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步骤和教学目标spss一致性检验步骤,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

《“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学习体会--浮尘月桂的blog
载入中。。。
《“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学习体会
10:42:00 | By: 浮尘月桂 ]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怎样准确把握学习者的现状,如何从课程标准以及学习起点两个角度分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能获得预期学习结果的系列学习活动。
今天听了威海市教研中心张涛主任执讲的“教学目标评价一致性”学术报告。在《阿长与山海经》、《人类的起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例析中受益匪浅。
一、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在于明了教学起点。把握好教学起点,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中分析出教学目标。
2.帮助学生养成学科独特的视角,运用学科的特有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要贯穿在学习学习过程始终的。
二、重视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在评价主体上多元化。这个多元化的主体既包括了外部的评价者,也更强调被评价对象的参与;同时,还强调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参与,注重评价信息的多元性,重视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着眼点上,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性的评价。更加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对评价结果的反思,是基于目标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今后的教学中去践行“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篇一: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很多环节,涉及到诸多要素,其中目标、学生、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问题一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什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核心 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目的的设计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看到备课题材时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你接下来设计的师生的活动、教学的流程,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及其应用,都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又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问题二: ? 备课目标的要求是什么? 普通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行为与创新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导向以策略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行为和情感变化反映出来,学习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分析学习者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对学习的外部环境与刺激及其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学情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三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策划、教学媒体材料设计与开发等,均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在教学设计视野中,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设计要以反馈评价为调控 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教学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到那里去”。它通过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对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的信息,以使教学更加趋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是为了便于深入地分析、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教学设计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产生1+1?2的整体效应。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许多涉及的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问题三 ? 教学流程有哪几个大的环节组成? 1、课前准备 2、导入 3、主题探究
新授 4、练习
强化巩固 注意评价 5、总结拓展
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个“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使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 3、从学生是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导入的方法。 1、由问题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章节教学之始,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2、由科学故事导入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4、由学生身边实例导入 5、由社会热点导入 6、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三、主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坏之分别,我们不能固定一种进行“主题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主题探究”环节的优劣。
(一)、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巧妙的设置结合点 一堂课,无论讲授什么内容,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遇到以下几对基本矛盾。 1、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接受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主题探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接受间接知识,进而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的重要性。亲历才能使一个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获得知识的艰辛,才能实现立体收获,既收获知识,有享受了过程教育,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愉悦。 2、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同样没有教学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产生消极;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无序、低效。 3、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强调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的调动。 上述矛盾几乎充斥着每一节课。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提倡探究学习,就 否认讲授学习,即便是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也不能在承认讲授作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拒绝探究的方法,即便是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过犹不及”,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就在于一定条件下确定好矛盾双方的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准,课堂教学就能和谐进行,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二)、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指标 按照新课程的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客体。因为教师的引导地位和成人优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是不成问题的。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过度参与会抑制、排挤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传统教学定势还十分牢固的今天,在知识考试垄断评价世界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 四、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例如,英文字母,古诗词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3、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来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来巩固,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这些方法与简单的复习相比较,是一种跟为积极的巩固,这个要求学生在巩固中前进! 五、总结拓展 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学生带着问好来,带着句好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堂是我们曾经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一)、课堂总结的意义 1、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信息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总结拓展的方法 1、画龙点睛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或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置疑法 老在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3、求异法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4、衔接法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 5、启迪法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篇二:浅谈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浅谈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有各法,贵在得法。也许我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但当我们学会了观察与聆听之后,我们也许还能够得到更好的可供参照的经验,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技法,也会促成我们对教学做出更多的思考。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 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在《标准》中,教学设计被定义为: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 二、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教学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三、 教学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现,需要按照既定的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因此,可以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即对学习需要、 学校内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一、 学校需要分析 学校需要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所应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环节。 二、 学习内容分析 对学校内容进行分析就是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哥知识点的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操作过程揭示出来。 三、 学习者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四、 学习环境分析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能够流行。 五、 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目标编写需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情感。在目标编制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考虑这三个维度。 六、 设计教学策略 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后,还需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这些内容,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巧妙的运用教学策略,确定是教师授导为主,还是学习者探究为主。 七、 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 选择和利用好教学媒体或资源首先要分析所选用教学媒体能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不是考虑媒体的先进性。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媒体的选择要实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最优化。 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因为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 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教学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再次教学媒体的选用要适合教育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 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最后教学媒体的选用要符合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 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同样的教学媒体不同的人使用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教学媒体看作是优化教学的唯一手段。 八、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学习效果不应仅仅看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但又要避免滑向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另一类极端。目前运用学习档案袋来支持学习评价的方式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教学设计就是把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求方案并作出决策。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的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样具体撰写呢? 一、教学内容:()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称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 二、课型:(课的类型)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常见类型有: (1)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2)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3)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 (4)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 (5)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三、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要注意将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唯一性。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准确、书写清晰。 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节的名称类同。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往往是本节名称 所含内容的个人解释性的语言。每个人对同一节课节的名称解释语言不尽相同。 五、教学难点: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 六、教学方法: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交流 法、互动法等。在教案中可以写出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七、教学工具:例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八、板书设计:
板书必须有“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中的内容摘要等内容。 九、评价与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填写。的一般步骤篇三: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分析教学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教师分析 5、教学策略的分析 6、教学评价的设计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可以用辩论法,也可用图表对比呈现观点;洋务企业可用图表法;洋务企业的特点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评价可用讨论法)(3)教具的设计 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30―35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 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 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 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二、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点? 1、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 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有利于合作学习; 4、有利于自主体验; 5、有利于全员参加; 6、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内容:这里应写明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可测的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是一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会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学会。 四、教法:即教师如何“教”。不同的教师,“教法”是不同的,但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教师如何的“教”,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学法: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六、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 (三)体验发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四)拓展延伸: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 八、板书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地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概括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九、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客观公正的教学反思不仅能矫正教学行为,还能提高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学情分析都包含哪些方面? 1.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2.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里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分析课堂效果。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 5.分析课后效果。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光的反射”一节课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它既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本节课我们重点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生分析:前面学生已经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法:由于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归纳法。 教学方式: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致性 教学 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