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素养高中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经验分享-跟踪服务-盐城师范学院“国培计划”专题网
经验分享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时间: 18:15:44&&作者:张瑜兵团小数&&来源:国培办&&查看:8&&评论:0内容摘要: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数学的美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1、善于发现数学趣味之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触角的每一次延伸,都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数学的趣味美,体现于它奇妙无穷的变幻,而这种变幻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
揭开了隐藏于数学迷宫的奇异数、对称数、完全数、魔术数……的面纱,令人惊诧;观看了数字波涛、数字漩涡……令人感叹!一个个数字,非但毫不枯燥,而且生机勃勃,鲜活亮丽!各种变化多端的奇妙图形,赏心悦目;各种扑朔迷离的符形数谜,牵魂系梦;图形式题的巧解妙算,启人心扉,令人赞叹!面对这样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怎能说数学枯燥乏味呢?
2、善于发现数学形象之美
阿拉伯数字本身便有着极美的形象:1字像小棒,2字像小鸭,3字像耳朵,4字像小旗……瞧,多么生动。看到“⊥”(垂直线条),我们想起屹立街头的十层高楼,给我们的是挺拔感;看到“—”(水平线条),我们想起了无风的湖面,给我们的是沉静感;看到“~”(曲线线条),我们想起了波涛滚滚的河水,给我们的是流动感。
3、善于发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数学科学的严谨性,决定它必须精炼、准确,因而简洁美是数学的又一特色。定义、规律叙述的高度浓缩性,使它的语言精炼到“一字千金”的程度。三角形的面积=底?/span>高?。把一切类型的三角形(直角的、钝角的、锐角的;等边的、等腰的、不等边的)都概括无遗。
走进这个奇妙世界,必将如咀嚼一枚橄榄果,品尝到数学的浓浓趣味,感受到数学王国神异高妙,从而使我们眼界大开。你将惊呼:“哇!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啊!”
二、培养创造思维 提高学习能力
1、学习要做到触类旁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2、学会逆向思考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3、引导并鼓励猜想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非欧几何”等,不知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在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的问题。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问题获解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
我们所学的知识不能说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必需联系社会,联系生活。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去市场买鸡蛋,一个8毛,买十个要多少钱?然后给一张面值20元的人民币,应该找回多少块?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学会体验生活
让孩子感觉数学的精彩,家长和老师要在生活中时时引导,创造出具有数学趣味性的生活环境,比如厨房里,蔬菜的价格比较、做饭时各种程序的统筹安排,这是关于“吃”的数学问题;在商场里,服装价格比较,折扣、赠送代金券及礼品等的费用比较,这是关于“穿”的数学问题;出门旅游,计算车船费用,规划出行日程安排,住宿价格比较和统筹安排出行线路等,这是关于“住”和“行”的数学问题;又如家庭要购买房子,一次性付房款还是按揭贷款,利率计算比较等。让孩子参与其间,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孩子们会觉得数学不仅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这样就能激起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数学其实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经历体验过程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要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 30 厘米,宽 20 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 5 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 5 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的是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 1/4 、 9/25 、 17/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 2 或 5 ,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 1/4 、 1/5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 1/3 、 1/7 的分子同样是 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 4 或 5 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4 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 4 份,有这样的 3 份 ,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 3/7 表示把单位‘ 1 ’平均分成 7 份,也有这样的 3 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 2 或 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 7/30 的分母也是 2 和 5 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 30 还含有约数 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 3 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 2 或 5 ,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我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 3 ?span lang="EN-US"> 8 ” , 竖式上商 0.3 后,余下的 6 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3 ?span lang="EN-US"> 8=0.3 …… 6 ,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乘法 是除法的逆运算来检验: 0.3 ?span lang="EN-US"> 8 6 ≠ 3 ,
得出余数应该是 0.6 而不是 6 ,在竖式上的余数 6 表示 6 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 6 厘米,求圆的面积。初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 3 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教师,我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 125 - 98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 25 元零钱,买一件 98 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 100 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 2 元,爸爸最后的钱是 25 2=27 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对于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对于自己的证明方法进行反思,思考能否让人信服;尽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直接去接受前人的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重新发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被自己的实践所验证;尽管学生时时与时间打交道,但他们却不知道一分钟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在上“分”的数学知识时,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学生不仅会牢记分、秒的换算,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时间的珍贵,知道该怎样合理利用时间。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于探究过程的体验,已不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是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重要途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注重体验的学习。
&屈指算来,截至到今天,曾经教过我的的老师可真不少了。他们当中,有的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有的上课很风趣;有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的强调分数的重要。真是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那么,您想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吗?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又是怎样的呢?请听我娓娓道来。&&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是形象儒雅的,看上去和蔼可亲的那一种。她谈吐得体自然,好像懂得的知识永远比我们多得多。她像春风,为我们播撒知识的种子;像春雨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她为国育才,为人师表,与自己尊敬的老师朝夕相处,我们的心中始终洒满阳光始终充满快乐。&&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同时应该是调控课堂气氛的高手,她的课堂体现着她丰富的教学经验,体现着不知不觉的亲和力,使不愿意听课的学生也不由自主的精力集中的听课,为她优秀的讲解所吸引。要知道设计好这样的课堂需要多少心血和智慧啊!我想,老师施教的方法是重要的,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老师没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的知识容量是很难实现课堂创新的。那么,我希望心目中的好老师不满足现状,积极改进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紧凑而严谨,活泼而充满幽默感。这样上起课来才不枯燥乏味,在轻松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在快乐中我们健康成长,这样的高手老师谁不喜欢呢?可见,寓教于乐是一位好老师永远的追求目标。&& &&&&我心目中好老师更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严谨认真、全力负责的态度。这样的老师具有阳光心态,我们会亲切的称她为阳光老师。她会精心备课,会呕心沥血的批改每一份作业。并对班里的优等生和差生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对待差生的态度上,一定要心平气和,切不能使用毁灭性的语言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老师要懂得欣赏学生的长处,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自信。我上一年级时,成绩很差,老师非但没有歧视我而且经常鼓励我,我才慢慢有了自信心和与优等生一比高下的勇气。假如老师对我很不耐烦,假如老师挫伤了我的上进心,那么,很难想像我现在是怎样糟糕的学习状况。&&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我觉得爱心是一个好老师的表情。她能传递温暖传递真情。上学期,我因为生病没有来上课,老师晚上就打来电话问寒问暖,后来还抽出时间给我补了课,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暖融融的。这关切的一个电话不正是一个好老师的生动写照吗?还有一次,班里开展了为贫困生捐款的活动,开始同学们都不太情愿,而老师却告诉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是应该的。老师还毫不犹豫的带头捐了比学生多好几倍的善款。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贵心灵,她施爱心于他人,把温馨送给需要帮助的人的举动深深的影响了我,打动了我。可见,一个好老师也应该是心中充满爱的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希望我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相关评论评论者:&&&&&&验证码:&&点击获取验证码本类更新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浅谈实践生本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王凤&生本教育是依靠学生和依托生命的教育。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正如顾沛先生所说“很多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可见,良好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影响。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提出新的数学观,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生本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营造愉快的数学课堂氛围,巩固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今天,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时代。生本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应时而生。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观,是尊重学生,注重创新,激扬生命的教育。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成长的需要。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接受性的学习很少,大量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接受性学习主要集中在启蒙阶段。掌握相应的文字学习工具之后,学生事实上便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因此,教学的本质在学。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新版课程标准,提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观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入手,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我们提倡牢固树立生本教育观,就是要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感悟遭受挫折的坚持,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求知求进的乐趣。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课堂不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学习数学文化的殿堂,传承人文关怀的载体,陪伴学生自信健康成长的阳光和希望。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撑握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生本教育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都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核心知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一般说来,每个单元知识点的核心知识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抓住了这些核心知识,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若放过这些核心知识则将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十儿减9”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探索算法,使学生在操作中动脑思考,探索出了从十几里面逐次减1;先从10里面减9、再把1和几合起来:先从十几里面减几、再减一个数;从9加几得十几推到十儿减9等于儿等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部位,想—想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并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他们的发现。然后举起正方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正方体的形状是不是和刚才认识的长方体完全相同?哪里不同?学生讨论并表达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从而板书出了正方体的特点。这时,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认识辨认图形说出为什么,并对应黑板上的特点贴在黑板上。学生回顾刚才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都表现出激动和自豪,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二)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和表达数学思想。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二是数学思想。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同时,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33-5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33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28。但其思考过程却不同,有的讲:先借2捆,13-5=8,再将2和8合起来是28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5,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5=8。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能力,让学生学得有趣,讲得有劲,记得更牢。(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现代社会清晰的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例如,教学‘圆柱、球“时,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触摸发现圆柱体上下两个圆面—样人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体上下两个圆面到底是不是一样大呢?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哪些方法来验证,动于试一试。在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和实验之后,教师让各组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别小心裁的探究出用线量周长,用尺子量直径把两个圆面描在纸上,再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把上面的盖拿下来,再与下面的圆比一比等多种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证明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和讨论,人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四)引导学生自主拓展数学活动空间。课堂时间毕竟很有限,用于师生共同讨论的“话题”自然也有其局限性。数学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材,学生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不行的。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单向性,即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比如,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就是一套很好的数学课外阅读材料,名家们常常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讲起,在他们的生动讲解下,学生不知不觉就登上了不平凡的境界。同时,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变化,抓住提高数学素养的重点用生本教育观点对照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时,必须遵循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在学生未形成相应认知冲突情况下“抛出”的数学概念,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情况就是为学习而学习,其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新学习的知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负迁移:“一个数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学时,可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举例验证,引发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那样根据个位来判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让学生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举出的数是个多位数时,如“123”,&教师马上告诉学生其他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132、321、312”等,并请学生去验证。学生顿感惊讶,纷纷质疑:“为什么老师看到123能被3&整除,马上就知道132、321、312也能被3整除呢?&”&“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应具有怎样的特征呢?”通过创设第二次认知冲突,不但使学生情绪高涨,而且诱发学生进入了一个发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系统学习新知,形成认知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找准学生认知主要障碍。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正当性下的有效性应“想学生所想”。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的预设往往不从学生角度出发,想当然地设计出若干环节。结果学生只得被动应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提出“现有9颗苹果,平均分给6人,你们会分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这里,只要把余下的3个苹果对半切开后再分即可。学生真正的认知障碍在于“由于不能一个个地正好分完,所以不知道怎样来表示除得的结果”。如果我们能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有9个苹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在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算出商后,教师将题目改为:“有13个苹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在教师的巧妙追问下,学生会自发动手操作来验证不能分完的事实。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指向集中,体验真实、曲折、深刻。(三)指导学生解决认知错误。提高数学素养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坚持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由学生自己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领悟并加以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将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体,将长方形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从而产生问题: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它与圆柱体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似乎可以通过旧知识——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旋转以后圆锥体积也应该是圆柱体积的一半,但又感觉不对,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总之,无论从纯数学角度,还是从应用角度出发,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营造愉快的数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遵重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带给学生美好的数学学习体念,从而真正实现起新课标确立的新的数学观,把数学文化素养渗透到学生一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