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脉冲整流器控制技术技术必须要死区时间控制吗

DC-DC反激拓扑二次侧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DC-DC反激拓扑二次侧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实现
【摘要】:
开关电源的核心是DC-DC变换器,而DC-DC变换器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降低DC-DC变换的损耗,提高DC-DC变换的效率。在DC-DC变换器的损耗中,以前的肖特基二极管整流损耗占据很大部分,用导通电阻更低的MOSFET整流可以明显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本文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反激变换的同步MOSFET整流芯片来控制同步MOSFET整流管。
反激同步MOSFET整流的关键技术是:
1如何合理控制死区时间
死区时间是指反激变换中,主开关管和整流管都处于截止状态的时间。在肖特基二极管反激整流中,几乎不存在死区时间问题。而在同步MOSFET整流中,在CCM模式死区时间段,同步MOSFET整流管的体内二极管是导通的。如果死区时间太短的话,会造成副边短路,负载得不到能量;如果死区时间太长的话,会使同步整流MOSFET管过早断开,从而降低效率。所以芯片需要设计自动跟踪死区时间电路。
当高频脉冲变压器的副边能量放完时,如果同步整流MOSFET管还处于导通状态的话,由于同步整流MOSFET管双向导通性,储能电容C的能量通过同步整流MOSFET管反向倒流,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浪费。所以要在高频脉冲变压器的副边能量放完时,同步整流MOSFET管必须断开。
3抑制寄生振荡
当同步整流MOSFET管导通时,高频脉冲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和同步整流MOSFET管的寄生电容发生的谐振可能会使同步整流MOSFET管刚一导通又马上截止。所以要设计一种电路保证同步整流MOSFET管可靠导通。本文设计的这款反激变换的同步MOSFET整流芯片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TM46【目录】:
ABSTRACT5-8
第一章 引言8-12
1.1 本课题的背景8
1.2 同步整流技术的意义8-9
1.3 同步整流技术的发展动态9-10
1.4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10-12
第二章 开关电源绪论12-34
2.1 开关稳压电源和线性串联稳压电源12-13
2.2 开关电源的分类13-14
2.3 开关电源的电气性能参数14-15
2.4 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15-21
2.5 开关电源的新技术-同步整流电路21-34
2.5.1 同步整流技术与传统整流技术的对比21-22
2.5.2 功率MOSFET 器件22-26
2.5.3 同步整流的拓扑26-27
2.5.4 同步整流驱动方式27-30
2.5.5 同步整流的关键技术30-34
第三章 同步整流芯片的设计34-76
3.1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面临的问题34-36
3.2 芯片介绍36-41
3.3 POWER 模块41-42
3.4 LDO 模块42-55
3.5 带隙基准模块55-58
3.6 偏置电压产生电路58-59
3.7 UVLO 模块59-62
3.8 电流源模块(IRT,2XIRT,5XIRT)62-64
3.9 ONE SHOT 模块64-71
3.9.1 延时子模块(delay circuit)64-66
3.9.2 DFF(主从D 触发器)子模块66-67
3.9.3 上升沿采样子模块(Posedge Sample)67-68
3.9.4 Adjust Saw Circuit 子模块68-71
3.10 NAND3 模块71-72
3.11 CLEAR 模块72-73
3.11.1 RI-DET 子模块72-73
3.12 LOGIC 模块73-76
参考文献77-79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雷;[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张维;[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薛飞;[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赵楠;[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王晓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浩;谢运祥;张剑刚;;[J];电源技术应用;2002年09期
吴琼;陈立剑;;[J];电源技术应用;2007年03期
赵睿,张波;[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4年03期
黄海宏;王海欣;张毅;;[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01期
徐九玲,谢运祥,彭军;[J];电气时代;2003年06期
宋辉淇;林维明;;[J];通信电源技术;2006年03期
顾亦磊,吕征宇,钱照明;[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盛波;唐宁;覃贤芳;;[J];安防科技;2008年12期
吴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张吉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袁一鸣;江明;;[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周明;;[J];安徽科技;2008年03期
普平贵;;[J];阳光能源;2011年04期
何晓燕;王庆春;;[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蔡昌友;张娜;;[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王康模;陈长缨;于志刚;刘兴华;刘小冲;赵俊;;[J];半导体光电;2009年02期
祝晓笑;刘昌举;蒋永富;;[J];半导体光电;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尧;潘博;郑百祥;;[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杨栋;赵毅强;廖俊;;[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黄松垒;张伟;黄张成;方家熊;;[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刘红忠;吴金;钱黎明;;[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王欢;王志功;乔庐峰;徐勇;刘永旺;牛晓康;杨思勇;徐健;;[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孙志新;李开航;;[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高国清;冯勇建;曾景华;;[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齐磊;席自强;郑利枝;;[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冉汉政;钱祖东;;[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马运东;吴春旺;;[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军;[D];湖南大学;2010年
吴晓刚;[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王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詹跃东;[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刘军;[D];浙江大学;2010年
王忆;[D];浙江大学;2010年
马琳;[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陈少华;[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周海波;[D];中南大学;2010年
许伟伟;[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航;[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赵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韩春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宁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辉;[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梁保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忠宝;[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郭轶祎;[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马文龙;[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冯建卿;[D];苏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鲁开宇;;[J];中国储运;2007年01期
李春卉;张海波;;[J];中国储运;2008年10期
洪峰,刘军;[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洪峰;单任仲;王慧贞;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孙晓东;朱熀秋;;[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1期
刘胜利;;[J];电源技术应用;2004年06期
姜德来;张晓峰;吕征宇;;[J];电源技术应用;2005年08期
沙占友;李玮;;[J];电源技术应用;2009年11期
沙占友,王彦明,葛家怡,赵立志;[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彭政,阮新波;[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维;[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杨晓静;[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江雪;[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陈卫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陈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秦海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孙建华;[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宋鑫欣;[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邹怀安;[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余娟;[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辉;郭文成;陈浩;;[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年04期
陆得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10期
李超;邹黎;夏时光;李家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潘文诚;;[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力;[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熊英英;[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孙彬彬;[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王黎明;[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王鹏鹏;[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许淼;[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刘紫健;[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蔡程程;[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张建飞;[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杨瑾;[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良,陆鸣;[J];半导体技术;2003年08期
胡宗波,张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海鸿,朱军卫,王慧贞,严仰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2期
;[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5年02期
胡宗波,张波,赵磊;[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2年04期
;[J];电源技术应用;2005年01期
瞿成明,王慧贞;[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年10期
胡宗波,张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胡宗波,张波;[J];电工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J];电子与电脑;2005年Z1期
;[J];电子设计应用;2005年03期
王养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祥;郭欢;卓放;王兆安;陆建荣;倪松;周磊;杨李响;;[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费少武;;[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徐良渡;;[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新能源开发与电力电子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郎垄;林维明;徐玉珍;;[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陈松立;陈春;丁琳;张磊;;[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屈熹;姜书艳;刘布民;;[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王来利;牛化鹏;麻斌;裴云庆;杨旭;王兆安;;[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郭晓君;林维明;徐玉珍;;[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刘树林;路小月;;[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杜月英;李强斌;;[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卢庆儒;[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龙文;[N];中国电子报;2005年
刘宾;[N];中国电子报;2003年
;[N];中国电子报;2004年
湖北 曾安君;[N];电子报;2011年
湖南 李其佳;[N];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4年
牛晓涵 编译;[N];中国贸易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小高;[D];浙江大学;2005年
梁永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刘帘曦;[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赵晨;[D];浙江大学;2009年
顾亦磊;[D];浙江大学;2008年
余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王红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张晓峰;[D];浙江大学;2009年
郗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周泽坤;[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涛;[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1年
廖家文;[D];浙江大学;2011年
秦海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周筱珍;[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姜德来;[D];浙江大学;2006年
蒋勇;[D];浙江大学;2006年
张国兴;[D];浙江大学;2010年
向军利;[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卢增艺;[D];福州大学;2004年
彭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经典】图文并茂讲述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技术
我的图书馆
【经典】图文并茂讲述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技术
电源联盟---高可靠电源行业第一自媒体在这里有电源技术干货、电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最新电源产品介绍、众多电源达人与您分享电源技术经验,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Power-union,与中国电源行业共成长!图文并茂讲述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技术摘要●同步整流简介。●同步整流的分类。●同步整流的驱动方式●同步整流的MOSFET同步整流简介●高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尺寸的不断减小,功耗的不断降低,要求供电电压也越来越低,而输出电流则越来越大。●电源本身的高输出电流、低成本、高频化(500kHz~1MHz)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低电压、大电流输出DC-DC变换器的整流管,其功耗占变换器全部功耗的50~60%。●用低导通电阻MOSFET代替常规肖特基整流/续流二极管,可以大大降低整流部分的功耗,提高变换器的性能,实现电源的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用MOSFET来代替二极管在电路中的整流功能●相对于二极管的开关算好极小●整流的时序受到MOSFET的Vgs控制,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把整流的损耗做到最小。●例如:一个5V 30A输出的电源同步整流简介●BUCK 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Boost 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Flyback 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复位绕组Forward 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有源钳位Forward 同步整流电路●LLC半桥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全桥倍流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同步整流的驱动方式●电压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特点& & &◆驱动电压:SR所在回路中的某一电压&& & ◆要求:波形转换快,时序准确,无死区& & &◆优点:电路简单,实用,节约成本& &&◆缺点:驱动方式随电路结构而不同;受输入电压变化范围的影响;受变压器漏感影响;不能用于并联工作的SR-DC/DC变换器中;对变换器轻载时的工作有影响。存在死区,驱动波形不好,驱动电压和时序不好安排。●正激电压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与波形●电流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特点& & &◆驱动电压:SR中的电流通过电流互感器产生& & &◆优点:驱动波形无死区,不受输入电压影响,不受电路结构的影响,可用于并联运行的DC-DC变换器。驱动信号同步性好,利用电流互感器,较低的压降就能获得较高的电压检测信号,因此,检测大电流时具备很大的优势& & &◆缺点:电流检测元件有损耗, 影响电路的整体效率●电流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实用反激电流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半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特点& & &◆其驱动波形的上升或下降沿,一个是由主变压器提供的信号,另一个是独立的外驱动电路提供的信号。& & &◆针对自驱的负压问题,用单独的放电回路,提供同步整流管的关断信号,避开了自驱动负压放电的电压超标问题。●正激半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外驱动同步整流电路特点& & &◆驱动电压:来自外设驱动电路或初级的控制IC& & &◆同步信号:主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来控制& & &◆优点:控制时序精确,SR效率较高& & &◆缺点:驱动电路复杂,有损耗,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外部驱动电路还需要供电,降低了整机的效率●反激原边隔离驱动同步整流电路●外部专用同步整流驱动IC电路同步整流的MOSFET●损耗的计算●同步整流尖峰产生与抑制方法●MOSFET选择考虑& & &◆以BUCK同步整流电路为例来分析& & &◆BUCK同步整流管损耗计算导通损耗取决于MOSFET的RDS(on),计算公式如下:IRMS是流经同步整流MOSFET的电流,而不是BUCK电路的输出电流。BUCK同步整流管损耗计算开通损耗计算公式如下:关断损耗计算公式如下:驱动损耗计算公式如下:Coss损耗计算公式如下:体二极管导通损耗计算公式如下:体二极管反向恢复耗计算公式如下:& & &◆BUCK同步整流管尖峰产生的原因VQ2关断,进入死区时间,VQ1未开通,负载电流全部流过VQ2的体二极管VD。接着VQ1打开,VD突然被加上反压,所以产生很大的反向恢复电流,即VD的di/dt很大。大的di/dt会在L2上产生很大的电压尖峰(L2 di/dt),此电压会叠加在Vin上L1与L2以及VQ1的结电容C会产生谐振,谐振的电压尖峰同样会叠加在Vin上& & &◆BUCK同步整流管关断波形& & &◆抑制BUCK同步整流管关断波形尖峰& & &◆同步整流管的选择--------考虑的因素.Rds(on), Qg, temperature, Package, structureCost, Purchase, delivery time--------对于电路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Topology, Operation frequency,voltage stresscurrent stress, thermal resistor, reliability--------BUCK同步整流管的选择--------选择BUCK同步整流管& & &◆科学的设计电路,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 & &◆对电路进行认真、细致的计算& & &◆建立精确的模型,借助于仿真工具来验证计算& & &◆选用合适的器件& & &◆进行全面的测试与优化电源联盟---高可靠电源行业第一自媒体
TA的最新馆藏2016第三届物联网大会
智能后视镜产品方案对接会
中国LED智能照明高峰论坛
第三届·无线通信技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IoT大会
ETFo智能安防技术论坛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详解同步整流技术在正激变换器中的应用
来源:与非网 作者:佚名日 14:07
[导读] 近年来随着电源技术的发展,同步整流技术正在低压、大电流输出的dc/dc变换器中迅速推广应用。##外驱同步整流。##本文采用外驱同步整流的方法,制作了一台高压输入低压输出的电源模块原理样机,另外本文还采用了平面变压器技术及表面贴片技术,与传统变压器相比,由 pcb绕组组成的平面变压器,具有电流密度大、变压器漏感小等优点。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源技术的发展,同步整流技术正在低压、大电流输出的dc/dc变换器中迅速推广应用。在低压、大电流输出的情况下,输出端整流管的损耗尤为突出。例如,对采用 1.5v、20a电源的笔记本电脑而言,此时超快恢复整流二极管的损耗已经超过电源输出功率的50%,即使采用低压降的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损耗也会达到输 出功率的18%~40%。因此,传统的二极管整流电路已经成为提高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效率的瓶颈。
  由于mosfet不能像二 极管那样自动截止反方向电流,因此同步整流器的驱动是同步整流技术使用的一个关键。驱动方式的选取不仅关系到变换器能否正常工作,更决定了变换器性能。按 照驱动方法的不同,同步整流分为自驱型和外驱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自驱型同步整流管的驱动电压一般采用的是变压器上或辅助绕组上的电压,而外驱型同步 整流管的驱动电压是由外部同步整流驱动芯片产生的。本文将分别讨论两种同步整流驱动的方法,并阐述了同步整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正 激变换器是最简单的隔离降压式dc/dc变换器,其输出端的lc滤波器非常适合输出大电流,可有效抑制输出电压纹波。所以,正激变换器成为低电压大电流功 率变换器的首选拓扑结构。正激变换器必须采用磁复位电路,以确保变压器励磁磁通在每个开关周期开始时已经复位,常见的磁复位方法有:有源钳位、rcd钳 位、绕组复位、谐振复位等,如图1所示。
  rcd钳位的方法虽然电路简单,但是它大部分磁化能量消耗在钳位电阻中,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有源钳位虽然可以重复利用变压器磁化能量和漏感能量,但是有 源钳位系统的控制带宽受到限制,动态性能不好,并且它多用了一个钳位开关,增加了驱动电路的难度和变换器的成本;而谐振复位由于谐振电压比较高,因此对开 关管的电压应力要求就更高;对于绕组复位的方法,结构较简单,磁复位时将能量回馈到输入源中,并且对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要求并不高。
  2 自驱同步整流
  2.1 栅极电荷保持驱动方法的基本原理
  对于本文选用的 绕组复位正激变换器,其传统传统自驱型同步整流的方法如图2所示,在磁复位结束后,变压器的电压将为零,并且会保持在零直到下一周期开始,这样续流管将没 有电压提供驱动,电流会从其体二极管中流过,而其体二极管正向导通电压高,反向恢复特性差,导通损耗非常大,这是传统自驱同步整流的主要缺点,因此提出了 采用栅极电荷保持的同步整流方法,它的原理如图3所示。
  在t0时刻之前,输入信号v1为0,开关s1关断,电容c的初始电压为0。在t0时刻,输入信号v1为正,通过二极管d对电容c充电;在t1时 刻,输入信号v1为0,二极管d承受反压截止,只要开关s1保持关断,电容c上的电荷得以保持,v2维持高电平;在t2时刻,开关s1导通,电容c通过 s1放电,v2变为0。如果c是同步整流管的栅极寄生电容,s1是一个辅助开关,那么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输入驱动信号v1降为0时,同步整流管的栅 极电压仍可保持高电平。
  2.2 栅极电荷保持驱动正激变换器
  利用栅极电荷保持的驱动方法,传统电压驱动同步整流器在变压器电压死区时间内,续流管体二极管的导通问题很容易解决,图4给出了栅极电荷保持电压驱动正激变换器的原理图和主要波形。
  在t0到t1的时间内,开关管s1开通,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上正下负并驱动s2和s4使它们导通。s3的栅极电容通过s4放电,s3的栅极电压降为0,s3关断,输出电流流进s2。
  在t1时刻主开关管s1关断,变压器进行磁复位,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下正上负,s2和s4关断,s3的栅极电容由流经d1的电流充电。s3栅极为高电平 导通,负载电流流经s3。在t2时刻磁复位结束,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0,由于二极管d1承受反压截止,s4关断,s3的栅极驱动电压保持不变,因此,即使 变压器副边电压为0,s3仍然保持导通,继续续流。s3的栅极电压一直保持到下一个开关周期开始,也是s4导通之时,这就解决了死区时间内s3体二极管续 流导通的问题。
  对于这种栅极电荷保持的自驱型同步整流方法,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在续流管s3续流结束时要将其栅极电荷放掉,否则当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上正 下负的时候,续流管会导通,有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并最终导致变压器副边,续流管和整流管形成一个回路,即副边出现直通。而放掉续流管s3的栅极电荷必须 依赖于副边电压变为上正下负,即使s4导通,将s3栅极电容上的电荷通过s4放掉,但是这里出现的情况是,当变压器副边电压为上正下负使s4导通的时候, 同时续流管s3的ds电压也建立起来,如果s3的栅极电荷未放完,至少剩余的电荷仍能驱动s3时,这时s3就会正向导通,电流就会由漏极通过s3流向源 极,并经过整流管s2回到变压器副边,这样变压器副边电压就被短路,s4就无法再导通,s3上的栅极电荷就一直存在,直到这些电荷因为驱动s3而消耗完, 并又会进入下一次直通过程。如此恶性循环使变压器副边一直处于短路,即变换器副边处于直通的状态,情况严重的话会损坏整流管和续流管,甚至损坏变换器,因 此必须用一种方法,在下个周期变压器副边电压为上正下负之前就将s3的栅极电荷放掉,以保证不出现直通的现象。
  如图5所示,对原来的栅极电荷保持电路进行改进,将原边ic产生的占空比分为两路,一路通过加延时驱动主功率管,另一路通过驱动变压器隔离驱动s4,因 为变压器副边电压为上正下负的建立和原边主功率管s1的开通几乎是同时的,那么采用图中的方法后,当在原边开关管开通之前,即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上正下负 之前,s4就由原边提供的一个驱动而开通,并使得续流管s3的栅极电荷通过s4释放掉,提前使s3关断,从而避免了直通的发生,该方法其他电路的接法与以 前提出的栅极电荷保持电路一样,这样,该电路即实现了栅极电荷保持的功能,又避免了变换器直通的发生。
  如图6所示,给出了改进后电路各个开关管的驱动波形,由图中可以看出,在s1开通之前提前开通s4,将s3的栅极电荷放掉,避免了变压器副边直通的发生。
德州仪器(TI)
版权所有 &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