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东方睡狮原话中国睡狮论的由来,打沙俄写的还是什么时候写的

查看: 30263|回复: 45
拿破仑“中国睡狮论”的历史原貌
曾经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一句关于中国名言,常见的引述是:“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这可能是拿破仑最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之一。那么历史上,拿破仑是否真说的原话如此,还是经流传变了样?又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呢?
当代各种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网文,都有不少关于这段话的考证,也不乏演义版本。其中中文资料中最为翔实可靠的,当属已故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如果从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入手,则可以发现,拿破仑关于中国的相关言论,基本都是出自他的私人医生奥米拉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但原文并无“睡狮”提法,属后人意会。
圣赫勒拿岛是拿破仑被英国等反法同盟国打败后的流放之地,奥米拉是当时给拿破仑指派的爱尔兰医生,后来成为了拿破仑的朋友,并在离岛后整理出版了拿破仑这段岁月的言论,即《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这本书中,记载的拿破仑关于中国的言论主要有三段,都是与奥米拉医生的谈话,分别发生于1817年3月,5月和8月。内容是奥米拉谈论英国当时出使清廷,并在回国途中路过圣赫勒拿岛的阿美士德勋爵。
阿美士德勋爵的访华使团是英国继1792年派遣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在20多年后又一次以促使中国对英开放通商为目的的使团。那么要说清这段历史背景,还要从马戛尔尼使团说起。
(一)马戛尔尼使团
1792年9月,英国政府派遣以马戛尔尼为正使,斯当东为副使,包括百余使团人员,加上水手共达700多人的使团,启程出使中国。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团,出使的名义是祝贺中国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英国打开与中国通商之路。使团带去了当时代表先进技术的前膛步枪,望远镜,天文仪器,钟表,还有一艘英国最强军舰(一等战列舰)的模型。
使团在1793年8月抵达中国,不久就为觐见皇帝的礼仪和清朝官员发生了争执。英国人极为不情愿行中国臣子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马戛尔尼提出如果坚持用清朝的三跪九叩,那就要对英国国王给予同样大礼:要么找同级的清朝官员,在使团对皇帝施礼同时对英王画像施礼;要么向公众宣布,当清朝官员回访时,对英王也要三跪九叩。对这个办法清朝官员自然大为光火,不可能接受。经过一番争论后,总算达成了一个妥协的办法,英使改成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尽管在礼节问题上,英国使团总算保全了体面,但有关通商的实质问题却彻底落空。英使提出的开放少量贸易口岸,设使馆,税务优惠公开,及允许传教等请求被一口回绝。乾隆皇帝的思路很简单:天朝上国,该有的自己都有,用不着和外国贸易。而那些“奇巧”东西,咱也不稀罕。乾隆的敕书道:“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英使团败兴而返,倍受冷遇和被当番臣的屈辱,让一名使团人员发出“进入北京时象乞丐,居住时象囚犯,离开时象小偷”的夸张性感叹。同时,眼尖的英国人也看到了清朝自大下面真正的虚弱,马戛尔尼的游记中提到了中华文明从马可-波罗时代“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有倒退,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当我们在科学艺术大发展时,他们相对欧洲退化成了半蛮荒”,在内政上,“几乎任何一年都不间断地有省份爆发起义”,“政府就是少数鞑靼贵族靠暴政统治着三亿中国人。” 这篇游记的官方版编辑者是使团的副使乔治.斯当东,他十二岁的儿子小斯当东也作为侍童成为使团的一员,这位小斯当东很聪明,在航海和行程中勤学中文,成为了使团中唯一大致通晓中文的人。二十三年后,这位当年的侍童,站在了当年父亲的位置上,成为了下一次英国使团的副使。
(二)蒂津使团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在马戛尔尼使团来访的一年后,荷兰派出一个7人的小型使团入北京朝賀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使团由以萨克.蒂津带领。蒂津当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现印尼)官员,他更早曾任驻日本商务全权代表,觐见过日本江户幕府将军。蒂津使团对礼仪采取的态度是“礼多人不怪”,包括三跪九叩也一律遵从。苦头是难免的,其中包括对乾隆皇帝赠宴的一条三百斤大鲟鱼,也要三跪九叩。接见的所受规格待遇倒也相对比英使团高,但使团也不乏人认为配不上其“付出”。这只是个基本以朝賀为目的的使团,但也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能见到中国皇帝的使团了。
蒂津使团中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德-吉涅。德-吉涅回到法国后,在1808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这时,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命令德-吉涅编撰一部汉-法-拉丁文字典。这部字典耗时5年多完成,基本是以一个世纪前,格莱莫纳编写的汉-拉丁字典为基础。
(三)阿美士德使团
英国在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二十多年后,又一次派出了大型使团。在这两次出使间隔二十多年里,欧洲处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十数年间,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欧洲纵横,几乎战无不胜。英国作为法国的主要敌手,很担心海外的商业重地落入法国之手。为此英国军队两次占据葡萄牙领地澳门,以预防法国的威胁,但和中国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经过多年的战争,拿破仑终于被列强击败。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军事政治生涯的结束,战败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这时的英国在欧洲的影响更加强大,国势日上,对扩大世界范围市场的需求也更强。阿美士德勋爵的使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启程的。使团的主要使命是敦请清政府废除多年用来“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公行制,多开通商口岸,扩大贸易自由等。
使团的正使阿美士德是将门之后,他父亲是威廉.阿美士德中将,一个叔父是海军上将,另一个叔父则是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名将陆军元帅杰夫里.阿美士德男爵。因叔父杰夫里.阿美士德元帅无后,他便成为其的爵位继承人。受叔父影响,他很早就对外交有浓厚兴趣,在拿破仑时代也曾担任过外交使节。他的副使之一就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副使之子,当年使团的小侍童,小斯当东爵士。经过二十多年历练,这位当年侍童已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特别委员会主席,也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使团1816年2月出发,7月到达广州,8月到达天津。如同上次,马上又和清方官员为觐见礼仪问题闹起了争执。清方坚持要求要向当朝皇帝嘉庆帝行三跪九叩大礼,阿美士德只愿意代之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双方僵持不下,使团只得滞留北京城外通州。
这期间,清廷官员继续劝说阿美士德接受三跪九叩。副使小斯当东等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有损英国尊严。阿美士德出发前,英政府曾表示如果有必要可在礼仪方面做些妥协,但阿美士德考虑后,还是决定以荣誉为重。但使命也是要尽力完成,于是阿美士德提出改为单膝下跪低头三次,重复三遍。
清廷官员见抝不过,只好到嘉庆皇帝那里打马虎眼,称洋人“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并已演习叩头多次。嘉庆闻讯打算召见。但使团匆匆连夜赶路进北京,一路风尘,疲惫不堪,载运官服和国书的车辆也没跟上。阿美士德要求休息后再说,不料负责引见的官员自作聪明向嘉庆谎称英使生病,反惹了皇帝龙颜。一怒之下,嘉庆帝下令驱逐使团。虽然后来嘉庆帝搞清了原委,在回程给了使团较高礼遇,也放宽了一些对英商的限制。可因最终使团连皇帝面也没见上,多数要求更是落空,使英国人愤懑不已。
阿美士德使团的回航也很不顺,日自澳门返航。船沉了一次,还遭遇了海盗。6月底才到达拿破仑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不过,消息比人快,3 月份左右,阿美士德的经历和要抵达圣赫勒拿岛的讯息就早已传到了拿破仑耳中。他在阿美士德到达前和离开后,和私人医生爱尔兰人奥米拉就这个事件作了三段精彩的谈话,当然,由于岛上得到的消息不尽全面,评论中部分细节未必尽然,而且作为英国的宿敌,评论中也有拿英国人“开涮”的成分。至于阿美士德到达小岛停留时,拿破仑并未对他本人做深入交谈,可能是不想当面给这位倒霉的使节伤口上撒盐。
(四)拿破仑的三段点评
第一次拿破仑与奥米拉的对话是在阿美士德到达前三个月。
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我告诉皇帝,阿美士德勋爵(最近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臣)过些日子将要到达这里。他说,他认为英国的大臣们没有事先命令他遵从出使国习俗是错误的,要么就干脆不该派他去。我指出,如果阿美士德同意屈从于被要求的礼节,英国人会认为这是对国家的侮辱。如果在这一点上作了让步,中国人也许还不会满足,还可能会要求诸如日本人要求过的,并被荷兰人很丢脸地遵从过的礼节。除此以外,阿美士德勋爵已经同意向中国皇帝行与觐见英国国王相同的礼。拿破仑回答:“这是两回事。一种只是仪式,由国家高层人士对首脑施礼。另一种是一个国家专门用来叫外国人卑躬屈膝的。按我意见,不管一国是怎样的习俗,只要是国家重要官员对首脑的礼节,外国人跟着做就不丢脸。不同国家有不同习俗,在英国,你们在宫廷吻国王的手,这要在法国就会被认为荒谬,谁这么做会成大众笑柄。可法国大使到了英国一样这么施礼,也不觉得有失体面。在英国,要是几百年前,国王要人跪着侍奉,这类礼节现在西班牙还有。在罗马,你吻教皇的脚趾,但这也不是失体面的。一个人到另一个国家,就该入乡随俗。阿美士德勋爵无论施用何种礼节,只要是高级官员对中国皇帝的礼节,就是不失体面的。你说他愿意向中国皇帝行如同见英国国王的礼节,但你们没权力派人到中国告诉他们因为某种礼节英国用,就必须遵从这种礼节。举个假设性的例子,如果英国的习惯不是吻国王的手,而是国王的屁股。是不是也要让中国皇帝脱裤子呢?&
这段话伴随着形象夸张的动作,我不禁捧腹大笑。皇帝也幽默地笑起来。
“如果我”他继续说:“要派使臣去中国,我就命令他先从中国高级官员那里熟悉在皇帝面前的礼仪,如果被要求,就让他服从同样礼节,而不节外生枝。现在,你们因为干了件蠢事,可能失去一个国家的友谊,失去巨大的商业利益。”我说,我们可以用几艘战舰,轻易强迫中国应允更优厚的条件。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些巡洋舰停泊在合适封锁地点,断绝他们的盐供应。拿破仑回答:“和中国那种拥有雄厚资源的庞大帝国进行战争,是许多年里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了。你们开始无疑会获得成功,俘获他们的船只,摧毁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被迫想方设法反抗你们,保卫自己。他们会想到,并且会说:为什么我们要受来自那么远地方人的欺压,让他们为所欲为?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和这个国家一样强。我们必须造船,我们必须在船上装上大炮,我们要有和他们一样的装备。”皇帝继续说:“他们还会,从法国和美国找来工匠和造船师,甚至去伦敦找。他们会建成一支舰队,然后或早或晚,打败你们。”
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 拿破仑病情好转,只是右腮依然肿胀。和他作了关于使臣问题的交谈。“如果,”他说,“给中国最高官员一百万法郎,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因为那个使团不是代表国家的荣誉。它是,也应该是,被更多看作商业事务的,而非直接影响国家。它实际上是英国茶商派到中国的使臣,所以靠收买就能名利双收。另外,当你派使臣和蛮人打交道,你必须取悦他们和依从他们的习惯。他们不会找你。他们既不会派使臣回访你,也不会请求你派任何人。现在,英国可能会损失了巨大商业利益,而且结果也许是和中国发生战争。如果我是个英国人,我会认为鼓动和中国战争的人是国家当前最危险的敌人。你们最终会被打败,也许一场印度的革命也会随之而来。”
日,阿美士德抵达圣赫勒拿岛。一些文章常把拿破仑3月和奥米拉的对话,当成和阿美士德谈话。事实上,拿破仑和阿美士德本人谈的基本属于家常,并未发表实际意见。
日,阿美士德拜会拿破仑。
(引自:停滞的帝国(佩雷菲特)第八十五章-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
阿美士德勋爵单独会见时没有任何别人参加,除了他本人外也没有人介绍过。下面是他说的情况:
“我面前就是这位非凡的人。他上身穿一件绿色礼服,下面是一条白裤子,腿上是丝绸的袜子和带结的鞋子。胳膊下夹着一顶三角帽。胸前佩戴着荣誉军团的勋章。以前我见过有画把他画得有些虚胖;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他有些肥胖,脖子很短;但四肢很匀称,我认为他还能经常进行锻炼。他的目光冷酷敏锐,他说话就活跃起来。谈话主要涉及四个主题:我的经历、中国、在岛上他受到的待遇以及欧洲政治。”
谈到中国时,皇帝没有批评阿美士德的做法:“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关于他自己在岛上的命运,他不愿使我们为难,我已经要就使命的失败向政府作出汇报,如再要我额外带口信就太过分了……接着他让人请埃利斯进来……其余的随从人员很快也进入了大厅……他对每人都说话,包括我的侄儿杰弗。他觉得他脸蛋漂亮(原文为法语),问了问他从中国旅行后带些什么东西回家。
日 阿美士德离岛。
日(译自奥米拉医生回忆): 拿破仑对我们派往中国的使团发表了以下见解。
“据说,你们的使臣马戛尔尼勋爵在1793年曾被迫行了叩头礼,如果不这样他不会受到接见。你们派遣阿美士德的大臣必然已经预见到了礼节上的困难。既然已经预见到,就应该授权他服从当地礼节。而且似乎他个人意见是遵从当地习惯,是受了错误意见的误导才拒绝的。”
“一个有很多人相信的谬误就是:使臣代表君主。但使臣不代表他的君主,实际上他签的协定经批准前没有什么效力。至于使臣在礼仪上的等级,就没有君主把他们当成平级的先例,没有必须回访,没有必须给他们让路,也没有给过相当于外国君主该得的其他待遇。”…….
“马戛尔尼勋爵,或好象是阿美士德勋爵,想用个俄国人也曾试探过的办法。他们建议找一个平级的清朝官员,应该同时想英国国王画像磕头。或者公开宣布中国朝廷如果派使去英国,也必须行叩头礼。中国拒绝了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中国使臣在伦敦被接见,他没权行叩头礼,而是应该向英国国王行如英国的亲王,朝臣,或嘉德骑士的受接见礼节。也就是说英国版的叩头。”……
“你们的使臣让你们损失了数十万英镑。金钱丢掉的同时,换来的可能是中国和你们国家的根本分歧和敌意。所有这些都是荒谬的误解造成的。应该尊重另一个国家的习惯时,你们认为自己的习俗更高等。应该给一个伟大外国君主表示的敬重的礼仪,变成了用你们国家的一套。”……
“你说你们可以用海上武力吓倒他们,借此迫使中国人服从欧洲礼仪。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你们绝对打错了算盘,如果这样你们会促使一个两亿人的国家武装起来,为了自卫去造舰队来对付你们。到最后不幸的结局是,你们国家每个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拒绝叩头是不明智的事。”
英国使团两次出使中国,是两种不同文化,观念和体制的碰撞。拥有海洋霸权的新生代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老大帝国大清,彼此可以说谁看对方都不顺眼。礼节之争只是缩影之一。英国人的理念是“三次下跪,伏地,每次叩头三次”的三跪九叩是对臣子或藩属的,象征皇帝无上权威。作为平等国家应拒绝。拿破仑则以“入乡随俗”,“使臣并非代表国家荣誉”,指出英国人小题大做。事实上,阿美士德最后还是差点在折衷路线下受了接见,因为其他阴差阳错凑一起而触犯了龙颜,才失去觐见机会。不过就算见到了皇帝,由于对贸易交流认识等分歧和差异,谈成功希望也不大。
对英国可能采取武力威胁,拿破仑站在中国一边,颇有预见性地指出这反而会加快中国的觉醒。虽然原文中没有“中国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只是这个觉醒的过程要漫长和复杂曲折得多。
辛苦了,居然一直没有注意到,罪过。
头像被屏蔽
「觉醒的过程要漫长和复杂曲折得多」,中国觉醒的过程需要一百多年,從洋務運動到鄧小平改革開放,中國一直在慢慢觉醒
一个传说居然成为了“历史”被我们传诵至今。
本来后世的一些加工也可理解。
比如“‘不可能’只有在傻瓜的字典里才找得到。”的原文是拿破仑写给勒马鲁瓦将军的信:“您对我说不可能,但是法语里没这个词。”
遗憾的是,不少人比较看重加工上的部分,比如第N版的一个加工说拿破仑最后添了句什么“感谢上帝,让她继续沉睡吧。”就流传相当广。
回复 4# 的帖子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被广为传颂的布雷德利的那句“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的错误的战争”。经过我们的“断章取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更不要说那个西点军校挂雷锋画像的故事了。
真不知道,在我们熟知的事物里,到底还有多少是将“神话传说”变为了历史事实
好文!综合了各种观点之后相当有力。
皇帝对中国本身说不定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可以敌对英国人的一切行为,他都相当感兴趣。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1:16 发表
对英国可能采取武力威胁,拿破仑站在中国一边,颇有预见性地指出这反而会加快中国的觉醒。虽然原文中没有“中国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
这些话是拿破仑流放时说的,条件不同,心态也可能不同.如果在他如日中天时,不知道他是否会站在中国一边.如果有条件,他是否也对中国也虎视耽耽?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不是伙同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吗?
如果到迈入帝国主义,强权国家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查理十世时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就是用的当年拿破仑派人作的计划。指挥入侵那位也是熟人,就是滑铁卢前临阵叛变的布尔蒙。要说那位真打仗倒是也不含糊,最高官至元帅+军事部长。
的确如此,帝国主义的扩张不可避免.要不就不会有八国联军在1900年入侵北京.当时的八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吧.不知道有一个遗漏的强国?
拿破仑的&中国是睡狮&论使他在中国的名声不错.因为他没有小看中国.看到了中国未来潜在的力量.
布尔蒙在皇帝手下时功勋如何?
Powered by“中国睡狮论”的由来
我的图书馆
“中国睡狮论”的由来
“中国睡狮论”的由来
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馆藏&7417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网易新闻中心--联合早报:拿破仑“睡狮论”出自何处?
您目前的位置:-->-->
联合早报:拿破仑“睡狮论”出自何处?
09:10:38 来源:
  拿破仑关于“中国睡狮醒来将会震动世界”的话,早已传闻多年,几乎家喻户晓。很多文人学者拿这句话来做文章,有的借此回顾清廷腐败衰落,为中国百年积弱而不胜历史之痛;有的为这头“睡狮”已经觉醒而欢呼;也有人则把拿破仑的名言看作当今“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对这位已经逝世近两百年的法国皇帝进行口诛笔伐。  
  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拿破仑说过这句话吗?
  不久前,海外的“百家杂谈”网页上有作者表示,他在中国出版的权威著作中根本找不到“睡狮论”的影子,后来才发现此话来自19世纪出使清廷、回国途中在圣海伦岛上会见拿破仑的英国勋爵阿美士德(Lord Amherst)。但作者并未说明来源,却离题万里地把拿破仑批了一通。
  笔者有志于此亦久矣。但手头参考资料有限,很多历史文献原件难以索求,至今不敢妄下断言,不过还是尽力进行了搜索,试图寻求答案。
  遍查资料无结果
  首先打开Google网页查找英文和中文的Sleeping Lion、Sleeping Giant条目,有几千条之多。但英文绝大多数是两个字不连在一起的,与拿破仑的“睡狮”无关。真正有关的,几乎没有英文来源,只有中文来源。
  人民网在日有关巴黎举办“中国文化周”的报道中,提到拿破仑的“睡狮论”,英文引文是:“if China wakes , the sleeping lion will shake the world”。但是,英文中国日报网日提到的同一句话,英文引文却成了“When China awakes it will move the world”。
  阿美士德是英国人,于是我转而向英国的“名句搜索之家”(Phrase Finder Home)查证,发现它在日登载了一位署名EE的读者提问:“我听说拿破仑曾经说过‘当中国醒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发抖’或类似这样的话。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准确来源,是在什么场合说的?”
  那个网站回避了“睡狮”论,只讲“沉睡巨人”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726年出版的童话小说《格利佛游记》。它也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档的日本影片《偷袭珍珠港》(Tora, Tora, Tora)的对白中找到。至于美国的来源,网上指出,1993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任尼逊总统演讲撰稿人威廉·萨菲尔编篡的《新政治辞典》(New Politics Dictionary)一书中,引用了拿破仑对阿美士德讲的话:“中国是个患病的沉睡巨人,但是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震动。”
  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在报道中国大跃进时,在封面刊登了毛泽东的巨幅照片,同时引用拿破仑的话,但人们看不到那句话里有“睡狮”的字样。
  拿破仑是法国皇帝,当然也应该从法国方面的来源找。那最合适的莫过于阿兰·佩雷菲特那本风行世界的名著《停滞的帝国》(Immobile Empire)。他是法国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历任新闻部长、文化部长与教育部长,访问中国很多次,对中国情有独钟,是法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这本书的第85章对阿美士德与拿破仑1817年夏天的会晤与交谈有详细描述和引语。
  从政治或学术方面来说,佩雷菲特都可以说是权威人士。如果拿破仑确实说过“睡狮”的话,佩雷菲特是不会忽视和遗漏的。但在他的著作中,就是找不出那句话。而佩雷菲特在另一本介绍现代中国的专著,书名只是《当中国醒来的时候》,而没有用“睡狮”一词。
  究竟出自谁之口
  今年2月2日的北京《环球时报》刊登一篇文章,专门解释“睡狮论”的来源,曾被中国国内网页广泛转载。但据笔者查考,该文描写拿破仑与阿美士德会见的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内容出自佩雷菲特一书的第85章。作者对“睡狮论”的表述是:“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一头睡眠中的狮子。”因为这三句话没有引号,所以就不能认为是拿破仑的原话。但下文又出现了加引号的话: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在佩雷菲特的著作里,拿破仑是以争论的方式跟阿美士德讨论中国问题的。他对英国企图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感到震怒,认为“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将是世上最大的蠢事”。
  然而,历史无情,中国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因此,佩雷菲特遗憾地写道,为什么他们违背了拿破仑寄托的希望?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证明拿破仑可能说过的预言?
  拿破仑和阿美士德在圣海伦岛的会见与交谈,是一段佳话。即使上不了正史,至少也存在于野史或官方档案之中。阿美士德曾任英国驻印度总督,经历丰富。他是否留下回忆录或日记之类,在没有查证之前不能肯定。
  那么,“睡狮”这句话是不是根本没有人说过呢?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日本学者矢吹晋(Sumsumu Yabuki)在接受英文《北京周报》访谈时引述了“中国睡狮论”,但他说那是拿破仑三世说的,而不是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是一世的侄子,两人都当过皇帝,但称帝时间相差48年。拿破仑三世当政时正值清朝咸丰年间,法国曾与英国一起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因此,拿破仑三世肯定处理过中国问题,但他讲过什么关于中国的话,无从查考。
  笔者所知有限,不能擅自下结论。本文希望抛砖引玉,由真正知情的专家学者去论证,不是要翻案,而是要求真。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9日文章作者:司马达)  
作者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翻译的本来就是意思且要上口,没必要字字对应,我想初中学外语的时候就是这样了
我看中国现在是一只真正的病猫。
网易通行证:
您的发表的评论将在5分钟内被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 []
[] [] []
[] [] []
快速订阅网易新闻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专家: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拿破仑|中国_凤凰历史
专家: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俾斯麦和威廉这些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代的传播兴趣。而拿破仑的种种英雄业绩在各大媒体均有介绍,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媒体的西方政治明星中,拿破仑可谓稳坐头把交椅。在口头传播中,只有公众熟悉的共同知识,才能为传播者所理解、接受和记忆,那些日益冷僻的知识和名字,很快就会被淘汰。1930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存亡之际,睡狮论再次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次,拿破仑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睡狮论的惟一代言人。
核心提示: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俾斯麦和威廉这些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代的传播兴趣。而拿破仑的种种英雄业绩在各大媒体均有介绍,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媒体的西方政治明星中,拿破仑可谓稳坐头把交椅。
拿破仑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施爱东,原题为:《施爱东: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 &睡狮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唤醒论的由来 在中国,拿破仑睡狮论可谓妇孺皆知。可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彻底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美国学者费约翰建议将唤醒中国论的发明权归于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 1887年,曾纪泽在欧洲《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国先睡后醒论),文中提到,&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鸦片战争虽然打破了中国的安乐好梦,然而终未能使之完全苏醒,随后乃有圆明园大火,焦及眉毛,此时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心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据说此文发表之后,&欧洲诸国,传诵一时,凡我薄海士民,谅亦以先睹为快&。 但是唤醒论并非曾纪泽的发明,也不是针对中国的专利,日本、印度、韩国等东方国家,全都不约而同地被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唤醒&过。唤醒论是东西方对峙的文化语境中,基督教文化对于整个东方文化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论调,是&文明社会&对于&前文明社会&优越感的表现。曾纪泽是个基督徒,他借用了唤醒论作为话题入口,目的在于阐述中国温和而不容欺侮的外交姿态。 据一位美国学者的大略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有60余篇论文与30余部著作在标题中使用了&唤醒中国&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是,这些标题中所提及的唤醒对象往往是&中国龙&或&中国巨人&,从未有过&中国睡狮&的意象。那么,睡狮意象又是谁的发明呢? 宁选睡狮不选飞龙 梁启超1899年的《动物谈》讲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进行了勾联。梁启超说自己曾隐几而卧,听到隔壁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正在讨论各自所见的奇异动物。某丁说,他曾在伦敦博物院看到一个状似狮子的怪物,有人告诉他:&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 还说这就是曾纪泽译作&睡狮&的怪物,是一头&先睡后醒之巨物&。于是某丁&试拨其机&,却发现什么反应都没有,他终于明白睡狮早已锈蚀,如不能更易新机,则将长睡不醒。梁启超听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依然沉睡不醒,愀然以悲,长叹一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虽然曾纪泽从未将中国比作睡狮,可是,梁启超却多次谈到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指实睡狮论出自曾纪泽。梁启超是清末最著名的意见领袖,文风淋漓大气,笔锋常带情感,在清末知识分子当中极具影响力。而曾纪泽论文的文言版虽曾在报纸刊载,但并没有收入《曾惠敏公遗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读到原文。 梁启超写作《动物谈》时,正流亡日本,因而睡狮论最早是流行于日本留学生当中的。1900年之后的几年,待唤醒或被唤醒的睡狮形象已经被赋予了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于各种新兴的报章杂志,尤其是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杂志。 清末民族主义者之所以宁选睡狮不选飞龙,除了将龙视作腐朽朝廷的象征物,还与龙在清末所负载的各种负面形象相关,正如丘逢甲诗云:&画虎高于真虎价,千金一纸生风雷。我闻狮尤猛于虎,劝君画狮勿画虎。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不然且画中国龙,龙方困卧无云从。东鳞西爪画何益?画龙须画真威容。中原岂是无麟凤,其奈潜龙方勿用。乞灵今日纷钻龟,七十二钻谋者众。安能遍写可怜虫,毛羽介鳞供戏弄。&在诗人心目中,龙这条东鳞西爪的可怜虫,早已成为供人戏弄的对象,只有威武的狮子,才能用来代表祖国的形象。
[责任编辑:刘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474050
播放数:289853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破仑蛋糕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