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

当前位置: >
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育儿知识  更新时间:    编辑:tpzj
& & &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劳动和人,人和劳动,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由此可见,劳动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劳动于他成长的意义与价值更是非凡的。
& & & &孩子劳动好处多
& & & &现在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集父母的宠爱于一身,父母会因为心疼孩子或者担心耽误孩子时间而尽量不让孩子劳动。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456名青少年多年追踪调查发现,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丰富。另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也显示,那些能在家里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孩子,比不从事家务劳动的孩子成绩也相对优秀。由此可见,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究竟,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有哪些益处呢?
& & & &首先,培养孩子为自己服务的劳动能力,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意识。父母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开始对他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很多幼儿老师反映,有些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其原因是在家中,父母都是把饭嚼碎喂给孩子,所以孩子还没有学会自己咀嚼。由此看来,过度的溺爱孩子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害而无利的。只有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当他们走出父母羽翼的保护时,才能从容地面对独立的生活。
& & & &其次,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劳动能力,能够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以及责任感。在完成自己的事情之余,积极的帮助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是拥有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责任心本身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人格。
& & & &另外,劳动还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幼儿期间进行一些劳动锻炼,可以促进孩子肌肉及组织的发育;劳动需要手脑的协调并用,在孩子动手完成劳动的时候,能够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所以,劳动使孩子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也会促进他的智力发展。此外,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让孩子在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学会珍惜。
& & &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呢?
& & & &引起孩子的劳动兴趣,可寓游戏于其中
& & &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热爱劳动。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则是游戏,并且他们总是从游戏中获得快乐。所以有人说,&儿童是游戏的化身、游戏的精灵、游戏的天才!游戏是儿童自由生命之依靠,儿童本真存在的确证。&因此,家长们可以寓教于乐,将劳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劳动、明白劳动的意义。
& & & &在婴儿后期游戏出现,而到了幼儿时期就出现了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就是孩子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反映现实生活。孩子出于好奇会模仿大人日常的样子来玩&过家家&。在这期间,孩子可能不明白这些行为的实际意义,只是对这些劳动充满期望,想自己尝试一下。那么,父母在这个阶段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做,帮助孩子克服其中的困难,解释这些劳动的意义。父母可以采用角色游戏来训练孩子整理衣服、叠被子、清洁卫生等等。此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时,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孩子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教会孩子如何热爱劳动,如何热爱生活。比如,每天都整理桌椅、用抹布擦桌子,并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与此同时,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 & & &孩子除了在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因此老师们要重视在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在这里不仅能够训练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也能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劳动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比如在&娃娃家&,让孩子帮助娃娃梳头、穿衣服、叠衣服、收拾玩具、整理床铺等等,以此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将孩子们进行分组,各组分别进行各自的任务。例如让孩子们共同培育一个植物,每天为它浇水,细心的照顾,一段时间后看哪一组的植物生长得好。或是大家一起合作打扫教室、整理玩具,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了教室整洁而努力。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幼儿期是责任心产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这种劳动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能够产生长久的影响。
& & & &对孩子的劳动要及时肯定与鼓励
& & & &此外,对于孩子的劳动行为,无论作为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给予及时和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这样的鼓励可以正面强化孩子的劳动行为,久而久之便可以让孩子爱上劳动。当孩子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之后,父母或老师要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行为。但是,掌握给予孩子鼓励的&度&是很重要的。家长们可以给予孩子拥抱、亲吻或是赞许的眼神等等,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另外,最重要的应该是教育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还可以磨炼意志、促进发展。父母不可以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例如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惩罚他们做清扫等。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并且误认为劳动是辛苦、枯燥乏味的体力活。
& & & &良好的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养成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无论在家还是幼儿园,都要长时间反复地巩固和强化才能够形成。只有父母和老师耐心地指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能够促进他们养成好习惯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而努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育儿知识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人体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用双手劳动,对身体综合协调灵活性,大脑智力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力都有极大的益处。热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心理健康,心灵手巧,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但在很多家庭里,普遍存在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教孩子基本劳动技能,也不赋予孩子劳动任务的现象。孩子看惯了父母每天承担一切,认为这就是大人的事,和自己无关。凡不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当其懒惰成性以后,生活态度消极,好逸恶劳,内心冷漠,甚至连最起码的学习都喊累。所以,家长如果想让孩子有好成绩,学业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和体验,使其真正理解劳动的好处,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学校集体劳动,从劳动中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好孩子都爱劳动
  家长可结合好孩子参考标准,和孩子一起来学习与劳动有关的部分。要给孩子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劳动?不妨告诉孩子,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体力劳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干活儿(做事),脑力劳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动脑筋学习和思考(想事)。二是为什么好孩子都爱劳动?因为好孩子知道爱劳动是美德,愿意劳动的好孩子会得到人尊重和喜爱,每天不会只想着吃,只想着玩儿,绝不会做好吃懒坐的寄生虫。爱劳动的好孩子常常是用行动体现爱爸爸、爱妈妈、爱自己的家。
  事例43:妈妈教五岁儿子洗袜子,学会后,孩子坐在小凳子上有模有样地用搓衣板搓洗,妈妈看到孩子可爱状,马上拍下劳动场景组照,并于当天晚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里,立刻引来好多网友的围观和评论。第二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对儿子说:“宝贝,昨天晚上你洗袜子的事还记得吗?”“妈妈,我记得呢。”“妈妈把你劳动干活的场景拍下来传到网上,你猜发生了什么事?”“妈妈,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当然是好事了,到家后,妈妈给你读读那些评论留言,想不想听?”“妈妈,我想听,我们快点回吧。”到家后,孩子急不可待地让妈妈打开电脑读网上评论。第一条评论:“哇,五岁就能洗袜子了,多能干的好孩子啊,我太喜欢你了,可爱的小朋友。”第二条评论:“五岁的小男孩就会洗袜子了,真的很能干,爸爸妈妈培养的很好!我也要让我家大妞向小弟弟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第三条评论:“好样的!好孩子就是要从小劳动。”第四条评论:“因为快乐而做事情,因为做事情而获得快乐。小帅哥,相信你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好孩子!”妈妈边读边看儿子的表情,只见儿子听的是那么认真,他非常享受这些评论带给他的快乐。在儿子的要求下,妈妈把所有的评论都读完了。
  分析:孩子劳动的场景,得到很多人的关注,无疑会让孩子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从他人的评论中,孩子能获得很多信息,知道人人都喜爱和欣赏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甜头,以后更愿意主动参与劳动。
  二、给孩子分配适当的家务劳动
  当孩子初步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时,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手把手搞好教学示范,力争参与一项,学会一项。为了增强孩子责任意识,有必要制定家务分工轮流排班表,让孩子把承担家务劳动当成自然而然的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参与家务劳动,才能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理解和体谅父母每天操持家务的辛苦。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会为其长大成人后组建家庭产生深远的影响,到那时,孩子会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拥有稳定的婚姻,幸福的家庭。
  事例44:周日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主题之一是下周家务排班。妈妈首先发言,总结本周家务完成情况,妈妈讲:“感谢大家这一周的辛苦付出,本周我负责监督和检查任务,每一个人都能按着分工安排认真去做好,我特别感动。尤其是女儿,和你同龄的孩子除了学习,还大都只知道玩耍,极少参与家务劳动呢,而你却远远超越了他们,我和爸爸都非常欣慰,能谈谈你这周的感受吗?”“感觉爽极了,在干家务的过程中,我发现特别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对得起这一日三餐。”“哟,小妮子,文绉绉的,这哪像九岁孩子说出的话,你是从哪学来的?”“老爸以前说过,他说最能体现自己在家庭地位和价值的事,就是尽可能多干点家务,帮助大人分担啊。”听女儿这么说,爸爸和妈妈都鼓掌以示激励。轮到爸爸发言时,他说:“看到大家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每个人都为家庭做出贡献,我自然也要把份内事做好,但有时受应酬的影响,有些家务不能及时完成,你们娘俩替我干了,我特别感激你们,下周我事较少,我要做点补偿性劳动,帮你们做一些,如何?”“老爸,我的你就别还了,我能理解你,女儿帮爸爸做事,这是很正常的啊,再说你每天工作也挺辛苦的。”“好女儿,爸爸听你这么说,我都快泪奔喽,我是最最幸福的爸爸,谢谢您。”“老爸,别客气嘛,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会议继续进行,温馨的氛围一直持续到结束。
  分析:感恩于每个人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这是幸福家庭的主旋律。平时大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能极好地融洽家庭成员间亲密关系。上述事例中,妈妈对女儿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参与家务的自豪与成就。爸爸对女儿的感激,让女儿更愿意自觉去帮助大人做事。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心灵是饱满的,阳光的,始终充满正能量。(未完待续)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家庭教育专家,致力于传播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广大家庭构建...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一、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一项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以上几点就是我们的总结出来的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技巧。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