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河流的地方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吗?会出现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什么当潜水面低于河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易造成土地盐碱化?
妙恋wan1610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当潜水面低于河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这里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前提:1、河段处在冲积平原;2、河段处在蒸发旺盛的地区.在蒸发旺盛的地区,地下潜水会通过土壤毛细管力而蒸发,这种蒸发最终会在潜水位的深度上受到限制.在冲积平原上,如果河水不断补充地下潜水的蒸发损失,使地面始终有足够的蒸发水源,就会使地下水体的水溶物(无机盐)集结在土壤表层(从而导致盐碱化)
1.为什么要在冲击平原?
2.为什么平原地区的排水条件差
3.什么叫海水倒灌?
河段在冲积平原一般是“筑堤束水”,水位高于外围环境,从而导致土壤潜水位过高(水库坝下与此类似);
“排水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的“重力排水”,平原的地形起伏小,当然不利于排水撒;
“海水倒灌”有两种情况:地面上的海水在高潮位(或者因为风暴潮)突破海堤倒灌;在内垸地下淡水水位相对较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漏斗”)的情况下,海水通过地下潜水方式进入海堤内垸等等都称为海水倒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请问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还是下降造成的?跟河水补给地下水有关系吗?贺兰山附近易形成盐碱化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蒸发强烈有关.在这些地区如果大水漫灌,地下水位高,蒸发强烈,水分上升时将盐分带到地表,形成土壤盐碱化.贺兰山附近易形成盐碱化,原因就是如此.
那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灌溉区为什么盐碱化?地下水不是减少了吗?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主要体现在城市,是由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农业灌溉时如果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在旱季蒸发旺盛就会形成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区要实行井灌与渠灌相结合,并要积极治理盐碱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下降,干旱,所以盐分析出,造成土地盐碱化。
乱砍滥伐造成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介绍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范文十篇】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范文一: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不利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分布中国盐碱地大部分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地处中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不利和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存在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人少地多农业生态潜力较大。一旦消除了土地盐碱化这一主导制约因素后,农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发挥。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有望变“绿洲”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土地盐碱化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最近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基因。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专家组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验收。国家专利局在今年第18卷第28期的专利公告上公布了这项成果。这个基因的全名叫作“Na+ / H+ 逆向运转蛋白(SsNHX1)全长cDNA”。由这种基因决定的一种蛋白,使碱蓬能在细胞内形成一种“离子区隔化”解钠离子毒的机制。
据介绍,盐地碱蓬是我国盐碱地上普通的一种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盐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长。在盐碱地上可长到1米高,在海滩上,长度可达30厘米。课题组研究人员将这一基因转移到拟南芥上做了对比试验:在1/2海水浇灌条件下,拟南芥能完成生活史;在盆栽条件下,15天不浇水,复水后仍能恢复生长并结实。而对照株均死亡。在所有已知公开发表的资料中,他们培育的转基因植物耐盐性是最强的。
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培育出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转基因植物幼苗。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实验室看到,新培育出的耐盐转基因植物已有蕃茄、大豆、水稻、速生杨4种,在上千个培养基内长势良好。工作人员称,过不多久,就可以实施移栽了。盐碱土是地球陆地上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5%。仅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就有3300多万公顷。在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带,每年新增加的盐碱地达6000多公顷。大量的土地因此而荒废。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人口大国而言,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把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编辑本段盐碱地发生的各种自然条件随地而异。有的土地早已盐碱化,这就是现有的残余盐碱土而有些地区的土地原来没有盐碱化,但由于生产措施不当,造成土壤积盐或盐碱加重。就建国后土地盐碱化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荒地和发展灌溉农业,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 土地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年间,中国有660万hm耕地退化为次生盐碱土。中国在60~70年代建设了很多大型灌溉工程,对提高灌区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各种原因,各灌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现象。70年代开始,国家和各省开始大力治理盐碱地,停止一些不合理灌溉,完善排灌配套工程,以及采取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使灌区地下水位得到控制,到80年代,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盐碱土面积约减少一半左右,盐碱化程度也发生很大变化。河套和新疆等地区尽管在一些老灌区的次生盐碱化得到控制,但总体上,土壤的盐碱化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80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再加上干旱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使人们对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警惕性放松,导致排水设施破坏,华北和东北平原土地盐碱化的危险性增加。西北、东北西部和内蒙古等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注意排灌工程的配套、用水的管理和调节,土地盐碱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从中国土地盐碱化程度、发展趋势、次生盐碱化发生的危险性以及对21世纪中国食物需求安全性和世界食物贸易的影响等方面考虑中国土地盐碱化防治问题远比其他国家迫切。
范文二: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2. 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表土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 在干旱季节,不致于引起表层土壤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临界深度一般3m左右,但并非一个常数,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异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下水矿化度和人为措施,一般地说,气候越干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率,地下水矿化度越高,临界深度就越大。土壤对临界深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毛管性能、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及速度。凡毛管水上升高度大,上升速度快的土壤,一般都易于盐化。土壤结构状况也影响着水盐运衍,土壤的团粒结构,特别是表层土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时,能有效地阻碍水盐上升至地表,临界深度可以较小。
地下水位埋深与地表积盐关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大于临界深度时,地下水位低,地下水沿毛管上升不到地表,不积盐,土壤无盐碱化。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至表土层,表层开始积盐。地下水位很高(小于临界深度),地下水沿毛管大量上升至地表,表层强烈积盐。 3. 地形地形起伏影响地面和地下径流,土壤中的盐分也随之发生分移,例如在华北平原、山麓平原坡度较陡,自然排水通畅,土壤不发生盐碱化。冲积平原的缓岗,地形较高,一般没有盐碱化威胁;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畅,土壤容易发生盐 碱化,但一般程度较轻;而洼地及其边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则分布较多盐渍土。在滨海平原,排水条件更差,又受海潮影响,盐分大量聚积程度更重。总之,盐分随地面、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汇集,积盐状况也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加重,从小地形看,在低平地区的局部高起处,由于蒸发快,盐分可由低处移到高处,积盐较重。地形还影响盐分的分移,由于各种盐分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盐分可被径流携带较远,而溶解度小的则携带较近,所以,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土壤和地下水的盐分一般是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逐渐过渡至氯化物。 4. 母质母质对盐渍土形成上的影响,一是母质本身含盐,含盐的母质有的是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聚积下来的盐分,形成古盐土、含盐地层、盐岩或盐层,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留下来成为目前的残积盐土;二是含盐母质为滨海或盐湖的新沉积物,由于其出露成为陆地,而使土壤含盐。 5. 生物
有些盐碱地植物的耐盐力很强,能在土壤溶液渗透压很高的土地上生长,这些植物根系深长,能从深层土壤或地下水吸取大量的水溶性盐类,植物内积聚的盐分可达植物干重的20~30%,甚至高达40-50%,植物死亡后就把盐分留在土层中,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强;此外,还有新疆盐渍土上生长的红柳和胡杨木类的植物能够把进入到枯株体内的盐分分泌出来,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由上述原生盐渍土形成机理可以看出,除气候条件外,决定土壤积盐大于脱盐的水盐运动条件是土壤盐渍化得以发生的关键
范文三: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2)不合理灌溉;(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等;(2)土壤疏松,孔隙多。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1. 气候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2. 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表土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 在干旱季节,不致于引起表层土壤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临界深度一般3m左右,但并非一个常数,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异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下水矿化度和人为措施,一般地说,气候越干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率,地下水矿化度越高,临界深度就越大。土壤对临界深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毛管性能、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及速度。凡毛管水上升高度大,上升速度快的土壤,一般都易于盐化。土壤结构状况也影响着水盐运衍,土壤的团粒结构,特别是表层土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时,能有效地阻碍水盐上升至地表,临界深度可以较小。地下水位埋深与地表积盐关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大于临界深度时,地下水位低,地下水沿毛管上升不到地表,不积盐,土壤无盐碱化。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至表土层,表层开始积盐。地下水位很高(小于临界深度),地下水沿毛管大量上升至地表,表层强烈积盐。3. 地形地形起伏影响地面和地下径流,土壤中的盐分也随之发生分移,例如在华北平原、山麓平原坡度较陡,自然排水通畅,土壤不发生盐碱化。冲积平原的缓岗,地形较高,一般没有盐碱化威胁;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畅,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但一般程度较轻;而洼地及其边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则分布较多盐渍土。在滨海平原,排水条件更差,又受海潮影响,盐分大量聚积程度更重。总之,盐分随地面、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汇集,积盐状况也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加重,从小地形看,在低平地区的局部高起处,由于蒸发快,盐分可由低处移到高处,积盐较重。地形还影响盐分的分移,由于各种盐分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盐分可被径流携带较远,而溶解度小的则携带较近,所以,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土壤和地下水的盐分一般是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逐渐过渡至氯化物。4. 母质母质对盐渍土形成上的影响,一是母质本身含盐,含盐的母质有的是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聚积下来的盐分,形成古盐土、含盐地层、盐岩或盐层,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留下来成为目前的残积盐土;二是含盐母质为滨海或盐湖的新沉积物,由于其出露成为陆地,而使土壤含盐。5. 生物有些盐碱地植物的耐盐力很强,能在土壤溶液渗透压很高的土地上生长,这些植物根系深长,能从深层土壤或地下水吸取大量的水溶性盐类,植物内积聚的盐分可达植物干重的20~30%,甚至高达40-50%,植物死亡后就把盐分留在土层中,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强;此外,还有新疆盐渍土上生长的红柳和胡杨木类的植物能够把进入到枯株体内的盐分分泌出来,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由上述原生盐渍土形成机理可以看出,除气候条件外,决定土壤积盐大于脱盐的水盐运动条件是土壤盐渍化得以发生的关键。二、次生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若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与原生盐渍土形成的相同条件时,就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某些地区利用咸水进行灌溉,也可造成土壤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几个必要条件:(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乏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可知土壤次生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由土壤的水分通量愈大,大气蒸发力愈强,聚集在土壤表层的盐类也愈多。土壤水中盐分的来源,是由地下水带来或是由于下层土壤所含盐类溶解的结果。三、盐碱化的分布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区域。中国盐渍土地总面积14.87亿亩,其中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60亿亩;中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达1.4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在中国的盐碱耕地中,大约73%属轻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盐碱化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地下水矿化度提高,水变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农耕地减少,土壤中水、肥等因素互不协调,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主要有: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五、盐碱化的防治措施盐渍土防治与改良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四个方面:1. 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灌溉洗盐、引洪放淤,其中排水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应结合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排灌系统,有利于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水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洗出去,然后由排水沟排除。所谓放淤是把含有泥沙的水通过渠系引入事先筑好的畦埂和进、退水口建筑物的地块,用减缓水流的办法使泥沙沉降下来,淤地造田,由于增加新的淡土层,使地下水位相对降低,抑制土壤返盐,且含丰富的养分,有别于作物的生育。2. 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种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有人说“叫地生放,无沟种稻”,因为种稻的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这样就能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遭到淋洗,随着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脱盐程度不断增加,据黄淮各地经验,即使含盐量达0.6~1.0%的盐碱土,种植水稻二年以后,1m土层中的盐分即可降低到0.1~0.3%。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可以加速土壤淋盐,防止表土返盐。3. 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林木根系不断自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复消耗于叶面的蒸腾作用,据测定,5~6年生的柳树,每年每亩的蒸腾量可达1360m3,此林带就象竖排水作用的抽水井那样进行生物排水,可以显著降低地下水位。绿肥牧草种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尤其是它们都有茂密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据疆地区测定,种植紫花苜蓿三年,地下水位下降0.9m,土壤脱盐率也大大提高。4. 化学改良措施采取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在国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亚铁(黑矾)、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碱性,协调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在我国盐碱土地区也曾以石膏为主的改良剂进行了试验,石膏在土攘中的化学反应如下:Na2CO3+CaSO4 → CaCO3↓+Na2SO42NaHCO3+CaSO4 → Ca(HCO3)2+Na2SO4土壤Na+ CaSO4 →土壤Ca+ Na2SO4由上面反应可以看出土壤中游离Na2CO3和NaHCO3与石膏作用产生了CaCO3沉淀、Ca(HCO3)2和中性盐Na2SO4;土壤的吸附性2Na+被Ca2+取代也形成了Na2SO4。而Na2SO4又易于淋洗,从而消除了游离碱和代换性钠,降低了碱度,改善了物理性质。据河南、江苏等省在碱地上,吉林省在苏打盐土上试验,对稻、棉、大豆、玉米等作物均有不同的增产。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范文四:土地盐碱化 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个文明曾经在这里繁荣昌盛。苏美尔、亚述、阿卡德和巴比伦人相继在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间,在这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令世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就这个问题,美国亚述学家雅可布生对西亚出土楔形文字史料做过一次深入调查。他发现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盐碱化由来已久,始于公元前2400年的拉格什城邦,不久就发展到幼发拉底河,1000年后盐碱化进一步扩展到古巴比伦。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雷伍德在伊拉克的耶莫组织过一次由地质、气象、动物和植物学家共同参加的大规模跨学科考古发掘,结果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布雷伍德在《伊拉克库尔德史前调查》中这样写道:人类以及他们从事的农业和牧业,总的来说起一种破坏作用,尽管无人想有意去破坏……过去曾是丛林的整个平原和切姆查玛克河谷的山麓地区,如今连灌木丛都不存在了。栎树灌木丛在还未长到6英寸之前就被砍伐。由于树林和灌木树的消失以及草地每年春季全被吃光,只剩下草根,土壤大量流失,填入河流…… 中国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有望变“绿洲”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范文五:盐碱化土地的形成原成因及其危害一、盐碱化土地的行成原因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1)气候:垦区气候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2)水的作用地表水:全区大小水系约16条,对垦区影响最大的水系主要有阿克苏河水系、塔里木河水系和台兰河水系,高山冰川积雪融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全区有冰川1293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估计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估算年径流量为136.7亿立方米。大区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一致都是由北向南,这些水沿途接纳山区裂隙水和局部天然回归水,由于天山南麓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经过取样分析场地地下水矿化度一 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场地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且不能饮用和灌溉的占到了场地总面积的94.29%。地下水:经过本次土壤调查资料来看,各灌区浅层地下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其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也都是由北向南。地下水埋深在1.0~3.0m之间,它们之和占到了总面积的94.64%。全农一师仅在四团、五团和六团北部以及河流两岸存在有淡水带,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垦区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垦区内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3)人类活动影响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目前灌区仍有部分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二、盐碱地的危害1、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1)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③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N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选择性吸收营养离子能力也相应降低,因此非营养离子大量进入体内,而营养离子吸收减少或吸收不上,从而打乱了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盐类离子在体内的积聚,从而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不同盐类危害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几种可溶性盐类对作物的危害顺序是:碳酸钠>氯化镁>重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3)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缺苗、减产、死亡。根据一般的统计,非盐化土作物不缺苗、产量正常,轻盐化土缺苗减少10-20%(平均15%),中盐化土缺苗减产20-50%(平均35%),重盐化土缺苗减产50-80%(平均65%),盐土只能个别成活,无收成。根据灌区盐碱化面耕地面积和现状年作物种植比例,粗略估算农一师各灌区每年作物减产损失:棉花4400万kg,约5亿元,种植业因盐碱损失金额7亿元,约占全师农业总产值的26%。总之,土地盐碱化有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范文六:土壤盐碱化: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水分蒸发以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盐:由于地表蒸发将盐分积累在土壤表面
渍:地下水位过高浸湿地面
碱:由于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使得土壤阳离子过高,土壤呈碱 地下水位高是造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灌排系统良好不会发生盐渍化,也就是说土壤的盐分是随水而来,随水而去。不过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那本书或那片论文中看到了土壤盐碱化这几个字,实质上它所说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壤盐碱化,也许它指的就是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范文七:摘要:盐碱地区绿化通常采用的措施为换填客土的改碱方案,绿化施工一般采取清运碱土、铺设排碱隔离层、回填绿化种植土等措施。该方案见效快,改碱效果好。但存在两个重大弊端,一是盐碱地区种植土稀缺,造价高。二是每换填一方种植土,必然要在他地破坏一方种植土。因此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改碱模式,以节省资金、减少破坏土地破坏。   关键词:盐碱;原土改碱;绿化   1 概论   盐碱地指的是那些盐分含量高,pH大于9,难以生长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土壤。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   盐碱地区绿化通常采用的措施为换填客土的改碱方案,该方案见效快,改碱效果好。但存在两个重大弊端,一是盐碱地区种植土稀缺,造价高。二是每换填一方种植土,必然要在他地破坏一方种植土。因此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改碱模式,以节省资金、减少破坏土地破坏。   2 原土改碱绿化模式简介   原土改碱绿化模式是一种新的改碱模式,在原土土质较好,排水条件通畅的区域可采用本工艺。深翻原土可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改良土壤。主要有暗管排碱和盲沟排碱两种做法。   3 暗管排碱模式   经过绝大多数地区的改碱经验证明,暗管排碱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改碱方法,该工艺起源于荷兰,原来设备需要进口,造价较高。目前随着设备的国产化,造价逐步降低。该措施投资较省,非常适应盐碱地区这类种植土较为匮乏的地区,但本措施需大水洗盐,对水源要求较高,历时较长,一般1-2年方可种植植物。   3.1 主要技术步骤   本改碱模式主要步骤为开挖原土,开挖排碱盲沟、铺设排碱管、复合土工膜、石屑隔碱层及稻草层,回填原土塑造地形,大水压碱、种植植物。   开挖碱土厚度宜控制在80~110cm,拌和10cm有机肥后回填,回填土下铺设复合土工膜、排碱管、15cm厚石屑层、5cm厚稻草层,要求铺设厚度均匀,不得断层。   所有做隔碱的区域与周边原状土相接处设隔碱措施隔离,周边采用深铺复合土工膜隔离。   3.2排碱管的做法   a) 排碱管的排水坡降为0.5% ,排入外侧排沟。排碱管均采用PVC Φ110 双壁波纹塑料管。铺设排碱管前,首先用土工布将排碱管皮包起来,以防止泥土将排碱管的缝隙堵住,使影响其渗水性、透水性。一般土工布外包二层,并用铁丝扎紧,防止脱落。排碱管起始端外缠土工布二道,然后有铁丝绑扎结实。渗水管铺设于挖好的排水盲沟内,由中砂包裹。   b) 渗水管网格间距为10×10米。   c) 管道敷设坡度严格按平面图中设计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地下管线,要求按相关设计规范进行合理保护与避让,如果影响较大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及设计单位共同协商解决。   3.3盲沟布置   a) 盲沟开槽后槽底应清理干净,防止积水,烂泥,杂土积存在槽底。   b) 盲沟应采用洁净、坚硬、颗粒级配良好的中砂,其细度模数宜在2.5~3.7之间,最小不应  c) 回填砂用平板振动器压实,振实时,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振。振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砂振动找平。   d) 盲沟应分段施工,当日下管填料应一次完成,力求尽早回填,不宜使填料工作中断,防止泥土杂物渗入破坏滤层。   3.4 复合土工膜铺设   复合土工膜选用一布一膜(布:150g/m2 膜厚:0. 20mm),铺设前要认真检验开挖好的基槽,要根据设计长度裁好。铺设时要平匀,松紧适度,复合土工膜采用热熔焊接,膜下布上。   3.5其它注意事项   a) 本工程参照排水管工程质量评定标准《GB》的规定执行。   b) 施工前务必刨验所有可能对排碱管造成障碍的已建管线高程,核查对排碱管道无影响后才能施工,如有影响,会同设计人员共同解决。   c) 隔碱层施工时,机械、车辆不能进入绿化场地,避免隔离层与底部碱土碾压在一起,失去或减弱隔离作用。   d) 开挖碱土后对开挖面进行压实,压实机械为履带式拖拉机。压实完成后检验场地平整度,偏差范围2cm。   4 盲沟排碱做法   本方案的工序如下:开槽平整-设置盲沟-截渗处理-铺设淋层-盐土改良-回填入槽-做畦打埂-打孔注沙-洗盐排盐-培肥改土-苗木种植-养护管理。   a) 开槽平整:按排碱设计要求修整场地至相应的高程,按设计要求修出坡度。   b) 设置盲沟:在槽底开挖盲沟,为防止阻塞盲沟,在盲沟周边铺设一层300g/m 的土工布。   c) 截渗处理:所有做排碱工程的区域与周边原状土相接处均需铺设塑料布隔离,要求塑料布搭接尺寸不得小于50cm,纵向搭接为15cm。   d) 铺设隔碱层:石屑层15cm,要求石屑粒径不大于1cm,要求铺设厚度均匀,不得断层,石屑层顶铺300g/m土工布。   e) 盐土改良:盐土掺拌碎秸秆等物料进行改良,每平米不少于0.8kg。   f) 回填入槽:经改良的盐土回填入槽,回填盐土不小于0.85米厚。   g) 做畦打梗:南北向每隔30米做土堑,土堑顶宽0.2米,高0.2米,内外坡比为1:1。   h) 打孔注沙:从完成面至隔碱层,每隔1m*1m打直径5cm的小孔,孔内注沙形成沙柱群。   i) 洗盐排盐:结合给水管线大水漫灌,进行洗盐,至少洗盐三次。   j) 培肥改土:排水洗盐至含盐量≤3g/kg,施有机肥(牛、马粪)不小于5cm。   k) 苗木种植:按绿化种植设计图进行树木栽植。   参考文献   [1] 《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实验与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彭成山 等编著,2006年;   [2] 《北方滨海盐碱地绿化技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姜世平 等著,2012年。   作者简介   曹彬:男,1981年8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目前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
范文八:盐城大棚土壤快速盐碱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近年来盐城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很快,大棚蔬菜种植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大棚的使用,大棚土壤盐碱化的问题迅速体现。大棚土壤盐碱化是大棚土壤盐化和碱化的总称。盐化主要指土壤含氯化物或硫酸盐增高,但pH值不一定很高。碱化是土壤指含碳酸盐或重磷酸盐增高,pH值较高,土壤呈碱性。虽然大棚土壤盐碱化是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盐城由于其自身的土壤特点致使大棚土壤盐碱化呈现出面积广、速度快、危害大等特点,有的大棚只耕种1-2年后就严重盐碱化,无法继续生产。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将会对盐城大棚种植业造成严重威胁。1
盐城大棚土壤快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盐城大棚种植区土壤主要以滨海盐土、潮盐土及潮土类的盐潮土、灰潮土为主。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到斗龙港以北地区为低洼地带,平均海拔在2米以下,废黄河两岸为地势最高处,海拔也只有4-6米,地下水位高,土壤及地下水含盐量高。保护地蔬菜栽培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土壤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会随着水分向上运动,集聚于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掉以后,大量盐碱成分残留于土壤耕层中。即所谓的“盐随水来,水散盐留”。另外大棚蔬菜产出率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加之频繁浇水,使土壤团粒结构发生变化,甚至遭到破坏,致使耕层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含量增加,也加快了土壤盐碱化的速度。2
大棚土壤快速盐碱化的主要危害土壤盐碱化后,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数量减少、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盐碱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2.1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2.2
伤害植物组织土壤含盐量过高,尤其在干旱季节,盐类集聚表土常伤害胚轴,其伤害能力以碳酸钠、碳酸钾、为最大。在高PH值下,还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中害。2.3
影响植物正常营养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2.4
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内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碍,致使细胞不能关闭,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3
解决大棚土壤快速盐碱化的主要措施3.1
慎重选择建棚土地大棚一次搭建多年使用,因此选址极为重要。大棚应避免建在土壤和灌溉水源含盐碱量高的地方,最好选择种植过多年水稻或其他水生作物的田地,这样的田土壤盐碱含量一般都较低。3.2
深耕深翻由于棚架的设施的影响,耕作不方便,因此多以浅旋耕为主,大棚深耕往往被忽视。发生盐碱化的土壤,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缓减土壤返盐。3.3
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地温低、土壤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3.4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再通过排水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带出、排除。具体方法是将大棚四周围起进行灌水,共灌三次,水位高出地面10cm即可,第一次灌水隔24小时排水,第二次隔48小时排水,第三次也是隔48小时排水,这样经过三次灌排水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盐碱含量。3.5种植水生作物,以水压盐种植水生蔬菜时,由于土壤表层蓄水,可以溶解土壤中的盐分,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与洗盐相比,由于蓄水时间长,对土壤中的盐碱成分溶解更充分,深度也更深,而且不影响生产的进行。3.6避免使用碱性肥料盐碱地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石灰氮、钙镁磷肥、磷酸二铵等,而应以中性和酸性肥料为好。硫酸钾复合肥、磷酸一铵等微酸性肥料,适合在盐碱地上施用,且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3.7除膜淋雨在夏季去除棚膜,利用自然降雨淋容,也可以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范文九:盐碱地的改良(一)、盐碱地传统的改良方法 盐碱土中可溶盐类对植物的危害以碳酸钠为最厉害,氯化钾次之,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镁 ,氯化钾又次之,碳酸氢钠,硫酸钠毒害较轻。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前就必须把它们从土壤中 除掉。1.物理改良 (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 (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台盐碱荒地,在雨季到 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3)、及时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墒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 (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 (5)、微区改土,大穴整地。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 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 (1)、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 (2)、灌水洗盐。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田内灌水洗盐,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 (3)、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水泥渗漏管或塑料渗漏管,埋地下适宜深度排走溶盐。二是挖暗沟排盐,沟内先铺鹅卵石,然后盖粗砂与石砾或铺未烧透的稻糠壳灰,然后填土。 3.化学改良 (1)、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 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2)、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 。4.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对盐土改良有积极作用。 降低绿化成本,加快绿化速度,提高美化效果,是评价盐碱地区绿化工程效果的主要指标。 在这其中生物改碱投资最小,但见效慢,美化效果差;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 土抬高地面措施,虽然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但投资太高;大穴整地、淡水洗盐工程措施,成本低,见效较快、绿化美化效果好,是街道绿化和住宅区绿化的好办法;大穴客土, 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见效快,客土持续时间长,绿化美化效果好,成本相对较底,值得推广。 (二)、耐盐碱植物 耐盐碱植物有一系列的抗盐性,根据它们对过量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三类: 1.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 如盐角,滨藜等。 2.泌盐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如柽柳、海边红叶等。而提高了 从盐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如田菁、胡颓子等。
一切改良土壤的措施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着综合开 发;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改土措施都等量齐观,而要因地制宜,有主有辅。而在众多的改 土措施中,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迳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 (三)、园林工程具体施工方法1.渗管排盐 在一些大型在绿地中渗管排盐是绿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 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 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 渗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 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可在二极管的末端设集水 井,定期强排。苗圃地二级管可采用明渠,一级管直接汇入明渠自然排出渗水,但应严格防 止倒灌。 渗管的埋设深度、间距、纵坡主要取决于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的高低 ,气候以及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综合以上条件,一般一级管水平距离5-15m,深度1-1.2m,纵坡0.1-0.3〖WTB3〗%〖WT〗为宜。目前一级管多使用5.6cm波纹塑料管或20-30cm的砖 管,二级管均用 砖管。砖管的施工方法与城市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不抹管箍,管外加填15cm 的建筑用粗砂或粗炉渣做滤料用即可。波纹塑料管的施工更为简便,按设计的深度和坡度挖 宽30cm的沟,填滤料铺管即成,管与管之间硬性接口,以防在渗水过程中,把泥土带入堵塞渗水管壁。2.客土抬高地面 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街头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临界深涧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度。 3.大穴换土 采用大穴整地的治盐措施,能较好的、较快的改变土壤盐碱状况,利用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 植物生长的土地条件。但无论客土的盐碱程度如何,若不加以排盐和培肥土壤等改良措施, 很快就会使土壤次生盐渍化,甚至变成盐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 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 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 促进生长。 实践证明,通过大穴换土能给栽培植物的成活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而通过渗管排盐 又能有效地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大穴换土可以较好的栽培植物成活,在穴底铺设厚10cm的鹅卵石为隔离层,在穴面铺5-10c m的中砂为覆盖层,能保证在灌溉和降雨后,重力水在土壤的非毛孔孔隙中,顺利向下移动 ,并通过水分的横向运动,使穴周和穴下的高含盐水分得到淡化,而且由于底部隔离层的作 用,使下层高含盐水分难以上升,保证栽培植物在短人不受盐害。随着树木的生长,耐盐能力逐渐提高,并通过不断灌溉和降雨的作用,树穴土壤的淡化不断扩大,从而确保了树木的 稳定而旺盛地生长。而且由于客土抬高地面后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使下部水盐难以借助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水向下移动,土壤不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而且下部的盐碱土也会逐渐淡化。 结论:1.实践证明,重盐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虽然难度很大,但只要遵循水盐运动规律,根据绿化区的功能要求和土地条件,用合理的治盐工程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技术,实现绿化美化是可以办到的。 2.选育耐盐碱绿化植物树种、草种,培育盐碱地生态植物群落,是搞好盐碱地绿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盐碱地区,因为投资多、耗费人力大,绿化难度大。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难以见效,因此,除因地制宜的综合运用盐园林绿化技术之外,起苗、运输、栽植、修剪、灌溉等一系列栽植技术和管理环节,都要强化扣紧。
范文十:土地盐碱化的防治1.我国土地盐碱化状况我国有易涝耕地3.66亿亩,有盐碱耕地1.15亿亩。至1995年底,经过不同程度治理的易涝耕地有3.01亿亩,占总面积的82%;但其中能防御5年一遇以上涝灾的则不到一半。盐碱耕地改良的面积共8151万亩,占总面积的71%。目前,北方一些灌区因排水系统不完善,还受到产生次生盐碱化的潜在威胁。全国共有渍害田1.48亿亩,经过不同程度治理的有0.5亿亩;其中,埋有地下排水暗管或采取较高标准进行治理的土地面积只占渍害农田总面积的1%左右。这些易涝、渍害及盐碱耕地不少是涝渍、涝碱并存。对这些耕地的治理,目前只是单一治涝、治碱,而且治理标准普遍偏低,多数耕地仍属中低产田,还有1亿多亩未进行治理,因此治理增产的潜力很大。2.土地盐碱化成因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层盐分积累所致。如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较封闭,过度灌溉汇集后的水盐没有出路,导致下游平原的地下水位增高,地下水的矿化度加大,在地表蒸发的作用下,水散盐留,形成盐碱化。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3.盐碱化治理目标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是进行排水治理。目前,我国农田排水的主要问题是:(1)部分地区湖泊、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人为设障,盲目围垦,造成水位抬高,使农田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涝渍和盐碱灾害。(2)已建有排水工程的3亿亩农田,排水标准普遍偏低,工程不配套,农业生产潜力还远未能发挥。(3)有0.6亿亩易涝农田没有排水设施,大部分渍害农田尚未治理,少数灌区重灌轻排,排水系统不健全,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次生盐碱化威胁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水利部在有关规划中,提出了以下盐碱化治理目标:①2000年目标为“九五”期间治理易涝耕地2000万亩,治理渍害、盐碱耕地各1000万亩,提高现有排水工程标准,到2000年,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以上标准的农田占已治理面积的四分之一;②2010年目标为治理易涝耕地4000万亩,80%以上的渍害、盐碱耕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农田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的面积占已治理面积的一半左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水补给河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