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领美国收养中国孩子网红需要花钱吗

生活随影: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南华早报》1月11日报道,自1991年对海外开放儿童领养政策以来,目前家庭领养了约有8.8万名中国儿童。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当中88%为女童,另外也有很多孩子有特殊需要。&2007年之前,申请领养孩子的过程平均需要1年,而现时申请人平均需要轮候54个月。不过,若申请领养残障儿童,轮候期会较短。&
  盖比(Gabi)在弗吉尼亚州的寓所弹吉他。2001年,马尔蒂(Marty)和西西(Sissy)将新疆乌鲁木齐一家福利院领养她。两人也在和领养了四个孩子,其中二人是孪生子。盖比喜欢唱歌丶跑步和亲近大自然。暑假时她会到社区唯一的中餐馆打工,赚点钱交学费。她的同事全都来自中国。
  斯萍和斯南(均为音译)在兰州一家长者护理中心表演中国扇舞。这对孪生姐妹来自福建南平延平区福利院,2002年被领养。摄影:Han&Meng
责编:张骜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美国两家庭从中国不同城市收养女儿 竟是姐妹(全文)_网易新闻
美国两家庭从中国不同城市收养女儿 竟是姐妹(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美国两家庭从中国不同城市收养女儿 竟是姐妹)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报道 美媒称,收养家庭之间都有种显而易见的联系,但美国密苏里州两个收养家庭的关系则更加紧密&&他们从中国不同城市收养的女儿竟然是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姐妹。据今日美国报网站11月24日报道,住在韦尔登温泉的马尼奇家和加尔比尔兹家相距只有三分钟的路程。他们在同一个校区,去的是同一个教堂。在收养中国养女之前,两家人甚至是同一个圣经学习小组的成员。报道称,这两家都有自己的亲生孩子。2008年待收养家庭聚会时,两家人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两年之后,马尼奇家收养了埃莲娜。2012年,加尔比尔兹家收养孩子也有了眉目,为了能够通过收养审批,佩奇&加尔比尔兹还特意请她的朋友斯塔奇&马尼奇为她写了一封推荐信。2013年,加尔比尔兹家来到中国与金利见面,并收养了她。当时的中国仍未放开二胎。自从佩奇在脸书上贴了张金利的照片,斯塔奇的眼睛就离不开金利了。斯塔奇说,&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张照片的情景,当时我心里有一种感觉。我什么也没说,站起来把埃莲娜的照片拿了出来。&这两个小姑娘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她说。当加尔比尔兹一家回到家后,10岁的埃莲娜和7岁的金利很快便成为了朋友。斯塔奇想搞明白,这两个小女孩除了长得像以外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她们发起脾气来一模一样,性格也一样,&斯塔奇说。她跟佩奇指出了两个小女孩的相似之处。而当时佩奇并没有多想。这两个来自10多亿人口国家的女孩有血缘关系的几率是极为微小的。埃莲娜是在龙岗一家医院被发现的。而金利则是在距离龙岗两个多小时路程的珠海市的一个公交车站外被发现的。两个女孩是两个家庭分别通过不同收养机构收养的。而且他们被收养的时间也是不同的。然而,斯塔奇说,她无法忽略自己的第六感,她觉得这两个女孩冥冥中是有关系的。因此,尽管她丈夫认为她疯了,斯塔奇还是询问了佩奇,是否愿意给两个女孩做基因检测。佩奇表示愿意,因为她想要赶紧平息这场&闹剧&。佩奇说:&当时我的考虑是,做DNA测试是否能让关于两个孩子是否相像的话题彻底结束呢?因为没人认为会存在这种几率。&报道称,然而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关于两个孩子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而是掀开了崭新的一章。两个家庭出示了一份2015年的文件,文件显示,两个女孩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可能性为99.99%。但检测结果无法确定两个孩子究竟是同父异母还是同母异父。&我们都傻了,&佩奇说,&老天在冥冥中安排了这一切。&究竟父母们该怎样把真相告诉两姐妹呢?就连领养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没了主意,因为这种情况实在是太罕见了。马尼奇家在和加尔比尔兹家就此事进行商讨之后,很快就把事情真想告诉了埃莲娜。金利一家则拖了几个月,直到2015年12月才吐露真相,因为当时他们的收养程序仍在办理之中。两个家庭均表示,面对这个天大的消息,所有人都花了好一段时间才适应。&我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全接受这件事,&斯塔奇说。斯塔奇和佩奇说,两个女孩经常见面,她们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她们甚至想过是否要把家搬的更近一些,或者干脆搬到一起。&我们仍在为家庭聚会、节假日和生日怎么度过而想办法&,佩奇说,&我们有意给让她们创造机会,让她们离得更近一些。&无论今后发生什么,家长们决定要给孩子们创造出一家人的感觉。&这两个女孩有着宝贵的血缘关系,&佩奇说,&作为家长,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促进和支持这种关系。&(编译/文怡)
下一页:美国母亲接连收养中国脑瘫姐妹:她的微笑能融化一切
【延伸阅读】美国母亲接连收养中国脑瘫姐妹:她的微笑能融化一切参考消息网5月14日报道 英媒称,美国一位母亲在脸书网站上发现自己养女的姐姐后,正准备飞往中国去孤儿院救助这个女孩。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11日报道,来自肯塔基乔治敦的莉萨&伦普金斯浏览这个社交媒体网站时,发现了中国一个孤儿院的13岁女孩埃弗丽的照片。报道称,这张照片是被曾经在这家孤儿院作志愿者的伦普金斯的朋友放到脸书网站上的,这位母亲注意到这个女孩和自己的养女、现年12岁的奥布丽长得一模一样(伦普金斯和丈夫是2013年在中国收养奥布丽的)。她随后在脸书上转发了这个帖子,所有的朋友和家人都留言说这两个女孩很像,于是她决定联系孤儿院,对方同意为两个女孩进行DNA测试。结果显示,这两人确实是姐妹,伦普金斯听到后立即决定让两人团聚。然而,严格的规定意味着,当埃弗丽8月份年满14岁后她就不能再被收养,而将留在中国。于是这家人马不停蹄地开始加速推进整个过程,并将在7月飞往女孩的家乡,否则将为时已晚。伦普金斯自己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她在小时候玩具娃娃的时候就梦想着收养孩子。所以2013年,两人飞往中国见奥布丽,当时奥布丽只有9岁而且患有脑瘫。埃弗丽也是脑瘫患儿。自此以后,夫妇两人又收养了三个都有残疾的孩子,他们今年夏天除了收养埃弗丽还会收养另外一个名叫莫莉的小女孩。她说:&奥布丽的微笑能够融化一切,能够一切坏事都变成好事,她是我们的小天使。&报道称,这家人正通过一个众筹平台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办理领养程序,并购买7月飞往中国的机票。(编译/刘晓燕)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中国姐妹(图片来源于《每日邮报》网站)( 00:10:02)
下一页:美国同性恋妇女讲述收养中国孤儿遇阻的故事
【延伸阅读】美国同性恋妇女讲述收养中国孤儿遇阻的故事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中国收养中心对同性恋者在中国收养子女的规定。(资料图片)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3月7日刊登了已婚的同性恋妇女梅利莎&卡斯特罗&怀亚特撰写的文章,文章题为《美国同性恋收养中国畸形足孤儿受阻》。梅利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文章写道:几个月前,在中国中部农村地区的某个地方,肯定有一颗星星的运行轨迹略微发生了改变。一出生就被抛弃的4岁儿童小胡(音)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他即将到达从统计学上来说比较难被收养的年龄之际,一个国际组织为他和另外28名特殊需求孤儿提供了去美国度过三周圣诞假期的机会。此行的目的是,他们有可能得到一个永远的家。这听上去也许像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目标,但通过这个项目来美国的孤儿中有80%最终被美国家庭收养。手握一线机会的小胡只需在美国的土地上碰到合适的人。然而,就在他的行程即将结束之际,这个长着酒窝的小孩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家。小胡的寄宿家庭母亲朱莉&G(出于个人隐私的原因,我们没有使用朱莉的姓氏)自封为他的推荐人。在宝贵的三周时间里,朱莉忙着带他去看医生,试图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使潜在的收养家庭相信,小胡显而易见的&特殊需求&&&头围较小、轻度斜视和重度畸形足&&根本不成问题,而并非无可救药。在距离他登上飞机经由芝加哥回国还剩72小时之际,又有两颗星星的运行轨迹出现了交集,不过这一次是在夏洛茨维尔的一个泳池上空。朱莉称之为家乡的夏洛茨维尔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拥有4万人口的大学城。&踢,小胡,踢!&她催促道。朱莉希望这个筋疲力尽的小男孩在室内水疗泳池的温水中伸展他那又短又紧的小腿肌肉。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他的。透过满是雾气的游泳镜,我碰巧注意到一只熟悉的弯曲的右脚正在打水。&他是畸形足?&我结结巴巴地问道。&是的。&&我的孩子也是畸形足,&我说。&呃,他生下来就是。他的腿打了几个月石膏,但现在只要晚上戴支架就行了。&我的儿子刚一岁。多亏了我家附近的那所儿童医院,他已经能够自己不靠墙壁站立,而且试图鼓起勇气用他恢复正常的双脚迈出第一步。只能用脚踝一瘸一拐走路的小胡立刻跳向了我,勾住了我的脖子。虽然他不会说英语,但我却觉得我们之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我温暖的怀抱和池水的浮力中,他自由自在地翻滚、欢笑和打水。朱莉告诉了我那个收养项目和他的此次行程。&他找到收养家庭了吗?&我问。&很遗憾,没有,&她说。就这样,在距离小胡的孤儿院大约7000英里的泳池里,机会和缘分似乎将我的命运带到了我的面前。我想,没错,他有特殊需求,但我正是那个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或者说我本可以成为那个人,如果他的祖国没有异议的话。&我认为我不能收养他,&我一边拉着小胡在水里游来游去,一边悄悄告诉朱莉。&我其实和一名女性结了婚,而中国不允许同性恋收养儿童。&中国政府偶尔会为了特殊需求儿童网开一面。所以,当小胡和他的寄宿家庭母亲乘飞机回国时,我发短信问朱莉,对于一对在应对小胡这种特殊情况方面有经验的同性恋夫妻,中国有关方面有没有可能破一次例。朱莉把收养机构的回复发给了我。她说:&绝不可能。真希望我不必说这样的话。这是他们绝不会考虑的事情。&(编译/王雷)( 00:12:00)
下一页:美媒:中国留学生探究在美国被收养中国儿童生活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留学生探究在美国被收养中国儿童生活参考消息网12月21日报道 美媒称,2014年春天,韩梦(音)拿到奖学金,离开中国前往蒙大拿去学习英语。虽然她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学城,但她发现自己很难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6日报道,不过就在几个月后,她在英语老师组织的一个派对上惊喜地遇到几个华人女孩。问题是,她们都是孩子。像阿纳卡,她是一名8岁的女孩。韩梦找到她的母亲,后者解释说自己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收养了这个孩子。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触动了韩梦的感情。她在北京当了十几年的报社摄影记者,也曾看到过中国的孤儿院,那里的条件糟糕。报道称,中国最近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虽然中国人喜欢男孩的文化习俗一度让许多孤儿院里满是女孩,但活动人士说,因为负担不起医疗费用和害怕社会上的歧视,家长也会遗弃天生残疾的男孩和女孩。韩梦想知道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他们会被孤立吗?他们感到孤单吗?他们会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吗?在拿到奖学金去马里兰学习新闻后,这些问题促使她开始进行调查。她说:&我想告诉中国读者,被收养的华人在美国是如何生活的。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韩梦通过网上广告去寻找收养华人孩子的家庭。第一个作出回应的是谢丽尔&吴,她在中国江西省收养了她的女儿。吴女士在华盛顿给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授课。她说:&我的工作是照看残疾儿童。所以我一直希望从中国福利院收养一个孩子,亲自来照顾她。&吴女士给韩梦介绍了一个网站,一些收养孩子的家庭常常在网上联系举行聚会和其他活动。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10个州的大约30户家庭取得了联系。韩梦说:&一开始,我非常欣赏这些美国家庭。如果不是他们收养了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在中国会过得不好。&虽然被收养的华人孩子现在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她了解到他们面临一个普遍的难题。韩梦说:&当他们长大变成青少年时&&到11岁、13岁,或者14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思考自己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他们为什么不同于其他人。&她还说:&这些孩子会想:&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他们为什么把我遗弃在街头?&&报道称,这些问题会驱使他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学习语言和文化课,到当他们足够大时去中国看一看。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儿童福利学者计划的负责人维克托&格罗扎表示:&当被收养的孩子进入青春期、遇到所有青春期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时,一些人想寻找他们的根,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取得联系。另一些人则希望学习中国文化,他们并不是很关心自己的亲生父母,更关注文化方面的东西。其他人只想在同龄人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报道称,很多孩子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个过程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少孩子被遗弃在街头,没有任何书面证明,中国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系统来追踪这些孩子或者他们的亲生父母,其他人可能只想继续往前走。韩梦试图帮助她的一个调查对象,通过医院和当地警察部门找到其亲生父母。但当她找到孩子的父亲时,对方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随后开车离去。即便孩子的亲生父母后来很难再接受他们,韩梦在调查中发现,总的说来,许多中国人认同和感激这些孤儿被美国人所收养。韩梦说:&美国家庭给了这些儿童更好的生活,对此我非常感激他们。另一方面,我想让被收养的华人袒露心声。他们有什么感受,领养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一座文化桥梁。即便被收养的华人孩子是美国人,他们仍然和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编译/杨雪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领养儿童( 00:11:01)
下一页:外媒关注在美中国弃儿:被美国人收养 好奇身世
【延伸阅读】外媒关注在美中国弃儿:被美国人收养 好奇身世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美媒称,2014年春天,获得一项助学金的韩萌(Meng Han,音)离开中国,到蒙大拿州学英语。虽然住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学城里,她还是觉得难以跟同学和老师相处。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8日报道,&我觉得非常孤单而且格格不入,因为身边都是和我不同的人,&她说。&这里很多白人,很少亚洲人。&报道称,但几个月后,在一次英语老师办的派对里,她意外地见到了几个中国女孩。关键在于她们都是小女孩,比如8岁的的阿娜卡(Anaka)。韩萌找到了阿娜卡的母亲,她说自己是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收养这孩子的。这个意外的发现,触发了韩萌的好奇心,因为她在北京当过十多年的摄影记者,见过中国的孤儿院,那里的条件有时很可怕。中国最近取消了一孩政策,但重男轻女的文化曾导致许多孤儿院里全是女孩,据权益倡导人士说,还有的父母会抛弃天生残疾的男孩和女孩,因为他们难以承受医疗费用和社会歧视。韩萌想知道,如今拥有&美好的玩具和家园&的收养儿童在新环境是怎样的感受。他们有被孤立吗?他们感到孤独吗?他们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吗?在凭借一份新闻学助学金来到马里兰后,这些问题促使她立刻开始了一个摄影计划。&我想告诉中国读者,中国收养儿童在美国的生活如何,&她说,&他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这与他们过去有什么不同。&报道称,她通过网上广告找到收养家庭,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回应她的是谢丽尔&吴(Cheryl Wu,音),一个第二代中国移民,她在中国江西省收养了女儿。谢丽尔曾在华盛顿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的工作是照顾残疾儿童,&她说,&所以我一直希望能从中国福利院领养一个孩子,我自己来照顾。&谢丽尔向韩萌介绍了一个收养儿童家庭网络。这些家庭经常在派对或其他场合上会面。大约一年时间里,韩萌认识了在10个州的约30个家庭,有的是通过别人介绍的,有的是因为某非营利组织在一篇新闻稿中报道了她的项目,更多则是通过学校认识的,家人会带孩子去那些学校学中文和中国的舞蹈。&一开始我就很感谢这些美国家庭,&韩萌说。&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孩子在中国的生活状况便会很艰难了。&虽然这些孩子目前生活安稳,但她也了解到他们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比如说11、13或是14岁时,他们经常都会想自己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她说。&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抛弃我?为什么把我丢在外面?&收养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有些人会报读语言和其他文化课程,另一些人则等到长大后前往中国。&在收养儿童进入青春期,并面对所有青少年都会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作为身份认同发展的一部分,一些人希望寻找自己的根源,了解自己的最初或亲生家庭,&凯斯西储大学曼德尔应用社会科学学院(Mandel School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儿童福利研究员项目主任维克多&格罗扎(Victor Groza)说。&还有一些人希望能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亲生家庭没那么关心,而是更注重自己在文化上应如何自处。有些人只想跟从自己生活背景下的同辈和文化建立身份认同。&报道称,许多收养儿童希望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鉴于他们很多都是被抛弃的,没有相应的记录,在中国寻亲几乎不可能。中国亦没有全国系统可以追踪记录这些孩子或他们的亲生父母。还有些孩子只是想把这些抛在脑后。韩萌曾试图帮助其中一个,通过医院和当地警方寻找她的亲生父母。但当她找到了这名收养儿童的父亲后,此人承认了自己是父亲,然后就驾车离开了。尽管很难在之后再去接受自己的亲生孩子,但韩萌通过这个计划发现,整体来说,很多中国人对美国人收养这些孤儿的举动是心存感激的。报道称,&我也很感谢这些美国家庭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韩萌说。&另一方面,我还想替这些华裔收养儿童发声,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收养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我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一道文化桥梁。即使华裔收养儿童现在是美国公民身份,但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Lily Xiao Larson(左)和她的同伴在中国舞蹈课堂上玩耍。她的父母为了让她上该课程,将她带到中国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同时他们也在这里学习中文。( 08:50:00)
下一页:中国母亲回忆收养日本遗孤:曾被指收养敌国孩子
【延伸阅读】中国母亲回忆收养日本遗孤:曾被指收养敌国孩子参考消息网12月15日报道 日媒称,日本长野县阿智村近日举行了关于日本在华遗孤中国养父母的研讨会,战后不久便收养女遗孤的养母李淑兰(88岁)回顾道,当时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抚养养女。李淑兰从中国黑龙江省前往日本出席研讨会。据日本共同社12月14日报道,她收养的是位于现在黑龙江省的难民收容所的女童。当时李淑兰已婚但没有子女,女童的母亲希望把女儿托付给李淑兰。当时女童为5岁左右,瘦弱不堪。李淑兰回忆称,当时难以坐视不管。报道称,成长过程中,女童曾被周围人嘲笑是日本人,但李淑兰鼓励她说,我们和你在一起,不用在意。李淑兰本人也多次被指责收养敌国的孩子。李淑兰是少数民族,自己本身也是由养父母抚养长大,因此她表示,因为女童是孤儿,所以必须帮助她。女童于1981年回国,李淑兰称因为感情深,离别时非常痛苦。报道称,研讨会由阿智村的满蒙开拓和平纪念馆等策划,遗孤也一同参加。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2月12日下午,中国养母李淑兰出席在长野县阿智村举行的研讨会,表示将收养的在华遗孤视如己出。(共同社)
( 00:11:01)
(原标题:美国两家庭从中国不同城市收养女儿 竟是姐妹)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研究称30%被美国家庭领养华裔儿童自认是中国人 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研究称30%被美国家庭领养华裔儿童自认是中国人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感到身份认同困惑吗?会。不过,身份认同的困惑,没有比自己是被领养的这个事实本身让这些孩子更焦虑。有研究指出,多达30%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谭星(Tony Tan)长期研究跨国领养儿童,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女童是他的重点研究对象。
  谭星的研究发现,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女孩在情绪和学识表现上与她们没有被收养的同龄人及美国同龄人相当,甚至更好。即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女孩,成长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在身份认同方面,成长于白人家庭中的中国女孩多认同自己是美国亚裔或华裔。在谭星的调查中,只有5%的受访女孩觉得自己是白人。相比之下,有15%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亚洲人,更有多达3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谭星指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被领养女孩,多是在两岁之前就来到美国,尽管对中国没有记忆,但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原因是自己的模样是中国人,因此接受自己的中国身份,明白自己同中国的关联。
  调查显示,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多是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或上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家长们会确保自己的孩子对其身份感到骄傲,珍惜自己的中国血统。
  不过,与养父母肤色的明显差别仍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它过于明显地揭示了孩子是被领养的事实。在感受到这点之后,会有孩子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此外,并没有显著让孩子感到与世界隔绝的因素。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抹平了人类可能感受到自己与他者不同的感受,孩子在社交网络上很容易找到与自己类似的人,相比过去也有了更多发挥自己其他兴趣的可能。
  这一研究间接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育儿经验:产妇的健康状况会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长远的影响。
  谭星的研究发现,尽管没有像美籍华裔那样优异,但相比来自其他国家的领养儿童,中国领养儿童的学业表现更加出色。
  在排除了成长环境和学业压力因素之后,这一现象的一个解释是,大部分中国女童的母亲更加健康。相比其他国家的母亲们,中国妈妈极少在怀孕期间饮酒、吸烟,她们通常也更加年轻。体现在这些孩子身上,相比其他国家有着类似悲惨被遗弃经历的同龄人,中国孤儿也会更加健康,学习能力也会更强。
  即便幼年时有过疾病或精神创伤,案例显示,这些女孩仍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仍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李宇轩)
  更多信息请访问: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透视跨国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 【海外人文】
透视跨国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
北京青年报 &
跨国领养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现象,许多美国夫妇因为能成功领养到中国儿童而高兴。这些养父养母会遇到些什么实际问题呢?那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在金头发、蓝眼睛和白皮肤的白人家庭长大,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呢?  养父母  将领养来的孩子视如己出  1998年9月,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外的保罗维默尔夫妇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从中国安徽领养到当时年仅一岁的杰茜。维默尔一家四口欢天喜地庆祝之后,作为养父养母的维默尔夫妇不得不面对抚养一个外国女婴的责任和现实。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维默尔夫妇感到,让一个外国孩子真正融入家庭并不容易,他们在领养杰茜之前也考虑过很多,甚至有些担心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不过,当他们真正把孩子抱在手里时,并不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的亲生女儿有什么不同,好像小杰茜一瞬间就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因此,杰茜刚来时觉得需要应付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保罗说,由于杰茜的背景不同,因此还在给她特别辅导:“虽然杰茜已经来了两年,我们仍然每星期给她做一次理疗,包括说话方面,确保她能跟上各方面的发育和成长。现在一切迹象显示,杰茜的身体完全正常,从她小小的年龄来看,已经聪明过人。”  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赫斯夫妇1998年2月从中国领养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和其他许多美国领养父母都感到,中国孩子刚到美国家庭时身体上的问题比较容易克服,孩子到家后不久就能跟养父养母形成亲情关系。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仲辉先生说,中国福利院对儿童的照顾以及美国人的爱心,为孩子搭起了感情上的桥梁,使这些儿童能跟养父养母比较快形成亲情关系。另外,美国人确实对孩子有真诚的爱。这样形成一个自然的桥梁。所以从中国来的孩子,在美国发生情感问题的相当少。  领养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挑战  有关人士承认,那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在金发碧眼的白人家庭长大,今后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实际问题在另一个方面,这个孩子毕竟是中国孩子,到了美国以后有个文化问题,不能以为说英语、吃汉堡包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仲辉办了一家中文学校,每个周末把孩子召回学校,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和艺术教育。  已经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孩的丹尼丝赫斯也十分重视中国人与美国人种族和文化不同这个现实,同时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是领养的而自卑。她说,与其回避这个问题,还不如干脆把这些事早早告诉孩子们:“我们正在做的努力之一是告诉孩子们,她们是领养来的,而且告诉她们是从哪里领养来的,使她们为自己的身世自豪,而不是自卑。同时,我们要继续送她们去中文学校,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当她们长大后,如果有人问她们的来历,她们可以勇敢地说,我是领养来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美国家庭非常爱我。我的中国孩子将来免不了会哭哭啼啼跑回家,说学校同学取笑她们。但是,我相信到时候我们会知道怎么对付的。&   让孩子  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  美国的中国儿童领养机构和领养父母,观察了50年代从美国国外领养的儿童后来的发展情况,发现美国养父母在抚养外国儿童过程中,很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来历,有意回避一些不容易开口的事情,等这些儿童长大成人,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自卑和痛苦。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后,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决心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们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后患。  从中国安徽省领养到杰茜的保罗维默尔说:“我们力图给孩子做心理准备,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收养她。还让她跟其他的中国孩子在一起,跟别的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在一起,相互认识,让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等到她们长大到十几岁时,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或者拒绝被领养的现实,但至少我们会让她们有心理准备,知道自己的身世,了解自己的文化。”  领养儿童  今后发展难评估  设在华盛顿郊外的美中收养联合会项目负责人魏佩特女士认为,由于在美国的绝大多数中国领养儿童年龄还小,还很难预测她们今后的发展:“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对这个问题会有更好的了解。中国在1994年才开始正式开放外国领养渠道,现在在美国的中国领养儿童大多数还不满六岁。这么短短几年,很难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做很好的评估。”  尽管未来无法预见,但是包括保罗维默尔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领养到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保罗说,他的最近一次经历增强了这种信心。有一天,他带着的一家人在附近一个商场买东西,前后左右一看,发现除了他们自己是白人之外,周围都是其他肤色人种。从那时起,保罗就坚信,等到自己的中国养女杰茜长大时,美国会是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养父养母们也更加不必担心他们的子女会因为自己是领养来的中国人而自卑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美国领养的中国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