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哲学,及科学与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系

当前位置: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和具..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具体科学对哲学有反作用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本题考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知识点。是课本的基础知识。熟记知识很关键。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和具..”主要考查你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哲学含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正确认识哲学的产生:&(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需要哲学,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3)因此,没有人类的实践,就没有哲学;没有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没有哲学,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准确理解哲学的作用: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可以给人以智慧,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1)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哲学的作用不在于增加自己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的智慧还表现在它是生活的艺术,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特点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发现相似题
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和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7406225244249246173048276709213822&&|&&&&|&&&&|&&&&|&&&&|&&&&|&&&&|&&&&|&&&&|&&&&|&&&&|&&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是古希腊人2500年前创造的术语,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自然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抽象和概括,揭示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提供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科学是400多年前欧洲人创造的术语,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术规范。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存在的特殊规律。从理论内容上看,科学提供的是关于特殊对象各种实证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是研究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要通过思考来研究;科学是研究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主要通过实验或调查验证来研究。科学研究当然需要思维和意识,但它不研究思维和意识与物质存在的关系;哲学研究也不排除实验验证,也需要经验素材,哲学的经验素材就是我们人类都会有的那些一般性的经验。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验证一定是大多数人都没经历过的特殊试验。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早期的科学与哲学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二者是同源的,哲学包括科学,科学是哲学的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影响哲学的发展,推动哲学不断前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思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哲学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影响着科学的探索,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
  科学与哲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没有哲学意义上的灵性运用,科学研究难以成功。科学中有闪光的哲学原理,哲学中有严谨的科学结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2013高二政治哲学的考点 辩证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含义等 请详细说明!)
提问:级别:大四来自:湖北省黄石
回答数:1浏览数:
2013高二政治哲学的考点 辩证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含义等 请详细说明!)
2013高二政治哲学的考点 辩证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含义等 请详细说明!)
&提问时间: 17:15:06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一级教员 17:57:54来自:天星教育网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物质的含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3.物质的惟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自然和社会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就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
  3.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会形成人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1)从性质上看: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从层次上看: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从时间上看: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1)单纯的意识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物质的东西只能由物质的东西去改变。
  (3)只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一样。②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3.产生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主观原因: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规律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惩罚。
  2.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哲学依据。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思想和邓**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
  1.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二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二是要反对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三是要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质,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对前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对后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前者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后者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与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2013高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论:
2013高二政治重要知识哲学唯物辩证法 :
2013高二政治知识点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该回答在 18:00:25由回答者修改过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启示--《新疆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摘要】:
鉴于无法阻挡的科学成就以及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学哲学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领域。在科学哲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首先直接面对的问题。如何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仅是关系到哲学的生存空间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科学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关系到哲学信仰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哲学史和科学思想史,对二者之关系演变的历史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研究。在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与哲学是原始一体的。古希腊哲学中所孕育的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等精神准备奠定了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直到近代,主要是由于牛顿本人,二者之间才逐渐产生一个真正的区分。从中世纪这个学术衰落的“阴谷”挣扎上去,经过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为科学的未来所开辟的道路,自然这个实体王国便从性质和目的论层次而转变成为在空间和时间中机械运动的自然科学的物体王国。这一科学远离哲学的运动使哲学家陷入了那些不受挑战的新范畴而衍生的难题之中。与古代和近代思想相比较,现代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辩证思维的特征,科学与哲学在一场“思想悲剧”中建构起了一种互动关系。在今天,科学当然不应俯首听命于先验哲学,沿着它所指出的道路前进;而哲学也不应仅仅归结为消极地对科学发现做出反应。今天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其特点与其说是哲学的独白和科学的独白,毋宁说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而且它们的相互应答也不完全是问答式,往往也包括诘问。自然科学的内部冲突已经消融在与过去和未来对话的新范式当中,这些新尝试,试图弥平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鸿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鸿沟,人与自然的鸿沟。而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显示了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动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N02【目录】:
Abstract3-7
一、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科学与哲学的原始一体化10-21
(一) 初民解释宇宙自然的尝试10-12
(二) 古希腊的智慧:科学与哲学的形而上之维12-21
1、早期自然哲学的统一与分裂13-16
2、形而上学对自然哲学的超越16-21
二、近代思想的实质及科学与哲学的划界21-35
(一) 中世纪的黑暗与文艺复兴的曙光22-25
1、中世纪:上帝的阴影与科学理性的闪现22-23
2、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的兴起23-25
(二) 前牛顿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意义25-30
1、前牛顿进步在数学中的形而上学意义25-27
2、非数学的科学潮流27-30
(三) 科学知识的综合及科学与哲学的界限30-35
1、牛顿科学与哲学30-32
2、康德哲学中理性的界限32-35
三、现代理论与实践中科学与哲学的互动35-54
(一) 20 世纪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天空的阴晴图景35-43
1、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无法取消的悖论36-40
2、科学之世界图景的重建40-43
(二) 科学哲学的兴起与转向:哲学与科学对话的新平台43-54
1、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44-45
2、传统科学哲学的两个教条45-48
3、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48-54
参考文献58-6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杪;;[J];才智;2011年23期
张峰;;[J];华章;2011年24期
杨帆;;[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5期
书云;;[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J];科技导报;2011年19期
艾雨田;;[J];世界博览;2011年13期
张今杰;林艳;;[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许亮生;;[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4期
夏阳;;[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9期
祁红屯绿;姬十三;;[J];生命世界;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幼军;;[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贾纯金;;[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邹诗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张帆;;[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张传有;;[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李庆林;邓宇;;[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王洪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梦阳;;[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张崇文;;[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刘杰;;[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世界报;2009年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N];解放日报;2011年
马陌上(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李文祥 李书谦
刘洁;[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李景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冯聿峰(本报书评人);[N];中华读书报;2006年
鲁平;[N];社会科学报;2008年
席泽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晓慧;[D];复旦大学;2004年
李慧娟;[D];吉林大学;2006年
王峰明;[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朱湘军;[D];复旦大学;2006年
季相林;[D];吉林大学;2008年
王守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杨俊;[D];山东大学;2008年
王寅丽;[D];复旦大学;2006年
常裕;[D];南开大学;2006年
何兵;[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波;[D];新疆大学;2008年
雷瑞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陈爽;[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范振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牛俊美;[D];东南大学;2006年
王强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马德金;[D];新疆大学;2008年
宫锋;[D];山西大学;2007年
郭广;[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吴丽君;[D];西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