的发展曲线,不久的将来,香港的大学终将被内地大学超越。而且,出国后外国同学其实都知道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香港的大学反而没啥名气。======丧心病狂即将来到的分割线======好啦,说点水的:可以逛街、吃好吃的、男女比例1:1,离家不算太远,自由,网速一般情况下很快,电影票很便宜(个人看法),消费水平逐年递减(和帝都还有魔都比),可高大上、可屌丝的社会风气。
你要问我港大和清北选哪个,我说没有全奖请选清北。你要问我如果可以重来,港大和清北你选哪个?我还是会选择港大。大学是很难用来量化的。
Marco Liu:
這個問題太大,很難一概而論,因為大學教育分為本科碩士博士(碩士還分研究型和授課型),學校和學校之間文化並不相同,而且每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強項也不一致,所以很難把這些學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不過我大概知道樓主的意思,所以我從個人的角度說一說自己對兩地高校異同的一點拙見(利益申報,本科在北京某重點高校,碩士在港大及城大,理大博士在讀(part time))1.香港(三大)國際排名較高,國際認受性比較高以QS2013排名為例:24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学 35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科技大学46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9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52 Peking University China香港三所高校排名略微領先,國際上認受程度也略高。我個人也並不迷信排名,關於排名,李開復先生曾經答過一題,我非常認同:2.師資國際化程度高香港各大學不分種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優秀教師。這些教師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們把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帶進香港各大學,並以自身高超的學術水準優秀素質從整體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水準。如科大教師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學位。中大95%的教師擁有國外名校學歷。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況基本如此。以自己實際感受來說,我在城大讀商科,一共10門課,導師分別來自9個國家。每個老師在課堂授課的風格,文化(包括英文發音),經驗都能帶給我一些啟發。3.生源情況本科:本科生來說,因為香港教育局有規定,香港高校可招收非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及海外學生)修讀學士學位課程,人數以核准教資會資助學額的20%為限,包括最多4%的教資會資助學額和最多16%的非教資會資助學額。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本科學生是香港本地學生(每年高考大概40000人左右),而清華北大的生源是全國範圍所有高考學生(2014年超過900萬人)。所以僅從生源人數來說,內地高校佔有絕對優勢。(這也是為什麼近來香港高校大大增加了內地招生推廣力度,力求和內地高校爭奪最頂尖的人才)碩士博士:招生方式不同(香港靠申請,內地靠考試),研究式的博士和碩士在香港有固定的收入(月工資13000港幣左右,全年學費42100港幣),可以保證其基本的生活,使研究生在讀書期間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科研工作中,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所以碩士博士生源略好於內地而次於美國頂級高校(個人猜測)香港授課式研究生(1年)近年因為擴大招生,已經漸漸淪為香港各大學校賺錢機器。暫時不列入討論。4.言論自由,爭取權益香港校園非常注重表達自由和資訊流通自由,這也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以香港大學學生會為例,港大的學生會是一個在香港警務處正式註冊的獨立法人。學生會與校方“地位平等”,“不需要受學校束縛”;當校方管理出現問題時,學生會有權力“組織同學投票”,表決是否“罷免”或“彈劾”相關的學校領導。在開學典禮中,學生會會長與學校領導一同進場、入座,是港大的一個傳統。學生會會長及各部門人選由學生自行選出,主要為學生向學校爭取各種權益和福利。(下圖為中大學生會抗議住宿費增加)各學生會更是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各類政治活動,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點到為止,說多了肯定刪帖)學生會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小社會,內部爭鬥從未停息(其中又以港大學生會內部鬥爭最為有名)包括學生會內部的選舉爭議,勞資糾紛等等等等,甚至還為此鬧上法庭。有興趣可以讀一讀下面這個文章。個人覺得香港的學生會是切實為學生爭取權益的組織,大到反對住宿費,學費漲價,小到食堂飯菜價格,質量,甚至是質疑對某個學生不公正的對待,正是有學生會的存在,使得學校不敢漠視學生的利益(學生會會遊行,抗議甚至升級行動)。也因為學生會是由學生選出,如果學生會不站在學生這邊,就會被質疑甚至彈劾。5.學術自由,嚴懲抄襲香港社會和各大學都非常重視學術自由,鮮有政治影響學術的事情發生。而對於抄襲,香港各大學更是有嚴格規定:以中大為例: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 649),下列各項屬於抄襲行為(plagiarism):(1) 抄錄已出版或未出版之資料而不加引號,不論逐字抄錄或更易數字(未出版之資料包括同學作業及課堂筆記);(2) 意譯或摘錄他人著作而不加註明;(3) 借用他人之論點而不加註明;(4) 引述「事實」(人所共知而毋需印証之事實除外)或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凡已証實抄襲的同學,除該科不及格外,其學系主任可以因應事情之輕重向有關方面通報,考慮採取下列紀律處分:(甲) 申誡;(乙) 在指定期限內,停止享有部分或全部在校權益,及/或停止使用部分或全部之學校設備;(丙) 記過(記過三次者得著令退學);(丁) 著令於指定期限暫行休學;或(戊) 開除學籍。為避免以上處分,敬希各同學小心及適當地引用他人著作。如果遇上不清楚的地方,應即向講師或導師查詢,以免不明不白地犯上抄襲行為。以下文件詳細定義了何為抄襲,絕對讓學生沒有空子可鉆。有興趣可以打開看看。6.教授工資,反腐敗貼一張工資表,2012年副教授月薪基本在80000港幣左右,加上房屋補助,月入10萬是基本,加上獎金和其他收入,年收入過150萬很容易.......港大和城大我都去過導師家做客,都是千呎豪宅(房價1500萬以上),都是黃金地段.......自己不買房,學校提供的住宿條件也非常牛逼。正是因為有優厚的報酬,所以香港的大學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名師來港教學。香港大學鼓励教师做一些校外带酬的专业服务,例如顾问,咨詢委員會等等,目的是產學相長,回饋社會,但是校外工作必須與學校利益沒有衝突,教師需要申請並獲得審批。另外學校撥款必須專用,所有的科研經費都必須用於科研工作需要,用於購買設備,聘請人員。這些經費不可以轉化為個人收入,如果自己拿了,那就是“公職人員行為不當”,會被廉政公署起訴。以下就是一例:起訴對象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前系主任黃健靈 ,被業內尊稱為「外科教父」。7.學校收入來源:以中文大學2012-13年度財報來看學校收入主要有幾個來源,1.政府資助,2.學費,3.捐款學校收入主要有幾個來源,1.政府資助,2.學費,3.捐款和內地高校不同的的是,對大專院校的撥款,並非政府直接撥給,而是通過教資會進行,,教資會會評估學校情況提交建議,同時,大學在運用撥款方面擁有高?自主權,這除?是香港的大學質素評鑑經驗基於「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的??外,也因為考慮到效?和效益問題。對每一所高校的評估和撥款都非常透明,具體數據可以瀏覽:以及政府財政預算案:對了,上圖中有幾個小細節,課程收入和學費占總收入的20%出頭,但是教學與研究占總支出的73.7%,僅從個人感覺上來說,學生好像是划算的,哈哈哈~8.校長任命香港的校長任命也比較透明,以香港大學為例,校長甄選由甄選委員會負責,成員組成很有意思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校務委員會2.院長代表3.學院教授代表4.非教授級別教師及教研人員代表5.畢業生代表6.非教職人員代表7.全日制學生代表具體名單如下: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醫生校務委員會的兩位校外委員: 周文耀先生及黃嘉純先生 學院院長代表西門雅慨教授 (由各學院院長互選)三個相關的學院組別選出的三位全職教授級教師代表: 盧寵茂教授 (醫學及牙醫學院);楊丹教授 (工程、理學及建築學院) 及白國禮教授 (文學、社會科學、教育、經濟及工商管理及法律學院;以及嘉道理研究所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全職非教授級教師或教研人員選出的代表黃榮烈博士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選出的校友代表文灼非先生全職非教學人員選出的代表陳家明博士本科生及研究生選出的全日制學生代表鄧日朗先生(學生會主席)7.8兩項也是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香港的大學財政雖然有政府資助,但是使用方面獨立自主,政府不可過多干涉,同時,校內人事任命比較透明,尤其是校長這種重要職位,由各方代表共同在全球範圍內甄選,盡可能的保證學校的利益和獨立性。
我觉得,香港的大学优势在于制度,师资,劣势在学生,钱;国内的大学正好相反,优势在于学生(质量,数量),劣势在其他所有,尤其师资
谢邀正是填报志愿的时候,希望我的答案对学弟学妹们有些帮助。不赞同 的答案,他的答案更像是一种集中的吐槽,而类似的吐槽在评价学校时候往往并不客观。相信任何一所学校的同学,都会有如同这位学长一样数不尽的难言和苦衷吧。--------------------------------------------------------------------------------而大家在看 的答案时候可以参照以下这么几点:1、他现在是大三的学生。2、他现在在以色列(本身享有资源可能就是清北所无法提供的)。3、仅中大每年有超过800多个到世界各地高校交换的机会。--------------------------------------------------------------------------------下面依科大学长之意逐条解释一下,香港没有那么不堪,但也确实有它的劣势:一、排名简单而言,排名是针对全世界的名校的,也许有很多人指摘香港学校依靠钱来买排名,但全世界不缺钱的学校有的是,能达到科大这么高的位置并不多。而且清北拿到的资源也是全中国最好最多的资源,香港的GDP三年前就已经被上海超越了,多少资源资金竟然能让一个名不副实的学校排名前进很多?如果有数据,当然更有说服力了。拿钱买排名怎么买?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聘请名气大的教授。众所周知,香港三大一个普通的associate professor就可以轻松年薪百万以上了。我还搜索了一下带我做research的教授,科研资金也是百万级别的。(具体薪酬水平看这里:)仅就拿钱买排名,买的很大可能是优秀的教授,而一个优秀的教授,不管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恐怕都是最重要的吧?我们选择一所学校,看重的不就是这里能提供的教师资源是不是最好么?像鹏总说的:我想最好的教育经验就是你小时候琴棋书画样样比划,少年时期在市少年队踢球,长大之后就去常春藤名校,跟费正清学历史,跟纳什学数学。如果这等好事降临不到你头上,那么退而求其次,来个180度大转弯,差不多也就是我这种了。甚至于,再少一点、再业余一点的教育就未必不好。比方说我就一直很欣赏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家伙们的那种天然、活跃的幽默感。最差的可能就是上个中不溜儿的大学而又规规矩矩。想想你自己在那缺乏自由的校园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想想在课堂上跟老师念得那些阿弥陀佛,再想想当时窗外的小鸟们的引诱性的歌声,用一句广告词来讲:你被耍啦! 一所好的大学除了能吸引优秀的学生外,更应该有能力吸引优秀的教授。而透明的行政管理,简单的人事关系,以及高额的佣金都是港校相较清北的优势。一个潜心学术的教授,也更愿意专心产出科研成果,而不是陷入纷繁的行政事务。而至于如何看排名?我觉得可以和衡水中学作个类比,多少人抱怨那里是刷出来的高考成绩,泯灭人性、应试教育什么的,然而我所见过的从衡水来的同学,没有一个是只会考试。很多时候港校的好没有排名显示的那么好,但港校的差,可能也不会像一些学长吐槽的那么差。二、生源科大学长所言,基本准确。于是造成了大陆生圈子和local圈子两极分化的情况。但是要知道,他们占80%呀!!!!!!那帮扶不起来的local!!!!!!!!!但大家不妨想想,自己身边考取美帝知名学府的同学们。如果他们来高考,有几个能和你的成绩抗衡?仅就我了解而言,各个重点高中都有一个名为“剑桥班”、“国际班”一类的班级,其中学生大多是家里有雄厚资金,但成绩并不足以进入重点高中的。而高中之后,修读国际课程的他们,基本都能进入美英加等知名学府,对他们而言,来香港读书都算是最差的选择了。UCLA、USC、UIUC什么的华人遍地,都算录取率不高了,本地生的录取率则更高,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阻碍这些学校成为排名靠前的名校。其实港校和美国的公立学校更像,本科生录取率都远远高过清华北大。要知道即使哈佛、耶鲁,本科生录取率也要高过清北,很多报道都曾提到过,论本科生质量,清北绝对的世界第一。仅就我自己而言,上了大学感觉周围的人对自己影响是越来越小了。学长学姐嘴边都会挂着一句话,“只有颓人,没有颓系。”事实看来也差不多如此。来香港以后,没有班级概念,同一个系的同学选课不同也能让你们一学期见不到一次面,基本上,学到什么地步除了成绩反应以外,只有你自己知道。觉得老师教得少,自己去研究更深。考试东西掌握了,随便找教授去做研究。可能对很多内地生而言,确实不会习惯这种放养的感觉,总觉得老师要明白我们在什么水平上。周围的大神在巨难的考试中碾压了自己,才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了。跟自己周围小伙伴的对比,似乎一直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这种偷懒的心态,我也一直有,只不过脱离了国内的环境,需要自己慢慢适应和调整的。毕竟即使 的回答里,也提到了你周围还是有很多很多牛人。再加上大多数内地生都是和内地生扎堆的,你身边基本上都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由于省级教育水平的不均,如果你来自教育小省,周围的人还是有很大几率都比你更牛的。三、教学偏向就业、赚钱。这是许多想继续深造的同学所深恶痛绝的。但香港就是如此,每年继续深造的同学最多15%,腐朽资本主义的市场决定了教授们的供给只能更贴近产业。如果一门心思钻研学术的,清北加欧美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香港的所谓跳板,不一定能发挥作用。但就我自己的感觉,大多数清北学生也不是多么热爱科研,钟情知识。每年大批的清华学子也不过是以欧美研究生作为跳板,找一份硅谷的工作勤奋建设美帝罢了。归根结底,港校的资金还是来源于港府,它不得不为大多数人的就业考虑,这很无奈,但也是现实。但如果你只是个迷茫的高中生,那还是别早早给自己下定义。许多人往往就是跟风而已,他们眼中的大神都是清北本科、欧美硕博,于是早早自己也放弃了人生的各种可能,选择风险最小的路,沿着别人定义的幸福成功一路狂奔。我们这帮来了香港的,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都会日日夜夜思考:我将来到底干什么?我在哪座城市生活?是不是非要去读研?我到底想要什么?四、学生组织、街头政治一直以来都觉得五毛、美分什么的很正常,是人就会有政治主张。观点不同,大家都年轻就辩论辩论,年长了价值观固定了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了。确实大多数内地生都不喜欢学生会。科大学长说他们只维护本地生权益,我也有个问题,那内地生自己的学生会呢?有维护自己的权益么?80%都是本地人,维护本地人权益有问题么?觉得游行示威幼稚,你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候有试过这种办法么?中大内地生试过。同样学校有动议取消内地生的宿舍保障,一帮平常被人看起来“激进”的内地生自己给自己维权,跟学校抗议、示威。最终保住了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宿位置。暂且不作更多关于这方面的辩论,我也没有多坚定的立场,在游行示威这方面,我的看法只有这么一条:香港人街头抗议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我们只有能不能的问题。由“能”到“对”,事关自由,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五、自我感受不后悔来香港。别看我一直在反驳科大学长的观点,其实他的吐槽也是我经常抱怨的事情(我也是理工科),后悔过很多次,也悄悄地品尝着这个选择带给我的益处(如果去清北,我可能只是默默无闻的众多学渣中的一个,而现在同样学渣如我竟然也能有机会去常青藤交换)。最终功过相抵。其实本就是一次普通的人生选择,计较得失都是失败者的事情,大好时光,向前看呐~当时选择香港,单纯就是觉得高中老师太傻逼了,不想再被这帮思维僵化人管来管去。如今真正自由,发现自己决定自己人生往哪走,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总得来说还是很爽^_^如果你是一个从小喜欢独立思考,有更强烈的愿望主宰自己生活的人的话,更好的选择是香港。而如果你更在乎家人朋友的看法,更喜欢稳健扎实的规划未来,更好选择是清北。如果你两眼一抹黑,也不知道未来怎么办,那…还是把选择权交给家长~对你而言,更晚承担自己做决定的后果,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你更好。---------------------------------------------------------------如果你正在选择学校,恐怕和我当初一样迷茫,但未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结尾还是不能免俗:follow your heart。
其实看了大家说的那么多,特别是 学长说的,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说的特别对,当时之后仔细想想其实也是有漏洞的,让我来给港校理工科洗个地。1.理工科的local质量普遍不高这个是事实,但是这个是不是件绝对的坏事呢?并不见得。首先,大学的学习的同学之间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而且在港大陆生的主要交际圈还是大陆生,所以大陆生和local互相之间的影响并没有很大。确实,local导致了课程难度的下降。但是先不说我们需不需要那么难的内容,如果不搞这个方向的话,那么其课程内容能记得10%就不错了。如果要搞这个方向的话,你学的那么点知识又怎么够呢?其次,由于lcoal的质量不够好,大陆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很多。比如海外交换或者和教授做研究。海外交换因为有“政策保护”(因为是看GPA的,所以local很吃亏),好学校的大陆生可能只有50%,但是相比10%的总人口来说,机会已经是相当多了。而和教授做研究这件事情,由于local不愿意参与,大部分的时候只有大陆生在搞,所以基本上只要想做都可以做。其三,海外读研申请的机会更多。虽然海外名校会更青睐清华北大,但是由于local对研究生申请并没有什么兴趣,而且理工科的竞争又不是很激励,所以申请难度要比清华北大低很多.举例说明,假设如果清北能有50%的学生能拿到美国前五十的offer,而科大只有20%的学生,但是对于我而言,在清北进入前五十的难度和在科大进入前二十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因为有80%local垫底,还有10%渣渣international,进入前20%并没有清北和状元们一起竞争50%那么难。2.生活开心其实我特别喜欢复旦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句话。很久之前看到过一片鸡汤讲清华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努力的,当时就想幸好没进清华,要不自己懒成这样不得渣死。我就希望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每周出去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有事没事去海边(对!科大有海)吹吹水,吐吐槽,熬熬通宵打打游戏,我们才20,为什么要那么专注于GPA,前途什么的呢?而香港的大学有个好处就是你既可以同时做着“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同时拥有着还不错的成绩(还是有local垫底!!)特别是ee。当然学习还是要学的,不过不用天天学罢了。3.目标多元化由于受到香港大学文化的影响,大家的视野也能放的开一些,毕业了之后创业啊,工作啊选择会多一些。感觉大多数清北的同学比较专注科研,然后申请研究生,目标没有香港内地生那么多元化。
Zhou Alex:
我没有在香港的大学或者内地北青交就读,目前是研究生,就读于美国中部一所工科名声在外的学校,朋友里有来自以上香港大陆两方学校。我们平时喜欢一起聊天,互相交流在各个地方求学的体会。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首先学生曾在香港就读过的不多。因为香港是个工商金融高度发达的地方,工科在香港学校并不强势,很多优秀的资源都集中在金融商科,我们学校以工科见长,气质不符。老师一般都听说过清华北大,也尤其喜欢用这两个学校的学生,清北的学生本来就是中国顶级的人才,这里的老师用了这么多年,评价与印象也一代一代相传。所以您如果读工科,考虑内地一流的工科学校并不比香港优势少。当然要是读商/金融。那不用比了就是香港。(基于本校情况的观察)另外一个就是身边同学的素质,香港自由开放,学生对社会运动也很热衷,比较积极主动。但是说到学习,室友从浸会来(本科),跟我抱怨过香港的大学港生学习能力较于大陆学生更差,课程平均成绩比陆生低,老师课程难度大会集体抗议。因为大陆学生考到香港的都是尖子生,而香港的大学更多是从香港本地的700万人中选材,如果不是超一流的香港学校,校友的平均学习能力对于陆生来说更低。室友研究生不愿意留在香港,赴美继续求学。(注:只是和室友聊天时听到,非客观准确,也仅代表室友对浸会的感受)
爸爸妈妈有面子,逼格高。买奢侈品比较便宜所谓的自由世界,听听,逼格又高了能不能融入其中,能不能很好的学习生活?谁在乎啊。
从一个北大毕业生的角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姑且认为题主是一个即将上大学在考虑选哪所学校的高年级中学生。这个答案也是更多从学生之后的发展(出国读博,国内找工作)以及学生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方面来回答。北清最大的优势是学生(以本科生为主)。这一点之前很多位都说过。我觉得如果之后想在国内发展,这是最重要的财富。尤其从政治角度来说,之后从北大清华出来的高官人数应该远远高于香港那几所学校吧。论基础学科(数理化生计算机等),本清的学生声望应该完全不输于香港大学。以数学系为例,美国专业排名前几名的学校每年每校都会招至少一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来读phd。如果你是是北大数学系基础、统计、金融专业前5名,gre托福别太差,ps等申请资料别胡搞,那基本上就预订一个美国名校phd的位置。甚至你完全不做科研都没有关系。人家招你就看的两点1.北大数学系毕业2.成绩好!(不过一般能在北大数学系排前几名的高中数学联赛都是省一以上的)理化生不甚了解。北大计算机传统上虽然不是特别牛,但是我们这一年也有5名左右的mit,cmu,uiuc的博士(只是计算机和智能,不包括信科做硬件的专业,电子微电子那边更多了)。弱的方面也很明显。一个方面是学校还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什么都优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会有一些别的层面的问题。学生服务(住宿、吃饭、就业辅导)等方面和国外名校以及香港学校相比还是有显著区别。但是这方面也在加强,而且由于学生确实有想法,这几年也一直在通过某种努力督促学校改变。另外,某些人文社科专业可能国内名气还可以,但是从出国申请phd的角度来说确实很一般,包括但不限于某知名gfs院系。。。学校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全职的非中国籍老师很少(就北京那雾霾天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吗?)学生能够参与的国际性学生活动、和国际学生的交流机会、去国外学校交换的机会较香港学校少。因为我从北大毕业,对北大情况了解多一些,对于北清的优势相对写的也多一些。香港学校的情况更多是从同学朋友处了解,所以更多是从北大做的不好的方面谈谈香港学校的优势。并没有说明显觉得北清就是好于香港学校。具体哪所学校合适还是需要看题主今后的想法。至于学校风气文化这种东西,我觉得各有所好,我觉得好的不一定适合别人。最后说一句,不管在哪,关键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并不是说去到了一个好学校就一定比稍差学校之后的发展好。再好的学校也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怎么去利用就看自己了。手机打字累死我了,有病句错字各位海涵!----—--------------------------------------刚查了一下times 13-14的排名,港大43 北大45 清华50 港科 57 中文109,说明北清在国际上的整体声望已经不输香港学校了。
三大中的某一大毕业。当年可以去清华的。想说,放弃清华来了hk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之一。优势在于,你可以不上思修不读马哲,而去上自己感兴趣的任何课。因为当年读了一课保险的课,后来保险经纪拿连投险当基金卖的时候我就呵呵了。优势也在于,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每年six-four这边维园都有祈福,马路上有人说某某大法好,有人说它坏。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慢慢去从更多的角度反观内地。优势还在于,出去交流更容易。暑课,学期都可以,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去哈佛读过暑课的人说,什么在哈佛读过书,我就呵呵了,其实很简单很容易的好不好~我自己去过法国,嗯~对了,还有对女生来说,皮肤会变好,我回家看到我的人都说我变白了,好吧,可能因为这部大部分时间太潮湿~
香港的大学吃的不好,住得挤。香港开房贵,生育率极低。
平台,资源,眼界,同学会。清华北大,绝对是全中华最好的学校,本质是其生源是全人类智商最高的物种。说清华北大的不能自由参与政治?naive了吧。并不是只有去游行示威才叫参与政治,通过实践创造业绩的实干甩那些华而不实的演讲政治几十条街。至于排名和科研,一是没有钱,我们现阶段还养不起某些人才,二是产业格局决定我们现阶段还不需要些人才{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三是国际政治不平衡的产物,世界还是用美元而不是RMB支付的,四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排名的标准在别人手里啊。
我表妹去了圣德女中反正事挺多的……他们的毕业证受英联邦国家的认可,回国也受认可主要优势是英文教学吧 不管高中还是大学都一样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大三学生。 的答案里提到我“主流香港人的观点完全一致”,于是我就要辩驳一下了:我一向在痛恨以及批判香港主流的民粹主义,并且我也经常吐槽既缺脑子又缺良心的 SU。但是我还是反对“分数够清北就去清北,不够就来香港”的简单结论。我就是典型的分数完全够清北但是还是义无反顾自掏腰包跳进香港这个大坑了的。是的原因确实是那一个:politics。因为我知道,在香港,我至少的保持沉默的自由,不必被迫参与对当权的献媚。正如
里提到的一个逸闻:Google 之所以选择退出中国搬到 .hk 时,内部讨论时如是说:“如果为了留在中国,我们不得不配合当权进行自我阉割,那对我们而言是一种 degradation”。如果在一个地方能够站着做人,我没有必要到另一个地方跪着做人。我后来在北京呆过三个月。那里令人无法呼吸。并不是说空气质量有多糟,而是一个国家的极权令人窒息。单单是北京的地铁,就已经让我对那个城市毫无好感。我只是无法接受坐地铁还要接受安检并且态度那么恶劣这种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践踏,无法接受走在地铁通道里还要有警察态度极差地拦着你查身份证的这种盖世太保作风,更无法接受在北京竟然不允许把自行车带上地铁的无理规定。(UPDATE:评论里有人说着这和极权无关。OK,这和极权无关,但这事实上带来的结果就是在香港我能享受更多的自由、隐私和方便;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选择北京呢?)但确确实实,在香港,整个社会就只剩下 business、finance,没有任何 engineering 的土壤。所以听到在新加坡读书的同学都能很轻松在本地找到各种 CS、EE、ME 的实习(人家那边有晶圆厂,有大把 datacenters,有 3D printing 产业,有各种生物技术企业,有 HP、Autodesk 等等企业的 R&D 部门,香港什么实业都没有)的时候,真的还是非常羡慕的。所以考虑到这一点,也许对于一个工科学生来说,香港确实不是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课程的深度上,至少在 UST,如
所言,确实是太浅了。几乎就是什么也没教。至少大多数 CS 的本科课给我这种感觉。并且很多教授也都感叹,学生的数学基础实在太差了——大一学的高数完全就是水到相当于没学,大多数工科学生到毕业也不会解一个普通的 ODE。但另一个相比于北京的学校的好处在于我在 UST 很容易就申到了 double major(双主修专业);据我所知,在清华要主修两个相互之间关系不紧密的工科专业是很受政策限制的。所以到最后我也不能就是要选择清北还是港校这个问题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如果让我回到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我会果断去考 SAT。补充说明: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被酒肉朋友
钓出来的…… 只是希望提供另一种思路而已,在这里进行 politics 上的争辩意义就不大了,我没有想说服阅读者,也不会被评论者轻易说服。另外,我在这个答案的评论里也写了不少东西,也许可以更中立地表达我的真实想法。最后:我只是提供一种视角,没有强求你们赞同我的观点。
我只能說 不可同日而語 可能排名是差不多 但是骨子裡 很不一樣 內地大學的排名 大家自己看看樂樂洗洗睡吧 再有 港校水平並沒有太大差距 港中科城理 各有千秋 qs進前一百有四間(2013) 國內高校在行政命令體制之內 各方面都朝指標看齊 固然可得一時之快 但後勁不足是明顯的 每屆奧運 大國都能有很多獎牌 但你能說大國就是體育強國麼?一樣道理
香港大学优势:不在大陆的各种优势;北大清华优势:升源好(北大清华的大牛们甩三大的local好几条街那是妥妥的)
其实,选学校不单只是选学校而已,更重要的是选地方,选一个你以后发展能更顺畅(机会多,平台好)的城市。作为一个本科在帝都,硕士在香港的妹纸,觉得在香港上学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体验一种跟国内不太一样的教学制度、文化氛围、校园生活等等,你会发现香港的同学们权利意识很强,很懂得为自己argue,学习方式也更加自主,并且讲究团队合作,而资本主义的温床也能带给你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是作为内地学生,在香港终归不是主流,你会发现即使你粤语说得溜溜的,你仍然无法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他们的三观与我们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下的三观有着不小的差距,再说得现实一点,如果在北上广等城市打拼,起码过个十年八年的房子没问题,可是在香港,我只能呵呵了......虽然并不是清华北大之列,也认识一些名校的朋友,虽然师资上来说可能不如香港学校,但是你的同学们可真真是顶尖高手,这些校友才是今后步入社会的有效资源。
hong Wang:
看到很多人在理工科上不看好港校,确实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也并不尽然。我是科大理学院大一的。因为竞赛的关系,听过北大,还有复旦交大教授的课,去了港校后听得比较多的也是感兴趣的专业课。综合比较一下,科大的教授,至少我听的课的教授都让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教授都有讲好自己这门课的能力,照本宣科这种事并没有,更多的是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后也很乐于一起探讨问题,但是对考试并不愿意说太多,这可能让一些纯应试拿grade的同学觉得教授有些冷淡。再说说很多人总挂在嘴边的教授的学术有多牛,我认为至少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没这个资格对你的教授的学术水平指手画脚。清北港校的教授都是很优秀的,他们的学术水平不是刚学了一两年的学生能够评价的,说得通俗点,人家至少比你牛,教得了你。
然后说说择校的问题,如果是那种竞赛大牛,那无疑是去清北,如果是像我这样的半吊子或是对理科有兴趣,但尚未有深入了解的,我建议港校。首先不至于心理上有巨大落差,影响了积极性,清北大神的碾压有时过度了反而导致自卑,但是港校相对竞争小,如果你有兴趣且努力的话,收获也很多。
最后说一点课程难度的问题,理科的课吧,关键在你自己想多深,要是只是应付应付考试,那当然学到的不多,但是,你要是肯去想,你会学的很累,但收获会很多。说句实话,高中学了点化学竞赛在这里也不是上课都不用听什么的,有些化学课学的是全新的知识,而且更难,不和教授好好讨论,真的没法吃透,当然可能是我比较笨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院和清华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