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能够比较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

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中国对外援助
[摘要]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度的行政管理导致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弊端。承诺将自己最好的技术和物资用于对外援助,执行人员有时出于政治考虑而勉强满足受援国不太合理的要求。【精彩内容】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度的行政管理导致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弊端。由于中国领导人承诺将自己最好的技术和物资用于对外援助,执行人员有时出于政治考虑而勉强满足受援国不太合理的要求。有时,中国为了完成任务而竭尽全力帮助一些受援国进行工业生产,越俎代庖地完成从设计、施工、安装到试运行的“交钥匙”工程,结果却造成了受援国的依赖,也种下了援、受双方不平等的种子。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惜代价的情况从体制上看是难以避免的。久而久之,中国援外的规模超出了中国的承受能力。1971年至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长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5.88%,其中1973年高达6.92%。在国际政治领域里,中国的受援大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与中国反目,更给中国对外援助事业敲起了警钟,促使中国反思对外援助政策,并开始就援外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以“总交货人部制”和“承建部负责制”为基本制度框架的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制度条件下是适合中国的国情的。这个制度框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为中国拓宽对外关系渠道,粉碎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来讲,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需要通过提供对外援助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而与对中国援助的需求相比,中国当时的国力不逮。为了集中紧缺和有限的资源,完成一些援外项目的攻坚,实现外交战略的突破,一种能够协调各个机构,最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的体制就应运而生。这种以中央计划和各方配合为主要特征的体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对外援助需求的扩大而逐步形成由中央直接负责制定援外政策、相关部委负责援外政策的执行和项目管理的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工作流程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援外工作统抓统管,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研究并指导援外工作,各分管部委直接对中央负责,实行单位负责制,在“总交货人部制”下是交货人部和总交货人部负责,在“承建部负责制”下是承建部门负责,负责的内容涵盖考察工作、规划工作、计划管理、施工管理、设备材料的供应和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出国人员选派和思想教育,实习生培训,项目竣工管理,总结和技术合作等很多细致的行政管理步骤,并填报统计报表。各交货人部和承建部之间,各省部专业援外机关之间,建立专业的行政责任网络关系和行政责任关系,通过遍布各省和部委的“援外办公室”,相互协调配合,上情可以下达,全局可以统筹,保障了援外政治任务的顺利执行。1964年1月,周恩来访问加纳期间宣布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承建部负责制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当时,中国与外方就援建项目达成协议后,通常由国务院发文给相关的部委,责成其按照援外“八项原则”,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并对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承担责任。但是,援外项目涉及很多领域,例如铁路、农业、轻工、广电、文化等。所以,国务院又要发文给其他相关部委,责成其作为协作部,配合承建部(可以是其中任何部委)工作。为了便于协调,承建部设“援外办公室”,抽调各类专家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省市也设立援外办公室,承建部具体指定各省市落实援外项目中需要的设备材料、包装发送、国外施工、质量检查、设备安全调试等工作,由承建部对国务院直接负责。责任关系的清晰保证了中国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建成了一批质量一流的项目。二、过度的行政管理种下援受双方不平等的种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缺憾也是明显的。笔者曾经引述过一段摘自《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的精辟论述:承建部负责制和总交货人部制一样,单纯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援项目,财务管理实行预决算制,一切费用实报实销,项目投资多少,建设周期长短,工程质量优劣,同执行单位的经济利益没有关系,不利于充分调动项目执行单位和广大援外人员的积极性。这些弊病在七十年代末暴露得更为明显。除了行政管理手段的缺憾外,过度的行政管理还导致了“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弊端。由于中国领导人承诺将自己最好的技术和物资用于对外援助,执行人员有时出于政治考虑而勉强满足受援国不太合理的要求,犯了周恩来总理批评的“不结合当地实际”“不调查研究”的错误。有时,中国为了完成任务而竭尽全力帮助一些受援国进行工业生产,越俎代庖地完成从设计、施工、安装到试运行的“交钥匙”工程,结果却造成了受援国的依赖,也种下了援、受双方不平等的种子。方毅方毅部长曾生动而严厉地提出过批评,他认为,少数援外人员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有所抬头,例如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援助民族主义国家,是“净交穷朋友”“背包袱”。有些同志看到某些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业技术水平也不低,就认为我们援助他们是“穷帮富”“低帮高”。有些同志不懂得援助是相互的道理,只看到我们援助别人,看不到人家对我们的支持。这些同志看问题有片面性: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只看经济,不看政治;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因而都是不正确的。有些同志“居功自傲”“自作主张”、“摆‘专家’架子、不平等相待,极少数人不尊重受援国的政府法令和风俗习惯,虽属少数,但对外影响极坏”。有些项目设计标准偏高,脱离实际,甚至盲目追求先进,不适合受援国国情,造成浪费。有的国家天气很热,厂房设计却没有考虑有效的通风设施,反而开天窗,夏天阳光直射,室温很高。有些项目组人员对受援国的调研不深不透,考察和设计脱节,也有的对援外设计标准和质量审查把关不够,有些出国人员业务水平低,有些项目派遣人员偏多,贯彻勤俭办援外方针不够,管理制度不严格,以“援外特殊”为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方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逐一批评,并指出外经部宣传八项原则和勤俭办援外的力度不够,需要加强。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宣传画三、谨防在援助过程中的大国主义倾向事实上,中国的援外主管单位(即外经部)不间断地警示参与援外的人员和机构要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因地制宜,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反对宽打宽用、不讲经济核算和不计成本的现象,要求力争做到“投资少、收效快,充分发挥援外资金的效用”。要求援外各部门“加强计划管理,认真贯彻勤俭办援外的方针”,并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还出台了《援外成套项目设计总概算编制办法》等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行政约束力大大高于经济约束力,所以导致行政管理也往往先于、重于经济管理,且缺少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惜代价的情况从体制上看是难以避免的。久而久之,中国援外的规模超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承受能力,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因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援助需求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急剧扩大。1971年至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长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5.88%,其中1973年高达6.92%。所以,改革是必然趋势,关键在于改革的时机或发端,以及路向和方式的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中国的对外援助改革并没有成为明确的口号或目标,但是从对外经济联络部的多次全国性援外工作会议(、、1977)讨论的主题来看,改革已经呼之欲出。这些会议多次强调援外工作的要义是促进受援国自力更生,而且还明确指出,中国援外工作中存在大国主义的思想倾向,存在脱离实际、贪大求洋、铺张浪费的倾向,要求援外政策和执行机构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勤俭节约。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在援外体制方面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规制建设,例如建立了援外工程的开竣工制度和程序,明确了仓库财务管理方法和经济援助设计费用计价方法,出台了援外人员的各项补贴和出国人员的教育和纪律等相关规定。在规章制度中,还细致地制定了援外工程的考察规范,规定了出国考察前的准备工作,细致到了对援外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和身体情况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根据援外工作的特殊情况,提出“专业配齐、专业对口、一专多能、有独立工作能力”等要求。此外,还提出了援外考察人员参与设计等规定,避免援外工程设计与现实要求脱节而造成设计不合理和浪费。1973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隧道内施工四、受援国反目促进中国援外政策的调整应当说,对外经济联络部的工作是细致入微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具体地从尊重受援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并提出了有关受援国工业布局的规划意见,在有关项目的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动力和水源、自然地理、交通运输、协作关系等方面都规定要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提出经济合理的方案。甚至对于如何应对受援国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有明确的指示,即以诚恳的态度、耐心的说服和平等的协商等方式来解决分歧,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模棱两可,以避免或减少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坚持原则、不考虑能力、不讲究经济技术合理性,而给援外工程带来包袱和后患的情况发生。因为那样会最终损害中国和受援国之间友谊。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外交部还曾经发文,要求中方人员劝说受援国,不要为中国援建项目修建纪念碑并防止类似的大国主义倾向。商务部要求各驻外机构在与受援国合作时,“以对方为主,我方当好参谋”,处处注意尊重受援国主权,并于细节中体现中国的国际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为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力量。应当说,当时中国的援外工作,无论从战略指导、原则制定,还是从工程设计、人员派出和后勤保证等角度看,都集中了中国的最高水平。换句话说,中国通过援外工作展现给受援国的是中国各领域中最优秀的一面。中国援助越南时的宣传画自卫反击战中,一名北越女兵使用苏制DshkM 12.7毫米高射机枪中国对外援助中体现的高水平依靠的是全国一盘棋的组织和协作结构。在援外任务日益加重的整个20世纪70年代,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全国绝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对外经济工作机构。这些机构负责宣传中国的国际主义,同时,负责组织落实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管理、审查、协调、协助解决援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了多层的援外积极性。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只算政治账而不算经济账,中国援外工作中不断受到重视,但始终无法纠正的不讲求实际、不因地制宜甚至大国主义倾向还是屡禁不止。单靠行政手段去解决行政体制内的弊端就如同临渊羡鱼、纸上谈兵。因此,尽管相关部门年复一年地强调,并采取各项行政措施,但是对外援助的体制、机制、政策、方式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却一直拖到了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在国际政治领域里,中国的受援大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与中国反目,更给中国对外援助事业敲起了警钟,促使中国反思对外援助政策,并开始就援外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图书信息:《外援书札》 周弘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作者简介: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近期出版物有:《重新认识欧洲》《盘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十年》等。本文内容来源于《外援书札》第七章《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与机制》,由腾讯思享会合作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发布时有删减。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编辑整理:李大白腾讯思享会(thinkerbig)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7.新中国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27.新中国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 材料三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二十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
(22分)保障经济发展活力离不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雏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材料二: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而且,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的规定,虽然该局应向美国财政部上缴纯收益,并向亚拉巴马与田纳西两州缴纳部分出售电力收入,但该局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落后面貌,消除阻遏整个美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降低全国电价,普及电力使用,以促进生产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私营公司不愿干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体制创新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贸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东、西部,占68%。
  材料二: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渐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富起来,内地要顾全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根据材料提出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
20世纪以来各国在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时,有许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 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论材料三 由于煤的开采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以及用煤的各种工业之间的缺乏协作,因而矿工们——他们是工业金字塔的真正基础——在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处于极恶劣的境地。这是一个悲剧。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二战后英国首相艾德礼的言论材料四 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三中艾德礼主张煤炭工业国有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艾德礼和戴高乐的相同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材料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材料四& 1934年,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强调“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今天,又把水利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材料五& 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材料六& 我国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1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3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1分)为什么?(1分)(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3)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6分)(4)有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凡是认识都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过程。请运用认识论知识辨析这一观点。(7分)(5)据上图信息说明我国粮价变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形成的自然原因。(5分)(6)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选择题题库:第八章---第十二章
我的图书馆
选择题题库:第八章---第十二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概念的领导人是( C &)A.邓小平B.陈云C.江泽民D.胡锦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 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D.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4.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C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 D &)A.行政力量的支持B.产业结构调整C.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D.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指的是( C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B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 B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收入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9.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是( A &)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C.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D.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10.“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D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1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B &)A.普选制B.民主集中制C.议行合一D.分权制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根本上体现的是(C)A.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作用B.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C.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D.制度更具有根本意义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C.怎样实行民主D.民主是什么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B)A.党的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15.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到多党合作问题的著作是(B)A.《论联合政府》B.《论十大关系》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6.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A)A.四项基本原则B.民主革命时期的共同经历C.统一战线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C)A.以聚居区为基础B.建立自治地方C.设立自治机关D.行使自治权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是(B)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基层民主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民族区域自治19.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最大特点是(A)A.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直选基层组织领导人C.与基层党组织相分离D.与基层党组织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0.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说明( C &)A.人好坏不重要B.个人没有责任C.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D.制度决定人的好坏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D)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C)A.共产主义的理想B.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B)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共产主义D.人本主义24.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 B &)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25.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D)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谐社会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 C &)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2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 A &)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C.发展有序D.秩序良好2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B)A.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行&&&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行&C.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行&&&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2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D)A.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B.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C.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D.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0.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A.政治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我国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在于( ABCD &)A.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面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B.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C.当时人们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与特征D.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显示了巨大成功,缺陷和局限性还有待人民所认识2.陈云在党的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就是要求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 &ABD )A.一部分个体经营&B.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C.一部分报酬自主分配D.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BC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是( ABC &)A.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B.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D.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矛盾的要求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它的主要特征有( ABCD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C.宏观调控的存在D.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在于( ABCD &)A.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取舍不同所有制形式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巨大优越性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D.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8.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是( BD &)A.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C.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优势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9.所有制实现形式( ABCD &)A.是所有制关系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B.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C.直接影响到这种所有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来D.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10.股份合作制经济( AD &)A.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具有资本主义性质C.具有社会主义性质D.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11.近年来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有( ABCD &)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12.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 &)A.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B.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C.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D.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13.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中非按劳分配收入主要有( BCD &)A.集体企业工资收入B.国有企业福利收入C.个体劳动所得D.资产收益14.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 ABD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15.现阶段我国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因为( ABCD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果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D.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的结果1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 ABCD &)A.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B.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C.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D.强调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17.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在于( ABCD &)A.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增长方式转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B.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进入新世纪,自主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C.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D.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18.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是指( ABC &)A.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B.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C.形成强大的国家科技竞争优势D.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新型工业化主要内容是( ABCD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0.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 ABC &)A.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B.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在立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扩大国外消费需求C.分配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实现良性发展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消费制约和促进生产,生产与消费相协调21.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新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是( AB &)A.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B.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C.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D.国家和政府大力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2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 ABCD &)A.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C.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D.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 ABCD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4.人民当家作主是(ABCD)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C.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目的D.依法治国的主题和中心内容25.依法治国的实质是(ABCD)A.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B.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C.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D.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26.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27.在我国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有(ABCD)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C.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2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政策咨询29.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主要是指(ABCD)A.文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C.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D.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力30.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 ABCD &)A.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B.要用“三个代表”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C.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D.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31.胡锦涛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 ABC &)A.贴近时代&&&&B.贴近群众&C.贴近生活&&&&&&&&&D.贴近实际32.建设和谐文化主要包括( ABCD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B.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D.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3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 ABC &)A.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多样化发展、思想多样性的关系B.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系C.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D.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34.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多样性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关系,就是要( ABCD &)A.尊重多样性B.承认差异性C.思想多样性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D.核心价值体系尽可能以广泛共识为基础35.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在于( ABCD &)A.每个国家、民族、文明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B.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C.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向心力、凝聚力、精神动力D.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思想保证3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作用的这一新定位,有利于(ABCD)A.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转变政府职能&&&D. &抑制消极腐败现象&37.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ACD)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B.我国选举民主的主要形式之一&&&C.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D. &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3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根本之策是(ABC)&&&&&A.让人民监督权力&&&&&&&&&&&&B.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C.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D.加强理想信念教育&&&39十八大提出,完善基层民主的重点是(ABCD)A.扩大有序参与B.推进信息公开C.加强议事协商D.强化权力监督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BC)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倡导改革、开放、创新、包容4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是(AB)A.节约资源B.保护环境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42.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提高(AB)A.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C.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提高按劳分配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 C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西藏问题4.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 C &)A.外交问题B.国际政治问题C.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5.“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 C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C.祖国统一D.和平统一6.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有(ABCD)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2.“一国两制”构想( ABCD &)A.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B.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C.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在香港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 ABD &)A.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独立的外交权D.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独立4.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ABCD )A.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5.“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有( ABCD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6.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意见,内容是( ABCD &)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D.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第十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 C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50年代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 B &)A.和平B.发展C.民族独立D.经济联盟3.&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系列主张的我国领导人是( B &)&A.周恩来&&&&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B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B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B &)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7.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所作的最大的调整是实行(C)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完全的不结盟政策D.反美统一战线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D &)A.和平与发展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A)A.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C.决不干涉别国内政D.平等互利10.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B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D &)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所说的第二世界国家有( ABC &)&&&&A.日本&&&&B.英国&&&C.澳大利亚&&&&D.巴西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BCD)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在于( ABC &)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B.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C.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D.是基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必然选择4.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含义是( ABCD &)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D.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5.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应该是( ABCD &)A.民主的世界,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B.和睦的世界,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C.公正的世界,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D.包容的世界,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 ABCD &)A.大国是关键&&&&B.周边是首要&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D.多边是舞台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BCD &)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 B &)&&&&A.维护全体职工的经济利益&&&&B.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C.稳定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2.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 B &)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B.他们主要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C.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D.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B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C.新的资产阶级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 B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C.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各自独立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D &)A.阶级矛盾问题B.阶级斗争问题C.民族冲突问题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 C &)A.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B.拥护共产党的领导C.爱国主义&&D.共同的文化传统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 A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民族团结&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 A &)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9.在“四个尊重”的方针里,核心是(C)A.尊重知识B.尊重人才C.尊重劳动D.尊重创新1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 &)&&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B.民族互助C.民族融合&&&&D.民族交流&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 D &)&&A.各民族共同繁荣&&&&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C.民族地区稳定&&&&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12.&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C )&&&&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D.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C.打得赢、不变质&&&&D.加强战备、服务经济建设&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新时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有(ABC)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C.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削弱,自主性大为增强D.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翁,又是私营企业的雇佣劳动者2.新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有(ABC)A.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B.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C.在各类非公经济企业中就业的职工已经达到职工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D.80后新工人开始成为骨干力量3.我国知识分子是( ABCD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C.文化、教育、科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D.科技兴国的主力军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 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C.个体户&&D.私营企业主&5.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政策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体是指(ABCD)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 A &)&&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B.它由什么人领导&&C.它的党员出身于哪个阶级D.它的党员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 A &)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B.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 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 B &)A.党的根本任务的体现&&&&B.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C.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D.党的奋斗目标的体现&5.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C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D &)&&&&A.理论联系实际&&&&B.实事求是C.独立自主&&&&D.密切联系群众&7.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B &)&&&&A.放松思想工作&&&&B.脱离群众C.党政不分&&&&D.组织涣散&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共产党性质是指( ABCD &)A.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 ABD &)&&&&A.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B.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由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D.人民的拥护和选择的结果&3.党中央强调指出,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 ABC &)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C.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D.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4.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的方针是( ABCD &)A.标本兼治B.综合治理&C.惩防并举D.注重预防5.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是( ABC &)A.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在于(ABC)A.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与时俱进地把握了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B.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要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时代前列领导改革开放,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C.也是适应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切实解决党自身建设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治国理政、自身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必然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得到加强D.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构想的必然要求7.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主线是(AB)A.先进性建设B.执政能力建设C.作风建设D.思想建设8.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是(ABC)A.党要管党B.从严治党C.为民、务实、清廉D.学习、创新9.按照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党的建设的重点是(ABCD)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B.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C.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D.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ABCD)A.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B.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C.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D.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1.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ABCD)A.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C.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D.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2.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ABCD)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B.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C.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D.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1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经验是( ABCD &)&&A.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B.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D.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4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建设(ABC)A.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C.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改革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经济体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