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子猷见戴安道访戴》此则故事中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子猷访戴】子猷访戴原文及翻译,子猷访戴来梓
子猷访戴【朝代】【作者】 【原文】四山摇玉夜光浮,一舸玻璃凝不流。若使过门相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本文来源:分享:暂无该诗词的赏析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上一篇:下一篇:来梓的诗词宋代的诗词诗词按类别索引诗人按朝代索引猜你喜欢的词语猜你喜欢的字猜你喜欢的谜语猜你喜欢的歇后语最受欢迎诗词 1作者:[唐代] 2作者:[唐代] 3作者:[当代] 4作者:[当代] 5作者:[南北朝] 6作者:[宋代] 7作者:[魏晋] 8作者:[宋代] 9作者:[宋代] 10作者:[魏晋] 你可能感兴趣《王子猷雪夜访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觉(   )   2.四望皎然(  )
3.因起彷徨(   )     4.经宿方至(  )
  1.造门不前而返。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参考答案:
  一、1.醒   2.洁白的样子   3.徘徊   4.一夜
  二、l.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返回。   2.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王子猷y&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眠觉〕睡醒了。
(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sh&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ng)州。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宿:一整夜 。方:才。
〔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因起彷徨)因:于是.彷徨:徘徊。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即:即刻。之:代词,代剡。
出自&雪夜访戴&的成语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急躁而耿直的人。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王子猷见戴安道翻译 【范文十篇】
王子猷见戴安道翻译
王子猷逸事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作桓车骑②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扳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后为黄门侍郎,未几,弃官东归。子猷性爱竹,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子猷、子敬③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其傲达若此。后与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摘编自《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
[注] ①卓荦(lu):卓越出众。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③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擅一车
B.犹冀还当通
冀:希望C.未若长卿慢世
D.后与子敬俱病笃
笃:病故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子猷卓荦不羁的一组是(3分)①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③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⑤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⑥其傲达若此。A.①②③
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猷才华出众,却生性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B.子猷爱竹,造访竹园。主人隆重接待,子猷却只赏竹不见人,主人气愤,就叫下人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子猷因此扫兴而归。C.子猷路遇桓子野,仰慕他的音乐才华,请他为自己演奏。桓子野也仰慕子猷名士风流,虽没和子猷交谈,却连弹奏了三曲方罢。D.子猷、子敬兄弟情深。子敬病故之后,子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灵堂吊孝,心内悲恸,竟昏了过去。一个多月后,子猷也去世。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3分)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3分)参考答案2.(3分)D(解析:笃:(病)重)3. (3分)A(解析:④写的是竹园主人;⑤写的是桓子野;⑥是作者对王徽之的评价。)4. (3分)B(解析:主人并无气愤,关上院门只为和子猷好好相聚,子猷因此更加赏识园主,宾主相谈甚欢,尽兴而归。)5. (1)(3分)遇见桓子野在岸上经过,子猷在船中,认识子野的客人说:这人是桓子野。(得分点:识,1分;倒装句,1分;语句通顺,大意对,1分。)(2)(3分)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得分点:素,1分;省略句,1分;语句通顺,大意对,1分。)【参考译文】王徽之字子猷,生性高远而不合群,不受羁绊。起初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常常蓬着头,衣带散乱,不管府中的公事。后来担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你管理什么部门?徽之回答说:好像是管马的。桓冲又问:官府里多少马?回答说:我不懂有关马的事,又怎么知道马的匹数? 桓冲又问:马匹近来死了多少?回答说:活马的事还不知道,哪里知道死马的事!桓冲对他说:你到府中已经很久了,近日内应该处理政务了。王子猷开始并没有回答他,只是看着远方,用手支着腮帮子说: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气啊。曾跟从桓冲出行,遇上天降暴雨,徽之就下马挤进桓冲乘
坐的车里,对他说:您怎么能一个人独占一辆车!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辞官归隐。王子猷生性爱竹,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它!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王子猷出国都(建康),船还停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曾经听说桓子野善吹笛,可不认识子野。遇见桓子野在岸上经过,子猷在船中,客人中有认识子野的说:这人是桓子野。王子猷便叫人请子野相见,并说:听说您擅长吹笛,试着为我吹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就立即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演奏了三支曲子。演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客主没说一句话。子猷、子敬一同读《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子敬很赞赏井丹的高洁,子猷却说:比不上长卿那样不拘礼法,不在乎世人讥评。他就是这样傲岸豁达。后来,和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去世。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叫来车子去奔丧,一直都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也去世了。
范文二:王子猷雪夜访戴(扩写)
-101 高复 1 张超云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阴县,他性格放荡、淡薄官 场倾心于开馆教学,常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自乐。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万籁俱寂,远山也好,近水也罢,一派银装 素裹,景色真是美极了!那个叫王子猷的公子哥儿夜半醒来,再也无 法入睡,百无聊赖之间,缓步踱到前庭,打开房门,一股寒风随即扑 了进来。王子猷打了个寒颤,命令仆人拿酒给他暖暖身子,闲暇之时 王子猷则信步穿过回廊,来到室外。站在雪地里,四望皎然,不禁意 荡神摇,这时仆人送来了美酒,王子猷自斟自饮了几杯酒,越发觉得 意兴飞扬,不可遏止,于是一边彷徨庭院,一边朗声吟诵起前朝诗人 左思的《招隐诗》来。 突然王子猷怀念起了去年下大雪时一同畅饮美酒一同写诗作樂的 戴安道。当时戴安道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于是王子猷连夜乘小船 前往。小船行了一整夜才到剡县,不知是辛苦了一整夜的缘故,王子 猷到了戴家门前,天已大亮,他的兴致却没有了,于是就掉头回家。 王子猷的如此行径,人们自然会很不解的,便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 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 戴安道呢?”哈哈,王子猷乃真性情中人!
范文三:《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者,何人?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
《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许多魏晋名士的风流风采。其中关于王子猷的故事就有好几个。这里不妨先摘抄几条共赏之。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世说新语·任诞》
这是说有一次,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王与他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桓野王。”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字野王。谯国锤县人,桓景之子。淝水之战中,桓伊与谢玄、谢石带领北府兵迎战,大败前秦军队。桓伊以军功封为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
桓伊不仅会打仗,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世说新语·任诞》篇42载:“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日:‘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清歌,就是声调悲婉凄美的挽歌。桓伊每次听到清歌就大叫“怎么办啊”,感伤到了极点,说明他不仅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而且十分重情,所以谢安说他“一往有深情”。成语“一往情深”盖由此而来。
王子猷听说岸上之人竟是桓伊,便命人到岸上对桓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整个过程,“客主未交一言”
真正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2、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
桓问曰:“卿何署?”
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桓又问:“官有几马?”
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又问:“马比死多少?”
答曰:“未知生,焉知死!”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曾在车骑将军桓冲的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一职。这个官主要是管理马匹的喂养、供给之事,有点像孙悟空曾做过的“弼马温”。但王子猷这个官实在做得潇洒,整天蓬首散带,游手好闲,不问正事。
有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任职啊?”
王答:“不知在哪个部门。不过,时常看见有人牵马来,大概是马槽吧。”
桓冲又问:“那官府里有多少匹马呢?”
王子猷应声回答:“…不问马,
何由知其数?”这个“不问马”是有出处的。《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说马厩失火,孔子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这里,王子猷十分机智地引用这个典故,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
桓冲还要问:“马近来死了多少?”
王子猷说:“…未知生,焉知死?”这话同样出自《论语》。这样的回答简直令人捧腹不已:“活马有多少我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马的数目呢?”
桓冲听了后什么反应没说,估计是哭笑不得吧!
3、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
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世说新语·任诞》
还是那个桓冲,对王说:“你在我的幕府很久了,近来也该为我料理事情了。”可王子猷呢?却充耳不闻,没事人似的,只是看着高高的远山,用手扳着脸颊说:“西山的早晨,空气真是清爽啊!”
桓冲这个领导碰到这样的下属也真是够无可奈何了。
4、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世说新语·任诞》
意思是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看到一户士大夫家的庭院中种有好竹,便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
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实行“全家戒严”,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
实在有趣之极!
5、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人刚到宅子,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暂住,何烦耳?”——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可见王子猷对竹的爱是深入骨髓了,这样纯粹的审美也只有晋人了。
6、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近旁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坐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就是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子,著名书法家,他向来喜欢弹琴。王子猷就一直走过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音已经不协调,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消亡了!”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真是性情中人啊。
7、关于王子猷还有最后一个动人的故事。那就是“雪夜访戴”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半夜起来乘舟造访在嵊县的名人戴安道即戴逵。行程一整夜才到达。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之猷自有“说道”: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有何关系。
这股洒脱快意的劲头,又有几人呢?但我想,假如王之猷生活在今日,当自己驱车千里往返而不知疲倦矣。又假如戴安道是一大美女,我想王子猷总要留下吃顿饭再行告别吧?
人生在世,如果只知一味中规中矩,岂非无味得很?偶尔也有必要学学王子猷这种看似离经叛道实质洒脱审美的荒唐之举吧?
雪夜访戴 百度百科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与同谋搜集而成。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么一定要见戴逵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同出此的相同词有:子猷访戴,剡溪雪访等。
  源自本文的词语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眠觉〕睡醒了。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宿:一夜 。方:才。
  〔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因起彷徨)因:于是.彷徨:徘徊。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即:即刻。之:代词,代剡。
  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尝:曾经
出自的成语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山阴。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
  (命酌zhuó)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咏左思《招隐诗》)吟颂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所作《招隐诗》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名逵(kuí声),字安道,名画家。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指剡县,古县名今浙江省嵊(shèng)县。
  (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范文四:王子猷 为何 “ 了不 悲  “ 不 哭’ " 都   ’  
◎卢 士 军 
任 教 学 《 琴 俱 亡 》 文 ( 教 版  将 毛 毯 送 回 家 去 。 恢 出 来 找 不 到   法 、 性 而 为 的 表 现 。 与 之 相 类 似   人 一 苏 郗 王 “ 同 八 年 级 上 第 三 单 元 ) 遇 到 这 样 的  毛 毯 , 却 笑 着 说 : 刚 才 有 个 大 力  的 还 有 张 季 鹰 吊 唁 顾 彦 先 , 时 不   , ” 梅 径 走 问题 : 子 猷 在 推 断 他 的 弟 弟 子 敬   士 背 起 毛 毯 跑 掉 了 ! 还 有 一 个 “   顾 礼 数 , 登 灵 床 鼓 琴 , 时 不 与  王 死 去 时 为什 么 “ 不 悲 ” “ 不  花 三 弄 ” 故 事 , 王 子 猷 应 召 赴  孝 子 握 手 。 些 人 物 的 独 特 表 现 恰  了 、都 的 说 这
所 哭 ” 《 师教 学 用 书 》 上 解 释 说 : 都 城 建 康 , 乘 之 船 停 泊 在 青 溪 码  恰 体 现 了魏 晋 土 人 独 特 的 思 想 情   ? 教  
“ 猷 之 所 以 不 悲 痛 , 是 因 为 他 自  头 , 巧 桓 伊 从 岸 上 过 , 与 之 并   感 追 求 — — “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 不   子 恰 王 越 , 知 自 己 也 不 久 于 人 世 , 那 时 就 将  不 相 识 , 上 一 位 客 人 道 :此 人 就  随 于 俗 , 自 我 、 个 性 、 才 学 、 到 船 “ 重 重 重  
和 弟 弟 在 九 泉 之 下 相 见 了 。” 么 , 是 桓 野 王 ( 伊 字 野 王 ) ” 子 猷   重 感 情 的 个 1 那   桓 。 王 生的 自 由 飞 扬 。  
王 子 猷 在 推 知 弟 弟 死 去 时 , 的 不  便 命 人 对 桓 伊 说 :闻 君 善 吹 笛 ,   真 “ 试
良久 ” 这 不 是 矛 盾 u   ? l?
这 样 ,我 们 就 可 以 理 解 了 :   子
桓 两  悲 D 那 他 为 什 么 悼 亡 时 又 “ 绝   为 我 一 奏 。 ” 伊 彼 时 已 是 高 官 显   猷 与 子 敬 有 着 深 厚 的手 足 之 情 , I? 恸 宦 , 他 素 知 子 猷 之 名 , 如 此 唐  人 都 患 了 重 病 。 猷 在 久 不 闻子 敬  但 对 子 推 心 果如《 师教学 用书》 说 , 教 所 那  突 的 邀 请 也 不 在 意 , 当 即 下 车 上   的 消 息 时 , 断 他 已 死 , 里 定 然   非 常 悲 痛 。 之 所 以 表 现 出 “ 不  了 是不是 兄 弟俩 的关 系不好 呢? 《 晋  船 , 在 胡 床 上 , 出 笛 子 吹 奏 了  坐 拿 书 ? 羲 之 传 》 对 子 猷 、 子 敬 二 人  王
曲 “ 花 三 弄 ” 著 名 的 还 有 “   悲 ” “ 不 哭 ” 看 似 无  梅 。 雪 、都 的 睛的 举 动 ,  
( 子猷 名徽 之 , 子 敬名 献 之 , 王 王 分  夜 访 戴 ” 故 事 。 王 子 猷 住 在 山 阴  的
方 面 是 因 为 兄 弟 情 深 , 至 于 悲  以
别 是 东 晋 著 名 书 法 家 王 羲 之 的 第   ( 属
浙 江 ) 夜 半 醒 来 , 无 聊 赖 , 痛 到 “ 我 ” 程 度 , 记 了 自 己 肉  今 , 百   忘 的 忘 五 、 七 子 ) 所 介 绍 : 弟 俩 脾 味  于 是 打 开 房 门 , 下 人 酌 酒 , 顾  身 的 存 在 , 然 也 就 不 存 在 自我 感  第 有 兄 命 环 当
相 投 , 情 甚 笃 。 二 人 平 时 都 恃 才  四 周 , 片 皎 然 。因 起 彷 徨 , 诵 左   情 的 困 扰 , 括 喜 怒 哀 惧 , 谓 “   感 一 咏 包 所 长 傲 达 , 性 放 纵 , 为l 率 行 圣诞 , “ 其 名  思 的 《 隐 诗 》,忽 然 想 起 了戴 安  歌 可 以 当 哭 ” 一 方 面 也 是 时 风 使   招 。
将 士 ” 派 为 “ 时 之 冠 ” 可 见 他 们  道 。 安 道 就 是 当 时 著 名 的 画 家 和  然 ,在 认 为 人 生 苦 短 的 基 础 上 ,   作 一 。 戴 俩 既 是 手 足 情 深 的 兄 弟 , 是 情 感   隐 士 戴 逵 , 其 时 隐 居 在 浙 东 剡 县 , 个 人 放 逐 在 社 会 之 外 , 而 轻 减 了  也   从 增 最 也 真 挚 的知 音 。 中子 猷 在 子 敬 死 后  王 子 猷 当 即 连 夜 乘 小 舟 去 拜 访 他 。 苦 痛 , 多 了 自持 。 后 一 方 面 ,   文  
“ 余 亦 卒 ” 固 然 有 疾 病 的 原 因 , 小 舟 在 风 雪 中 走 了一 夜 , 于 赶 到  是 王 子 猷 本 人 个 性 的 原 因 , 作 所   月 ,   终 所
子 敬 的 死 让 他 极 度 悲 痛 也 应 该 是   戴 逵 的 家 门 口 时 , 却 忽 然 改 变 了  为 常 常 超 出 常 理 , 不 了 悲 ” “ 不   他 “ 、都
重 要 的 因 素 。 然 这 样 , 了 不 悲 ”  主 意 , 身 又 按 原 路 打 道 回 府 。 有   哭 ” 并 不 能 依 常 理 看 为 他 不 悲 痛 。 既 “ 、 转  
“ 不 哭 ” 解 为 完 全 不 悲 痛 , 属  人 问 他 怎 么 不 见 戴 , 说 :吾 本 乘  等 到 他 想 以 弹 琴 的 独 特 方 式 悼 念   都 理 当 他 “
不妥 。  
兴 而 行 , 尽 而 返 , 必 见 戴 ? ”   子 敬 时 ,名 土 ” 外 表 和 玄 学 理 念   兴 何 通 “ 的
被 要 弄 清 这 个 问 题 , 必 要 来 看  过 以 上 的 几 个 故 事 , 子 猷 标 新 立   的 影 响 都 退 到 背 后 , 他 们 看 淡 的  有 王
  看 王子猷 这个人 。 世 说新语 》 《 里  异 的 行 为 可 见 一 斑 。
人 情 获 得 优 势 地 位 , 心 积 蓄 已 久  内
记 载 了 有 关 他 的 许 多 故 事 , 今 天  以
再 来 联 系 文 章 的 时 代 背 景 探  的 沉 厚 悲 情 再 也 无 法 抑 制 , 江 河  如
的 眼 光 看 来 , 王 子 猷 绝 对 是 个 怪  究 。 《 琴 俱 亡 》 《 说 新 语 ?   般 喷 薄 而 出— — “ 绝 良 久 ” 这 样   人 是 世 伤 恸 。 人 。 比 如 , 偶 然 到 别 人 的 空 宅
里  逝 》 十 六 篇 , 《 说 新 语 》 他   理 解 , 深 化 了兄 弟 情 深 的 主 题 ,   他 第 同 世 其 也 人 的 暂 住 一 段 时 间 , 也 要 令 家 人 种 竹   篇 章 一 样 , 集 中地 体 现 了魏 晋 文  使 得 魏 晋 “ ” 风 格 得 到 再 次 强   也
子 。 有 人 不 解 地 问 : 只 是 暂 时 住  人 的 思 想 性 格 特 点 及 其 文 化 特  调 。 “  
住 , 必 这 么 麻 烦 呢 ?” 子 猷 打 着   征 — — 在 任 由 性 情 、 不 拘 矩 度 、 何 王 注  追 “ 可 一 日无 此 君 !” 有 , 去 拜   旷 达 , 求 一 种 超 脱 的 风 度 。 按 儒   何 又 他 访 雍 州 刺 史 郗 恢 , 恢 在 卧 室 里 还  家 礼 教 ,居 丧 期 间 不 得 有 欢 娱 表  郗 未 出 来 , 就 四 处 乱 看 , 现 客 厅  现 , 子 猷 在 探 丧 时 直 入 灵 堂 准 备  他 发 而 里 有 一 种 名 贵 的 毛 毯 , 马 叫 随 从   弹 琴 悼 念 , 显 然 也 是 一 种 不 拘 礼  立 (江 苏 东 海 县 实 验 中 学 ;  
2 3 O) 口哨 歌 吟 了 好 久 , 才 指 着 竹 子 说 : 重 情 感 的 个 性 表 达 的 同 时 , 故 作   2 2 0     还
2 0 . /  语 文款 学通讯  0 81 B   2
范文五: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很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1.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一是身份的对比,王恺贵为皇帝之亲舅且皇帝每每助恺,然而,豪富却比不上石崇;可见石崇之豪富已超过皇亲国戚。
二是先写王恺珊瑚树的珍贵,“世罕其比”,看来,石崇应甘拜下风了。然而出乎意料,石崇一挥手就将王恺的珊瑚树击碎了,接着又叫左右端出许多株“光彩谥目”的珊瑚树,令皇帝所赠之宝黯然失色,这种铺垫反托产生了强烈效果。
三是人物神态对比。用王恺的惘然自失“来映衬石崇的飞扬跋扈。
2.以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刻画人物的特点:文章分三层次生动刻画王恺在比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他先是以示崇骄傲,主动示宝炫耀,自鸣得意,根本不把石崇放在眼里;当石崇击碎他的宝物时又十分惋惜,且“声色甚厉”;最后看了石崇的宝物时则“惘然自失”。像斗败的公鸡狼狈不堪。三个层次都是几笔简单的勾勒就准确而鲜明地展示了王恺,乍起骤落的心理变化过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雪夜访戴》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除王献之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分庭抗礼、并驾齐驱之外,最出名的就是王徽之了。他的任情率性,给后人留下许多广为传诵的故事。
王徽之曾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桓冲有次问王徽之,他在这里担任什么官职,王徽之回答说:不太清楚,时常见有人牵马来这里,似乎是马曹吧。桓冲又问他管理多少马,他引用《论语》中的话回答:“不问马”,怎么知道它的数量。又问他最近马匹死了多少,他仍然引用《论语》中的话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桓冲哭笑不得,叮咛他说:你在这个位置上很久了,近来该料理些事情。王徽之似乎没听到,凝望着西边的天际和翠绿的山岭,好一阵子才答非所问地说,西山今天早晨的空气好清爽呀!看起来他似乎是有口无心,其实是有言外之意的,他要告诉桓冲: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比什么马呀、驴呀的俗事更重要。
有年冬天王徽之住在山阴故居,夜晚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见四周一片皎洁,不禁徘徊低吟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于是他立即乘一叶小舟,连夜前往拜访。及至来到戴家门前,天已微明,但他却不进去,反而转过身来又从原路返回。当有人问他何以如此时,他说:我本来就是乘兴而行,现在兴尽而返,何必非要见到戴安道呢?后来的很多士人,都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它不仅传达了一种令人神往的真挚的友情,而且表现了士人骨子里的那种完全以自己的适情为依归的风度,情之所在,即是目的。
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情绪,一种文化品格,“雪夜访戴”的故事流露出的人间至情,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头,毋宁说是一个象征,一种譬喻: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书店里畅销的是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书刊,这使我们知道,在普遍的物欲躁动中,人们已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自己的灵魂,至于怀着一份深厚的情谊去发现和欣赏另一颗灵魂,则是更大的奢侈了。因此原本十分自然的事,譬如对某个人有好感,想做他的朋友;或对某件事感兴趣,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现在居然搞得似乎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这其中的真情与兴趣是多么令人怀疑。想来人们之所以孜孜于交际和成功,除一目了然的功利动机外,可能精神上的空虚也是一个原因,于是才会急着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两相比较,王徽之的潇洒高逸便更是令今人感慨。
范文六:《世说新语》里有则王子猷的趣闻,或能给深困股市的我们以启迪。   王子猷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为人处世喜率性而为,甚是有趣。“世说”里记他逸事有如下文字: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还,何必见戴?”   许多人对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印象深刻,恐怕仅是感叹其与众不同的傻里傻气:雪夜跋涉。舟车劳顿,付出了这么大的成本,来到门前。本来是推门就可以见到朋友的。却不入而返。岂非傻子?或说此等行为体现了东晋名士风采,这里暂时不讨论这点。   如今的深沪股市,指数较去年高值时已跌去近三分之二,股民们的心情。也跟随指数每创新低。无数人端生出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股指一去不复还”之悲凉。我的朋友Ada便是其中一位,她去年全仓买入的某金属股,如今更是不足买入价2成。她说,每天胆战心惊地看着股指不断下滑,四千多点的时候曾经想过抛,但转念一想,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亏了两三成。现在才抛岂非可惜?这种想法一直如影随形,跟随中国股市突破,直到如今的2000点。   看看如Ada一般想法泥足深陷于股市的人,其实就知道人们为何对王子猷的所为不解。其实归结起来就是对何谓“机会成本”存在很大误解。   实际上,王子猷并不傻,恐怕要比很多人聪明得多。雪夜兴起,意欲访友。要达成这一目标,所付出的成本是一夜的舟旅。而经过一夜旅行。到达门前,表面看来,要拜访到朋友的成本是大大降低了,只需趋前轻叩柴扉可也。这种想法其实是忽视了现实状况的变化:,一夜未眠,兴头已过,疲态尽显。这时候造访,恐怕难有谈兴。总不会进门就对朋友说“抱歉。我困了,借宿一下吧?”   那些认为王子猷付出了一夜舟旅代价怎么说也要顺便拜访一下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他们远不如王来得率性和洒脱自在,而是从头到尾任务式地死守一个目标:我就是要见到戴安道!这不正如Ada一样,念念不忘着“这股我是40元买的岂能,在这么低位时候抛掉”或“我上次20元没抛现在10元抛了太亏了”么?   你是否误解了机会成本四个字。   所谓机会成本,没有机会,就不存在成本。40元买的股票,如今跌到10元,你卖掉它的成本是和股票未来价格有关,和原来的价格无关。也就是说,如果预计未来这股还会继续跌到5元,那么现在卖掉它的成本是5元,而非40元。当然,如果你坚信股市很快会涨,又另当别论,因为此刻抛掉股票,成本大于收入,是不合算的。   不单是股市,现实中还有不少例子,折射出人们对机会成本普遍的误解。TVB剧集《尖子攻略》里头,欧阳震华饰演球队总监,他毛遂自荐教学生经济学,率领学生走上街头,通过真实世界的事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机会成本。一次,等了二十分钟公交车还没来,而目的地不远,他选择带同学走路回去。有学生问,等了这么久才放弃,岂非可惜?另一学生说出了答案:过去了的不是成本,现在离开的成本和等待了多久没任何关系。巴士这么久不来,可能是出了问题,再等下去不划算。   这个场景令我感触万分,因为自己有着一样的体验,是“误解机会成本”的受害者之一。   似乎人人都应该再认识王子猷对机会成本的态度。
范文七:1.【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3.【译文】 孔子说:“子路,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译文】颜回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抱怨。”颜回说,“我希望不夸耀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得到安了,是朋友得到信任,使年轻人受到关怀。”
5.【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7.【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8.【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9.【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0.【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是:仁义比利益重要。
惠王的观点是:利益更重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极远啊,极深啊,它是一切微妙的总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译: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么才算善,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 抛弃了聪明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民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译: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范文八:[摘 要] 提到佛教,我们会马上想到释迦牟尼,想到印度,想到般若、波罗蜜、度等梵语翻译过来的词汇。提到佛教在中国,就不能不提为把佛教传入中国呕心沥血的僧人们。介绍佛教的书中都对一个问题有所提及,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僧”与“名僧”之辩。与其纯粹讨论这一似乎没有答案的辩题,倒不如看看这些僧人到底给后世后人留下了什么,也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样说来,道安绝对是用事实说话的人,且掷地有声、使人信服。   [关键词] 道安;佛经翻译;翻译史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一、综述道安   关于道安的生卒年份众说纷纭。《道安评传》称其生年史料均无记载。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则写道其生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大多相信其卒年为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博学的佛学家,最有影响的佛教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据说有人为了抬高自己而千里迢迢会见道安)。著有60多部著作,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且编纂了大量的佛经目录。学界普遍认为:他的去世标志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初期的结束,与此同时是佛教迅猛发展期的开始。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无疑是一位承上启下且划时代的人物。所以研究佛教在中国,一定不能不研究道安。从小事窥见道安与翻译:   道安生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是用在这里确实欠妥。淝水之战失败后,道安被困长安。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十三四岁的他依然坚持组织佛经的翻译。期间所译的著作有《婆须蜜集经》、《僧伽罗刹经》、《僧一阿含经》并为其作序。为什么道安可以在这样的境况下依然心无杂念,至清至静?如果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是什么情况?实在难以想象。有一句话:“修行”就是“修”和“行”。短短几个字就让我豁然开朗。光“修”是不够的,更重要更难的是“行”。道安确实做到了。做翻译也是一个道理,永远要坐得住坚持得住,心态保持好,不被外界所扰。   道安一生都以传播佛教为己任,一生都在研习各种经典,这不光关于佛学,还有禅学、玄学,使其融会贯通、取百家之所长。这与现在的翻译很像,要做杂家,要懂百科知识。这样翻译起来才能自如。   二、传译经典   把一些书看下来之后,我惊奇的发现:道安本人其实并没有大量地真正翻译过佛家经典。因为他本身并不懂外语,无法从事翻译。他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组织当时的僧人,他的弟子(最有名的当属慧远),还有鸠罗摩什等人翻译大量的经典著作,使当时的翻译活动全国化,大规模化。其中的主要著作有《十诵北丘戒本》一卷、《笔丘尼受大戒法》一卷、《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一卷、《鼻奈耶》(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译出的印度佛教戒律大本)、《阿毗昙抄》四卷、《四阿含暮抄解》二卷、《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除此以外,道安还组织翻译了《广说》、《中阿含经》、《三法度论》等等多部典籍。我想,这对佛教的传播与延续一定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道安用其领导者的身份做到了这些,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及地位。   三、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史起于佛经翻译。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出现直译与意译两种倾向。直译的代表是安世高,意译的代表是支谦。道安主持下的翻译,一般倾向于直译,即不断的重复叙述。但是,在以后的翻译中他仍然进行各种探索,提出了佛经翻译“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为翻译指明了道路。“五失本”指有五种情况不能符合胡语佛经原本,即语法要适应中文的结构;文字要做适当的修饰;颂文的重复句子要删略;联篇累牍的重颂要删节;反复重复的内容要略去。“三不易”时将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即古代特有的习俗不易译得适合于今时;佛说的微言深意不易译得使凡愚也能理解;传译的人都很平庸,一般不易译好。   其实这些理论不但适用于佛经翻译,仍有益于我们今天从事的翻译活动。还有一些他提出的翻译理论。比如不能加入个人意见(要做隐形人),度文的翻译(在目标语找不到对应词语时应对的策略,当然玄奘、徐天启这样的大师就无所谓了)。值得指出的是《道安评传》的作者指出:佛经很多译本及序言都已失传,这一部分可能是因为保存不当、年久失传,但也有一种可能是可读性不强,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所以在翻译中要牢记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要让文章建立更强的可读性。这样文章才能深入人心,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道安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他虽不会外文,却改变了佛经翻译的历史,发挥了自己的能量与作用(以下出自《道安评传》方广?著)他之前,典籍的翻译都以民间的、分散的形式进行。而道安得到前秦的支持,译场条件大为改善。这样,翻译经典的质量与数量都大大提高,也改变了以前只能翻译小部头经典的情况,许多大部头经典源源不断被翻译出来。其后的鸠罗摩什继承了道安的翻译事业,开创了国家译场的形式。无论从哪个角度,道安对佛经的翻译都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广?.道安评传[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2]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方立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第二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释慧皎.高僧传[M].上海:中华书局,1992.   作者简介:马毓鸿(1990-),女,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
范文九:子猷访戴与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展览的时候,同时展出的《剡溪访戴图》,是反映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历史典故,十分值得回味。
《剡溪访戴图》,源于“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王羲之(303-361)子,王徽之(?—388),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晋永和年间随父迁居会稽(今绍兴)卓荦不羁,纵酒放达,弃官退隐山阴。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封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招纳文士。著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世说新语·任诞》云:王子猷居山阴(属会稽郡,今绍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戴逵(约326—396),字安道,谯国(今
安徽)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
工书画,,,,,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
碑》,,,,,为文而自镌,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
叹。性高洁,礼度自处,不乐当世。太宰、武
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
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
其弟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戴逵徙居会
稽之剡县(今绍兴嵊州),深以放达为非道,乃
著论曰:“夫亲没而采药不反者,不仁之子也;
君危而屡出近关者,苟免之臣也。”(《晋书·戴
戴逵寓居剡县(今绍兴嵊州),位于曹娥
江上游。剡县始建于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
年),唐初改制嵊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
年)改嵊县,1995年8月,撤县设市,名嵊州
市,属绍兴市管辖。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四明
山南麓,剡溪穿越其间,妩媚秀丽,有“东南
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是引领
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等历史名人
入剡揽胜,泛舟吟唱,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人
文地理原因,也是王羲之隐居金庭、谢灵运(385—433)移籍始宁建始宁墅作《山居赋》、“两戴”(戴逵父子)徙居剡县执教书院的基本条件。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当时戴逵居住于:剡山以北五里许东侧曰“艇湖山”(《道光志》作“东五里”),晋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舟至此而返。湖山上有塔,称“艇湖塔”,俗称“平湖塔”,下有“子猷桥”、“访戴亭”、(万历府志)。艇湖今淤为田(同治志),“戴望村”至今犹存。
王子猷与戴逵性情相投,交往甚笃,深夜入剡造访,理所当然。依据当时交通条件,山阴与剡县相邻,舟楫可经蒿坝折入曹娥江上游剡溪直达剡县。山阴与蒿坝,系内河顺流,舟速较快;蒿坝至剡县,是汇流入海,逆流而上,船速较慢。《世说新语·任诞》叙说“经宿方至”,其中“经宿”
是时间,也是行为;也就是说“宿”指当夜,同时也意寓
当夜兼“眠”而至。对于至在何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
可以肯定,夜间船行山阴与蒿坝之间,夜光,白雪反射,
依稀朦胧,别有情趣。而行进剡溪必在清晨白昼,则更是
白雪皑皑,雪霁万千。剡溪对于王子猷来说,并不陌生。
也就是说,王羲之晚年隐居剡溪上游之金庭,王子猷即使
不是同居,但也未必忽闻。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
能忘”;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以诗篇赞
美剡溪风光。王子猷:“雪夜访戴”,没有观赏雪景的叙述,
而用兴尽返回的情景,把遐想留给人世,于是也就衍生了
许多赞美“访戴”的诗词画卷。
千百年来,以“访戴”为题材的诗、画广泛流行。以
画来说,著名的有: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纵74.6厘米,
横55.3厘米,绢本,水墨浅绛。图中山峦叠嶂,高低错落,
异常雄奇;山下溪流,小舟飘然,舟上艄公和船客;稍远
处屋宇错落有致。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张渥(?—约1356)《雪夜访戴图》,纵91.8厘米,横
39.6厘米,纸本,水墨,构图严谨简洁,画风雅逸,藏于
上海博物馆。
戴进()《雪夜访戴图》:图中王子猷眠觉、
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
子猷一连串的
动态细节均历
历在目,言简文
约,形神毕现,
气韵生动。
此外,有师承戴进之夏葵《雪夜访戴图》。周文靖《雪
夜访戴图》,用笔老辣,烘染精到,设色雅淡。曾衍东(约
)《雪夜访戴图》别具一格,鲜有留白,寒气
依然。据宋高似孙《剡录》载,还有钱逊叔、李商老、廉
宣仲等人的《访戴图》、《雪夜乘兴图》、《雪夜访戴图》等
等传世之作。
在山水画中,雪景山水甚为特殊,画家通常以落笔宜
浓不宜淡,点子宜少不宜多,墨焦,分五色为六色,留白
为一色,突出雪景效果。黄公望《剡溪访戴图》以浅绛法
绘制,采用“借地为雪”,只在山峦叠嶂、高低错落深处
略加擦染,竭尽群山大雪覆盖之势,显得异常雄奇。雪中
树林枝节,浓墨点写;庭院积雪,寂无一人;溪水宁静,
小舟飘流,舟中人物缩颈拢袖,烘托严寒萧瑟气氛。黄公
望《剡溪访戴图》笔墨简淡,格调高古,感悟灵性,独树
一帜,在诗画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宋咸淳五年(1269)生于江
苏常熟子游巷。早年父母双逝,过继寓居常熟黄乐为嗣。黄
乐,浙江永嘉人,年近九十,老来得子,兴奋不已,挚友祝
贺曰:“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称黄姓,名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早年处于宋、元交替年代;曾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椽吏、
大都(今北京)中台察院书吏。延祐元年(1314)随中书政
事张闾到浙江经理田粮。张闾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勾结为
奸,弹劾逮问。黄公望牵累下狱,对世事险恶充满厌遁,狱
中寄诗挚友:“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
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黄公望出狱,加入全真教,
成为道士,自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亦号“井西道
人”,隐居江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
后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等,晚年大变其
法,自成一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有
《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绘有《富春山
居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
《剡溪访戴图》等传世佳作。
画和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画描绘事物,通常
为静止形态;诗叙述事物,表现为动态变化。苏轼评王维诗
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画欣赏的最高境界。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梅
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
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寂寞王子猷,回船剡溪路。迢遥戴安道,雪夕谁与度。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应调折弦琴,自和撚须句。”
王铚为《剡溪五秀才画子猷访戴图》题诗曰:“剡溪万壑千岩景,人境谁能识心境。君画山阴雪后船,始悟前人发清兴。眼中百里旧山川,荒林雪月萦寒烟。应缘兴尽故无尽,宾主不见宁非禅。当年戏留一转语,不意丹青能再睹。更画人琴已两忘,妙尽子猷真赏处。”
王铚还为《王子猷返棹处》留诗曰:“我家住在剡溪曲,万壑千山看不足。却笑当年访戴人,雪夜扁舟去何速。”
张元干《跋赵唐卿所藏访戴图》云:“万壑千岩一剡溪,漫天云冻雪风飞。人踪鸟迹俱沉绝,独有扁舟兴尽归。”
“子猷访戴”由故事延伸到绘画诗词,赞美剡溪,赞美华夏大地,极大地弘扬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作出更大贡献。
原载台湾《浙江月刊》总第522期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23.王知夫苗乎?孟子以禾苗为喻来说明他反对,主张的政治主张。(2分)24.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但一百年后,秦以武力统一中国。请就此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
23.答案:杀戮(暴政)德政(仁政)。24.答案:秦以武力统一天下,事实无情地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合时宜,难怪不能为当时诸侯所接受。(1分)但孟子的思想无疑有其先进性,不施仁政的暴秦,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从而证明得民心是很重要的,行仁政才是长治久安之路。(2分)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