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教案挂了,怎么办啊,谁来教教我

推荐到广播
117078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务农人员挣钱花)
第三方登录:现今高校的结构力学教育是不是有问题?
来源:互联网
这个问题不单单在结构力学教育中存在,应该是所有课程教育中都有类似的问题。我主讲的课程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考试出题的时候,一般都要把截面的内力给出,然后让学生配筋或者验算;如果单独给一个梁和荷载,哪怕是最简单的简支梁,这道题的死亡率绝对要凭空增大30%。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觉得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1、基础课学的很不扎实不知道更好的学校怎么样,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土木学校,基础课也表现得很不扎实。国内本科教学中有一种错误观念,觉得大学生课业的压力不该太大,在期末考试的把关上,也显得不够严格。有的课程,虽然考卷很简单,但是最后卷面还会有60%以上的人不及格,这时候老师就很难办。考试根本不敢出难了,考试也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这里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例如简支梁均布荷载跨中弯矩是多少,这种应该是条件反射的常识问题,恐怕和老师水平就关系不大了。我认为,从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态度和水平;从作业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态度和水平。平时作业胡乱对付,期末考试自然就不会考了。正好现在我也在国外,我也了解到,国外的学生作业量是远远超过国内,同时对待作业的重视程度(我们不说认真程度)也是要高于国内。2、综合运用的训练不够多前面我说的例子,其实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碰到过,可能大家只是忘记了而已。中学的时候,课程都是分单元或者章节的,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课后习题。在做课后习题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些题应该用本章节的知识来解决。然而,整个学期学完,把这道题单独拎出来,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训练不够多。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综合练习与模拟考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大学包括实际工作中,也是一样的。不要以为这样的练习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实际工作中,任务下达方只会告诉你,我要你给我设计个这个构件,把图画了。根本不会有人告诉你,这个构件该如何建模,先用结构力学求解内力,然后用材料力学计算应力,或者用结构设计原理来配筋。在大学里面,综合训练的形式更多的应该是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来体现。而目前,从我校的情况来说,我认为课程设计还是太少了。事实上,上面说了2点,这两点的解决都是需要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来实现的。我自己做过学生,我也做过本科班导师,我也带研究生。我真正觉得,现在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我很怀疑有没有达到20%。当然,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如果真的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花在这专业上的时间,不会让你后悔。
结构力学本质是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而现在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普遍重计算轻概念。力法和位移法只是学习结构力学的工具,对于工程实际来说钻进繁杂的计算意义不大,但现在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普遍重计算轻概念,只是根本所在。
对我来说,是练得少,想得少。大学就那么点作业,照着例题改改数字就出来,没有好好地想过,印象也不深。期末复习的时候我是“看书总结”型,可以加深理解,但是不能应试,结力分数不高。不过在随后的“定性结构力学”课里,就有很好的表现了。
Jimmy Chen:
最近在准备考岩土基础,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什么影响线,弯矩图这些都算是小case,但是我实在是搞不懂,那个什么三刚片,链杆,铰点是怎么划分的。学渣很痛苦啊。。。。
其他学校我不知道,本人当初读本科的时候,因为大三、大四的专业课是由学院开设,监考力度都不大,所以有很多作弊现象。但是结构力学再怎么作弊,全年级挂科率也基本保持在40%以上,80分以上者屈指可数,可想而知拿到97分的考试题有多么的水。
首先,我不得不说,如果是考到了98分还不知道影响线的概念和均布荷载简支梁弯矩图的画,只能说学校的考试太水或是要求太低了。记得当时我结力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叫人起来画了简支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为了检验材力的学习成果。至于对于结力的学法问题,我觉得是很容易陷入误区。在设计院的工作中,其实大部分的结构计算都由计算机代替,所以个人以为以能手解多次超静定问题作为衡量结力的水平是意义不大的,在设计工作中结力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你是否可以能用力学原理来校核。这儿就需要你对基本的概念有着相当高的把握以及常见结构的力学特点的工程经验。在大学中,我认为结力老师分两种,一种是搞力学的,一种是搞工程的。搞工程的人更注重对工程中实际结构的强调,而弱化计算。我的学校结力的考试都是很基本的内容,但是着重考察概念和实际,大大简化了计算的成分。这种考试是你没法靠突击来得分的,因为你只机械地记住了方法用不上,考试问得原理更多一点,反而你理解透了,计算是没有太大的难度的。总之,1、题主所说的概念不清晰是不应该的2、注重工程实际分析能力比纯粹的为了做题而造的超静定有意义的多
就一句话,那些告诉你大学里学的东西以后没用的都是骗你的。
看完了同济大学朱慈勉老师的结构力学课堂视频。真心觉得朱老师讲的非常好:1.他每章内容会先“开飞机”,即宏观的角度来讲解这章是干什么的,我们学的内容可以解决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的,这样我们学习一章就有目的性;2.他对知识难点都是通过生动的类比、肢体语言甚至讲段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点我到现在还能记得,甚至记得很清楚;3.在弯矩或变形图时,他会表现得很夸张:PPT上的变形动图慢慢变化时,他会跟着紧张,甚至大叫,犹如变形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杆件,而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我在他这种夸张的表现下一边笑着一边记住了很多东西。对比自己学校的老师...我无力吐槽。综上,同等学生,老师不同,结果不同。
换做以前,我也会和题主有同样的想法,感慨教育制度,感慨上了大学还是填鸭式的教育,还不明白为了什么而学。现在在国外待了几年,由于做助教的原因,也接触了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化学专业),说实话,就单纯从教学质量来讲,更确切一点,从考试分数反馈的情况来看,还不如国内的985,甚至211. 很简单的试卷,按60分的及格标准,100多人的课,半数不及格,最后老师得curve分数(降低平均分之类的手段)来保证大部分人不挂科。由于助教,也负责他们的答疑,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题主描述里的感觉(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不知道)。我所在的学校虽算不上顶尖名校,但也算叫得上名字,是中上水平,化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看到的也就是这样,多吐槽一句,研究生教育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专业排名在全美也还行。所以我就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说国内的教育制度不好,落后,培养不出人才。可是,就我所见,美国的课程教育也就是这个样子呀(至少在我所在学校这个水平)。后来我慢慢觉得,大学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其实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所建树。99.9%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后都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大学教育并不指望将每一个人培养成今后该领域(强调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大学教育更像是赌那0.1%人,只要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成功了,就OK。如果说我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国内和美国大学的区别就在于,美国大学更为宽容,并不以分数好,学得好为导向,因为他们知道大部分学生都是99.9%,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不一定要和大学学的相关,他们没必要在自己所学这个领域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可能来自于其他。而作为大学就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这种其他。所以学生的发展就更自由。而国内的大学,似乎还和高中一样,你学这个专业,专业怎么能不学好呢?怎么能不及格?像题主说的“影响线”怎么能不知道呢?拓展到今后几十年的人生发展来讲,如果他们不以这个为毕生的事业,这些真的重要吗?那0.1%的人,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知道就够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在自己专业上怎样怎样。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不过是一段经历。这段经历的特殊在于,它让你有好几年的时间来思考,来发现,来摸索未来自己要走的路。仅此而已,与专业课学的好还是不好没有关系。&貌似跑题跑的很远,不够还是留下答案,不善言辞,可能也并非完全表达心中所想,还请见谅&
在我的学校,如果老师问这种问题有人答不出来,绝对会被老师骂的狗血喷头,连你妈都不认识你。而且在课程内容中,老师刻意加入了许多定性分析的内容,虽然对本科生来说非常的晦涩难懂,但是这对于结构力学以及后续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觉得可能是答主学校结构力学课程的设计出了问题。东北某985土木大三在读
才土木出来!就学生的角度说说我们学生的思维,自己读书间去过这几所学校做一下对比 是去听了课的,台湾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 西安交通大学,都是听的土木相关的课程,学校的知名度都不一样,但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度有很大的区别,西交和重大上课我原来以为耍手机的学生不多,但是一上课同样很多同学手机耍起,老师在上面讲起,最开始自己认为国内重本学校的学生学习的氛围不会太差,可是真的不比二本学校好得到多少,是学生笨 还是老师不好,我看都不是,学生很聪明,老师也很牛,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培养出有创新而有个人思维的学生出来呢!问题出在哪里,是制度,是个人思维,是社会环境 个人的观点还是制度是最大的 其它也有 普及大学解决年轻人的问题是没有错,普及应该是职业学院 应用型的,爪技术,而重点本科不应该用同一个模式 可以小范围实行大学自行换专业,学生了解自己对这块的基本情况再去学这个专业,并且换了专业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学习情况要达到什么阶段,开始学生是自愿的 乱说了一些请大家见谅,出来自己才发现用在课程中的知识很少,自己下班回家补习力学知识才知道大学自己学的好差,很多听过,而没有深入,去年冲击西南交大 可是宰了,西交一直是自己理想学校,希望西交越来越好 。
作为力学专业怒答一记。不谈其他,仅说结构力学的掌握程度,在学习这门课时,计算能力需要有的,掌握适当的程序结构力学算也有助于你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以后要学习的有限元的课程的学习。对土木来说,概念结构力学对于设计有莫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自己所欠缺的。
哎哟,这个我要答。某理工力学专业。结构力学8周,每周4*45min,教学用书经典绿皮龙驭球书,挑几章上,动力学部分不讲。说实话,简支梁均布荷载跨中弯矩是多少,我一下还真反应不过来是多少,现在让我判断一个结构是否是瞬变结构我真的回答不上来,用位移法解题想都不要想,不会。大四上才有钢筋混凝土,选修。老师教的水,学生学的也水。客观因素是我们上结构力学的那个学期课程压力非常大,数学物理方程,振动力学,材料力学和若干其他课程(没有看错,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在一个学期上)。8~16周的课,考试前夕才上完所有内容,平时上课老师拼命赶进度,恨不得一下子把我们塞成大胖子。当然最后考试也水。有的时候特别羡慕像北大数院,不仅牛人多,而且他们对自己的院系专业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培养学术型人才,所有课程和教学设置与目标贴合得非常接近,当然这样的设置也被饱受争议,但在我看来,至少他们的目标是清晰的。在力学系呆了3年,我一直不明白我们学校的力学专业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系里有实验班,单独的培养计划,每个人都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就我观察,我认为实验班多数人无心学习和科研,给的资源白白浪费(有资源不利用,普班没机会用等同于浪费)。刚开始当然会嫉妒不甘,后来也就那样,看开了。扯远了。别管学校怎么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怎么样,课程怎么怎么样,想学就自己多学。如果不想走那条路,就多把时间花在自己想走的路上。当然,你要走完你必须要走的路,才能去走你想走的路,挂科重修延毕总是不好的。
mengmeng chen:
河海力学狗前来怒答一下 高铁手机码字 毫无条理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结构力学教学绝对是有问题 有问题 有问题的 其实不仅仅是结构力学一门课而已 只是这门课属于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学科 比较容易显现出问题 作为力学狗表示工程力学相关专业课都是属于极其难学和极其容易考试过关的 所谓难学是说其原理晦涩 需要极强的数学功底(微积分 矩阵论 概率分析) 极强的逻辑性(分分钟写个小程序都不用debug ) 所谓容易考试过关 题型基本定死 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过(是的 文科生们是不是觉得很意外) 不是不想考一些有难度的 而是略有难度的问题都不是靠计算器和纸就能在两小时内解决的 学校还要考虑通过率 老师还要考虑学生满意度 这种类型的题目基本上都不会出 好,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教学方式有问题,确实。可是教学方式有问题的原因就很多样化了,就本人来举个栗子 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
高等数学上下 矩阵论 概率分析 计算方法 悉数挂科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在专业课上取得平均八十五以上的分数 人生巅峰的工程振动力学考了九十多分 但是还未毕业已然忘光 力学基础薄弱到自己都不忍直视 但是毕业去了社会上一看 唬人不需要做推导 随口说一个名词 足以让业主战战兢兢 对了 还是没说到正题上 题主说教学方式有问题 可是这样的问题是目前没有办法的解决的 比如我挂了所有的数学之后按道理是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力学原理的 可是依然可以考试通过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我们对教学的考核标准太低太单一 只用考试成绩 还有可笑的“平时成绩”
学习态度似乎比能力更为重要 解决方法呢?增大考试难度?必须基础学科通过才允许学习上部课程?一帮热血青年被打击了积极性之后会怎样?酝酿出什么不合理的群体性行为怎么办?老师的教育成果考核怎么办?学校各大行政机构运转都会受到牵连。那不解决么?至少目前在学校里没办法解决。毕业之后,面临着自己对知识缺乏的恐惧自然会有极大的动力去学习那些被自己看作“混学分,没有用”的东西。看到别人随手matlab 你也会羡慕,看到别人为了某个构件分析争得头破血流自己内心咆哮着都是些什么鬼的时候,你也会惶恐,到时候,就什么都会了。恐惧,才是最好的老师。题主已经学会了恐惧,可喜可贺。以上。
给排水 也想答一记… 安徽某211= = 我们结构力难度等级C 并且老师考前把每一道题的考点都明白无误告诉我们了…相当于画了一张考卷出来…但是考试的时候看到卷子还是傻眼了…= = 老师后来说卷面及格分低的不好意思讲出来(目测30分左右) 当时结构力考的就不高 现在也不记得什么了… 课程本身难度是一方面 跟土木专业不太一样的一点估计是我们结构力学分不高所以大家重视度也没那么高 大部分是期末临时抱佛脚 临时能学到的也是皮毛 所以成绩惨不忍睹 当时就没理解好更别提要以后记住了
身边部分成绩不错的同学跟我状态类似所以估计如果提问的话跟题主班级情况类似…
每个土木学校都一样,结力挂一半。我感觉我们学校是没有问题的。可能是工科生总喜欢把计算看得很重。 我们老师名言: 结构力学没有新东西。 确实是这样。我开始学习结构力学的认为计算是重点。其实不全是,结构力学学完后能定性感知结构才算成功。教学就想素描的基本功,打好底子才能对物体有感觉。上来就教感觉那是空中楼阁。计算过了以后,推荐看《概念结构力学》一书。算的这些东西都交给软件,但是软件算就像一个黑箱,能不能解释计算出的结果才是本事。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工科生,我就我身边的情况答一发。
我们老师讲课偏重于对解题的规律的教授(例如位移法里的顺时针转角引起顺时针弯矩),往往忽略掉对基本原理或概念的深化,导致可能学生只会运用所谓的力学知识来解讲过的题,然而着这种力学知识更多的是基本原理或概念的一种应用,一种组合表现,暂且不说学生能否在专业领域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不能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工程问题,往往考题中出现一些考察基本概念的题就无从下手了。
当然我们学校为了保证我们这帮学渣的考试通过率,考试只会出现一些常规题及极少数的概念题...
话说回来就结构力学这门课而言,最终目的是让工科生掌握结构方面最纯粹的力学概念,例如力按刚度分配,受弯时一侧受拉一侧受压等等。评价这门课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无论其形式。如果简单的应试教育能做到,那么应试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是事实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能让部分学生达到掌握概念的程度,也说明老师的教学里概念部分的训练还是不够多,最理想的结果还是学生能解释每一个细节。
而题主说到的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力学概念的问题,我想有一部分是因为结构力学老师的概念教育的确没到位,而另一部分则是专业课老师的责任,因为往往专业课老师需要在力学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之间做好衔接工作,可能学生的力学概念很清晰,但就是对对应结构不了解,力学和结构模型的接口没能搭接起来。额...貌似题主老师问的是荷载影响线的问题的确是是个很明显的力学模型,和专业课老师没啥关系...
Ps: 概念清晰的同学们也别再在结构力学题海中搏杀了吧,咱们学力学也是为了更好学专业课;没学好的同学也别灰心,以后在工程实践中用到了再回头看吧。
拜读了@徐腾飞老师以及其他几位同学的回答,内心警钟敲起。利益相关:哈工大二土木狗。在长期以来的学习中我早已发现自己并不能轻易地记忆课堂内容,而天性的懒惰又让我不会像学霸们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自习,所以我对于学科知识的把握完全来自于作业的完成。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情况往往是:无从下手,贯彻复习,咀嚼消化,开始做题。因此依托于本人强大的自学能力,我在考试中发挥很是出色。但是正如几位答主所言,我的知识基础并不牢靠。具体到结构力学,可以说我尝到了恶果。结构力学的学科综合性确实非常强,就目前我所学的凤毛麟角来说,已经大量涉及了材力的知识和微积分的处理方法。由于材力学习的不靠谱,每当我面对一个静定结构企图画出内力图时总是两眼一抹黑…在利用虚位移原理求解某个四分之一圆形梁的水平位移时我竟然在对极坐标积分上卡了一个小时…所以,首先,学好结力的基础是良好的数学能力和最基本的材力理力知识。而对于结力本身的学习来讲,我完全赞同任何强调其重要性的回答。以我校土木为例(全国前二),老师对于力学概念和解题技巧同等看重,犹记得上学期材力老头甚至把所有公式全部打印在考卷上,考试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概念题,即摆明车马测试你对于概念的理解。现在力学求解器可以便利地解出结构内力,但面对不同结构能否一眼看出其本质是学院着力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即来源于理解。我在开篇提到了我的警醒,不仅仅是作为一个20岁的青年学生要积极矫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于土木最重要科目的态度将会关系到一个人在土木行业上升的高度,关系到土木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而我国土木行业工程量大而不精的现状应是压在每个土木人心头的一颗巨石。小子无知,斗胆妄言。
考试这种事情,多数人只是突击一下,应付一下而已,很多在学习上花了不少时间的人也只是照葫芦画瓢。结果就是大学课程考一门扔一门。绝对不只是结构力学这一门课的问题,大学里哪门课不是这样?仔细看了一下答案,坐等关于中国普通大学,中国顶尖大学,世界普通大学,世界顶尖大学的分析。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结构力学Ⅰ》教学大纲,结构力学教学大纲,结构力学教学大纲doc,材料力学教学大纲,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建筑力学教学大纲,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结构力学Ⅰ》教学大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问:求结构力学答案结构力学第二版(上、下册),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问:求结构力学答案结构力学第二版(上、下册),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73|
上传日期: 20:23: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4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阅读此文档的用户还读了
问:求结构力学答案结构力学第二版(上、下册),龙驭球包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构力学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