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引刀自裁是怎么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侧面描写的

《苏武传》写作素材积累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苏武传》写作素材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作者塑造苏武的形象相当成功。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高度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异国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烘托苏武,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性格和节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苏武传》善用对照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其一,与张胜对照。匈奴突发事变,副使张胜卷入其中。事败,张胜惊惶失措茫然失计,苏武痛责自己屈节辱命。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卫律“举剑欲击”,张胜觍颜“请降”。反观苏武,卫律“举剑拟之”,苏武岿然不动。同为使者,一个看重名节视死如归,一个急功近利贪生怯死,两人之素质有霄壤之别。其二,与卫律对照。卫律本是汉朝叛徒,“召武受辞”,自我炫耀趾高气扬不知人间羞耻。对卫律,苏武先是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复又厉声痛斥,卫律颜面扫地。一个忠心赤胆大义凛然,一个色厉内荏恬不知耻,两人如冰炭之不能同炉。
《苏武传》的人物描写向为后人推崇,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试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苏武的语言极有个性特点,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苏武获知真相,语副使张胜:“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对同僚的婉转告诫,尽见语中。面临审判,苏武语假吏常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言毕即自刺。坚持民族气节,勇于为国献身,以言为范以身作则,气凌霄汉义薄云天。同卫律交锋,苏武詈骂其人“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一段话,富有表情性和动作性,忠贞刚烈咄咄逼人,令叛徒心惊胆战不敢贸然相犯。
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力于人物的语言,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令苏武的高风亮节感动了千年历史。
[作文材料积累]
▓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试结合《苏武传》文字,分类整理有关典故。
①典故:羝乳得归(原文: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②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③典故: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阅读温庭筠《苏武庙》,结合本传,对颔联描写的画面作拓展性描述,并简析尾联刻画的苏武形象。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云边雁断胡天月”是一幅“望雁思归图”。大漠深夜,旷野阒寂,天际高悬一轮明月,苏武望着雁群从北方飞来,又目送雁群向南方飞去,一直到雁阵消失在南天暗云之中。这幅图画,表现了在音讯隔绝的岁月里苏武的故国之思。“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一幅“边塞归牧图”。昏暗的傍晚,连天的塞草,远近山峦笼罩在一片荒烟之中。从丘陇上走下杖节的苏武,孤身一人,相依为伴的只有羊群。这幅图画,展示了在人烟稀少的北海苏武的孤寂凄苦。
读《苏武传》可知,汉武帝对苏武一家是刻薄寡恩的。末联写苏武归国后至茂陵拜墓情形。苏武面对秋天的流水哭陵,惋叹先帝已不能见其封侯印信。这种追思之情,是融忠君和爱国为一体的真实情感。武帝之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此联将一个带有一定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形象,真实感人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课外读完《汉书·李广苏建列传》,以“李陵的悲剧”为题,写一篇短论。(下列观点仅供参考)
一种看法,李陵悲剧值得同情。李陵走上不归之路,有多方面原因。李陵才堪大用,而武帝任人唯亲,不予信任。李陵以步卒五千对抗匈奴骑兵八万,矢尽道穷拼死力战,战至最后时刻,全军覆没力尽而降,对得起朝廷。投降之初,李陵的确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欲有所作为,而武帝听信公孙敖谎言诛杀李陵全家,,,,凡此种种,说明李陵走上不归之路是被刻薄寡恩的汉武帝逼出来的。司马迁为李陵作无罪辩护,班孟坚对李陵寄一定同情。世易时移,融合胡、汉民族关系的王昭君受到空前赞美,那么,客观上促进民族和解、文化融合的李陵也不应背负千古骂名。作家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如此评说李陵:“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另一种看法,李陵行为不值得同情。比起其祖李广的不甘受辱愤然自裁,比起副将韩延年的力战不屈宁死不降,比起五千战士的殒命沙场癌骨荒野,李陵被俘,投降,娶匈奴公主为妻,终身不复归汉,应当受到谴责。千古艰难唯一死,作为汉朝蒙受国恩的将军,过不了生死这一关,也就背叛了平素尊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基本价值观念。李陵的悲剧是一种人格分裂的悲剧。“已缁之素不可复白”,王夫之《读通鉴论》对李陵的这一评价应为不易之论。“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既为降将,只能执行单于旨意,充当不光彩的劝降工具,甚至成为穷“追汉军”“转战九日”(《汉书·匈奴传上》)的凶狠敌将。李陵变节之后,也曾“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但这种心态可以说明其人良知未泯,却不应成为同情其变节行为的理由。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是汉民族的基本文化观念之一。在汉昭帝赦免李陵罪过之后,李陵依然不思归汉,这种汲汲于个人恩怨的行为更见出李陵人格的丧失。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猜你感兴趣
&热门教学范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苏武传》鉴赏(共享)
下载积分:1371
内容提示:《苏武传》鉴赏(共享)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28: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371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苏武传》鉴赏(共享)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