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装木耳每袋产量的产量是多少

黑木耳产业
扎兰屯市2013年黑木耳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 11:30:03
浏览:1443
市政协调研员、市黑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 牛长岭
各位领导、同志们:
&&&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扎兰屯市2013年黑木耳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 一、发展概况
&&& 年初以来,全市上下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工作部署和《扎兰屯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规划年》的总体要求,按照&打造&呼伦贝尔黑木耳&中国驰名商标和百亿产业集群核心区、内蒙古黑木耳生产第一县、内蒙古食用菌优良菌种及菌需物资供应地和内蒙古黑木耳生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目标,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黑木耳产业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初具规模,达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2个乡镇、3个办事处、69个村、3个林场、4个国有农场、林业局,124户菌农从事了黑木耳栽培工作,栽培数量550.17万袋;总数前5名的乡镇有成吉思汗镇86.4万袋,蘑菇气镇69.4万袋,中和镇63万袋,大河湾镇59.5万袋,大河湾农场54.5万袋;新建、改建菌厂39个,共自制生产菌袋476.67万袋,外购菌袋75.5万袋。最高产量每袋1.3两,最低产量0.5两,平均产量0.8两,按此估算今年黑木耳总产量达40余万斤。从目前销售情况来看,售价从30元-80元不等,按照均价50元,创产值2000余万元。
&&& 二、工作成效
&&& (一)重视程度高。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黑木耳产业发展工作,把它作为转变农村产业模式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年初,制定了《扎兰屯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规划(年)》,成立了扎兰屯市黑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宇江、市长栾天猛任组长,并调整充实了市食用菌协会领导机构,奠定了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4月12日,召开了全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市委书记任宇江做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发展黑木耳产业的重要意义和中长期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栾天猛市长具体安排了全年推进黑木耳产业工作,可以说针对一项工作,能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意义又如此重大并不多见。5月3日,又召开了市食用菌协会工作会议,通过了协会《章程》,对全年协会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和要求。
&&& (二)落实力度大。按照《扎兰屯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规划(年)》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都想方设法推进黑木耳产业落地工作,召开动员大会,联系菌袋,解决厂房、用地、用电、用水、贷款等问题,引导菌农自制菌袋,并在黑木耳产业办公室和食用菌协会的指导下,大部分乡镇都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制定了各种的扶持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抓示范户工作中,有的以合作社或合伙形式组织生产;有的乡镇干部或村组领导带头示范;有的在外地种植黑木耳,得知我市推进黑木耳产业信息后回乡发展;有的是几年来一直栽培黑木耳的老户。在示范村建设中,成吉思汗、蘑菇气、大河湾、中和等乡镇示范点建设的早,规模也大于其他乡镇。
&&& (三)基础建设实。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扶持重点示范园区建设,每个园区要求面积在200亩以上。目前,正在做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积极做好菌种、菌需物资、供应管理、技术服务四统一工作。设立了全市菌需物资供应处,负责全市菌种、菌需物资的调配经营,进一步规范了全市黑木耳生产、销售市场,打击出售不合格菌种、菌需物资,方便了菌农购买菌需物资,节约了生产成本。
&&& (四)培训形式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走出去,先后组织了3批次乡镇、村级领导和菌农及林业系统到黑龙江东宁、苇河、尚志、伊春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地区的经营理念和前沿的先进技术;请进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聘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大生物学院的专家、教授来我市讲课,对我市发展黑木耳产业给予宏观性的指导,并派出技术指导员到各个乡镇巡回举办培训班和具体的田间指导。今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0场次,培训人数2000人。通过以上工作,全市黑木耳从制菌、养菌、栽培,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
&&& (五)带动作用强。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户的带动示范作用。傲林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目前食用菌行业最大的龙头企业,几年来,始终免费指导各乡镇种植户栽培技术;让利提供菌袋,帮助菌农从事黑木耳的栽培;回收产品,帮助菌农打开销售市场,培育销售渠道,发挥了公司+ 基地+农户的作用。重点扶持典型示范户、建立示范园区。各乡镇为了更好地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有计划地扶持本地区的典型示范户。蘑菇气镇凤凰窝村的菌农赵喜财,为了提高栽培技术,高薪从黑龙江省聘请了黑木耳栽培技术人员,潜心学习黑木耳栽培全程技术,通过几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黑木耳栽培技术,并逐步的发家致富,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乡亲,免费地向乡亲传授技术、现场指导,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 (六)行业规范新。为了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指导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市黑木耳产业办公室和市食用菌协会会同相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黑龙江的先进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征求黑木耳栽培技术能手的意见和组织讨论、修改,编制了《扎兰屯地区黑木耳栽培实用技术手册》,目前初稿已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征求意见后印发。
&&& (七)协调配合好。各部门齐心协力,打造优良环境。为了推进黑木耳产业的有序发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政策都向黑木耳产业倾斜。市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妇联、团市委、工会、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农牧业局、产业化办公室、扶贫办、审计局、交通局、供销合作联社、农业综合开发办、商务粮食局、文体广电局、工商局、金融系统等单位以各种形式扶持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向菌农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据统计,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以各种形式投入资金共计926万元,都用在了黑木耳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共谋黑木耳事业的工作局面。
&&& 三、问题和不足
&&&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我市的黑木耳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在生产中,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一是认识不够。部分乡镇干部对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未在深入发动和全方位服务、大规模发展上下足功夫;农民对发展黑木耳产业的认识程度和发展热情还不够高。
&&& 二是质量不高。菌种来源比较复杂,且质量不高,还没有选出真正适合本地区的优良菌种,市场还不规范,仍存在以次充优现象。
&&& 三是基础滞后。菌袋加工设施和栽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简陋。目前建成的39个菌厂大多数是露天装袋,露天消毒,甚至露天养菌,基础条件差;菌袋摆放场地有很多是临时的,不规整,电、路、水多数都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
&&& 四是销售不畅。我市黑木耳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但至今没有稳定的销售市场,销售信息、销售市场都很闭塞,仍然靠栽培户各自为战,采取坐家等客商上门购买的方式销售,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
&&& 五是技术不优。缺乏科学的规范标准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全市来看,菌农的制菌水平和栽培水平不高,个别制菌厂菌袋优质率达不到50%,个别栽培户把菌袋摆放到地里就不管了,靠天吃饭。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都有待提高,行业标准和新技术的应用都势在必行。
&&& 六是带动不强。行业发展还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无论是经销企业、栽培户都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没有高标准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没有形成产业示范带动效应。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品转换率不高,附加值低。
&&&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 四、下步工作
&&& 2014年,继续按照《扎兰屯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规划(年)》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黑木耳产业园区、标准化菌种厂、小型菌包厂的建设力度,全年实现栽培菌袋1500万袋,产量150万斤,产值7000万元的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 (一)夯基础。一是加快示范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产品和产业为链条、栽培基地和园区紧密配套的组织体系,形成优势产业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的示范园区,打造黑木耳产业的核心区域。三是进一步规范菌种和菌需物资市场。尽快规划建设食用菌研究所,研制、引进适合本地区的优良菌种,提高良种培育、良种引进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菌种的标准、保藏、检测等管理体系,力求做到品种的优良化、生产的专业化、销售的规范化,杜绝假冒伪劣菌种,将菌种纳入法制化轨道管理。四是着力培育和发展菌需物资市场,引进质地优良,技术先进的菌需物资,满足广大菌农的生产需求。
&&& (二)强培训。一是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黑木耳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建立黑木耳栽培实训基地,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负责全市黑木耳产业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国有农场、林场、马场要建立自己的技术服务体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形成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企业、栽培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三是继续走出去,认真学习外地发展黑木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继续请进来,聘请高层专家、教授、栽培能手到我市讲学、讲课。四是组织召开黑木耳栽培技术现场会,实地观摩、交流栽培技术。同时,开展以技术能手为中心,带动周边有意愿、有投资能力的农户,&手把手&全程培训一个周期的栽培技术,切实提高栽培的使用技术。
&&& (三)扩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黑木耳产业。制作 &黑木耳栽培技术知识讲座&专题片和黑木耳产业发展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在政府网站、电视台、电台开辟专栏,及时跟踪报道全市黑木耳生产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成功经验和技术推广。在扎兰资讯设立黑木耳栽培技术、技术能手故事等专栏。三是借助&科技三下乡&活动平台,设立黑木耳产业发展专题版块等等,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扩大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形成全市上下认识黑木耳、发展黑木耳、助推黑木耳产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 (四)拓市场。一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实施多元化销售战略。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河西黑木耳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培育黑木耳销售渠道,壮大黑木耳销售经纪人队伍,尽快将我市黑木耳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二是要将黑木耳产品打进各大超市,增加份额,扩大影响。三是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研讨会和展销会,交流经验,拓展思路,向世界展示呼伦贝尔黑木耳文化的深厚底蕴。
&&& (五)助扶持。一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的政策和措施,集中向黑木耳产业倾斜。二是遵循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构建起成龙配套的项目实施体系。三是加强产业引导,把发展黑木耳产业当作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积极构建&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庄+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奖励力度,明年市政府还将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黑木耳产业园区、菌种厂等建设和栽培奖励。
&&& (六)推示范。一是大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实行订单生产。继续扶持傲林山珍、蒙森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原料、品牌、销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其打造成拉动当地乃至内蒙古相关地区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大龙头。二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黑木耳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黑木耳整体竞争力。三是积极探索&公司生产菌袋、农户养菌摆放管理、公司产品回收&的新模式。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龙头公司的技术、设备优势和农户的人力、土地优势,着力推行订单生产,减少农户种植风险和节约公司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的目的。四是要充分发挥技术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村要培养1-3个技术示范户,逐步在每一个有发展条件的村都培养1个栽培技术能手示范户。
&&& (七)重监管。一是强化市场监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各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证和认证的规范化体系,以优质黑木耳产品占领市场,推进黑木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合作社、专业农庄专业合作组织在菌种选购、原料供应、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市黑木耳产业办公室和市食用菌协会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做好调查研究,根据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引进有序竞争机制,打击不法商贩扰乱市场行为,保护菌农和经销人员的利益。四是各乡镇、办事处、各主要部门要建立黑木耳生产档案,记录农户菌种来源,建立可追溯制度,要求菌种供应商做好售后服务,统计农户黑木耳栽培数量,平均单产,产品质量等,总结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全市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 同志们,难得的黑木耳产业发展机遇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驻扎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致富于民的宗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打造呼伦贝尔市黑木耳产业核心区而努力奋斗!
&&& 谢谢大家!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2013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内蒙古&扎兰屯市人民政府 &监督热线:
蒙ICP备号&300元一斤黑木耳如何炼成 每袋都有“身份证”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188个食用农产品国家级出口示范区。吉林省汪清县是其中的一个。8月11日至14日,《法制日报》记者随国家质检总局前往该县进行了采访。
  从延吉市向东北约84公里,是边陲小镇汪清。该县县名源于女真语,本音“旺钦”,即“堡垒”之意,其距离俄罗斯边境40公里,距朝鲜边境仅18公里。
  虽曰“小镇”,但汪清其实不小,幅员面积达9016平方公里,超过了半个北京城大。令人艳羡的是,该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1.7%,人口却只有26万。不过,汪清最大的名片是:木耳大县。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2013年,汪清县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
  政府补贴创建示范基地
  在全国规模最大的木耳批发市场黑龙江东宁,木耳的市场价格,依据成色不同,从10元一直能卖到300元不等。汪清县副县长罗红峰介绍,能卖到300元的富硒木耳,产自汪清。
  是什么造就了汪清县木耳的卓越品质?为了探寻答案,8月11日,记者一行从延吉市出发,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一片占地约60公顷的田地——密密扎扎地纵横排列着600多万个菌袋,这里就是汪清县天桥岭镇口山村黑木耳示范基地。它们归属于口山村、天桥岭村和鹿圈子村的96家农户。
  天桥岭镇特产站技术员韦洪全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里出产的木耳之所以品质好、价格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化学品投入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在菌袋下地之后,不允许使用任何增厚、增黑的农药。
  他说:“检验检疫部门和吉林农业大学每年都会前来检测采样,每家每户采几斤,去进行化验,如果出现问题,比如出现农残、重金属超标,肯定要反馈回来。但这几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示范基地的另一个品质保证,是浇灌用的水质足够清洁。韦洪全介绍,政府对此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对示范区水井进行改造,以减少露天简易井水浇灌杂菌感染的几率。
  “每口井的补贴额甚至达到改造成本的四分之三,农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今,这些井水连人都能喝,浇灌到耳袋上,生长出的木耳品质自然就更加有了保障。”
  每袋木耳都有“身份证”
  什么样的木耳能卖上300元一斤?带着这个疑问,采访组一行又来到吉林省唯一的富硒木耳生产基地。
  在天桥岭西山脚下的延边天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发公司)的生产基地大棚内,新一批富硒秋耳菌袋刚被悬挂起来。和传统的地栽木耳不同的是,这里的菌袋7个一串,悬挂在棚内的高架上。
  天发公司总经理翟振忠介绍,作为吉林省目前唯一一家生产有机富硒黑木耳的标准化公司,他们依托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学院的技术支持,以液体菌种技术为核心,组装成一条液体菌种食用菌菌袋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远离农药、有毒气体、激素等有害物质,严格执行有机食用菌栽培标准体系,解决目前食用菌品系品种杂乱、栽培过程中有毒杀菌气体污染严重的现况。
  而这种独特的大棚悬挂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改变“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菌袋不接触土壤,也保证了黑木耳在有机环境中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质量,大棚出产的黑木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编号,通过溯源管理,最后都能找到具体的生产大棚和农户。“就是直到这些产品摆到消费者餐桌上时,也能知道是谁生产的,这样就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
  从2013年至今,当初的20多个大棚已经发展到60多个。这里的农户每袋利润能达到一元钱以上,一个大棚一春就能挣两万多元。“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目前正准备建第二个基地。”翟振忠说。
  质量安全实现全环节追溯
  口山村示范基地和天发公司生产基地,只是示范区11个500万袋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中的两个。如今,仅示范区员工就达1.4万人,而整个汪清县人口也不过26万,显而易见,黑木耳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罗红峰介绍,在检验检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示范区内黑木耳栽培量已经达到3亿袋,约占汪清县栽培总量的6成左右,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际市场。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1.35万吨,产值10.3亿元,出口创汇量将达到3732万美元。
  是什么让国际市场越来越认可汪清木耳?延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昇日介绍,示范区建设成立了以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个标准、两个市场”的思路,以进口国标准,对国家允许的菌种、栽培介质、水源、环境等要素进行监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以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最严格的日本指标要求,对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和全项检验,实现溯源管理。
  正是在“一个标准、两个市场”的思路指导下,汪清县作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从菌种研发、培育、食用菌种植、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仓储商贸物流,一直到对内对外销售,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无缝链接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
  罗红峰说:“目前,‘一个标准、两个市场’的工作思路正在全县行政区域内进行推广应用,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今后,将做好汪清县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发展的总体规划,用3到5年时间,将国家级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县所有农产品。”(余瀛波)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木耳还出口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