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伦学习的意思

古人论学习
我的图书馆
古人论学习
古人论学习&&
&&&&&&&&&&&&&&&&&&&&&&&&&&&&&&{将历代古人关于学习之格言集于一篇,连成一文,岂不乐哉。}
&&&&&&&&&&&&&& 学不可以已。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
&&&&&&&&&&&& 满招损,谦受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
&&&&&&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
&&&&&&&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
&&&&&& 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硅歩,无以至千&
&&&&&&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得
&&&&&& 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之知识,若蹬梯
&&&&& 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
&&&&& 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贵专,宁精勿杂,宁专
&&&&& 勿多,不以泛滥为贤。
&&&&&&&&&&&&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
&&&&& 无一物。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波不教,且勤苦。
&&&&&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永远不晚。少而好学,
&&&&&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如果不想在世
&&&&& 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 译&&&&& 文
&&&&&&&&&&&&& 学习不能够终止。人要活得老,学到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 青少年是学习的最佳年龄期。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小时候不
&&&&& 好好接受教育,长大后就没有才能,老了以后怎么办呢?年轻时不努力进取,&&&&&&&&&
&&&&& 年老时后悔悲伤也晚了。
&&&&&&&&&&&&& 人有聪明和愚钝之分,聪明和敏捷是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的,凡是依靠
&&&&& 自己的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取失败的人。愚钝和平庸是能限制而又
&&&&& 不能限制人的,凡是不被自己的愚钝和平庸限制而能坚持学习的人,是自求上
&&&&& 进的人。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能得到益处。对于
&&&&& 一个问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明智的。几个人走到一起,
&&&&& 他们中间定有我可学习的人。选择好的而学习他,对照不好的而改正自己的不足。
&&&&&&无论他的地位高还是低,无论他的年龄大还是小,只要有学问,他就是老师。聪
&&&&&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
&&&& 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 学习的方法是熟读,反复思考,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读书有三到:即心到.
&&&& 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到了,眼口哪有不到的呢?口里反复读,
&&&& 心里反复思考,白天想这个问题,晚上也想这个问题,多读几遍书,道理自然就
&&&& 懂得了。读通了大量的书,写起文章来如有神灵帮助一样。不半步半步地走,就
&&&& 走不完千里的路程;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形不成浩瀚的江海。好马一跃,跨不
&&&& 过十步的距离;劣马不停地走,也能走完千里的路程。用刀子刻几下就放下,就
&&&& 是很容易刻的朽木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就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
&&&& 器物。长期学习来积累知识,研究其中的道理,来丰富自己的才能。在写诗作文
&&&& 章时,有时突然得到巧妙的构思,得到精妙的词句;在研究活动中,有时也会出
&&&& 现意料之外的奇特发现,这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获求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人学
&&& 知识就像登梯子一样,是循序渐进,步步登高的。每进一步,都能接触到更多知
&&& 识。而知识积累得越多,思想境界也越高,眼界也越宽阔。不登上高山,不下到
&&& 深水中,就不知道天高地厚。靛青是兰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兰草的颜色还要深;
&&& 冰是由水结冻而成,但比水的温度低。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
&&&&生&& 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不过是这样罢了。学习贵在有专
&&& 攻,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不以漫无目标地涉猎为可贵。
&&&&&&&&& 书好像药一样,会读的人可以由愚昧变得聪明。善于读书的人讲深入研究,讲
&& 广泛学习。深入研究,就能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广泛学习,就没有什么不懂的。
&& 读书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应理解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 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和苦读而已。晋朝人孙晋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
&& 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战国时洛阳人苏秦
&& 凭借其“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纵横家。晋朝人车胤因家中贫寒,
&& 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
&& 微弱的光苦读,最终官至户部尚书。晋朝人孙康借着雪光苦读,成为有名的学者。
&& 这些古人都为我们树立了勤学苦读榜样。
&&&&&&&& 总而言之,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则在于贪玩。做事情的成功在于思考,
&& 而失败在于盲从。学习永远不晚。少年时期好学,犹如初升的太阳;成年之后好学,
&& 就像中午的阳光;年老之后好学,好比点燃的烛光。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
&& 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馆藏&5357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图文】北京版语文三下《古人论学习》精品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北京版语文三下《古人论学习》精品课件
总评分3.6|
浏览量557646
用知识赚钱
大小:19页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学记:古人对“修养”的80句论述值得借鉴
学记:古人对“修养”的80句论述值得借鉴
古人“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中国人的文明和素质离不开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文化。然而,关于“修养”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殷周关于“道德修养”的萌芽到宋明理学的系统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古人对人的“修养”不仅十分重视,而且对“修养”的论述也很精辟。古人还常以“反省”、“撰铭”、“悬联”、“咏物”和“用物”以修行自身的修养。所谓“反省”即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在《劝学》中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今日话说即自省、自警、自励;所谓“撰铭”在自己常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自勉,即“座右铭”;“悬联”乃在厅堂悬联观看,自省自勉等等。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置于齐家和治国之首,可见其重要的所在。且不论齐家和治国,就是做人修养修身也是百事之首。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后便是为人的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都是这个道理。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论“修养”的呢?下面是选摘我平常读书札记里记下的名人论述:
&1.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之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中庸》
5.为宇宙完人甚难,自初生以至属纩,彻头彻尾无些子破绽尤难,恐亘古以来不多几人。其余圣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绽。后来修补,比至终年晚岁,才得干净,成就了一个好人。——吕坤:《呻吟语·圣贤》。
6.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玉磨成器,铁炼成钢。——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三《群珠》
7.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曾国藩全集·杂著·劝诫浅语十六条》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
10.勉人为善,谏人为恶。——袁采:《袁氏世范》卷二《处己》。
11. 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言卜》。
12.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一知一恶则断然去之,庶乎善日积而恶日远也。——《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14. 能克己,方能成己。——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张潮:《幽梦影》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述。——谢左良:《语录》,《宋元学案》卷二十四
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陈淳:《北溪字义·志》
&&&19.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士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七《示弟立志说》&
志不立,如无柁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四《俗谚》
&&&22.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王宣}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志之未立耳。——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凡做人做事都先要立志……盖志定则外物外欲俱不能移。……志若坚定,做人做事者未有不成就者。——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知世事》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教及门》
&&&2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年益壮,志益大。——《刘禹锡集》卷十九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集·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大立志向,而细密著工夫。——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31.须是立志,以圣贤自期,便能卓越然挺出于流俗之中,不至随波逐浪,为碌碌庸庸之辈。——陈淳:《北溪字义·志》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37.见善,作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38.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张载集·正蒙·中正》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此是省察大条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顾不得,一错了便悔不及。——吕坤:《呻吟语·修身》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学记》
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而反修之于己。——贾谊:《新书·君道》
&&44.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张载集·正蒙·中正》
&&&45.反己者,触事比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却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洪应明:《菜根谭》[注释]浚:疏通。
&&&46.自反则裕,责人则蔽。君子不临事而恕己,然后有自发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胡宏集·知言·天命》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48.不诚则不独。——《荀子·不苟》
&&&&4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50.&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51.凡吾人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在,神已知之矣。吾人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52.问慎独。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53.慎独即不自欺。——《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
54. 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功,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55.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56.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曾国藩全集·文·君子慎独论》
57.慎独为入德之方。——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八
58.慎独者,与人交接之本也。君子戒慎于不睹不闻,省察于莫见莫显。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屋漏室中培来。——洪应明:《菜根谭》
59.无慎独功夫,不是真学问;无大庭效验,不是真。——吕坤:《呻吟语·问学》
60.“独”也者,方存乎志,未著于事,人之所不见也。凡见之端在隐,显之端在微,动之端在独。——戴震:《原善》卷下
6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62.见善能迁,则可以尽天下之善;有过能改,则无过矣。——《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63.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64. 人非尧舜,安能无过?过而能改,且改之又改,即是圣贤功夫。——《陈确集·文集》卷二《遗祝凤师兄弟书》
65. 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于人;改过伯于人者,贤亦伯于人。尤贤者,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曾国藩全集·文·召晦》
66.小人之过必也文。——《论语·子张》[注释]文:掩饰。
6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68.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69.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70. &小善小恶,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为,小小害道,自谓无妨。不知此“无妨”二字种祸最毒。今之自暴自弃、下愚不肖,总只此“无妨”二字,不知不觉,积成大恶。——《陈确集·文集》卷十六》示儿贴。
71.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集》卷六《与傅全美》
72.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过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吕坤:《呻吟语·修身》
73.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若指我之失,即浅学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三《金言》
&&&&&74.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75.不贰过。——《论语·雍也》
76. 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贾谊:《新书·大政下》
77.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韩愈:《韩昌黎先生集》卷一《五箴五首》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集》卷三《易论第九》
79.&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
80.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
&& 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以上“道德修养”中的一些论述对照检查自己、反身自己,那么就一定会对自己有裨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