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旱,既然可以预料,那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月经量少的原因的

2009年初春,一场罕见旱灾铺天盖地而来,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少见。土地龟裂,河道断流,麦苗枯死,饮水无源……灾难仿佛猝不及防。但翻开历史可知,旱灾在中国上几乎如影随形。对于这个头号气象“杀手”,它的威胁从未消失,只是我们容易遗忘,常常忽略。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警示录吧。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直接因素。正如周恩来1960年所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那一代人都有抹不去的饥饿记忆。
1998年夏天长江洪灾;1999年夏天,接着就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武汉36万人饮水告急,安徽境内淮河干流几乎断流,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到2000年,全国因旱损失粮食594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06亿元,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因旱造成粮食损失均为建国51年来最大值,旱灾波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地区,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其中旱灾造成的损失最大,达50%。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气象学家分析了北京气候中心提供的年间来自700多个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量数据,发现目前中国面临的气象灾害之首就是干旱。自1999年以来,中国北方几乎每年都发生旱情,抗旱救灾成为每年政府工作的重头戏。
旱灾在中国分布区域广,旱情类型多,以至于人们一说起自然灾难,就会想到“十年九旱”。而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华南地区夏秋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而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2009年的大旱就是如此。
有人从《汉书》和《后汉书》中统计出汉代共发生自然灾害346次,其中地震77次,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汉代存400多年,年均灾害发生率为81%。中国的天灾之多,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之最。我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灾害之间的间隔期,利用无灾的时段,储存食物和其他物质,以备凶年。
这是50年来历史罕见的严重大旱,一是范围大,涉及8个省区,二是持续时间长,秋冬连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肯定与全球增暖有关,和臭氧层、温室气体、植被覆盖率、河流合理利用等等,都有一点关系。全球变暖会增加降水极端情况(洪水和干旱)的发生。由于全球降雨量预计不会有太大变化,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将会变得更为干燥。
中国发生旱灾的关键原因在于浪费水。中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浪费水的严重程度,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在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农民种的是水稻,大水漫灌,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旱灾不是因为中国降水量少。比如以色列缺水,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农业每年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却经常发生旱灾。
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气候,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比如农业水利投入不足,建设欠账太多,以至于农业一旱就灾。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不到一半,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其他完全靠天吃饭。由于农业对GDP的数字贡献较小,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农业水利建设根本没有投入。
出品部门:21CN总编室
编辑:张鹏 雷琳
电话:020-极端环保组织和伪环保者是云南大旱的“人祸”根源_网易新闻
极端环保组织和伪环保者是云南大旱的“人祸”根源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西南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很多人都在追问这次大旱有没有人祸的因素。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反思。因为如果是自然气候的原因,我们只能受制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如果是人祸的因素,我们完全应该可以主动的排除掉,以减少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总结,今年西南特大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三:降雨少、来水少和蓄水少。显然这里面蓄水少的结果,就有人祸的因素。本来,我国的云南省水资源极为丰富,每年约为2200多亿,但却是严重的分布不均。云南85%的水量出现在夏季的洪水期,这些水资源由于没有足够的蓄水设施,不得不被当做洪水灾害迅速排走。而到了旱季,平均只有15%的降水,一旦遭遇特殊年份,就会出现严重旱情。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云南全省出现干旱的年份有50年,其中包括21个大旱年。
  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其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必然是成正比的。目前,发达国家的水资源调控能力几乎都在人均3000立方米以上,而我国的人均库容只有500多立方米。也就是说在水资源调控能力上,我们国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的六分之一。然而,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库蓄水能力)则更低,目前只有6.9%,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显而易见,目前我国云南这样低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是绝对难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的。如果我国云南的水电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能达到世界平均的水平,那么我国云南的旱季水资源供应能力将能够提高5.5倍。同时我国云南(包括下游湄公河)地区的洪水风险还将大幅度的降低。如果我们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云南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至少比目前增加十倍。
  然而,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成度为什么会如此之低呢?客观的说,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欺骗宣传造成的“人祸”。不少人一定会记得,在骗取了绿色人物称号的中国伪环保组织的“江河十年行”活动中,曾经有很多所谓的绿色环保记者,都疯狂炒作中国水资源开发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
  最典型的恐怕应该算是参加“江河十年行”的上海某财经日报的记者和一位被伪环保收买的退休水利工程师。其利用自己控制的报纸版面,公开的造谣说“水利专家刘某坤告诉我,河流具有资源、生态和环境三大功能。目前国际上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一般控制在40%的程度,以确保河流各项功能的发挥,造福两岸人民。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80%以上,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一些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甚至高达100%”。然而,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明只有6.9%,伪环保却执意要编造说成是100%.尽管当时就有专家拿出数据来辟谣,然而,为了坚持欺骗宣传的效果,伪环保的所谓专家居然狡辩说他自己就是那么认为的,而伪环保记者也故意装糊涂的坚持强调,既然有专家坚持那样说,我就要那么报道。
  他们分明知道这是谎言,却非要编造、非要报道。这显然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分工的伪环保欺骗宣传活动。由已经退休的水利工作者,以个人观点不同的名义专门负责造谣。由居心叵测的所谓绿色环保的记者负责传播。于是,就明目张胆的编造出了我国水电开发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已经造成了生态灾难的谣言。
  正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没能有效的阻止谣言的广泛传播。最终,这种水资源开发过度的谣言,几乎完全绑架了整个社会舆论。他们把蓄丰补枯解决水资源匮乏最重要的大型水库建设,宣传成为是截断河流、加剧水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编造虚假数据把我国水资源开发严重不足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宣传成是开发过度的生态灾难。长期的误导宣传让这些错误的观念不仅已经误导了广大公众,甚至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一些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最终导致了云南大旱成灾的“人祸”。
  现在,不仅我国云南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谣言搁置了8年,而且,就连按照“十一五”规划开发建设的金沙江水电也被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叫停。直到今天云南遭遇到了特大干旱,我们的公众才知道云南水资源开发程度,其实只有可怜的6.9%,而绝不是100%.直到今天大旱成灾之后,我们才相信:无论中国的水电开发还是水资源开发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过度,而都是严重的不足。目前,就连我们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也一再强调水资源开发的严重不足(蓄水少),是造成的这次严重旱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面对严重的干旱,我们正不得不承受水库蓄水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难题。我国原来规划中的虎跳峡龙盘水电站,本来是金沙江上调蓄水资源的龙头水库。但由于移民人数多,开发难度大再加上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伪环保者的造谣和阻碍,目前已经搁置多年。然而,该水库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规划的库容就将近200亿,远远超过云南全省中、小水库的蓄水总量。如果能建成这个龙头水库再加上滇中调水等工程的配合,完全可以非常从容的应对今年的云南中部地区的特大干旱。此外,同样被谣言搁置的云南怒江水电,如果能开发,其龙头水库的蓄水量也可以在大旱之年,为云南多提供上百亿的水资源。如果那样的话,加上当地必要的中、小配套水利设施,云南西部宝山等地区的旱情,完全可以得到根本的缓解和消除。
  总之,通过分析本来毫不缺水的云南却让大旱成灾的严酷现实,让我们不难看到,当前的大旱成灾确实存在着人祸的因素。除了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伪环保者的恶意造谣,还有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及时澄清这些误导宣传的机制问题,直到现在,不仅还有伪环保人士四处造谣说是种植桉树和水电开发造成了西南大旱。而且,最近南方某报还刊发了一篇“工程性缺水不是西南大旱主因”的文章,为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的造谣在云南所带来的后果转移视线。如果稍不注意,人们又会掉入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欺骗宣传的逻辑陷阱。毫无疑问,我们当然知道“工程性缺水不是西南大旱主因”,但它却无疑是让大旱成灾的主因。
  但愿我们的社会和政府能够接受这个教训、亡羊补牢。要知道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的“人祸”一天不消除,中国的水资源开发一天不加速,我国西南地区就难以摆脱这种大旱成灾的命运。而且,继橡胶树、桉树之后,松树、杉树、杨树、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所有的经济林都有可能成为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口中的“抽水机”,以转移他们人为制造灾害的责任。从法律意义上,我们的司法机关要对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的欺骗宣传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的行为要坚决严惩!(作者水博,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附: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桉树不是抽水机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我国引种桉树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性树种,桉树和杨树、松树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桉树具有适用性强、生长快、轮伐期短、病虫害少、萌芽更新快等特点,我国现有桉树人工林230万公顷,约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8%.社会上传言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桉树林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甚至传言“桉树有毒”等等,我们作为桉树科技专门研究机构,愿意就此做出科学客观的说明。关于桉树生态影响问题的说明(一)桉树不是“抽水机”科学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黄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可能会比其他树种多一些,但并不构成危机,例如,桉树在雷州半岛的年水分蒸腾总量只占年降雨量的1/3左右,蒸腾+蒸发量为毫升/年,远小于年降雨量1500毫米,不会造成地下水减少。并且,中澳合作项目“桉树与水”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桉树林夏季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明显的,具有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二)桉树无毒以下事实可以证明桉树不但是无毒的,而且还可以被动物和人类直接利用。澳大利亚的动物考拉(树袋熊),生活在桉树林中,专吃按树叶为生,如果桉树有毒,动物能吃吗?此外,澳大利亚从南到北到处都是桉树林,各大城市的饮用水源的涵养林基本上都是桉树,澳大利亚人从未反映过桉树林区的水源不好,更不要说有毒了。再有,桉树有一种副产品——桉叶油,从桉树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天然化合物,是用于化妆品和药品的原料,很多喉片中即含有桉叶油成份。(三)科学经营桉树,不会造成地力衰退所有人工林树种,由于实行集约经营,都会造成一定的肥力减低,因为人工林生长快,密度大,吸收的矿物营养多,再加上一些地方农民将枯枝落叶全部取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这很正常。是不是土壤肥力下降了,土地就荒废了?没有那么严重。关键是科学管理,补充养分,采用配方施肥,土壤缺什么就补什么,问题就解决了。附表:桉树与其它作物吸收和带走的矿质营养量比较物种吸收量(公斤/公顷/年)带走量(公斤/公顷/年)  上表说明,桉树无论是吸收还是带走的矿质营养量,较其他作物物相比都不是最多的。因此说,桉树会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以湛江地区为例,成立于1954年的雷州林业局,种植桉树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面积70万亩,90%都是桉树人工林,照某些人的说法,这里的土地早该荒废了,恰恰相反,这里的林地越来越好,桉树人工林的产量一代更比一代高,70年代前的生长量只有0.3立方米/亩。年,现在达到1.5立方米/亩。年,这是为什么,就是依靠科技,一是使用了桉树新品种;二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三是现在当地老百姓燃料问题解决了,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因此桉树越种越好。(四)按树林下同样具有生物多样性由于桉树林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又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肯定简单多了,但决没有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据华南农大谢正生等在雷州半岛5个不同地点桉树林下调查结果,采集到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计61科127属150种,证明桉树人工林对雷州半岛的森林植物多样性并未造成降低。福建长泰岩溪林场洪长福等对漳州尾巨桉林下植被调查表明:林下植被共有29科49属53种,同样说明“桉树底下不长草”是没有依据的。在桉树的原产地澳大利亚,桉树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走进按树林随处可见到袋鼠、鸟类和爬行动物,地上则有茂密的灌木和杂草。个别情况下,按树林下植被很少,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桉树种得太密,林下无阳光,营养竞争激烈,造成植被稀少;二是有些地方在造按树之前本身就没有植被,桉树长起来了,只能说明桉树的适应性强;三是人工抚育强度太大,除草及时,高度集约经营,导致没有杂草。桉树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桉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桉树人工林产业,首先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从种苗、造林、营林,到木材采伐、加工利用全过程中,均可产生就业机会。据估计,每公顷桉树人工林可产生直接就业职位4人。同时,在桉树丰产林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农民学会了现代营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桉树为社会创造财富。桉树木材广泛用于制造浆纸、人造板工业、房屋建筑、家具制造、园林绿化等。桉树的经济效益丰厚,种植桉树的经济回报率是目前很多产业中最高的之一,因此,华南地区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主或个体户纷纷投资发展桉树人工林产业。科学种植桉树,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首先,桉树人工林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据研究,每公顷桉树每年可吸收9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在退化地上营造桉树,可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生物量增多,并使造林地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变化。雷州半岛过去是赤地千里,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只有8%,1954年开始大量营造桉树人工林,现有桉树近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称为南亚热带重要的农业大市。编辑:姜琼(来源:南方网)
本文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专家详解1942年河南天气 未来十年全省干旱将增加
原标题:专家详解1942年河南天气 未来十年全省干旱将增加
核心提示:近期,电影《1942》的上映,让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旱和饥荒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据历史记载,1942年河南发生了百年一遇大旱,对农业造成致命的影响,最终被饿死300万人。据河南省9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为其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夏季降水偏少尤为显著,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夏秋连旱。干旱加之蝗虫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 (大河网记者 王书栋) 12月19日,针对1942年的河南天气,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纪芳进行了详细解读,她称,1942年的河南天气历史罕见,气温极高,降水极少,导致发生严重灾荒,给河南留下了意义深远的启示和建议。 1942年河南饥荒的主要原因 王纪芳说,造成1942年河南饥荒的原因有三,一是严重干旱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蝗虫肆虐致使粮食生产雪上加霜;三是战乱及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导致灾害影响加重。 综观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是主要原因。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加大,土壤严重失熵,导致秋收作物几乎不能成活,秋粮绝收。此外,由于温高少雨,1942年,河南小麦收获季节遭受大范围严重干热风,据史料记载,全省有34个县市出现干热风,严重干热风加剧了旱情,造成小麦干枯,大幅度减产,一般仅收获二成,为该年灾荒埋下伏笔。 干旱常诱发蝗虫等次生生物灾害。1942年河南等省降雨少引发蝗虫大量繁殖,严重地区,蝗虫过境遮天盖地,晴天如阴,蝗虫落地,作物尽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72个县、市有蝗虫为害的记载,干旱引发的蝗虫灾害也是加重灾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2年,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大量军需供给靠人民负担。1941年起,中国的战时粮食实行全面统购机制。1942年的河南灾荒,正赶上了粮食归中央分配的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再调剂民事。但事实上国民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狂征暴敛;地主奸商囤积居奇,残酷剥削,恶意推高粮价。一系列社会因素,致使河南大量灾民被饿死,人民被推向死亡的深渊。 未来十年河南干旱增加 据了解,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为此,当地的百姓有着“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无雨一大旱”的说法。 干旱是河南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也曾发生过1966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但由于省委省政府重视防灾减灾,加大农业投入、兴修农田水利,选育耐旱作物品种,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抗旱能力极大增强,干旱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王纪芳说,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近50年来我省气候偏暖趋势明显,降水波动大,极端干旱事件增多,强度增大,干旱呈增加趋势,年和年我省接连出现严重秋冬连旱。未来10年我省季节性干旱将增加,干旱灾害的风险增加,干旱影响更加凸显。干旱将造成水资源短缺,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将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干旱会直接造成粮食减产,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粮食生产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们应做好长期应对干旱的准备,调整作物结构,选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科学应对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抗旱应急体系建设,增加人工增雨的投入,增强抗旱救灾的能力。 1942年河南大旱灾害简介 从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进入一个干旱时期,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2次干旱。根据当时仅有的9个站雨量资料分析,1942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少于建国后所有气象记录。 极端干旱,加上蝗虫为患、干热风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受灾范围几乎遍布河南全境,其灾情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战时粮食实行中央统购机制,国民政府不顾百姓,导致了严重的灾荒,致使灾民饿死达300万人,流亡300万人,均占全省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者15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人口仅20万的郑州就饿死10万人之多。 1942年河南干旱气候背景 (一)降水极端偏少 19世纪40年代我国整体处于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之中,全国继1941年发生大范围干旱之后,1942年北方广大地区全年降水量稀少,再次遭受严重干旱,其中河南干旱最重。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受旱的县(市)达82个,占全省的80%,除东部边界的濮阳市、新乡、开封2市东部、商丘大部和豫南信阳旱情较轻外,其余地区均发生特大干旱。 1942年河南境内仅有淇县、洛阳、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遂平、内乡9个雨量观测站,9个站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比常年值(年平均值)(737.7毫米)偏少45%,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464.2毫米、1966年)还少12%。,9个站中有5个站(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少值。对比历史雨量记录(仅有5个站),降水仅多于1936年(226.4毫米)。 冬季平均降水量(30.1毫米)偏少29%,春季平均降水量(143.4毫米)基本正常,夏季平均降水量(129.5毫米)偏少68%,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199.7毫米、1997年)还少,9个站中有6个站(汝 从月降水情况看,除3月和10月降水量偏多外,其余各月均偏少,其中夏季的6、7、8月和冬季12月偏少最为明显,均偏少6成以上,7月降水量仅有44.4毫米,少于1961年以来所有降水记录;6月降水量为13.6毫米,为1961年有记录以来次少值。 (二)气温异常偏高 1942年河南只有安阳、开封2个站有气温记录资料。2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4.8℃和16.2℃,比常年(年)同期偏高0.7℃和1.9℃。 开封站年平均气温高于建国后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除2月偏低、5月正常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气温最高的6~9月偏高均在2.5℃以上,7月偏高最多达4.0℃,6月平均气温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持平,7、8、9三个月均高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气温高致使蒸发加快、旱情加剧。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别把桉树错当成“抽水机”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287769人加入此小组
就像近年来的很多热点事件一样,2010年春天西南五省大旱,掀起了一轮舆论风暴。人们在承认大旱有天灾因素的同时,更想把人祸的因素挖全,无怪乎会有人指责,西南的桉树人工林也是导致大旱的重要原因,因为“桉树是抽水机”。其实,指责桉树是“抽水机”对桉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除了一部分水生种类外,大部分高等植物都扎根于旱地之上。为了生存,它们都要用根吸收水分,再把水分“抽”到地上的茎叶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陆生植物都是抽水机,只不过“抽水功率”大小不同罢了。一般来说,木本植物的“抽水功率”要大于草本植物。所以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水分条件不足以支撑木本植物的大量生长,这些地方就只能形成草原和荒漠,而不能形成森林。但是,这次闹旱灾的西南五省的水分条件并不差,其原始植被本来就是森林,因此在这一地区种植桉树,理论上是不会像在草原和荒漠地区滥种杨树那样造成水资源损耗的。况且,和其他农作物或经济树木相比,桉树的“抽水功率”并不算很大。比如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广州测定每公顷毛叶桉的年蒸腾量为4800吨,尚不到当地乡土树种杉木(每公顷年蒸腾量1.3万吨)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桉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极高。1992年,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宋永芳测定,每生产1千克的干物质,桉树平均需水785升,黄檀(重要的红木树种)需水1323升,而杉、松等针叶树需水则要超过1500升。在云南,针叶树的种植面积(占人工林的70%以上)远大于桉树(只占5%),真要追究“抽水机”责任的话,也应该先追究那些针叶树才是。而且,陆生植物并非只有抽水这一种本事,它们还有涵养水分的本事。这是因为植物可以把地表和根系所及的地下改造成易于蓄水的环境,尽管蒸腾作用会消耗一定的地下水,但是被植物改造的土地却能够涵蓄更多的水分。这就是我们常说森林是“绿色水库”的原因。桉树林也是森林,一样可以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很多桉树林都是在荒坡上造林的,假如当初没有造林,而是让荒坡一仍其旧,那么今年的旱灾只能更重。当然,营造不合理的桉树林的确会产生耗水过多的问题,但这不是“桉树”不好,而是“技术”不好。常见的不合理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桉树种植过密,不仅大量消耗水分,而且导致树和树发生竞争,结果两败俱伤;二,树林内的物种多样性太低,缺少其他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种结构单一的纯桉树“裸林”,所产生的蓄水作用是很小的;三,在大片地区同时栽种桉树,导致树龄单一,而不是让以耗水为主的幼龄树林和以蓄水为主的老龄树林交错分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用类似的不合理手段营造别的人工林,一样会耗水过多,而且问题会更严重。一说到“作物”,很多人只会想到水稻、小麦等草本植物。然而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桉树这样的“木本作物”和稻麦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我们把桉树当成作物,像对待稻麦一样细心照料,而不是像对待天然林一样听之任之,那么桉树就绝不会成为害树,而是不可多得的宝树。作者:刘夙(北京 科学作家) 来源:新京报《新知周刊》
+ 加入我的果篮
作者明显是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转基因桉树,而作者一直在论述天然林木。
引用 tqxncb 的回应:作者明显是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转基因桉树,而作者一直在论述天然林木。这么快就粉碎了?
的话:作者明显是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转基因桉树,而作者一直在论述天然林木。厉害呀,你不说,我还真的没发现.
速生桉是否是文中的桉树?我们广西种植速生桉的地方地表径流明显减少。我曾经去过一个村子,种植速生桉三年村里的几十年没干过的小水库干涸。而且树下的灌木明显减少。本地杉树林是根本不能通行的,但是速生桉林不用砍刀都能穿越。
的话:作者明显是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转基因桉树,而作者一直在论述天然林木。速生桉而已,根本就不是所谓转基因桉树,“转基因桉树”一词就是一个谣言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的话:作者明显是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转基因桉树,而作者一直在论述天然林木。现在广泛种植的并非转基因桉树,而是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尾叶桉E. urophylla、巨桉E.grandis等自然桉树物种以及经杂交产生的F1代桉树(利用杂种优势)。这些桉树原产亚热带热带地区,本身生物质累积相对于国内常见的杨、桦、马尾松等温带树种为迅速,因此统称为“速生桉”。转基因桉树现在也有人在做,但推广的不多,国内桉树的主要类型还是原物种以及杂交个体。桉树生长量大,但作为亚热带热带树种来说,其自身叶片具有蜡质和角质层,且气孔导度具有相当的调节力,蒸腾量并不为高。例如,相比于乡土物种的红木荷,桉树在雨季由于有较大的气孔导度从而具有较大的蒸腾量,但在旱季气孔导度降低蒸腾量迅速下降,蒸腾水平和红木荷相当。考虑到桉树的生物量累积和光合作用效率,桉树相对于红木荷的水分利用率更高。此外上面也提到了相对于马尾松等裸子植物,桉树对水分响应更为迅速,平均干物质累积的耗水量实际相当甚至更低。至于说“桉树林下寸草不生”这是个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 桉树作为乔木本身对林下有遮蔽作用,妨碍林下草本层生长;2 农民在开地等工作时施用除草剂及本身的除草行为等造成草本层生长不良;3 桉树本身是利用原本荒坡荒地进行种植的,这些边际土地实际并不适合大量草本层的生长。事实上,在速生树种单一种植情况下,林下草本层一般都很少,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地区成为“绿色荒漠”的竹林,那下面真叫“寸草不生”。勤加管理的速生杨林其实草本层也很少。
有个问题应该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作为一种用来造纸的速生林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出现焚毁原生林代以种植桉树的现象;就算桉树本身不会对环境有着额外的负担,这种行为依然能导致”西南的桉树人工林也是导致大旱的重要原因“
的话:有个问题应该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作为一种用来造纸的速生林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出现焚毁原生林代以种植桉树的现象;就算桉树本身不会对环境有着额外的负担,这种行为依然能导致”西南的桉树人工林也是导致大旱的重要原因“不过这需要数据支持,有篇可靠性存疑的帖子可供参考:这次大西南大旱,云南贵州是最严重的,其中又尤以云南为最!最近几日里,本人一直在关注这次大旱,其中云南的大旱竟然完全在本人早些年的预料之中。这样的预料竟然成为现实,实在让本人感到莫大的悲哀!本人早些年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忧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件,全球最大造纸企业即印尼的金光纸业集团(APP)大规模进入云南;第二件,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大小小河流上大规模的极其盲目的破坏性水电开发热潮。对于第一件事,相信有点印象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来,那就是APP勾结云南部分地方ZF,大规模连片焚毁当地次生原始林,改而全部种植单一造纸用林木“速生巨桉”。这件事当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后,进而被新闻媒体报道过,好像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门到云南做过一期节目,拍摄了大片被焚毁的原始次生林。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件事情之后,云南毁林改种单一树种巨桉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恶行非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规模迅速冲出云南,向整个西南地区推进,目前整个四川成都平原都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了。而这背后的唯一推动力,就是为了造纸,为了满足印尼那家早已经因为破坏生态而在全球臭名昭著的造纸公司——APP,即金光纸业。金光纸业的恶行还不仅在云南大西南,其更早些年在海南岛的巨桉林大规模种植,就把海南岛中部山丘变成了在生态界被称为的“中国第二个黄土高原”,也曾导致了海南岛的重度干旱。
文中有个地方说道,幼龄桉需要大量的水而老龄桉可蓄水。那么问题来了,作为需砍伐而非采摘的作物,如果在起到蓄水作用前就砍伐掉桉树,桉林自然就变成抽水机了。
文章中没有提到的是,这些桉树是在砍掉大量成年数木甚至是原始森林后种植的。原文中所提到的三个“不合理做法”正是在桉树推广地区的普遍现象。另外,作者似乎对这些地区种植的是什么树种一无所知。这篇文章完全是在偷换概念的前提下为造纸厂商辩护。鄙视,严重鄙视。
造纸用的桉树通常是种植五年左右就砍伐。
我也认为作者在偷换长期桉林和短期林的概念.以长期林的好处来掩盖短期林大量抽水d的事实。
的话:速生桉是否是文中的桉树?我们广西种植速生桉的地方地表径流明显减少。我曾经去过一个村子,种植速生桉三年村里的几十年没干过的小水库干涸。而且树下的灌木明显减少。本地杉树林是根本不能通行的,但是速生桉林不用砍刀都能穿越。我也想了解哦~不知道楼主
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速生桉的知识,听家里人说种了速生桉周围很多植物活不了了,而且周围井里的水都不敢喝了,据说是怕有毒。。而且速生桉是近年来才引进来的,就是为了造纸
抽水机”的问题是否同时该考虑到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缺乏生态多样性,桉树林导致土壤退化,生态退化等等问题?而西南桉树人工林有没有应对这些的措施,目前国内种植桉树林是怎样一个概况呢?
的话:对于第一件事,相信有点印象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来,那就是APP勾结云南部分地方ZF,大规模连片焚毁当地次生原始林,改而全部种植单一造纸用林木“速生巨桉”。这件事当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后,进而被新闻媒体报道过,好像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门到云南做过一期节目,拍摄了大片被焚毁的原始次生林。什么“次生原始林”?这才是典型的谣言。次生林就是次生林。原始林就是原始林。所有新种植的、人工种植的都是次生林。天然形成的才是原始林。不存在“次生原始林”。只要是次生林都是可以砍伐了重新种植的。而原始林是不允许砍伐的。这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另外,“大旱源于抽水”其实也是很可笑的谣言。如果一个树种不是“蓄水”而是“抽水”,那么当地的“蒸发量增加”-&“降雨量增加”,哪里还会大旱啊!抽水量增加只会让地下水减少、但是当地的天气会趋向于湿润多雨、而不是大旱。反之,大旱正说明蒸发量不够、或者是大气运动带来的雨云不够(风的来源处的蒸发量不够)。一般逻辑来说,蒸发量大,导致的是多雨而不是干旱。
的话:什么“次生原始林”?这才是典型的谣言。另外,“大旱源于抽水”其实也是很可笑的谣言。如果一个树种不是“蓄水”而是“抽水”,那么当地的“蒸发量增加”-&“降雨量增加”,哪里还会大旱啊!抽水量增加只会让地下水减少、但是当地的天气会趋向于湿润多雨、而不是大旱。反之,大旱正说明蒸发量不够、或者是大气运动带来的雨云不够(风的来源处的蒸发量不够)。一般逻辑来说,蒸发量大,导致的是多雨而不是干旱。文科生就不要跑出来了吧。一个地区的降雨量通常不是来自当地的蒸发量。
谣言自然无稽,但是这个辟谣却回避关键问题,将很可能是速生速伐林导致的生态问题归因为“技术问题”,很难让人信服。
部分微博…… :桉树本身就是外来物种 对本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桉树本身特别能吸收养分,我们老师去调研的时候说把山坡劈开来山都空了,试问哪种树能达到这种效果? (30分钟前) (这……能吸土壤的那是神树吧……) :果壳背后一定有利益集团,桉树毁土有目共睹(姬13是一个阴谋!)
的话:不过这需要数据支持,有篇可靠性存疑的帖子可供参考:这次大西南大旱,云南贵州是最严重的,其中又尤以云南为最!最近几日里,本人一直在关注这次大旱,其中云南的大旱竟然完全在本人早些年的预料之中。这样的预料竟然成为现实,实在让本人感到莫大的悲哀!本人早些年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忧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件,全球最大造纸企业即印尼的金光纸业集团(APP)大规模进入云南;第二件,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大小小河流上大规模的极其盲目的破坏性水电开发热潮。对于第一件事,相信有点印象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来,那就是APP勾结云南部分地方ZF,大规模连片焚毁当地次生原始林,改而全部种植单一造纸用林木“速生巨桉”。这件事当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后,进而被新闻媒体报道过,好像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门到云南做过一期节目,拍摄了大片被焚毁的原始次生林。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件事情之后,云南毁林改种单一树种巨桉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恶行非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规模迅速冲出云南,向整个西南地区推进,目前整个四川成都平原都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了。而这背后的唯一推动力,就是为了造纸,为了满足印尼那家早已经因为破坏生态而在全球臭名昭著的造纸公司——APP,即金光纸业。金光纸业的恶行还不仅在云南大西南,其更早些年在海南岛的巨桉林大规模种植,就把海南岛中部山丘变成了在生态界被称为的“中国第二个黄土高原”,也曾导致了海南岛的重度干旱。大家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化感作用”。桉树会分泌一种“化感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和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长,使得桉树底下的植物都长不起来,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且难以恢复。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的话:大家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化感作用”。桉树会分泌一种“化感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和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长,使得桉树底下的植物都长不起来,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且难以恢复。化感作用是绝大多数植物所共有的特点。木本的胡桃树、栗树;草本的大把菊科植物,都会产生化感作用,并非只有桉树独有。
的话:化感作用是绝大多数植物所共有的特点。木本的胡桃树、栗树;草本的大把菊科植物,都会产生化感作用,并非只有桉树独有。而桉树的在是当前更受关注的,它比一些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如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还要强,一些研究也证明其能产生很大的生态影响,不排除有种植方式的原因,但其自身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视。
的话:大家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化感作用”。桉树会分泌一种“化感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和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长,使得桉树底下的植物都长不起来,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且难以恢复。一棒子打死全部农业林业就好了。桉树有很多品种的,在广西几十年前普遍作为经济林种植的油松比桉树更能吸收水分。我在广西梧州亲自跑过一个项目50多万亩的经济林地,除草才是林场桉树林头疼的问题,谁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发当年我跑了一个多月拍的几百张桉树林照片给他,大部分是2米多高的杂草,在桉树本来就已经是农民自发种植的大前提下,集约化种植桉树才是更科学环保的手段。还有讨论经济林的生态破坏本来就很无聊,大部分林场很多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了,不种桉树就是种松树等经济林。土地规划中生态林、水源林和保护区是不会用做经济林开发的,也不可能种植经济林木的。有时候GOV给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是能随便把大片保护林改变土地性质的还真比较少见,真有这么牛的官员,那林业系统环保系统也真拿他没办法。绿色和平这种伪邪教组织利用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局限性编造各种谎言,拿已经开发了几十年的经济林跟保护林甚至是原始森林比动植物多样性,完全没有可比性。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的话:而桉树的在是当前更受关注的,它比一些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如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还要强,一些研究也证明其能产生很大的生态影响,不排除有种植方式的原因,但其自身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视。桉树化感作用在植物中属于中等水平。比紫茎泽兰更强的化感作用希望能有文献说明,毕竟现在的文献基本上集中于对桉树单一物种的化感作用研究,不同物种的横向比较较少。在我看到的文献中就叶片物质来说,化感作用强弱次序为:楠&杉木≈桉&木荷,从侧面表明桉树的化感作用并非超乎寻常的强。对于生态系统影响是要细致研究,并区分环境因素和桉树本身因素。不能小视是正确的,但也不能预设立场。从目前来看,混交林代替单一林木是有效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方式。
,供参考,不是说反对某个结论,而是想在得出某个结论时应当充分考虑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的话:不过这需要数据支持,有篇可靠性存疑的帖子可供参考:这次大西南大旱,云南贵州是最严重的,其中又尤以云南为最!最近几日里,本人一直在关注这次大旱,其中云南的大旱竟然完全在本人早些年的预料之中。这样的预料竟然成为现实,实在让本人感到莫大的悲哀!本人早些年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忧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件,全球最大造纸企业即印尼的金光纸业集团(APP)大规模进入云南;第二件,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大小小河流上大规模的极其盲目的破坏性水电开发热潮。对于第一件事,相信有点印象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来,那就是APP勾结云南部分地方ZF,大规模连片焚毁当地次生原始林,改而全部种植单一造纸用林木“速生巨桉”。这件事当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后,进而被新闻媒体报道过,好像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门到云南做过一期节目,拍摄了大片被焚毁的原始次生林。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件事情之后,云南毁林改种单一树种巨桉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恶行非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规模迅速冲出云南,向整个西南地区推进,目前整个四川成都平原都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了。而这背后的唯一推动力,就是为了造纸,为了满足印尼那家早已经因为破坏生态而在全球臭名昭著的造纸公司——APP,即金光纸业。金光纸业的恶行还不仅在云南大西南,其更早些年在海南岛的巨桉林大规模种植,就把海南岛中部山丘变成了在生态界被称为的“中国第二个黄土高原”,也曾导致了海南岛的重度干旱。本人就一直有抵制金光APP的产品。清风,维洁雅,就是其中两个比较大的品牌。
的话:桉树化感作用在植物中属于中等水平。比紫茎泽兰更强的化感作用希望能有文献说明,毕竟现在的文献基本上集中于对桉树单一物种的化感作用研究,不同物种的横向比较较少。在我看到的文献中就叶片物质来说,化感作用强弱次序为:楠&杉木≈桉&木荷,从侧面表明桉树的化感作用并非超乎寻常的强。对于生态系统影响是要细致研究,并区分环境因素和桉树本身因素。不能小视是正确的,但也不能预设立场。从目前来看,混交林代替单一林木是有效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方式。关于其化感作用比紫茎泽兰要强的结论并非基于文献,而是实地现象的观察,我们实验室做紫茎泽兰的项目,老师每年都去云南考察几次。关于强弱次序有可能也是针对不同对象吧,不知你看到的文献中有没有提到这个观点。同意“不能预设立场”的探究态度,我上一条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我在此提出这个点的目的是想说:该文在没有考虑到一些重要因素的前提下就下了结论,欠缺谨慎,况且本是“辟谣”,来这的外行人可能就轻易相信了。如果某些因素的作用尚未研究清楚,那么也应该给以讨论或者说明。
的话:文科生就不要跑出来了吧。一个地区的降雨量通常不是来自当地的蒸发量。不好意思,纯理科出身。我没有说单一一个地区啊。但是蒸发量和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关联的。还跟大气运动、地形、辐射等等很多复杂因素有关。不过至少我看到的水循环模型里面,这两者是“相关”的、不是同一个地区原地、而是在一个大很多的地区范围内。考虑云南多山、少台风之类较大的气流运动、那么两者的关联度会更高。
的话:一棒子打死全部农业林业就好了。桉树有很多品种的,在广西几十年前普遍作为经济林种植的油松比桉树更能吸收水分。我在广西梧州亲自跑过一个项目50多万亩的经济林地,除草才是林场桉树林头疼的问题,谁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发当年我跑了一个多月拍的几百张桉树林照片给他,大部分是2米多高的杂草,在桉树本来就已经是农民自发种植的大前提下,集约化种植桉树才是更科学环保的手段。还有讨论经济林的生态破坏本来就很无聊,大部分林场很多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了,不种桉树就是种松树等经济林。土地规划中生态林、水源林和保护区是不会用做经济林开发的,也不可能种植经济林木的。有时候GOV给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是能随便把大片保护林改变土地性质的还真比较少见,真有这么牛的官员,那林业系统环保系统也真拿他没办法。绿色和平这种伪邪教组织利用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局限性编造各种谎言,拿已经开发了几十年的经济林跟保护林甚至是原始森林比动植物多样性,完全没有可比性。您也可以看下4楼说的啊,除草可能是早期的时候吧,或者那草能抗它的化感物?有些发泄或仅仅是表达态度的句子就不要过多用在这里了,“一棒子打死全部农业林业就好了”,我就不明白了,打一个存在争议的桉树怎么就成了“一棒子打死全部农业林业”了呢,“集约化种植桉树才是更科学环保的手段”,这的确是符合短期利益的……“绿色和平这种伪邪教组织利用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局限性编造各种谎言”,他们可能有些是处于这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只是的局限性”而相信“谎言”的对立面,所谓辩证吧。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很复杂的生态问题
请看清楚题目!论点只有一个,只是说速生桉不是“抽水机”,也就是说不会种了就吧一个地方的地下水弄没了,变成干旱地区。仅此而已。没说没破坏环境。作者用了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水稻,麦子,当年开荒炸山填湖种水稻确实也破坏了很多环境,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庄稼,国外的厂子种桉树,对我们好处及其有限。恐怕大多数人反感的是这一点。
个人认为,绿色和平组织经常造一些违反科学精神的“谣言”,在反驳其科学上的谬误的同时,不能简单的反驳就完了,还得看他的谣言是否还有那么一点积极意义。比如立顿茶叶农药残留的事情,辟谣专家说农药是往年的残留,而且现在灭多威已经禁止使用在茶叶上,茶叶残留但不超标,是安全的。从科学的角度这是对的。但是从社会的角度这就对了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理茶叶的灭多威超标,放心喝茶了?不是的。因为灭多威作为适用于多种作物高毒农药,目前仅仅是禁止使用在茶叶上,并没有禁止使用在棉花等作物上。也就是说,这个农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被彻底禁止销售,而只是限用。按照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度,谁敢相信国内已经完全没有茶叶使用灭多威?回到本话题。相比其它树种,桉树确实不是抽水机。那么是不是劈了这个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造纸厂就可以继续无所顾忌地大面积种植桉树林了?如果真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个人认为这个在科学上完全正确的辟谣的社会危害性比科学上不正确的谣言要大得多。
勘误:“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理茶叶的灭多威超标,放心喝茶了?不是的。”中的“超标”改为“残留”。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