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圆柱体积公式底面密封后为啥体积就是之前的体积?

问:空心无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今日碰上一个空心无顶圆锥体积计算的问题,不想多年没有接触计算,竟然不会算了...答:其实就是内外两个圆台的体积之差圆台的体积公式V=(1/3)π*h*(R^2+R*r+r^2)所以:外面大圆台的体积V1=(1/3)*π**(1++4)=54π里面小圆台的体积V2=(1/3)*...
问:求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空心)的密度怎么算啊?求计算公式...答:解:(1)求正方体密度的方法:先用刻度尺测出正方体的边长a,则正方体的体积V=a?,再用天平测出正方体的质量m,则正方体密度ρ=m/V=m/a?。(2)求空心圆柱体...
问:空心钻的“空心”起到了什么作用啊?答:空心钻,又叫穴钻、钢板钻、铁板钻、套料钻等。空心钻中间为空心圆柱形孔,钻头的顶端做成斜面,该斜面的斜面角a为°—°。空心圆柱孔由钻身空心圆柱孔和钻头...
问:试推导空心圆柱体体积的相对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答:给出测量方法,不明确测量方法,无法建立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问:一铜制空心圆柱体的外径为1米,内径为.5米,高.米,把它竖放在...如题~!答:铜的密度:.g/cm3圆柱体的体积为:6.п
问:圆柱体重量怎么算?空心的Φ11×12×1,算重量、空心、钢的答:圆柱体重量怎么算?空心的Φ11×12×1,算重量、空心、钢的这道题我假设这样理解:钢的空心圆柱体直径11mm,长度12mm,壁厚1mm。①解:W=F×L×g×...
问:一个铝球,质量为54kg,体积为3立方厘米,求该金属球是否空心?... p铝=2.乘1的3立方米每千克 p金=1.3乘1的3立方米每千克答:铝的密度是2.×1?千克/立方米=2.克/立方厘米金的密度是1.3×1?千克/立方米=1.3克/立方厘米体积为3立方厘米,铝球实心则2.×1?×(3×1^-6)=...
问:圆柱重量计算公式一个空心圆柱体轴承钢,外径是6mm,内孔是5...圆柱重量计算公式一个空心圆柱体轴承钢,外径是6mm,内孔是5MM,高是16.MM,求...答:((6÷2)2-(5÷2))2×3.14×16.÷1×.1=113.25kg
问:永磁直流电动机的圆柱形空心外壳,长:3mm,壁厚.5mm,材料...永磁直流电动机的圆柱形空心外壳,长:3mm,壁厚.5mm,材料是铁,请问是不是...答:是的,基本上是属于“深拉伸”的冲压成型;从外壳上偶然留下的沿轴向的拉伸痕迹也可以判断出来,且效率高、加工成本低。
问:空心铁圆柱重量怎么求要文字公式也可以已知底面长壁厚高求重量·答:底面长 X高X壁厚 X密度,这里把圆柱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体,用底面长 X高=侧面积,侧面积x壁厚=圆柱体积,圆柱体积x密度=物体质量
问:求空心管体积一根类似圆柱形空心 ,长厘米直径1厘米,内孔直径厘米,求体积?答:V=π(R^2-r^2)*h=π**=2261.cm^3
问:空心圆柱密度公式涵义?空心圆柱体积:V=*π/(R?-r?)h涵义?答:体积底面积乘以高,底面积是3.14*直径*直径,你的给直径是外壁么?如果是就是3.14.*23*23*1(单位你自己换算,你都没给呦)总重量用外底面面积减内底面面积,...
问:求空心圆柱体表面积时是要求它的中间空心的内表面积吗_ ...求空心圆柱体表面积时是要求它的中间空心的内表面积吗答:如果是封闭的那么不用求如果筒是开放的那么就要求最关键还是看题目要求
问:空心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答:π*R^2*h-π*r^2*h=π*h(R+r)(R-r)R为圆柱体半径,r为空心半径,h为圆柱体高
08-2008-1607-1508-15
01-1704-1103-3002-17
◇本站云标签老师:圆柱体的体积就是 底面积乘高 以后所有的圆柱体都这样算!
老师: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以后所有的圆柱体都这样算!
小明:我有一个问题不知当不当讲?
老师:说。
小明:有个小型圆柱体,它时大时小该怎么算?
老师:啥东西啊?……滚出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打造一个全新的你
最直接的标志设计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直径=半径&2&半径=直径&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圆周率&半径&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平面图形&
&&&&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
&&&&正方形&a&边长&C=4a&
&&&&S=a2&
&&&&长方形&a和b-边长&C=2(a+b)&
&&&&S=ab&
&&&&三角形&a,b,c-三边长&
&&&&h-a边上的高&
&&&&s-周长的一半&
&&&&A,B,C-内角&
&&&&其中s=(a+b+c)/2&S=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四边形&d,D-对角线长&
&&&&&-对角线夹角&S=dD/2&sin&&
&&&平行四边形&a,b-边长&
&&&&h-a边的高&
&&&&&-两边夹角&S=ah&
&&&&=absin&&
&&&&菱形&a-边长&
&&&&&-夹角&
&&&&D-长对角线长&
&&&&d-短对角线长&S=Dd/2&
&&&&=a2sin&&
&&&&梯形&a和b-上、下底长&
&&&&&h-高&
&&&&&m-中位线长&S=(a+b)h/2&
&&&&&=mh&
&&&&&圆&r-半径&
&&&&&d-直径&C=&d=2&r&
&&&&&S=&r2&
&&&&&=&d2/4&
&&&&&扇形&r&扇形半径&
&&&&&a&圆心角度数&
&&&&&C=2r+2&r&(a/360)&
&&&&&S=&r2&(a/360)&
&&&&&弓形&l-弧长&
&&&&&b-弦长&
&&&&&h-矢高&
&&&&&r-半径&
&&&&&&-圆心角的度数&S=r2/2&(&&/180-sin&)&
&&&&&=r2arccos[(r-h)/r]&-&(r-h)(2rh-h2)1/2&
&&&&&=&&r2/360&-&b/2&[r2-(b/2)2]1/2&
&&&&&=r(l-b)/2&+&bh/2&
&&&&&&2bh/3&
&&&&&圆环&R-外圆半径&
&&&&&r-内圆半径&
&&&&&D-外圆直径&
&&&&&d-内圆直径&S=&(R2-r2)&
&&&&&=&(D2-d2)/4&
&&&&&椭圆&D-长轴&
&&&&&d-短轴&S=&Dd/4&
&&&&&立方图形&
&&&&&名称&符号&面积S和体积V&
&&&&&正方体&a-边长&S=6a2&
&&&&&V=a3&
&&&&&长方体&a-长&
&&&&&b-宽&
&&&&&c-高&S=2(ab+ac+bc)&
&&&&&V=abc&
&&&&&棱柱&S-底面积&
&&&&&h-高&V=Sh&
&&&&&棱锥&S-底面积&
&&&&&h-高&V=Sh/3&
&&&&&棱台&S1和S2-上、下底面积&
&&&&&h-高&V=h[S1+S2+(S1S1)1/2]/3&
&&&&&拟柱体&S1-上底面积&
&&&&&S2-下底面积&
&&&&&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圆柱&r-底半径&
&&&&&h-高&
&&&&&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
&&&&&S侧&侧面积&
&&&&&S表&表面积&C=2&r&
&&&&&S底=&r2&
&&&&&S侧=Ch&
&&&&&S表=Ch+2S底&
&&&&&V=S底h&
&&&&&=&r2h&
&&&&&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
&&&&&r-内圆半径&
&&&&&h-高&V=&h(R2-r2)&
&&&&&直圆锥&r-底半径&
&&&&&h-高&V=&r2h/3&
&&&&&圆台&r-上底半径&
&&&&&R-下底半径&
&&&&&h-高&V=&h(R2+Rr+r2)/3&
&&&&&球&r-半径&
&&&&&d-直径&V=4/3&r3=&d2/6&
&&&&&球缺&h-球缺高&
&&&&&r-球半径&
&&&&&a-球缺底半径&V=&h(3a2+h2)/6&
&&&&&=&h2(3r-h)/3&
&&&&&a2=h(2r-h)&
&&&&&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
&&&&&h-高&V=&h[3(r12+r22)+h2]/6&
&&&&&圆环体&R-环体半径&
&&&&&D-环体直径&
&&&&&r-环体截面半径&
&&&&&d-环体截面直径&V=2&2Rr2&
&&&&&=&2Dd2/4&
&&&&&桶状体&D-桶腹直径&
&&&&&d-桶底直径&
&&&&&h-桶高&V=&h(2D2+d2)/12&
&&&&&(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
&&&&&V=&h(2D2+Dd+3d2/4)/15&
&&&&&(母线是抛物线形)
我来说两句 ()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手机:《圆柱的体积评课稿》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 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篇二:《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篇三:圆柱的体积教案 说课稿评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1.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作业:《指导丛书》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
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圆锥的体积》评课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 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导学案运用得当。 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圆锥的体积》评课听了郭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新课标的理念已内化为郭老师的教学行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1)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郭老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郭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争辩过程中,老师以一个旁听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民主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
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圆锥的体积》评课听了郭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圆锥的体积》评课一、本节课的主要优点:1、从实际出发,课始教师出示一个圆锥的蛋筒2元/个,一个圆柱的冰淇淋5元/个,要求学生猜测“哪种冰淇淋更实惠?”,这样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引入,难点的突破作好了铺垫。2、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3、在做实验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严谨性和思维的严密性。4、本节课的设计,首尾对应,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让二、本节课的主要不足:1、分组实验过程,组长汇报时已经很正确了,其余同学也理解了,教师没必要再去重复。2、教师在做实验时,可以垫一张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看不清。
刘荣荣篇五:圆柱的体积教案_说课稿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1.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作业:《指导丛书》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0页《圆柱的体积》。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计算”、“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本课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圆锥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灵活运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3、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三、说学法。在学法方面,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合理猜想,仔细观察,实验验证,
集体讨论,交流总结,逐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概括出计算公式。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在情境中猜想——在实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发展。1、在情境中猜想: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老师有一个近似圆柱的杯子,我把杯子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形状?你能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马上调动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即把杯子的水倒进长方体内,把圆柱的体积这个暂时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猜想到: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不仅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形的水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那像圆柱形的柱子、压路机的轮子的体积,也能用这个方法求解吗?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一样有计算公式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体积》。2、在实验中感悟: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越像。 【学生在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原来圆柱的底面等于长方体的底面,原来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v长方体=sh,因此v圆柱=sh。
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观察与思考,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学具结合课件展示,说明变化前后圆柱和长方体的联系,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的结果:v圆柱=sh 】
接着,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练习:课本第20页“做一做”。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3、在实践中发展:回应前面的情境,设计水杯问题。我将利用轻松的谈话引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讲了一节课,老师口渴了,我先喝一点水。
范文二:《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人版小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三、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范文三:《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武平第二实验小学
钟珍连本节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谢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如:基础练习中设计的各个问题,说说下列各题是求圆柱的什么?1、大厅里的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是求(
);2、圆柱形水池可蓄水多少升是求(
);3、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面积是求(
)等。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谢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谢老师设计的根据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可以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复习课很多老师会上成单纯的练习课,而谢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提问题既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而且把各个知识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出来。三、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谢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谢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以上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总体感受,一点建议是: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范文四:《圆柱的体积》评课稿冯老师的这节课是人版小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三、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范文五:篇一:圆柱的体积评课稿《圆柱的体积》评课稿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 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几点建议: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篇二:《圆柱的体积》评课稿篇三:圆柱的体积教案 说课稿评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活动三:试一试。1.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作业:《指导丛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篇四: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武平第二实验小学钟珍连本节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谢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如:基础练习中设计的各个问题,说说下列各题是求圆柱的什么?1、大厅里的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是求(
);2、圆柱形水池可蓄水多少升是求(
);3、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面积是求(
)等。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谢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三、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谢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谢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以上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总体感受,一点建议是: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篇五:圆柱的体积教案_说课稿评课稿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活动三:试一试。1.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作业:《指导丛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0页《圆柱的体积》。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计算”、“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本课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圆锥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灵活运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3、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三、说学法。在学法方面,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合理猜想,仔细观察,实验验证,集体讨论,交流总结,逐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概括出计算公式。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在情境中猜想——在实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发展。1、在情境中猜想: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老师有一个近似圆柱的杯子,我把杯子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形状?你能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马上调动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即把杯子的水倒进长方体内,把圆柱的体积这个暂时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猜想到: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不仅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形的水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那像圆柱形的柱子、压路机的轮子的体积,也能用这个方法求解吗?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一样有计算公式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体积》。2、在实验中感悟: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越像。 【学生在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原来圆柱的底面等于长方体的底面,原来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v长方体=sh,因此v圆柱=sh。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观察与思考,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学具结合课件展示,说明变化前后圆柱和长方体的联系,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的结果:v圆柱=sh 】接着,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练习:课本第20页“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3、在实践中发展:回应前面的情境,设计水杯问题。我将利用轻松的谈话引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讲了一节课,老师口渴了,我先喝一点水。
范文六:《圆柱的体积》评课稿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 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二.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三. 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几点建议: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范文七:《圆柱的体积》评课稿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我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下面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感悟。第一方面:成功之处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1、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2、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范文八:《圆柱的体积》评课稿金寨镇中心学校
冯 燕刘老师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第一方面:成功之处1、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刘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新知的探索变得顺理成章。2、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复习演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把圆柱体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第二方面:几点建议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范文九:学校辽宁东戴河新区实验学校 高年级数学教研组 杨春月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紧紧抓住“圆柱体积 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 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 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柱转化评 课 组 主发言人评 课 内 容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逐步归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一、展示导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李老师通过展示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 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 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李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教 具进行转化,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李老师觉得还 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导出圆 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 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这样就 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李老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 通过学习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 流,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 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 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 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 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李老师的“导” 、 “放” 、 “扶” 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的 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 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体 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 的立体图形。最后,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 “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这里转化 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李老师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 过程。 2.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 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 李老师的习题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已 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 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不足之处: 1.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 圆柱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来) ,然 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 16 等份, 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了 9 等 份(如果不将第 8 等份再分成 2 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 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 ,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详细些, 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 V=π r2h,老 师应重点强调下,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范文十: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活动三:试一试。1.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作业:《指导丛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本节课老师从谈话导入,引用笛卡尔的名言, "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化,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从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首先出示了两组等高不等底和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从感官上感受哪个体积大,从而猜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猜测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吴老师又让学生看到一开始展示的2组圆柱,并给出具体数字,让学生用刚刚得出的体积计算公式去验证最初的猜想。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逐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吴老师首先让学生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吴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演示了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吴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整堂课吴老师只是引导点拨,学生一直在想、在动。吴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设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通过这种“自主生成”的学习途径所获取得的知识,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才会是更加根深蒂固的。吴老师不仅把数学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把课堂变为了“学堂”,而且还体现了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完成了对新知的构建,真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学生观察比较完圆柱体学具时,有学生汇报:底面圆的直径等于转化后长方体的高,这只是在学具特定摆放、特殊数据下的巧合,此时教师应加以解释。2.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圆柱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下),然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了9等份(如果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详细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心圆柱的体积怎么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