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安排每个同学会感谢老师的话上台美文分享,如何感谢

  他们曾对我说:你读中文系找不到工作。后来,我大一开始实习,毕业前找到了。  他们曾对我说:你文笔差得远,别妄想出版作品了。后来,我写了一部长篇,各种投稿无果,完全放弃时,稿子被路金波老师看见了。  他们曾对我说:你这种不合群的人,交不到什么朋友。后来,我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也可以一个人过得很好。然后,居然交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  他们曾对我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卖只是运气,你下一本书不要报什么希望。后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比  《青茫》的运气还要好。  他们曾对我说:不要随意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得罪人。后来,我果然经常得罪人,却收获了一群和我一样的人。  他们曾对我说:不要总是宣传自己的作品,会让你变得很商业。后来,我依然孜孜不倦的宣传,因为那些都是我的血和命。  他们曾对我说:不要和质疑你的人解释,不要反驳误会你的人,你的情绪会被他们控制。后来,我依然解释,偶尔反驳,我不知道情绪是否被人控制,但我很爽。  他们曾对我说:你不要和谁走得太近,会被人误会 。后来,我反而和这些人关系更近了,因为懂我的人不会误会我,误会 我的他根本懒得真正懂我。  图片  他们曾对我说:哪个真正的作家在意榜单的排名?哪个真正的作家在意奖项的肯定?后来,我仍第一时间把自己任何的获奖和任何的排名成绩都告诉我爸,我爸喝着酒听得很开心。是不是真正的作家不重要,做一个能对父母证明“我离开了你们也能活得很好”的儿子比较重要。  他们曾经对我说:你总是写一些矫情的文字,让人觉得你很讨厌。后来,我依然在写这些所谓的矫情的文字,我知道“矫情,不过是你比别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  他们曾对我说:你现在成功了,站着说话腰不疼,放屁也是香的。后来,我依然坚持发表自己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因为我相信,真正阅读的人一定知道我放的不是屁。  他们曾对我说:你能不能写点有深度的东西,整天磨磨唧唧写自己的小情小爱。后来,我看到了很多读者写的感受,有90后00后,也有50后,60后。比起深度来,我更在乎的是温度。  其实他们说的都没错,不听他人的劝告容易跌倒,不听他人的意见容易失去。因此,很多人认真生活,成为了别人眼里的那个正确的人。    而我看见令人不爽的会失落兴致一高涨也容易犯错。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我全按自己的意愿来,究竟能走多远,会怎样。  一个人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常有不堪,但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吃到屎也要笑着吞咽,认真嚼完。  我曾以为我们只是擦肩而过,一晃多年,我才知道我们相互了解,感慨良多。有句话说:化雪总比下雪冷,结束总比开始疼。愿我们内心那个梦能不被惊扰,一直持续,感动世人。  作者:刘同  QQ空间每天同步。
楼主发言:27次 发图: | 更多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等了很久公车都没来,你是要继续等还是打车?  之所以纠结,是因为:等或不等似乎都有道理。继续等,是因为已经等了太久,不等到不就白等了么,而且万一下一秒就出现了呢;不继续等,是因为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难道还要继续浪费吗?而且万一还要等很久呢。  其实我们并不在意等或不等,我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我们在意的是无论怎样选择,这个世界都会偏爱自己。  选择了等的人,希望的是那辆公车在下一瞬间乍现,甚至希望没有等下去的人,刚刚拉开出租车的门。选择了不等的人,希望的是那辆公车依旧迟迟不来,甚至希望永远都不要出现,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你每次都选错吗?为什么你每次选择等,公车就迟迟不来,而每次刚打上车,公交车就来了呢,是这个世界不偏爱你吗?  不是,其实你也有选对的时候,只是你忘了,你选错了觉得倒霉,选对了却不觉得幸运,而是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  你这样不知感恩,世界为何偏爱你?    QQ空间每天同步。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经典美文- 我们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作者:梁文道  一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棍,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X事件,这些轮X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XX他自己的妈妈。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X。  图片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著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图片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后来成为全世界一个着名的新闻话题,无数的新闻媒体、电视剧、电影都曾经重复的演绎这个故事,而当年那个实验对他的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这位津巴多教授,对他们都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固然使他们出名,可是也使他们一辈子背负一个良心上的罪责。  图片     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到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这本书。这本书是这个实验结束了三十多年之后,这个教授才重新整理,根据当时的笔记写出来,而在这三十多年之间,他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可以回答我们刚才一开始所说的“为什么卢旺达大屠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研究,他其实要指出的一个主题非常简单,这个主题就是人为什么会变坏。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我们说他杀人,比如说前一阵子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去校园里面屠杀一些无辜的小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些坏蛋、这些坏分子他残暴不仁,他太没有人性了,仿佛我们把罪恶当成某种人的特质,我们把残忍当成某种人的性格。  这时候呢,对我们来讲好像舒服一点,我们平常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治安的方法就是把少数坏分子隔离开去,知道有谁会犯罪,我们就先抓他。这以前讲犯罪学很讲究这点,就看什么人像是犯罪分子。可是呢也有一些学者从完全不同的路径来探讨这个课题,这就是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在纳粹大屠杀犹太人的时候,这些故事我们早就听的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所以这本书叫做《路西法效应》。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嘛。  图片     所以在这个研究里面,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觉得这本书很震撼的地方,就是这个研究是很有名的,很多人听过。但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的知道这整个研究的过程。原来在1971年他们做这个研究的时候,你就会一步一步的看到这些学生,这些原来很纯真的学生,怎么样忽然之间有人适应了囚犯,有人变成了魔鬼般的狱警。  请记住这个年代,正好是美国六十年代火红年代之后没多久。这些学生全部都经过嬉皮士运动的洗礼,喜欢爱,喜欢做X,反对战争,喜欢大麻,喜欢旅行,爱好和平,对所有的权威对所有的建制都抱着一种天然的反动跟不满。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几天之内就会变成那么顺从某种体制,比方说这个监狱的体制,那么顺从的扮演这个体制安排给他们的角色呢,答案我们明天继续跟大家接着说。
  二  我们今天继续接着说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在那场实验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几乎所有人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那么这个角色的安排是怎么样,我今天给大家继续介绍这本《路西法效应》,作者菲利浦·津巴多。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首先所有的囚犯进到进到监狱之后,都要赤倮身体接受检查,然后换上一个囚犯的制服。跟着他们要开始报数,就每人安排一个号码,比如说1609啊,这样给他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这就表示从现在这一刻始你不再是你原来那个人了,你只是一个囚犯,你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表示,你被剥夺了你原来的背景跟人性,进入了这个体制之内。  然后,这个几天的实验里面,他们反复的要求这些假装是囚犯的学生,不断的要报数说自己是几号几号,就是要加强他的印象,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实验,你是一个真正的囚犯,你所拥有的不是一个有姓有名的东西,而是一个号码。  另一方面,当狱警的那一帮,当狱卒的那帮学生又怎么样,其实他们很多一开始都特别厌恶做狱警,为什么?我昨天不是说了嘛,他们是很反叛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当囚犯要过瘾多了,而且他们觉得好端端的我跑来斯坦福大学念书,将来当狱警那多没出息呀。  可是当他们穿上狱警的制服,当他们戴上让别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阳眼镜之后,他慢慢开始感觉到某种权威感来了,这个制服就开始使他改变。然后在一天之内,这个互动就已经出现微妙的变化,就是刚刚这些刚刚进来嬉戏闹闹的囚犯学生,饰演囚犯的学生们有时候会搞点小反叛,而这些狱警很迅速的就开始忘记了这只是个实验。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但是只是在穿上制服在某个情景之中,他觉得任何一点对他的稍微的言语的冒犯,对他的说法不同意的东西,他都会火冒三丈,他就会觉得你这是在挑战我跟我背后体制的权威。他把他自己这个“我”投射的太大,他也把这个体制延伸的太长到自己的身子上了。  然后我们再接下来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最怪异的是连外面来的人都居然能够慢慢适应这个监狱的情景,比方说这里面他们来安排一个,装模做样的安排了一个上诉委员会。就是说这些囚犯如果对我们这个监狱有什么安排不当的地方感到不满的话,你可以提出申诉。然后在这个上诉委员会里面有一个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举为代表,他居然在当时的日记里面记录什么,他说他很高兴,很骄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举我为犯人代表。他似乎开始很认真的觉得自己真是个犯人,而且还是一个挺不错的,能够得到狱友们支持的犯人。  后来还有一天安排了家长、亲友会见日,那儿这就已经到了礼拜二的事,就是第三天,就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进来探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个探望过程里面太有意思了,你们知道美国人亲子一见面就有自然的拥抱,但在这个环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边的那些狱卒说,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吗?居然去跟孩子握手。  然后双方非常不自然的说话,而且在说话的过程里面,每次说到监狱对他们待遇并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狱警就在旁边“嗯”,走来走去,中断他们说话。而有趣的是连外头进来这些家长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声,不敢反对,似乎很多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这一个场景里面。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例如说这里面有一个叫416的犯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对他越来越残暴的那些家伙,那些家伙呢就用百般的SEX羞辱的方法来对待他。所以在这里面呢,我们这位教授他就说到后来美国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监狱里面虐待是怎么回事,完全在这个实验里面就能够找到端倪。  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连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非常投入他开始恨这里面某些的囚犯,觉得他们太不合作,太不听话,他开始注意有些狱警表现的相当好,非常凶悍,虽然好像有点太凶了,太过分了,但是他就想法设法的不让那些想离开这个实验的学生离开这座假装的监狱。然后这里面我们还要注意,就是最后当整个实验中断之后,这里面其中一个饰演狱卒的学生叫博登,他的日记说,当菲利浦向我透露实验将有结束时我高兴级了,但也震惊的发现,其他狱卒非常失望,不只因为我们原来要得到的实验研究的薪水减少,而且我觉得某个程度上,他们似乎很享受那个过程。  然后呢,另外一个作风强硬的狱卒阿内特,他说两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对犯人沉浸在角色中的观察,留下来的犯人说,如果他们可以被释放的话,他们就愿意放弃他们的酬劳,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想是,犯人在后来的会议里面,就是大家已经结束了这个实验,互相交流的时候,这些犯人仍然很痛恨不可相信这些狱卒。  因为他觉得他们真是坏蛋,但是问题是他们就说我们其实不是坏蛋,我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甚至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平常非常可爱,人缘非常好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化很凶悍。  图片   
  三  我们一般人在看到一些惨案发生的时候,在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残酷的屠杀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我绝对不可能变成那样的坏蛋和凶手,我们通常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很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可是千万不要太过自信,有没有想过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谋杀者的屠杀者的角色里面,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可能顺从,你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路西法效应》,它的作者菲利浦·津巴多,正是想告诉我们这一点。因为使得我们变坏的是一些情景的效果,这些情景有时候是来自于像我们昨天讲的制服、监狱的环境、某种规则、某种秩序。  还有它是种群众压力,什么是群众压力?比如说像卢旺达大屠杀的例子里面,当你发现其他人都在这么干的时候,而你不动,你不干,你会担心自己会被人认为,我其实是同情这些图西族人的,我是不是奸细呢?所以你觉得我也被迫要去杀人。  而当你开始杀人之后,你就会觉得既然我已经杀了,那我只好继续杀下去,我甚至杀人有时候是为了帮助那些受害者解脱,反正他们迟早要死,不如我爽快的让他们死。我是对他们好,你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解释。  我们在这里面就看到一些很特别的例子,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念一些这里面一些片断。这本书里面《路西法效应》特别强调纳粹当年的环境,纳粹当年有一种人叫做纳粹医生,我们知道,纳粹医生事实上很多人觉得很奇怪的一种人,这些人平常就是很好的医生,他的主要的工作,职业伦理要求就是救急扶伤要救人命,但是当他被派到集中营里面的时候,他要执行的任务却是释放毒气或毒针,让那些囚犯一个一个痛苦的死去。  他们进去的时候,一开始根据现在的调查研究,就说他们通常会觉得很困惑,这里的人怎么能够做的出这种事情呢?他们怎么可以受这样的痛苦呢?后来慢慢他会得出一个对自己来讲很合理的答案。这些囚犯现在住在这个集中营里面,在粪堆里面苟延残喘,我还不如给他一团毒气让他到天堂去,让他变得更好。慢慢的,这整个屠杀就变成不是屠杀了,而是一个有道完成的任务跟工作。  图片     你怎么样把这个其实很邪恶的东西执行好,就变成你最关心的问题,这就像思想家海纳·阿伦特讲的平庸的邪恶,就在这里,你开始失去自主的判断能力,你开始在做一起其实平常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因为你觉得我只是在执行任务,就等如有人让我去告密,我的伙伴里面有谁有什么反动思想。  等于有人叫我去杀害敌方的某些某些人,我会把它说成我只是在一个组织里面,我这时候我被迫牺牲掉我平常某些信念,但是其实我是为了大局,是组织要求的,这责任并不在我身上。然后这里面就提到,公开扮演跟自己私下信念相反的角色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就是产生认知失调,行为跟信念之间不一致,以及行动不是随着恰当态度而产生,都是认知失调出现的条件。由于这些和个人信念不符的行动是这些人承诺要做的,于是狱卒们或者当年的纳粹医生便觉得需要赋予它意义,必须找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作出违背他们真正信念和道德主张的事,简单的讲也许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在这个欺骗过程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当年那些纳粹的医生时时刻刻摆荡在谋杀的残酷以及短暂的人事之间,然而这道鸿沟,无法弥平。  事实上,持续分裂就是使他们继续从事夺命任务的因素,分裂是维持总体心理平衡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分裂他难以弥合,所以他更需要去努力的让自己达到平衡,慢慢的你这个人,一个原来有自由意志的人,就逐渐被整合进了巨大、野蛮,而且高度功能性的系统之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一个集体产物。  那么后来受到这个研究的启发,又有别的心理学家做过其他的实验,效果也很惊人,也非常著名。比如说非常有名的米尔格伦实验,这是另一个社会学理学家做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找一帮学生,叫他们扮演老师,然后就骗他们说你们另外一帮受实验的学生呢,就扮演学生关在对面的房间里面。那儿你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只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里面那些扮演学生的那些受试者,跟你这个扮演老师的受试者之间有条电线,你这有个按纽,你一按那儿,他那边就会被电击,就会触电。那然后接下来做什么呢?就是你很简单问他一些问题,隔着这个扩音器问里面的学生问题,他答错了,你放电,他再错,这个电就更大一点。随着他错误的增加,这个电就不断的增强,达到450伏特的时候,他就会致命。  找来几十个学生,做这个实验,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在扮演外头按纽的那个老师,里头的那些学生都不会真的被触电,里头的学生是米格尔伦教授安排的一些演员,是假装触电在里面尖叫的。但是这些学生受试者,这些扮演老师的人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以为里面真有一个自己的同学在里面做实验,假装是个学生,然后我按纽他会触电。  然后实验开始,一开始里面叫一下“哎呀,好痛”、“哎呀,好痒”,没什么继续问答。问答下来随着答错的情况增加之后,这个电流不断加强,终于到了里面那些人受不了了,开始喊叫“我受不了了,赶快结束放我出去”,到了这些时候,这些装老师的这些受试者怎么办呢?他会望一望实验室主管怎么办,这实验室主管非常冷酷的说,不用管那么多,没事的,继续。
然后他继续,他通过扩音器对里面的被电到的学生说,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忍一忍很快就好,但是不行,那个惨叫声越来越犀利,直到最后他们甚至开始觉得我只要把电压调到450伏特让他一死了之,就结束这痛苦就完了。  最后这个实验里面有2/3的受试者在短短一小时之内,都把电压调整到了足以让人致命的450伏特。当实验结束之后,他才知道里面没有这么一个同学,还好没有死人,但是在那一小时之内,这些原来善良的大学生,都准备好了要做杀人的准备。  图片   
  四  也许大家看过一部电影,最近几年也很受欢迎叫做Die Welle,讲的是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  于是他就要求这个同学里面,这个班级里面开始组织一些的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成内跟外,他跟我,我者跟他者,这时候慢慢慢慢,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然后这时候,这个老师宣布我们教学结束了,大家现在知道了吧,纳粹是怎么来的,纳粹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实验我们又可以说到一点,就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讲的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监狱也许不一定需要是个真实的监狱,我们也许就已经活在一个监狱里面,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这本《路西法效应》,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  图片     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也许我们心里面就有一个预警,它在提醒我们,警戒我们,告诉我们,我们不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放纵我们的言伦自由,我们要尊重某种的权威与秩序,我们整个社会多多少少其实有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实验室。  那这时候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会出现一些我们自己都猜测不到的怪事,比如说这里面讲到,当年另外一个很有名的试验,就是另外一对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还有约翰·达利他们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跟纽约大学当教授,他们做一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研究什么?就他们发现那时候纽约特别多的这种事情,就一个女孩当街被XX犯追着来QJ,在40多个人的围观底下,这个XX犯就把她拉上楼梯给干了,也有一些人是在上百号人的目睹的情况下,在街上被人砍的满身是血,边跑边叫,叫救命,就没有人去管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然后这个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就是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发生,这些人就越不会介入跟帮助。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只有三个人在场,这三个人说不定就会上去摁住凶徒,但是人一多的时候,大家反而不敢动,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不需要做什么,其他人会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人是一种服从的动物,我们人是一种群体的动物,我们总是对其他人有期盼,我们也总是希望满足其他人的期盼,于是这时候我们丧失自己的一个良知判断的能力。  于是津巴多教授在这里面提出,我们人要怎么样改善跟强化自己的良知跟自主能力呢?必须注意我们一般处境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二元性,就是抽离跟沉静的对立,犬儒式的怀疑跟投入式的参与之间的对立,那么这个对立我们该怎么来理解他的一个典型人物呢。这个人物在这个实验里面,我们这里边讲斯坦福实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后来我们这位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太太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  那这个克里斯蒂娜她当年也是一个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她在这个实验进行到礼拜四的那天晚上来看她的这个男朋友,也就是主持实验的津巴多教授,说你们这个实验搞的怎么样,然后她就说了,她说她进去这个实验室,假装的监狱,她首先惊讶就这个地方搞的还真像监狱,然后她在其中的一个休息室里面跟其中一个等待要值班的这个学生,也就是等待要去值班假装是狱卒的学生谈话,说这个学生又亲切又有礼貌,怎么看都是大家公认的超级好人。  后来她忽然发现,透过这个监视机的镜头发现,刚才跟她聊天这个好孩子,居然就是这个录像机的镜头,监狱实验里面最恶名昭彰的一个狱卒,然后她就发现这个人才不过几分钟,就从头到脚换了个人,不但走路的姿态不同,讲话也完全不同,带着南方腔调,他正在大喊、叫骂犯人,命令他们报数,所有不在他规矩里行事的,都被视为对他的无礼和挑拨,后来这个克里斯蒂娜看着就哭了,她受不了,她大声谴责她这个男朋友,主持这个实验的教授津巴多,说你怎么干出这种事,这已经完全失控,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吗?  这时候津巴多教授被她一骂,才恍然大悟,一下就吓醒了,他发现对整个事情已经失控了,我已经太沉浸在这个典狱长的角色里面,我本来应该做一个客观的研究人员,没想到我也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了。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很值得研究了,这位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她就在想,为什么当时她的反映跟所有参与研究人都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是礼拜四才进入这个研究状况,所以她是一个外来者,作为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她看这个局内的状况,当然会看的比较清楚,她的整个人也没有那么投入,所以人的某种相对抽离是重要的。  另外,就是我们这个津巴多教授后来研究,他不具有一种所谓英雄行为的人格,真正的英雄行为是指人应该对于邪恶情境具有抵抗力,这个抵抗力来自哪里,除了刚才说了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跟你平常能不能够常常的保持警觉的意识自己的环境,常常去抽离出这些局势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特点,就是这种人往往都是一个平凡人,这里面最后就提到大部分成为恶性加害者的人,和可以做出这种英雄之举的人,直接相比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只是平凡人。  就像《辛德拉的名单》里面的那个有名的德国的良心商人,或者卢旺达大屠杀,当时帮助狱卒的这些好心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平常不见得特别了不起,不见得特别伟大,他只是一些平常人,相对于平庸的邪恶,也有一种善良的平庸。他们的特点在于他们做了正确的事,却丝毫不以英雄自居,认为自己只是表现了何为正派,何以言行的共同感受,而这种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只是对于他的情境具有一种敏感,他不会那么容易被他的情境屈服,所以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就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图片    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刘若英:感谢那段打杂日  8月8日刘若英结婚了,她终于功成名就,喜结良缘。她说:“真是苦尽甘来啊,不过我得感谢当初出道打杂的艰辛。”  刘若英出身于台湾的名门望族,祖父母视她为掌上珍宝,对她宠爱有加。1991年她高中毕业后,认识了台湾滚石乐队受人敬仰的大明星、著名歌手兼音乐制作人陈升。陈升让刘若英来担任他的助理,说白了就是个打杂的工作。  按理说刘若英想要找到更好的工作是不用愁的,但她为了跟陈升学音乐,也就答应了。因为公司规模小,人手少,为此她什么都要做。工作很辛苦,也很琐碎,除了专业的,大多数是幕后工作,她要亦步亦趋跟着明星,在明星拍戏的时候按明星的要求在旁边端茶送水、拿盒饭、送纸巾、擦汗、撑伞;出门后,帮明星打点、背吉他、拿包、买槟榔、叫明星起床;在外,负责阻挡粉丝、应付媒体。那时她要同时打理罗大佑、李宗盛、陈升、周华健、小虫、赵传等8个歌手的日常事务。  平时和善的师父在工作中对刘若英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骂她,称“如果你再这么没用我就开除你”。因为这她不知掉了多少次眼泪。有一天晚上,刘若英要连续跑五个场子唱歌,其中一场就是陈升的跨年演唱会。当她气喘吁吁赶到的时候,离与陈升的合唱曲目只有一首歌的时间了。她很庆幸没有迟到,急忙上了台,不料陈升却突然手一举,叫停音乐,对着全场的观众说:“我一向尊重演出,我不认为一个歌手在唱歌前的5分钟才到,能把一首歌唱好。我的学生我没教好,是我的错,我跟大家道歉。”说罢,话筒一扔,只留下刘若英一个人在台上。当时的刘若英哭得稀里哗啦的,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下了台。  刘若英还曾苦恼过,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打杂,她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她不仅要忍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不规律的作息,甚至要洗厕所,而当时洗厕所的另一人则是金城武。每周的分工是她一、三、五,金城武二、四、六,而收入非常低。偶尔陈升在音乐上会给她一些指导。他说,你要牢牢记住自己进入这个圈子的初衷是热爱音乐,而非其他。唱片应该是你的生命,而不是你嫁入豪门的跳板。他的每一句话,刘若英都铭记在心。她就这样任劳任怨一干就是3年。  后来,刘若英被张艾嘉看中,觉得她很适合做电影《少女小渔》的主角,可是监制李安心里却在打鼓:那么重要的影片究竟该不该用一个新人?但陈升说:“这些年当助理的非人生活,让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她一定行。”张艾嘉也坚持让刘若英出演小渔。凭借这部影片,刘若英一举成名,获得1995年亚太影展影后,从此片约不断,奠定了她演艺事业的基础。  刘若英认为当助理那段经历相当宝贵,是她得到最多、最好的锻炼的时期。同时整个行业和程序都展现在她面前,让她对歌手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你现在正在打杂,那就记住刘若英也曾打过杂,打好了杂,就会有希望和前途。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苗向东)  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人们为什么不再结婚?
08:23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首先发生在北欧和东欧,正在波及西欧、南欧、北美,甚至影响到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统计表明,与过去人类的普遍实践不同,上述各国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欧占五成,日本占四成,法国美国占三成,匈牙利是个极端个案,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  图片    自人类文明肇始就出现的婚姻制度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千年(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国的主导模式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为什么在近现代出现下降趋势呢?  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当其冲的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在前现代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三四十岁,即使十几岁就结婚,婚姻存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年。一二十年间,还没把孩子抚养成人,老一代就谢世了。所以还没到双方相互厌倦的岁数,婚姻关系就已经因为一方或双方的谢世而走到了尽头。在现代,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普遍延长至七八十岁,尤其在子女长大离家之后,一对一关系的维持就显得理由不够充分了,它更多的不是生产快乐,而是制造了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人类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呢?于是很多人不再衷情于婚姻。  其次是婚姻目的的改变。在前现代时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后代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情感因素所占份额不重。据社会史家研究,在前现代的欧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约式的,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以彼此间的性魅力为基础的。在贫困者当中,婚姻主要是一种组织农业劳动力的手段。那种以永不停息的艰苦劳动为特征的生活不可能激起爱的激情。据说,17世纪德国、法国的农民中间,已婚夫妇之间几乎不存在亲吻、亲昵爱抚以及其他与性相联系的肉体爱恋形式,只有贵族群体间才存在性放纵,这种性放纵只在“体面的”妇女中被公开认可。中国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传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价值,生育是婚姻最主要的目标,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看,从婚前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范看,中国的旧式婚姻中,情感的因素所占分量甚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现代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情感因素所占份额加重,而情感这个东西是多变的,从一而终只是浪漫的情怀和一厢情愿的幻想。一旦情感有变,婚姻就成为束缚,成为障碍,人必欲弃之而后快。仅仅因为感情的结合,最自然的形式绝对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变化之后即可分开,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婚姻。  第三,所有的现代社会离婚率都越来越高,美国50%的婚姻以离婚结束,中国也从前现代时期的2%左右飙升至37%。离婚不仅经济成本高昂(一般会损失一半财产),而且精神上大受折磨。既然结了婚有一半的概率会离,很多人就不再选择婚姻。法国为同性恋者量身定制的合约婚姻,施行之后异性恋注册的比例很快超过了同性恋,原因就在于其离婚简便易行——双方只要有一方不再愿意,则婚姻自动终止。这也是选择传统婚姻模式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图片    第四,浪漫之爱与婚姻有先天不合的问题。爱情是激情状态,婚姻是平淡日常生活,二者很难和谐一致。如果爱情能够成为婚姻的理由,也就足够了。结婚之后,激情只有变成柔情,爱情只有变成亲情,才能与婚姻和谐一致。浪漫爱情虽然源自中世纪的骑士与贵族已婚女性之间无法结合的恋情,但是一般认为,它的成型和在人群中的普及是在18世纪以后。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普遍超出了温饱线,于是开始更多地追求浪漫爱情,视之为最美好最幸运的人生经验,许多人为等待爱情而迟迟不想进入婚姻,许多人在结婚之后因激情丧失而放弃婚姻,这也是婚姻不再像以往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婚姻制度虽然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再也无法回到人人结婚的时代(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人口中从未结婚者一度仅占3.8%),一个亲密人际关系的多元选择时代正在到来。  (作者:李银河)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谈谈家庭教育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图片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图片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图片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前摄行为”你造吗?很值得认识认识  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指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前摄的思想与行为行动(前一活动中的因素对后一活动造成影响的);具有前瞻性的,采取先行一步的;积极主动的行为使得局面立刻被控制。  图片     有一对夫妇,在婚后11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宝贝!男孩两岁的某一天早晨,丈夫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大声告诉妻子:“记得要把药瓶收好!”然后就匆匆关上门上班去了。  妻子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却忘了丈夫的叮咛。男孩拿起药瓶,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觉得好奇,于是一口气都给喝光了!药水的成分剂量很高,即使成人也只能服用少量;由于男孩服药过量,虽然及时送到医院,但仍旧回天乏术!  妻子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呆了!不知该如何面对丈夫,更害怕丈夫的责备......  焦急的父亲赶到医院,得知噩耗,非常伤心!看着儿子的尸体,望了妻子一眼,然后在她耳边悄悄说了四个字,:“I love you   dear!”(亲爱的,我爱你!)  图片  西方人称这种行为是:“Preset behavior”。也就是中文翻译成“前摄行为”。它的含义就是:要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这个做丈夫的,因为儿子的死亡已经成为事实,再多的责骂也不能改变现况;只会惹来更多的伤心,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儿子,妻子也同样失去了儿子。  这则故事主要是提醒我们,面对人生各样的处境,我们都有选择的能力。面对一件不幸的事件,你可以大发雷霆、怨天尤人,甚至责备所有的人,但事情却不会因为这些而丝毫有所改变。不幸的事,它会继续地伴着你往后的生活,让你背负着一生的痛苦活下去。  相反的,如果能放下怨恨和惧怕,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勇敢的活下来,那么事情的情况也许就不会如想象中那么糟糕。很简短的故事,但是能够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又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实践,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当我看到那句“I love you dear!”(亲爱的,我爱你!)的时候,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多么简单的一句话!  但要有多久的修炼、多大的包容、多深的人生智慧,才能在那种时刻,说出如此令人动容的一句话!  图片    其实,一个人在遭遇不幸的事件时,如果不能选择以最适当的方式去面对,那么我们又怎能去面对未来,以及周边的人、事、物。  在生活中,不妨让我们养成: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这样的想法。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转苦为乐,逍遥自在!遭遇一切的事情,让我们学习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请记得:能够让我们一生受用的一句话:“请随手把你‘身后的门’关上吧!”“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经典美文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作为读者的谦虚  作者:蒋方舟  我在北京,目睹过很多场次的“作者见面会”,即使是比较小众和生僻的作者,也有人数多到超出预计的读者早早抢占了坐席,看来“吃到了鸡蛋,不必见下蛋的母鸡”的说法,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依然还是要去听讲座——重点是看看那个作者,看他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吻合程度有多少。然后就到了提问的环节,一些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段大段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以“你认为我说的对不对?”来结束提问——其实,这不是抓住机会,而是过度关注自我,忽视作者,浪费了这个机会。  我读过一篇文章,是“水晶先生”写自己拜会晚年张爱玲的经历,那时张爱玲深居简出,不见朋友,更不见读者或粉丝,水晶先生幸运地得到见面的机会,他却浪费了这个机会。  图片     那是一次尴尬的拜会,也是一篇尴尬的文章。全篇都是水晶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作品、如何看章回体小说、如何批评沈从文与钱钟书,然后张爱玲说:“嗳。”“很赞同。” 唯有一处,水晶先生说《金瓶梅》不好,而张爱玲很诧异,说自己每次读到宋蕙莲以及李瓶儿临终两段,都要大哭一场。  水晶先生接下来又开始为自己辩护,坚持认为《金瓶梅》写得粗糙、单调而淫秽……如果水晶先生能够从绵延不绝的自我关注中抽出一两秒,观察张爱玲的反应,他是否会发现她的表情是在哂笑呢?  我在年少无知、阅读甚少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的读者。别人看动漫,看言情小说,我不屑,我找米兰·昆德拉、尼采来看,一方面为了接受采访时候能够引用他们的话;另一方面,也是抱着挑剔和反驳的目的,读一两段就在旁边标注:“写得也不怎么样。”“真的么?”“我看不懂,是他表达得不清楚?”  直到我上高中的一个下午,读到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其中有一段话“因为我跟你一样。因为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和你一样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自己,我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和自己。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这段话穿透了纸张,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准确地指向我的内心,让我看到一个我未曾发现过的自己。我才意识到,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异,而是为了求同,我的幼稚和自大轰然崩塌,回归到一个读者的谦虚。  图片    什么是一个读者的谦虚?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做“素读”,意思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观点,脑袋空白地看。不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做价值判断,不添油加醋,不预设任何目的。如同弗吉利亚·伍尔夫所说,理想的阅读是“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  阅读,如同走进一座陌生的建筑,或是走向一个陌生的人。然后,等待。等待他走向你,与你共享他的人生。如同《金瓶梅》中清河县城的李瓶儿准确地找到旧金山的张爱玲。  我们阅读,在他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组成的世界,他们四周是荒野,头顶是星辰。他们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友谊、不完美的爱情、抵抗孤独引发的脆弱等一切打击,能够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着。  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读书这件事,最终会变得像采购一样——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实施,而有人替你完成。比如现在有很多渊博的人做这项工作,他们把一本书拆解、打烂、萃取、重塑,然后用几分钟的视频节目或是广播,把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就像电影预告片,把打斗、爆破、激情戏全部剪辑在一起,让你觉得看过“精华”之后,不再有必要看正片。  而我将永远拒绝让人替我阅读,因为阅读是极个人化的,是可以提供给我的最大乐趣之一。书的本质,是孤独的作者与破碎的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作者发出声响,或许几百年后,在青灯孤照的图书馆,一个孤独而谦虚的读者报以应和的回响    经典美文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李健:时间会为你证明   很多人是通过《传奇》认识了我,那《传奇》这首歌是在2003年,今年正好2013年,差十年前写的一首歌曲。它是我第一张唱片的第九首歌,其实是一个很被忽视的一首歌曲。  有次采访许戈辉问我,她说李健,十年了,是不是对你来讲是一个里程碑?我想想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里程,碑就算了,碑很不吉利。  十年应该可以总结一下,所以我今天来的时候,我翻了翻以前的那些日记。那我就从这个最早的一个下午说起,那是日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坐在家里,看着阳台外面,突然间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我学门儿乐器。因为之前看了好几个电影,都跟吉他有关,当时也比较懂事,希望能够省点儿钱,就报了一个四块钱的吉他班。但是如果继续学下去呢,就开始涨价了,于是我就帮老师调琴啊、扫地,老师就没收我学费,让我继续跟着学下去。  说心里话我也没太想过到底是什么理想,我觉得在我的少年时光里面找到了音乐,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事情,从此之后有了很多精神世界。当时和很多学生讲说,为了追女孩儿我才学吉他,但我当时真不是,而是很被音乐、被吉他所迷恋。  其实我小的时候对自己唱并不自信,因为小的时候是跟爸爸学京剧,把那噪子唱得很哑,后来哑了之后呢,就不愿意多说话,老师也不愿意叫你,多多少少有点儿沉默,所以养成了一个自言自语的一个习惯。  我想很多时候还是因为孤独,才会自言自语,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创作,我想这是一个特别地一个好的说法。我也说不清这种孤独感,到底是什么。  图片     其实直到大学的时候,对我来讲才真正意味着成长。我们班有四个女同学,二十九个男生。女生长得都非常地善良,长得也很端庄,但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其实这样也很好,大学时候就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我在中学成绩很好,没有太费什么力量都能做到前几名,那清华就不一样了。  我们宿舍有六个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的上铺是一个对哲学很感兴趣的人,当时他大一的时候就看黑格尔。另外一个同学是不停地学语言,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德语,当我们做阅读理解还很难读懂的时候,他却暗暗地点头说这人的文笔还不错。所以会发现有很多人,他在各个方面有很多特长。  学习呢也有一些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在我们班里,他们也不费什么力量就总是能考到97、98分。甚至有人达到105分,你知道为什么会有105分,因为答得特别好,所以教授多给了5分。但对我来讲不一样,我觉得我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勤奋,六七十分,顶多八十分算不错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学数学、学物理都是有很多区分的,有很多需要天赋的。  但是我参加的一些歌唱比赛,只要我能参加的比赛,基本上成绩都很好,或者是不谦虚地说,都是第一名。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是很有鼓励的。  大学毕业时候,好像刚刚有人会了解了我一些,原来李健并不是天天拿着吉他就玩儿啊闹啊,他还写了一些作品。当时我还开了大学毕业的一个音乐会,那个会上让一些教授们了解了,啊,他还真是有学到东西。我想说的是,有些才能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给你。  但鼓励随着毕业就烟消云散,毕业之后我去了广电总局,当网络工程师,带着所有像今天的朋友一样对社会、对未来的憧憬,去工作。  工作时对我来讲是一个打击,为什么说是打击,因为你在清华里面的时候,被称为“天之骄子”,但你到社会的时候,基本就是最无力的一群人,因为你刚刚毕业,我想今天你们依然是这样。你发现你所做的工作,跟你学的完全没关系。  开始就做一些体力活儿,天天拎水、接人送人,还有一些热心的这些老大姐,老给你介绍女朋友什么的。还嘘寒问暖,当然很关心你,但他们那个环境对我来讲还是有一些苦闷,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成就感。  在我最困惑的时候,大学的校友,就是现在的水木年华的卢庚戌找我,说李健,你还想不想唱歌,想不想一起唱歌?直到前些日子他又给我打电话,还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怎么唱,去哪儿唱?他说咱们当歌手啊,咱们可以出唱片,那个对我来讲是一个生活的一个惊醒。  我觉得那是可能对我来讲,是另一番天地,能够迅速逃离朝九晚五,但是恰恰没告诉我,当歌手刚开始是不能赚钱,无法生活的。于是我很冲动地辞掉工作,悄悄地就跟卢庚戌去唱歌,家里根本不知道我已经不工作了。其实现在想起来,很多人会觉得很武断,如果你唱歌没唱出来怎么办?我觉得年轻人其实就应该勇敢一点儿,以前的人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勇敢。可能现在顾忌的东西太多了,你可能知道太多,知道太多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儿。  图片    所以我就跟卢庚戌唱歌,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很为难。全国各地去做节目,当时很高兴总坐飞机,住各种酒店,住各种不太好的酒店。最为难的事情就是,做为一个歌手应该有的训练我都没有。比方说怎么在台上表演,我很多时候是别人告诉我,说今晚节目将播出水木年华。我说天哪,一定不能让更多人知道,一定不能让我妈知道,就是特别害怕看自己,那段时间既快乐也纠结。  但我还算很幸运,因为当时清华的两个毕业生做一个组合,很受关注。九个月就用现在话来讲就所谓“红了”,然后得了很多奖。我记得那一个最大的一次颁奖典礼是星空音乐台吧,我们是内地当年成绩最好的一个新人,港台分别是F4跟陈冠希。但是当时我上场时候就紧张,因为我发现他们的人气特别高,而且又帅,陈冠希又很会表演,所以上场之前准备好的那些东西,又全都忘了。然后上台也慌了,估计肯定跑调了,因为我看见底下孙楠和田震在笑我俩,好像当时就是唱《一生有你》。所以整个的一个阶段,是完全硬着头皮上。  做组合其实是一种考验,需要一个长时间磨合。离开水木年华对我来讲是一件并没有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认为音乐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你不能对它有任何含糊。你的唱片里面,一定要都是自己喜欢的歌,可能某些歌,当时别人会有质疑。就像《传奇》一样,当时这是一首那么慢的歌,而2003年是一个很中国风、很电子、很R&B的时候,它就太格格不入了。但是我喜欢,即使没有人听,没有人看好也没关系。  我觉得周杰伦有一句话他说得特别好,最大的突破就是没有突破。一个人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看似有限的一件事情里面,其实可以做成很无限。那你是做这样的音乐,并不代表你所有歌都一样的,你一样可以做得非常地丰富。  做这行的人应该淡化歌手、明星这样的一个身份,因为你老抓那个东西你会很痛苦。你总在比,永远会有人比你更帅,永远有人会比你运气更好,需要的是就是自己逐渐强大,这个强大也是需要很多机缘的。  像春晚、像王菲这样的一个机会,你很难描述它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给你的时候,就像我原来说,如果你只有一首《传奇》是不行的,你必须要有很多作品。你所有的那些积累,可能就是为那样的一个真正的机会所准备的。其实很多机会都不是机会,真正的机会也就那么一两次。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我觉得成名应该晚一点,尤其是做这行的人。因为一旦你成名之后,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属于你的真正的积累也会很少。  三十而立是不正确的,三十很难立起来。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太着急,不能像我当时老想这句话,我觉得四十能立就不错了,真是这样的。  在人的成长阶段,你经常会遇到一些权威,我以前见到一个特别显赫的导演或者是教授,总是紧张,但后来我慢慢地消解自己,消除这种不太好的心理。其实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们的伟大都是用卑微来换取的,真的。  这条路就充满无数的变数,比方说你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又一个。没成名的时候,别人会想你要成名,成名之后,也有人问你,你接下来怎么办?2010年以后,《传奇》走向千家万户,开始很多人就开始问你基本一样的问题。比方说,王菲又怎么样了?她怎么会找到你?如果没有王菲唱这首歌,你还会坚持吗?更多问题是,一个歌手成名之后,面对名利时候,他还会创作出好作品吗?  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钱还有你所谓的名利,只会帮到你,只会让你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如果你轻易地被所谓的那些名利击倒,那你太脆弱了。你连这样的一个事情,都无法坚持自己,其实你的成名是太运气,或者是说太荒诞了。  这个行业虽然没有规律,但也有规律可循,就是你不断地要提醒自己,名声就像我原来在微博说的一样,就是一个误解的总合。我觉得今年我39岁,我很幸运我成名得晚一些,我觉得对生活还有一个不断提醒、不断往前走的一个愿望。  所以我觉得今天来的很多青年朋友,我不太会就是说教,我只是分享自己的一点儿生活经验。成功晚来一些更好,然后面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显赫的人,不要太害怕。因为他们也走过你今天的路,有多少所谓的闪光,就有多少那些灰暗的时刻,任何时候都应该看清自己,别觉得自己那么渺小,也别觉得自己那么伟大。  本文来自李健《开讲啦》演讲    经典美文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你时刻准备着,却放弃了每一个机会  题记:  写专栏是件痛苦的事。每篇都要找合适的主题,每个主题都要有不同的角度。一旦工作忙起来,专栏就成为了一个负担。不想应付自己,更不想应付读者,我妈说:你总说你被弟弟妹妹们折腾得够呛,你就真实记录你与他们之间的斗智斗勇,别当文章写,就当故事写。我觉得有道理,这个专栏,我就写写我家亲戚小孩们让我痛苦的那些事。  那天,开着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的策划会时,突然觉得特别缺人。以行业招聘更准确的话来说,我们并不缺人,而是缺好人。当然,在工作的岗位上,“好”这个字并不是指会说话心肠好,而是指能干事废话少。  图片    也就是觉得缺人的同时,我发了一条微博的招聘启事,大致意思就是——我们很缺和我们一样的逗逼青年,如果你逗逼,而且很会新媒体营销,请用以前写过的原创微博  (要求1),为《横冲直撞好莱坞》想一个微博文案  (要求2),和你的简历发到我们的邮箱。  第二天,收到了两千多封邮件。在这两千多封邮件中,有一些邮件长篇大论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不直接回复我们的要求,于是只能特别仔细地从头看到尾,最后发现压根就没有我们要的回复。有一些邮件,发来的材料特别多,打包或从中转站发来一个巨大的文件,需要下载解压缩。还有一些邮件,根本就不符合基本的要求,要么没有自己的简历,要么没有原创的微博,要么没有微博的文案。  有人的邮件是这么写的:没发过原创微博,也从来没接触过传媒专业的东西,只是想这是一个机会,试一下,万一会成功了呢?  图片  有人的邮件写:我对你们的工作特别感兴趣,但是在发资料之前我想多问一句,你们的待遇有多少?  有人的邮件写:对不起,我没有做微博文案的经验,但是请相信只要你给我一个机会,我就一定能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云云。  当我看到这样的邮件,内心是极其生气的,生气的原因很简单——这些应聘者自己都对自己不满意,却天真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掉下来一个馅饼。  我把邮件的截图发到了家人群给表弟表妹们看,以此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找工作的话,请更认真地对待一下自己。  然后其中一个表弟说:“我觉得挺棒的啊,虽然他没有写过原创的微博,但起码他敢给你发邮件应聘,光是这一点,就比大多数人勇敢。你为什么要批评他呢?”  如果这个表弟在我面前,我肯定会忍不住朝他脸上吐口水……  为了让他知道自己的无知,我把给他们发的图片内容,配上了一段文字发了微博——“不要把这个世界当成彩票,所以没有万一。即使你想拥有万一,也得先付出价值两块钱能换张彩票的努力”,我想看看大家的态度。  图片    最后的事实却证明了我的无知。  有一条留言被赞了好几百次,态度和我表弟类似。最后一段说:你难道就没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不为别的,就为这位朋友的勇气点赞!反正我是没有勇气发的!  说实话,看完这一条的时候,我愣了。一个人从来没为一份工作付出过努力,仅仅是想凭运气得到一份工作,这也能被称为梦想?我觉得这不是梦想,这是白日梦。至于勇气,我觉得很多事情光靠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力,以及诚意。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不同意被赞最多的那条留言,令我颇有安慰。表弟不失时机地给我发来一条消息说:你看,我就说了吧。  这回,我不想朝他脸上吐口水了。我想打自己一个耳光。当时我的心情确实很糟糕,我并不想跟他倚老卖老,但我真的很想对他说:“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做了多少的准备才能在大四毕业那一年考入湖南台进入传媒行业,我怎么能够忍受连一条原创文字都没有写过的人,仅仅凭运气就妄想进入这个行业呢?这不是对我不公平,而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但这些话我都没说,我写了另外一段话送给那些理解并想努力的同学,我说:既然有挺多人觉得这位同学有勇气,做得对,我就平静地接受。但借这件事情也想告诉另外一些同学,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能接受“不付出就能得到的万一”,所以只要你“真正努力过”,你就能立刻和别人不一样。谢谢那些把机会留给我们的人,也谢谢那些时刻准备着放弃每一个机会的。买普洱茶加QQ  作者:刘同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一次上课,一个女孩子垂头丧气地跟我说,老师,我考了四次四级,还没过,究竟是为什么。  我说,你真题做了吗?单词背了吗?  她拿出已经翻破了的真题,跟我说,你讲的所有的题目我连答案都记得,单词书也背了很多遍了,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过不了。  这是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因为在我眼中,四级考试是难度不大。据说,每年通过率有将近百分之八十多,那些没过的百分之十几还包括了裸考的和放弃治疗很久的人。我想,一个人要多有毅力,才能一直保持在后百分之十几稳定地不过。  可是,看着这个学生满满的笔记,我心想,看起来是很努力啊,为什么还不过。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草草地聊了几句,我就继续上课了。  在路上我再次想到了她,发现无解。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医生知道病人有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医治他一样。  图片    第二天,她又带着厚厚的笔记来问我。  我只能使出大招:你这么努力,放心吧,下次你肯定能过。  那学生讪讪地说,但愿如此。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因看不出来,但也一定是存在的。很快,我找到了这个女孩子的因。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子,她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结课那天,我去她的位置,指了指她身边的同学,问她身边的一个女孩子:你认识她吗?  她说,认识龙哥,是我同学。  我说,她为什么总是逃课?  她笑笑说,她事情比较多。  我明白了,这女孩子是学生会主席,同时兼几个社团的团长,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很积极,朋友也很多。可唯一没有时间的事情,就是独处。而学习英语是一个特别需要独处的过程,你需要一个人读很多遍,安静地背许久才能印在大脑里。而她只是做了一遍真题,草草地对了一遍答案,然后冲出自习室继续她学生会的事情了,至于这套题,在她脑子里面只是留下来了“我这么努力地做了一套题”的意念,其余的,根本就记不得几个单词。就像她告诉很多人自己报了一个英语班,可是几乎从来没有上过课;就像她找很多人探讨过怎么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记住点什么。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这个世界的因果,有点难。  我想起了一个女孩子B,她总是喜欢找我推荐一些电影和书。所以我每次看过的书也会给她拿过去让她看。她每次看完,都会发一条微博,下面无数个点赞的。  有一次我跟她闲聊,你告诉我一下,上一本书你看完记住了什么吗?  她说,忘了。  留下一只乌鸦在叫。  回到家,我看她的朋友圈上说:又看完了一本书。我赶紧给她的朋友圈点了一个赞。  另一个朋友小路,特别喜欢去自习室,然后每次在朋友圈都会看见她的文字:最近很累;快考试了,最后几天拼了;早出晚归……  觉得她真的很努力。可是,该不过的,还是过不了。她的所有考试,留下的似乎都是各种波折和无奈。  因为毕竟,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给别人看的。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你的能力?一次和她一起自习,看见她带了会计书、英语书、考试卷子,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因为她还带了手机。  她一上午的学习其实都是在刷朋友圈刷微博,这种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图片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美女搭讪。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笔记记得很认真的人,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总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他们定义为聪明,而我认为,他们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了诱惑,一心一意地在努力,那些努力没有让别人看到,那段时间也没有其他的干扰,在玩儿的也用心地在玩。  学习之前,你有没有制定计划,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学到什么;背下来什么;掌握什么能力。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都只是作秀而已。  你的生活,和别人看你的生活,是否是一样的?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是真的头脑风暴了,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文:李尚龙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女人,美是一生的事业  女人,美是你一生的事业。妈妈一定要看:照顾宝宝的任务不是你灰头土脸的挡箭牌,职场妈妈的身份更不是你蒙头垢面的借口。打扮得体和优雅是女人一生的功课,无关年龄,更无关身份。看看下面这位60多岁的时髦的女士,相信你一定会有所触动。  图片    Linda Rodin今年65岁,虽然一头银发,皱纹也已爬上面颊,但她优雅洗练的穿衣风格,以及自信洒脱的时髦态度,却会令每一个见到她的人由衷折服。  图片     Linda年轻时做过模特,后来又成为造型师,现在她则专注于她本人创立的护肤品牌。在时尚圈长期浸染的经历让她由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所以才能修炼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洗尽铅华,优雅依旧。  图片    她能维持近乎完美的身材,每天将一头银发利落扎起,而且必须涂上自己最爱的亮粉红唇膏。她的经典墨镜造型无不是在引领着时尚。无可否认,Linda Rodin 绝对是最潮的老太太啦!  图片    所以谁说女人的美好时光只有那短短几年,即使青春不再,还有强大的内心。  图片    与其哀叹爱情不再,人生到头,不如好好提升自己,60岁依然是最美好的时光。  图片    气质与时尚,从来无关年月。
  哇!你可能会张大嘴巴说,人家当过模特,我们这些穷屌和她没有可比性。那请继续往下看。   在咖啡馆打工的时候,经常看见有穿着套装裙系着考究的围巾涂着红嘴唇的八十几岁老奶奶,一个人坐在窗边的位置,读一本书或是看当天的报纸,静静地把一块蛋糕吃得精细优雅。不管窗外晴朗抑或阴郁,她们总是看起来心情很棒,用明媚的声调和我说,“艾米,今天心情好吗?周末过得怎么样?”“艾米,你今天的鞋子很漂亮!”“艾米,今天的咖啡很不错哦!”她们似乎总是能够找到聊天的话题,就像朋友一样,让人感觉不到年龄的差距。我也总是直呼其名,“芭芭拉,你的小孙女回美国啦吗?”“珍妮,上个月和你男朋友的夏威夷游怎么样?”“玛雅,我们今天有新的甜品哦!”弯腰扫地时,瞥见她们涂抹整齐的红指甲,那火红饱满的生命力,足以让你忽略她们褶皱的皮肤和大片的老年斑。  图片     我特别羡慕西方老人的生活,那种对于“一双鞋子样式”的关注度远多于“一捆大葱的价格”的态度,让我看见超越年龄的生活方式。  几天前我和五十九岁的艾莉森,坐在酒吧里喝了一下午的白兰地。她开着白得高调的小跑车,穿着黑色的小吊带,牛仔短裤,背着红得扎眼的包包,手上的挂饰晃悠得叮当响,还不忘和吧台里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调调情,偶尔浪笑一声,让我这个二十六岁的姑娘,显老了至少三十年。  图片    如果用一双没喝醉酒的眼睛看看艾莉森,五十九岁的她绝非美人,头发刚刚染了两个星期发根又开始变白,胳膊腿脖子上的肉都下坠得严重,每一场大笑,就从眼角那里四散开密实的皱纹,平静时又回归到嘴角,变作深深浅浅的沟壑。可是这些却常常被我忽略,因为她知道性价比最高的美容院,情调十足的咖啡馆,还总是开着小跑车来一场任性的说走就走,随便停在哪个海滩卷一条毛巾就敢穿着比基尼去沙滩上晒太阳,活得像个灿烂的青春期少女。  据我所知,艾莉森二十几年前和前夫离异,除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没分得什么贵重的财产,和普通人一样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甚至还要辛苦,用中国经典苦情电视剧剧情的文风去描写,故事的发展大概会变成这样“她一个孤零零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苦命地撑起一个家,才不到三十岁,双手就粗糙不堪,两鬓斑白地鲜明……”可是艾莉森没绝望也没自暴自弃,把两个孩子抚养成好教养的年轻人,放他们去地球的另一边寻梦,而她自己呢,穷是穷了点儿,房子是租来的,衣服是看准打折才下手的,连那辆拉风的跑车也是二手的,需要分期付款。但是这些一点都不妨碍她追求美,五十九岁的人,该打扮打扮,该恋爱恋爱,有时候看着她因为腰间多长出一点赘肉而娇嗔的表情,不禁感慨,这简直是少女的灵魂,钻进了渐老的身躯。  图片    与此同时,在奥克兰这个汇集了众多华人的城市,我每天都会遇见这样的一群女人:她们戴着硕大的遮阳帽,穿着女儿淘汰掉的衣裤,袖口和裤腿多出或缩进一截,理直气壮地不合身,让你十步以外分辨不出她们的性别。这样的女人年龄其实不过五十岁,皮肤还算紧实,却素面朝天身材走样,头脑还算伶俐,却花不来心思学英文也不费神练习驾车;没有什么社交活动,唯一的爱好,是背上小孙子小孙女的旧书包,三两成群地,乘公交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去某个超市里淘便宜的蔬菜和水果。每当我走过这样的一群女人身边,我都会想起刘晓庆恨铁不成钢的那句话,“中国女人放弃自己太早了!”明明可以开作一支明媚的花朵,却偏偏要把自己埋进泥土里,做幼芽的化肥。  图片   
  几年前租房时认识了一位北方阿姨,作为定居国外十几年的老移民,阿姨经历了前夫的背叛,漫长的离婚官司,以及独自拉扯女儿长大的艰辛,终于熬到女儿结婚生子,日子渐渐好起来,总算可以开启自己的人生了。  可是阿姨除了照顾家人,就再找不到什么别的兴趣,明明才五十岁不到,就自甘融入大妈的行列,每天胡乱地套上宽大的罩衫,穿上女儿的旧球鞋,拖着小行李箱改装的菜筐去超市采购一日三餐的食材。家中的琐事都由阿姨来承包,取邮件,修灯泡,伺弄花园,打扫卫生,她永远是随时可被差遣的替补人员。  图片     有人热心地给阿姨介绍个伴儿,阿姨摆摆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太叫人笑话了……”我自告奋勇地教阿姨学英文,阿姨也用一副为难的表情谢绝我,“不学了,年龄大了学不会……”阿姨的女儿给她买了一件时髦的红色棉袄,阿姨训斥她,“净乱花钱,我这个老太太能穿这个出去么?!”  当我的朋友克里斯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中国女人五十岁之前很美,皮肤极致,身材匀称,个个都是东方美人,五十岁之后,不修边幅,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看起来像是一百五十岁?”我竟然尴尬地给不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要怎么同他解释,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自我牺牲是婚姻的必修课,已婚妇女把身材和容貌都牺牲给丈夫和儿女,这是一种太正常不过的现象。在我看来,中国女人放弃自己要远远早于五十岁,而少数那些五十岁还没放弃外在形象的,也有大多数已经放弃内在修养了。  图片     去年给家人邮去保健品和蜂蜜,特意叮嘱我妈把一罐专治胃病的蜂蜜拿给姥姥。结果受胃病几十年困扰的姥姥,硬是挺着每几日就重复的病痛,把蜂蜜留到现在还没舍得拆封,用她的话讲,她要把这些留给“更需要的人们”。后来我邮去成人奶粉,我妈拿给姥姥的时候,她把奶粉用勺子挖出来一小点,就把剩下的又还给我妈,再后来我邮樱桃,姥姥每天上午吃一个下午吃一个,严格执行,绝不打乱秩序。  我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去姥姥家,帮姥姥打扫屋子,从柜子里搜出来一堆老年人保健品,是姥姥从每个春节里攒出来的,一直没舍得喝,直到一个接着一个都过了期。我也记得姥姥在暴雨天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给我家送来水果,她把硕大的苹果递到我面前,我却看见她脚趾头上缠着的创口贴,在雨水的浸湿下完全变了形。  图片     我在姥姥家见过一张照片,是她和姥爷的结婚照,即使拿现在的审美眼光去评判,姥姥也绝对是个难得的美人,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姥姥一直是个“小老太太”,剪着无需打理的短头发,身上挂着洗白了的大布衫,脚上蹬一双旧式的皮鞋,永远奔走在去儿女家的路上。  我和妈讲起我最近在帮五十九岁的朋友艾莉森物色男朋友,这让我妈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理解,在这个五十岁已经不是女人的文化里,我妈俨然已经成为了另一个我姥姥。她最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是计划在退休后,要从中国来新西兰和我团聚,完成她人生终极的梦想,为女儿洗衣煮饭打扫卫生。为此我总是隔着遥远的距离,把咖啡馆里的老女人们讲给我妈听,鼓励她享受自己的时间,并且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比如可以独自去看一场电影,多看看成功女性的书,或者去新开的餐厅吃个饭再给自己买几件衣服,生活的重心不必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必只是关于我。  图片   
  可是我妈哪里听得进去,她依旧执着地把我当做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恨不得把每一份精力和金钱都花在我身上,而她自己呢?结婚之后没用过什么保养品,发型是保持了几十年的马尾辫,衣柜里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没有看过一场3D电影,没有喝过一杯咖啡,更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如果说这样的牺牲早年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但是当日子好起来的时候,妈还是一副“我这个已婚女人还有什么好折腾”的态度。她是个最棒的妈妈和妻子,却唯独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  几天前和结婚不久的朋友见面,才分别一年,她的神态却长足好几岁,这个婚前曾经情调十足的文艺女孩,如今已经彻底变成了旧式家庭妇女的模样,头发随便地抓一把,婚前宽松的衣裤紧紧地贴在身上,从腰间钻出的两块赘肉,塌在皮带的两侧,是岁月无情的赠礼。她抱怨“家里的事情太多,没有一丁点时间给自己”,蜡黄的面孔上,挂着一副对年龄认了输的表情,而此时在我的手机里,朋友圈热烈转载的照片,是67岁的Linda Rodin,年轻时做过模特和造型师的她,如今顶着一头银发,依旧用得体的身材和一身优雅大气的时尚装束,向镜头前的人们展示,美是女人一生的尊严与事业。  图片    我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姑娘们,年轻时都能像男人一样去奋斗,而等到老到八十岁的那一天,我们还能有心情把自己打扮成优雅得体的老太太,坐在咖啡馆窗边的位置,读一本比自己年纪还大的书,轻轻啜一口咖啡,在杯沿留下浅浅的口红印,那沐浴在阳光下的身姿,一点都不输给咖啡馆里打工的二十岁小姑娘,也把窗外经过的正要去打高尔夫的老头们,迷得怔上好一阵。  后面这段文章来自有意思吧老杨  同步QQ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成功的定义-俞敏洪  我最欣赏的两句话是:相信未来,珍爱生命。这两句话来自于文革的一个诗人食指,真名叫做郭路生,在最艰苦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相信未来》,诗写得很好,我给大家背两段: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它们同时也是支撑我人生的信念。  图片     我一直认为复旦大学是中国……当然不仅仅是,我认为复旦甚至是中国第一的大学、比北大还好,原因是很简单的,北大近几年堕落地利害(ps:其实复旦学生也很堕落——^^),这个复旦还保持着比较严谨的学风。 而清华呢这几年剧变得也很厉害,原来呢清华男生多女生少,出了很多领导人;近些年统计数据表明女生多男生少了,这样的话男生的意志就被消磨掉了。(爆笑^^) 我和复旦还是很有缘的,我高中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后来进入复旦大学,当然她进复旦后就看上了复旦的另一个男生,后来双双同居在日本了,这个所以我瞧不起他们,因为他们到日本去了。  人活着是一辈子不是大学四年。……但出国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我同学出国的有去耶鲁的、有去哈佛的,但都在我手下工作。我没有出过国,最高学位也就北大学士学位。  如果我50岁失败了,全世界的媒体都会来报道“新东方是怎么被俞敏洪给做没了”。那时候我还会来这里演讲,题目就变成:我是如何把新东方做没了,继续给大家讲……  我把成功定义为:你摔倒了10000次,第10001次还勇于站起来  我觉得在大学,尤其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大学,读到本科毕业就绝对足够了,这辈子靠本科毕业就够吃饭了……剩下来就要看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了。  任何生命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自己的选择。……眼睛一定要永远看着地平线之外;每一天到一辈子都是你自己在选……可以让一个日子变得毫无意义,也可以在生命中创造出一些日子让自己一辈子都记得,这样的日子越多,你的生活就越辉煌灿烂。  图片    在北大的时候由于我的成绩不好,自己本身就很郁闷,结果就导致我们班的女生没有一个看上我。大学的女生一般目光都比较短浅,看中的都是成绩优秀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生,像我这样长得不怎么样但内涵非常丰富的(爆笑^^),女生就不理,这是女生眼光的问题。我们班20周年聚会的时候,我们班的女生全部走上来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后悔当初没下手知道吧(爆笑^^)。  ……所以,我常说长得跟我差不多的就是标准,长得比我难看的就是最高标准,我看复旦男生不少都符合这个标准(在场女生皆热烈鼓掌——经典经典!)。男女有别阿,女生只看外表叫好色,男生只看外表叫审美。  我跟我老婆生活10几年了,我老婆一生气就给我讲天津话,目前为止我只会讲一句天津话,就是当我老婆举起棍子打我的一瞬间,大喊一声:干儿嘛?  更多精彩点击此处  喝普洱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逼格,点此前往阅读
  @网络营销经验分享   我始终坚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1  从北京回家的动车上,偶然听到邻座的小姑娘边哭边打电话给家人,她说:“妈,对不起,本来说好了赚钱了才回家的……”她蜷坐在座位上,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哭声,“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日志,有人说他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然而努力奋斗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吗?  我突然想起我日夜颠倒的那个死党,M。  有一天周末晚上,他发来自己的封面设计,还没等我给出评价,他又说,不行,我还得再改改。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可是他总是不满意。第二天中午他把改好的设计给我看了看,然后语音另一边的他突然叹了口气。  “你说,我们这样日夜颠倒,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问我。  那时我想起一句,对他说:“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漂泊异地接受苦逼,是因为我们愿意。我们这么努力,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就像那个跟我萍水相逢的姑娘打动我的那句话:“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出现了很多文说不相信努力的意义。然而这对于我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而成功也从来不是终极目标。那些终极的梦想,其实是很难以实现的。但在你追逐梦想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你自己,你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觉得充实。  图片    2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  我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你会不会觉得很可怕。”  我对他说,没什么好可怕的。  他看着我说:“即使那些努力都没有回报?”  我觉得努力就是努力的回报,付出就是付出的回报,写作就是写作的回报,画画就是画画的回报,唱歌就是唱歌的回报,一如我的死党所说,虽然每次觉得很累,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心里的兴奋和激动没有任何一样别的东西能够代替的了。  如果你的努力能让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为什么要放弃努力呢?如果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说这样不是一种回报呢?  我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个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是开心的。只要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努力,那一定会感到充实。相反,如果你的努力是为了你不想要的东西,那你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憋屈和不开心,进而怀疑努力的意义。  如果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那么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  图片    3  曾经在山区里看到过无邪的孩子们念书的情境,正如那些文里所说,这些孩子也许将来只能接过父母的活,在山区里继续着他艰苦的人生。然而他们却比很多比他们家境好的人快乐许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念书就是念书的回报。  曾经一个在北京飘着的哥们跟我说,他也许这辈子也无法逆袭,也许那些高富帅们不需要怎么付出也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但他还是决定继续漂泊,做一个奋斗的屌丝,他觉得这样子值得,失败了也不会有借口,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你说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是因为他们无法言说难以满足的渴望。  为什么明知道梦想很难实现还是要去追逐?因为那是我们的渴望,因为我们不甘心,因为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因为我们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我们想要在我们老去之后可以对子女说,你爷爷我曾经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地努力过。  诚然,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的屌丝也只是个屌丝,也许咸鱼翻身了不过是一个翻了面的咸鱼,但至少他们有做梦的自尊,而不是丢下一句努力无用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你不应该担心你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是担心你的生活从未开始。  其实我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我早就意识到那些梦想很有可能不会实现,可是我还是决定去追逐。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  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图片    4  九把刀在书里说过:“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学聚会感谢老师致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