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峡两岸统一的条件圆统一梦写一条宣传语。

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 
题名/责任者:
:欧洲&#x7一的历程与前景/许&#x79&#x67, 洪&#x90生, 张志尧著
出版发行项:
南&#x4:南&#x4大学&#x51版社,2000
ISBN及定价:
7-305-03506-8/CNY12.80
载体形态项:
235页;21cm
个人责任者:
个人责任者:
个人责任者:
-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
其他题名:欧洲&#x7一的历程与前景
有书&#x76 (第232-234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内容有:&#x7久的“欧洲梦”、“新欧洲”的&#x5&#x8、欧共体的扩大、欧共体的体制结构等。
全部MARC细节信息>>
校区—馆藏地
总馆—N--新校区馆
总馆—N--新校区馆
总馆—Z--总书库
总馆—Z--总书库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的图书(点击查看)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送 书 地:材料一:台湾的阿里山因红桧木而闻名于世。粗大挺直的红桧树确实令人惊叹!当看到许多红桧树被砍伐得只剩下树根时,导游告诉我们:日治(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掠夺阿里山上稀有的红桧木材,运到日本国内。此时此刻,这些树根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像是要和我这个来自大陆的游客诉说着那段被宰割、受辱的历史。时值天空下着阴冷的雨,顺着我的脸颊和那些静静伫立的红桧树根缓缓流淌,像是我们的眼泪……————摘自台湾旅游日记材料二:社论认为,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期。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报告;社论认为,此次“习连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晤)承先启后,对正处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有推进作用,相信“习连会”将创造新的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真诚企盼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摘自新华社香港分社社论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材料一中提到:台湾被日治开始于什么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4分)(2)、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是近些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增进互信的最直接体现。请写出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2分)(3)、材料二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2分)(4)、历史上兄弟齐心的事例也有很多,请写出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历史事件两个,并分别加以说明。(4分)(5)、请用一句话概述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含义。(1分)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材料一:台湾的阿里山因红桧木而闻名于世。粗大挺直的红桧树确实令人惊叹!当看到许多红桧树被砍伐得只剩下树根时,导游告诉我们:日治(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掠夺阿里山上稀有的红桧木材,运到日本国内。此时此刻,这些树根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像是要和我这个来自大陆的游客诉说着那段被宰割、受辱的历史。时值天空下着阴冷的雨,顺着我的脸颊和那些静静伫立的红桧树根缓缓流淌,像是我们的眼泪……————摘自台湾旅游日记材料二:社论认为,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期。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报告;社论认为,此次“习连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晤)承先启后,对正处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有推进作用,相信“习连会”将创造新的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真诚企盼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摘自新华社香港分社社论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材料一中提到:台湾被日治开始于什么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4分)(2)、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是近些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增进互信的最直接体现。请写出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2分)(3)、材料二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2分)(4)、历史上兄弟齐心的事例也有很多,请写出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历史事件两个,并分别加以说明。(4分)(5)、请用一句话概述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含义。(1分)
材料一:台湾的阿里山因红桧木而闻名于世。粗大挺直的红桧树确实令人惊叹!当看到许多红桧树被砍伐得只剩下树根时,导游告诉我们:日治(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掠夺阿里山上稀有的红桧木材,运到日本国内。此时此刻,这些树根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像是要和我这个来自大陆的游客诉说着那段被宰割、受辱的历史。时值天空下着阴冷的雨,顺着我的脸颊和那些静静伫立的红桧树根缓缓流淌,像是我们的眼泪……————摘自台湾旅游日记材料二:社论认为,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期。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报告;社论认为,此次“习连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晤)承先启后,对正处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有推进作用,相信“习连会”将创造新的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真诚企盼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摘自新华社香港分社社论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材料一中提到:台湾被日治开始于什么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4分)(2)、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是近些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增进互信的最直接体现。请写出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2分)(3)、材料二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2分)(4)、历史上兄弟齐心的事例也有很多,请写出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历史事件两个,并分别加以说明。(4分)(5)、请用一句话概述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含义。(1分)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根据所学知识,台湾被日本统治是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根据所学知识,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是海基会和海协会。(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4)根据所学,近代史上的国共两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不到半年的时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事件。(5)两岸共圆“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实现两岸统一,台湾回归祖国。分析:
考点1:海峡两岸交往
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七上P.106①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七下P.68③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七下P.104④明朝时,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七下P.104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八上P.17⑥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⑦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八上P.95)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分开,(八下P.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二、P.65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P.6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P.65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P.65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P66④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P.66⑤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⑥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P.66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P.66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P.67③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④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四、目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五、目前影响中国统一的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4)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放弃武力。(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海峡两岸统一梦 蒋介石晚年曾邀请毛泽东访台
┊┊短信┊商城┊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圈┊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出国┊求职┊┊校友录
Sohu 首页 >>
海峡两岸统一梦 蒋介石晚年曾邀请毛泽东访台日14:19  光明网-书摘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1972年3月,在台湾上空的浓重阴云中,蒋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叛国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暮垂,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多种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三年,他只公开露面三次。毛泽东推动了乾坤的转移,但接连的胜利并未给这位巨人带来太多的喜悦,“文革”这场风暴已让他疲倦了,特别是林彪事件的强烈刺激,这位奋战一生的伟人也处在疾病与苦闷的折磨中。  在毛、蒋个人间,毛泽东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泽东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文革”中,细心的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慈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介石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为家为国建立大业,光先袷后,以雪此家仇国耻也。”但中央政府很快修复并严加保护。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轻松一语把中美蒋三方本来很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当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主席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在拧开美国大门一周年时,毛泽东又迫切地去拧国共间那扇僵锁了几年的门,他的思维向“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点回落。国家体育机构仍作先锋:主动邀请台湾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中共的政策。有关部门恢复“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傅作义等著名人士纷纷走出,发表谈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1975年里,司法机关连续特赦了全国在押的293名战争罪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养起来,愿去台湾的给路费。病榻上的毛泽东在竭尽全力地向历史作着交代。  1973年5月中旬,香港启德机场落下了久违八年的第一架中国民航客机。  机上抬下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他就是人所共知的国共和平使者――章士钊。中断七年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因他的到来开始了新启动,香港轰动。92岁高龄且重病缠身的章士钊,承负着毛、周两位巨人的巨大期待,来到了他人生的终点站。在殷夫人家,儿女陪侍在侧,周恩来安排的警卫、医生、护士、秘书、厨师、保姆等小心护卫着这位德高望重老人的宝贵生命。章到港第一天,就急匆匆地安排会见各方面的朋友,以打通与台的联系。他叮嘱回京的女儿章含之,转告毛主席、周总理,他最多在港停三个月。但风烛残月,7月1日,章的生命之火在香港――这个国共勾连的驿站熄灭了,他把自己的生命最终留在国共再携手的民族统一事业中。  掩卷而思,国共“合”“分”70载,演绎出了多少人生的成败荣辱、多少人生的感叹呀!这里写着像章士钊、曹聚仁、张学良这样献身两党联袂事业的人士的忧与喜,也写着张治中、李宗仁等跳出党派恩怨人士的殷殷期盼,李宗仁逝前给毛、周信言:“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张治中逝前遗嘱:“二十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   蒋介石晚年向毛泽东发出邀请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毛给蒋的自尊压力太大,蒋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毛泽东成为蒋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对外他无法作到轻松地讨论毛泽东,更谈不上称毛泽东一句“老朋友”。他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中共接触。  但“国”在他的心中。1974年元旦,南越派军舰闯入西沙。  蒋激烈拍案: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南越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邓小平请示,毛泽东同意,并特别强调“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磨擦,中共海军军舰在东海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4艘导弹护卫舰却鲜明地站在东引岛一侧,准备通过。午后正坐在安乐椅上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了这个报告,不由一顿,后不假思索地幽幽一言,“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中共舰只顺利通过。毛泽东精明地考了“老朋友”一下。  人老情切,蒋介石的思乡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愈加炽烈。  1975年元旦,他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来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毛泽东反应了,他曾对二度复出担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没等共产党回音,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没有等到回音,蒋介石永远地走了。   历史的遗嘱  日,清明节,中国人悼念亡者的传统节日。早晨,久卧病榻的蒋介石坐在轮椅上,以久已不见的笑容迎接前来请安的儿子。临别嘱咐经国:“你应好好多休息。”夜幕降临,蒋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钟响起前的10分钟,蒋衰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儿子经国倒地痛哭,据老蒋贴身侍卫回忆,当准备移灵时,天上突起隆隆雷声,继之一阵倾盆大雨如排山倒海而来。蒋经国将之附会为“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把自己的梦想留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悲的梦。他年复一年充满激情地发表着“反攻”的文告,宣布着“反攻”的时间表,作着“反攻”的计划(设计出了一千多种方案),如他自己所说:“无一日中断”。人们笑他不自量力,痴人说梦。事实上,“复国”于他,与其说是可笑的“梦”,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一个在美国(请来的“保护神”)赤裸裸祸心下,蒋给自己、给台湾贴的特殊护身符;一个在20多年漫长岁月中,蒋唯一赖以维系支撑这个海中孤舟上的生命群体在孤独彷徨中苦斗向前的精神法宝。他的固执、傲慢、自大造成了台岛飘移在母体之外的悲剧,而他未泯的中国心又让他全力用“反攻”梦想将台岛命脉拴在母体上。他要回去!他要让美国、让岛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国民党带台岛回家的坚定不懈的决心与信心。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远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这一生信念、奋斗的意义留在遗嘱中:  “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从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勿怠勿忽。”  世间最强者正是最弱者。蒋的政治包袱背得太重了,他至死也不肯平实地阐述自己的回家之路。恐惧使他严严地封闭了通向大陆的门窗,人为地堵住了通向大陆的通道。两岸一家,却天涯隔断,38年骨肉难聚、望穿秋水水化泪啊!40年,两岸写就了一首感天撼地泪迹斑斑的民族长恨歌。  多少人遥望故乡梦断肠,骨肉难聚泪行行;多少家庭散失难聚、离恨黄泉。老同盟会员吴稚晖死时遗嘱将其葬在金门附近海域以贴近大陆。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老先生,孤独无依,深念大陆的妻子儿女,无以释怀,抑郁苦闷,于1964年11月逝于台北。病中写下三章哀歌堪为人间离情绝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便再未回故乡,1946年末,他被秘密押到台湾。对为民族团结国共携手献出全部的张学良将军来说,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乡愁中度过的。蒋介石逝后,他去金门参观,用高倍望远镜贪婪地眺望大陆,激动得几天难眠,他对美国记者说:“我还是想我自个的大陆故乡”,“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这张民族悲喜图上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宋氏兄妹的离情别泪。国共分合的悲喜演化了宋家亲情半个多世纪的离合。1971年4月宋子文在美国逝世,姐妹三人唯有身边的霭龄出席葬礼。美龄因怕中“中共统战圈套”而中途返回,庆龄因一时包不到专机作罢。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在她病重的日子里,廖承志将其病情电告其在海外的亲属,特别是唯一在世的至亲――在美国的美龄,邀请她前来北京。姐妹见面是庆龄最大的心愿,但美龄保持着沉默。宋庆龄治丧委员会向她在台湾的亲属包括蒋经国及生前好友发出邀请公告、电报,但台湾当局拒绝收受,并诬蔑此为“统战阴谋”。  其实,真正属于蒋介石的遗嘱该是死前所言: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暂安放于桃园县慈湖行馆内的黑色大理石棺椁内。这里因非常像故乡溪口,蒋介石因思母而在此修行宫,名之曰慈湖。固执的蒋也只能在这里梦回故里,“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在蒋介石离去的几个月后,1976年1月国共风云史上的核心人物――了解毛泽东也了解蒋介石,为蒋所深深赏识,为毛泽东所深深倚重的周恩来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7月6日,毛泽东另一位紧密相依的战友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整个唐山化作废墟。重病中的毛泽东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华国锋、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9月8日,逝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要来了日本三木武夫的电报,其中涉及有关大陆与日本进行通联的商议,他拿着这份电报昏迷过去,再也未醒来。  9月9日零点10分,毛泽东在49年前打响秋收起义枪声开始井冈创业的时刻合上了他生命的传奇书卷。  毛泽东再造了中国,但没有能实现两岸统一。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巨人带着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他没有蒋那么重的政治包袱。“台湾问题需要时间,也需要等到下一代解决。”已经参与到其中的邓小平接过了毛泽东未完成的两个历史任务。  中国半个世纪历史中的几位主笔人以各自的方式写下了“共同”的遗嘱而去了。统一,何止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遗嘱,这是历史的遗嘱,是所有为中国统一而奋斗终生的人们的临终嘱望,是民族血泪写就的心愿。  历史应该前进,后继者只有明识前人的血泪所得,才能真正把历史推向前进。只有进一步走出历史的阴影,才是真正继承前人的遗志。&相关专题:>>相关新闻:(04/10 21:56)(04/10 18:56)(04/09 14:23)(04/09 10:28)(04/08 22:15)(03/31 10:16)
精彩短语推荐:
--给编辑写信
Untitled Document
搜狐短信推荐
文教版热点话题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 转78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峡两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