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读高中,但是以后想想自学建筑设计计,有没有哪里可以读适合高中生的建筑设计课程啊?

查看: 3103|回复: 11
有哪些建筑类的学生竞赛可以参加呢?在哪里可以找的到相关比赛信息啊?
在线时间154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邑团练, 积分 4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如题,现在想参加竞赛,尝试下!但一直没弄清楚在哪找竞赛信息?有没有人知道呢?谢谢大家了
在线时间637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在你帖子下方出现了很多链接 在大学生设计广场板块也有相关主题【学生竞赛】
在线时间23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乡士官,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 积分
最近有霍普杯和嘉普通杯
在线时间154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邑团练, 积分 4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在你帖子下方出现了很多链接 在大学生设计广场板块也有相关主题【学生竞赛】
那些很多时间都不是现在的了
在线时间154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邑团练, 积分 4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最近有霍普杯和嘉普通杯
嗯,谢谢。霍普杯感觉高端了些,现在做不来
在线时间637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那些很多时间都不是现在的了
你可以根据竞赛名字搜竞赛主页啊笨笨搜完了就有最新的时间了呀~
在线时间384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都将军, 积分 21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2 积分
同楼主,我也想知道
在线时间14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土新兵,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霍普呗 ,专业技术含量
在线时间159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都将军, 积分 25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1 积分
大学生比赛信息网&&& &
搜了下里面建筑方面的不是很全。&
在线时间159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都将军, 积分 25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1 积分
大学生比赛信息网&&/
也是,因为里面不只是建筑的,杂七杂八的都有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e币
拓土新兵,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最近有霍普杯和嘉普通杯
有没有高中生的
以下回复属于恶意灌水!请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我们随时注意到您的言行。
无意义字符串×,无文字纯表情×,在一个主题帖无休止回复×,在多个主题帖回复同样话语()×
网站建设支持者
通过e币充值等途径支持网站建设可获得此勋章
C21课程勋章
学习拓筑学院C21课程唯一凭证
站长推荐 /1
自信,自省,让青春更美丽绽放。建筑学课程设计2017年作业展赛第二期,欢迎你的原汁原味作业!
拓筑学院导航:
课程建筑表现
自我定义学习力
快速畅享您所需
Powered by(美客互娱_Ben)
第三方登录:梁思成弟子、建筑设计大师、朱泾女儿张锦秋
&&&&按:张锦秋生于1936年,其父张竞成是四川人,其兄张镇一,曾居上海,后来随丈夫定居西安。为什么她的建筑作品集取名“大唐芙蓉园”?可能是其母姓唐吧?其母唐淑仪是上海金山朱泾人,是我曾祖父唐东皋的次女,张锦秋就是我父亲的表妹了。今天吃饭时二姑妈唐露雪对我说,你应该叫她姑姑。以前听我父亲说张锦秋很有名气,最近一查才知道她原来是中国工程院士,是梁思成的弟子呢。这是她百科词条:
张锦秋(1936年),女,生于四川成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被选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溶为一体。&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张锦秋,女,汉族,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古建园林研究生。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87年任该院总建筑师,1991年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荣获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0年荣获梁思成建筑奖,同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张锦秋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她成为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
张锦秋于196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以对党的事业忠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科学与艺术的执著追求,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建筑设计工作;无论是在一般工作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她都主动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回地方后认真传达和宣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1966年作为首都研究生代表,张锦秋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报告。“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她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被视为荒僻之地的西安,从此落地生根,在中建西北院一干就是44年,其间曾有多次机会返京或“东南飞”,她为了信念和追求一次次地选择了坚守。如今张锦秋的作品作为标志性建筑,装点着三秦大地,而这一座座建筑又都承载了她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创新的记忆,西安成了她不能释怀的第二故乡。
2006年10月举行的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上,张锦秋由衷的感慨:“到陕西、来西安的选择对了。清华培养了我,三秦大地滋养了我”,“能设计出这样规模的一批建筑作品与陕西省、西安市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勇气。张锦秋同志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唐风建筑风格。近半个世纪以来,她孜孜以求地在“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并努力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创新实践,因地制宜,因题而异,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她创作的七卷本《〈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为从事建筑的年青学子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宝典;从公用到民用、从纪念性殿堂到宾馆及现代民居、从博物馆到宗教建筑、从建筑单体到大型园林及城市设计,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建筑美景和相连的园林点靓了陕西,让世人为之惊叹。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早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张锦秋就参与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1976年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来到中建西北院后,在“华清池”大门设计中建立了唐文化概念,从阿培仲麻吕纪念碑设计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的风格。为了探寻传统建筑与现代工艺、材料相结合的融合之路,张锦秋同志付出了艰辛努力。为精确把握唐代建筑尺寸、掌握第一手资料,八十年代初期她克服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等困难,东去山西考察我国仅存的两处唐代建筑,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如饥似渴地速写、测绘、摄像。设计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时,张锦秋头顶酷暑带着设计小组踏堪地形,实现新图书馆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和南湖的创作是对陕西生态的复兴和环境的重建。
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张锦秋设计的长安塔
革命纪念馆实施了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总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均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的需求,预留了发展余地,收到了预期效果。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虚怀若谷、桃李争妍的胸怀。张锦秋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奋斗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笔不离手,她在出差、开会途中、候机间隙总是手不释卷。社会活动、接待来访挤占了大部分的上班时间,构思、创作、研究、审图、解决工程出现的问题大都在休息日和晚上进行。在讨论问题时她总是凝神倾听完每一位青年人的发言,对年轻人的提议耐心细致进行点评,对好的见解总是大声称赞,让年轻技术人员在每一次工作探讨都能多一份收获,提升技能,增强工作信心。除了技术上悉心指导,她还将自己的工作体验倾心传授,让自己的学子们要自信,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今年10月20日,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深感这个大奖并不属于我个人,这是我们团队的光荣,同时也是献身于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建筑人共同的荣誉。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同时,我也代表今年全体获奖人向祖国承诺: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探索、努力创新,为祖国的发展、富强贡献自己一生的力量”。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
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
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毕业于高等学府的建筑系,长年累月地奔波于桥梁、公路的建筑工地。幼小的锦秋就随着家的流动和迁移,不断变换着生活环境。
学生时代迷上了文学的张锦秋,几乎读遍了她在学校所能够借阅到的文学著作。
唐诗、宋词、三国、红楼、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罗曼罗兰、巴金……最后图书馆老师不得不告诉她:这里已经没有她没读过的文学作品了。读完这些文学作品后,张锦秋和许多青年人一样,自然而然做起了作家之梦。
这一年她还是一个正在上海务本女中读初中的中学生。
初中毕业,没和父母商量,她自作主张同时报考了三所学校。一是创办的行知艺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因为她除了文学,还喜欢画画;二是上海国立高等机械学校,这是所著名的名牌技术学校;三是以教学质量远近闻名的。
结果三所学校都发来了录取通知书。&
怎么办?小锦秋这时不得不请出父母帮她作出选择。
父亲说:你年龄还小,不要急于进入社会,还是上高中,然后进入大学深造。
懂事的张锦秋不等母亲说完,就说:我就在务本女中读高中。
18岁高中毕业,张锦秋报考了建筑专业。
命运之神直接把她交付给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指导她的专业学习。
这位建筑大师不是别人,正是梁思成教授。
1963年,梁思成去广西考察,造访了真武阁,回来后准备写一篇关于这座古建筑的文章,他约张锦秋去作笔录。
这是一个天气非常晴朗的上午,书房外一片郁郁葱葱。在洒满阳光的书房里,梁教授一边踱着方步,一边斟字酌句慢慢口授他的文章,偶尔停下来推敲一下用词,又继续口述下去。张锦秋坐在梁先生的书桌旁一字一句迅疾记录。也不过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梁先生口授完了,一篇精美漂亮的文章通过张锦秋的笔录就此诞生了,不用改一个字,不必换一个词。
她说:“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学问家,我才对‘仰之弥高’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给我树立起了一个人生奋斗的标杆,引导我一生为之努力……”5年的大学生活,张锦秋跟着梁先生和莫宗江教授学习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中国园林建筑。
“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1966年春,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古城西安,在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师生涯。
当然,在“文革”这一非常时期,张锦秋和许多知识分子的遭遇一样,今天被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明天又被叫回来充当“臭老九”,被狠批狠斗。
在上海搞城建的父亲即使身患癌症也难逃批斗的厄运。张锦秋回上海趁探望病重父亲的机会,到父亲所在单位询问:父亲是爱国知识分子,解放后又是市政协委员,到底有什么问题?就此一问,张锦秋竟被扣上一顶“替父翻案”的大帽子。
随着父亲平反的同时,也摘去她头上那顶“替父翻案”的沉重大帽子。时至今日,张锦秋感慨地说,如果问她的一生有什么坎坷的话,这顶帽子所带给她的精神压力大概就算是最大的一段人生“坎坷”吧?1978年,创作设计阿倍仲麻侣纪念碑,&是张锦秋积聚了多年的才华、知识和创作激情首次得以酣畅的宣泄。她以其女性建筑师特有的细腻,设计了这座依岗面湖、周环草坪、碑身挺拔、尺度亲切、唐风十足的纪念碑。她不忘将碑主的《望乡》诗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诗篇以草书体镂刻于碑身两侧。碑顶碑栏饰以日本樱花和中国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纪念碑气质古朴,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以这座纪念碑的成功设计为嚆矢,张锦秋在建筑设计界脱颖而出。空海纪念碑院,被人们誉为“三唐工程”的、唐歌舞餐厅、唐艺术陈列馆,珍宝阁、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钟鼓楼广抄…一个又一个的建筑构思,从她脑海里倾泻到图纸上,又见她娇小的身影奔波在工地现场,将图纸上的一切化为一座座实实在在的建筑物。
若非要从张锦秋的建筑设计中,寻觅到她作为一位女性建筑大师究竟和男性建筑师有何不同,大概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的创作方法与中国大部分建筑师没有什么不同,确切地讲是大同小异,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就以她80年代设计建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它可以说是张锦秋性格形象的逼真写照。
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于1987年,其规模仅次于北京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张锦秋首次成功地采用了宫殿的形象和其布局设计,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只采用楼阁式造型设计的传统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构思: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飞&
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问张锦秋何以放弃偌大的宫殿式建筑色彩不求亮丽,却以沉稳的白灰色为主调“其一是受国外许多名建筑的影响。欧美博物馆大量采用石料所形成的永恒感使我赞赏不已。那种灰白色调子平稳安详又充满活力。其二是国画‘水墨为上’的观&念。王维《山水诀》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了各代画家追求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这种高雅的格调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极深。
我们决定在陕博这座‘宫殿式’建筑上作一尝试……”当人们赞许她的“新唐风”建筑艺术成就时,她的回答十分简单:“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摘自《》2000年第3期商子雍文&。
唤醒中华建筑魂
1936年10月,金秋季节,她在“锦官城”呱呱坠地,长辈取名为“张锦秋”。
这个名字正好对应着叙事的三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哪知道多年以后,张锦秋真的成了个“人物”。
从1987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1年,她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她当选为首批院士;2000年,她荣获;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评选中,她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榜上有名……
对于这些荣誉,张锦秋不太在意。“建筑师就是个服务行业,不必看得那么高。”说话时,她带着一丝微笑,慈祥,谦和。谈及开心处,她掩面大笑,发出“真逗”、“特逗”的感慨,和蔼亲切,一见如故。
她的办公室里除了书就是花草,离西安北城墙只几步之遥。城墙维系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魂魄,而张锦秋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心血,设计出一座座雄壮秀美、质朴舒适的建筑作品,和城墙一并呵护着西安,传承着中华建筑的千年文脉。
迈入建筑行
巴金对她说:“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追求和崇拜的目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字里缺少“事件”成分的张锦秋,小时候对讲述“事件”的文学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
1948年,她随父母举家迁往上海,进入立务本女子中学(后更名为本立第二女中)就读。很快,学校图书馆里的老师就认识了这个小姑娘,因为她成了这里的常客。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屠格涅夫……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她悉数拜读。很快,小小图书馆满足不了她的胃口———能读的书她都读了。
张锦秋开始展望自己的作家梦。她提笔向巴金写信求教,并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巴金这个笔名的“金”字来自于克鲁泡特金,但这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你怎么可以崇拜他呢?
在热切的盼望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巴金回信了。现在信件已经遗失了,但张锦秋依然记得巴金给出的解释:“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追求和崇拜的目标。”
巴金的回信让她兴奋不已,就在作家梦正酣时,父亲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临近填报大学志愿前,父亲要求张锦秋放弃当作家的想法,理由是从事专业文学写作必须具备非凡的天赋,光作文写得好成不了大气候。他还分析了张锦秋的学习情况,认为她的数理化成绩不错,美术也不赖,适合当建筑师。&
张锦秋说,父亲期待她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还因为他有个愿望,当时她的兄长已经在学习造船技术了,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我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现在细细回想,张锦秋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抵触就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主要是因为建筑设计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毕生从事公路技术工作;她的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课程考试拿过满分;她的大舅舅留德学习建筑设计,一度在建筑系任教(海棠注:其大舅是同济大学教授唐英,小舅就是我祖父唐杰);而姑妈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
张玉泉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师,也是我国首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在上海期间,张锦秋一家就住在姑妈张玉泉宽敞的家里。
张锦秋至今记得,家里的餐厅、卧室都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她经常在这些桌子的大图板上写作业。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张锦秋有事没事就拿来翻翻,当娃娃书读。特别是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张玉泉设计作品的照片,“照片上的房子好漂亮,都是我姑妈设计的,我可自豪了。所以,从小我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让张锦秋毅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弃文从工。不过,爱好文学练就的修养让她受益一生。文学的气息,充盈在她作品的形与神之间。
大师身言教&徜徉清华园
对她说:“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
1954年,张锦秋如愿迈进清华大学校门,就读于建筑系。从1961年开始,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术泰斗梁思成先生。
在本科学习期间,张锦秋总是怀着仰慕的心情,远远地看着这位整个建筑系的学术领袖与精神领袖。一旦跨入他的门下,张锦秋发现,这是一位平和、亲切、儒雅的前辈。
梁思成的书房成了师生之间的另一个课堂。张锦秋对这个“教室”里的摆设历历在目:“书房朝南,两个大窗,十分敞亮。房间东端当中布置着梁公的书桌。书桌对面的西墙排满了书架。书桌右前侧是一条长沙发。左前侧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简朴舒适,紧凑而不拥挤。冬春之交,梁公喜欢在书桌右角摆一盆‘仙客来’,挺秀的朵朵红花显得生意盎然。”
就是这样一个温馨的所在,为师者侃侃而谈,求学者洗耳恭听。梁思成言行的点点滴滴,张锦秋铭刻在心。
有一回,梁思成说他喜欢豪放的、有“帅”劲的艺术风格,但是他的字和画工整有余,“帅”味不足,并引为一生的遗憾。他还顺手从案头拿起一份手稿让张锦秋看,并道:“看到自己‘帅’不起来,所以我就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字,至少要使人家看得清楚。”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锦秋说:“就是这句话,使我以后再也不敢伸胳膊伸腿地乱写‘自由体’了。”
梁思成对这位“女将”关怀有加。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也参与研究,但这个学生却自有主张。
张锦秋参加了建筑历史教研组的古建筑考察活动,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后又到无锡、苏州、杭州、扬州、上海考察了古典园林,“我彻底为之倾倒,中国古典园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时隔将近50载岁月,张锦秋回忆起给她带来的震撼,还兴奋不已,感慨系之。
情定园林,她决定论文选题围绕园林展开。但张锦秋感到自己好像犯了什么错误,因为有老师和同学告诉她,别人想跟梁先生一起工作都苦于没有机会,你张锦秋怎么可以这样自作主张!
张锦秋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怀着一份忐忑,她走进了梁思成的书房。“那是一个黄昏,斜晖脉脉,书房的空气宁静舒缓。梁公笑容可掬地坐在他的圈椅上,又像是讲正事,又像是聊天地谈了起来。”张锦秋曾经这般诗意地写道。结果,梁思成尊重她的意愿:“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
后来,张锦秋的研究课题与颐和园后山有关,其中涉及乾隆关于后山西区风景点的11首诗作。由于乾隆写诗喜欢用典,有些近于冷僻,张锦秋就用小纸片抄好这些诗句,向梁思成请教。“万没想到,对我的提问,他随口就说出了出处。”张锦秋举例说,像“椰叶定无何足拟”句中的“椰叶”的出处,梁思成立即说这引自《》“槟榔无柯、椰叶无阴”一句。
当时,梁思成兴致很浓,在这些抄写诗句的纸片上亲笔写下注释,这些纸片张锦秋一直保留到今天,“尽管都发黄了,但我视如珍宝”。说话时,她沉思神往,满怀深情。
前段时间,梁思成在北京的一处故居面临被拆迁的危险,张锦秋很是揪心,如今总算保留了下来,她说有机会到北京要前往拜谒。
在她的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的热情关怀,他的渊博知识,对专业真挚的感情,继承发扬祖国建筑传统的雄心壮志,对于鼓励我们年轻一代热爱专业、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为祖国的建筑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和梁思成一样让她深受感染的,还有先生。
他是梁思成手把手教出来的,没有大学学历,但被破格提拔为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决定让他担任张锦秋的园林论文导师,因为“他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不但对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对这种东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情一景都能讲出许多道理。”
让张锦秋情定中国园林的两次考察活动,领队正是莫宗江。“每到一处,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生。”
莫宗江对张锦秋的研究指导自有一套。他先让张锦秋研究颐和园“意迟云在”、“重翠亭”和“千峰彩翠”这三个处在游览道路上的建筑的景观特色,再让她把昆明湖中的这个岛屿作为景点进行研究,然后给她定的毕业论文课题是研究颐和园后山西区风景点的园林现状和造景经验。“莫公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一步步引领我进行学术的攀登。”
除了学术上的引领,莫宗江以自己的文人性情影响着张锦秋。他曾经说要带学生去看大雨之后的香山瀑布,尽管最终没有成行,但那样的情景让张锦秋至今依然神往。
西安的古城墙保留得非常完整,张锦秋最喜欢的是北城墙,因为它是西安城里为数不多的没有经过修缮的一段。作为传统建筑大师,张锦秋对城墙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段时间,看到北城墙旁边的房子又要拆迁,她担心这段城墙也会翻新。
在西安,张锦秋的名字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紧密相连。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纪念院和刚刚落成的大唐芙蓉园,与很多城市中显眼的西式建筑相比,从张锦秋的作品中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气息。
张锦秋1966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来到西安,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四十年。有人说,她的建筑以开创“新唐风”而自成一派。
张锦秋的代表作就是,这是她来到西安之后接受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在70年代,周恩来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了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的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当时的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而陕博在设计上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历时四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对外开放。它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被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选用大量的精彩图照,创作手记,平、立面图,以及彩色表现图,生动地再现了大唐芙蓉园的规划设计与风貌。
重点建筑设计如下:
1.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981年国家建工总局优秀工程奖
2.陕西省体育馆
1986年陕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3.法门寺工程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1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
4.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二等奖
5.三唐工程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2年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6.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3年中国建筑学会首届建筑创作奖
1993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7.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
2000年建设部优秀规划二等奖
8.慈恩寺玄奘纪念院
200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2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2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9.群贤庄小区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10.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11.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曲江宾馆
2003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12.黄帝陵祭祀大殿(院)工程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13.大唐芙蓉园
2006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6年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14.延安革命纪念馆
201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与张锦秋是清华大学的同学。当年,作为建筑系里的白专典型,韩骥被分派到了宁夏,红专典型的张锦秋为了跟随丈夫,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作为支援三线建设的专业人员来到了西安。两人分居七年之后,韩骥才调到西安,在西安市规划局工作。因为各自的岗位不同,两人在工作中也会产生矛盾。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位于西安市城中心的钟楼,是我国古代存留下来最完整的钟楼,与它对望的则是建于明代的鼓楼,晨钟暮鼓遥相呼应,成为西安人的骄傲。但是80年代时,在之间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危房区,规划部门决定拆迁后在钟鼓楼之间建一个广场,但是这个计划十年都没有实施。
张锦秋的丈夫韩骥曾是西安市规划局的副局长,在钟鼓楼广场的改造过程中,两人甚至在会议上争论起来。由于资金问题,广场的方案始终无法实施,于是张锦秋在家里给韩骥出了个主意。
张锦秋在她的设计图上写到:“突出标志性建筑,延续古城文化带”。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商业区。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了城市的背景。作为建筑师,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因此在西安就有这样的传言:张锦秋是位不好合作的建筑师。
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
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常务理事
2001年-2005年担任副理事长
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奖[1]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读高中需多少学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