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二语文文言文选择题题(选择)最好附上加点字翻译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崤之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B、不腆敝邑。 腆:丰厚C、彼实构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D、敢犒从者。 敢:勇敢地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崤有二陵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from 阅读答案__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来自 end#D、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夜缒而出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B、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D、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B、&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C、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体现了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D、晋军活捉了秦国的孟明等三帅,却被秦穆公女儿文嬴用巧妙的言词对儿子连哄带骗的做了一番工作之后,放走了。在&释囚&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看法不同,先轸竭力反对释囚,一怒、一唾两个细节,使先轸那耿直、暴烈的性格跃然纸上。10.《崤之战》末尾秦穆公&乡师而哭&,不撤孟明的职,自己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秦穆公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答案6.D 表示客气的说法,冒昧地。7.C 连词,况且;副词,将8.D 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为使动用法。9.C 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10.答案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就是意思是说,我不会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错误就看不到他的大功劳。(1分)作为一国统治者的秦穆公,在确认自己的错误以后,首先引咎自责,这是何等的识量!(联系文本,1分)秦穆公谦诚坦白的胸襟和坚决改正错误的态度, 赢得了臣民的尊敬。为他后来称霸乃至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我想到的另一个人是袁绍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 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 流,终为曹操所灭。(联系实际,实例分析4分)从以上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项重要执政能力,也是一种必要的执政智慧,更是诚信的最高境界。(结论总结2分)(语言通畅2分)小编推荐阅读答案: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
48小时热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不行,咋办?__我爱台球网
您的当前位置: >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不行,咋办?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不行,咋办?
感谢评语:
满意答案匿名网友去风华园附近名 思补习*00其他答案(7)匿名网友&LV文言文翻译平时应该注重积累,熟悉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和一些特定语法,注意积累文言文虚实词和通假字。*0匿名网友&LV文言文翻译,积累很重要.像“白”字,既有白色的意思,又有禀告之意,语境不同,意义不同,翻译也就不一样.但是老师课上一般会讲的很细.以课文和习题为基础,重点词加深理解、记忆、总结,效果最快.多读多理解,能喜欢文言文最好了.至于小阅读,读的时候要静心、细心、稳.一急就容易错.学会找关键词句.如果总出问题,建议你找你们任课老师聊聊,请他给你些指导.相信我,老师都是人才.嘿嘿*0匿名网友&LV在网上搜也可以*0匿名网友(一)、明确XXX文言文试题的特点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逝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XXX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XXX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XXX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宫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取主要**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把握了上述**,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XING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如2001年《田单列传》,考了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问题;2000年考了能说明胡质父子“清慎”的问题;1999年考了苏琼善于“处事”的问题;1998年考了郭永刚直抗上的问题等等。而最后一个题目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肢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锁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2.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XING,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1990年第15题,“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有以下几个义项:A.急欲 B 告诉 C.感谢 D.告辞,不联系语境就弄不清是“谁上车”,“谢”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知道“上车”的是田单,因另一个人鲁仲子跟他说了他不喜欢听的话,于是他生气而去,所以这里的“谢”是“告辞”的意思。又如1992年第12题的“除”,1993年第12题的“勤”等都是结合语境考一词多义。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面逐渐扩大,由考一个词扩展到考几个词,如2000年、2001年的第11题,就分别考了“省、审、樵、信”和“拔、附、乘、北”几个实词。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必须结合语境。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3.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第Ⅱ卷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XXX,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蛛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蛛或用蛛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1997年第16题,理解“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句,就必须注意辨析“徒、流、等、差”等词是否译出,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没有疏漏。例如,1998年XXX第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其他三项BCD都没失误,只有A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李若水“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这一题目的设计,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判断。(三)、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的问题文言文试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XXX中占居重要位置。由于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而不可忽视。可以说,一个考生语文试题的总分能否进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Ⅰ卷,而文言文又是第Ⅰ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太多,第Ⅰ卷的分数上不去,进入高分段则很难,这是许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实践明了的。而作为选择题的15分文言文题目,如果细心推敲,实际极有希望得满分。那么,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1.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不误砍柴功”,“读”就是磨,是“砍柴”的基础。2.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XXX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由1997年的0.48到2001年的0.6以上,逐年提脯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3.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但答卷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的得分。4.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置。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以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文言文试题中常设的障碍主要有:①用已知的干扰未知的,例如文言文实词的考查,又如古今词的考查。②在对文意的综合考查时,常常采用混淆是非的方式。如2001年第16题,题干要求选“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所给的四个选项,ABD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斗志”之所以错误,主要在于他是否“派遣富豪打入敌以作内应”,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这里送给燕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入敌作内应。同样,1999年第16题错项设置也采取了混淆是非的方式。③断章取义,即有意将原文有关事件的经过搞乱,做出一种错误的结论。如前所述的1998年第22题的考查。二、文言文阅读要善于借助文言文阅读历来是XXX易丢分的一项。XXX的文言文阅读,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脯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考生应该知道,所选文言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XXX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从以往XXX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XXX临近,在做文言练习时,要注意多积累**经验。三、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然而,分析历年高**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守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XIONG,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XIONG,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XING相关XING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三、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XXX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四、XXX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一)、以题知文法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而可以用“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来概括命题的指导思想。作为“题源”的文言文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同时又为保答案在课内,保考查范围不“超纲”,所选文段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成的一篇完整文段。如2002年全国卷文言文段选自《史记??李将列传》,原文约3000字,短文不足600字,第15题的四个选项与短文的几组人物及几层意思之间就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题号 选项 轴心人物 其他人物 层次大意第15题 A 李 广 亚夫/吴楚 平定吴楚B 百骑/匈奴数千骑 上郡遭遇战C 士卒 闲居右北平D 卫青天子笔吏/匈奴 从卫青出战这样的短文在结构上一般分成几层,通过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物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品质特点;在思想内容的取向上,又重点选择以下人物:名将、忠臣、良吏、孝子等等,这种思想内容的取向,设题时又往往作为“筛选**”题的筛选标准进入该题,当然也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某种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XXX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XXX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二)、文意索解法XXX文言文阅读试题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什么人做(说)、怎样做(说),对谁做(说)等等,都是前后照应,相互制约,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联系的,这些联系的方式,为推断词语的含义提供了线索,成为文言知识题求解的重要途径。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常见的线索有: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下面是2002年全国卷第15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线索推断文意来完成文言文阅读能力题的问题。短文的第四层“从卫青出战”与该题选项D发生对应关系:原文:广谓其麾下曰:“……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笔之吏。”遂引自刭。D项……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自刭。原文中“不能复对笔之吏”乃“引自刭”的原因或条件,选项由果而溯因;何谓“对笔之吏”?理解为“请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上文交代过,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如此一个将领,面对如此委曲,却无力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是不屑接受执法官吏的审讯,而主动承担过错。(三)、语法**法对于文言知识题而言,准确答题必须掌握包含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第一层次是语 法结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固定的位置以及相互搭配关系;第二层次是主要词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第三层次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文言实词的词类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出现破例的情况,称之为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在用法上的灵活XING和多变XING,以及文言句式上语法结构成分出现移位的问题,又称之为特殊句式。即使是2002年全国卷新增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来答题,难以驾驭的语言操作也会变得有章可寻:原句是“其李将之谓也?”运用第一层次知识模式:[其] 李将之谓也?运用第二层次知识模式:这是一个主动句,及物动词“谓”作谓语,上文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谓”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宅作主语;“李将”是动作行为的受动宅作宾语;“其”位于谓语之前,副词作状语,表推测语气。运用第三层次知识模式:主语“这句话”省略,“之”是提宾助词、宾语前置句式的标志。答案:(这句话)大概是说李将的吧?五、语文注意加强综合训练提示:从今年的XXX语文《**说明》看,考题前面几小题变化估计不是太大。2002年XXX语文试卷中,学生考后普遍反映,词语解释题形式不好,今年可能不会再考了。而成语运用题,则会越来越注重语言环境的搭配问题,会相对较难把握。六、文言文阅读注意拎出关键字在语文XXX中,阅读题一直都是容易失分的题目,其中文言文阅读,应予以重视。从近几年的XXX文言文阅读题选材看,大都是从《史记》中选取的。这是因为《史记》文化含量脯但文字含义浅、易懂,适合用于出题。因此,综合分析,今年的语文XXX文言文阅读题可能仍不排除是从《史记》中选取材料的可能。文言文阅读的出题模式相对固定,但是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变化较大。以前都是客观题,即卷面给出A、B、C等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难度较小。但自2002年起,文言文翻译题变成了主观题,即卷面只给出被译句,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翻译,这就大大增加了难度。去年XXX中,该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考生应提高警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不要忽略虚词的存在,它往往会对学生组织语言顺序的能力产生误导,引起学生忽略对句中部分实词的翻译。另外,在翻译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拎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考生由于文化积累和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驶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即不要放过对每一个实词的注译,这样才不至于丢分。阅读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仍将是2篇文章。以往第一篇阅读通常都是纯科技类材料,但去年该题是一篇关于沙尘暴的文章,综合XING比较脯人文含量也高。据分析,今年的科技文可能仍沿用这一类材料,学生在复习时应注意音、美、史、哲等各方面的综合了解,但该题难度应该相对较小。阅读题还有一篇材料是文学作品,一衷来都是取材散文,但2002年XXX采用的是人文含量高的“知音”散文。综合XING较强,题中要学生自己组织作答。从考后情况看,该文的得分率较低。今年该文的选材和设题可能仍偏难,可能侧重于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取**和整合**。七、XXX文言选段的特点及对策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卷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今年添加了语句的翻译)。其相对稳定XING不仅表现在考点和题型设计上,还表现在所选文章(语段)的体例上。对历年来选文体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分析近年来的XXX文言选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规律: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94年至2001年XXX中,只有2001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迹。文章思想XING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共2页]&&&&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