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开鬼的存在求助于低等生物,欲解开再生之谜

科学家公布七大未解之谜--《今日科技》2007年07期
科学家公布七大未解之谜
【摘要】:正人类能否长生不老衰老特别是阻止衰老是科学家们最不愿意谈及的问题之一,因为这样会带来一系列诸如道德和伦理等等恼人的问题。
【关键词】:
【分类号】:G321【正文快照】:
人类能否长生不老衰老特别是阻止衰老是科学家们最不愿意谈及的问题之一,因为这样会带来一系列诸如道德和伦理等等恼人的问题。首先,我们事实上并不了解衰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我们看来,当我们变老时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衰老。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我们生命的头20年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清;;[J];黄金时代;2006年04期
白苏;;[J];发现;2010年08期
陈永杰;;[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7期
徐吉志;;[J];基础教育;2007年01期
尹瑞智;孙凯;;[J];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02期
星河;;[J];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07期
李亮亮;;[J];决策;2011年06期
丁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5期
武际可;;[J];民主与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振蓉;;[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胡楫;;[A];广东科普创作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董亮;;[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魏明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王海波;;[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陶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A];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陈建新;周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良艳;张明国;;[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吴加臣;;[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军;[N];工人日报;2005年
李健;[N];今日信息报;2005年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N];科技日报;2005年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N];科技日报;2005年
单士兵;[N];威海日报;2005年
陈军;[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冯永锋;[N];光明日报;2006年
本报实习生 刘毅;[N];科技日报;2006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英国圣安德罗斯大学化学学院博士
周午纵;[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晴燕;[D];复旦大学;2008年
赵万里;[D];南开大学;2000年
秦元海;[D];复旦大学;2006年
林坚;[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汪寅;[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郭俊立;[D];山西大学;2007年
宋兆杰;[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贺颖;[D];天津大学;2008年
程志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陈发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楚伟;[D];中南大学;2004年
林艳;[D];湘潭大学;2006年
卢小驰;[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陈红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曾三侠;[D];山东大学;2008年
董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马乐;[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张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杨艳;[D];山东大学;2006年
周莉;[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答案】&1.D2.C3.A【解析】1.试题分析:D项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自然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项的信息点在2段,原文是“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而此项的“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说法,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项,原文的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而此项的“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把时间弄错了。D项的相关句子为第4段的“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此项错在“得知……过程后”。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中,B项的错误是强加因果。C项,原文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推断失误。D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小时候,父辈们常用一道简单的命题来考我们的智力:树上共有10只鸟,“叭”的一枪打掉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我那时不谙世事不假思索便回答“9只”,结果为此挨了一顿训斥。后来经开导方知枪响其余9只鸟便被枪声吓飞,正确的答案应为“0”。
  随着经历的增多,我对这个答案越来越不以为然起来,试想:假如余下的9只鸟中有的鸟胆子特别大,面对枪口“大义凛然”呢?假如有“老到”的鸟知道枪手放过第一抢便“偃旗息鼓”,不再放第二枪呢?那树上还会有几只鸟?
  其实,我的假设并不是无稽之谈,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杀鸡不能A”、“杀一无法B”的活生生的事实。比如,把鸟换成贪官,“10-1=0”的等式是怎么也不能成立的。我们高扬反腐利剑,把一批腐败分子拉下了马,投进了牢笼,甚至送上断头台,震撼力不可谓不强,警示不可谓不深刻。可是,有时候“前车之覆”,并没有引来“后车之C”,某些腐败分子照样地捞,照样地贪,照样与人民背道而驰。这种“前腐后继”的胆量不能不令人为之咋舌!
  前时,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福建省政和县的怪现象:在国家级的贫困县里,民房还是土坯墙,可大大小小的县机关干部却争先恐后地建起了四五层楼的豪宅。县委书记丁仰宁在众怒中被揭发出来,并被依法判处重刑。按理说,其他贪官看在眼里,应当惧在心里而有所收敛,使建豪宅的邪风得以遏制。可结果如何呢?不但原有豪宅岿然未动,而且另有四五十家豪宅又热火朝天地继续施工。如此,“10-1”不但不等于“0”,反而大大超过了原来的“10”。可见,“枪响”未必“鸟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怕枪声的“鸟”呢?细细思量,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试出来的胆。面对金钱的诱惑,便想壮着胆子试一回,一旦侥幸得手,也就胃口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无所顾忌,执迷不悟。正如《列子》里所讲的“攫金不见人”的故事,可谓“异曲同工”。二是纵出来的胆。在打鸟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猎人”决心不坚、措施不力、手段不狠。他们或者视线模糊,嗅觉失灵,不能明察秋毫;或者心存顾忌,怕这怕那,缺乏除恶务尽的耐心和毅力;或者缺乏主动防范、处置在前的责任意识,如同“割韭菜”,被动应付;或者自身不干净,怕惹火烧身,放放空枪虚张声势……久而久之,就在“鸟儿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对准我们的枪口,是窗户纸吹喇叭——摆设。于是便肆无忌惮了。
  对这种被贪欲淹没了本性,面对枪口竟能麻木不仁的“鸟”,我们须提醒“猎人”,当你扣响扳机打着了一只或几只“鸟”时,千万不能忽视“树上”乃至“林子里”还有许多不怕枪声、敢于顶着枪声为非作歹的“鸟”。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狩猎”方式,如果不从源头上铲除“鸟们”繁衍生息的土壤,如果使他们逃脱了枪口幸存下来,必将遗患无穷。
1.在文中A处填上两字:______;在B处填上两字:_______;在C处镇上一字:_______。
2.文章用“枪响”比喻_____________,以“不飞之鸟”喻指_____________,以“猎人”喻指___________。(每条线答案不超过5个字)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焦点访谈》所播内容为例,揭露“枪响”未必“鸟惊”,甚至会“10-1>10”这一毒瘤。
B.不怕枪声的鸟的出现,是某些“猎人”“决心不坚、措施不力、手段不狠”造成的。
C.末段将喻体由“树上”扩至“林子里”,又引出“‘狩猎’方式”、“铲除‘鸟们’繁衍生息的土壤”等新语拓展原比喻的内涵,使文旨更有创意。
D.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文笔尖锐犀利,揭露入木三分,体现出深刻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4.结尾处作者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狩猎’方式”,文中有句话揭示了“传统狩猎方式”的内涵,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说明文中下列引号的作用。
①“大义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腐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扣住贯串全文的比喻,给文章拟个题目,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 A                         B
  &&& C                         D
  &&& A                         B
  &&& C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已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已”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面对“道德黄金律”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考虑自己,后者是考虑他人。
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道德黄金律”准则的一项是
A.待人如己    B.自私自利
C.推己及人    D.先人后已
4.下列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C.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和弘扬。
D.“道德黄金律”有其基本的要求标准,也有高层次的要求标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 A                         B
  &&& C                         D
  &&& A                         B
  &&& C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不屈的文森特①(节选)“……我在病中重又见到津德尔特家中每一间屋子,重又见到每一条小路,园子里的每一样植物,四周田野的景色,附近的邻居,重又见到墓地,教堂,我们家房子后面的菜地――一切的一切,直到墓地中那棵高高的银叶相思树上的喜鹊巢……”从文森特康复后写给提奥②的这封信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文森特世界特有的语言,而且也读到他在疾病中所遭受的不可言喻的痛苦。圣诞节那天,提奥找到当地一位新教牧师萨尔。热心的牧师答应照料文森特。生理上的创伤已基本痊愈,但心理和精神的重创却漫延开来。文森特,他原本是多么善良本分的乡下人,同时又“敏感到了神经质的程度”。用不着谈及他对人间友爱的全身心投入,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即便对街头的饿狗、地头的毛虫、或者大都市中拉出租马车的马,他都会充满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的爱心,另一方面他又对诸如癌症之类格外恐惧。1月7日,文森特致信母亲和小妹威廉明娜。自从到阿尔勒后,他给小妹去过十来封信,每次都没忘记请她代向母亲致意。但这次是较长时间以来他亲自写给母亲的第一封信。“……尤其在这些日子里,我更是无法抑制对你们的思念。”从1月7日到2月7日,文森特画出《包扎着耳朵并吸烟斗的自画像》、《雷伊大夫肖像》、《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幅自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文森特对自己艺术家身分的声明和捍卫。从第二幅自画像我们看到,文森特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恢复过来,脸上充溢着自信、坚毅、执着的表情,作为艺术家面对自己和世界挺直了腰板。接下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病情的频繁复发,使得阿尔勒市民对自身安全产生了忧虑。房东声称要收回黄房子;一个临时的匿名组织声称要将文森特驱逐出境;只要文森特一露面,孩子们就会穷追不舍,以叫骂和欺侮取乐,而家长们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阿尔勒图书馆管理员朱利安先生回忆说:我还记得――唉,我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羞耻――自己怎样朝他扔白菜梗!怎么说呢,我们那时还小,而他又是神经兮兮的样子,到处画画,牙齿叼着烟斗,大个子,脊背有点弯曲,眼里是疯子的神情。他不敢正眼看人,似乎随时准备逃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喜欢追逐他。在医院里,文森特再次拿起画笔,画出4月春光里阳光明媚的花园和庭院,临摹出几幅自己的罗林老爹肖像,并画出封闭式构图的、具有幽闭感的几幅草丛和黄花――从这几幅画中可以看出稍后的名作《鸢尾花》的雏形。一天,文森特画出雷伊大夫负责诊治的霍乱和天花病房。他一定要把这幅题为《阿尔勒医院病房》的作品赠送雷伊大夫。大夫根据上次肖像画的经历拒绝接受,但代文森特向正巧路过的药剂师推荐,药剂师则称他没功夫理会这样一团糟的作品。幸好医院的会计随后路过,这幅作品终于勉强赠送出去。若干年后,它为那位幸运的会计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文森特非人的痛苦还在于,一旦发作过去,他完全与正常人一样清醒,对病中所受的折磨记忆犹新,并完全知道自己曾经做出过什么行为。正因为如此,他越来越害怕症状的复发:“我对疯病恐惧极了。”还在比较早的时候他就自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坦诚明了地告诉萨尔牧师:“我感到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我没有能力照看好自己,控制好自己。”他希望能找到一处地方,让他尽量不受干扰地独自生活。萨尔牧师想到阿尔勒北面约25公里处的僻静小镇圣雷米,那儿有一所精神病疗养院。文森特表示愿意前往。在他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中,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绘画的渴望。在圣雷米,他将发现或再次发现他的鸢尾花、丝柏、星空、橄榄树、以及收割者和麦田,同时,他也将在这里进一步遭受疾病的可怕折磨……注解:①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后精神失常,间歇性发作并伴有自伤行为,文中提到的病即指此。②梵高的弟弟,给了梵高一生物质与精神的支持。19.本文是一篇评传,在选用材料和人物描写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抓住一点联系文本加以分析。(4分)20.联系全文,谈谈梵高遭受着怎样“不可言喻的痛苦”?请分条概述。(5分)21.梵高,一个艺术天才在痛苦中挣扎了一生,支撑他抗争不屈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科学家研究得出企鹅粪便有助于解开数量变迁之谜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小题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小题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小题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科目:最佳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物对应的科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