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新高考的突出能力考查是什么关系

邓夏生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新课程高考历史应对策略
上传: 杨鹏飞 &&&&更新时间: 0:45:05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近四年。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第二次高考。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培训学习和摸索。就今年高考新课程历史试题特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一、彰显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纵观今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可以清晰的看出,命题者始终坚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要求为主导的命题严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试题材料多元化,注重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考查特点使得考试内容即不偏离学科知识,又使表达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内容,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二是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有的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总结答案,有的则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鉴别以获取正确判断,包括联系与比较、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知识应用方法,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如江苏卷23题第(4)问综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体现了历史的情感教育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试题或答案的开放性。如海南卷26题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山东卷第34题让学生从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都体现了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决策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开放性的设问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体现了探究性题目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教学启示:树立课程意识,&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明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历史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与此相适应,教师也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从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思&、&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述、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提出来自材料而非教材,分析式的命题方式取代注解式的命题方式,过程与感悟被纳入到考查过程中,这应是对新课程材料命题方向的正确诠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新课程的教学导向变化,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二、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实现能力与选拔测试的主要依托,2008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都注意了这一原则。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如已实行新课程高考的五省的五卷在选择题中都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提供的材料类型和设问角度却各不相同;广东卷第26题对编户制度的考查,从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入手,再带出农耕经济的特点,进而分析与商业繁荣的关系,角度新颖又紧扣主干知识;山东卷29题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联系到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都是课程内容要求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1)以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切人点,考查其在专题教学背景下对同一时期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能力。(2)以所学专题历史现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或表现为考点,考查同一专题不同时期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并在总结其变化或规律中得出认识、判断。(3)以不同地域相关的历史事实为考点,考查学生中外联系与比较的能力以及对文明多样化的理解。 教学启示: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构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与整体性。今年五份新课程试卷,涉及的考点基本上没有超出课标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每年的考后,一线教师都会有种失落感,一轮又一轮的紧张复习备考,似乎都成无用功了!其实不然,受以往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影响,教师难于摆脱惯性思维而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史记掌握,忽略了课程要求的变化,忽略了高考价值的取向的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教材做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有三:第一: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的最基本知识:第二:教材为考试内容提纲了背景:第三:通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复习教学中,另一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一方面,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时间的同期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或并存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一团难理的乱麻。另一方面,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 三、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能力要求表达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五份新课程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如江苏卷第22题,设问完全从材料中产生而非教材,能力考查的目标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述。设问中,&论证&&观点&&驳斥&&理由&&分析&&原因&和&概括&&因素&等提示语,涉及&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以及&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能力要求,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为主。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启示: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新课程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时,避免绝对化;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得到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今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如山东卷就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第12题考查&人文主义&,折射的社会热点是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第29题直接考查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社会热点。这些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教学启示: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有机联系,落实&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汲取历史现象中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辨别各种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并通过对这种人性和情感的感悟建立起对社会、对现实的理想反思。为此,高考重视以时政热点问题或隐或现地契入试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显现问题,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时代性&原则。应该说一些在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影响至深的问题,未必是在表面上特别引人注目的&热点&,追寻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借鉴历史上与现实问题相关或同类的事情,是常见的测试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历史教学和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从学习历史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相结合,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高中新课程确立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对新课程的试验、推广,特别是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与新课程实施之前比较,高考主要科目的命题进步有多大?还需做哪些探索?
致力于考查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尚需一以贯之的科学性、规律性
关于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全国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葛云杰说,虽然有关省份近几年在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来做,但是,胆子和步伐都不够大。
以山东省语文试卷为例,葛云杰认为,现代文阅读的第二道题,即杨澜访谈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试题中,包含对于民族感情、中文现状的理解,考生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比较而言,葛云杰认为江苏省的语文试卷更好。江苏省的语文试题包括语言文字应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几个部分。
连续6年执教高三的南京一中语文教师郅美丽说,新课程高考实行两年来,江苏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的3类题目中,文学类(散文、小说)均为必做,论述类、实用类可以选做。她说,文学类阅读已经超越了筛选、提炼知识的信息点,上升到了鉴赏的层次,要求学生体味写作手法,甚至字里行间表现的东西,这利于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于江苏语文试卷的整体评价,郅美丽说,看得出来,试卷在努力遵循新课程目标要求,逐步在由知识量的考核转向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比如,今年语言表达、修改病句的题目,都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写字有关,或者是常犯的错误。“品位时尚 ”的作文命题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或许对农村考生不太公平。新课程教材都在贯彻三维理念,但是,客观上讲,新课程目标、教学、命题是分立的,再加上高中时间紧迫,现实与理想、教学与考试总是处于矛盾、纠葛之中,理想、目标只好屈服于分数。
郅美丽认为,江苏语文试卷一以贯之的科学性、规律性还不是很强,这可能源于命题人员不稳定,多为“临时抓差”,抽调、聘请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来命题。这使得教师、学生跟着考试疲于奔命,看不清命题的科学目标。通过分析山东省的语文试卷,葛云杰也认为存在命题人员不太固定、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深等问题。
记者点评:时代气息扑面来,“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我说90后”等话题作文,新语文试题紧追时代步伐,这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是难以见到的。
虽有进步,但相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言,思维含量偏少
北京八中数学教师王春辉曾参加编写新课程教材,他说,数学新教材在原来代数、几何、概率三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而且增加一些新理念。比如,立体几何,从观念上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就变化相当大。新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增加,没有减的部分。
王春辉认为,新课程高考数学更注重结合生活,考查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新课程高考省份的数学命题,是不是就代表了新课程的一些方向?未必全是。因为怎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现在都在探索之中,尽管他们的命题有亮点。
新课程比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甚至有的时候结果不对没关系,比如说合情推理,还有动手,这些内容该怎么考?都值得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著名数学教师王金战说,新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有差距也体现在高考命题上。如果不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就很难保证有时间去培训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数学教材内容不能只增不减。
王金战认为,由于内容多,增加的统计、算法初步、微积分等讲不透,学生只好靠记忆。高考试题知识类居多,思维含量偏少。这背离了数学的思维训练。他建议减少知识点考核,不刻意追求解题技巧,加重对学科规律、特点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记者点评:学以致用,陡增数学意趣。传统的数学试题基本不脱离书本;集合知识分析北京奥运会运动员相关情况、概率知识与股票输赢的新试题让考生感知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方向是对的,但不成熟。从学生角度看,应试的成分多一些
文科综合命题要求考核学生4项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教师刘茂森说,从近3年山东省文科综合试题来看,命题指导思想稳定在能力、现实、实践立意上,方向是对的,但不成熟,从学生角度看,应试的成分多一些。要让新课程真正推行下去,还得在考试命题上下功夫。
分析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部分,刘茂森认为,试题不避社会热点,凸显时代气息,其中通过《三字经》等资料,考查对儒家价值观的判断、西方人文主义以及对西学的态度等。从周年庆祝的角度,考查了五四运动、诺曼底登陆等热点知识。试题材料形式包括小说、楹联、报纸、图表、古文献等,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近几年,山东、上海、天津等地的文科综合命题,都适度渗透了地方文化。这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增加题目的鲜活性大有益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知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怀。
葛云杰连续5年承担高考命题测评工作,他说,在知识观上,传统的课程把知识看做唯一的、绝对的;新课程强调知识不是唯一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生成甚至创造。对于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探索,葛云杰说,现在有关人员虽然已经非常努力,但是,探索的路也许很长,命题者对新课程所追求目标的理解非常关键,理解、认识到位后,还应该通过试卷来体现,挺不容易的。
记者点评:“综合”需要宽视野、深思考。传统历史、地理等文科考卷注重单个知识记忆点的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比较、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城市化、珠海成为联合国确认的宜居城市等话题进入一些省份的新综合试卷,新试卷侧重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可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泉州网联系的,请致电9,或E-mail至: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对2008高考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对2008高考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5:11:34
1.与2003高考方案记分制下的学科教学相比较,应对2008江苏高考方案选修学科等级制的教学策略和思路该作何调整?
(1)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完成理论建构)
我们理解的等级制,是检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掌握程度。鉴于试卷包含基础题及部分能力立意题也只能以知识基础为载体的特质,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训练和检测。为此,实施某一模块的教学,必须把握模块的整体内容,并在课标框架内认真考虑本模块与其他模块间的有机联系,对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由此科学处理每一知识点的教学。
(2)重视寻求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实现形式。(实现三维目标)
等级制考查将强调三维目标导向。实现新课程理念中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关键是搞好教学设计,其重点是要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时,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同时,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师生共鸣。这样,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3)重视发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加大对开放性试题的练习力度。(适应能力立意)
记分制侧重于认知领域的评价,等级制突出发展能力评价,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排斥的。传统的政治考试主要有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应尝试改造和发挥传统题型的功能,使之更能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选择题客观性较强,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等级制考试中还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把传统的主观性试题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综合探究等表现性评价题--这类试题反映现实生活,难度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区分不同等级的学生。
2.2008高考新教材与原有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变化,教学内容有新增也有减少;有些内容虽然相同,但其表述、难度、形式也有变化;现有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比较熟悉,但也有部分内容不熟悉。使用新教材后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1)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解决新旧教材的表述不同)
旧教材是从本质到现象,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到本质。给人的感觉是:结论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过程。如果因此而重现象研究,轻结果表述,就会丢掉主要的东西;只重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不愿直接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就会大大削减教学内容,忽略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积累。其实新教材强调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应该讲清讲透,以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给人感觉结论不重要的另一原因,是认为新课改后的教材结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和明白,能用它解答一些问题就行。实则不然--没有对原理和规律反复强化记忆,就不能迅速调动已知道理全面到位解答问题。
(2)合理整合重组教材内容。(解决新旧教材的难度不同)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许多重点知识,新教材分别予以了删减、淡化和分散处理。如果按照旧的知识体系去教新教材,只会加重教学任务。选择性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要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这个新的标准就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关注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三维目标服务)的课程定位。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界定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建议,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新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和延伸,合理整合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特点,而不应死扣旧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新教材上"添砖加瓦"。
(3)充分关注正文之外的辅文。(解决新旧教材的内容不同)
旧教材给人的印象是枯燥的理论和死板的教条,而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新增加了"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模块、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对诸如此类内容不能作为"边角料",应作为正文的有机延伸。教师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认识并用好这些特有的内容,使其成为充实课堂、深化课改的好材料,引领学生分析并形成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认识、觉悟和能力。教师还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应善于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而不能想当然地对教材中的辅文一略而过。
(4)注意向社会各方面学习。(解决新教材中的不熟悉内容)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教师的学习对象是优秀同行、专家或相关专著。其实新课标理念要求实现学习对象的多元化:不但要向同行学习,而且要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学习,更要注意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例如,教师讲到税收知识,可以请教税务人员;讲到银行相关知识,可以请教金融系统的从业人员;强调教学中的生成和反馈,则表明要充分注意向学生学习。
3.与《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相比较(并参考教育部2007新课标高考大纲),我市目前使用的教材中需增、删及调整难度,以及亟需加强的内容分别有哪些?
(1)经济生活
①增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劳动的意义和就业的作用;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容;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治本之策及其对市场主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跨国公司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②调整难度的内容:我国财政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③删减:企业的作用;三大产业;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和作用;社会保障的含义和作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税收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含义、方式、作用。
(2)政治生活
①增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调整难度的内容: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依法行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的联系;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③删减:政党的含义和特征;邓小平理论;民族的含义和特征;
(3)生活与哲学
①增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②调整难度的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价值判断的含义及其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删减:内外因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崇高理想与共同理想辩证关系。
(4)亟需加强的内容。
①经济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效率与公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政治生活: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③生活与哲学: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及其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④《文化生活》模块及选修模块。
4.目前大多数高三教师对选修模块的熟悉程度如何?如果不熟悉应如何尽快解决?
目前,我市大多数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经济学常识》,少数学校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两个模块都是全新的内容,高三教师是第一次接触。
(1)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坚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导选修模块的教学实践(操作)。事实上,靠听几场讲座和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听到一些新说法新主张,就以为由此解决理念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见,不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并始终如一地以此规范和指导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伴随着课改的全过程。高中教师仍然要在课改实验前学习的基础上,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坚持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2)通过多种途径尽快熟悉选修模块教材内容
政治教材的选修本比必修本的内容更新、力度更大,这些新内容对许多教师都是陌生的,不少教学内容也只能是现买现卖了。如果教学中学生出现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回应起来自然会觉得有困难。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新理念则是要求老师应善于和学生一起"找水"以至"造水"。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教社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除在教学参考书中增加大量补充材料外,还相继推出多套丛书,供教师自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些辅导用书,在速成中成长。
5.收集研究课改实验省(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北京和上海的高考试卷,结合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进行对比,重点寻求背景情境材料、文字图表表述方式、答案标准等方面的新变化,对高三教学有何启发。
(1)课改实验省高考政治试题显著特点
①贴近现实、关注生活,体现人文、关注民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发展、联系生活实际,这在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中非常鲜明。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突出了"科学发展"的总主题,贯穿了"共建和谐"的总主线,体现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关注民生、共享成果"的时代特质。同时,许多试题无论是情景材料,还是命题主旨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如山东卷涉及"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广东卷试题涉及政府抑制房价、"影视翻拍"文化现象等;海南卷试题涉及股票投资收益、以磷火为背景的辨析等。
②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地方考试资源。
自主命题的省(市、区)的试题都充分反映了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如山东卷第29题关注的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37题用青岛"微尘"爱心群体和济南"雨点"爱心行动为命题背景;广东卷第41题关注的是广东能源消费、GDP和能耗变动情况;海南卷第16题对琼州胜景五公祠对联的认识;宁夏卷第40题"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思路。这些试题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考生加深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关注,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③知能并重、体现变化、突出能力。
综观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除少数试题考察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命题呈现知识取向,其他大部分试题都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考查对考点知识的理解运用,命题凸现能力立意。这些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渗透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如山东卷第29题的第5问,先让学生概括主题,再让学生结合材料提供的情境提出合理化建议,海南卷商品价格与需求变动量关系、宁夏卷第16题个税计算、广东卷第9题、第27题观察图表、第41题归纳现象、分析联系、谈启示等。
研究2007年各地高考政治试题,除以上亮点,我们还发现各地政治试题在彰显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继续有鲜明特色,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社会热点继续进入命题人视野。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新课程的试题在总体难度上相对降低,这表明命题者希望进一步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推进新课程改革平稳过渡。
(2)近几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的共性分析
①试题的命题依据和要求明确并稳定。
四年来,省考试院明确规定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依据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各年度虽然有变化,但主体稳定不变),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②考试形式和试卷内容比例基本稳定。
四年来,政治科"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包括I卷和II卷。I卷为选择题;II卷为非选择题。试卷内容比例:经济学识约35%、哲学常识约35%、政治常识约20%、时事政治约10%。"这些规定在四份试卷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说明试卷在立意导向不断求新的同时,保持了形式和内容比例的基本稳定。
③试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基本稳定。
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难度没有像有些学科那样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每届考生尤其是中等以上考生对试题的适应性还是比较强的。高考政治试卷的省均分大概维持在93~98分左右,大多数学校的校均分升降幅度也基本在这样的范围内。
(3)对2008年高三高考的启示。
①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文精神
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善于创设新的试题情景,注重探究、体现课改,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注重强调过程性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文知识的考查。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和复习要适应这一命题趋势,更加关注对人文内容的审美和鉴赏,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
②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
各省的自主命题原则上都明确指出,高考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即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规范政治术语;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能力考查必须以相关知识为载体。
③坚持把能力训练作为"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培养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了考试的深度。因此要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
④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平时注重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把党的大政方针和众多的时事热点问题整理成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一系列专题,分析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和搜集江苏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江苏省有关报刊、杂志提供的信息;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善于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有效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6.研究全国课改省高考试卷中的选修内容,重点进行所占分值和难易程度分析研究,找出我市选修科目教学中的目标定位。
(1)试卷分析。广东卷:题型是简答题,分值为7分,占总分比例:7/150;山东卷:题型是简答题,分值为10分,占总分比例:8/240,在政治试题中约占10/80。两者的共同点是在两个选修模块之间,设置两道选做题,这两个试题在内容难度、考查的能力层级、题型、设问、作答要求、分值等方面基本等值。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表现在:第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回归教材,反映学术前沿性的思想,有利于中等程度以上的考生提高成绩。第二、材料选取比较平实和常见,有利于考生心态平稳地思考和答题。鉴于有关省份是在高中新课改后首次组织高考,预计上述比例及要求在今后高考中会有提升。
(2)目标定位。
①知识要求:每个模块列出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照必修模块的要求进行把握。
②教法要求:采用体现研究性教学特点的"专题"类教学过程方式,并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讲授方式,它类似于时事专题学习。
③方法技巧: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一轮复习后可不再进行二轮复习,而是在二轮复习必修内容时,将选修和必修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复习。同时针对选修内容专门做主观题的训练。
7.面对2008高考考生分数过于集中,为提高试卷区分度可能出现评分标准方面严格要求的问题,各学科教学的规范化问题。
(1)依托案例,明晰思想政治观点。(解决"知")
所谓思想政治观点,作为目标设置的要求,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学科观点,而应凸显其引领价值导向的意义。经验告诉我们,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目标虚化;偏于知识的应用性,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目标淡化。而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统筹知识点,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这一核心价值,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特定原则。 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需要凸显以下这些基本观点:准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的观点;确切阐明文化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观点;高度重视创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意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作用、特点和价值的观点;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观点;理性看待当前文化生活的观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观点;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观点。
那么,如何才能最集中、最充分地 "凸显观点"呢?那就是以"案例"为载体、被称为"内容活动化"或"活动内容化"的"活动引领主题"的构想。在新教材中,这种案例以启动和引导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穿插在课文之间、采用统一的字体和格式规范,即"活动框"。活动框的内容与课文密切关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并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及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通过过程性目标实现"凸显观点"的主要环节,做到"以事明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注意不能就事说事,必须坚持就事说理。
(2)依托描述性定义,讲清教材难点。(解决"懂")
形成并运用正确的概念,特别是理论概念,始终是开设学科课程的基本任务。但问题在于:传统教学要求形成概念并没有错,错在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往往过于机械、刻板。就概念形成的过程而言,不应生吞活剥地穷尽概念的全部内容,而在能否联系知识的来源合乎形成概念的逻辑;就概念运用的要求而言,检验其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对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和"再现",而是能否在具体新情境的运用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确切。新教材走出了讲概念就是"背定义"的怪圈,对事物和现象的定义多采用描述性的方法,而不是强调对概念进行全部界定。针对描述性概念,淡化定义式的要求,是化解难点之道。例如,《文化生活》教材对文化概念的表述,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而是先在内涵上予以界定,再从两个视角就其显著特征加以描述。此后点明:运用文化概念,要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同样,表述民族精神这个重要概念,也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而是直接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使他们从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因为,重要的是读懂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而这并不以如何定义民族精神为前提。这样才能做到不死扣字眼,但又能全面准确理解教材内容。
(3)注重辨析,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解决"用")
高考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和参考答案已鲜见"空泛"的内容、"直白"的推理的和"僵硬"的结论,即不再是专注定义式的表述和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而是关注当前学生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学生预留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辨析生活经验、探究学科知识意义、确信基本观点的机会。比如,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等等。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或"活动内容化"的"活动引领主题",即辨析活动设计本身要承载一定的教学内容,最终帮助学生在培养能力中建构知识,在建构知识中培养能力。
点击数:&&&& 文章录入:ycy09&&&&责任编辑:ycy09&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