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二年级综合算式题,用本子写

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案例
范文一:《我学会了》教学案例及反思西二小 李秋静1.师:从入学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同学们在这两年来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就以《我学会了》为主题,召开一次自我展示的活动。(贴出《我学会了》展示栏,上面有课题和全班学生的姓名。)2.师:同学们说说自己这两年来学会的东西。(二)、活动展示活动一:词语接龙1、 成语接龙游戏:每人一句成语,一人接一人传接下去。2、 师问:你们是怎样学会的?同学回答。3、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那么多途径去学习和掌握词汇。活动二:K歌之王1、唱一首不是在学校学的儿歌,看谁唱得多。2、你从哪里学到的?活动三:说单词比赛1.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擂台赛。学生自己出英语单词考考其他组的人。看谁知道得多。2. 宣布比赛结果。(三)、才艺展示1、请同学表演拿手的节目。2、师小结:今天许多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这些都遇不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结果。(四)、成长回顾展示1、每个同学事先找出自己做过的手工、图画、自己获得的奖状或奖品。2、师小结:看见这些成绩,你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学生自由发言)五.总结:同学们,只要你们继续努力,你们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本领。《我学会了》这节课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中心。在第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缝制的沙包后,我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中小朋友种花生的过程,体现了我做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主导作用,并指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小朋友进行“学会东西过程”的描述。接下来我进行的是才艺展示,享受快乐这一环节,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气氛热烈、孩子们提问活跃,无不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环节基本完成了“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我对他们的佩服之意,和想学更多东西的意愿。学生听到老师都想再学习,他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尝试新的学习”。下课了,很多学生在离开教室前主动和我说再见,使我比上课时更加有种成就感,我感觉到我的教学是被他们接受的。我设计的这节课,任何一个环节都从教学目标出发,任何一个活动都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整节课张弛有序,氛围既轻松愉快,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当然教育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自己的教学。《我学会了》教学案例及反思西二小 李秋静1.师:从入学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同学们在这两年来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就以《我学会了》为主题,召开一次自我展示的活动。(贴出《我学会了》展示栏,上面有课题和全班学生的姓名。)2.师:同学们说说自己这两年来学会的东西。(二)、活动展示活动一:词语接龙1、 成语接龙游戏:每人一句成语,一人接一人传接下去。2、 师问:你们是怎样学会的?同学回答。3、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那么多途径去学习和掌握词汇。活动二:K歌之王1、唱一首不是在学校学的儿歌,看谁唱得多。2、你从哪里学到的?活动三:说单词比赛1.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擂台赛。学生自己出英语单词考考其他组的人。看谁知道得多。2. 宣布比赛结果。(三)、才艺展示1、请同学表演拿手的节目。2、师小结:今天许多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这些都遇不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结果。(四)、成长回顾展示1、每个同学事先找出自己做过的手工、图画、自己获得的奖状或奖品。2、师小结:看见这些成绩,你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学生自由发言)五.总结:同学们,只要你们继续努力,你们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本领。《我学会了》这节课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中心。在第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缝制的沙包后,我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中小朋友种花生的过程,体现了我做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主导作用,并指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小朋友进行“学会东西过程”的描述。接下来我进行的是才艺展示,享受快乐这一环节,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气氛热烈、孩子们提问活跃,无不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环节基本完成了“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我对他们的佩服之意,和想学更多东西的意愿。学生听到老师都想再学习,他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尝试新的学习”。下课了,很多学生在离开教室前主动和我说再见,使我比上课时更加有种成就感,我感觉到我的教学是被他们接受的。我设计的这节课,任何一个环节都从教学目标出发,任何一个活动都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整节课张弛有序,氛围既轻松愉快,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当然教育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自己的教学。
范文二: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反比例关系》教学案例与反思滨州实验学校
吕晓霞【课间小故事】在学完正比例知识后,李谦跑过来问我:“老师,是不是有负比例?”当时一惊讶,“你为什么这么说?”“老师,因为我们学过正、负数啊,有正数那就有负数,现在学了正比例我猜就有负比例。”孙彩霖听到了,也跑过来凑热闹:“老师,我听着负比例怎么这么别扭,是不是应该叫反比例?”我心里暗暗高兴,但嘴上却说:“这个我先保密,要想知后事,下节课分解。”【反思: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啊,学会了新的知识,就能联想到未知的知识,这种大胆的猜想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吗?也正是由于和两个孩子的交流,让我改变了下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实录】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故意停止,等待回答。)生:负比例。生:反比例。师:你们虽用词不同,但都想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正比例关系相反的,我们在数学上称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反思:以前的设计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引出对这两种量关系的探索,最后总结出这样的两个量就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他们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但有了课前不经意的调查,我转变了思路,既然学生已经能猜出反比例关系,何不直接引入新知识的探究?】二、猜测反比例关系特点师:现在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生1:我认为可能是两种不相关的量,因为正比例关系是研究的相关联的两个量。生2:我认为是比值不一定的,因为正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一定。生3:我认为是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反的,因为正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同。生4:我认为是总量一定的,因为正比例的两个量都是部分一定。(教师简单记录)【反思:这节课的研究问题已经引出来了,原想就可以出示信息图来研究反比例的关系特点了。但是我又转变了思路,既然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学生有了已有知识做基础,能不能插上联想的翅膀,运用知识之间的迁移,对反比例关系的特点进行大胆的猜测呢?事实看来,学生知识联系的运用能力是很强的,这无意之间也渗透了对比学习的重要方法。】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测师:这都是同学们的猜测,正确与否还需要我们去验证,是想自己验证还是一起验证?生:自己验证。师:(出示情境图)我们说每天生产的天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现在小组合作研究,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学生合作开始。(5分钟左右)小组汇报:组1:我们组发现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有关系的,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就有关系,生产的天数随每天生产天数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测两个量不相关是错误的。组2:我想给他们补充,从信息图表格看出,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多,生产的天数就越少,这说明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这说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张枫:我还是想用我的“面包理论”解释一下,假设有10个面包,如果你每天吃的多了,那么你吃的天数就少了。(同学们点头同意)师:通过这两个小组的结论我们看出,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而且两个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就缩小,反之,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就扩大。组3:我们发现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100×60=200×30=300×20=300×20=400×15=500×12=6000,所以我们推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乘积是一定的,但还不确定。组4:我们组计算了这两个量的比值,发现是不同的100:60≠200:30≠300:20……,所以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不同,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组5:我们组认为不应该计算它们的比值,因为用每天生产的吨数:生产的天数,求出的比值是无意义的。应该求它们的乘积,这样算出来是这批啤酒的总吨数。师:你们组很善于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题目的条件和实际意义,来看一下是不是应该求比值,比值是不是有实际的意义。张枫:我刚才举的“面包理论”每天吃的个数与吃的天数我猜也应该成反比例。师:对,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现在我们以这个例子来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一定的。生1:每天吃的个数×吃的天数=10(个),总个数是一定的。生2:那我们开始的猜测总量一定是正确的。生3:我认为这个意思对,但表达不准确,比如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就不能说总量一定。生5:我们可以说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乘积是一定的,不管是求的总量还是路程,都是这两个量的乘积。师:经过同学们的辩论,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生: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且变化方向相反,而且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反思:有了前面的猜测,学生的合作就有了目标——通过观察、计算表格数据,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其中两个量相关联是很容易看出的,也很容易看出乘积是一定的,难点应该在为什么求乘积而不求比值,而这一点如果没有前面的猜测,也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辩论,理解体验的也就不会这么深刻。】四、巩固练习反比例关系师:那同学们会判断两个量成反比例了吗?生:两个条件:相关联、乘积一定。出示自主练习1五、正、反比例关系比较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关系,你认为正、反比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同,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反,乘积一定。生:它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反思:正、反比例关系的比较本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放到了最后的总结上,因为在前面的猜测中,学生就是通过与正比例关系的对比来猜测的反比例关系的特点,那么这里的对比总结就容易多了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还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下节课只需做些相关的习题即可。】【教学札记】1、
了解学生才能备好学生。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他们在潜意识里已经能联想到与旧知识有关的新知识,如果我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想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欲望,还能培养孩子善于猜测,大胆猜测的良好习惯。也正有了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所以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开门见山地引出了研究的内容。2、让学生经历猜测的过程,激发探究的欲望。按照原本的思路,这节课和正比例关系的教学思路基本一样,情境图引入,观察数据特点,得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如果那样,学生也能学得很好,但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思路肯定激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猜测这一环节,既然学生心中已经知道正反比例是相反的,那反在哪里?学生根据正比例的特点猜测出了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对不对?相信不用多言,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被激起。而这种猜测,正是利用了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让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对所学知识进行推测、猜想。这样的猜测,不仅培养的学生的猜测能力,还渗透了知识之间的对比。3、促成学生之间的精彩辩论。课上最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一个个的谜团在你言我语的争论中被揭开,为什么比值不同不能成为反比例关系的特点?经过辩论,我们明白了要结合实际意义去判断是求比值还是求乘积。怎样才能把反比例关系的最大特点表述清楚?总量一定不全面,再次辩论,最后达成一致:乘积一定。【结束语】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想要想做到这点,须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依据,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重点。
范文三: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
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范文四:(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作者简介: 寇祥明,现任教于寿光世纪学校,研究生学历。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个人。 2001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授于潍坊市特级教师称号。制作的课件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语文教学教研成果获全国二等奖。20年来,任教中学语文,耕耘不辍,致力于科学记忆、快速作文、快速阅读等专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2004年10月出版《现代科学记忆法实战演练》。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电话:0536——2155006手机:Email:)
范文五:作者:褚红英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 2008年05期教师不应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得失和感受,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某本书上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小A和一位女孩同时到某家公司参加招聘考试,该公司分三天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第一天考试,小A得了99分,而那位女孩以95分紧随其后。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小A就感到纳闷,试卷和第一次的一模一样,但监考说没有发错。小A并没有多动脑筋,把第一次做的答案原模原样又写了一遍。分数出来了,小A还是99分位居第一,女孩还是第二,不过这一次她提高了3分。第三次还是同样的试卷。小丑做了和前两次一样的事,只不过这一次他只用了半个小时,而女孩却直到考试时间结束,才把试卷交上去。结果公布了,小A还是99分,女孩也考了99分。小A觉得胜券在握,但录用名单公布的时候令小A大吃一惊:公司录用的是那个女孩,而不是他。经理笑呵呵的注视着异常激动的小A说:“……不错,你每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模一样,一成不变。如果我们的公司也像你的答题一样,总用一种模式去经营,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吗?……我们之所以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多次考试,不仅是为了考你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考你们的反思能力。”每想起这个故事,总被那位经理富有哲理的话所折服。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如那位经理说的那样也需要不断的反思,总结精彩片断,改进失败之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的赞赏评价语等,这些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不当,有时候是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一、案例一课题:“2005年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讲评。教学过程:教师:接下来请看选择题第10题。A.36πB.32πC.16πD.4π从点P所满足的方程看,同学们肯定知道,点P是在以(2cosα,2sinα)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而圆心(2cosα,2sinα)并不是一个定点,其中α∈R,它是一个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一个圆O。(在讲解的同时在黑板上画简图)圆就是当a取定一个值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当我们在圆O上再取、……则这些圆上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一个以O为圆心,6为半径的圆,但以O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内部是没有点P的,所以面积为36π-4π=32π。答案是B。一下课,就有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中间要除去一个小圆,我想象不出。”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再动动脑筋想一下,想象一下,当圆运动起来的话,圆上的点所扫过的地方所形成的是怎样一个图形。”我简单地把学生打发走了,但心里知道,我并没有给那位学生任何帮助,她还是想象不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不成功的。但又苦于想不到合适的例子,让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回办公室后,听师傅说点P所形成的图形就好比转动呼啦圈的时候呼啦圈上的点所形成的图形。一语点醒梦中人,对呀,恰当、形象的比喻就在身边。在给第二个班级分析的时候,我就在第一个班级的基础上,加了一段说明:形象一点说,点P所形成的图形就好比我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呼啦圈上的点所扫过的地方。其中圆O就好比我们的腰,当呼啦圈在某个位置,并和我们的腰相碰的时候,就是圆等所在的位置,当然呼啦圈不可能扫过我们的腰,所以圆O的内部要除去。(学生反应: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在我补充说明后都露出了欣喜的神情,还有部分学生高兴的低声说:“是哦!”)二、案例二课题:三角函数的图象。教学过程:随堂练习:若函数y=f(x)的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将所得图象先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曲线与的图象相同,求y=f(x)的表达式。(3分钟后,大概有(文科班)学生基本上完成,但是解答过程存在一些错误,主要是在做相位变换的时候到底平移多少存在问题,而还有的学生却还不知如何入手)教师:还没有思路的同学请停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函数的图象,现将的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将所得图象先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求所得图象的函数表达式。(很快,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大致按照各种变换得出每一步的函数表达式)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得到的函数表达式和前面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就是。教师:那么,y=f(x)就是……学生:。教师:所以,我们要得到y=f(x)的表达式,只需将我们刚才的解答过程“倒过来”写就可以了。这就好比我们在听磁带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地方没有听清楚,我们将磁带倒回去一样。(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懂了)直到下课,我都在为自己能找到那样一个贴切的例子而自鸣得意。可没多久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就给了我一个打击:“老师,刚才你的比喻不好。如果有地方没有听清楚,我可以全部听完了,再从头听一遍啊,不一定要倒回去。”后来,我在办公室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师傅打了个比方:就以学生为例,假如说某学生从宿舍往教室的路上掉了一件东西,当然是沿原路返回去找了。第二天课后,我把这个例子说给那位学生听,“你觉得这个例子是不是好一点呢?”三、对案例的反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得到答案。有时候还需要让图形动起来,动态的感受和把握其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比较难以想象了,特别是对那些想象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借助于实物,借助于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来帮助我们进行说明,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像片段一里面的转呼啦圈,贴切的说明了问题。而且这样的解释学生听得也容易明白,也乐于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一点心,注意积累素材,到用的时候才能自然流露,这也正是数学源于生活的体现。当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图形我们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制作成动画给予直观的展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作图程序,以便把一些用尺规很难画准确而题目要求作出精确图形的题目,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我们在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数学问题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例子,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不能用一个专业知识去解决另一个专业问题。如片段二里面,我用“倒带”来打比方,可能没怎么接触过录音机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更有学生找了其中的“漏洞”。教育无止境,教育事业应该是一个常做常新的事业。为师无止境,教师生涯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教师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乐!作者介绍:褚红英
江苏吴江市高级中学
范文六: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设置《选读》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修习古代中国文化论著,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思考人生价值,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就不能以文言知识的讲解为重。从课堂实践看来,教师通过深入梳理、解读教材章节、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营造雅致课堂氛围等手段能较好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并以此为桥梁深刻感悟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案例 解读 反思   一.设计背景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选读》(以下简称《选读》)难上是公认的事实,一是由于《论语》的定位——它是儒家经典,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由于《选读》的性质——学生最头痛的文言文,收录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囿于有限的课时,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许多老师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套路,把《选读》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只知揣摩句读,不习个中真味。失去了文化氛围的课堂也无法给予学生修习国学经典的崇高感,更无法谈及文化的传承了。但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明确指出“《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高考也作出了明确的导向,自2009年浙江高考出现“论语”题直至2012年,这四年的试题都是围绕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考察。可见,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才是这门选修课的重点,不仅是高考之剑所指、课改意义之所在,往长远看,也关乎整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在看似散乱的章节中达成有深度的理解,让课堂既生动又不肤浅,我尝试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来探索一些心得。   二.整体思路   这篇课文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什么深邃的哲思,但从中却能读出伟大的人格力量,而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数千年来又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我在备课时发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材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孔子的入世态度、隐士的出世态度。上课的整体思路即让学生分别感知两者对待世道的态度,在矛盾碰撞中去理解儒家的入世情感、孔子的执著精神,并对此有自己的评价,以达到主要的教学目的:对儒家入世精神的深层感知与评价。难点在于,“入世”二字的含义学生早在初中就知道了,教学中仅仅对“入世”作点到为止的解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作为末世斗士的孔子的孤独感与悲壮感,并产生价值认同或者价值思考,这样一来,儒家入世的情怀才能真正内化成他们心中的中国精神。出于这些考虑,我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堂   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图1为埋首于书堆的学生,图2为北京大学正门的匾额,图3为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播放图片并配以导入语:“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困境,例如无止境的压力,理想遭遇挫折,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时候我们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在理想屡遭打击的情况下,依然以五十多的高龄周游列国,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领会他的精神。”   (二)孔子的困境   1.幻灯片出示课文标题、预习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其”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   通过之前的学习和课前预习,被提问的同学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等语句。   2.指导学生自读14.21、18.5、9.9,问题:为什么孔子的理想无法实行?   14.21(陈成子弑简公):一个臣子居然弑君了,这当中就能看出当时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孔子依然沐浴而朝,一说明他对此事的重视、对礼制的恪守,二也说明他有着“在其位谋其政”的精神。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可以看出世人并不理解孔子,于是就没有人跟他一起实现理想。   9.9(凤鸟不至):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之兆,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也就说明世道黑暗。   板书总结: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三)孔子的选择   顺承上个环节的结论,我简单过渡:“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大家细读18.5、18.6、18.7这三章,体会孔子的选择和心境。”   1.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扮演体其情,细读思其意”(分角色朗读);②组内讨论:孔子面对困境是怎样选择的?(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活动)   小组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每一则都先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再请学生点评,然后通过几个问题的点拨来理解孔子的选择与心态。   18.5章:接舆的歌有什么含义?孔子想说但接舆避开了,请想象一下,孔子会跟接舆说些什么?接舆为何避开?   接舆将孔子比作凤鸟,说明他对孔子的敬重,但是他认为孔子在这乱世中非要去出仕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则是劝孔子“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孔子“欲与之言”或许是想与他辩论一番,表明自己出仕的意图,也或许是感觉到这个狂人的非同寻常,希望与他交流。而接舆选择避开的原因,则可以结合他的身份与“何德之衰”的说法去推断,他是隐士,为人清高,不想谈论政治,因为这样做是对高尚品德的亵渎。   18.6章: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为何“怃然”而叹?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两人都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的一句“是知津矣”表达了内心对孔子的讥讽:那个周游列国的孔丘怎么会不认路呢?他不是走过这么多地方了么?直呼孔子其名也印证了此处讥讽轻视的语气。桀溺发表了他对世道的理解:天下大乱,与其苦苦寻觅有道之士一同实现整顿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如隐居于田园,保全自身。长沮的语气:言辞尖刻,冷嘲热讽;桀溺的语气: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孔子“怃然”而叹传神地描绘出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心境,在大道不行、屡屡遭挫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刀枪不入的圣人,他也深深地感到惋惜、悲凉与孤独,然而他的回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则依然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志愿:以天下为己任。“怃然”一段自有担荷天下兴衰的悲壮。   18.7章:另一位路人荷蒉者所言“浅则励,深则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孔子听完会作何感想?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用这句话规劝孔子不要如此固执,做人应该学会变通,与时推移,顺应时势的变化。孔子的一句“果哉!末之难矣”说明他还想与之辩论,但见荷蒉者如此坚决,只好作罢,但也表明孔子并未被说服,仍然保留着内心坚定的信念。   2.课堂小结   根据以上的活动及讨论,我总结道:“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道’,他的选择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写下板书:   孔子:坚定执著   幻灯片出示东林党人的一席豪言: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   ——顾宪成   然后我富有感情地解读这种精神:“这句话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入世精神的很好的写照,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儒士气节,它像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与仁人志士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式文人的气节与大义,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上下求索,他们有的是兼济天下的胸怀。”当我解读这句话的含义是,我能从学生专注的脸上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正产生着微妙的作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庄严、深沉又充满着一种文化的凝聚力的。   (四)你的选择   最后,我对学生说道:“我们通过刚才的表演讨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内心的无奈与执著,现在让我听听你们的选择,如果你们生活在春秋时代,你们会怎样做?”   活动: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发言:发言的学生都选择做像隐士那样的人,有的说“我觉得自己挺普通的,虽然崇敬孔子那样的人,但我自己做不到”,有的说“孔子的精神虽然可贵,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人愿意任用他的,我觉得像隐士那样养精蓄锐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我在这些回答的基础上说道:“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有的人是积极开拓型的,有的人是恬静自守型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到自守——守住道德的底线,已是不易。但是面对像孔子这样的孤独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说道:“我们尊重他,觉得他了不起。”   最后我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一个失败的老人的故事,但是在这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当日后我们说起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时,除了说中庸、和谐、内敛、谦逊,还应该自豪地说,我们也有如此决绝而有力量的精神传统,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作为总体定位是文化普及课的《选读》,上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上出里面的“文化味”,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及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与传统文化达成有益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我有如下心得:   (一)整合课文材料,理顺逻辑关系   《选读》教材虽然是按一定的主题选录《论语》章节,但是每一课只是堆叠了材料,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其进行归类,再根据材料内在的逻辑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材料就能够超越书本已有的翻译,而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生成更为深刻的意义。而从材料整理出的逻辑思路不仅能让教学思路清晰,也能在学生心中建构起知识体系,助力学生的理解。以本堂课为例,我在备课时起先并无思路,但在将教材研读几遍之后,就发现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将其分为“时代背景”、“孔子的态度”、“隐士的态度”这样三类,这不就隐含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吗?其实《选读》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能找到这样的逻辑思路,找出了思路,就事半功倍。   (二)丰富课内活动,注重生活实感   因为《论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较远,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课堂不能变成《百家讲坛》那样的讲座,而是应该利用一些活动导人入境,为学生还原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成记忆点。在这一点上,《论语》又有现成的资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里的深刻道理往往是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产生的,里面有鲜活的形象,也有生动的对话,所以一些篇目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在本堂课中,学生扮演的孔子、接舆、长沮、桀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表演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也有一些同学无法很好把握角色,或是部分观众仅仅充当“看西洋镜”的角色,所以只演不评或者糊弄过去,都会使这项活动成为鸡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全班同学从扮演者的语气、神态、台词方面进行评析,说一说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以此去细细揣摩人物的心境,以求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三)文本、文化皆重,营造雅致氛围   《选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注释和翻译,老师似乎不必再花费功夫进行讲解,但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再强调,学生对此只会熟视无睹。我的解决方法是,将文言知识与文化“撇清”关系。前一节课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疏通字句,针对其中的一些难点进行讲解,再利用课后习题和自编习题对学生自学情况经行检测,集中精力完成对基本字词、文意的掌握。第二节课则进行文化的解读。如何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引用课外材料以达到互释的目的。这对于《论语》的理解尤为重要。一则看似简单的章节、一个仿佛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出来,学生只觉得索然无味,但若是能与后世的解读、与此相关的文化故事相互印证,那么《论语》背后昭示的儒家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就能显山露水了。例如本科中引用的那句顾宪成的话,既与已学的《五人墓碑记》相关,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显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比起仅仅说“孔子如何如何”就来得有深度。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是文雅而有感染力的。   在备课与上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在以上三方面下一些功夫,那么《选读》就能向一门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课靠拢一些,虽不敢妄言文化气息浓厚,但至少能给学生带去不同于文言文学习的感受,若使他们能窥见传统文化精义之一二,也就不枉费设置这门选修课的良苦用心了。   陶键,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设置《选读》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修习古代中国文化论著,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思考人生价值,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就不能以文言知识的讲解为重。从课堂实践看来,教师通过深入梳理、解读教材章节、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营造雅致课堂氛围等手段能较好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并以此为桥梁深刻感悟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案例 解读 反思   一.设计背景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选读》(以下简称《选读》)难上是公认的事实,一是由于《论语》的定位——它是儒家经典,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由于《选读》的性质——学生最头痛的文言文,收录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囿于有限的课时,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许多老师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套路,把《选读》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只知揣摩句读,不习个中真味。失去了文化氛围的课堂也无法给予学生修习国学经典的崇高感,更无法谈及文化的传承了。但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明确指出“《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高考也作出了明确的导向,自2009年浙江高考出现“论语”题直至2012年,这四年的试题都是围绕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考察。可见,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才是这门选修课的重点,不仅是高考之剑所指、课改意义之所在,往长远看,也关乎整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在看似散乱的章节中达成有深度的理解,让课堂既生动又不肤浅,我尝试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来探索一些心得。   二.整体思路   这篇课文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什么深邃的哲思,但从中却能读出伟大的人格力量,而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数千年来又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我在备课时发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材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孔子的入世态度、隐士的出世态度。上课的整体思路即让学生分别感知两者对待世道的态度,在矛盾碰撞中去理解儒家的入世情感、孔子的执著精神,并对此有自己的评价,以达到主要的教学目的:对儒家入世精神的深层感知与评价。难点在于,“入世”二字的含义学生早在初中就知道了,教学中仅仅对“入世”作点到为止的解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作为末世斗士的孔子的孤独感与悲壮感,并产生价值认同或者价值思考,这样一来,儒家入世的情怀才能真正内化成他们心中的中国精神。出于这些考虑,我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堂   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图1为埋首于书堆的学生,图2为北京大学正门的匾额,图3为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播放图片并配以导入语:“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困境,例如无止境的压力,理想遭遇挫折,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时候我们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在理想屡遭打击的情况下,依然以五十多的高龄周游列国,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领会他的精神。”   (二)孔子的困境   1.幻灯片出示课文标题、预习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其”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   通过之前的学习和课前预习,被提问的同学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等语句。   2.指导学生自读14.21、18.5、9.9,问题:为什么孔子的理想无法实行?   14.21(陈成子弑简公):一个臣子居然弑君了,这当中就能看出当时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孔子依然沐浴而朝,一说明他对此事的重视、对礼制的恪守,二也说明他有着“在其位谋其政”的精神。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可以看出世人并不理解孔子,于是就没有人跟他一起实现理想。   9.9(凤鸟不至):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之兆,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也就说明世道黑暗。   板书总结: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三)孔子的选择   顺承上个环节的结论,我简单过渡:“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大家细读18.5、18.6、18.7这三章,体会孔子的选择和心境。”   1.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扮演体其情,细读思其意”(分角色朗读);②组内讨论:孔子面对困境是怎样选择的?(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活动)   小组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每一则都先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再请学生点评,然后通过几个问题的点拨来理解孔子的选择与心态。   18.5章:接舆的歌有什么含义?孔子想说但接舆避开了,请想象一下,孔子会跟接舆说些什么?接舆为何避开?   接舆将孔子比作凤鸟,说明他对孔子的敬重,但是他认为孔子在这乱世中非要去出仕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则是劝孔子“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孔子“欲与之言”或许是想与他辩论一番,表明自己出仕的意图,也或许是感觉到这个狂人的非同寻常,希望与他交流。而接舆选择避开的原因,则可以结合他的身份与“何德之衰”的说法去推断,他是隐士,为人清高,不想谈论政治,因为这样做是对高尚品德的亵渎。   18.6章: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为何“怃然”而叹?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两人都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的一句“是知津矣”表达了内心对孔子的讥讽:那个周游列国的孔丘怎么会不认路呢?他不是走过这么多地方了么?直呼孔子其名也印证了此处讥讽轻视的语气。桀溺发表了他对世道的理解:天下大乱,与其苦苦寻觅有道之士一同实现整顿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如隐居于田园,保全自身。长沮的语气:言辞尖刻,冷嘲热讽;桀溺的语气: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孔子“怃然”而叹传神地描绘出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心境,在大道不行、屡屡遭挫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刀枪不入的圣人,他也深深地感到惋惜、悲凉与孤独,然而他的回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则依然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志愿:以天下为己任。“怃然”一段自有担荷天下兴衰的悲壮。   18.7章:另一位路人荷蒉者所言“浅则励,深则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孔子听完会作何感想?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用这句话规劝孔子不要如此固执,做人应该学会变通,与时推移,顺应时势的变化。孔子的一句“果哉!末之难矣”说明他还想与之辩论,但见荷蒉者如此坚决,只好作罢,但也表明孔子并未被说服,仍然保留着内心坚定的信念。   2.课堂小结   根据以上的活动及讨论,我总结道:“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道’,他的选择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写下板书:   孔子:坚定执著   幻灯片出示东林党人的一席豪言: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   ——顾宪成   然后我富有感情地解读这种精神:“这句话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入世精神的很好的写照,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儒士气节,它像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与仁人志士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式文人的气节与大义,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上下求索,他们有的是兼济天下的胸怀。”当我解读这句话的含义是,我能从学生专注的脸上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正产生着微妙的作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庄严、深沉又充满着一种文化的凝聚力的。   (四)你的选择   最后,我对学生说道:“我们通过刚才的表演讨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内心的无奈与执著,现在让我听听你们的选择,如果你们生活在春秋时代,你们会怎样做?”   活动: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发言:发言的学生都选择做像隐士那样的人,有的说“我觉得自己挺普通的,虽然崇敬孔子那样的人,但我自己做不到”,有的说“孔子的精神虽然可贵,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人愿意任用他的,我觉得像隐士那样养精蓄锐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我在这些回答的基础上说道:“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有的人是积极开拓型的,有的人是恬静自守型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到自守——守住道德的底线,已是不易。但是面对像孔子这样的孤独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说道:“我们尊重他,觉得他了不起。”   最后我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一个失败的老人的故事,但是在这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当日后我们说起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时,除了说中庸、和谐、内敛、谦逊,还应该自豪地说,我们也有如此决绝而有力量的精神传统,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作为总体定位是文化普及课的《选读》,上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上出里面的“文化味”,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及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与传统文化达成有益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我有如下心得:   (一)整合课文材料,理顺逻辑关系   《选读》教材虽然是按一定的主题选录《论语》章节,但是每一课只是堆叠了材料,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其进行归类,再根据材料内在的逻辑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材料就能够超越书本已有的翻译,而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生成更为深刻的意义。而从材料整理出的逻辑思路不仅能让教学思路清晰,也能在学生心中建构起知识体系,助力学生的理解。以本堂课为例,我在备课时起先并无思路,但在将教材研读几遍之后,就发现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将其分为“时代背景”、“孔子的态度”、“隐士的态度”这样三类,这不就隐含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吗?其实《选读》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能找到这样的逻辑思路,找出了思路,就事半功倍。   (二)丰富课内活动,注重生活实感   因为《论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较远,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课堂不能变成《百家讲坛》那样的讲座,而是应该利用一些活动导人入境,为学生还原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成记忆点。在这一点上,《论语》又有现成的资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里的深刻道理往往是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产生的,里面有鲜活的形象,也有生动的对话,所以一些篇目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在本堂课中,学生扮演的孔子、接舆、长沮、桀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表演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也有一些同学无法很好把握角色,或是部分观众仅仅充当“看西洋镜”的角色,所以只演不评或者糊弄过去,都会使这项活动成为鸡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全班同学从扮演者的语气、神态、台词方面进行评析,说一说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以此去细细揣摩人物的心境,以求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三)文本、文化皆重,营造雅致氛围   《选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注释和翻译,老师似乎不必再花费功夫进行讲解,但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再强调,学生对此只会熟视无睹。我的解决方法是,将文言知识与文化“撇清”关系。前一节课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疏通字句,针对其中的一些难点进行讲解,再利用课后习题和自编习题对学生自学情况经行检测,集中精力完成对基本字词、文意的掌握。第二节课则进行文化的解读。如何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引用课外材料以达到互释的目的。这对于《论语》的理解尤为重要。一则看似简单的章节、一个仿佛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出来,学生只觉得索然无味,但若是能与后世的解读、与此相关的文化故事相互印证,那么《论语》背后昭示的儒家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就能显山露水了。例如本科中引用的那句顾宪成的话,既与已学的《五人墓碑记》相关,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显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比起仅仅说“孔子如何如何”就来得有深度。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是文雅而有感染力的。   在备课与上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在以上三方面下一些功夫,那么《选读》就能向一门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课靠拢一些,虽不敢妄言文化气息浓厚,但至少能给学生带去不同于文言文学习的感受,若使他们能窥见传统文化精义之一二,也就不枉费设置这门选修课的良苦用心了。   陶键,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
范文七:【设计说明】   《8、7、6加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比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快。   2.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课件出示儿童乐园)   3.师: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谁说对了谁先出发!   师:最后一题,9+7得多少?咱们一块答!(生答。师问: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学会算理   1.激趣导学   (1)儿童乐园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买门票了,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数的。   生2:用接数法。   2.汇报点拨   (1)8加几(教学教材中的例1)   师:9加几的方法咱们已经学过了,那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算法用学具摆一摆,并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动脑筋,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演示,说算法。(出示学生的几种摆法,通过比较,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记下来。题目: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8+5是多少?)   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课文第105页第1题)   师:这些题目都是几加几?怎么算?   生小结。   (2)自主探究7、6加几(教学教材中的例2)   师:同学们刚才都学得不错,下面咱们看看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项目。(课件出示游乐项目及票价)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呢?(学生列算式,教师将板书设计成两组,一边写大数加小数,一边写小数加大数)   师:咱们先看左边的算式,比如:8+4,怎么算?(学生说算法)   师:那这边的其他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桌说一说)指名学生说出7加几、6加几的算法。   (3)算法多样化(教学教材中的例3)   师:请看右边的算式,怎么算?比如:8+9,看哪位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生1:把8凑十。   生2:把9凑十。   生3:从9+8=17想到8+9=17。   师:解同一道题,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算法,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   三、当堂训练   1.做一做:瞧,车来接我们回家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几句话?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4页,在第一题的第一幅图里圈出10个算式,再进行计算。   2.做“找朋友”游戏。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这为学生的积极活动和有效参与奠定了基础。生动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设计教学时,通过采用创设情境、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口算引入,引起兴趣。   师:咱们比一比谁的反应快,看谁算得快。   2+3 4+1 3+3 ……   师:刚才大家口算又快又准。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课件出示游乐园)   师: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谁说对了谁先出发!(课件出示小车上的算式)   生1:8+2=10 7+3=10 10+1=11(小组内学生依次回答后小车开走)   生2:9+1=10 9+3=12 9+5=14   9+7=16(让学生说说最后一题怎样想的)   计算课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很重要。上课伊始,笔者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通过“比反应快慢”“答对就出发”等环节让学生有一种比一比、试一试的心理,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行动、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证明算理的教学。   师:看看游乐园有哪些好玩的?(课件出示游乐项目及票价)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呢?   师: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交流后回答)   生1:我想玩“木马”和“小汽车”,列式是“5+7”。   生2:我想玩“小汽车”和“小飞机”,列式是“8+7”。   ……   师:(将学生列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列了这么多算式,你能算出自己要花多少钱吗?   生1:我花了12元。   生2:我花了15元。   ……   师:好,请同桌间说一说,你所列出的算式的答案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师: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生2:相加的两个数一样。   ……   师:你们真会观察,都说对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出示7+6=13 6+5=11,请学生说说另外两个式子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将例2、例3进行整合教学,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时同桌间相互讨论,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课设计以游乐园为主线,教学时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方法上有灵活度,结果上有效度,达到了设计科学、训练有度的目的。   新教材实施以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备课时都要预想到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欧孔群)
范文八:《过河》教学案例与反思柳林中心校第八小学
刘璐璐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春天。师:是啊,阳春三月,这么好的天气,你们最想干什么呢?生:春游、植树……师: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所在的班级正准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呢!
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师:同学们快来看看,他们现在在哪儿?生:河边。师:遇到了什么问题?生:他们想要过河。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二、新课传授出示过河情境图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帮助笑笑他们解决问题。学生动手列式:29+25=54(人) 54÷9=6(条)师:如果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列成综合算式,谁来试一试?
学:29+28÷9师:这样列式行不行呢?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汇报结果:这样列式不行,因为这算式是把女生人数去除以9,而不是用总人数去除以9。师:那我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
学生探究:实物台上展示——用小括号(29+25)÷9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那么这个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相信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指名完成:(29+25)÷9=54÷9=6(条)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想考笑笑他们,你们愿意参加吗?课件出示: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30+8×4
(30+8)×45×2+3
5×(2+3)80-64+8
80-(64+8)5×9-5
(26-20)×8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81减去6乘6的积,列式为(81-6)×6。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5×(36-29)
(83-35)÷8
94-(25+19)4、生活应用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笑笑班级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出示森林图)他们在这玩得可开心了,临走时,笑笑想买一些土特产带回去,于是他来到森林特产店。(出示购物图)野菜4元,木耳5元,叶帖画3元,竹笋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笑笑买了些什么?生:她想买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师:淘气呢?生:野菜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那他们要付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忙算一算。学生计算后展示不同计算方法四、归纳总结师: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生:认识了小括号。生: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生:知道了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师: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教学反思:教学中,自觉摒弃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训练,进而掌握算法使计算熟练的传统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主动构建新的认识,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总结、展示等环节的学习,理解小括号的真正作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自学性教学,首先出示情景图,分组讨论:1、有哪些数学信息;2、要解决什么问题?3、解决方案。然后小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有小组用到综合算式,出现了教材中提到的两种写法,于是进行第二个讨论活动:哪一综合算式符合这道题的解答要求,为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定一名同学上来讲解;讨论三: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会读吗?……这样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讨论中,由于分组进行,孩子们参与的度很高,积极性很好,课前设计的导学问题,让引领的小老师都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主阵地、成功感”,这应该是一个尝试,继续努力中!
范文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并了解句子“I ook!I have a ,,,,”2、能听懂会说一下单词:monkey , rabbit,panda,cat,dog并运用句型 ‘I have a ,,’进行演说。Show me....这一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技能目标:1、能掌握所学的动物单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交际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小动物的爱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表达I have a ,,(我有,,,,)。常见动物单词:monkey , rabbit,duck,panda,cat,dog教学难点:学生能将这六个有关动物的词汇运用到简单的英语句子中表达。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 环节1、问
教师先示范自我介绍Good morning!/nice 候 to meet you./Hello!I’m Miss lin.What’s yourname? 然后让学生自我介绍。运用一些日常用语把学生带进学习英语的氛围中。热身活动Let’s chant,教师边出示铅笔边说:I have a pencil.让学生也出示铅笔:Me too.边说边做。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学生学着老师自己介绍自己 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下基础。同时,通过课前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式开始。利用动物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们进行引入。
2、热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英语怎么说吗?今天,我们 身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来学习猴子的英文。(先展现图片)大家跟 我一起念:monkey (三遍,然后再给出单词的卡 片,带读三遍。剩下的单词:熊、兔子、猫、鸭
子都是遵循这个方法来学习。学习完五个单词
3、导后,利用相应的肢体动作再次巩固各个单词,并
入新要求孩子们一起做动作。 学生回答:小狗,猫,兔子,1、让孩子们会读句子和单词课
猴子,熊猫。 学生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老师板书:- Look! I have a rabbit.
- Cool! 再 自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者,在学习句子前,放磁带,让学生听两遍课文 2、语言教学要贯彻整体性原的内容。结合句型,逐个呈现这几个新单词。然 不离词,词不离句!”单词后分别带读这几个新单词,再指名让学生读一 句子中教学,对话中教学, 4、学读。接力读后小老师带读,并把新单词放入句型 应用新知,为下节课的对话习新中练习:I have a,, /I like,,/Do you
like,,等。在学习单词时,学生运用肢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有单词 教师及时纠错,及时鼓励表扬。
5、学习句子
6、师生交流
7、游戏巩固复习本课新单词;演练Let’s play的内容体动作来表达相应的动物。 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单词和动物玩具配对游戏,全班分为四组,每次
请两位同学,听教师口令(不出声),其他学生
大声说出单词,两位同学必须很快同时找出对应
的玩具图片和单词卡,正确并快速者,给该同学
所在的组一朵小红花。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1、抄写今天五个单词,一个三遍 练完后,让学生们看到标红色字体的单词,告诉孩子们,2、课后,与同学们一起表演课本41页Let’s do. 这里是可以替换的。然后,用玩具将单词引出,让学生部分。 借用单词卡,变换单词,让的感觉,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读句子。之后,再让师书写,尝试拼读和书写单孩子们听三遍课文。听完后的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各小组进行对话练习。 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动物都有哪些,从 复习单词,训练学生的快速而引出animals这个单词,再引导学生要爱护动 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物, 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发挥学生的各种表演能力。在练习句子时,要求学生以的兴趣 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表演, 操练句子。1、在操练Let’s play 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个说句子,一个扮演相应的动物。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新单词。学生按时完成抄写作业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动物的思8、布置作业
9、拓展延伸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分组自由组合表演Unit 4 We Love Animals ---ALook! I have a rabbit. (monkey、duck、panda、cat) Act like a panda.(duck、monkey、panda、cat)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在备课过程中,深刻地感觉到应该让孩子在活跃的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让孩子对英语不失兴趣。2、教学设计的流程还是很紧密的,能让孩子们连接性的过度每一个知识点。就是在操练单词的时候,有些孩子还不能及时的反应相应的单词,还需要课后多巩固。3、之前的教授方法,都没有说让学生们动起来,去参与课堂活动,如今尝试让孩子们参与活动和组合表演,这样课堂气氛就很活跃,也促进了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快快乐乐学英语,通过听听、做做,说说、玩玩、等方式,将词汇教学融入到对话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相对来说改进后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能很快看到效果。4、由于我不是专职的英语老师,所以要上好一节课确实要花我很多的时间,还要兼顾其他科,那不足的地方很多:学生开口说英语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创设的情景教学不够新颖;游戏和表演时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认真学,而是在下面乱成一团,我没有及时地去控制学生;在整堂课中我都没有顾及到学困生呢,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欠缺;在课堂上练习写的机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量多创设多一些英语语境,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开口说,就是好事情,多鼓励孩子们,多与他们交流,拉近你和他们的距离,消除他们惧怕的心理,让他们喜欢你,他们就会自然而然跟你学英语了。课堂上要适时控制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啊。对于学困生,我想采取一帮一的帮扶办法,每周每人,分组分任务,利用早操、早餐和课后的零碎时间来完成这帮扶的活动,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还有,我想要求每个学生一天用五分钟的时间翻开英语书,读一句英语,写、记一个单词,只要能坚持,不信英语学不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多学多问多探索,力争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范文十:小议小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Unit6 Topic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Section A教学案例与反思
包松岭教材分析:本单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的居家布置及居住环境。Topic1SectionA主要介绍了房屋内房间的类型,位置,家用物品的名称,摆放位置等,并引出了There be 句型,方位介词in,on,next to 等语言项目,作为单元的第一课,它是话题的简单形式,是本话题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词汇知识的输入过程,其作用是引出话题,整体呈现新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房间名称单词,初步掌握“There be”句型,掌握并运用方位介词。2. 能力目标. 能简单谈论自己的房间和室内摆设。3. 情感目标. 让学生懂得热爱自己的家,学会和他人和谐共处。二:教学重难点There be 句型是要求掌握的重要句型之一,同时学生在前面已学过have/has 表示“有”这一概念,他们极其容易把have/has跟there be 句型混淆,我认为“There be” 句型既是本课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三:教法和学法 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分组活动四:教学准备1.辅助教具:a.录音机 b.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学生准备:1)预习1a,查找重点词组。 2)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五:教学流程1. 导课-初读课文(跟着录音读)2. 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归纳知识点,板演展示交流,对话表演)3. 总结提升(拓展训练)六:案例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综合解决课,是将结构化预习和展示训练融为一起的一种课型。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把时间和空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操练、对话。通过小组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对语言点和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绘画和问答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用there be 句型描述自己理想的房间和房间里物品的摆放,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学困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下也都参与了进来,并能开口说英语,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他们也在小组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与助人的乐趣。最后,通过问题训练单,巩固本课的知识点,再小组讨论核对答案,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解决。这样,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拓展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这节课中,我反思到:学生会的不要讲,学生不会的要采用“兵教兵”“兵练兵”教学策略,采用“小导师”策略,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发挥其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那么我是如何进行小组建设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建立1 小组的组成。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组以4-6人为宜,根据性别和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每组配备一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为保证公平性,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英语水平应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2 小组合作具体做法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提倡小组合作编对话,争取每堂课有3分钟左右让学生表演,这样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自编对话热情高涨,因为是集体活动,平时不愿开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例如:在Unit6 Topic1 SectionA 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绘画出一个理想的新家,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这个新家的特点,房间的类型,物品的名称及摆放。Eg: A Look at the picture,this is my home.B. Welcome to my home.My bedroom is on the second floor. C.There is a sofa, a desk, some books and so on in my study. D. I like books. Do you like my new home? E.Why not go upstairs and have a look.3. 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一些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而且我每天要求每个同学记2个单词,然后把这2个单词教会同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小组的每个同学每天就能记到10个单词以上,日积月累,词汇量大大增加, 学生的练习量增加,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看到平时害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4.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单元要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要点告诉各组的小组长。学生先用三色笔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勾画出来,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5. 合作表演话剧。为了加强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会定期让他们排演话剧。每个小组自编自创一个话剧,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好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开展竞赛。我邀请其他科任老师与全体同学一起做评委,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奖,最佳新人奖,最后颁发一些纪念品。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次表演中,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还获得最佳新人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6. 小组合作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 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比如,在完成问题导读单上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单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小组内收集不会问题并整理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阅读理解中出现的共性问题。7. 小组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是制定一张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课文、课堂检测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课室的墙上张贴并公布各个小组的成绩及平均成绩。一个月评比一次,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奖励。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我们要让学生尽情的在舞台上表演,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激发者,引导者,教师的真正价值不是教会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且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收获,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们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爱学习,会学习。学生们更自信,更有胆量,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同时促进了思维向更活跃,更敏捷的方向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至上的意识,彼此相处也更加融洽了。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自我校实施“368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以来,课堂教学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并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综合算式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