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框架基础里有梁是用ll表示什么梁的,请问是什么梁

连梁与框架梁的区别
连梁与框架梁的区别
范文一:框架梁与连梁的区别A: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1.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2.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3.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8条规定):a)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b)跨高比≥5——框架梁。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4.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5.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6.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7.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8.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一般说主梁和次梁也属于框架梁(在框架结构中),主梁是直接搭在柱子上的,次梁是搭在主梁上的,差别就在此。1、框架梁:在框架梁结构中以“KL”开头表示的梁,2、单梁:在结构图中以“L”开头表示的梁,3、连续梁在结构图中“LL”开头表示的梁,连梁和暗梁的区别/框架梁和框支梁的区别1、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2、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框支柱是指结构形式转换时托墙的柱.同理,框支梁指结构形式转换时托墙的梁.因为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部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构件连接。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结构为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框架梁是与框架柱共同构成框架结构的。而框支梁和框支柱构成一个(下面的)框架结构和(上面的)剪力墙结构之间的“结构转换层”。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结构为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支撑框支梁的就是框支柱。一般来讲,当上部结构中有些墙(柱)不能落地时,需要用一定的结构构件来支承上部的墙(柱),如果这个构件用的是“梁”,那么这根梁就是框支梁(有些书上将支承上部柱的梁称为转换梁,道理是一样的);而支承这些转换构件的柱就是框支柱。这种结构体系就称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梁就是就由柱子支撑的梁来承重的结构,就是直接由梁承重,在由梁将荷载传达到柱子上。框支梁与一般框架梁两者在受力特点、受力大小、抗震设计时对构件的延性要求等方面有不小的区别:1.框支梁大多数情况下是偏心受拉构件,并承受较大的剪力,而一般框架梁是弯剪构件;2.框支梁由于承受的荷载很大故构件内力也很大,而一般框架梁的内力则相对较小;3.框支梁受力复杂,而一般框架梁受力较为简单;4.抗震设计时,对框支梁的延性要求较高;因此,将框支梁按一般框架梁进行配筋设计是偏于不安全的。板上设的暗梁:楼板上有墙需要梁来承重受力,或柱间需设拉结梁,但梁又不能突出板的下面影响空间使用要求,而在板上设加强钢筋起梁的作用,称暗梁。设暗梁处楼板应不少于150mm厚。
剪力墙的暗梁为剪力墙的一部分,所以暗梁不存在“锚固”问题,只有“收边”问题,暗梁的长度是整个墙肢,暗梁的作用不是抗剪,而是阻止剪力墙开裂,暗梁纵筋构造见03G101-1第47页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最简单的鉴别方法:主梁支承在柱或墙上,次梁支承在主梁上。次梁在主梁的上部,主要起传递荷载的作用,而主梁是承重且传递荷载。有些建筑对空间有要求时,一般只有主梁,不设次梁。简单的说就是次梁以主梁为支座,主梁以柱子为支座,次梁的力传给主梁1、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2、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3、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4、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框架梁与连梁的区别A: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1.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2.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3.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8条规定):a)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b)跨高比≥5——框架梁。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4.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5.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6.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7.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8.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一般说主梁和次梁也属于框架梁(在框架结构中),主梁是直接搭在柱子上的,次梁是搭在主梁上的,差别就在此。1、框架梁:在框架梁结构中以“KL”开头表示的梁,2、单梁:在结构图中以“L”开头表示的梁,3、连续梁在结构图中“LL”开头表示的梁,连梁和暗梁的区别/框架梁和框支梁的区别1、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2、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框支柱是指结构形式转换时托墙的柱.同理,框支梁指结构形式转换时托墙的梁.因为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部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构件连接。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结构为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框架梁是与框架柱共同构成框架结构的。而框支梁和框支柱构成一个(下面的)框架结构和(上面的)剪力墙结构之间的“结构转换层”。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结构为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支撑框支梁的就是框支柱。一般来讲,当上部结构中有些墙(柱)不能落地时,需要用一定的结构构件来支承上部的墙(柱),如果这个构件用的是“梁”,那么这根梁就是框支梁(有些书上将支承上部柱的梁称为转换梁,道理是一样的);而支承这些转换构件的柱就是框支柱。这种结构体系就称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梁就是就由柱子支撑的梁来承重的结构,就是直接由梁承重,在由梁将荷载传达到柱子上。框支梁与一般框架梁两者在受力特点、受力大小、抗震设计时对构件的延性要求等方面有不小的区别:1.框支梁大多数情况下是偏心受拉构件,并承受较大的剪力,而一般框架梁是弯剪构件;2.框支梁由于承受的荷载很大故构件内力也很大,而一般框架梁的内力则相对较小;3.框支梁受力复杂,而一般框架梁受力较为简单;4.抗震设计时,对框支梁的延性要求较高;因此,将框支梁按一般框架梁进行配筋设计是偏于不安全的。板上设的暗梁:楼板上有墙需要梁来承重受力,或柱间需设拉结梁,但梁又不能突出板的下面影响空间使用要求,而在板上设加强钢筋起梁的作用,称暗梁。设暗梁处楼板应不少于150mm厚。
剪力墙的暗梁为剪力墙的一部分,所以暗梁不存在“锚固”问题,只有“收边”问题,暗梁的长度是整个墙肢,暗梁的作用不是抗剪,而是阻止剪力墙开裂,暗梁纵筋构造见03G101-1第47页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最简单的鉴别方法:主梁支承在柱或墙上,次梁支承在主梁上。次梁在主梁的上部,主要起传递荷载的作用,而主梁是承重且传递荷载。有些建筑对空间有要求时,一般只有主梁,不设次梁。简单的说就是次梁以主梁为支座,主梁以柱子为支座,次梁的力传给主梁1、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2、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3、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4、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范文二:解答: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和设计这些观点都是网上个人的观点,有些说法有待商榷。本人观点在三楼,欢迎同行斧正!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1、连梁和框架梁: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2、框架梁和次梁: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4)
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支梁时,支座的负筋数量往往不满足“混凝土规范”第10.2.6条的规定(第10.2.6条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3、 基础拉梁与次梁: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与次梁相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也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基础拉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也为受拉锚固长度la、基础拉梁的箍筋也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与次梁不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的梁底钢筋也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基础拉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基础拉梁除按计算要求确定外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详见“地基规范”第8.5.20条)、箍筋不少于Φ6@200(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篇》第3.12.1-9条)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将基础拉梁简单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编号为JKL,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现有的国标平法图集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基础拉梁的构造,如果设计人员想借用平法图集的话,将基础拉梁编号为JL较为合适,同时应在说明中注明JL的配筋构造应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构造执行,同时梁底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的区别可用下表来表示:连梁框架梁次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是否有抗震要求有有无无梁顶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受拉锚固长度la受拉锚固长度la梁底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12d受拉锚固长度la箍筋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沿梁全长加密,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且箍筋不少于Φ6@200,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梁的编号LLKLLJL基础梁计算问题1、现有观点在基础梁的现有计算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1) 对墙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承台梁以上墙体为半无限平面弹性地基,基础梁与墙体(半无限弹性体)共同变形,视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按弹性理论求解基础梁的反力,经简化后作为作用在基础梁上的荷载,然后按普通连续梁计算内力。(2) 对柱下条形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即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为梁的支座,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其内力,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架计算确定。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情况的基础梁,现有观点在计算过程中,均曾视其为弹性地基梁,所不同者,墙下基础梁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而柱下基础梁则视为弹性地基梁。但应指出的是,现有观点的以上处理方法,是与弹性地基梁的定义不符合的。2、笔者观点2.1 墙下基础梁 现有观点视基础梁上墙体为半无限弹性地基,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此处,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视墙下基础梁为倒置弹性地基梁?笔者认为墙下基础梁不能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其原因如下所述。(1)基础梁以上墙体,高度一般在18m(例如8度区)左右,宽度在12m左右,抗弯刚度极大,加之该墙体还承受着相当数量的楼面荷载及墙体自重,故该墙体在桩顶荷载作用下,并不会产生变形,亦谈不到弹性,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假定条件中关于弹性的假定条件。(2)基础梁以上墙体,因每层均有圈梁,故各层墙体间,被圈梁分隔成独立部分,已不存在连续性,整片墙实为砌体与混凝土梁的组合构件,但砖砌体与混凝土梁的弹性模量相差甚大(约10倍),故在受力中,二者是不协同的。因此,墙下基础梁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关于连续的假定。(3)基础梁以上墙体,系由砖砌体与混凝土梁两种构件组成,且砖砌体系弹塑性材料,其弹性模量从一开始,应力与应变就不成比例。而在地震发生时,即使在小震作用下,根据震害调查,8度区框架,填充墙亦将产生较多裂缝,而中震和大震下,则裂缝更为普遍,即使是框架梁、柱,亦将产生裂缝。此外,砖砌体与框架梁亦不属各向同性构件,故墙体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假定条件的。 由上述可知,基础梁上墙体,并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匀质、连续、弹性假定条件,故墙下基础梁不应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进行有关计算。2.2 柱下基础梁 现有观点认为,柱下基础梁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与该观点相应的计算原则有两种:其一是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作为梁的支座,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梁计算确定,然后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内力;其二是视基础梁为弹性地基梁进行分析计算。 按照前者,基础梁受桩顶集中力作用,柱为梁的支座。须知此时,由于桩顶集中力与桩底轴向力平衡,则桩顶集中力并不在基础梁内产生内力,仅底层填充墙在基础梁内产生较小内力。此外填充于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间的填充墙,系彼此隔离的小面积独立墙片,同时填充墙目前多采用大孔洞免烧砖,故基础梁以上之填充墙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条件的,且因基础梁底部只与回填土接触,并不与地基土接触,只有桩头才与地基土接触。虽然地基土(例如卵石层)在端阻力作用下将产生一些变形,桩身亦会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但柱下基础梁并不符合倒置弹性地基梁定义。 而对于后者,由于同样的原因,柱下基础梁亦不能视为正置弹性地基梁。 综上所述可知,问题的要害是应区分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的界限,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在两个主要方面存在不同:(1) 普通基础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有限的,弹性地基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无限的;(2) 普通基础梁可略去地基的变形,弹性地基梁由于梁与地基共同变形,故必须考虑地基变形,方能满足变形连续条件[2]。3、结论(1) 对于墙下基础梁,梁上墙体不应视为半无限弹性地基,基础梁不应视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2) 对于柱下基础梁,不应视为弹性地基梁。(3) 墙下基础梁及柱下基础梁,均应按普通连续梁计算。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截面宽度可取1/20~1/30。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内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时,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14(二级钢),箍筋不得小于Ф8@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增加,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或智短柱顶高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当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或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拉梁正负弯矩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范文三:解答连:、框梁架梁次、和基梁础梁拉的区别和计这设些点都是网观个人上的观点有些,法说有待商。榷人观本在点三,欢迎同楼斧正行!些设有人对连梁计、框架、梁梁次基础拉和梁(承或台独柱基间立联的梁)的构系造和用范围使不楚,从清导致使用不当。而现合结规、标范图准和集造构册对这手个问题加说明。以1连、和框架梁:梁连是指梁端与两力墙剪连且跨高相比小5的于梁具体条(详文见“高规”第.1.8条)7;框架是指两梁端与框架柱连的梁,相或者两与端力墙剪连但跨高相比不小于的5。梁两相同之处在于:一方者面概从念设的计度来角说在抗震时,都望首先在希框梁或架连上出现梁塑铰性而是不在架柱或框剪墙上,即力谓“强所弱柱”或梁“墙强弱梁”;连另方一面构从造角度的说,两者来都须满必抗震足的造要求,构具说来体架梁和框连梁的纵向筋(钢括包底梁梁和顶钢的筋)锚在入支座都必须时足满震抗的锚固度的长求要,应于对同的抗震等级框相梁架和梁箍筋连直的和加密区径间的距要求是样的一。两者相不同处之于,在在震设计时,抗许连梁的刚允有度大幅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度至可甚让其退出以作工,但是架框梁的度刚允许有只限的度降,低且允许其退出不作工所,规范规定次以是梁宜不在搭梁连的,上但是次梁是以搭在可框架上的。梁一般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说5,以传)剪递力主,为所以范规连对梁在构造作上一些与框了梁架同不的定,一是规求连要的箍梁是全长加筋密而框架梁以分可加为密和区非加密区二是对连,的梁腰作筋明确的了规定“即墙水体分平钢筋布应作为连的梁腰筋连在范梁内拉围连续通置;配当连截面高梁大于度007m时,其m两侧面梁高沿围范置设纵的向造钢构(腰筋)筋直径的不应于小10mm间距,不大于2应00m;m对跨比高大不2于.的连5,梁两侧梁纵向的构造钢(腰筋)的筋面积筋率不应配小0于.3%且”将纳其了强条入规定的,框架梁的而腰只筋满要足“梁的腹当板度高hw4≥05m时,在m梁两个的侧面应高度沿配纵向置造构钢,每筋侧纵构造钢向(不筋括梁上包、部受力下筋钢架及立钢筋的)截面面不应积小腹板截于面积面bh的0w.1%且其间,不距宜于大02m0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在施工审图查的程过中发设计人现犯的错误常:一有把是两端剪与力相墙且连跨高比小5的梁于编成框了架,梁且箍筋有而密加和非加密区,区或把跨高不比小于的5编梁成连梁;了是在二梁的配筋连中不表分连区的高度梁和高跨比笼统的而在明中说交一句待“梁连腰筋同剪力的墙水平筋”钢这时如,果连梁有梁高大于7中00mm或高跨不比于大2.而剪5力墙墙配身筋率小0.3%或于平分布筋的水直径大不8mm于时容,违易“反高”规7第.2.2条的6定,规且而该还是强条,条应这引设起计经的注人意。2、架框和次梁梁:一情般况,次梁下指两是端搭框在梁架的梁上。这梁类是有没抗要震求的,因此构造上在与它架框有梁下以不,同以国现标集图”0G31101”-例加为说明:以(1)
次梁梁钢顶筋在座支锚固的度长受拉锚为长固la,度而架梁框梁的顶钢筋在支的座锚固度长为震抗锚固长度aEl。(2
) 次梁底梁钢筋支在的座固长度锚一情般况下12为,d框架梁而梁底钢筋的在支座的锚长固度为抗锚固长震laE度。3)
次 梁箍筋的没最有小直的径要求没有、密加区非和加区的密要求只,满需足计要求即可算而框架。根梁据不同的震抗级对箍等的筋径和间距有不直的要求,同但不要足计满要求,还要算满构足造求。要(4)
平面在表示中,法架梁的编号为K框,L次的梁编为号。L在际的施工实图,设计人中容易犯员的误主错有要以下两:类是在一次的梁平表示法,对箍筋中按密区加和非加区来表密示,如8@φ0012/00。等二是当次为单梁简支跨梁,时座的支负筋数往往不满量“足凝混规土”范10.2.6第条规定的第1(02..条
6 梁端实当际受部分到束约按但支简算时,计在应支区上座设部置向构纵钢造筋其截面面,不积应于梁小中下部跨向纵力钢筋受计所需截面算面的积四分一之,不应且少于两根)。、 基础3拉梁次梁:与础拉基是指两梁端与台承独立柱或相基的连,梁次与相梁之同处于在基拉础也是梁有抗没要震的求、础拉梁的基顶钢筋在支座的锚梁长固也度为受拉固锚度la长基础拉、梁的筋箍没有加密也区非和加区的密求要与次。不梁之同处于在础拉基的梁梁钢筋也必底须足满受锚拉固长l度a要求、基的拉梁础宽的不度应于小205mm基础、梁除拉按算计要求定确梁外内下上向钢纵直径不应筋于小1mm且2应少于不根(2详“地见基规”范第.5.820条)、筋不少箍Φ6@于200详(《全国见民建用筑程设计技工术施措
结篇构第3.》1.12-9)条在实际施的工图,中计人员设容易的犯错主误要将是础拉基梁单套用框架简的梁平表法,示编为J号LK,箍对按筋加区密和加非密区来表,如示8φ@100/020。等而现有的国标法图平中并没集专有门对针础基拉的构造梁,如设计果员想人用借平图集法的,话将基拉础编号梁为J较L为合适,同应在时明中注说明JL的筋配造应构按03G101-“”中次1梁(非框架)梁的配筋造构执行,时同梁钢筋底锚入座的支长度须必满足受锚拉长度固l的要a求。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架梁框、基地拉梁区别的可用下来表表示:连梁框梁架次(非梁框架)梁地基梁拉是否抗有要震求有有无无梁顶筋钢的固锚求要抗锚震固长l度Ea抗震锚固度长aE受l拉锚固长la度受拉锚固长度al梁钢筋的底锚固求要抗震锚固度长alE震锚固长抗laE度21d受拉锚长固l度a箍筋的要求满除计足要算外,求筋箍梁沿长加密,直径全间距应和足规满范要的求满除足算计求要,箍筋外密区和非加加区密的径和直间应距足规满的范求要按计要求算置,没有加配区和密加非密区的求要按算计求要置配,箍且筋少不Φ6于@200,没有加密和区加非区密要的求梁的编号LKLLLLJ基梁础计问题算1、现观点在有础梁的现基计算方有中法较有,代性的是以下两种表:(1 )对墙基础梁下现,观有点认为可视,承梁台以上体墙半为限无面平性地弹基基础梁,与体(半墙限无弹体性共)同形变,视基础梁为桩顶荷作用载的下倒弹性地基梁置按弹性,论理求解基梁的础力反经简,后化作为作在基用梁上础荷的,载后然按通连普续计算内梁。力2)( 柱对下条形础梁,现有观点基为,可认视弹为地基梁计算性,将桩即顶力作反为中力作集在梁上,柱为梁用支座的按普通,续梁分析其连力,桩内顶力反弹性按基架计算地确定 。于以上对种两同情况的不基础梁,有现观在点计算程中,均曾过其视弹性地基为,梁不所者,同墙下基础视梁为置弹倒地基梁,性柱而基础下则视为弹梁地基性。梁应指但的出是,现观有的以上点理方法处是与,弹地性梁的定基义符不的合。2、者观笔点2.1墙下基础梁
现观有视基点梁础墙上为半无体弹性地基限,础基为梁桩顶荷作载下用的置倒弹性基梁。此处地,问题症结的于,在否视墙下能基梁为础置倒弹性基梁?地笔者为认下墙基础不梁能为视置倒弹性地基梁其;因原如所述。下 (1)基梁础以墙上体高度,一在般18(例m8如区)度右,左度在宽12m左,抗右弯刚极大度加之该墙,体承还受着相数当的楼面量荷及墙体载重自故该,体墙在顶桩荷载用作,并不会产生下变形亦谈不,到弹,性符不半无合弹限地性基定条假中关于件性的假定条弹。件(2)基础梁以 上墙,因每层体均圈有梁故,层各墙间体被,梁分圈隔独成部立分已不,在存连性续整,墙实片砌为与体凝土混梁组合的构,但砖砌件与混凝土梁体的弹性量模相甚大差约1(倍0)故,在力受中二,者是不协同。因此的墙,下基础不符梁半合无弹性限基地于连续的假关定 。()基3梁础上墙以体系由,砌砖体与混土凝梁两构种件组,且砖成体系弹砌性材塑料其弹,性量模从一始开应力,应与就不变成例比而。地在发震生时,即使在震作小用,下据根害调震查8度,区框架,充填墙亦将产生多裂缝,较而中震和大下震,则缝更为普裂遍即使,是框梁架柱,亦将、产裂生。此外,缝砌砖体与架梁亦不框属向各性构件同故墙体,不符合是半无弹限地基性假的定条件的 由上述。可,知础基上墙梁体,不并符合半无限弹地基性匀的质连、、弹续假定性件条故墙,下础基不应视为梁倒置性弹基地进行有关计算。梁.22 柱下基梁 现础观点有为,认下柱基梁可视础为弹性基地计梁算与,该观点应的相算计原则有两:其一是将桩种顶反作为力集力中用作在梁,上作柱为梁的支座,顶反桩按力性弹基地计算确定梁,后然普通按连续分析梁力;其内二视是础梁基弹性为基梁地行分进析计。 算按照前者基础梁受桩,顶集中作用,柱为力梁支的。座须此时知,由于桩集中力顶桩与底轴力平衡,向则顶集桩中并不力在基梁内础产内生力,底层填仅充墙基础在梁内生产小内力。此外填较于充架梁框框架柱和间的之充填,墙彼系此离的隔小积独面墙片,立时同充墙目前多填用大采孔免洞烧砖,故础梁以基上之充填墙是符合半无不限弹地性条基件,且的因础梁底部只基回填土接触,并不与地与基土接,只触有桩才头地与基土触。虽接地然基土(如卵例层石)端阻在作力用将下产生些一形变桩,亦会身产生性弹压变形,但柱缩下基梁并础符合倒不置性弹地梁基义。 定而对后者于由于,样的同因原,下基柱梁亦础能视不为正弹置性基地。梁 综所述上知,问可的要题害是应分弹区性基地梁普与基通梁的础限,因为这是两界不同的种概。念性弹地梁与普通基基梁在两础个主要方面在不存同:( )1 普基础梁通超的静定次是有数限的弹,性基地的超静定次梁是无数的限; ()2 通普基梁可础去略基的变形,弹地地基梁性于梁由与地共基同变,形故必考须地虑变形基,方能足满变形续条连[2件。 ]3结、论(1 对于)墙下基梁础梁,上体墙应不视半无限弹性为地,基基础梁应视不为顶桩荷载用作的下置弹性倒基地。梁2)(对于 柱下基梁础,应不为弹性视地基梁。 (3) 下墙基础梁柱下基及础,均梁应普通按连续计算。梁关于层框多基架础拉的几点梁看 法一、框架算简图计无地下室钢筋的凝土混多层架房屋,独立基框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右左设有础拉基时,梁拉应按层梁输1。入某学生以舍为宿,例项目该为3层筋钢混土凝架结构框,丙建筑,建筑类场为Ⅱ地类层高;33m.基,埋础深.40m基础高度,.8m,0室外高差0.内4m5。据根抗震《范》规第6..1条,在28地震区该度工程框架屋的抗房等震为级二。级计设按3层框架房屋计者算首层层高,取.35m3,即定假架框房屋嵌固在-.050处的m础基拉顶面梁基础拉梁的;面断和配筋按构设造计基;础中按心受计算压显然。选,这取的计样生产算简图是力妥不的当因。为第,,一构按设计造梁拉的断和面配无法平筋柱衡弯脚矩第二;《混凝土结,设计规构范》G(B)(以下简2称混凝土《范规第7.》.113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高度的应基础取面至顶层楼盖首面的高度。顶工设程计验经明表,样的框这架结构按宜层4进整行体析计分,即将基础拉梁层算按层输1,拉入梁如上作用荷有,载将荷载应并输一入这样,计算。简的图层层首为H高1=-0.84-.0503.=51m,2层高层为335.,层3、4m层为高3.3m。根《抗震规据》第范62.3条.定规框,柱架底层脚柱矩设计应弯乘行以增大数1系25。.设当梁层拉,一般情况时下,要较比底柱的配层是筋基由顶面处础的截面制控还由是础拉梁基的截面处制控。考到虑基土地的束约作,用这对的样计简算图,在算程序总信息电入中,可输写地填下层室数为,并复算1次一按两次计算,结的果包络图进行框架构底层柱结设计的配筋的。二、基础拉层的计梁算模不型符实合情际况基础拉层无楼梁板用,TATSATWE或电等程算序进框行整体架算时计,板楼度应取厚零,定并弹性结点,义用刚分板总的方法进行分析算。计时有然定义虽板厚楼为零度也,定义性结点弹,但采未总刚分析,用序分析时程仍然会自按动性刚面假楼进行计算定与,际实况不情。符屋结构房平的面不规时,则应别特注这意一。点三基、础梁拉计设当多不层框架房基屋埋础深大时,很了减为小层柱底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的±.000下以适位当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按构造要求宜设置,宜框架按梁行进设,并按规范计规定设置筋箍加区密。但抗震而言就应,采短用基柱方案。础一来般说当独立,基础埋不深,置或埋置者深虽采用了但柱方短时案由,地于不良或柱子基荷差别较大载,或根抗震据求,要沿可个主轴方向两设置造构基拉梁础基础拉梁。面高截度可取柱中距心1/12~1/18,截的宽面可取1/2度~10/0。3构基础造梁的拉截面取可述限上范围内的下限,值向受纵力钢筋可上述取所接柱连子最的大力设轴值的1计%0作为拉力或压来计算力当为,造配构筋,时满足除最小筋配外,也率不小得于上各2#下14(二级钢,箍)不筋得于Ф小8@200。当拉上梁用作有填充或楼墙柱梯传来荷等时,拉载梁截面应当增适,算出加配的筋和上述应构造配筋叠加构。造基础梁拉标高通顶常与基础标高顶智或柱短顶高同。在相种这情下况基础可,偏按心压受构件算。计当框架构底层结高层不大或置埋深不,时时要有基把拉础梁设得计较比大强以便,用梁平衡拉柱底弯矩这时,。拉正梁弯钢矩筋应部拉通全,负弯矩筋钢少应至在1/2跨拉通。拉梁正弯矩负框架柱在内锚固的拉、箍梁筋加密及有关的抗震造构要与上部求架框完全相梁。同时拉梁宜设此在基置顶部,不础宜置在基设础顶之面上,基则础可按中心受设压。计
范文四: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8条规定): a) 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 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b)跨高比≥5----框架梁。 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 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4. 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5.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6.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 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2002 中7.1.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 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 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 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 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7. 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8. 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
范文五:梁(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主梁、次梁)到底怎么区别?
Post By: 19:26:28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8条规定): a) 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 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 b)跨高比≥5----框架梁。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4. 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5.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6.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2002 中7.1.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7. 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8. 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
范文六: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1、连梁和框架梁: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2、框架梁和次梁: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4)
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支梁时,支座的负筋数量往往不满足“混凝土规范”第10.2.6条的规定(第10.2.6条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3、 基础拉梁与次梁: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与次梁相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也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基础拉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也为受拉锚固长度la、基础拉梁的箍筋也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与次梁不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的梁底钢筋也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基础拉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基础拉梁除按计算要求确定外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详见“地基规范”第8.5.20条)、箍筋不少于Φ6@200(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篇》第3.12.1-9条)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将基础拉梁简单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编号为JKL,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现有的国标平法图集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基础拉梁的构造,如果设计人员想借用平法图集的话,将基础拉梁编号为JL较为合适,同时应在说明中注明JL的配筋构造应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构造执行,同时梁底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的区别可用下表来表示:连梁框架梁次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是否有抗震要求有有无无梁顶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受拉锚固长度la受拉锚固长度la梁底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12d受拉锚固长度la箍筋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沿梁全长加密,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且箍筋不少于Φ6@200,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梁的编号LLKLL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1、连梁和框架梁: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2、框架梁和次梁: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4)
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支梁时,支座的负筋数量往往不满足“混凝土规范”第10.2.6条的规定(第10.2.6条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3、 基础拉梁与次梁: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与次梁相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也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基础拉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也为受拉锚固长度la、基础拉梁的箍筋也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与次梁不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的梁底钢筋也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基础拉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基础拉梁除按计算要求确定外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详见“地基规范”第8.5.20条)、箍筋不少于Φ6@200(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篇》第3.12.1-9条)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将基础拉梁简单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编号为JKL,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现有的国标平法图集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基础拉梁的构造,如果设计人员想借用平法图集的话,将基础拉梁编号为JL较为合适,同时应在说明中注明JL的配筋构造应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构造执行,同时梁底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的区别可用下表来表示:连梁框架梁次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是否有抗震要求有有无无梁顶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受拉锚固长度la受拉锚固长度la梁底钢筋的锚固要求抗震锚固长度laE抗震锚固长度laE12d受拉锚固长度la箍筋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沿梁全长加密,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按计算要求配置,且箍筋不少于Φ6@200,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梁的编号LLKLL
范文七:莪已经看过了03G101—1、但是还没完全懂…其架立筋是哪根?是否两种的架立筋都一样的制作方法?楼层框架梁KL和屋面框架梁WKL区别是边柱节点的锚固长度区别很大,架立筋是在梁面筋中间处接的那根,所有的架立筋都一样的制作方法KJL和WKL的区别:一:KJL位于楼层中间,其上所受力包括楼面恒荷载和活荷载(相对于屋面,楼面活荷载较大)恒荷载一般指构件自重,活荷载一般指其上的活动的人和物;WKL(屋面框架梁)---顾名思义位于整个结构顶面,主要作用是承受屋架的自重和屋面活荷载,其上所受力包括楼面恒荷载和活荷载,恒荷载一般指构件自重,活荷载按上人屋面一般取值2.0KN/m2,不上人一般取0.5KN/m2,一般指其上雪荷载、积灰荷载等二:配筋构造上来说,由于KJL位于中间层,所以不存在与边柱和角柱的特殊锚固(相对于WKL)一般是直锚满足Lae,弯锚满足水平段0.4Lae+弯钩15d就可以了;而WKL对边柱和角柱的锚固就不同于KJL了(由于顶层节点,周围约束较弱),因此锚固要求较高好像分梁包柱和柱包梁,锚固分别是1.5Lae和1.7Lae。以上两点是我自己在学习中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文八: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范文九:连梁与框架梁别,连区与过梁区别梁框架梁的思意简支梁是,只即有两支点。个如果一根梁的点有支个2以那就上是连续。梁同等跨下度框,架梁的矩大弯连于梁,而续续梁的连剪力大于架梁框而。梁过只在是洞上方门设置的构造措,施具体配见筋省图集本连主梁作要用是剪力墙使墙各肢同共作变形工并,具较有高的性,地延来时,震该确保应梁连先于剪墙力坏破一,不宜般用利梁连直接受承载荷。过是直接梁承受荷载梁,位的于窗门洞上孔方,受上部承砌体传来重的荷载力。、过1和连梁梁的观形外基状差本不2、过多梁和梁连的能貌似功一也所样基以上都会混一本子,阵是他们毕但竟不一样是的,我听道来1、梁过联是在个两力墙剪传剪递力的什,是么剪力墙现,在架结构的大厦内框全部是力剪墙,是就说止大风刮防来把楼刮,要倒墙具有求后左前右型移动微变的形力能也就,是能受承剪力而联系两个剪力墙,之的间就是连梁,当然梁这还个有规定,就说连是的梁跨比是小高5的于,就是连梁的长度也以强的高度应除该小5,于如大于5,那么就果是架框,另当梁论别,了框架梁和连梁的制作和求要也是不样的一框,架梁要求更高2、过梁什么是,过梁就是呢你让过的梁去是用来承,受门洞窗上口部体和梁、墙板传来的荷载的,置设在体墙窗门洞口上,也是就说过梁肯定有面窗门者或洞,口是接主连梁的段分的梁处明,了吧。白而梁连在浇现墙中砼起续作连用连,跟墙梁该是一应的体,白说了也是砼墙一部的分,现跟浇梁过两码是是3、梁过砖在混构中可结以和圈梁用..通..般一砖结构中尺寸混于30大的洞口0要都上部加在道过一。梁4、过梁在框架结中构房屋的中,成也暗为梁...5、连.梁现是结浇构中名的称圈梁,是混结构中的砖名称。、过6是砖梁门窗砌顶梁,的一后做的或般则制的了,连预一梁般现是浇构结窗门梁,是顶浇的了的了。连梁现过梁比要格多严了
范文十:框架、非框架梁、框支梁、连梁、主梁、次梁的区别告诉你你说的这几种梁是梁的不同的分的方法框架是说的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或者以剪力墙为支座的非框架梁是以框架梁为支座框支梁是说的这个梁是这个梁上有框架柱,这个柱叫框支柱什么又是连梁,这个是剪力墙的暗柱或者短柱之间的梁下面有洞口没有洞口的是暗梁什么圈是梁?是在砖墙的中间或者顶部为了使整个砖墙形成一个整体而加的一道在砖墙上梁什么主是梁,什么叫次梁?主次梁是说的梁和梁相交的时候看那个是那个梁的支座是支座的是另一个的主梁另个是次梁剪力墙就是这个墙体的材料是混凝土里面有钢筋是为了抵抗水平方向的力的是主要受剪力的放在框架柱上的梁就叫框架梁,在框架梁之间设置的将楼板的重量先传给框架梁的其他梁就是非框架梁,也叫次梁,框架梁也叫主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知识表示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