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同学不要沉迷网络填志愿时,现实一些,选择将来好就业的短文

多图预警!&br&&br&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br&&br&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平之战也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战役,只是杀战俘最多的战役。&br&&br&本文将通过图文和数据,尽可能还原先秦时代的本来面貌,用定量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手段,来分辨官方历史数据的虚实,在后勤生产、后勤物流、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统计口径五个方面,给出一个&b&可信服的合理性解释&/b&。&br&&br&&b&内容大纲&/b&&br&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五、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br&后记&br&&br&&br&&b&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br&很多人把古代的军事后勤简化为民夫运输粮草、辎重,其实这只是军事物流,是狭义的后勤。&br&&br&完整的后勤系统包括军事物资的采购、生产、调配和运输等。而且因为很多&b&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的&/b&,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到了战争爆发时,就必须额外动员百姓大批量生产。&br&&br&下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兵马俑的部分复原图&br&&img src=&/7f4a0e6edd87d732860ec_b.jpg& data-rawwidth=&1637& data-rawheight=&9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7& data-original=&/7f4a0e6edd87d732860ec_r.jpg&&&br&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争所需要的军事物资不是只有粮食和草料,还需要:&br&武器:例如弓、箭、弩机、短剑、戈、矛、盾……&br&&img src=&/eca1b623a392d37efcf1507_b.jpg& data-rawwidth=&1614&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4& data-original=&/eca1b623a392d37efcf1507_r.jpg&&&br&军服:例如皮甲、铠甲、袍、鞋、帽、各种保暖衣物……&br&&img src=&/6f3458dadec466d831f0_b.jpg& data-rawwidth=&2025&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5& data-original=&/6f3458dadec466d831f0_r.jpg&&&br&另外还有兵马俑里看不见,但战场上必须的:&br&军事物资:营帐、马具、麻绳、麻袋、漆器、舟、车、战车、攻城机械……&br&各种工具:斧头、铲子、木锯、凿子、量尺……&br&工程修建:桥、路、大量军营设施和防御设施……&br&等等……&br&&br&&br&&b&军事物资的生产过程&/b&&br&这里以武器中损耗最大的弓箭为例,为了简化,不说弓,只说箭。下图是兵马俑出土的秦箭。&br&&img src=&/2bb604ab86787baa6bea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bb604ab86787baa6bea0_r.jpg&&箭簇需要青铜,剑身是木材、箭尾是羽毛。&br&&br&&img src=&/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r.jpg&&图片来自《博物》杂志&br&&br&&p&箭的生产过程:&br&&/p&&ol&&li&青铜需要铜和锡,这两种矿藏不伴生,相隔百里甚至千里,需要分别运输、采购。&br&&/li&&li&山西中条山出产铜,可以在矿坑边上进行精选和冶炼,制成铜锭运输。&/li&&li&锡则需要大量从千里之外采购,通过与楚国贸易从江南进口锡锭。&/li&&li&青铜的冶炼需要木炭,而生产木炭则需要另外一套生产体系。&br&&/li&&li&青铜融化按比例加入锡,混合均匀浇入事先批量造好铸造模具里。&/li&&li&秦国的武器是高度标准化的,规格要求非常严格。&/li&&li&批量铸造的箭头并不能马上用,需要继续磨制精加工。&/li&&li&箭身不是普通树枝可以替代,而是曲直、材质、大小、轻重都要严格符合规格。&/li&&li&注意箭身最后的凹槽和羽毛的插槽,这都需要木材深加工。&br&&/li&&li&箭尾的羽毛也是需要挑选和标准化剪裁,不能有瑕疵。&/li&&/ol&&p&&br&很多青铜器还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不符合标准会制罪。&br&《吕氏春秋o孟冬》&br&&/p&&blockquote&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blockquote&&br&这些后勤人员的主体大部分是老百姓,被迫停止农业生产,专注于满足战争的需要。&br&除了上面说的后勤生产,他们的后勤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br&&ul&&li&粮食、草料的收集、加工和运输&/li&&li&武器的制造和装配&br&&/li&&li&木材的砍伐、加工和运输、木炭的烧制、矿石的开采和冶炼&/li&&li&布匹的纺织和染色、衣物的剪裁和缝制&/li&&li&车辆的制造和修理、军用牲畜的饲养&/li&&li&舟桥的修建、道路的维护、营地的修建&/li&&li&伤病的医护&/li&&li&……&br&&/li&&/ul&&br&&br&&b&先秦时代的后勤生产和运输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b&&br&现代工业存在生产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是得益于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前期投资的设备成本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中,所以生产的越多新产品分摊的成本越少。理想情况下会出现下面的情况:&br&&img src=&/c28b19bbd04fb2b843e584b409c85731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大公司的规模比小公司大,所以平均成本更低。&br&&br&为了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秦国已经有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武器生产效率远高于单人作业,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极限。在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秦时代,要想&b&增加产量只能靠增加人手的方式&/b&。&br&&br&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满足战时猛增的生产需求,只能靠征调百姓、增加人手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而人的成本主要是消耗的粮食,这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人数增加,每人消耗的粮食就会减少。所以&b&武器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而是出现等比例的增长。&/b&&br&&br&后勤运输成本也同样如此。现代运输因为有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每公里分摊的交通工具成本会下降。但是先秦时代的陆地交通是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战时猛增的运输需求,也只能靠增加民夫的数量来增加,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r&&br&尽管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车辆,但因为路况极差,车辆损耗严重,导致寿命很短。&br&《孙子兵法o军争篇》&br&&blockquote&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破车罢马,……丘牛大车,十去其六。&br&&/blockquote&出师远征,即使&b&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更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br&&br&在古代,&b&真正能出现规模效应的是水上运输&/b&,关于水运会在后面后勤运输部分中介绍。&br&&br&&br&&b&小结&/b&&br&综上来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后勤人员来满足。&br&随着战时需求的急剧增加,后勤生产和运输人员的数量会成比例的急剧增加。&br&&br&&br&&br&&b&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br&&br&&b&出师和&/b&&b&常备军的&/b&&b&后勤模式&/b&&b&完全不同&/b&&br&有人说,战国时各国实行军民一体的政策,可以战时为军、平时为民,这样不就解决军队粮草的供应问题了吗?&br&&br&其实这种模式只适合防守的军队。只有那些基本不移动,或近距离、小范围移动的部队才适用。&br&例如戍边军队、地方常备军、守城守关的军队,这些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大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成本。不过武器等军用物资他们是没法自力更生的,还是需要靠后勤运输来解决。例如明朝后期向全国征收辽饷,那时的辽东军队就拥有大量屯田,大部分粮食可以靠自耕解决,但还是需要举国支持。&br&&br&一个国家拥有50万军队,不代表这个国家能&b&远距离投放&/b&50万军队。因为远距离作战都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的支持,后勤运输至少要包括&br&&ul&&li&兵力的投放&br&&/li&&li&物资的运输&/li&&/ul&&br&我们可以把后勤比作自来水网。&br&&ul&&li&在家里,水龙头和现成的自来水网连接,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这是国内常备军的后勤支撑模式,有现成的补给网络,补给成本较低。&br&&/li&&li&在野外,水龙头插在土里是不会获得水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水网。要长期饮水,必须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这也是投放到远方的军队面临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条庞大的后勤补给线。&/li&&/ul&&br&&br&&b&兵力的投放:士兵是否可以自带干粮外出打仗?&/b&&br&我们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作为参考,宋代的运输条件应该比先秦好一些,就作为最优策略吧。&br&&br&注意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计算了兵力投放的粮食消耗,没有计算物资运输部分。&br&&br&沈括曾任管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抵御西夏,任延安知府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数据也很可信。&br&&br&他指出,出兵打仗最关键的是粮草,这是出兵数量和距离都受到粮食消耗的制约。下面的文字比较烧脑,看后面的图片吧。&br&&blockquote&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復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復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blockquote&&br&沈括根据单程和往返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了兵力投放和所需民夫之间的数量关系。&br&&br&&img src=&/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r.jpg&&&br&可以看到,随着民夫的增加,出现了新增天数却在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行进的距离越远,每个里程单位的运输成本会增加,而不是减少。&br&&br&&blockquote&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blockquote&&br&&p&如果要&b&远距离投放10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7万人,就要用30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b&&/p&&br&&br&&b&如果让士兵自己带粮食打仗会怎么样?&/b&&br&宋代单位:1石 = 10斗 = 100升&br&按照上面所说,每人每天吃2升粮食,出兵一年365天,就是7.3石粮食&br&沈括说,一头驴可以背负1石粮食,骆驼可以背负3石。&br&无论如何,人也背负不了7.3石粮食!&br&&br&即使士兵背负0.5石粮食,加上武器等装备行军,走不了几天就会筋疲力尽!更何况这些粮食还不够他吃1个月。&br&&br&&br&&b&物资的运输:粮草对长平战局的决定性影响&/b&&br&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为了支援秦军长期围困赵军,必须增加粮草供应。战场形势多变,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来不及在全国大范围的征兵。既然远水解不了近渴,秦王干脆亲自跑到离长平战场最近的河内郡,给该郡的百姓封爵一级,征调该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去运送粮草。因为就近解决比全国征调更及时、损耗更小。&br&&br&为了应急,秦王居然连全郡封爵的办法都用上了,全郡封爵意味着整个郡所有人,不但将来不需要缴粮纳税,而且终生享受国家俸禄。&br&&br&这也说明到了战争后期,秦国的后勤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尽管秦国的状态非常狼狈,但赵国却更惨,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br&&br&人如果不吃饭,只喝水,只能生存40~50天,高度压力下挺不过30天。&br&没了后勤,被围困的赵军很快陷入绝境,到第46天,饿急了眼的赵军出现自相残杀、吃人肉的恐怖景象。&br&&br&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和后勤补给有直接的联系,&b&后勤粮草才是决定长平之战各方决策的关键&/b&。&br&&br&战场上的军队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勤生命线的支持,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br&&br&&br&&b&后勤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b&&br&早在春秋早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援助晋国几千吨粮食,从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山西翼城。庞大船队的船帆从秦都雍到晋都绛首尾相连,连绵不绝。这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关于大规模航运的记载,史称泛舟之役。&br&&img src=&/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r.jpg&&图片来自《王者天下》漫画&br&&br&《史记o秦本纪》记载&br&&blockquote&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b&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b&。&/blockquote&&br&但秦国在黄河的航运到三门峡就必须中断,因为三门峡让黄河水流突然90度转向,并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阻隔,是极其危险的航道,无法航行大船。下图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的三门峡。&br&&br&&img src=&/cb448e87fd7b6ed30d267_b.jpg& data-rawwidth=&4805& data-rawheight=&2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5& data-original=&/cb448e87fd7b6ed30d267_r.jpg&&&img src=&/bb29b185e_b.jpg& data-rawwidth=&2574& data-rawheight=&2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74& data-original=&/bb29b185e_r.jpg&&后来人们在三门峡的东侧开凿了元新河(娘娘河),才可以通漕运。图片来自《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隊报告之一》&br&&br&不过在长江上就没有这个限制了,虽然三峡也很危险,但比三门峡好多了。&br&&br&公元前280年,秦国发动对楚国的黔中之战,司马错从甘肃临洮进入四川,再征调巴、蜀两地10万军队,乘坐万艘大船,装载了三个月的粮食,顺长江而下,进攻楚国。&br&&br&《战国策o楚策一》记载&br&&blockquote&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b&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b&,下水而浮,&b&一日行三百余里&/b&;里数虽多,&b&不费马汗之劳&/b&,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blockquote&&br&1935 年在河南省汲县的山彪镇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鉴。&br&&img src=&/eb979d101b533d11172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b979d101b533d1117299_r.jpg&&&br&文物上錾刻水陆攻战图的纹饰,其中就有一种双层战船。船的下层是水手划船,船的上层则载着士兵,两艘战船在进行激烈的交战。&br&&br&&img src=&/22eb1b9b7c_b.jp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1&&&br&&br&下图是根据纹饰复原的战船模型&br&&img src=&/ff1aa51e76c5f93a89091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ff1aa51e76c5f93a89091_r.jpg&&&br&这说明在战国时,制造双层船已经不是问题,船的动力不仅可以靠水流和风帆,也可以靠水手划桨来驱动,这样的话实现逆流而上也不再是问题。&br&&br&根据前面后勤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运输成本要降低,必须依靠大型交通运输工具,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损耗太大很快报废。而水上的船舶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水运能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出现运输成本降低的规模经济效应。&br&&br&水运大幅度降低了运粮的损耗,其承载能力不仅远超人力和畜力,而且顺流直下速度极快,日行三百余里,10天可行三千里,所以水运才是古代世界最佳的运输方式,现在应该能明白京杭大运河和水师在古代的战略价值了吧?&br&&br&&br&&b&小结&/b&&br&通过对后勤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后勤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br&如果不幸陷入长期僵持,后勤带给整个国家的负担是极其繁重的。&br&一旦被敌人切断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br&&br&接下来再对先秦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先秦时代真实的军队数量应该是多少?&br&&br&&br&&br&&b&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br&&br&&b&年龄金字塔&/b&&br&人口金字塔可以反应出人口中最根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br&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br&&img src=&/7ccde6b4045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7ccde6b4045_r.jpg&&&br&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又称作扩张型、静止型和收缩型)。&br&&br&这个人口规律是所有时代都通用的规律,古代和近代的区别是古代死亡率更高,因为医疗水平太差,儿童夭折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所以在图形上会更加的扁平。&br&&br&先秦诸国都采取积极的人口扩张政策,特别是人少地多的秦国,更是鼓励各国移民到本国开疆拓土,所以先秦诸国的人口都属于扩张型的人口结构。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b&30%以上&/b&,考虑到古代儿童夭折率,这个比例也已经低估。&br&&br&一国人口50%是女性,15%是男童,加起来不能参战的比例在65%;包括15、16岁的少年在内的成年男性在总人口的比例只有不到35%,再考虑到战国时代连战征战,成年男性的比例会降到30%左右。&br&再把老、病、残等不能出力的人去掉,成年男性的人数将在20%~30%之间。&br&这样得到的人口结构如下图所示。&br&&br&&img src=&/e2f8746ddb16922d81ebafc46aea215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我们假设秦国有500人口,则&b&成年男性的数量在100万~150万之间&/b&。&br&有人可能会说,100万~150万挺多的吗!&br&别着急还没有分析完。&br&&br&&br&&b&参与政府行政的人员数量&/b&&br&秦国的行政区划等级为郡、县、乡、亭、里、什伍。&br&&img src=&/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r.jpg&&考虑到秦国的地多人少,上面这些数据比例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所以下面的数据我们尽量都按照折半处理。&br&&br&战国后期,秦始皇即位时就有14个郡,每郡下辖15到30个县不等。&br&尽量往少算,就算10个郡,每郡20个县,每县5个乡,每乡5个亭,每亭5个里,每里5个什伍&br&&br&各级行政单位数量为:&br&10个郡&br&10×20=200个县&br&200×5=1000个乡&br&0个亭&br&00个里&br&2000个什伍&br&&br&&p&《汉书o百官公卿表》记载,汉平帝时的人口普查数据如下:&br&&/p&&blockquote&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blockquote&这是全国的数量,与上面计算的秦国乡、亭数量相比,分别是6.6:1和5.9:1的关系,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br&&br&如果每家5人,根据理想的每个什伍管10户(50)人计算,则秦国总人口是625万人。&br&如果折半处理,每个什伍管5户25人,总秦国人口则是312万人。&br&这两个数据都接近秦国人口数量级范围,是比较合理的。&br&&br&下面估算每个级别行政单位人员的数量。&br&&br&各级行政,每郡需100人,每县需20人,每乡需5人,每亭需3人,每里需2人,每什伍1人。&br&10个郡:10×100人=1000人&br&200个县:200×20人=4000人&br&1000个乡:1000×5人=5000人&br&5000个亭:5000×3人=15000人&br&25000个里:25000×2人=50000人&br&125000个什伍:人=125000人&br&行政人员合计为&b&20万人&/b&。&br&&br&综上,地方行政人员累加起来共20万人,占成年男子数量的&b&13%~20%,&/b&再加上中央官员和不服役的贵族,再加上我们低估的数据,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人的比例应该在&b&15%~25%&/b&之间,这些人都是不会被送上前线打仗的。&br&&br&&br&&b&成年男子的分工和比例&/b&&br&在前面的后勤物流中,根据宋代的《梦溪笔谈》,古代通过陆路给1个士兵运送粮食,需要3个民夫来运输,所以战争期间民夫的数量是庞大的。&br&&br&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把成年男子分为以下4种&br&&ol&&li&军队&br&&/li&&li&政府行政人员&br&&/li&&li&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li&&li&运输民夫和工程民夫&/li&&/ol&官吏是国家机器的后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br&军队是国家机器的前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军需物流和工程修建。&br&&br&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显示军队在成年男性的比例大约是25%,即使这样,按照士兵和民夫的1:3比例,如果士兵是25%,那民夫就可以占到剩余的75%,已经把官吏、军需生产和农业生产人员的配额全用光了,要知道政府行政人员的15%~25%是无法忽略的。&br&&br&&br&所以这里我们暂时把军队和民夫按照1:1的关系呈现。&br&&br&&img src=&/75a079fc9ff6aec6befb0d_b.jpg& data-rawwidth=&307&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br&按照前面所说,成年男性在100~150万,这时的军队数量就在&b&25万~46万之间,占总人口比例为5%~9%&/b&,这已经是非常高估了,因为这里的民夫的数量和军队相同。&br&&br&有人说,军队25万好像有点少,46万还是可以接受的!&br&继续往下看,还没有分析完呢!&br&&br&&br&&b&最后看军队的兵力部署&/b&&br&我们还是以秦国为例,下图是战国当时的形势。&br&&img src=&/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r.jpg&&注意秦国边界上的长城和接壤的楚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驻守军队,如果撤回,很可能会后院起火,被别人围秦救赵。&br&&br&所以军队的兵力至少分为4部分:&br&&ul&&li&出师到东方前线作战的军队。&br&&/li&&li&保卫都城咸阳周边的常备部队,防止大臣、贵族趁机谋反。&/li&&li&保卫地方城镇、关隘的常备军队,例如在蜀郡需要提防古蜀国旧势力趁机复国叛乱。&/li&&li&戍边的常备部队,例如提防东南方的楚国、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羌人趁机收复失地。&/li&&/ul&有人说,地方官吏不是有很多下属,不可以提防叛乱吗?&br&这些官吏的力量都很分散,平时镇压一盘散沙的老百姓还可以,真遇上有组织的武装叛军是毫无战斗力的。&br&&br&军队的兵力按照下图分配为四块,看右边放大的三角。&br&&br&&img src=&/1c55a36e03eb9a32875bab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1c55a36e03eb9a32875bab_r.jpg&&虽然常备军也需要后勤民夫来运输补充物资,但相比移动的军队要少很多。这就可以把常备军的民夫全用到出师的士兵上。之前我们的士兵:民夫是1:1关系,把常备军的民夫用到出师上,士兵:民夫就接近1:3的合理比例了。但这样做的同时,没有民夫支持,常备军也没有多少可以开赴战场了。&br&&br&《孙子兵法o作战篇》指出,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军粮不运送三次。&br&&blockquote&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blockquote&&br&正是因为第一次征兵已经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民夫,所以如果再次征兵、征粮会比第一次更难,军队战斗力更差。&br&&br&所以,能够出师到前线打仗的军队只有军队总数的1/4,大约在5万~12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如果体现到整体人口结构上,就是金字塔的黄色塔尖。&br&&img src=&/154bcbb1bc94fd2b37c6d094eb9019f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综上所述,最多可以出师到东方前线的军队人数&b&占总人口的1%~2.4%,&/b&加上占&b&5%~9%&/b&的运输和工程民夫,全体出动人数6%~11.4%。&br&&br&现代的学者对秦国人口的估算在300万~500万之间。&br&如果人口是500万,则能出师5万~12万,出动人数30万~57万。&br&如果人口是300万,则能出师3万~7万,出动人数18万~34万。&br&&br&所以长平之战的40万人不全是军队,而是士兵和民夫的总和,&b&实际军队在3万~12万之间&/b&。&br&&br&&br&&b&小结&/b&&br&&b&人口结构&/b&&br&&b&以上是以秦国的人口结构为主线,结合社会分工和行政体制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一。&/b&&br&&br&下面再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二。&br&&br&&br&&br&&b&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br&&br&&b&先秦的土地制度如何?&/b&&br&先秦时代主要有井田制和授田制两种土地制度。&br&&br&但不论哪种制度,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个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确认和保护。“亩”的繁体字是“畝”,注意“久”字旁,其实就是指百姓可以长期拥有的私田。&br&&br&但是政府提供土地权保护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获得回报,回报内容就是从土地粮食产出中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税赋。井田制和授田制的不同就在于获得回报的方式上。&br&&br&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征税手段。政府分配私田给百姓使用,附加条件是必须也帮政府的公田种些粮食,作为给政府的税赋回报。&br&&br&《春秋o谷梁传》中记载&br&&blockquote&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br&&/blockquote&公田就是政府的田,8块私田围绕着1块公田,内部边界形成一个井字,所以叫井田。&br&&img src=&/e6d84f05dabb56b966986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br&&blockquote&六尺为步,步百为亩,&b&亩百为夫&/b&,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br&……&br&今&b&一夫挟五口&/b&,治田百亩。&/blockquote&步在古代即是长度,也是面积单位,1亩的面积是100步,&b&100&/b&&b&亩被称为1夫,“夫”是土地单位。&/b&因为一般会给一个家庭分配给100亩土地,家庭的户主就是一个成人男子。&br&&br&同样的,《孟子o万章下》也记载&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b&一夫百亩&/b&,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br&但是井田制也有其问题,就是人们种植公田的积极性不高,交税的动力不大。虽然井田制给百姓的负担不重,但是政府收到的税收太少。政府解决民间纠纷需要官吏、抵御盗匪和外敌侵略需要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些都做不好。到了战国时代,更是有实力才能生存,所以各国就基本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br&&br&商鞅学习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经验,抛弃了井田制,采用授田制。&br&政府同样分配给百姓土地并保护土地权,但收税的不再通过公田收粮,而是给你下达每年的耕作任务,不管这块地你种还是不种,每年都必须按照土地面积向政府缴纳税收。另外,农民除了交粮,还要交&b&刍稿税&/b&,刍为牧草,稿为禾杆,是喂养牲畜的草饲料。如果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就会按照秦律制罪。&br&《秦律o田律》&br&&blockquote&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不论垦殖与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blockquote&&br&&b&井田制就是政府把百姓当成合伙人&/b&,政府把土地当作股份分给百姓,期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奈何大家都忙私活,对公事不上心。&br&&b&授田制改为政府把百姓看成合同工&/b&,上级给你制作工作目标,到时间必须交工,否则严惩不贷。&br&&br&虽然授田制并没有提高生产力,但是通过设定沉重的任务量,逼着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在整体上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r&&br&&br&&b&为什么秦国把小亩变大亩?&/b&&br&商鞅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增大了亩的面积,把原来面积100步的小亩,改变成面积240步的大亩,这是为了什么?&br&&img src=&/6ab0a753fec1_b.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9&&&br&&br&再对比一下秦国和鲁国的粮食产量&br&《吕氏春秋o上农》记载了战国后期的秦国亩产&br&&blockquote&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blockquote&&br&《孟子·万章下》也记载了同时代的鲁国亩产&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吕不韦时代的秦国已经普及了大亩,同时期孟子的鲁国使用的是小亩,面积相差2.4倍,但是供养的人数却基本相同。&br&&br&&br&&b&为什么秦国每亩的面积更大,产量却不增加?&/b&&br&这要说到土地、作物和降水量的关系。&br&&br&很多人认为战国时代引入了铁器农具和耕牛,使土地亩产提高。&br&&br&其实真正能提高土地亩产的是灌溉,而不是农业工具。因为工具再好也只是增加了开垦这一个环节的效率。如果作物在未来几个月的生长期里,没有稳定的水源来灌溉,把有限的水分摊到更大面积的土地里,产量反而可能会下降。&br&&br&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足够的水源,不仅可以提高亩产量,还可以耕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高亩产。先秦土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其实就是根据灌溉条件好坏来区分的。上田的亩产可以达到下田的2倍。&br&&br&&b&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b&&br&根据《秦律o仓律》记载,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br&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荅(小豆)和菽(大豆)&br&&img src=&/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r.jpg&&《秦律o仓律》&br&&blockquote&“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荅亩大半斗,菽亩半斗”。&/blockquote&麻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不是粮食作物。&br&&br&&br&作物和灌溉条件&br&&ul&&li&秦国作物以粟、麦为主,因为粟不需要太多的灌溉,适合秦岭以北的旱地。&br&&/li&&li&如果有一定的灌溉条件,粟、麦的产量会大幅提高,但秦国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郑国渠,战国大部分时间里灌溉条件不好。&br&&/li&&li&水稻产量最高,但只适合秦岭以南的降水充沛的地区,例如巴蜀、汉中。在商鞅变法时这些地方还不是秦国的领土。&/li&&/ul&&img src=&/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b.jp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r.jpg&&降水越充沛,可以种植水稻等亩产更高的作物,单位亩产才能大幅提高。&br&&br&但是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不如中原和江南充沛,也没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大部分是旱地。如果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养分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变成产量极低的贫田。&br&&br&这种土地退化的问题,必须通过轮耕的方式来解决。&br&&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授田时,上田面积100亩,中田面积200亩,下田面积300亩。上田不用轮耕,中田要种1年休1年,下田要种1年休2年。&br&&blockquote&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blockquote&下田给的多,是因为如果只给一家人100亩地,第二年就没有可以轮耕的空间了。秦国的大亩面积是小亩的2.4倍,&b&说明秦国的土地质量普遍处于中下的水平&/b&。&br&&br&虽然秦国大亩的面积变大了,但以先秦时代的生产力,一家人在20多天的春耕期里,能耕种的面积是固定的,一个男性最多种30小亩,一家最多种100小亩地。再加上必须要轮耕,让其他土地得到休养,耕种面积也还不能超过100小亩,所以秦国的亩产和鲁国的亩产是接近的。&br&&br&&br&&b&粮食消耗数量&/b&&br&战国初期的魏国宰相李悝指出:&br&一个典型的五口标准家庭,能耕种100亩,1年收成150石,交税1/10共15石,&b&每人每月消耗1.5石&/b&,一年90石,年终剩余45石。拿出30石交换成钱,用于衣物、祭祀等的必要开支,基本所剩无几,如果不幸遇到病丧更是入不敷出。&br&&br&5口人耕种100亩,年产150石,上交政府十一税15石,&b&每人一年吃18石粮食,&/b&能剩余45石。&br&&br&&br&&b&先秦时代士兵和后勤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br&&/b&《孙子兵法o用间篇》指出:&br&&blockquote&“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blockquote&&br&这是先秦孙武所列的数据,注意最后是七十万家,而不是七十万人。&br&&br&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曾帮助吴国击败强大的楚国和越国,军事经验丰富,不会纸上谈兵、信口开河,所以这个比例是可信的。&br&&br&《孙子兵法》指出,一旦出兵打仗,7个家庭要停止农业生产,来回奔波,为1个士兵运送军需物资和粮草。&br&&br&&br&&b&先秦时代的一家有多少人?&/b&&br&先秦时代标准家庭的1家是5口人,标准家庭是个平均概念,不是说一家只有1个儿子。有的家庭全是男孩,有的家庭全是女孩,有的家庭还没有生孩子,有的家庭已经生了4、5个孩子。整体平均下来每家有子、女2人。夫、妻、子、女,加上儿童、老人,大约5人。&br&&br&根据孙武所提的1兵:7家的比例,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在1:21到1:35之间。&br&在井田制时代,受到生产力较低的限制,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是1:35。&br&在授田制时代,假设生产力已经提高,不需要这么多人,我们按照1:20的比例的计算。&br&&br&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10万军队要动员200万以上的后勤人员,这些人要停止一切农事,进行后勤生产和运输的保障工作。&br&&br&要注意的是,这200多万停止生产粮食、专注做&b&后勤的非战斗人员,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b&。&br&&br&&br&&b&士兵和后勤人员的粮食供应&/b&&br&按照李悝所说每人1年消耗18石粮食,约等于和平时期5口之家一年上交的15石的十一税。&br&和平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1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假设战争时代的征收40%战争特别税,税赋是和平时代的4倍,每家征收60石,可以养活4个士兵。&br&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4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按照上面修正后的孙武兵民比例:&br&出师1年,1个士兵+20人后勤,共21人,所需粮食为:&br&平时:20户人家(100人)上交的十一税300石,需要2000多亩耕地供应。&br&战时:5户人家(25人)上交的战时税收300石,需要500多亩耕地供应。&br&&br&以此类推&br&1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2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200多万户共&b&1000多万人生产&/b&,需要耕地&b&2亿多亩&/b&!&br&战时:50万多户共25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5000万亩。&br&&br&4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8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800多万户共&b&4000多万人&/b&&b&生产&/b&,需要耕地&b&8亿多亩(达到了清代的耕地总数)!&/b&&br&战时:200万多户共100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1亿亩。&br&&br&根据现代估计,战国时代总人口2000万~4000万,即使按照最多的人口计算,40万军队出师一年,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b&战国诸国所有人口1年生产的粮食!&/b&&br&&img src=&/df578dd4ba_b.jpg& data-rawwidth=&965&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5& data-original=&/df578dd4ba_r.jpg&&中国人口规模变动趋势,数据来源:葛剑雄,《中国人口史》&br&&br&所以,出师到战争前线的40万军队都是士兵,这个假设已经被证伪,是不可能的。&br&&br&&b&如果这40万不都是士兵,而是加上后勤百姓的总和,结果会如何呢?&/b&&br&用40万除以20,就会得出2万兵力的规模,按照这个数量级计算就很合理了。&br&&br&2万士兵,需要4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40多万户&b&共200多万人生产&/b&&b&,&/b&需要耕地4000多万亩!&br&&br&根据现代对秦国人口300万到500万的估计,200万人数量已经是很接近秦国人口总数了。&br&&br&即使按照战时40%的税率征粮,从粮食上也&b&最多只能供应8万士兵&/b&。&br&&br&根据以上计算,在军队数量是40万、还是2万之间,更合理的数量是后者,也就是40万人不全是士兵,而是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实际参战军队在2万~8万的数量级上。&br&&br&&br&&b&小结&/b&&br&以上是&b&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这就是证据之二。&/b&&br&&br&通过人口结构、粮食生产的分析,从两条完全独立的数据和分析方向,计算出数量级相同的结果。&br&按照人口结构估算是&b&3万~12万之间&/b&,按照粮食生产估算是&b&2万~8万之间&/b&,这是可以&b&相互印证&/b&的证据。&br&&br&&br&&br&&b&五、&/b&&b&为什么&/b&&b&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br&&br&&b&夸大兵力是&/b&&b&兵不厌诈、&/b&&b&虚张声势的心理战。&/b&&br&《孙子兵法》的《谋攻篇》指出:&br&&blockquote&“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lockquote&&br&心理战虽然不是上策伐谋中的最高境界,但也是伐谋的一种。&br&&br&夸大出兵人数和敌人的死亡人数可以极大的震慑敌方,国内舆论的压力促使敌人屈服谈判,用最小的风险和代价来获得自己最大收益。&br&&br&在《三国志o魏书o国渊传》就记载,曾经存在把战绩扩大十倍的现象,一方面是为了邀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震慑。汉末将领国渊没有虚报,曹操非常高兴。&blockquote&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br&……破贼文书,&b&旧以一为十&/b&。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b&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blockquote&&br&&b&为什么&/b&&b&伐兵是下策?攻城是下下策?&/b&&br&从上面的估算可想而知,一旦出兵就是耗资巨大,攻城更是旷日持久的烧钱、烧粮、烧物资的无底洞。&b&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出兵绝对是下策和下下策&/b&。&br&&br&再厉害的名将和军队也要向粮草低头。&br&长平之战持续了3年,到了后期,赵王的压力是极大的,临阵换帅、急于出战也是赵国支撑不下去的表现。&br&&br&其实秦国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否则白起也不会坑杀投降的赵兵,他以为这样能减轻秦国的国内后勤压力,说服秦王下决心马上攻赵,一句灭掉赵国。&br&&br&没想到秦王实在拿不出更多粮草,也支撑不了更长的补给线,只能被迫放弃,眼睁睁的错失了灭赵的良机。&br&&br&&br&&b&为什么到明清就不太夸张出兵人数了?&/b&&br&夸张兵力是中国历史早期的军事策略,那时候资讯和经验匮乏。但到了明清时代,距离先秦时代已经过去了2000年,这期间夸大兵力的招数也被用了成千上万次了,明清时代的军官知道不要轻易相信敌方宣传,有办法去分辨真假。&br&&br&就像现在的李克强指数,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可以反应出真实的经济增长量。尽管官方经济数据大量造假,但因为数据渠道众多,政府不能全部垄断,总能找到很难造假的数据。&br&&br&同样在明清时代,获得数据的渠道也比先秦时代更快、更多,只要注意收集官方和民间文献,例如邸报,就可以通过历年的耕地、税收、人口和驻兵数据,来估算出对方最大的动员能力。&br&&br&明清时代的兵力虽然还可以夸张,例如加入了大量的辅兵数量,但已经不像先秦那样,把兵力当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了。&br&&br&写明清史书的人也可以通过大量官方和民间的文献来核实和修正数据,所以极度夸张兵力的现象就大量减少了。&br&&br&&br&&br&&br&&b&结论&/b&&br&&br&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粮食生产两条独立线索,以下的结论可以得到相互印证。&br&&ol&&li&先秦时代所说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只是&b&数万&/b&军队规模的战役。&br&&/li&&li&这几十万人的主体是大量从事后勤运输和保障的&b&民夫&/b&。&br&&/li&&li&先秦时代的军队和古代世界任何国家的军队一样,在&b&规模数量级&/b&上没有特殊之处。&/li&&li&长平之战的确是屠杀俘虏最多的战役,也是倾国之战,但&b&不是&/b&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战役。&/li&&li&先秦夸大出兵数量是为了对敌人实施&b&心理战&/b&,但到了明清就不再奏效了。&/li&&/ol&数据是混合物,统计口径在历代都不是统一的,我们分辨清楚就可以了。&br&&br&&br&&br&&b&后记&/b&&br&&br&&b&能分辨历史虚实才能开民智&/b&&br&&br&假设2000年后,我们的子孙出土了新闻联播资料,他们根据这些官方资料,能还原当今社会的原貌吗?如果他们因为看新闻联播,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br&&br&同样,当我们看史书时,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仅仅一个诸侯国的军队就有几十万、甚至百万时,的确有傲视古代世界所有国家的感觉,&b&我们的祖先真的超牛逼!&/b&&br&&br&但热血沸腾过去,冷却下来仔细想想,几十万大军和更多后勤人员的吃饭怎么办?大量军事物资的生产和运输怎么办?以先秦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支撑后世都难以承担的庞大军队,真的可行性吗?&br&&br&有趣的是,我们不会为明清时代的军队数量争吵,反而会为年代更久远、生产更落后的先秦军队数量,争得面红耳赤!&br&&br&我想这和先秦资料匮乏有关,现代人不清楚先秦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加上先秦官方有意无意的扩大统计口径,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难免会幻想出一幅气势磅礴、史诗般的战争画面。但这种资料匮乏同时也为后人分辨数据虚实设置了极大的障碍,难以得出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直观解释,出现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激烈争论局面。&br&&br&再看明清时代,因为官方和民间都有大量的文献可以考证,能够多渠道的相互印证,没给我们留下多少想象空间,争议反而少了。&br&&br&可以理解,本文的结论不仅毁掉了先秦战争的史诗感,更是减弱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很多军事迷来说难以马上接受。&br&&br&但换一个角度想,借助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了先秦的社会面貌,学会了多种数据分析的手段,提高了分辨数据虚实的能力,这种民智的提高可以减少被政治操弄的可能,我认为这些收获比单纯的民族自豪感更有价值。&br&&br&&br&&br&&b&关于本文的精简版和详细版&/b&&br&&br&到目前为止,你看到的只是精简版。因为原答案论证过程过于详细,影响了阅读体验。&br&所以我把原文拆成了系列文章,重新起名为《先秦战争的数十万军队是怎么来的?》,放到了我的知乎专栏&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张英锋说&/a&。&br&&br&要阅读详细版,请访问下面的专栏文章链接。&br&&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一)后勤生产篇&/a&: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二)后勤运输篇&/a&: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三)人口结构篇&/a&: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四)农业生产篇&/a&: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都在&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里。
多图预警!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 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
----更新----写在前面-----&br&&br&1.这事是真的。真事我都写不好,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更加没有想法去编假的事。&br& 2.我建议先了解:&原生家庭和环境对塑造人的影响&相关方面的知识再来评判这事跟读书有没有关系。&br&3.本答案的读书不是所谓的在学校上课。而是真正读了点书,思考了点什么东西,达到反观自我,改变一点东西。有些人知晓这件事不应该做是因为他的环境和实践,而有些人靠书籍。两个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相互理解。&br&&br&-------------原答案-----------&br&&br&暑假回家目视一幕。&br&大二在读的表弟对同行的小妹妹(远房亲戚的孩子,一起出去吃完宵夜回去的路上)嘲笑着说:&你妈妈不要你了。&&br&小妹妹才4岁左右,听了后沉默着没有出声,孤孤单单的。&br&我惊呆了,拉着小妹妹,问弟弟怎么能这么说呢?&br&表弟说无聊,开开玩笑嘛。&br&我告诉他这样做不对。然后讲解了一番。他哼哼唧唧地不太在乎。&br&我威胁他:如果你以后敢对我孩子这样,我定不让你再见他。&br&&br&然后然后!接下来才是重点!&br&刚教育完表弟,遇见了表弟的妈妈(以下用A代表)。A正和自己的几个同学一起聊天。&br&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跟A打招呼,A就笑着说:“***(跟我们一起回家的小妹妹的名字),你妈妈不要你了。”&br&一大堆人,A,表弟,A的各位旧时同学,都在笑。&br&表弟最是狂笑不已,对A说:刚才我这么说,才被姐姐教育完。&br&然后又转头对我说:看吧,大家都这样。&br&&br&惊!还好读了点书,不然,以后我孩子估计也只能被这样逗,也许还被逗哭。也许大家还会说,这个孩子不大方,逗不起。&br&&br&------------------&br&&strong&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向来是不讲道理的。我们做地某些事说的某些话,有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为何。就像表弟很顺然的承袭了他妈妈的观点和做法。理所应当,不问缘由,奉为真理。像进入了潜意识,让人无从下手。&br&而我认为通过读书可以达到反观自我,发现思维层面的限制,甚至可以触及潜意识,进而改变。&/strong&&br&&br&比如,在这个例子里,农村长大的我。从小就看到非常多这样逗小孩的人,还有各种,比如:/你爸爸妈妈要分开了,你要跟着谁?/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只能选一个。/然后大家看着小孩纠结的哭闹的表情大笑。&br&那个环境里,我真心真心,一点也没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习以为常。何其悲哀啊=_=&br&&br&&br&--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件,怎么处理?--&br&我在上诉例子中做得不好,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98a2bfed8cfcbfbc8ff39a5&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98a2bfed8cfcbfbc8ff39a5& data-hash=&98a2bfed8cfcbfbc8ff39a5& data-title=&@透明透明&&@透明透明&/a& 在评论里提出来了,我惭愧。我想了一下,认为首先是要抚慰孩子的情绪。蹲下来,和他平视,告诉他,妈妈在这里,然后抱抱他,让他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保持一致的、稳定的、合作的、敏感的、易接近性的养育方式,这样和孩子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br&这个时候亲朋可能能够意识到,自己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虽然他可能觉得你小题大做,管他呢,还是得说。然后,然后,大家觉得怎么回击亲朋?经验不足。我到时候把大家认为好的贴在这里。
----更新----写在前面----- 1.这事是真的。真事我都写不好,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更加没有想法去编假的事。 2.我建议先了解:"原生家庭和环境对塑造人的影响"相关方面的知识再来评判这事跟读书有没有关系。 3.本答案的读书不是所谓的在学校上课。而是真正读了…
&p&哪怕读说明书都能轻松提升抓娃娃机的能力,收获无数崇拜的小星星~~~&/p&&br&&p&去年“花千骨”热播后,“糖宝”迅速成为娃娃机的大热门,女朋友对抓糖宝的执念让我抓狂,更抓狂的是,20多个币也没能抓出来(只抓了只小鹿还不喜欢……),太伤自尊了,习惯有问题就找“TED”,有一篇《抓娃娃机大揭秘》,就是从说明书中破解娃娃机的核心秘密:&/p&&br&&p&玩娃娃机都有这样的经历,爪子弱弱的抓起奖品又掉落下来,看起来好像机器不够给力的样子,这是真的,因为&b&娃娃机成功概率是预先设置的&/b&&b&,商家只需要简单的输入游戏币的面值,被抓物品的价格和预期的利润即可&/b&,如输入游戏币1元,娃娃5元,利润100%,机器就会将爪子设置成每10次才可能抓起一次,其他9次爪子的力量根本不够,而且成功的时机还出现在随机的范围里,这样玩家就不好预测时间点,这都是坑啊!!&/p&&br&&p&商家将娃娃机描述成“技能起重机”,操纵杆给咱们精准、技巧、控制的感觉,夹不起来是你技不如人,打个比喻,给你根细线提10斤东西,就算你从小鲜肉练成魔鬼肌肉男,有用吗?绳子扛不住啊!!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当游戏规则制定者将细绳换成粗绳时,能准确用绳子套住重物,这才是需要锻炼的能力!&/p&&br&&p&以上是TED讲座内容,如果到此为止,读书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多了一个不明觉厉的谈资,关键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这才是读书真正的作用和意义。具体到抓娃娃机而言,我将理论与统计策略结合:&/p&&br&&p&&b&1、观察抓取的间隔次数。&/b&前两天又玩了一次,我观察了下间隔的次数,分别是13,9,21,14,12,鉴于21离散度太高,肯定是中间某次没被把握住,剔除这个数字,平均而言,大约是每12个币左右,爪子才变得有力。&/p&&br&&p&&b&2、择机出手。&/b&大约8-9次没有被抓取后,可以果断出手,如果5-6个币还没抓到,很可能因为技术原因没把握住机会,立马停手等待,一旦抓住后也立马停手,根据上次的战况,我花了10个币,抓了3个,感觉个人技术如果再提高点,肯定还能有所斩获。&/p&&br&&p&我比较喜欢“阳谋”、“大势所趋”、“无为”之类的词语,抓娃娃机用上统计策略,哪怕是新手想抓不到都难,所以,读书学习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破除迷雾,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成功就是一种必然,这就是我对读书的理解。&/p&&br&&p&为什么读书,在很多人看来,除了个人兴趣,那肯定是“知识就是财富”,但知识真的是财富吗?那我们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岂不是学历越高越土豪,但现实是搞导弹的干不过卖茶叶蛋的,为什么?因为&b&知识只是潜在的财富,能够被组织起来的知识才是财富,&/b&&b&能够消化吸收并能指导实践的知识才是财富!&/b&&br&&/p&&br&&p&但通常我们是如何读书的?走马观花的读,漫不经心的忘而已!说到这里,忍不住显摆下读过的好书及收获,附图为证,我的口号是&b&“不分享鸡汤,只生产干货”!&/b&&/p&&img src=&/30dfb77d04e69f4a7cc0ee_b.pn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30dfb77d04e69f4a7cc0ee_r.png&&&p&&b&1、为追求卓越、提高学习效率&/b&,翻译并整理学习领域的经典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畅销书《异类》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等观点,就是以该论文为原型的,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大幅提高自己的能力? - 高太爷的回答&/a&&br&&/p&&br&&p&&b&2、为戒掉小说、游戏,探索上瘾的心理干预,&/b&阅读了大量的上瘾理论及思维干预机制,成功的戒除小说和游戏,并发现了上瘾背后人性的闪光点,发自内心的自我接纳,开启了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转变!&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633856#comment-& class=&internal&&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 高太爷的回答&/a&&br&&/p&&br&&p&&b&3、为解决日常生活中意志力冲突问题&/b&,将近半年多时间吃透斯坦福大学教授Kelly Mcgonigal的自控力理论(理论实践相互印证),整理出系统的学习笔记,不仅指导日常实践,在知乎上有关“意志力”的答题更是信手拈来,有兴趣可阅读深度长文:&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 高太爷的回答&/a&&/p&&br&&p&&b&4、&/b&&b&为解决家人期望与个人理想冲突&/b&,查阅了大量的人本心理学和存在心理学的书籍,尤以马斯洛的人本哲学给我极大鼓舞,让我做出离开体制发展的决定,目前在澳门有一份尚可的工作,且在职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我的心路旅程可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怎样才能判断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从事相关工作? - 高太爷的回答&/a&&/p&&br&&p&&b&5、&/b&&b&为解决鼻炎和前列腺炎的困扰&/b&(咳咳,家有男人可收藏),啃读多本心理暗示方面的中英文书籍,尤其以《Neuro-Hypnosis》和《AutoSuggestion My Method》给我最多收获,并将我成功经历及读书笔记在知乎上分享:&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鼻炎能根治吗? - 高太爷的回答&/a&&br&&/p&&br&&p&&b&6、&/b&&b&为解决女朋友频繁做梦影响睡眠问题&/b&,啃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英文参照阅读),期间无数笔记和个人日记,并整理成专栏文章,在“解梦”子话题下小有名气,有兴趣可阅读:&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评价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和周公解梦? - 高太爷的回答&/a&。&br&&/p&&br&&p&其他学习笔记很多,为和谐性生活研究性学方面名作且大有收获;为提升潜能研究心理暗示力和神经科学;为成就人生赢家钻研《思考致富》的秘诀;为提高婚姻质量,研读“婚姻心理学”方面的名作,等等诸如此类的。&/p&&br&&p&漫无目的读书,最多只是高逼格的娱乐罢了,于我而言:&b&就是要&/b&&b&专注某个问题或&/b&&b&某个领域&/b&&b&,追求目标,追求成长,追求卓越,读书的价值会在晚一点的时间取得回报,这不是鸡汤,相信我!&/b&&/p&&br&&p&——————————&/p&&p&关注「高太爷」,回复“刻意练习”、“自控力”自动获取相应笔记。&p&&a href=&///?target=http%3A///r/LzmJkRrEr0fQrV7y92w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LzmJkRr&/span&&span class=&invisible&&Er0fQrV7y92w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p&
哪怕读说明书都能轻松提升抓娃娃机的能力,收获无数崇拜的小星星~~~ 去年“花千骨”热播后,“糖宝”迅速成为娃娃机的大热门,女朋友对抓糖宝的执念让我抓狂,更抓狂的是,20多个币也没能抓出来(只抓了只小鹿还不喜欢……),太伤自尊了,习惯有问题就找“…
&p&大学,无数天之骄子在这里绽放异彩,但更多人则从这里走向平庸!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除了专业知识,我尤其渴望学到(按重要顺序):&/p&&p&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p&&p&学会接纳自己,脚踏实地塑造自信心;&/p&&p&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p&&p&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追求卓越;&/p&&p&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技巧和为人处世技巧;&/p&&p&掌握必要的金融及理财知识&/p&&p&以下推荐的书单,并非道听途说,是我长期阅读中自然筛选出来的,认为值得反复阅读并需要仔细做读书笔记的,也是我这几年来最大的精神财富和收获!&/p&&img src=&/9ec93e6ada67a6e5a84c30_b.pn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9ec93e6ada67a6e5a84c30_r.png&&&p&一、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p&&p&《马斯洛人本哲学》:这本书浓缩了人本哲学的精华,完整介绍了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驱使我们不断前行的内部动力,以及如何利用内部需要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也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让我能够跳出公务员体制,真正追求感兴趣的人生:怎样才能判断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从事相关工作? - 高太爷的回答&/p&&p&《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犹太人,二战期间,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集中营中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是本小书,尤其推荐其英文版《Man's Search for Meaning》,读起来令人震撼,也令人鼓舞,非常有深度,绝非鸡汤的浅薄可比。&/p&&p&二、学会接纳自己,脚踏实地塑造自信心&/p&&p&《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由于身体的缺陷早早就体会到“自卑”,但他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对自卑的积极理解,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成就卓越,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明白了“困难即财富”这句话,每个困难中都蕴含着一笔财富,我最担心的不是生活中会遇到困难,而是我配不上这种苦难!&/p&&p&《心理暗示力》:自我暗示之父埃米尔.库埃的作品,深入浅出的说明了自我暗示的机制和方法,尤重点推荐他两本未被翻译的书,《Autosuggestion My Method》及《Self Mastery Through Conscious Autosuggestion》,均短小精悍,大师的著作确实是“真传一句话”。关于心理暗示,有兴趣可参考一个回答:知道后最让你震惊的冷知识是什么? - 高太爷的回答&/p&&p&《认知心理学》:这本虽是心理学的教科书,但较为简单易懂,其中涉及到的思维干预方法确实非常实用,重点推荐!&/p&&p&《人生不设限》:澳大利亚力克.胡哲的畅销书,最初只是随手翻翻,但很快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对人生的乐观、积极和成长的态度,既真实又打动人心,是一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好书。&/p&&p&《人性的弱点》:犹豫了下,还是推荐这本书,虽然有部分鸡汤,但确实是一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好书。&/p&&p&三、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p&&p&《学会提问》:这本书简单易懂,告诉我们如何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问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有哪些,能支撑结论吗”,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培养问题思维,国内的新闻真假难辨,洗脑文到处都是,这本书提供了辨别真伪的可能,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p&&p&《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和上面的算是一个系列不过讲述的更加具体,方法更多更加实用、可操作,对锻炼批判性思维有较大兴趣的童鞋可以深入了解!&/p&&p&四、掌握学习方法&/p&&p&《学习之道》:写这本书的人本身就是天才,更是精通学习之道的老手!作者维茨金曾是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但20多岁后改行研习太极拳,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个人很少听说世界上有人可以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里达到世界的巅峰,而维茨金却做到了!&/p&&p&《&b&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b&》:这篇论文是畅销书《异类》的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一万小时理论”等追求卓越的理论和方法,大约40页左右,行文较为简单,推荐看英文版,我个人出于兴趣对论文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整理: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高太爷的回答&/p&&p&五、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技巧和为人处世技巧&/p&&p&《自控力》: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自控力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指出了普遍存在的自控力陷阱,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失控并不简简单单是意志力薄弱,为保持自控力、提神自信心打开了另一扇窗。学习笔记已上载: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 高太爷的回答&/p&&p&《爱的艺术》: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本书短小精悍,“爱是一种能力”及“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这两个观点确实颠覆了我对爱的看法,也确实提高了现实中的婚姻生活!这本书培养了我“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这个对提高自信非常有用),能够准确把握行为、情绪背后的真实动机,在困境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 高太爷的回答&/p&&p&《影响力》:这是本极畅销的通俗心理学读物,系统讲解了说服术和影响力的心理根源,你如何影响别人?你何以被别人影响说服?这里面的理论和应用让人眼界大开!对想从事营销之类工作的人来讲,这是一本必读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了解说服的艺术,不仅能提高说服的水平,也能谨防上当受骗!&/p&&p&《理解人性》:时间证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和超前!这是大约一百年前的书,但是对人性的探讨极为透彻,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如何改变我们的性格?对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如何准确把握自己,乃至他人的性格?这本书都给出了精辟的回答,实用性也极强,我陆陆续续分析了自己及大约十多个人的性格,非常有用!&/p&&p&六、掌握必要的金融及理财知识&/p&&p&《聪明的投资者》:这是股神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菲特为数不多的荐书之一!这本书区分了投机者和投资者,分析了普通人如何较为简单的期望市场的平均收入,但要试图超越市场平均表现,普通投资者往往得不偿失,尤其当下投机取巧氛围的极浓,这本书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强烈推荐将这本书当做入门读物,正确的、系统的投资理念才能长期的、持久的带来财富!&/p&&p&《有效资产管理》:这本书讲述资产配置问题,对于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人非常有用,通常我们知道,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到底放在几个篮子才能既安全又能保证收益?这本书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p&&p&《思考致富》:这是一本畅销书,虽有点鸡汤,但确实是一本认真思考堂堂正正致富的好书,致富没有捷径但是有通用的方法,书中总结了十三条法则,尤其提到的培养金钱意识非常有趣、有用,另外关于知识的看法,也让我耳目一新:知识不是财富,知识也不是力量,组织知识的能力才是财富和力量!&/p&&p&&b&===10月5日更新===&/b&&/p&&p&&b&如何做笔记?&/b&&/p&&p&拿到一本好书,一般通读一遍,划线做记号,随手写下心得、感悟;然后再回过头来,每个章节精读,并做内容摘抄,如果遇到特别好的书,可用Kindle 购买英文版对照解惑;最后再将摘抄内容、心得整理成系统笔记,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一步很重要,整理的越好,越有条理,则吸收的越多!一定要将读书笔记系统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体系,否则读书就是走马观花的读,漫不经心的忘而已!!!&/p&&br&&p&PS:个人公众号「高太爷」,致力于心理、学习,后台回复“笔记”自动获取笔记合集。&/p&
大学,无数天之骄子在这里绽放异彩,但更多人则从这里走向平庸!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除了专业知识,我尤其渴望学到(按重要顺序):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学会接纳自己,脚踏实地塑造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追求…
题主观察很细,请相信你的眼睛,这&b&不是怀旧情感带来的错觉,而是地质周期在大气中的反映&/b&,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沧桑。觉得火烧云少了,首先当然和城市生活方式、雾霾、楼房密度增加有关,毕竟和小时候相比,大多数成人看落日的次数都少的可以忽略不计,更不要说晚霞了。但即便排除这些因素,的确最近十几年的晚霞颜色比我们的童年要淡的多,&b&不要以为这是玩笑&/b&。&br&&br&考虑到网民的主体年龄,他们所说的“小时候”一般是指80年代—90年代中前期。现在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有一个晚霞的成因明显减弱——空气中大颗粒的尘埃变少了。&br&&br&先看这个新闻:&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yeeyan.org/view/freebright/1007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译言网 | 冰岛火山灰吹不到美国,但会带来美丽的晚霞&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不过,也无迹象表明会有火山灰落到美国。“本星期北美可能会出现一些很美丽的晚霞,但这将是唯一出现的变化。”NOAA全球系统部的预报分部负责人Stan Benjamin表示道。&/blockquote&&br&可见近年冰岛火山中型喷发,对美国的唯一直接影响是晚霞更绚烂。&br&&br&又比如这个新闻:&br&&a href=&///?target=http%3A//www./news/br_news/0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智利火山灰飘至圣州内地染红晚霞&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fda187ddcc63009_b.pn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fda187ddcc63009_r.png&&&br&&blockquote&&p&智利的CALBUCO火山在上星期喷发,火山灰飘入巴西境内,甚至染红了圣保罗州内地的落日。&/p&&p&据专家称,火山灰穿过大陆,于上周末到达圣保罗州内地。&/p&&br&&p&据圣州坎皮纳斯天文观测台的天文学家朱利欧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火山灰改变天空颜色。他表示,在1990年时,菲律宾的PINATUBO火山爆发时,火山灰也曾使天气连续数日改变颜色。他表示无法预测这样的天空还会持续多长时间。&/p&&/blockquote&&br&我读书的时候,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一篇文章:《火烧云》,现在貌似还有&br&&br&&img src=&/64afece1aacf5_b.pn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64afece1aacf5_r.png&&&br&这篇课文后面配着一篇科普性的阅读材料:&br&&br&&blockquote&火烧云 清晨太阳出来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为什么会有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呢?原来,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的太阳光中,红光穿过空气层的本领最大,橙、黄、绿光次之,青、蓝、紫光最差。在日出、日落时,到达地面的光要通过很厚的空气层,&b&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小尘埃或雾状水滴&/b&,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的颜色就会呈现橘红色,使飘浮在大气里的云也染上了红色。因此,朝霞和晚霞的玫瑰色和红色的色彩,都是由于红、橙色的光容易通过含有微粒的大气的缘故。&/blockquote&&br&这样因果就很清楚了,火山灰可以直接制造火烧云,也可以充当水滴凝结核间接制造火烧云。许多重大火山喷发都能影响全球大气的尘埃密度,进而在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内让斜射的阳光显露出更明显的金红色,让晚霞的颜色更壮观。如果出现连续的火山大喷发,就会出现一段特别的晚霞年代,同时伴随着全球的气温降低。(尘埃遮挡了阳光)&br&&br&我们通常说的晚霞,还要包括&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JCva_pcZFpMYFYPnOCJRhP_SBN_9pQYC7y_zU1yZ-HPTYY3zQm5a42va_ImKgRyqSvqBWESL8m3rjkQksaTyQ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晚霞馀晖&i class=&icon-external&&&/i&&/a&,这里百度百科就能解决很多问题:&br&&br&&img src=&/a2c90af26d12d123fea61_b.png& data-rawwidth=&857&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7& data-original=&/a2c90af26d12d123fea61_r.png&&&br&&img src=&/63043debf4b1141bfa66def8_b.png& data-rawwidth=&930& data-rawheight=&9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0& data-original=&/63043debf4b1141bfa66def8_r.png&&&u&有时代感的油画&/u&&br&&br&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个年代的大型火山喷发较多?下面有专业的论文考据:&br&&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q6_KUS-YVDI-sC94T1TSdMIREydFsV7XdnDDfqyh-qsvvUhfPAU6QhfVTOLFuiVWOvQZ08BVOWv3hQXkHGtfr_u3YybTnpmfnallDl-z9M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年强火山喷发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c48dbbd372d7f_b.png& data-rawwidth=&878&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8& data-original=&/c48dbbd372d7f_r.png&&&br&&b&即1981年-1995年火山爆发的确比之后的二十年要密集&/b&,考虑到火山灰的后效,这正好对应大多数网民的童年和少年。童年的晚霞比现在更红,更绚烂,这不是怀旧造成的错觉,而是真实的大气环境变化。上面那篇小学课文《火烧云》,是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一部分。萧红生于1911年,&b&她的童年恰好是上面那篇论文提到的20世纪第一个火山爆发高峰期——年。&/b&80后和萧红在童年分享了类似的超常火烧云景色,又通过小学教材进行了跨时空交流。&br&&br&&img src=&/7de6ea8c8aa1_b.png& data-rawwidth=&1007& data-rawheight=&5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7& data-original=&/7de6ea8c8aa1_r.png&&&br&另一篇基于一线观测资料的气象论文也佐证了这一点:&br&&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KYdga6jdUgpujvdjJ9sNp7zxA0I2elqlavLN6UYf-yfxafghMbpxKciKlkQ719R_WbwbpAmBMnFnk-UlUrJZ1-UC6d4j0ZNw4lPsFMb4rv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青海高原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4b5ce8af72dd7c6f269d66435ef63fbc_b.png& data-rawwidth=&924&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4& data-original=&/4b5ce8af72dd7c6f269d66435ef63fbc_r.png&&&br&1980年的圣海伦火山爆发、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超级爆发都是人类史上数得着的火山爆发,中间还有日本大岛火山、特雷基火山等中型爆发,这些火山灰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塑造了历史。80年代-90年代初,高纬度地区因为高空火山灰而气温下降,农业减产,工业生产成本上升,苏联经济受到巨大冲击。1991年出现的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火山导致80年代的经济减速,农业减产(美国纬度比苏联低的多)。而此后随着火山间歇期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气候变化趋势至今扯皮不清的重要话头。&br&&br&&img src=&/ac7c4daa4bd495c4146c6c_b.pn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ac7c4daa4bd495c4146c6c_r.png&&&u&苏联的朝霞或晚霞,,苏联生于20世纪第一个火山活跃期,亡于第二个。&br&&/u&&br&2014以来,地壳再次进入活跃期,地震和火山频发,晚霞的颜色也因此逐渐重新变深:&br&&br&&a href=&///?target=http%3A//.cn/n//c5914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全球火山活跃喷发 多班飞机停运(高清组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target=http%3A//tv.cn//VIDE1842.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全球火山进入活跃期&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再过十几年,就会有新一代网友上知乎来问:“为什么小时候清冷的落日景象越来越少了?”。让现在这一代知乎网友顿生沧桑之感。但这并不是个简单的情怀问题,严肃科学研究真的会从文艺作品的晚霞颜色中寻找数据:&br&&br&&a href=&///?target=http%3A///newscenter//content_716969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家通过名画研究大气变化&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p&与其他科研项目不同,泽雷弗斯科研小组的灵感竟然来源于世界名画。他们已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季刊中。&/p&&br&&p&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泽雷弗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勃姆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p&&br&他们最终选定了透纳等5位画家的作品做进一步研究,因为这5位画家多幅日落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好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年代相同,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泽雷弗斯相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br&&br&他告诉记者,最初欣赏透纳画作时,研究人员只是感到作品中晚霞的颜色浅深不一。参考作品创作的时间,他们发现晚霞颜色的变化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的年代惊人相似。尤其是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后,相关画作中晚霞的颜色发生显著变化。&br&&br&“之所以着重研究透纳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创作时代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火山爆发,”泽雷弗斯说,“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此后大气冷却效应导致了农作物歉收,全球饥荒。另外两次火山爆发分别为1831年菲律宾巴布延克拉罗火山爆发,以及1835年尼加拉瓜科斯圭纳火山爆发。按照常理,大气粉尘含量越高,晚霞红色越深&b&。这三次火山爆发后,透纳作品中晚霞的颜色突然加深。”&br&&/b&&/blockquote&&br&最后转一个网友的创意:&a href=&///?target=http%3A////CowP663P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来自小野妹子学吐槽&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拍完火烧云&b&倒过来看看&/b&,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br&&img src=&/3fb9cc493be6e9cf0d40ce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fb9cc493be6e9cf0d40cee_r.png&&&/blockquote&&br&&b&竖直的方向感一旦被翻转,杂乱的小城市就成了壮美的云上飞船。你在童年这样看过吗?&/b&&br&&br&相关话题:&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南方干旱北方水灾跟南水北调有关系吗?&/a&——同样和长时段气候变化相关&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果地球上海洋突然被抽空,海底会出现什么情况? &/a&——长时段冰川变化反推地质问题&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史书上「南方瘴气」是什么?现在还有吗? &/a&——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长时段影响&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为流体,为什么海水不会像空气产生热带风暴一样在大洋里产生“热带水暴”? - 马前卒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些书,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 马前卒的回答&/a&
题主观察很细,请相信你的眼睛,这不是怀旧情感带来的错觉,而是地质周期在大气中的反映,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沧桑。觉得火烧云少了,首先当然和城市生活方式、雾霾、楼房密度增加有关,毕竟和小时候相比,大多数成人看落日的次数都少的可以忽略不计,更不要…
老师向你推荐了两个文明社会的剖面,让你学着做一个文明人,尤其是要适应现代文明。&br&&br&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始社会是不变的,文明社会是变化的。&br&&br&听起来这貌似说反了,原始社会的人居无定所,每天饥一顿饱一顿;文明人一日三餐,吃饱了不是种地就是上班。明明是现代人的生活比较稳定才对啊?其实我没说错,因为这个稳定是从略长的时段来说的。一个是代际传承,一个是人生的长时段变化。&br&&br&原始人是&b&没有历史的生物&/b&,他的祖父,他的祖父的祖父,他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和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生活都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就算经历从大禹治水到今天那么久的时间,原始部落最多是提升一点点制作石器、砍削木棒的能力,其他一切照旧。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从口述的历代事迹中发现生活方式的变迁。&br&&br&所以原始人只知道两个时代,一种是遥远过去的神话年代,神灵在那个时代创造天地,始祖在那个时代学会狩猎取火,和神灵达成稳定的契约;另一种就是当下的生活,他和他的祖先、他的子孙过的现实生活,永远不会变。所以原始人不会积攒财富,不会给后代留遗产,只教给他们狩猎技术和祖先留下的神话。&br&&br&另外,原始人年龄短,活到三四十岁不容易,二十八九就算德高望重的老人。所以,他这一生也只有两个时段:童年和成年,十几岁他就要完成这个转折,从懵懂孩童变成勇猛的猎手,或是熟练的采集者。&br&&br&这意味着原始人永远不用去想应该怎么活着,反正生活是不能改变的。他甚至不需要别人专门告诉他应该怎么活着——耳濡目染加上晚上火堆边的闲谈足够把所有信息传到下一代。到了年龄,男人拿起长矛,女人拿起篮子,在狩猎采集中度过一二十年壮年生涯,填饱肚子,做爱,喂孩子,衰老,死亡。&br&&br&关于原始人日常心理的描述,你可以看这个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到夏天就很容易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记忆? - 张林若愚的回答&/a&&br&&br&&blockquote&&p&我们祖先一辈子的生活圈子非常小,基本固定不变,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着深度的接触,彼此熟悉,并且在同一个群体中过完自己短暂的一生。&/p&&p&这意味着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往往在青少年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并且之后很难有机会改变。&/p&&p&他会是一个好的战士还是一个好的猎人?他在异性中受到多大的欢迎?有多少交配机会?他的品性和能力是否值得托付?——这些问题统统都在十几岁时就有了一个&盖棺定论&。&/p&&p&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如果他在18岁时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卢瑟,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卢瑟了。这十几岁的竞争,简直就是一辈子成与败的豪赌。&/p&&p&最终,自然选择的结局是,那些在十几岁时就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而那些没有深度卷入初期竞争的个体,则在漫长的基因选择中渐渐消失了。&/p&&p&&b&“难怪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如此难忘,原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的呀!”&/b&&/p&&/blockquote&&br&文明社会颠覆了这个秩序。有了农业,人类就能生产超出需求的食物,有了食物就能供给各行各业的工匠,制造各种让生活舒适的东西。这些财富可以积累,可以拿来交换,可以用来强占。努力获取更多的财富,可以改变你自己的后半生,更能改变子女的人生。稳定的原始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br&&br&当然,农业社会对原始生活的颠覆是有限的,因为靠肌肉(无论是人还是牛)生产食物的效率还是很低。一般来说精彩的人生,无限的可能只属于少数人和少数家族,大多数人的生活依然保持基本稳定,和祖先、和子孙没什么区别。大多数人看看自己的院子,就知道前几代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听听祖父的教诲,也就知道这辈子该怎么混了。从年龄上说,农民的平均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直到80年代,四十五岁的农民都可以算一个准老人,满脸皱纹,肌肉劳损,牙齿摇动。所以,如果一个人十几岁的时候只会种地浇水,他这一辈子也算有着落了。&br&&br&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最近一二百年。人类用机器取代肌肉,可以让财富增长远远超出人口增长。等到工业社会生产出化肥良种,保证了大多数人不种地也能喂饱整个社会,稳定的生活就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通过学习改变生活方式。就算社会顶层的精彩依旧和我们底层不一样,普通人也第一次获得了定制自己生活的权利。&br&&br&与其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医药又大大延长了我们的寿命,让五六十岁的人比过去四十出头的人还强壮,还有精神。十几岁时我们选择人生,到30岁我们可以再选一次,四五十岁没准还要再谈场恋爱,六七十岁试试创业。这又把定制人生的权利翻了三四倍。如果说自由就意味着幸福,这肯定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年代。&br&&br&但问题在于,我们未必能“自然”地享用这种幸福。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一种变化的世界而定做的生物。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时间筛选了基因,塑造了物种,文明社会区区一万年不会改变我们基因的基本面貌。所以,从“本性”来说,我们习惯一个没有选择的社会,习惯只有一次转折(少年时代)的人生,习惯从父辈那里接受全部的人生经验。如果不经过训练,直接凭着本能闯进现代文明社会,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一片茫然,第二反应是“谁来告诉我该咋活啊?”。许多人摔打一番,找了个位置,多年后往往后悔:“当初我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还有一些人放弃选择,只追求短期的刺激或安宁,这就是现代社会酗酒、吸毒和抑郁症多发的原因。&br&&br&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你必须做到两点:&br&&br&1 在理性上和感性上都相信这是一个变化的社会,必须自己决定未来,谁也帮不了你。&br&2 珍惜这个选择的机会,确信有选择是一种幸福,面对挑战可以让你更幸福&br&&br&理性上相信这两点很容易。但在感情上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十几岁第一次自己填志愿的时候,30岁决定在哪个职业发展的时候,45岁有换一种活法的机会的时候。人往往在感性上会逃避选择,让别人替你做决定,甚至什么都不决定,让运气主导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基因本性在起作用,我们本能地拒绝选择,拒绝相信世界在变,自己也可以变。&br&&br&怎么办呢?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过一次,第二次就会理智多了。但人生不能活两次,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经验去看别人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遍地都是“XXX是什么体验?”的原因。&br&&br&你的老师给你推荐这两本书,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提供“体验”的能力上,远超过最好的知乎答案。因为我们去问体验的时候,不是真的想复制别人的人生,只是想复制他们做出选择时的冷静,想知道他们做出选择后的感受。这两本书,首先讲述了转型期年轻人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人类第一次发现选择权时的反应,其次描写了强者是怎么克服自己的弱点,充分利用选择权达到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不免冒风险碰壁甚至头破血流)。另外,两本书记录了刚刚过去的时代,用细节背景让你感性上认同“世界在变”这个事实。如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学聚会 现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