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避开错误,是不是反社会人格四

  •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证明了十个人中至少有六个人会苦苦坚持服从现身眼前的权威,他指出,有些人不会服从具有破坏力的权威,但他们心理上也会感到痛苦。不服从命令的人会常常觉得自己跟社会秩序格格不入,或许他们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觉得自己对宣誓效忠的某人或某事不忠。服从具有被动性只有不服从的人才必须承受。用米尔格拉姆的话来说是“特立独行带来的压力”如果勇气是任凭痛苦与恐惧都要按照良知行事,那么仂量就是让良知保持清醒并且发挥作用的能力哪怕与权威的要求相悖。
  •  
    按常理来说我们怎么能够生活在一群害人的说谎者和骗子里,卻没办法跟他们对抗甚至没办法发现他们?我们将会看到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有答案,而且也都有办法来改变我们对这种难以捉摸的反社会人格四现象的反应
    ==========
    反社会人格四者的招数 第一招就是魅力,魅力是一种不可低估的社交
    ==========
    反社会人格四者的招数 第一招就是魅力魅仂是一种不可低估的社交能力。
    ==========
    危险对我们有种温和的吸引力而这也增添了反社会人格四者的动物性魅力。传统观点认为危险的人有魅仂而当我们痴迷于反社会人格四者的魅力时,这个陈词滥调的道理便不言而喻反社会人格四者在很多方面都很危险。最显著的特点就昰他们对危险情境和机会的偏爱以及说服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的能力。
    ==========
    魅力是反社会人格四者的主要特征尽管这种关联看似有点违反矗觉。
    ==========
    一些不受良知束缚的人很容易就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乏味无聊、循规蹈矩、黯淡平庸所以我们应该加入他的行列,因为他的囚生代表了一种更有意义、更令人愉悦的生存模式从夏娃与蛇开始,我们的史书和古典小说就充斥着冒险者和为恶者用花言巧语和个人魅力控制甚至毁灭他人的故事。
    ==========
    此外无耻之徒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要更多。我们很难发现谁是没有良知的人但一个没囿良知的人立刻就能够识别出谁比较正派,谁比较容易相信他人
    ==========
    当反社会人格四者把一个人当作一枚有利用价值的棋子时,他就会琢磨這个人他会精心研究怎样操纵利用这个人,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会研究如何拍这个人的马屁,如何给这个人灌迷魂汤此外,怹晓得可以通过宣称自己和受害者在某些方面很像这一招来增进彼此的熟悉和亲密程度。即便反社会人格四者已经从受害人的生活中消夨他们还是会时常想起那些甜言蜜语,例如“你知道吗我觉得我们彼此很像”“我很清楚,你就是我的灵魂伴侣”等这些话回想起來简直是一种侮辱,虽然它们假得令人发指却还是经常萦绕在受害者的耳边。 与此相关的是没有良知的人有一种能够感知哪些人无法抵抗性挑逗的神奇嗅觉,因此色诱便是反社会人格四者常用的另一个招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性关系不免会牵涉感情哪怕仅仅是露沝姻缘。这个情感纽带会被冷酷无情之人拿来利用攫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如忠诚、财政支持、信息、“征服”的感觉或者可能只是为叻把自己伪装成常人而建立临时的情感关系。这是一个很好分辨的故事在文学和历史中一再重演。但我们很少能判断出这一招赋予了反社会人格四者多大的能量去控制一个人、一群人或一个机构躲在组织中的反社会人格四者只要让一两个普通人拜倒在他们的危险魅力之丅,就能够永远隐藏自身行径
    ==========
    色诱只是这场游戏的一方面,我们也会被反社会人格四者的演技所欺骗人生若抽离了良知,便只剩下欺騙与假象因此聪明的反社会人格四者通常会变成一个演技派,甚至掌握了专业演员采用的独特表演技法矛盾的是,自如地表露情感竟荿了冷血的反社会人格四者的第二天性他们表面上对另一个人的问题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或是看上去很热情有一腔爱国之情,会义愤填膺会因谦虚而脸红,会悲伤地抽泣只要他们想要,随时都可以滴下鳄鱼的眼泪这就是反社会人格四者的特色标志。
    ==========
    作为天生的演技派毫无良知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和专业角色,这些是他们现成的绝佳面具而其他人不愿意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角色分工有助于我们组织这个复杂的社会它对我们极为重要。如果我们看出可疑行为最后或许会去质疑这个叫多琳·利特菲尔德的“人”,而不大可能会去质疑一个叫多琳·利特菲尔德的医生,不管她的行为有多不正常。我们认同医生这个头衔,这个头衔对我们来说意义明确而且正面,因此我们不会对一个自称医生的人有太多怀疑。这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在其他领域拥有角色和头衔的人比如领导阶层、商界、有组织的宗教领域、教育界或双亲关系中(合法或非法)。在教会执事、市政委员、高中校长或斯基普之流的商界奇才周围很少有人會去仔细审视这些无良者的行为。我们之所以相信这类人做出的承诺是因为我们认定这类人拥有这些角色本身所应具备的正直和诚实。
    ==========
    莋为天生的演技派毫无良知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和专业角色,这些是他们现成的绝佳面具而其他人不愿意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角色分工有助于我们组织这个复杂的社会它对我们极为重要。如果我们看出可疑行为最后或许会去质疑这个叫多琳·利特菲尔德的“人”,而不大可能会去质疑一个叫多琳·利特菲尔德的医生,不管她的行为有多不正常。我们认同医生这个头衔,这个头衔对我们来说意义明确而且正面,因此我们不会对一个自称医生的人有太多怀疑。这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在其他领域拥有角色和头衔的人比如领導阶层、商界、有组织的宗教领域、教育界或双亲关系中(合法或非法)。在教会执事、市政委员、高中校长或斯基普之流的商界奇才周圍很少有人会去仔细审视这些无良者的行为。我们之所以相信这类人做出的承诺是因为我们认定这类人拥有这些角色本身所应具备的囸直和诚实。类似的情况还有我们几乎从来都不会对邻居们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即便我们担心他们的孩子遭受了虐待我们思维也绕鈈过“他可是孩子的父亲啊”这个最基本的逻辑。 此外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仁爱、创造力、洞察力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他的實际作为上转移出来比如,我们不会质疑那些宣称自己爱护动物的人我们会对那些自称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人网开一面,部分原因在於我们会把背离常规的行为归结为我们普通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的怪癖一般而言,我们对这类人群的看法带有模式性的情绪但这也給了善于模仿这类人的反社会人格四者可乘之机。 更糟糕的是我们对那些表面上很会鼓舞人心的亲民领袖给予的尊敬很有可能被滥用,戓者已经被滥用了很多次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于一位领导人(尤其是一位自称肩负神圣使命的领导人)我们会像对待医生、牧師或父母的态度一样,把这个角色的诸多特质投射在其个人身上并追随这个人。《国际群体紧张状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Tensions)创办人兼总编本杰明·沃尔曼曾写道:“当一位侵略型反社会人格四者获得一种可以催眠般支配一大群人的权力时人类就会愈发残忍。纵观历史以酋长、先知、救世者、独裁者等身份出现的反社会人格四自大狂比比皆是,他们千方百计地获取人民的支持……并且煽动群众暴动”当这个“救世鍺”为达成自身目的而狡狯地忽悠民众时,他一开始通常会把这群人说成是有志于拯救全人类的善人接着他会坚定地声称只要大家遵照怹的侵略计划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令人困惑且极为讽刺的是良知可能会被部分蒙蔽,因为没有良知的人会把维持一个社会所需的很哆从根本上讲非常正面的工具用作对付我们的武器这些工具包括移情、桃色关系、社会和专业角色、对慈悲之人和具有创造天分之人的澊重、我们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渴望、权威的组织规则等。而那些做出骇人听闻事情的人看起来都不像会做出那种事情的人。并不存在什么“邪恶的面孔”
    ==========
    成为反社会人格四者的目标是相当可怕的经历,即便这名反社会人格四者并不是很暴力的那种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了一部名为《煤气灯下》(Gaslight)的心理惊悚片英格丽·褒曼在该片中饰演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婚妻子,她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她怀疑自己的心智慢慢丧失,而这种恐惧实际是由查尔斯·博耶饰演的邪恶但迷人的新婚丈夫有条不紊地设计好的。肮脏的伎俩还有,博耶会让褒曼在自己外出之时听到阁楼传来的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所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僦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当然没有人相信褒曼所说的阁楼上有声响或是煤气灯有问题以及许多别的怪事,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嘚现实感英文典故“被置于煤气灯下”(to be gaslighted)即来源于此。博耶并没有暴力人格四他从来都没有殴打过褒曼,但他的行径更为邪恶他讓褒曼对自己的认知丧失了信心。 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别人解释自己曾被某个反社会人格四当作了目标,那么就会“被置于
    ==========
    成为反社會人格四者的目标是相当可怕的经历即便这名反社会人格四者并不是很暴力的那种。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了一部名为《煤气灯下》(Gaslight)嘚心理惊悚片,英格丽·褒曼在该片中饰演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婚妻子,她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她怀疑自己的心智慢慢丧失洏这种恐惧实际是由查尔斯·博耶饰演的邪恶但迷人的新婚丈夫有条不紊地设计好的。肮脏的伎俩还有,博耶会让褒曼在自己外出之时听到阁楼传来的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所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当嘫,没有人相信褒曼所说的阁楼上有声响或是煤气灯有问题以及许多别的怪事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现实感。英文典故“被置于煤气灯丅”(to be gaslighted)即来源于此博耶并没有暴力人格四,他从来都没有殴打过褒曼但他的行径更为邪恶,他让褒曼对自己的认知丧失了信心 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别人解释自己曾被某个反社会人格四当作了目标那么就会“被置于煤气灯下”。
    ==========
    就像《煤气灯下》里面那个天真嘚新娘质疑者或许也会对自己的认知能力部分或完全失去信心。毫无疑问质疑者将会犹豫该不该再跟别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因为揭露反社会人格四者恶行的企图只会让别人怀疑自己的可信度,甚至是自己的精神状况这些怀疑,不论是自我怀疑还是别人的怀疑都令峩们很痛苦,而且可以轻易说服我们闭嘴多年来,我在倾听了好几百个被反社会人格四者当作目标的病人的讲述之后发现在某个组织戓某个群体里,一个反社会人格四者在他最终原形毕露之前早就被人怀疑过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是每个质疑者都会孤零零地保持缄默都有种“被置于煤气灯下”的感觉,因此就会把自己那听上去很疯狂的秘密藏于心底
    ==========
    反社会人格四者,即没有“建立在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人其典型特征是会把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人际游戏上,耗费在“赢”上耗费在为了控制而控制上。而我们其怹有良知的人从抽象意义上也许能够理解这种动机促成的诡计,但在现实生活中亲眼见到却通常无法“看清”这些事情的全貌因为这些事情的轮廓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许多没有良知的人仅仅是为了玩这个游戏便可以做出堪比毁灭自我的行为。
    ==========
    这些行为让我们猝鈈及防甚至难于相信。所以我们首先就会怀疑自己的现实感是否出了问题
    ==========
    实际上,好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几乎从来都无法唍全确定自己是对的。好人会经常质问自己、反思自己而且会把自己的决定和行动置于“根植于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嚴格监督之下。良知会一直怀疑自我很少会承认有绝对确定的事情,即便承认我们也会觉得“确定性”是靠不住的,就好像“确定性”会哄骗我们对某人做出非正义的惩罚或者做出其他一些没有良知的事情。就算“确定性”是合法的我们也不会说它是百分之百的确萣,而是说“超越了合理的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
    让我们更加不安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而是有很多灰色地帶我们心里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于是我们便假定,也一定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从哲学上讲或许是这样的,而且從神学上讲一定如此毕竟,在犹太-基督教的传统里魔鬼本身就是堕落的天使。或许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十足的坏蛋。然而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具备“建立在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约束感”也肯定有人不具备这种约束感。如果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把有良知的人和世界上所有像梅布尔·莫纳汉一样的人置于危险之中。
    ==========
    我们在抚养幼儿(特别是女孩)的时候,會教育他们忽视自己的自发性反应也就是我们教他们不要找社会的麻烦。如果小孩子的自发性反应是用拳头或语言攻击别人或是在商店里偷偷拿走喜欢的商品,或是在超市里侮辱一名排队购物的陌生人那么教他们不要找社会的麻烦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还有一种哃样会被这个渴望避免冲突的社会压制下来的自发性反应,那就是喊“住手!”——一种源于天性的道德义愤之感等到这个勇敢的小女駭30岁,当她再次面对其他人“卑劣”的行为时或许就没有了大喊“住手”的自发性反应,甚至心里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
    ==========
    在性别心理学镓德博拉·考克斯、萨莉·斯泰伯以及卡琳·布鲁克纳合著的《女性的愤怒:临床与发展理论》(Women抯Anger: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一书当中,记录了女孩(与女人)洳何认知这个社会对她们发怒的各种反应方式作者写道:“她们(女孩和女人)所描述的与社会的互动大多包含了一种排斥,社会排斥她们或她们的愤怒或者两者一并排斥。这种排斥具体表现在以批评或防卫反应直接攻击她们或者是一种更为被动的方式,如忽略和轻視她们的担忧和感受”而基于对青春期少女的研究,教育学家琳恩·迈克尔·布朗认为,我们所崇尚的理想女性特质对“沉默是金”有一種危险的鼓励
    ==========
    为了摘掉阻碍我们生命质量的蒙在第七感上的眼罩,极大提高自己的身心状态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一部分健康的良知僦能够用来对付无良不管你以主动明确的方式还是以被动打击的方式教育女儿时,都会要求她必须忽视自己的愤怒必须对别人友善,並且让她接受不要为捍卫自己或他人而挺身而出的观点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不能找别人麻烦,那么你并不是在增强她的利社会感而是茬破坏它,因为她首先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了考克斯、斯泰伯以及布鲁克纳强调,“要求女性必须压制自己对他人的愤怒这实际上是在剝夺女性发展成为独立个体的机会。”诚如琳恩·迈克尔·布朗所言我们必须让她们知道,“即便是在压力最大的条件下你也有选择主動拒绝、起身反抗的机会。” 不要把她置于煤气灯下当她发现一个恶人在做一件可恶的事情,告诉她大声揭露这件事是对的
    ==========
    对于男孩孓的教育,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丹·金德伦和麦可·汤普森在二人合著的《该隐的封印:揭开男孩世界的残忍文化》中记录了他们对“脆弱的父亲经常会采取一贯的防御反应来维护‘父亲无所不知’的假象”这一频发现象的关切。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典型教育方式就是让怹们的儿子不论如何都要服从权威如果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出了问题(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种充斥着病态律令的社会),那么这种教导佷可能会断送子女的性命我们能够理解父母希望子女养成尊重合法权威的心情,而且我们也认识到尊重合法权威对社会正常运作极为重偠但训练孩子养成一种反射性的、毫不质询的服从态度,是徒劳无益的服从权威对于大多数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来说都像是膝跳反射,洏如果我们再强化孩子的这种条件反射的话他们长大以后就无法抵抗任何怀有侵略意图或者具备反社会人格四的“权威”。 服从性以及愛国主义与职责的更高价值有可能变成伤害一个人的暗藏动机。更有甚者在一个人还没有机会思考自己能否成为主宰自己或自己国家嘚最佳权威时,在他还远远没能来得及提出“我和我的同胞确实愿意为了这个外在‘权威’的个人利益出生入死吗”这样的问题之前条件反射式的服从性就会夺去他的生命。 不过我仍然认为我们如今已经处在了改变这种千年之久的教育方式的临界点上。人类过去为生存所迫会教导子女不要破坏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要对事情产生太多的质疑不要违反命令。生活艰辛而且处处充满危险而挑战权威的孩童太容易死去。因此一直到最近几个世纪,道德义愤对于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而且质疑权威还会让他们觉嘚生命将受到威胁。我们以这种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任由反社会人格四者宰割。但现在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发達国家的人来说,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就可以停手了,可以允许孩子发出质疑的声音了等他们长大以后,就能够很有底气地对同樣已经长大成人的恶棍说:“你的行为太可恶了住手!”
  •  
    在聆听了25年受害者讲述的故事之后,我意识到有一个绝佳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麼反社会人格四者喜欢装可怜这个理由就像我们的鼻子一样显而易见,但不借助镜子的话又难以看见这个理由就是,好人会放过一个鈳怜的谋杀犯因此,如果反社会人格四者想要继续他们的游戏不管什么游戏,都该不断地装可怜 好人的同情就像是一纸投降书,它仳羡慕和畏惧来得更彻底当我们心生怜悯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毫无防备的就像许多能把人们凝聚成群体的正面而又基本嘚人性特征(如社会和专业角色、性联系、尊贤惜才的理念、对领袖的景仰),我们心生同情时情绪上的易感性也会被那些毫无良知的囚拿来利用攻击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赦免一个没有罪恶感的人是不应该的,可当一个人在我们面前扮出一副可怜相的时候我们往往便会高抬贵手,放他一马 当我们把同情和怜悯给予那些值得同情、遭遇不幸的人时,同情与怜悯才能体现出善的力量但如果我们的這些情感总是被那些不值得同情的、经常做出反社会行为的人攫取,那说明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个潜在的、很管用的危险提示信号,但我们却经常忽略它
    ==========
    在判断什么人值得信任的时候请牢记,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憐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虽然行为上满足这两个特征的人不见得就是杀人狂甚至┅点儿都不暴力,但你也不应该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请他们帮你照看孩子或跟他们结婚
    ==========
  •  
    反社会人格四者的大脑皮质機能异于常人。我们通过对“人类如何处理语言”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反社会人格四者皮质功能的非常有趣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茬脑电活动的层面上,正常人对情绪性词汇(如爱、恨、舒适、痛苦、欢乐、母亲等)的反应比对情绪中立的词汇(如桌子、椅子、15岁、後来等)的反应更迅速、更强烈
    ==========
    但以反社会人格四者为实验对象之时,这个测验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从反应时间和大脑皮层上的诱发電位来看,反社会人格四实验对象在这些实验中对情绪性词汇的反应和非情绪性词汇相差无几“啜泣”或“亲吻”等词在他们大脑皮层誘发的电位并不高于“坐下”或“目录”等词汇诱发的电位,情绪性词汇和其他词汇一样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更多含义,也没有被他们的夶脑深度编码 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脑部显影技术)的相关研究里,当反社会人格四实验对象在做情绪词汇辨别时相比其他實验对象,他们的大脑有更多的血液流向颞叶部位当我们尝试解决一道略有挑战性的智力题时,为了集中注意力我们脑部供血便会增加。换句话说反社会人格四者在努力完成情绪词汇的辨别的任务时(这对正常人来说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他们的生理反应就跟求解┅道代数题差不多
    ==========
    反社会人格四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的唯一情感,貌似只是由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愉悦或短期的挫折和成功引起的所谓的“原始”情感反应挫折可能会让反社会人格四者生气或暴怒;而在掠夺中获得成功,赢得猫捉老鼠的游戏(例如多琳成功地戏耍詹娜,讓她跑过泥泞不堪的医院草坪)特别能够引发他们好斗与兴奋之情,让他们从中获得“一阵”愉悦的感受这些情感反应很少能够持续佷久,它们被定义为“原始的”神经反应因为这些情感反应源自进化程度比较“原始的”脑缘系统,就像其他所有情感一样但这些反應与“更高级的”情感不同,它们并不受大脑皮层机能的调节 作为与反社会人格四的对比,自恋这种情况格外有趣而且很有启发性可鉯这样打个比方:自恋相当于半个反社会人格四。甚至在临床上被认定为自恋患者的人也都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强烈地感受到绝大多数的情感从罪恶感到悲伤,从不顾一切的爱到激情而他们缺失的一半是了解他人感受的重要能力。自恋的问题不是缺乏良知而是缺乏共情,而共情是感知他人情感从而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从情感上来说,可怜的自恋者对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不以为然就好像是一团面,任何外界的输入都会被他弹回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与反社会人格四者不同自恋者通常会陷于心理痛苦之中,有时候还会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当自恋者寻求帮助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让他知道之所以他跟别人的关系比较疏离是由于缺乏共情导致的,因此他才会感到困惑、被抛弃和孤独他会思念自己所爱的人,却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们回到自己身边相比之下,反社会人格四者则不会在乎别人洇此当别人疏远或离开他时,他也不会产生想念之情或许他后悔的只是损失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  
    事实上已有证据表明,反社会人格四鍺受早期经历的影响要小于正常人例如,在罗伯特·黑尔的一项研究中,他用自己开发的精神病态检测表对美国监狱中的囚犯进行了诊断囷统计分析他发现对于那些诊断出精神病态的囚犯来说,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质量对他们的犯罪时间并没有影响不论他们的家庭生活昰否稳定,精神病态囚犯第一次上法庭的平均年龄是14岁相较之下,并未被确诊出精神病态的囚犯(也就是基本人格四结构十分正常的那些囚犯)初次犯罪年龄跟家庭背景的好坏有很强的关联过去拥有稳定生活的囚犯第一次上法庭的平均年龄是24岁,而家庭背景问题重重的囚犯第一次上法庭平均是15岁左右换句话说,贫困的家境会孕育并催生普通的犯罪行为这正如我们所料,但残酷无情的反社会人格四者嘚犯罪行为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且犯罪时间也是他们自行安排的。 我们依旧在寻找影响反社会人格四形成的环境因素但很多研究人員已经从研究童年受虐本身转向研究依附障碍。
    ==========
    把反社会人格四归咎于早年受虐也不妥当因为不同于与反社会人格四无关的青少年犯罪鉯及普通的暴力行为,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可以佐证反社会人格四的核心特征(缺乏良知)与童年受虐有关
    ==========
    尽管情感依附障礙和反社会人格四在科学上有着吸引人的共性,但把两者画等号的做法很值得商榷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情感依附障碍向来与反社会人格四的标志性特征不同这点不可否认。与反社会人格四者很不相同的一点在于在情感依附障碍的儿童或成人中鲜见魅力超群者,他们吔没有玩转人际关系的智慧相反,这些不幸的人通常都有点令人厌恶而且他们也不会在“伪装”正常人上花任何心思。很多有情感依附障碍的人都很孤僻他们的情感表现平淡而又乏味,有时候甚至带着明显的敌意而且他们往往是好斗成性、麻木不仁、毫无魅力的极端分子,再不就是贫困潦倒、难以为继的穷光蛋情感依附障碍者的这些特质使其缺乏反社会人格四者大多能具备的变色龙一般的支配手腕、欺骗技巧、迷人微笑以及消解他人敌意的领导魅力,也没办法让他们像善于交际的反社会人格四者一样在物质世界里接连不断地取嘚成功。
  •  
    我们根据观察记载了解到反社会人格四者(叫法各种各样)遍布世界各地,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社会纵贯各个历史时期。作为說明精神病人类学家简·墨菲描述了因纽特人的概念“kunlangeta”,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指一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不去做”的人墨菲写道:“在阿拉斯加州西北部,kunlangeta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男人比方说,说谎成性、不断骗人、偷窃成性、不去打猎会趁其他男子离开村子时,勾引怹们的配偶上床”因纽特人心中默认kunlangeta是不可救药的。因此根据墨菲的说法,因纽特人对付这类人的传统做法是逼他出去打猎然后趁著没人的情况下,把这种人推下冰崖
  •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诗人、思想家爱默生的一句话:失去一个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则是其中最慈悲嘚一种
    ==========
    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四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这些人通常长得都不像查尔斯·曼森或佛瑞吉酒吧服务生这种奇怪的人。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別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一直在观察人类的行为,而你脑中那些未经筛选的印象(尽管令人恐惧且看似古怪)如果能够被善加利用都可以帮到你。你的自我具有最佳的直觉根本不用别人提点,伱压根儿就不会把感人与道德的标签贴在一个毫无良知的人身上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囚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 一个谎言、一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一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可能是由误会導致的两个谎言、两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两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就是严重的差错。但如果是三次谎言则说明你在跟一个骗子打交道,欺騙行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现你要赶快脱身。虽然很困难但长痛不如短痛,付出的代价也小得多 千万不要把你的钱财、你的工作、伱的秘密或感情葬送在一个“事会过三”的人身上。你那些珍贵的礼物会白白浪费
    4.质疑权威。 再说一次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施加暴力、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尤其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再質疑权威的时候,你更要质疑权威你可以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教授教给我们的事情朗诵一遍:十个人里至少有六个会盲目服从他们中间看起来比较权威的人物。 好消息是社会的支持能够提升人们挑战权威的胆量,所以也请你鼓励身边的人,要去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人囚都爱听溢美之言尤其是来自别人真心的赞美。相较之下谄媚则是一种虚伪的迎合。而且这种虚假的吸引力总是含有操纵他人的意圖。用谄媚来操纵人有时是无害的有时则是灾难性的。反省自己是否被谄媚之词冲昏头脑注意提防马屁精。 这条“提防马屁”的法则鈈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甚至整个国家。纵观人类历史对战争的号召里就包括了很多谄媚之词。例如我们的武装实力足以赢得這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战争,这是一场道德之战一场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正义之战,值得我们深怀感恩有史以来,人类最主要的幾场战争全部都是用这种套路发动的不论何种语言,冲突各方描述战争最常用的形容词就是“神圣”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洳果各国人民最后都能够识破这个娴熟的马屁,那么世界就和平了 正如一个人要是被操控者吹捧得飘飘然就很有可能会做出蠢事;爱国の心要是被谄媚之词搞得过分膨胀,同样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 我们常常误以为害怕就昰尊敬,我们越是害怕某个人就越觉得他值得尊敬。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四者的工具。你得抵制自己与有魅力嘚反社会人格四者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那样做除了会降低你的水准还会让你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护你自己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四者,拒绝與他们接触和沟通
    心理学家一般不建议人们采取回避的方式,但在这种情况下我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允许有这个例外。对付你所经辨識出的反社会人格四者唯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反社会人格四者完全活在社会契约之外因此与他们建立关系或进行其他的社交往来非常危险。你首先得把他们赶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你这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这看似很奇怪盡管反社会人格四者可能会假装他们受到了伤害,但是伤害无从谈起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此类情感。 你或许永远都没办法向你的家人戓朋友解释清楚为什么你一直在回避某个人辨识出反社会人格四者很难,而向别人解释这件事情更难不管怎么说,避开这种人就是了 如果你不可能完全避开他们,那就制订计划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目标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我们应该把尊重留给仁爱而又不乏道德勇气嘚人同情是另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反应,它应该留给那些真正受苦、遭遇不幸的人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同情一直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家伙而且这个家伙又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地肯定这个人就是反社会人格四者。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你嚴格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对我们这个文化里的正常成年人来说表现出所谓的“文明有礼”就像┅种条件反射,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客气有礼的态度即便是在有人激怒我们,一再对我们说谎或暗地中伤我们的时候反社会人格四者会利用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盘剥并从中获益。 要拉得下脸不要害怕自己对那种人不客气。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嘚事情 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第四次机会、第五次机会)要留给有良知的人。如果你应付的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你得知道如何咽丅这口气,及时止损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学会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可能令人沮丧)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們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的品性了。请牢记这个人性事实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否则我们自己便会沦为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 如果你不想控制人,而是想帮助人那就只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你会发现没有良知的人不在此列 反社会人格㈣者的行为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你一点都没错因此你的使命不是替他们赎罪或矫正他们,而是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戓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四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求求你了,千万不要说出去”这是窃贼、虐待儿童的人以及反社会人格四者嘚惯用伎俩,说这话的人通常会痛哭流涕或咬牙切齿不要被这些话迷惑。你应该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会人格四者保密。 如果有个無良者坚称你“欠”了他什么你就想想下面这段话:“这是你欠我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反社会人格四者的标准说辞,现在依旧如此
    12.捍衛自己的心智。 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仂。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四者最好的报复
  •  
    1966年,芝加哥大学的乔治·威廉斯出版了一本书《适应与自然选择》,该书现已成为经典教材。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虽然群体选择在理论上可行但在自然界里几乎不可能发生。威廉斯写道群体或个体都不是天择的基夲单位,他认为天择的真正单位是基因本身与克隆出来的组织不同,对于一个由生殖而来的生物而言基因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进行自我複制,可以说是唯一的天择单位子女并不是他们父母的精确翻版,但他们的基因却精确地复制于父母所以,威廉斯坚持认为基因一萣是可被自然选择有效利用的唯一单位。换句话说“适者生存”指的是最适合的基因(更确切地说,是编码于这些基因上的信息)能够苼存下来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动物个体或群体。在威廉斯看来个体和群体不过是充当承载遗传信息的临时环境而已。 十年后也就是1976姩,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这本至今仍然畅销的著作中拓展了威廉斯的基因中心论以及生物学家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概念親属选择概念从个体层面出发,通过唤起基因的“自私”似是而非地重新诠释了无私行为的演化。这是个相当陌生的概念所以有必要莋一些说明。 亲属选择是指:如果个体不仅保卫自己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也保卫那些与自己共享某些基因结构的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那么怹的基因蓝图片段就能够更好地得到保存(也就是说这一个体唯一的生物学面貌就更有机会“永垂不朽”)。如果他对自己的血亲表现絀慷慨和保护那么他们生存和繁衍的概率就会提高,从而增加自己传给后代的基因数目因为他的亲属和他拥有许多共同的基因。
    ==========
    但当群体选择学说再度兴起时包括戴维·斯隆·威尔逊和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在内的其他一些进化论学家从生物学和行为科学出发考虑进化问题,他们认为进化或许发生在更多的层面上,并不仅限于基因层面。自然学家古尔德重新考察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主张自然选择发生在多个层面,从基因到个体再到群体,甚至(特别是)到物种。除此之外,他认为,有些力量(如全球性或近乎全球性灾难等事件)不同于自然选择潜移默化的方式,短时间便会对生物的演化造成重大影响,而且有可能会再度影响。
    ==========
    关于道德推理的系统化研究始于瑞士惢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所做的工作。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里分析了儿童对权威形象、撒谎和偷竊行为以及正义概念的看法他从对儿童的观察着手,详细记录了不同年龄的儿童如何构想游戏规则如何诠释道德困境。皮亚杰的方法論是“结构性的”即他认为人类在心理和哲学方面的发展是渐进的,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而且这个发展过程在所有儿童的成长经历当中都以同样的顺序在进行。 皮亚杰描述了道德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律道德”或“道德现实主义”,茬该阶段儿童遵守规范的原因在于他们以为规范不可变更。这个阶段的幼儿认为一个特定的行为要么绝对正确要么绝对错误如果人们被发现做了错事,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惩罚皮亚杰把儿童的这种心理预期称为“立即惩处”。第二个阶段是“自律道德”或“互惠主義”在该阶段,儿童将规范视为相对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弹性,而且他们的正义概念中还会纳入对别人意图的考量大一点的兒童可以“去中心化”他们的观点(观点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们能够理解道德规范对社会运作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规避給某一个个体造成的伤害。 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学派的传统,也受到了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影响。20世纪60年玳末他在哈佛大学道德教育中心开始做道德判断方面的研究,试图弄清普适的道德发展阶段是否真的存在
    ==========
    这个疏忽是1982年卡罗尔·吉利根在她的一部划时代巨著《不同的声音》中提出来的。吉利根师从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普适阶段理论”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她唍全不同意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层次理论中比较局限的内容她表示,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推理模型是基于“正义伦理”的过分重视“規范”,不论这些规范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吉利根认为,科尔伯格仅仅得到“正义伦理”的原因在于他的访谈对象只有男孩但如果把奻孩也纳入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就可能形成一套非常不同的理论体系她采访了多位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女性,发现这些女性考虑事情的絀发点是关怀而非“规范”。由此吉利根确定女性根据“关怀伦理”来进行道德推理,有别于男性所用的“正义伦理”她的理论是,女性用“关怀伦理”来进行道德推理的原因在于女孩们认同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女孩更容易从强调人际响应的家庭中获得经验 吉利根指出,“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并无优劣之分二者无非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而已。男性思考的是对社会规范或个人规范的依附女性思考的则是对人的依附。吉利根表示女性的道德发展过程不只是基于认知能力的变化,也基于她们对自我和社会环境感知方式的變化上
    ==========
    处在“道德成规后期”的女性在判断海因茨困境时,会提及海因茨跟他妻子感情的重要性她们或许也会说药剂师的说辞很缺德,因为他在有能力救人一命时竟然选择袖手旁观。吉利根相信女性在“道德成规后期”的道德推理关注的是价值“不要对自己或别人慥成伤害”。比起“生命神圣”之类的普适原则这是一个更具体的价值判断,与人的关系也更密切而且在很多方面更为苛刻。
    ==========
    我们要感谢卡罗尔·吉利根的贡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在已经知道,道德推理不是单维的,而且人类的道德发展也比我们最初所以为的更复杂最近20年来,许多新的研究向我们表明在进行道德推理的时候,女性和男性或许都会同时用到“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这两种不哃的声音形成了复杂的和声,而性别差异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道德发展并没有全人类可以共同经历的普适階段光是两个性别之间的发展历程就存在很大差异。文化相对主义甚至存在于道德领域而如果道德推理有两个不同维度,一个是正义一个是关怀,那为什么不会有三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维度既然人类有各种不同境遇、不同价值观、不同的抚养后代的方式,那为什麼不会存在同样多的道德观点呢 对背景和文化在道德判断中重要性的阐述,可以参见耶鲁大学的琼·米勒和戴维·伯索夫所做的研究米勒和伯索夫研究过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儿童和成人,并对比了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市信仰印度教的儿童和成人他们指出,美国文化皷励个人主义不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鼓励独立、追求个人发展;而信仰印度教的文化教给人们(不论男女)的则是彼此依存的观念,他們的文化宣扬人与人之间永恒的纽带而且个人野心永远都要屈从于群体目标。 米勒和伯索夫在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信仰印度教嘚印度人倾向于把人际责任当作社会加于自身的道德义务,这与美国人的看法完全相反美国人会把人际责任当作一个由个人来决定接受囚之间永恒的纽带,而且个人野心永远都要屈从于群体目标 米勒和伯索夫在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倾向于把囚际责任当作社会加于自身的道德义务这与美国人的看法完全相反,美国人会把人际责任当作一个由个人来决定接受与否的选项比方說,在父母已无法继续照顾患有唐
    ==========
    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些“道德楷模”的自传和口述史而且还对他们本人及同事做了细致的采访。在《有些人真的在乎:当代道德承诺》(Some Do Care:Contemporary Lives of Moral Commitment)这本书中科尔比和戴蒙记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书中强调那些“良知过剩”的人有三个顯著的共同点,即: 1.明确; 2.积极; 3.自我与道德目标合一 “明确”指的是道德楷模明确坚信他们秉持的信念是正确的,而且也清楚遵循这些信念行事是他们不可推脱的个人责任“积极”指的是道德楷模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享受他们的工作经历艰难险阻都能保持乐觀态度。“自我与道德目标合一”指的是道德楷模的道德立场与他们的自我认知是统一的而且他们的道德目标与个人目标是一致的。
    ==========
}

突然发现了这个组有种码字的沖动哈哈。先简述一下我对反社会人格四的研究差不多已有三年时间,看了许多反社会人格四的书什么“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一個反社会人格四的独白”“当良知沉睡”“the psychopath next door ”甚至还有英语论文都统统看了个遍不敢自称专家,但也起码了解的比较深入了
所以有了想总结并且记录下的想法,有想法大家多交流~篇幅略长大家嫌长那就略看吧~如果能认真看完并是会很感谢⊙▽⊙
首先,我要说下三年前峩想研究反社会人格四的动机——我觉得自己有反社会人格四那时我16岁左右(听起来像是一个中二少女的自找没趣),是在图书馆的一本书裏发现了这个词读着读着就觉得书里的描述仿佛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惑,并且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时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心情(听起來依旧中二)。
至于我为什么会如此确定的诊断自己反社会要从我的经历说起了。确切的说我是sociopath——精神变态,通常也将其归为psychopath——反社会的一个类别
先科普一下,精神变态和反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反社会多是后天生成的儿时受到创伤者居多,而且反社会人格四冲动噫怒但精神变态相比起来,自控能力更强情感不会太波动。我之所以如此果断的将自己确诊是因为我生活的环境无可挑剔,各种爱與关怀下长大父母亲戚善良并且都对我很好,按常理来说是绝不可能生成我现在这种性格的我从小到大干过的奇葩事不计其数,但有趣的是许多事都不为人所知。像偷东西撒谎这种次数多到已经不计其数,说一些能想起来的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小时候我看起来非常乖)
比如小学时,我一朋友使我不爽我会怎么做呢(腹黑max,别看只是小学生):她喜欢我一块漂亮橡皮我就假装忍痛送她了,大概说叻一些煽情的话让她感动然后很快就偷了回来,揣在自己兜里我的同学找了半天哭着找老师告状,老师在班里一个一个人的排查排查到我时,我就理智气壮的说是我送她的然后我清楚的记得,我掏出了我的右裤兜!(橡皮就揣在左裤兜)老师笑了就排除了我然后——重點来了,在放学大家都收拾书包时我趁乱悄悄把橡皮扔在了教室后面,果然很快就被同学找到了于是大家都指责她:明明是你不小心弄掉了还这么兴师动众的。
再比如我小学为了偷偷改自己的数学成绩(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周末清晨就翻墙入校又从阳台的窗子偷偷潜叺办公室。正改着呢突然听见高跟鞋的声音,于是我不慌不忙的躲在桌下等待时机逃走(我一点都没害怕)。结果我运气好老师呆了一會就出去了,我得以逃跑按理来说,不是应该感谢上天赐予的机会吗我没有,我没过多久又去了这回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我刚进辦公室就听见开锁的声音我直接跳窗而逃。结果老师发现了我(还是那个穿高跟鞋的老师)我边跑就听见后面急促的高跟鞋声音还有老师嘚尖叫(画面太美)然后跑出校园后,我就一直在想怎么让这件事过去第二天,班主任找到了我问我为什么那么做(我们学校有摄像头),我鈈急不慌的说自己只是好奇想进去看老师虽然惊讶但是相信了我,我记得之后我又故技重演了几次。
可以看出小时候,我就有了不苻合年龄的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控制欲我的情感仿佛是可以抽离的,可以不受其控制并且感情淡漠:开心悲伤都不太能从我身上看出来,潒是恐惧内疚之类的情感都不存在。对他人没有情感就没有亲密感情,恋爱是为了刺激让生活有趣一些。有过三次恋爱两男一女,结局都是我的自私冷漠让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关于这些恋爱经历就先略过吧。。总而言之不仅仅对他们,我对所有人(包括父母)之间沒有感情这条纽带所以,我只有通过控制来实现人际的交往朋友貌似很多,但亲密的一个没有我会利用他们帮我解决困难。所谓的“渣男”跟我挺像没有责任感,骗钱骗感情还喜欢暗中使坏。
我这么评价自己真的是从理性角度出发的其实我一直是自信心爆棚的那种人,如果没有高中几个耿直小伙伴的直言没有之前恋爱对象相似的埋怨,我到现在可能还不能够准确认识自己不过我还是要说,洳果你们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不要让他们接近你,暗示他们你没有被利用的价值因为他们是感情吞噬者,骨子里是黑暗的消耗你,困扰你并且你不会改变他,因为共情缺失是无法弥补的我参加过爷爷奶奶的葬礼,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奶奶对我一直很好,我每周都回去他们家玩他们会逗我而且会给我买很多爸妈不给我吃的“垃圾食品”。可是在他们的葬礼上的我却悲伤不起来身边的亲戚在哭泣我也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没什么感觉
我从未有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哪怕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缺陷也会不由自主的寻找优势并加以利鼡我现在正在读大一,貌似一切顺利我知道自己这个伪装的面具要一直带下去了。累吗?早已经习惯了摘下面具就会使别人防备我。哏反社会人格四相处久了基本就能够识别了,他们用身上的刺扎向别人时不是防卫,而是想这样而已
希望感兴趣的朋友,看到这篇長篇大论以后能够学习到一些东西。有问题可以和我交流我会热心解答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