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灰色灰岩,含蜓类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当前位置:>>
>>正文内容
11采区11下顺槽第六联络巷口处安全技术措施
  一、概况:
  1、 11下顺槽于日钻探施工开始。施工钻探的工作面位置,11下顺槽第六联络巷口处施工钻探。巷道支护方式为裸体支护。
  二、地质及水文地质
  (1)地质:本工作面施工位于石炭系的上统系太原组,自L3灰岩顶界面至L1灰岩底界面和本溪组,L3灰岩顶界面至L1灰岩底界面由石灰岩(L1-L4)煤层(一1-一3)及泥岩、砂质泥岩组成。以深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隐晶质结构,含丰富的蜓类和腕足类化石,裂隙发育,局部裂隙被方解石细脉充填,含燧石团块及黄铁矿结核。本段厚度为10米左右,本溪组为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具鲕状和豆状结构,含黄铁矿结核及团状,厚度为3.7m至11m左右,平均8.97m左右。
  (2)水文地质
  L3至L1灰岩厚度一般为10米左右,其中L3、L2、L1以及一3、一1煤层普遍发育。L1灰岩溶洞内富含方解石脉,富水性较大,该层为一1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并与奥灰水和断层水有明显的水力联系。一1煤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溶裂隙补给条件及富水性较强,且与奥灰水含水层有密切水力联系,可引发矿井突水,奥陶系灰岩水是一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条件好,含水丰富。该含水层与一1煤层之间有铝土质泥岩隔层,但铝土质泥岩厚度不均,在水压增大和有裂隙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奥陶系灰岩水,进入施工区域,会造成水害,在施工时要特别注意。
  三、钻探目的
  根据《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掘必探的原则。通过打钻、钻探,可掌握该工作面或该区域内的地质情况和岩层及岩性。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情况并通过,确定该工作面的防治水,做到减少水害伤人及水害淹井,确保职工和矿井。
  四、钻孔:
  1、根据以往11下顺槽掘进距离和巷道岩性,因巷道全部布置在煤层及底板中,岩性较硬,故钻探距离为80m,钻孔设计为2个,均布置在煤层中,钻进过程不得穿越顶底板,详见钻孔布置图。
  2、钻场设计在本巷道内,钻机根据设计角度要求进行布置,巷道内无有浮矸,道路畅通,顶板完好。
  3、该巷道内布置2个钻孔:即1号、2号。1号、2号的间距为0.8m,1号孔距巷道帮的间距为0.6m。钻孔距煤层底板0.3m。
  4、钻孔方位, 2号孔方位角为314度, 该钻孔俯角3°43′,1号孔方位角为299度,该钻孔俯角1°57′。(详见钻孔剖面图)
  5、按设计打80米后,1号钻孔距巷道帮外围为20米,接近巷道顶板。以上数据符合《》要求。
  6、打钻时,要班班做好记录,并记录本班钻进深度和累计深度,当班发生的各种情况,记录要清晰明了。
  五、技术要求:
  1、一般半煤岩和煤巷掘进可不安设孔口管,如接近老空区和探放底板奥灰水与其它可疑地区,必须安设孔口管,本次钻探是半煤岩巷故不安设孔口管。
  2、根据工作需要本次钻探不取芯。
  3、水压过大或有出水征兆,并立即停止钻进。
  4、在打钻中,如有变化应报告矿总组织修订设计。
  5、在钻探施工中,要求水泵房工作人员坚持岗位,并积极排水不能积存水。
  6、避灾路线:
【】【】【】
本月排行TOP20
协办: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投稿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
备案号:苏ICP备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诚信自律同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石灰岩一般含有什么化石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不同地质时代的灰岩含有不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不同环境成因的灰岩含有不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世界上绝大多数灰岩都是海相灰岩,即在浅海环境下沉积而成,少数为淡水灰岩,多为湖湘.常见的化石有三叶虫、蜓类、腕足类、牙形石(肉眼不可见)、海百合、角石、珊瑚等等(还有很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主要有海生动物的化石
水生动物如各种无脊椎动物、苔藓虫、节肢动物、珊瑚等
4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是A-a-B-b-C-c-D-d-5
扫描下载二维码★安徽巢湖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格式
您现在的位置:&&>>&格式&>>&《安徽巢湖实习报告格式》
安徽巢湖实习报告格式
  安/niandugongzuojihua/
徽巢湖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  (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jiaoshixindetihui/
  (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  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qingkuangbaogao/
—《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泥岩。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细粒石英砂岩段: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xiaoshougongzuozongjie/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厚约23m。 图2-1-5狮子口下泥盆统五通组实测地质剖面图  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鳞木、叶肢介。  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图2-1-6石炭系地层(麒麟山)  分组描述如下:  1. 金陵组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上段: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下段: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下段: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和州组  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黄龙组  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  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船山组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2-1-7麒麟山东南坡石炭系-下二叠统地层剖面  (四)二叠系(P)  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  1. 栖霞组  本组厚约717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shehuishijianbaogao/
。  梁山段: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臭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  下硅质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  图2-1-8下二叠统栖霞组地质剖面图  本部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  上硅质岩段: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约8米。     图2-2-7 硅质岩  顶部灰岩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  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  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孤峰组  本组厚约48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底部约2.5米  中段: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  上段: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  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  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  3.龙潭组  本组厚约65米。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  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     图2-2-14 长石砂岩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大隆组  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一、 中、新生界  (五)三叠系(T)  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     图2-1-9 平顶山向斜三叠系地层剖面图  1.殷坑组  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浅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  中段: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  上段: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     图2-2-15 泥岩  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1. 和龙山组  本组厚约21米。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厚约12m。 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图2-1-10 和龙山组上部的黄绿色薄层似瘤状灰岩  3.南陵湖组  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  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  图2-1-11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薄层灰岩,马家山剖面  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  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  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  上段: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     图2-/gongzuozongjie/
2-10 角砾状白云岩  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  (六)侏罗系(J)  磨山组  本区磨山组露头零星,出露不全,仅见其下部地层,厚度大于7米。  本组下部岩性以灰黄色中薄至厚层泥质岩屑石英砂岩、粉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shixibaogao/
岩,底部以厚层石英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七)第四系  本区第四系多发育南侧,山区一般发育坡积物,由砾石、沙及黏土组成,可达3-4米厚;近巢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有沙砾及亚黏土,亚沙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地区出现不少洞穴堆积,采获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巢县狗、宁镇熊、宽周口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jiaoxuegongzuozongjie/
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图2-2-2 平顶山向斜核部形态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图2—16)。     图2-2-3 向核山北坡平顶山向斜的转折端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     图2-2-4 马家山地区平顶山向斜核部的复式褶皱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shixixindetihui/
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3.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部,沿北北东方向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相对较大,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高骊山组、金陵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组成。向斜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向斜一翼近于直立,局部倒转,甚至发生扭曲,特别在其核部使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强烈揉皱,枢纽SSW向,波状起伏,轴面NW——NWW向倾斜,倾角变化大。向斜NNE端在试刀山北部转折扬起。SSW端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裂切割而倾伏终止。根据俞府大村向斜不同部位形态表现特征,其表现出斜歪—陡斜歪倾伏、直立不对称倾伏褶皱段,东翼缓,西翼陡,总体为一轴面弯曲,枢纽起伏的斜歪倾伏的次级复式向斜。  观察点向斜核部为孤峰组,两翼地层由新到老从栖霞组到五通组,北西翼地层产状为152?&80?,南东翼地层产状为280?&55?。由此判断向斜为斜歪或不对称向斜。轴迹走向为64?,轴面向北西倾斜,向斜倾伏端指向南南西。向斜核部孤峰组由于岩性软弱,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揉皱现象明显。  4.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  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层为殷坑组,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薄层灰岩。由于岩性软弱,在构造应力场挤压应力及重力作用下,岩层发生褶曲变形.  二、 断层的描述  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W和NNE两个方向。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  断层走向约130?,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图2-2-9 断层角砾岩  2. 狮子崖断层  位于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  断面产状:335?&53?,断面形态呈弧形。下盘(南东盘)为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状石英砂岩,  破劈理构造发育;上盘(北西盘)为肉红色石英砾岩,又含有角砾岩,为破碎带表现。根据劈理的锐角方向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断层为逆冲断层。  图2-2-5 狮子崖逆断层  3.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  (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jingpinbaogao/
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  (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  4.177高地皖维采石场断层  该断层与俞府大村向斜轴迹斜交255?,北西盘由五通、金陵、高骊山、和州组等组成并向北东移动;南东盘可见五通组,南东盘五通组与北西盘和州组对顶,错移80—100m,说明南东盘向南西运动。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图2-2-11 阶步与擦痕  5.耙子山东部逆掩断层  耙子山地层上部为和龙山组,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殷坑组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 产状为:233?&45?;山体下部为殷坑组黄绿色、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地层产状:305?&73?。上下部产状差异明显,推测有断层存在,可能为一逆掩断层.  4.节 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     图2-2-6 平顶山中的大型节理  四、构造应力分析  巢北地区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了巢北褶皱和一些断层。燕山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皱向南西倾伏,凤凰山背斜南部转折端向东偏转,平顶山向斜内部产生了次级褶皱,并形成了众多的横向正断层和马鞍山断层等。 印支运动为NW—SE向挤压,应力由NW向SE推挤,使平顶山向斜两翼发生倒转,此应力来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运动。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早期为近SN向拉张,晚期为近SN向挤压,分别来源于郯庐断裂在侏罗/cehuashu/
纪的左旋平移和白垩纪右旋平移。  泥灰岩,CaO含量达31.51—54.1%,矿层分布稳定,总厚约60米。  2. 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区粘土层较多,分布广可,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五通组粘土岩矿层稳定、质量较好,产出九层,厚度变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岩厚6.72米,另一层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岩厚3.56米。一般厚1—3米,矿石主要由高岭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铁矿等。耐火度摄食度,可素指数13—17,按成分和工艺性能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 铁矿  以沉积铁矿为主,跌加有热液型。赋存层位有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其中炬嶂山铁矿具一定规模,产于俞府大村向斜东南翼五通组。矿层厚0.8—1.2米,沿地层走向延伸1500米。顶板为粘土岩,中—低矿石品位。较富的铁矿石中可见受构造控制的赤铁矿脉。  4. 磷矿  区内磷矿有三处: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为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底部,赋存于砂泥质硅质岩建造中。矿体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8—1.8米。矿石类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结核状磷块岩。因规模小,一般为民采,无工业价值。  5. 煤矿  区内及外围含煤岩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系栖霞组、上二叠系龙潭组及下侏罗统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矿产于龙潭组下段。煤层呈扁豆状,平均厚0.5米,局部达7.5,顶底板均为炭质页岩。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二、旅游地理资源  实习区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东北,市区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谓“孤城三面水,落日万重山”。山山水水、胜地美景,旅游景点多。     图2-2-13 麒麟山南望巢湖  巢湖秋月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湖三百里,四望豁/jiaoxuegongzuozongjie/
江天”有湖天第一胜地之美称。  王乔仙洞位于实习区维尼纶厂西侧、紫薇山下,为石灰岩溶洞,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狮想麒麟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  汤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汤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名半汤;或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温泉产于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半汤复背斜中,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水温56—59摄食度,昼夜出水三千多吨,属硫酸钙镁型水质,展布面积约125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多所疗养院。  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长1500米。洞体宏伟,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因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陡立,而沿岩层层面发育紫薇洞。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     图2-2-14 泊山洞/dangyuanxindetihui/
风光  盐度加大。  三、 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  中三叠世以后,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3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积压构造应力场。  进入侏罗纪,在近东/shixibaogao/
实习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下侏罗统磨山组。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实习去西侧,实习区范围内无该地层。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在本区早期表现NWW—SSW向拉张。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SN向积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平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  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目前实习区内以发现岩浆岩体四处。  新生代喜山构造期,本区抬升,遭受剥蚀,并有溶洞发育过程。  实测地质剖面工作为时4天。  2.地质地形图  此项任务重点和难点在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观测点的布置与标定和地层界线的连接。  (1)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穿越法、追索法和全面踏勘法。  穿越法指观测路线横穿岩层走向和主要构造方向。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以最短的路线,观测到最多的地质内容,能比较有效的查明沿线的全部新老地层及垂直走向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和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如果按照一定的间距画线,连续、系统地在区内往返穿越,就能较全面的了解全区的地层、构造、煤层、以及其他有用的矿层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少,省时间。但其缺陷是:两条路线之间的地段,未能直接观测。因此,在两条路线之间添绘的地质界线,有时就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在露头零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地质界线很难连续;有些构造、小型岩浆侵入体有可能被遗漏;地层的厚度、岩性和岩相在沿走向方向的变化,也不能作较深入的了解。 与穿越法相比追索法和全面踏勘法在布置较精细、较复杂的地层时较常用。追索法是沿着各种地质界线进行走向追索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追索地质界线、标志层、煤层及其他有用矿产露头、断层线、褶曲轴线等等。它可以弥补穿越法的一些缺点,能够比较精细地划定地质界限,查明标志层、煤层和其他有用矿层的厚度变化,比较深入地研究岩性岩相的变化情况。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常把追索法和穿越法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可以提高添图的质量和精度。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花的时间多。而全面踏勘法没有严格的路线要求,根据需要可以随意穿梭或追索。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工作复杂的地区;圈定岩浆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界线、第四纪覆盖层和基岩的界线;填绘第四纪地质图,等等。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或进行工作复查时,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精度很高。但工作量大,时间花的多。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地层的出露与地形情况,综合运用三种方法,力求精度高,而使工作量减小。  (2)观测点的布置  根据比例尺的大小,观测点密度为250米一点。此外,观测点应布置在地层界线、标志层、煤层和其他有用矿层露头线、断层线褶曲轴迹、岩浆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界线,以及其他有重要意义的露头点等。在这些位置上定的观测点,通常叫做基本观测点。他们是为了在勾绘地质草图时,能够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  (3)观测点的标定  在野外必须随时把观测点标定到地质草图上,具体方法有三种:概略法标定、半仪器法标定和全仪器标定。  概略标定法不用任何仪器。而是将观测点的实际位置,直接与地形、地物进行对照,确定在地图上的位置。这种方法误差大,仅适用于在添小比例尺地质图时使用。  而半仪器标定是找出实地和地形图上2-3个相应的明显地物点,用罗盘测出观测点位置在地物点的什么方位根据两线的焦点或所组成的三角形确定观测点位置。  /tuanzhibugongzuojihua/
全仪器标定是用高精密仪器(GPS和经纬仪),将观测点标定在地形图上。  实习中观测点的标定方法以半仪器法标定为主,参考概略法标定和全仪器标定。  (4)地层界线的连接  根据野外观测点的标定,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如“V”形法则连线,并标明地层符号与产状。 地质地形图的绘制工作为时5天。各组分区进行观测,最后进行核对,判断地层界线的准确性。  三.最终成果总结阶段  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提交地质填图的最终成果,包括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各地质图件如构  造纲要图、图/deyugongzuozongjie/
切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的绘制。  毛不存;更有甚至在山间私建危章炼油厂,下面/gerengongzuojihua/
油污随地泼倒,已经覆盖了大片的山地,上面黑烟滚滚,向山林及城区肆意蔓延。现在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利益去获得经济上的效益,这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身,这一切都应该引起当地 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二十多天的实习,我们有辛苦,也有快乐,有紧张,也有轻松。条件的艰苦曾令我们怨声载道,但也让我们留下了许多欢快的回忆。同学之间的感情益加深厚了,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师生不仅在一起谈论学习,也可以在一起谈笑风声。  这二十多天的实习,令我在艰苦中成长了,令我在学习之中成长了,令我在交际之中成长了,现在回想,甚是怀念。  
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show/277412.html
好文大家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石的形成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