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土地的自然特性反射率的土地的自然特性特性有哪些?

当前位置: >>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 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有关土地资源的基本数量、土地特征、质量状况、土地类型分布等自然方面的数据; 有关土地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数据; 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权属方面的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
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评价。 具体任务包括: 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质量,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等定级; 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1)明确调查任务 (2)组织专业队伍 (3)前期工作计划,拟定技术路线,编制预算,分解任务。 (4)收集资料 A、地形图;B、遥感资料;C、背景资料调查: 自然资料: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 社会资料: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劳动力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等。 (5)准备器材 2、路线调查 3、拟定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4、野外调查 (1)地类测绘 (2)地物补测 5、室内工作 (1)航片判读 (2)地图内业的转绘编制 (3)面积量算 (4)成果图的整饰与报告的编写 6、检查验收 (1)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因天下垦田数不实,皇帝下诏州郡检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土地丈 量。 1 (2) 历史上大的土地清丈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方田均税法、径界法、推排法和鱼鳞图册法。 (3) 上海市于 1927 年 8 月开始地籍测量,是中国用近代测量技术进行地籍测量最早的地方。 (4) 1958 年 10 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主要查了耕地土壤,没有量算土地利用分类面积。 1966 年完成,提交四图一志成果,即全国 1:400 万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分区图和土壤养分图及 全国土壤志。 (5) 八十年代国家级土地遥感概查遥感概查工作分三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从 1980 年 6 月――1982 年 2 月,第二阶段 从 1981 年初――1982 年 5 月,第三阶段从 1982 年 8 月――1983 年 12 月,提交结果有: (1)全国分省农、林、 草等 15 种地类面积; (2)全国 1:200 万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象图; (3)制成全国 1:400 万地势卫星影象图; (4) 绘制了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1;25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制图》成果 1985 年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 (6) 英国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工作开展最早。 (7) 日本全国性大比例尺土地利用调查制图做得较多、较好。1974 年,国土地理院利用航空像片开始编制全国 l:2.5 万土地利用图,这是土地利用制图方面一项跨时代的跃进。 (8) 所谓三斜法,就是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尽可能作成同底之三角形且三角形个数要少) ,按比例在图上量 取三角形的底与高,进行计算面积。 ◆土地详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土地家底不清的状况急待解决 土地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不实,主要原因是:1、土地度量衡的不统一。2、部门土地分类含义差异。3、缺乏统一 规程的全面调查。4、统计数据失真。 (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实事求是路线的需要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此,需要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清查。 (三)土地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的需要 (四)改革开放的需要。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对土地的权属,数量与质量更加关心了,特别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由无偿、无限期,变为有偿、有限期。土地可以流转,建立了土地市场,人们开始关注 土地的评价、估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土地作为资源与资产,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土地“家底”不清的状况已 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土地调查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五)农业发展与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耕地家底不清,有好几个数字,在这种情况下,对耕地的利用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首先是不能科学地 进行耕地资源供需总量平衡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其次是不利于对耕地进行科学管理。第三耕地数量不清,就难以根据 人们食物构成的变化和经济建设对耕地的需求,科学地调整耕地利用结构;第四土地家底不清,就做不好土地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势必影响农业现代化。因此,土地详查是农业生产决策的需要。 (六)国家规划和建设计划需要 ◆第一批九个土地详查试点县: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嘉定县、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黑龙江省集贤县、山西省闻 喜县、河南省光山县、湖南省新邵县、江苏省宜兴县、陕西省绥德县等 9 个县(区、旗)分别代表大城市郊区、牧 区、农区、丘陵山区、黄土沟壑区等不同类型。 ◆土地详查的目的与任务: 2 ( 1 )查实大队(村)和农、林、牧、渔场、生产队(或分场)等基层单位的土地面积,建立土地统计制度; ( 2 )满足社队和国营农、林、牧、渔场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组织农、林、牧、渔生产,实行科学种田、 科学养殖的要求; ( 3 )满足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区划、规划的要求; ( 4 )满足以大队(村)和农、林、牧、渔场 为单位进行土地登记,建立土地档案,全面管理土地的要求。 ◆郁闭度: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土地类型调查:是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他们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土地类型调查的要求①为综合农业区划服务。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性质,为不同的农业 类型区提出更切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合理配置。②为土地评价服务。土地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土地对农 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以及各种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只有清查各种土地类型的特性,才能科学评价其对各种土地 利用方式的限制性和适宜性,进而确定不同土地类型单元的合理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③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 划服务。摸清各类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生产潜力,是制定国民经济长期规划的基础,对于制定国家的土地政策、人 口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④土地类型调查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区域土地资 源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进行土地类型调查要综合地调查研究土地类型的各个构成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认识他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些构成要素与土地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拟定一个反映调查区域土地类型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 的分类系统,然后才能进行野外调绘和制图工作。 ◆积温: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其他因子都能够得到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育速度成长相关,而且 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干燥度:指可能蒸发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其倒数称为湿润度。 ◆地形地貌 1、大、中地貌 (1)山地 极高山 高山 中山 低山 (2)丘陵 (3)平原 (4)高原 (5)河谷盆地 2、几种特殊地形: (1)岩溶(喀斯特)地形; (2)红色岩系(丹霞)地形; (3)黄土地形; (4)风成地形。风成地形分为风蚀地形和风积地形两类。 3 成因上分为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两大类。堆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山麓洪积扇平原、河流冲积平原、三 角洲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 陆地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基本可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 3 类。 山地高度界限一般可划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 &―― ―1000m从绝对高度上看: 3、微地形或微地貌 4、海拔、坡度与坡向 ◆地形地貌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任务要求,搜集有关调查取得的地质、地貌图件和资料、地形图、航片、卫片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 1、地形图、航片和卫片的判读与分析; 2、实地描述; 3、绘制断面图; 4、地形描述 ; 5、资料整理和分析。 ◆地质调查调查内容 1、岩石类型: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类。 2、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主要风化壳类型有: (1)含盐风化壳; (2)碳酸盐风化壳; (3)硅铝型风化壳; (4)铁铝风化壳; (5)碎屑风化壳; (6)渍水离铁风化壳。 3、沉积物: (1)坡积物; (2)洪积物; (3)冲积物; (4)湖积物; (5)风积物; (6)滨海沉积物; (7)冰川堆积物。 ◆地质调查方法:除搜集调查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和相应的资料外,还要注意收集地质钻孔和 打井的资料,以了解调查区岩性、成土母质和风化壳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类型调查制图时有必要到野外实地 绘制相应的断面图以表述不同岩石类型和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要记载特殊土宜植(作)物与岩石类型或沉积 物类型的关系。 ◆土壤调查内容 1、地表特征: (1)石块度等级; (2)岩石露头度; (3)侵蚀的迹象; (4)盐分或碱分的存在。 2.剖面特征:土壤剖面调查描述的内容有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层厚度、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等。 土壤调查还包括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碳酸盐含量,以及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等,根据需要决定采样或测试项 4 目。 ◆土壤调查方法:通过对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志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对调查区的 土壤性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实地调查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按土壤调查的技术规程要求挖掘剖面。描述记载 剖面特征和采样分析。实地调查还要注意访问农民,了解该土壤利用的特点、生产水平、改良利用的经验,等等。 ◆土地类型分类应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2) 多级分类制的原则; (3) 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 ◆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系列成图。 ◆超比例尺制图单元的技术处理有夸大法、符号法、合并法和组合复区法。 ◆土地资源调查可以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包括: (1)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权属、界限和土地总面积; (2)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得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所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3)了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的途径和优化利用结构的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人类按照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生产利用经营方式。土地的生产利用方式,既受土地 自然条件的限制,又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是人类长期改造利用形成的。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并不等于某一时刻的 地表覆盖物,而是某一断相对未定时期内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是一个自然历史经济的复合过程的体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二)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三)多层 次系统性。 (四)体现土地利用现状的实用性。 ◆1984 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984 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规定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按两 极续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类型以土地用途为主要划分依据,分为 8 类,二级类型以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要 划分依据,分为 46 类。 ◆下列几种情况不能计入耕地:间作或临时种植农作物的专业性果园、林地及其它专业苗木地;牧区的饲料地;农民 宅基地的菜地;铁路、公路的沟渠边坡暂时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原为耕地,现在已经批准的基建地,但尚未动工仍种 植农作物的土地。 ◆迹地:森林采伐或火烧后的土地。 ◆2001 年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该系统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有 3 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 15 个,原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 8 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 5 个地类等 5 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 5 个一级地类及原来两个 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去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 8 个 地类构成建筑用地;原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土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 未利用地。三级地类设 71 个,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合并、增设的。 ◆地形图的分幅分为正方形(或矩形)和梯形两种情况, 在小面积的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 一般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分幅。 ◆梯形图幅的分幅与编号 1:100 万地形图分幅编号是国际间统一规定的,是按经差 6°、纬差 4°分幅的。从赤道 起分别向两极至 88°为止。每隔纬度 4°为一横列,每列依次用大写英文 A、B、C、D、?,Z 表示,由经度 l80°起, 自西向东,以经差每 6°为一纵行,全球共分 60 纵行,每行依次用 1,2,3,?,60 表示。所分幅的每一梯形小格为 一幅 1: 100 万地形图, 其编号是该图所在的横行字母和纵行阿拉伯数字组成, 如北京所在 1: 100 万的图幅号为 J-50。 5 在 1:100 万的图幅内,以经差 30′、纬差 20′,把一幅百万分之一图幅分成 144 幅 1:10 万地形图,其编号是在 1: 100 万图幅编号后面,分别用 1,2,3,?,144 表示,如 J-50-5。大于 1:10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则以 1:10 万图 为基础进行逐级划分,―幅 1:10 万地形图划分四幅 l:5 万地形图,分别以甲、乙、丙、丁表示;一幅 1:5 万地形 图划分四幅 1:2.5 万地形图。其代号为 1,2,3,4;在 1:10 万图的基础上划分为 64 幅 1:1 万地形图,其代号为 (1),(2),?,(64);一幅 1:1 万地形图又划分为 4 幅 1:5000 地形图,其编号是在 1:l 万地形固编号后加上 a,b, c,d 代号。 ◆地形图的符号注记:地形图符号可参阅图例,根据实地景物与地图符号在比例尺方面的关系,可以将地形图符号分 为依比例尺符号、半依比例尺符号和不依比例尺符号。 ◆注记:它可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三种。 ◆地形图上的标志: a、图幅名称及图号:图名是以图内最著名、最重要的地名来命名的,图名和图号位于此图廓外的正中央。 b、接图表:为便于拼接图幅,在此图廓左上方附有与该幅图相邻各个图幅的图名,打斜线表示该幅回。 c、测图日期等:标柱测图日期、成图方法及制图出版日期。 d、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一般以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表示,注在南图廓线的下方中央处。比例尺是地形图的数学 要素之―。 e、公里方格网:即平面直角坐标格网,之间的间隔为整公里数,公里数的注记应注在内外图廓线之间。 f、经纬图廓及经纬度注记 g、三北方向 h、颜色:为了使地形图上显示的地形醒目易读,出版的图用四色彩印,地物符号和注记用黑色、地貌用棕色,水涯线 用绿色。水部面积涂以浅蓝色,林区面积用浅绿色,公路用黄棕色表示。 ◆等高线:是地面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成的连续封闭曲线。在同一幅图中,根据规定等高距而绘制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 为了便于用图时查算等高线高程, 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描绘的曲线称为计曲线(加粗等高线)。 为了更精确的表现地形, 按 1/2 和 l/4 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半距等高线)和助曲线(辅助等高线)。 ◆山丘和盆地的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有可能在相邻图上闭合), 两者形状相似, 必须用注记高程和标出示坡线来区别。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一端与等高线相连;一端指向下方。山脊和山谷同样可以根据高程注记和示坡线来区 别,山脊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山脊线,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或山谷线。等高线穿过山脊和山谷时,应与山脊线 和山谷线成正交,表示山脊的等高线应凸向低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应凸向高处。用此方法,也很容易区分山脊利山 谷。鞍部等高线的待征是具有两个山头,在分水岭上等高线的高程从鞍部向两边递升,在与分水岭垂直的方向上,等 高线的高程向两边递降。在坡度很陡的山坡,如峭壁峡谷,则不能用等高线而用符号表示。 ◆地形图上表示的湖泊,按其水位变化所形成的水涯线特点以及水质特点划分为四种:水位较固定的湖泊、水位有季 节性变化的湖泊、时令湖和非淡水湖。 ◆道路网在地形图上分成铁路、公路、主要土路、乡村路和人行小路。 ◆常用的丈量工具有:钢尺、皮尺、测绳和测钎等。 ◆水平尺法是将钢尺一端对准地面点位;另一端抬高拉成水平,对准地面点上垂球架的铅垂线或竖立的标杆。倾斜尺 法是用钢尺按串尺法量出倾斜距离,同时测出地面倾斜角,将倾斜距离核算成水平距离。 ◆点位测量的基本方法 a、极坐标法(又称光线法):这种方法是以测站点为极点,用已知点把图板准确定向,在地物的特征点上竖立标尺,用 平板仪照准仪照准标尺,在图板上描绘方向线,用视距法或量距法(直线丈量)测定距离,根据方向线和距离就可以确 6 定地物特征点在图上的相应位置,从而描绘出地物的图形。 b、距离交会法:如图所示,M、N 为地面已知点,由 MN 直接量出或用视距法读出到地物持征点 A、B、C、D 的距离,将 各段距离按测图比例尺用分规截取得图上长度,分别以 M、N 在图上的对应点 m、n 为圆心,以各持征点至 M、N 相应 图上的长度为半径划弧线,则两相应弧线的交点 a、b、c、d,?,n 就是地面特征点 A、B、C、D,?,N 在图上相应 的点位。c、方向交会法:如图所示,分别在已知点 M、N 上放置平板仪,向明显地物特征点 A、B、C、D 等描绘方向线 MA、MB、 MC、MD 和 NA、NB、NC、ND 而得到图上相应的方向线 ma、mb、mc、md 和 na、nb、nc、nd,相应的方向线的交点就是 地物特征点在图上的相应点位。有了这些相应点位,就可以在图上描绘出相似图形。交会时,应该注意交会角不应大 于 150°或小于 30°。4、角度交会法:角度交会法与方向交会法的道理是相同的。首先,在 M 已知点上放置测角仪器(如经纬仪、罗盘 仪等),测出水平夹角∠NMP、∠PMa、∠aMb、∠bMc 后,将测角仪整至 N 点,测出水平夹角∠PNd、∠dNa、∠bNm,由 于在每一个地物持征点上测出了两个夹角,则两夹角的方向线相交点,就是特征点在图上的位置。7 ◆在野外将调查的内容,按规定的符号或文字标绘在图上,称为野外填图。根据野外填图的技术需求,须按准备、定 向、定站、对照、填图等内容顺序进行。 ◆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二)器材准备 保用品等。 (三)资料准备 根据调查地区的位置范围与调查的目的和任务,确定所需地形的比例尺和图号,向测绘管理部门索 取近期地形图以及与地形图匹配的最新航片。此外,还要收集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如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 壤、值被等)和社会经济(如人口、劳力、用地状况、农林牧生产、乡镇企业等)等方面的地图、文字和统计资料。 (四)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的程度因调查任务和专业队伍的技术状况而异,一般包括: 1、组织调查人员认真学习调查任务书、设计书等作业规范等文件,开展技术培训,以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调查 目的、任务和要求,熟悉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技术水平。 (编写调查任务书) 2、初步建立调查区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以及与分类系统相对应的图例符号。 3、根据调查任务和成图比例尺的要求,确定野外填图的精度和最小上图图斑。 (五)选择调绘路线 根据地形图和航片卫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对调绘路线作出选探。调绘路线以不漏、不重、不 乱、视线开阔,能控制一大片为原则。不漏是指不要留下空白,不重是指不走重复路,不乱是指不盲目乱跑,要一片 接一片地扩展调绘面积。地形、地貌不同,所选择的调绘路线也不同。 1、地物稀少、一览无余的平地,一般沿居民地和主要道路走,走成稀 S 形,也可以以主要居民地为中心,成花瓣形 路线。 2、地物复杂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居民地和主要道路,调绘路线为较密集的 S 形。 3、丘陵地区可沿连接居民地的道路走,有时也可沿山脊走,使沟谷、山脊两面都能兼顾。 4、山区多沿沟谷走,兼顾山坡的情况;若需要调绘山顶、山坡,则需要先走山坡,再走沟谷,不要来回爬山。 5、人烟稀少、山高谷深、坡陡路险的大山区,尽量沿小路走。对于某些边远地区,还应考虑文通、治安、食宿、向 导、翻译等事项。 8 根据调查任务大小,组织调查专业队(组),队下设作业组,确定队领导、技术负责人和作业检查员。 调查工作所需的仪器、 工具和材料, 视调查的任务和精度要求而定。 一般包括有测绘器具(如平板仪、罗盘仪、量距尺、直尺、三角板、三棱尺、绘图仪相绘图铅笔等)、各种野外调查手簿、办公用品、生活、交通和劳 6、河网分割地区考虑通行情况,―块一块地调绘。 ◆地形图的定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罗盘仪走向; (二)依线状地物定向; (三)按方位物定向。 ◆确定站点的图上位置 站点:调查者安置图版滞留观察填图的地点,叫做测站点或站立点. (一)用比较法确定站点位置; (二)用后方交会法确定站点位置; (三)用磁方位角交会法确定站点位置.采用此法,相邻两方向线的交会角亦应大于 30°,小于 150°。 ◆对照实地地形读图 地形图与实地对照读图,一般是由左向右,由近及远,内点到线,由线到面。 当对照地形与地貌时,可根据地貌形态,山脊走向,先对照主要道路、河流、居民点和突出建筑物等,再按这些地物 的分布情况和相关位置逐点远片地对照其它地物。 ◆调绘填图 确定地面图形水平投影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就是确定图形特征点的图上位置,这些主要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 ◆调绘填图的方法: (一)比较法 ◆距离交会法 所渭比较法是指比较新增地物与周围地物影像的相关位置,来确定新增地物在相片上的位置。这种方 在需要补测地物点的周围,找出 2―3 个在像片上已有的明显地物点,量出它们到补测地物的实地距 法也称目测内插法。它是新增地物补测和调绘中的最基本、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离,并按比例尺换算为网上的相应距离,用圆规按距离进行交绘,其交点就是补测地物在图上的位置。◆坐标法当补测地物在线状地物的一侧,且在该线状地物上又有可辨别的明显地物点时,则可由补测地物向直线做垂线,量取补测点至垂足的实地距离,以及垂足至直线上明显地物点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后即可标绘在图上。9 ◆截距法苦补测的地物公直线物体的边上。例如,公路、水渠边上的建筑物,则只需量测、补测地物到直线物体上 当地物较少时,可利用一个明显地物点与新增地物点的连线的延长线,同线状地物的交点,量取交明显地物点的距离后,沿直线算得的距离即可确定。 ◆延长线截距法 点至有关点的实地距离,见图 3―17 所示,将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并标绘在图上。调查填图始终要做到点点清(测一点,绘―点,不漏测,勤连绘)、站站清(本站的调查成果要在本站按规定符号填绘 在地形图上,检查无误方可迁站)、日日清(每天的调查资料、填绘内容应当天完成检查、整理和清绘)、幅幅清(每幅 地形图填图完毕后,应及时地进行图幅的全面检查,填完一幅整饰一幅,相邻图幅及时接边),及时发现问题,弥补 缺陷,提高效率,保证填图的质量。 ◆一般地类调绘要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各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含义,准确如实地勾绘出图斑界线。准确是指 地类的范围、位置应判断淮确,不得有错位现象发生。如实就是要求地类的属性、利用现状等应符合实际。不得有虚 假现象存在。 ◆一般地类调绘最小上图的面积,不论所使用的航片比例尺的大小,―律以 1/10000 地形图为准:耕地、园地和水域 为 6.0 L ,相当于实地 600 O;居民点及交通用地为 4.0 mm ,相当于实地 400 O;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为 15.0 102 2 L ,相当于实地 0.15hm 。 ◆一般地类调绘图斑:是指在同一行政村内,由同一地类所构成的地块。图编号的方法是在一个行政村范围内,只能 有一个自然数列,由小到大依次排列,避免重号。除表示图斑编号外,还应该注记地类代号,一般以分数形式表示, 分子表示图斑编号,分母表示地类代号。 ◆线状地物调绘:线状地物是指河流、沟、渠、路等地物。 线状地物的长度在地形图上或像片平面图上直接量取。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丈量。较大河流不须外业调 绘,可直接在地形图量算。两种以上线状地物并列,无法按实际位置表示时,可以保留主要线状地物,移动或舍去次 要线状地物。 ◆零星地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上图最小图斑如果小于规定的最小图斑。 ◆在一个所有权权属单位 A 范围内,有另一个权属单位 B 的土地,则这样的土地为 B 单位的飞地。 ◆外业调查记载表的记载方法:野外调查记载表一律用铅笔填写,填写工作应与调绘同步进行,调绘一个图版就应该 记载一个图斑的有关内容。外业调查记载表的填写,要求内容齐全,字体整洁、工整,不得潦草,书写规范,不得乱 用简化字。若出现错误,可用横线将错误的地方划掉,在上方补写正确的内容,不得涂改,或字上改字;不得追记转 抄,应保持原始记求,应图、表一致。 ◆外业调查调绘整饰:调绘和补测后要及时着墨整饰。当天调绘的内容,当天清绘,做到“片片清,天天清,幅幅清” , 不准积压。各种着墨颜色要求统一。着墨线条要光滑,均匀,粗细适当,不跑线,不变形。 着墨整饰的顺序,―般可先居民点、后线状地物,最后块状地物。线状地物的顺序以先河流、道路,后境界、土地权 属界线。块状地物以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顺序进行。调绘片清绘以后,要及时同邻片、邻幅接边。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概念:境界是指国界和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如省界、地(市、州)界、县(市)界、乡界等,表示 政府行政管辖区域。土地权属界是指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图体、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 用权界线。 ◆权属界线走向的判读方法:权属界线走向的判读,可因不同情况而分别处理。 权属界线沿地性线(山脊线或山谷线)走,则可利用航片,直接在像片上用特种红铅笔勾划出来,然后到实地确定实际 走向及起止点。 权属界线沿线形地物走,则首先要判读权属界线所经过的线形地物在像片上的位置,然后确定线形地物的权属关系, 是以线形地物的中心线为界,还是以它的某一边为界。 权属界线是以直线的形式穿过某一水而,或某一林地,则应判读直线的两端点在像片上的位置,连接两端点即为权属 界线在像片上的实际走向和位置。 权属界线是以曲线形式穿过某一地类时,则可以以地形图上的界线为准,并加以注记,如地形图上无界线可查,则可 以利用目估法或实地补测,在单张航片上或地形图上勾绘出来。 ◆调绘手册的内容包括如下几项:拐点编号;拐点性质;相邻权属;点位说明;领界人。 ◆权属界线着墨整饰 1、以线状地物的某一边为界线时,可以沿线状地物符号的一侧,隔―段距离配置 2―3 节符号。 2、以线状地物中心线为界时,可以沿线状地物符号的两侧。隔―段距离配置 2―3 节界线符号。 3、以实际位置描述界线符号时,符号不能中断,应连续描绘。 4、行政界线、线状地物符号、地类界线可以代替权属界线。 5、位于乡边缘的村界符号换成乡界,位于县边缘的村界符号换成县界。 6、凡有争议的界线,可以 0.2mm 粗,1.5mm 长,间隔 0.5mm 的黑色短虚线将双方所指的争议界线描绘上图。 1122 ◆航空像片像边标记:框标;时表;水准器;压平线;像片编号。 ◆航片图像目视解译标志:(1)形状和大小;(2)色调和色彩;(3)阴影;(4)纹理;(5)图案;(6)位置和布局。 ◆大比例尺黑白航片的判读 A、耕地 (A)水田:像片上水田区的外围,沟渠纵横交错,内部均由毛渠、田埂分割成整齐的块状和格状。若摄影时田中有水, 则呈黑灰色或灰色,无水时呈浅灰色。 (B)旱地:平原上旱地被路、渠、成行树所分割,呈规则形状,中间镶嵌有居民点;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如田坝、笔直 规则条纹的地垄、粪堆等,其色调随土壤、土壤湿度、作物种类、生长季节而变化。在农作物生长前,航片影像比较 明亮,呈白色至灰白色,一般刚犁过的耕地影像色调较深。在作物生长期间,其色调呈灰色或浅黑色。 (C)菜地:一般位于居民点附近,城镇居民地附近往往有大片的菜地。由于一般菜地地块小,种植的蔬菜种类复杂多 样,因而呈整齐的栅格状,色调为块状花斑。从白地的灰白色至生长正旺的黑灰色,大片菜地附近有水渠、水井、粪 池、房屋等附属物。 B、园地 (A)果园:果园果树排列呈整齐规则的棋盘状,或沿等高线排列,特点是行间距离较大,而株间距离较小,每株的影 像为一黑点,立体镜下可观察到单株的树冠。 (B)桑园:呈条状或方格状图案,由于桑树一般较矮小,无高大的树干,因而只能见到细小的颗粒状纹理。 (C)茶园:茶园多出现于长江以南的山地、丘陵区。往往沿等高线种植,不能分清单株,影像为黑、白相间,黑色为茶 树行;白色为行间空白地。 C、林地 (A)有林地:当春、夏摄影时,一般呈黑灰色颗粒状,密集连成一片,稀疏处露出浅灰色空地。根据其构像纹理和阴 影,还可以进―步分出针叶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常构成密集的针点状结构纹理,立体镜下观察到单株针叶树呈塔状, 其阴影为细长的圆锥图形,色调为浅黑色或黑色。阔叶林的树冠为团状颗粒,构成葡萄束状的结构纹理,其阴影一般 呈椭圆形,色调较针针叶林要浅,为灰白至深灰色。在茂盛生长季节,色调比较均一,而在秋季,色调有很大差异。 (B)灌木林:没有发达的树冠,因而没有明显立体感,也没有明显颗粒状。由于低矮,枝叶丛生密集,构成麻点状纹 理,色调呈黑灰色。 (C)苗圃:为密集整齐的深灰色小颗粒状,树冠要小得多,比高不大。苗圃一般位于城市林场和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农 村居民点附近的平地上或林间空地上。 (D)未成林造林地:人工种植的幼树林一般排列整齐,纹理细密,立体镜观察可见树冠影像呈细颗粒状。 D、草地:色调为均匀的深灰色,纹形光滑平坦,与未生长作物的浅灰色或白色的农耕地不同。草地上没有任何人工作 用的痕迹,这正是区分耕地与草地的重要特征。撩荒地的色调与草地相同,但存有人工痕迹。 E、居民地及工交用地 (A)城市:占地面积大,且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根据房屋和街道布局,能够清楚地判读出城镇的平面结构:棋盘式、 放射式或综合式。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一般层次多,落影较长,色调多为浅灰色;砖木结构的房屋一般矮小、落影 较短,色调多为深灰色。 (B)集镇:―胶分布在公路和铁路沿线,通常都有车站建筑物,集镇面积比城市要小,只有 1-2 条主要大街形成商业 区,其它街道窄且不太规则,周围有农田和菜地分布。 (C)农村居民点:一般位于河流附近,山区农村居民点都在大山谷和平坦而近水的地方,周围有耕地且有小路沟通。 窑洞前一般都有―座呈白色影像的小院及有白色的道路与其相连。 12 (D)露天矿、油田和盐田:露天矿在地表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穴,坑穴的两侧呈自上而下的阶梯状影像,周围的山 坡上有较大的排水沟。盐田是滨海的建筑,池埂整齐,类似棋盘,周围其它地物稀少,影像色调一般为白色。油田可 以观察到井架、房屋等散布在油田中的建筑物。 (E)其它工矿用地:一般特征是厂区范围大,有围墙,建筑物高大且种类多,有些工矿烟囱、水塔多,有些工矿常呈 现烟雾弥漫的现象,有些厂矿有铁路通往,有些厂区内管道观横,与道路交错迂回。 (F)铁路:呈深灰色线状,有路基。路基明显与地面分开,有些路基或路沟边有白色线状影像,那是人行小路。铁路 与公路相比,曲线缓和,直线部分笔直,坡度小,避免交叉。沿铁路有车站、独立房等附属物。 (G)公路:宽度均习一致,条带状,走向平直,转弯处有弧形、锐角、直角等,路两边一般有成行的树影像。公路影 像的色调从浅灰到深灰,差别很大。沥青路面反射率低,一般为深灰色,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 (H)乡村道路:影像呈灰色或白色线状,有些地方影像模糊,常呈弯曲形状,宽度不等也不规则。 F、水域 (A)河流和湖泊:水的色调与水的性质、深浅、浑浊度、流速、水面和水底植物生长情况都有密切关系。―般河深影 像色调深,河浅影像色调浅。水面平静时,水面反光,影像呈白色。河流、湖泊影像形状与实地相似。河滩反射光的 能力很强,干燥时呈白色影像,潮湿时为灰白或暗灰,由于河水的冲刷,表面呈波纹不平状。 (B)人工水域:水库四周地势较高,形成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状,堤坝一般为水泥质,呈笔直的白色带状。水塘面积很 小,有规则和不规则形状,其边缘有堤坝等物。沟渠一般为白色的宽带,宽带个间深深凹下的灰色影像即为水流。 (C)芦苇地:色调均匀平滑,呈黑灰色。 G、其它及未利用土地 (A)大面积坟地:坟地上一般都有野草和树相伴,立体影响呈黑色点状。 (B)冰川、积雪:所处海拔地势较高,影像呈白色,色调均匀,和其它深灰色山体差异明显。 (C)沙漠、戈壁:在气候干燥区域,在像片上呈灰白色调,沙地有平沙地、多小丘沙地、波状沙地和多垄沙地等种类。 戈壁滩表面大部分为碎石及砾石覆盖,故影像呈灰色色调。 (D)盐碱地:干燥季节的盐碱地在像片上呈明亮的灰白色或白色斑纹,春季反潮时呈深灰色,雨后呈黑色。裸露的光 秃盐、碱地面与其上生长的篙草,组成浮云状的花纹图案。 (E)沼泽:一般位于河流、大的湖泊沿岸以及泄水不畅的洼地。影像特征为黑、白、灰几种色调夹杂在一起,其中均 匀光滑黑色为水;具有灰白色与深灰色的鱼鳞状图案,表面纹理粗糙的地方为长草之地。 (F)岩石山、裸岩地:岩石裸露,反光能力强,呈灰白或浅灰色,影像上呈不规则的形状,其色调与周围的土壤、植 被等有明显的差别。 ◆卫星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缺点 1、宏观性强 陆地卫星图像使影像具有广阔的视野,可以发现航片上难以发现的宏观地学现象。如地质构造、草原沙化、大型滑坡、 湖泊水位变化、海涂范围等等。 2、多时相重复、资料更新快 卫星十几天或二十几天即可重复覆盖同―地区获得新的卫星图像, 有利于土地资源调查分析和动态监测, 作物估产等。 3、多波段性(即多光谱性) 一方面扩大了资料来源,光谱信息远比航片丰富;另一方面,分波段的光谱资料对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反映,便于用 光学处理或计算机处理的方法合成彩色片,能增强对地物的识别能力,便于各种专业调查应用。 4、多资料性 13 卫星遥感产品除图像以外,能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如几何校正、比值增强、密度分割、合成、自动分类识别等等), 大大增强了专业解译能力和工作效率。 5、近于垂直摄影 卫星图像由于高度大,视场角小,届扫描多中心投影方式,几何误差很小,近于垂直投影。 6、商业性强、价格低廉 卫星图像对全球范围直接成像,无保密性可言,由商业渠道公开出售。而航片属机密资料,不易获取。 7、资料调查速度快、费用省 卫星遥感由于有上述优点,特别是多时相、近于垂直投影、资料新不需要转绘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资料调查的 速度并节约费用。 当然,卫星遥感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分辨力较低。故卫星图像一般用于中、小比例尺调查。但最着资源卫星技术的 发展,分辨力日趋提高,成图比例尺也可逐步扩大。 ◆面积量算方法 一、图解法 此法是在专题地图上量取图形的线长,通过几何公式计算面积。一般适用于外形规整的各级控制面积、碎部面积和线 状地物面积的量算,或与其它面积量算方法配合使用。 对于较为复杂的图形,可以将其分解为―些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图 6―1 所示,然后用 比例尺、两脚规量取这些简单图形的边长,应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这些面积的总和即 为整个图形的面积。为了校核,还需取另外的计算元素(如三角形的另外的底和高)再计算一次。最后按平面的比例尺 换算成实地面积。为了提高量算精度,分割图形时应当尽量使它的图形个数最少,而在同一几何图形内量取几何要素时,应尽可能使选 取的各要素长度比例接近于 l:1,如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又如梯形的中线与高等。对同一图形两次量算的结果在允许 误差范围内,才允许取其平均值。 二、网格法 如果图形的边界线是曲线,测定其面积时,可使用透明网格法或透明网点法量算。透明网格是在透明肢片、玻璃片或 透明纸上刻出或印出间隔为 l、2、5mm、1cm 的互相垂直的直线网。使用时,将透明网格蒙在欲测的图形上,固定不 动,数图形边界所包含的方格数。再根据制图比例尺,计算实地面积。 注意事项: 1、每个图形至少应当量算两次,两次蒙图方向应改变,当同一图斑两次量算面积之差与其面积之比小于表 6-1 所规定的允许误差时,方可取平均值,否则应更新蒙图量算。 2、方格法量算小图班精度较高,应用较广。方格法量算面积的精度,取决于破格凑整误差、网格制作精度和图 形轮廓周长与弯曲的程度。 14 3、方格法用于大图形,易出差错。 三、求积仪法 求积两臂夹角,若最大夹角不超过 150°,最小夹角不小于 30°。 使用求积仪,为保证其量算精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图纸要干整、光滑,工作台面要平稳,图纸最好没有接边,如有接边可以分两次量算。 (2)求积仪最适宜量测面积大且长宽相近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不适宜量测过于狭小的图形,如道路、河渠等。 (3)面积过小(小于 1cm )的图斑不宜用求积仪法(要用的话,一定要多绕行几圈,求其平均值) ,可用方格法。图 形面积为 1―2cm 时,应重复绕行 3 次以上。图上面积为 2―5cm 时,应绕行 2 次,取平均值。 (4)对同一图形必须量算 2 次,两次所得分划数的差,应符合允 许误差范围,否则必须重测。如果精度要求高,应用极左位置和极右位置各测 2 次,取其平均值。在调换左、右极位 时,极点千万不能移动。 (5)求积仪极点应置于图形外,但如图形较大,航臂不足绕图形量测时,可以把图形分割为若干块、逐块量测, 结果累加。 (6)用描迹针跟踪图形轮廓时,速度要均匀,而且要小心谨慎。发生大的偏离时,不可以沿道退回到界线上,而 必须重新从起始点开始绕行。 四、沙维奇法 沙维奇法也称控制法,当图斑面积超过 400 cm 时,若欲获得较高的精度,宜采用沙维奇法。 沙维奇法是利用公里网格,将欲运算面积的图形划分为整方格和非整方格两部分。整方格部分的面积可直接由公里网 格理论面积计算而得。为量测非整格部分的面积,可将几个公里网格分为一组,用求积仪分别量算其图形内的破格部 分面积和图形外部分的面积。用公里网格的理论面积作控制,对图形内的破格面积进行平差。平差后的破格面积与整 格面积之和,即为待测图斑的面积。 ◆计算机方法 计算机量算面积是通化数学化仪将地物形状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信息,然后经过对信息的计算、平差、引正 后得到所需的面积。 利用计算机进行面积量算,其误差主要来自描迹误差。任何一个连续曲线围成的一个封闭图斑,由操作员通过数字化 仪点入计算机中,变成一组离数据围成的由折线组成的多边形,与原图形相比,必然存在误差。这就要求操作员点入 时尽量密些,尤其是图斑边界曲率较大时,更应加密点入。另外一个误差是由人的视觉引起的,由于操作员视觉分辨 率和线条的粗度,所以易引起描迹误差,因此操作时必须非常细心。 ◆在量算过程中,总体上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块校校核,逐级平差”的原则,其核心部分是控制。 ◆上一层次面积与下一层次分区面积和之间会山现一个差值,此现象称为不闭合,差值被称为闭合差。 ◆平差:就是将闭合差值按一定比例配赋给各图班的过程。 ◆二级控制区的划分原则:一般来讲,每个二级控制区内所包括的碎部图斑数以 50 个左右为宜;各二级控制区面积间 的差异不要太大。 如果只做两极控制, 则应以村界或相当于村界的权属界线作为控制区界线, 若作三级控制则应以县界作为控制区界线。 当外县或外乡飞地面积大于图幅理论面积的 1%时,应作为一个独立控制区,划定界线参加量算和平差;若小 1:1 时则归入所在村范围,作为碎部图斑量算。 对于小片国有土地应并入村内量算,直接扣除,大片国有土地可作为一个独立控制区对待,参加量算和平差;当图幅 内村(乡)数少,图斑多时,可利用地物界线分片划定界线,分片量算,对各片按面积比例平差。 152 2 2 2 如果一个村庄被其它单位(或双线河)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 而且两部分面积比例的差异不太大, 则可以分片划定界线, 分片量算面积,分片平差。 ◆碎都面积量算单元划分 如平原农区以耕地为主,耕地应以固定的沟、渠、路、林带分割的地块作为单元划分,耕地以外的其它各类土地,根 据土地的末级分级划分,一般以其独立连片的图斑为量算单元。 若一完整地块被图廓线分割而处于相邻两幅图或更多的图幅中,那么此块地在各图幅中应分别作为独立单元量算,不 能因其面积小而合并到相邻独立地块中。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对使用国有土地的非农业土地使用单位,应按各单位的土地使用范围划分量算单元。 若依比例尺线状地物以及公路、铁路穿过耕地,尽管两侧地类相同但不宜合并为一个图斑。耕地若被不依比例尺的固 定的沟渠路分割成若干较大的地块,这些地块可作为一个独立的求积图斑。一般情况下,应以外业划分的图斑为求积 图斑。 线状地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 5.0 mm 时,应划为独立图斑,进行编号,单独量算,参加平差。 ◆量算结果的汇总统计:汇总的方法是自下而上,即村→乡→县→省→全国。 ◆专业地图的制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绘草图阶段、编绘原图阶段和清绘原图阶段。 (1)编绘草图阶段:编绘草图也称作者原因,其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在野外调查填图的基础上,经过制图综合, 缩编而成的;第二类是在遥感资料判读解译的基础上,所勾绘的线划图;第三类是利用专业图,如地貌图、土壤图、 植被图、土地利用图等,以及文字、统计资料,经过综合法或叠置法,所编制的包括有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单元和土 地评级内容的图件。 (2)编绘原图阶段:是在编绘草图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编绘,按统一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专门要素的分类、分级、图 例设计、彩色普染、图面整饰等工作,最终完成编绘原因。在此项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地图的表示能力和客观效果。 (3)清绘原图阶段:由于土地资源编绘原因多是未经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绘制,其描绘整饰质量难以达到出版 要求,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清绘或刻绘成清给原图。才能正式交付制版印刷。 ◆专业地图表示方法: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图(潜力图、评级图)等均是采用质底法,即以不同底 色或晕纹表示整个区域内某种现象在各处分布的质量差异。专题内容―般采用底色、符号和注记组合的多层面配合, ◆专业地图着色:在专题地图上运用颜色的变化表示各种现象,可以使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明显易读。 颜色容易使人联想,因此,在专题地图设色时常用象征性颜色表示各类地表物体和现象,如用蓝色表示水域,白色表 示雪,绿色表示林地,褐色表示褐土、棕壤等。 地图上的颜色无非是点、线、面三种形式。面积用色,可采用冷暖、深浅对比的方法,达到明显区分不同类型的目的。 要使颜色配合协调,可以采用中间包、颜色减淡(饱和度小)和加绘黑色边界线的方法。 面积用色要淡,而点、线用色要浓,这样才能使点、线图形在底色上突出地显示出来。同样也需要注意颜色的冷暖对 比及明暗对比。 ◆专业地图图面配置 (1)根据主图轮廓外形,可以考虑采用横幅或是竖幅形式。 (2)专题地图上不仅要详细标示主区,同时还要绘出一定范围的周围地区的情况,以便读者全面认识主区与邻区的关 系。 (3)有时由于纸张和比例尺的限制,可以来用破图廊的形式,使主图部分区域突出图廓之外,但是突出部分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多。 (4)地图一般以上方为北,但遇到形状斜向的主图区域,在一定的比例尺和纸张条件下,可以使地图的方向略有偏斜, 16 此时还须在地图上标出真北的方向。 (5)注意图名、图例、附图、附表和其它文字说明的合理配置。一般图名放在图幅上方,图例是读图的向导,一般位 于下方。实际上,并无固定的格式,主要利用图幅内主图区域轮廓图形以外的空白地方,进行图名、图例、附图、附 表的配置。图签内容包括编图部门、制图日期,一般位于图廓外的右下方。 5、图面整饰 专题地图的外图廓 专题地图的图名 往往用一组线划成复杂的花纹组成,其目的在于使地图具有一种完美的形状,以增强地图的艺术 往往用艺术字体、隶书、魏体等,使地图更富有艺术性。 性。图廓的宽度一般约为四边周长的 1%一 1.5%。 ◆成果图件的质量要求 1、图件的科学性:图件的科学性包括有图件的可靠性、内容的完备性、资料的现势性、制图精度、图件的统一协调性 等内容。 图件的可靠性是它的科学性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确定图件能否使用及可用程度的基本条件。图件的可靠性主要 分析以下内容:(1)制图资料的来源。(2)所反映的地理规律性是否正确。(3)图件表象内容的分类及分级的科学性分 级标准,其系统性和逻辑性。 内容的完备性,要求根据其目的和用途,所含内容应完整、全面、详尽。 资料的现势性是指图件上所表示的内容的新近程度。这可从使用资料的截止日期,所参考的专业图件的绘制日期、航 片卫片的摄制时间、观测与统计资料的时限,以及各种调查报告和各部门的最新科研成果等加以分析。 制图精度分析,则要分析其比例尺、分析其最小上图面积的要求,研究专题内容的转绘方法和精度。 2、图件的艺术性:图件的艺术性指的是其表现力的高低。包括有表示方法和符号设计的直观性、信息的易读性和图件 图形的传输能力等。 ◆土地资源系列制图 系列图一般可为两种系列:第一种系列称横向型系列,即由一组内容不同,但相关联系,比例尺相同的各种图件组成, 如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土地评价图、土地潜力图等;第二种系列称纵向型系列,由 ―组内容相同,但详略程度不同,比例尺不同的图件组成,以土地类型图为例,全国可编 1:100 万,省(区)可编 1: 50 万,地(市)可编 1:25 万,县可编 1,5 万,乡可编 1:1 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一个大范围地区编制小比例 尺或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图,而在其内部的某些典型区域编制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图,以达到对这些典型区域更深入研究 的目的。 ◆土地资源系列图的持点: (1)独立性 (2)关联性 土地资源系列图中每一幅图,都具有独立的制图对象和服务目的,以及土地资源的组合和结构持征,决 系列图中各幅图件之间又决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例尺较小的图件的图斑是比例尺较 不能互相取代。 大的图件图斑的概括,在不同比例尺图件之间存在着上下从属关系。横向型系列图之间,地貌图、土壤图、水文地质 图等又反映出土地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必然与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紧密相关。 因此,在根据某种需要而编制土地资源系列图时,要统盘考虑,按照一定的理论基础,拟定编图的总体方案,并付之 实施。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各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是为将调查成果的 实际应用所作的文字说明。调查报告应做到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数据可靠、论据确凿、图文并茂、文简意丰,并要 注意法定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前后数据的一致。调查的目的不同,报告的内容就应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内 17 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前言(或概述):说明调查区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 说明调查工作的日程安排、人员组织、调查目的和任务、资料来源、调查方法、主要成果以及工作的经验教训。 (二)调查地区的背景分析:说明社会经济概况,包括面积、人口、生产产量和产值、收入等。 说明土地构成要素的特点,包括气候、地貌、地质、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内容。 在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评价调查报告中,此部分内容应详尽论述,论述土地构成要素对土地形成和土地特性的影响, 成土因素的分布规律。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中,可以简略些,但要论述土地构成要素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三)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方案、各类用地类型的数量、空间结构分布。 土地类型的分类方法、空间结构和演替结论分析。 土地资源单元的划分、质量评价、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 (四)问题与建议:分析土地资源在利用、管理、保护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除正文外,还有附件部分。 附件的文字是补充正文的一些辅助性材料,重点放在调查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上,如外业航片判读调绘或补测、内业 的转绘、图幅接边和面积量算等。 附件还包括土地面积统计的表格等。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的基本特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