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男,82岁。因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分级入院。入院后需要对其进行执行功能评定。请问:老年人常用的

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根据研究样本权重估测提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有1.139亿名糖尿病患者及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然而将近四成的糖尿病患者根本不用药,因糖尿病发生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负担!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足、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快快警惕!
病例:赵某,男,78岁,因“烦渴、多饮、多尿30年,神志不清4小时”入院。30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素不规律服用降糖药及保健品,家属诉血糖均在10mmol/l以上,入院前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出现全身乏力、口齿不清、进食较差,当地查空腹血糖19mmol/l↑。4小时前家属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急促,送至医院急诊,查随机血糖:47.20mmol/L。查体:心率85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95/60mmHg,神志不清,精神萎,推入病房。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6.98↓,tco23.9血常规:WBC:14.43*10^9/L↑,N:82.9%, K+:5.63mmol/L,Na+:125mmol/L,Cl-:84mmol/L。经主治医师综合评估病情后,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积极抢救治疗,予以胰岛素降糖、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当天下午神志逐渐转清,血糖渐下降...
该患者患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原因多是由于中断胰岛素或胰岛素用量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因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药物等。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激状况下也可发生DKA。其常见诱因有: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等。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此外还有阑尾炎、腹膜炎、盆腔炎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外伤、手术、麻醉及严重的精神刺激。
妊娠:尤其在妊娠后半阶段,由于胰岛素的需求显著增加
病例:患者,男,58岁,四川攀枝花人,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糖高,诊断为糖尿病,平素靠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差,半月来右足破溃、恶臭,在当地卫生院予以治疗,效果不佳,于2010年5月“尿病、糖尿病足”入院治疗。入院时神志清楚,T37.3℃,P92次/min,R18次/min,BP140/80mmHg,患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左足I°,右足Ⅱ°,两足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右足第三、四趾足底破溃,足背皮下积液,足弓内侧发黑、恶臭,入院后予以改善微循环、抗炎、降糖、清创换药、加强血糖监测等处理。血常规示:白细胞22.3×109/L↑;尿常规示尿糖+++;脓液培养:粪肠球菌;血培养:无细菌生长。5月21日在全麻下行右小腿中上段截肢术,术中见下肢血管均有血栓,部分血管内见脓栓...
以上患者患的是糖尿病足,因病情严重,导致最后要通过截肢治疗。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
糖尿病足的发病可以有多种病因,包括:①神经病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血管病变;③循环障碍;④免疫障碍;⑤皮肤中促进皮肤生长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减少。其中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病变。
临床表现: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因病程和病变严重程度而不同。轻者只有脚部微痛、皮肤表面溃疡;中度者可以...
病例:陈某,男,63岁,退休职工,主因口渴多食7年余,复视1月,于日住院检查治疗。患者无明显诱因,于2006年出现多食,每顿进食半斤,体重达185斤,在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8.6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服消渴丸、二甲双胍治疗效差,于入院前1月晨起看电视时出现头痛、头晕、复视,伴眼球憋胀、干涩。
患者入院症见口渴、口粘、手足麻木、复视,眼球憋胀、干涩,舌体胖大、周围有齿痕,脉沉细。入院进行眼底检查:①眼底呈豹纹状改变;②眼底动脉硬化Ⅱ期;③眼底毛细血管瘤;④晶体转变混浊。
诊断:1.糖尿病 2.糖尿病眼病...
该患者患的是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波动性屈光不正、开角型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缺血性视突病变、虹膜睫状炎等多种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糖尿病眼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日积月累对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各类型糖尿病眼病在症状上多表现为确诊糖尿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复视等,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失明。
治疗:糖尿病患者如果已有眼部并发症,要遵照医生建议...
病例:王某,女,46岁,十几年前,因多饮、多食,体重明显下降而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糖尿病,但未发现其它异常症状。此后,她一直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由于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饮食,所以血糖控制不佳。一年前,开始出现眼睑浮肿,夜尿次数增加,也没太在意。一星期前,王某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伴有饮食较差,面色欠佳,头晕乏力等症状,于是入院治疗。入院后检查发现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为原来的一半。专家认为,虽然患者的肾功能没有超过正常范围,但根据其内生肌酐清除率的下降程度及GFR检查的检查结果可以认定张某属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应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虽然目前患者的肾功能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障碍,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正常值一半,说明患者已经有50%的肾单位受到了损害,此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否则,病情将会向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方向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该患者患的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并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糖造成的代谢异常、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等。
临床表现: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
重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重视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慢性损害、功能障碍。除了以上说的合并症以外,还有才常见的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皆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虽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正逐年下降,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片面,致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伤残等重点事件屡有发生。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早期有效防止尚需医患的共同努力!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与运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
哪些病人应选择胰岛素治疗?
Ⅰ型糖尿病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并依赖胰岛素生存。对Ⅱ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均存在。随着病程进展,胰岛素分泌不足便成为主要矛盾,最终大部分病人亦需外源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因此,胰岛素治疗几乎是所有类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医生接诊的糖尿病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拒绝使用胰岛素。其实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只是为了补充体内分泌不足的胰岛素。而且使用胰岛素的副作用很小,主要的并发症为低血糖。根本不用过于恐惧与担心。糖尿病的治疗与预防,需要引起广大患者的注意与警惕。不可对糖尿病有忽视之心。糖尿病足不必截肢
&&&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意大利医学会对1107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进行为期8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最终结局是:溃疡、截肢、死亡。据国内文献报道,年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收治糖尿病人1817例,其中合并肢端坏疽527例,占住院糖尿病人数的29.0%,50岁以上占87.1%,60岁以上占52.6%。1992年受中华糖尿病学会委托,空军总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对年全国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进行了回顾性调查,资料完整的15省市29所医院,共累积糖尿病人门诊人数82487例,住院糖尿病人16176例,其中合并肢端坏疽病人2000例。从资料分析,10年间我国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率逐年增加的趋势,比非糖尿病人高20~30倍,50岁以上高达40倍。 养生主网站   糖尿病足坏疽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这一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的。1972年catterall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且合并感染的足,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 来自“养生主”   在国内,对糖尿病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截肢。然而,截肢不仅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和病人家庭增加了负担,大多数病人和家属都不愿意接受。最近几年,我们应用自体血管行下肢小腿或足部动脉搭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国内首创应用桡动脉行足背动脉搭桥的方法,使不少病人不仅保住了肢体,也挽救了性命。  有一位75岁的老人从外地来我院就医,她有10年的糖尿病病史,右下肢疼痛剧烈,足部溃疡,足部创面感染严重。入院后我们为她进行下肢动脉造影,造影显示下肢动脉几乎全部闭塞,仅在踝关节上下有一小段的动脉通畅。传统的方法应当截肢处理。我们应用她自身的头静脉和桡动脉行下肢搭桥,其中桡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主要考虑桡动脉具有抗感染性强的特点,而头静脉与股动脉吻合。经过我们努力,最终她的下肢被保住了。随访1年血管桥仍通畅,病人生活可以自理。目前我们已治疗了70余例,年龄最大85岁,手术成功率较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内外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02年度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的资助。  还有一位77岁的老人,长期患糖尿病,因左下肢缺血而导致足部溃疡,经久不愈,疼痛难忍,脚不能着地,在很多医院就医,几乎都认为应当截肢。血管造影显示他左下肢动脉主干远段闭塞,无法行下肢动脉搭桥手术,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为2mmhg。按照传统的方法,的确应当截肢治疗。我们于日为他进行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3天病人感到左下肢皮肤发暖,第5天足部疼痛消失。3周后出院时,足部溃疡面明显缩小,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为29mmhg,高于截肢的临界值20mmhg。术后2月下肢血管造影显示下肢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病人的下肢得以保留。目前我们已治疗了5例严重的糖尿病足坏疽的患者,病人的下肢都得以保留,免除了截肢。
更多关于“糖尿病足不必截肢”的资讯
更多文章推荐排行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并发症防治]
今日养生推荐
本栏热门文章
Copyright &
养生主 版权所有┊患者,男,64岁,诊断2型糖尿病10年 。为患者进行糖尿病足 - 中大网校知道问答
患者,男,64岁,诊断2型糖尿病10年 。为患者进行糖尿病足预防的健康指导中,不妥的是( )
A.每天检查清洁足部 B.选择透气、柔软的鞋袜 C.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 D.足部出现破损可自擦药物 E.外出不宜穿拖鞋
正确答案:D 解析:糖尿病足的预防:①每天洗脚,温水(&40℃),温性肥皂清洗,&5分钟;②干毛巾擦干,尤其是趾间;③干皮肤涂润肤霜,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不宜用爽身粉;④洗脚后仔细检查有无皮肤病变;若出现破损应及时就诊;⑤不要自行处理或修剪病变处;⑥不要赤足走路;⑦不要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等热源温暖足部,可用厚毛巾袜;⑧每日做小腿和足部运动;⑨每年专科检查脚部一次,包括感觉和血管搏动 。
你可能需要的课程
你可能需要的图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患者入院宣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