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是明初大移民的象征,也是证据,这棵大槐树现在还有吗?敬请洪洞的网友关注一下。

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及明初大移民
导读:一、 大槐树的传说及其他
  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鸦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鸦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江苏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有关于苏州阊门
一、 大槐树的传说及其他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鸦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鸦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江苏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有关于苏州阊门的传说。在湖北的江汉平原上,则广泛流传着江西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1990年我在安徽桐城公路边,见一老农正在晒稻谷。我随口问起他的“故乡”。老农不解我意,指着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我问:“你的祖上呢?”,答:“江西”。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麽知道?”他又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这个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近些年来,我经常进行类似的移民原籍的测试。如当我知道某人爲四川人,我就会追问其先祖是否来自湖北,若来自湖北,则可断定其来自麻城,来自麻城,则可断定其来自孝感。这里的孝感不是孝感县(今爲孝感市),而是明代以前的麻城孝感乡。如我知道某人爲皖北西部颍州地区人,我就会追问其先祖是否迁自山东,如若迁自山东,则可断定其迁自枣庄或枣林庄。再如云南汉人多称迁自南京或江西,迁自南京者多称迁自杨柳巷或四牌楼,迁自江西者无类似的地名,但可大致判断其来自抚州其周边地区。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是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例如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就曾经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今大树已倒,旧物不存。又如苏州阊门,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真实性。再如南京四牌楼,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地名。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我少年时代经常玩耍的地方,至今名称依旧。村庄名称的确定要比城市街道的确定困难一些。如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名称已经雅化爲“瓦燮玲”,“燮”与“屑”同音,“土”字旁的“令”意指土沟,与“坝”相对,是鄱阳湖畔一个较大的村庄,当年可能爲渡口。我还在兖州府城北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山东枣林庄,现名爲安邱府,明清两代称爲枣林庄。二、 为什么迁移明初大移民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有关,只不过其性质不再是战争中的避难,而是战后的重建。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中古时代繁荣的顶点。12世纪初,兴起于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灭了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后,又灭北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导致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1141年,金与南宋订立和约,金朝统治着南起秦岭——淮河以北的北中国广大地区。宋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进行,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爲人口稀疏之地。元代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代枭雄,都是从江淮之间崛起的,战争也大多在这一区域内进行。金朝统治下的华北人稀地荒。女真贵族采用不断收夺汉人的土地拨归屯田军户,一段时间以后,肥沃的土地转爲瘠薄,瘠薄转爲荒芜。至13世纪初,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华北地区田之荒者也动辄百里,到处“草莽弥望,狐兔出没”。13世纪初,新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开始征战。1234年灭金。在蒙古人的灭金之役的同时,北方发生大的瘟疫流行,人口死亡甚多。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初,不知农业生産的重要性,有人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爲牧地。”元朝黑暗混乱的统治持续半个多世纪,北中国受到破坏最深。北方地区安宁大约维持了一个世纪,14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当中。鼠疫流行不仅造成中国北方人口的大量死亡,还随着蒙古人的征战,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流行。直到今天,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关于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传说。如在山东西部的茌平县,似说元代末年瘟疫流行,红头苍蝇四处乱飞。在苏北地区,则称“红蝇赶散”。在山东梁山,传说元代末年该地爲浓雾所笼罩,持续七日不散,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代的埃及作家也记载了自商人那里听来的传说,中国北方毒雾迷漫,鼠疫肆虐。南宋与蒙古人的对峙持续45年。最初南宋联合蒙古人灭金,以后却被蒙古人所灭。蒙古灭宋的激战主要发生在四川及相邻的陕南、鄂西一带,战争同时也有大规模的瘟疫发生,四川人口大部分死于战争和瘟疫。在湖南北部的长沙府,战争也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在女真人南下的大约250年中,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汉族一直采取防守的姿态,从未取得过真正的战略上的主动。由此看来,1368年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南方的汉族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胜利。爲了防止北逃的蒙古人南下,也爲了恢复上述各战争破坏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上述地区进行移民。三、移民的过程边疆地区的军事移民朱元璋将今燕山北麓的人口全部南迁至今河北地区的北部和中部,沿边境线设置大量卫所,1120名军士爲一所,5所共5600人爲一卫。卫所将士戊守,必须携家属前往,军人和他们的家属构成军事移民的主体。以地区论之,在辽东设有辽东都司,在燕山以北设有北平行都司,在山西北部设有山西行都司,在陕西西部今宁夏、甘肃设有陕西行都司。北部军籍人口的总数多达110万,他们的敌人只有一个,即不甘心失败的蒙古人。另外,还有70余万军籍移民迁往云南和贵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国的军籍人口多达620万,除人口密集区的军人来自本地外,其他地区的军籍人口均属移民。数量以几十万人口计的投降的蒙古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则被四散安插于各地卫所。都城的政治性移民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定在南京。南京成爲明初移民的重点。怀有异志的知识份子、富户、工匠、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大批迁入南京,使得南京成爲一个人口大约达到1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不过,京城中最多的人口还是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合计多达70万人。朱元璋还在其家乡临濠设立中都,并营建都城。来自南方的大批富户迁入这一区域,军卫人口多达近20万人。永乐十九年,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以之相随的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北京人口多达80余万,其中约70万人口爲军人及其家属。南京随之衰落。一般区域的经济性移民政府组织了对于华北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大槐树的传说即与此类移民有关。在留存至今的淇县移民碑上,我们可见政府对于移民的组织是严格的,110户爲一屯,设有屯长。这种移民屯广泛分布,以至今天成爲北方地名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尾码词。政治爲移民颁发信印,移民从山西各地来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领取信印,然后分赴各地。其他移民地名的性质大体类此。也有一种自发的移民。人口密集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疏区,并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例如,大批江西人口迁入长沙府后,直到永乐年间才得以解决户籍。迁入河南南阳及湖北郧阳一带的山西及江西移民则没有这样幸运,直到明代中期,政府还将他们视作非法的“流民”。四、明初大移民对明代人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初大移民使大批人口稀少地区得到了有效地充实,明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然而,尽管经过移民,人口稀少地区的人口仍然相对稀少;所以,明代移民迁入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移民迁出区。就区域而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四川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南方。以政府组织移民爲主要特征的明初大移民,既表明了政府巩固国防、恢复经济的能力,也表明了政府对人民控制的加强。屯社制度与里甲制度互爲表里,表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卓有成效。在明代初年尤爲如此。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也是卓有成效的。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铁血聚合阅读 &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介绍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洪洞大槐树新闻
山东人大部分从山西迁来的,要追溯到明代 了,呵呵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是一首在山东广为流传的俗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热播剧《大槐树》,让人们将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重新拾起。为还原历史,记者采访了对山东移民史颇有研究的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并于近...
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
一、 大槐树的传说及其他
  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
摘自灵璧历史风云
大槐树根纪念 老鹳窝
山西洪洞大槐树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一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
洪洞大槐树的记忆:揭秘明朝初年的人口大迁徙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akaaaa 时间: 08:42:34 点击:12302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
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
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位于洪洞县城北二公里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
新年伊始,洪洞县大槐树文化节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洪洞县委宣传樊如荣称今年的大槐树文化节将有重头戏,会为观众和老百姓带来许多看点。
  说起洪洞大槐树文化节的始末,洪洞县委宣传部樊如荣讲解道:洪洞县的大槐树文化节从1991年就开始了,当时应广大移民后裔的要求,...
[align=left][color=#000000]
[align=left][color=#000000]
拍摄时间号,拍摄地点北京八大处公园 相机三星7...
为什么上厕所又叫“解手”?一个广为流传的解释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居民被强制迁移,途中官兵紧缚其手防止逃跑,因此大小便前需要先解开手上的绳子。更重要的是,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解手”才能成为通用代称。
  由于宋元话本中 “解手”一词早就出现,这个说法已被证伪。不...
。[face=宋体][color=#22]
有一种说法是 你只要看看自己的小脚趾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存血的汉人了
这种说法是 汉人的小脚趾在成年后 趾甲会左右分开 我就是这样的 我也留意到过其他有些人也是这样的
据传说 历史上多次天下大战后 别处的人都被差不多杀光了 形成赤地千里 新政权的统治者就从相对战损较小...
元末战争十七载,黄河下游是战场,处在鲁西大地的聊城,正有“千里无鸡鸣”之状。于是,朱元璋下令山西泽、潞二州之民,迁往山东临清,见之于洪武二十一年的《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又是一次较为集中的迁民,地点除临清而有东昌,东昌,即今之聊城也。至洪武二十七年,东昌...
在我国许多地方把“上厕所”说成“解手”。“上厕所”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根出大槐树的人都知道这个充满悲戚的故事。
元朝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反抗不断,战火至使中原大地一片萧条满目疮痍,出现“春归燕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惨景。
[color=#000088]大约有十几年了,那时是放暑假的时候,我一位亲戚姨姥邀我去她家住。她家是住在太原的城边上,姨姥比较迷信的,有空就去庙里烧香,家里也供了观音像,天天都上香的,也爱做些善事,常常帮人的。她每次叫我一起去,偶是就不去的。
有那么一回天气好...
25.畅(chàng)姓 系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畅姓出自姜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为公族之后。见《风俗通》、《陈留风俗传》。畅姓望出魏郡。
唐朝有畅璀,河东人,举乡进士,郭子仪辟为从事,唐肃宗时召为谏议大夫,后升户部尚书,口才极好,常论王霸...
热点图文信息网络媒体山西行记者团参观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网络媒体山西行记者团参观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
洪洞古大槐树处文化公园 洪洞古大槐树处祭坛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张艳霞)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5月22日,“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记者团参观了这座根祖文化大观园。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明初六次移民一棵槐树成了亿万人的“故乡”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为了巩固统治,明朝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
  明王朝在山西的这六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
  “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
  寻根祭祖文化为魂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移民行动让槐树及全国、海外,许多姓氏均起源于此。
  日是中国丁亥年清明节。这一天,“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在山西省洪洞县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古槐后裔齐聚洪洞大槐树下,深情追慕六百年前从这里迁往全国各地的古槐先祖。
  寻根祭祖活动的举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向世界宣传了山西。
  洪洞大槐树正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向吸引着海内外的移民后裔,弘扬认祖归宗、慎终追远的中华。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下是老家
  ――明代洪洞大移民历史追溯
  在湖北省随州市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摇篮曲:“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洪洞是乡里;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双下趾,手背后,远离山西大槐树。娃呀娃,你莫哭,山西有俺的大槐树,祖祖辈辈住山西,俺娃长大又回去。”
  老奶奶们口中的大槐树,就是洪洞古大槐树处,被一代一代移民后裔称为“家”、视为“祖”、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中神圣的故乡。特别是当地连续举办了27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更让洪洞县名重神州。
  山西自古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舞台。13世纪中叶,元朝失政,兵燹战乱,水旱蝗疫,百祸纷至,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而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大漠、雁门之蔽,百姓安居乐业,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在灾难频发的元末明初,山西对明朝经济社会重建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从战乱中诞生的明王朝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制定了移民屯田复兴之策,实施迁民垦殖非常之举。据《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明统治者利用洪洞交通之便,在香火极盛的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组编列队,发放“凭照川资”,遣送四方移民。仅正史记载的官方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之多,人数近百万,迁民地域分布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500余县,其中河南106县,京津冀129县,山东92县,苏皖两湖61县,陕甘宁51县,山西34县,内蒙古9县,辽宁10县,吉林3县,黑龙江4县,广西1县,涉及1230余姓,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属罕见。
  当年,移民临行之时,耳闻老鹳的声声哀鸣,频频回首,潸然襟湿,渐行渐远,最后能看见的只有大槐树上的老鹳窝,这一幕便成为家乡的标志和永久记忆。
  大槐树移民史,既是一部移民先祖背井离乡、诀别故土的悲壮血泪史,也是一部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异地创业史。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地方志,民间大量家乘、祖碑都确切记载了其先祖从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的“详于谱牒”的史实。古槐先祖们用血泪和汗水在他乡异土创业奋斗,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明初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新一轮大融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百年沧桑轮回,大槐树几度枯荣。明代古大槐树早已和寺院一起毁于汾水,现在景区中存有与古大槐树同根孳生的二、三代大槐树,二代大槐树有四百多年历史,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历史。
  洪洞人景大启可谓我国文化创意鼻祖,他是古大槐树移民遗址纪念地最初的倡导者、保护者和创建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清朝末年,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州官,交游甚广,当地百姓得知其为洪洞人时,倍感亲切,都说是从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有的讲述其家族迁徙史,有的让其观看家谱记载,同乡之情溢于言表。是时,洪洞人刘子林在山东长山县任知县,两人商量,决定保护并筹建大槐树遗址,既作明初移民壮举之纪念,又可供广大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瞻仰膜拜。于是,他们在山东募得纹银390两,寄回老家动工兴建。在河南杞县多年为官的洪洞人贺柏寿告老还乡,叙谈在豫也有同感,积极参与募资。民国初,景大启辞官回乡,致力于古大槐树遗址建设,还亲手编写了《古大槐树志》,至民国三年,碑亭、茶室、牌坊等主要建筑相继告竣,为景区最初雏形。
  此间发生了一件因大槐树庇护洪洞百姓的事,更加引起人们对大槐树的敬仰。辛亥革命时,赵城人张煌率兵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袁世凯便派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尤以赵城县为重。没想到,军中士卒到了大槐树处则停步不前,下马罗拜,原来他们多为冀、鲁、豫籍,相互传言:“回到洪洞故乡大槐树老家啦”,非但不抢掠,还将钱财供施于大槐树,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场浩劫,称大槐树有“御灾捍患”之功。民国初洪洞人孙丕康《游洪洞古大槐树处有感》一诗描述了当时情景:“辛亥义师赴晋南,朔方士卒念家山。秋毫不犯安如故,罗拜邮亭尽解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物古迹保护更为重视。1959年,洪洞古大槐树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大槐树公园,大槐树公园管理所成立;1996年明代迁民遗址被省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大槐树公园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为了满足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需求,2005年,大槐树景区在全省率先改制,成立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活力迸发,景区规模扩大了10余倍,游客年接待量增加到百万人以上,并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等100多项荣誉,现已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录。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今天,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洪洞古大槐树,成为亿万人永远牵挂的老家,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回忆。
  李宏伟 何东海 师希敏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平县志洪洞县大槐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