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十八世纪汤加国王的英国人是不是很勇敢?

揭秘英国18世纪最大政治成就:与苏格兰“联姻”
&&&&来源:&&&&
&&&&&&字号
历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曾经是两个国家,直到1707年才合并。有人说,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联姻,“婚前”磕磕碰碰,“婚后”也不算恩爱。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当年为何要结合?
实现英格兰与苏格兰共主的詹姆斯一世。
历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曾经是两个国家,直到1707年才合并。有人说,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联姻,“婚前”磕磕碰碰,“婚后”也不算恩爱。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当年为何要结合?本文就来回顾一下这场被称为“英国18世纪最大政治成就”的联姻。
1603年,由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无人继位,她的表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得到机会入主英格兰,改称詹姆斯一世,实现“王朝联合”,两国共主而分治。尽管苏格兰和英格兰拥戴同一位君主,但暗中的矛盾却在逐渐积累。1692年,苏格兰爆发叛乱。英王威廉三世要求所有苏格兰贵族向自己宣誓效忠。麦克唐纳家族因偶然原因没有在最后期限内宣誓,威廉三世便策划了一次屠杀,将麦克唐纳家族几乎杀光,引发苏格兰人强烈不满。
英格兰在确立资本主义政权后,开始进行迅猛的海外扩张。但威廉三世时期颁布的《航海法令》却不允许苏格兰人从事与英格兰殖民地的贸易。17世纪末苏格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1695年,苏格兰成立非洲和东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类似于东印度公司。当该公司在达连地峡(巴拿马附近)试图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时,遭到西班牙殖民军队的围攻,而英格兰居然袖手旁观。最终该公司损失惨重,许多苏格兰贵族血本无归。苏格兰国内的反英情绪达到顶点,决裂一触即发。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最先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是英格兰人。随着苏格兰与英格兰渐行渐远,苏格兰的亲法势力蠢蠢欲动,历史上遭到法国和苏格兰两线夹击的噩梦又开始浮现在英格兰政治家的脑海中。另外,苏格兰人骁勇善战,英国陆军中的骨干力量都是苏格兰人。如果苏格兰与英格兰彻底闹翻,那么英国将失去重要的战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开始软硬兼施地试图让苏格兰人同意合并谈判。首先颁布《外国人法》,规定如果苏格兰拒绝合并谈判,那么在英格兰的苏格兰人将被作为外国人来对待,苏格兰某些商品向英格兰的出口会被禁止。这让苏格兰意识到脱离英格兰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后果。
英格兰甚至直接出钱对一些苏格兰权贵进行贿赂。其中被收买的昆斯伯里公爵此前是亲法势力的支持者,但后来在苏格兰议会中发挥出巨大能量,积极提倡英苏合并。不少苏格兰人指责他出卖国家,英格兰人则称他是英雄。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苏格兰长期无法享受到英格兰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反英情绪严重。如今英格兰突然慷慨起来,许多问题自然能得到解决。于是,1706年,英苏双方开始就合并问题展开谈判。英格兰做出巨大让步,终于换取苏格兰同意合并。根据最后协议,英格兰同意向苏格兰开放贸易及航运系统,苏格兰的税收负担将轻于英格兰。英格兰同意向苏格兰提供近40万英镑的资金作为“现金补偿”,其中一大半用来补偿“达连事件”的受损者。苏格兰不再设立议会, 选派代表进入新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的教会和法律制度保持不变。
日,苏格兰议会和英格兰议会联合组成大不列颠议会,标志着两国合并正式完成。合并的经济红利使苏格兰在18世纪中叶经济开始起飞。而英格兰免除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与法国、德国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世界霸权,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据《环球时报》
(责编:张淑燕、周斌)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马嘎尔尼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2】英国人对于”乾隆盛世”的感受。
  1、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也有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十八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还有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
  2、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政治上的贫困。
  “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英国人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中国有一句名言:‘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这句话在其他国家并不适用。”
  英国人说:“中国没有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因拥有财富和独立的观念,在自己的国度里举足轻重;他们的影响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视而不见的。事实上,中国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在中国法律中,个人财产权却屈居政治权力之下。英国人研究了中国法律后得出结论说:“中国所有的有关财产的法律确实都不足以给人们那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恰恰只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才能使人乐于聚积财产。对权势的忧惧也许使他们对那些小康视而不见,但是那些大富却实难逃脱他人的巧取豪夺……执法机构和执法方式如此不合理,以至于执法官员有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对善与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是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才能发生。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马戛尔尼不否认中国存在着大土地产业,但他认为它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如“高利盘削和官职馈礼”所获取的。它们是贸易或侵吞的短暂的积聚,而不是土地贵族或绅士的产业。他写道:“在中国确切地讲没有世袭贵族。”
  3、中国人精神文化上的极端贫困让人震惊
  在那些推崇中国政治的欧洲学者们的著作中,中国社会的和平、稳定、井井有条一直是他们赞美的重点。他们认为,这说明中国是民权、人道所主宰的理性王国。“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组织”。
  然而,与中国官员的交往,却让英国人看清了这个帝国维持秩序的基本手段,那就是王权、专职和严苛的礼法。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上天津的途中,英国人在山东登州府短暂停留。登州知府闻讯前来拜访,“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更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国官场的另一项规矩:在任何场合,上级都可能打下级的板子。
  被扒掉裤子当众打屁股,对英国绅士来讲,是无法想象也无法容忍的耻辱。然而英国人却发现,中国人对此却司空见惯。
  英国人说:“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需预审或调查。”
  【3】世界对中国的重新认识
  1、偷奸耍滑成性
  在英国人到过中国以前,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中国人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莱布尼茨说:“他们服从长上,尊敬老人,无论子女如何长大,其尊敬两亲犹如宗教,从不作粗暴语,尤其使我们惊奇的,中国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歌德说:“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道德。”伏尔泰通过《中国孤儿》这样表达他对中国人的看法:“我们的国朝是建立在父权与伦常的信义之上的,是建立在正义、荣誉和守约的信义之上的。孝顺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立国的大本。”
  与传教士所描述大相径庭,那些伺候他们的中国人给英国人留下了这种印象:“撒谎、奸诈,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他们一有机会就偷,但一经别人指出就马上说出窝藏赃物的地方。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两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2、官本位
  英国人注意到,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立刻就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
  英国人说,“这些事例再清楚不过地昭示了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不过就像先前说过的,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3、专制
  英国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于是荣誉观和尊严感就无处可寻了……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英国人回国之后,西方人的中国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为阴暗。
  【4】黑格尔对中国的结论让人害怕又脸红
  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黑格尔仔细阅读了当时他所搜集到的全部有关中国的文字,得出了以下结论。
  黑格尔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认为,中亚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少年时期,人类文明最早在那里发源。希腊文化则是青年,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罗马文化是壮年,而日耳曼文化是成熟理性的老年。
  那么,中国文化是什么呢?黑格尔说,是幼年。中国人在官府面前的逆来顺受给了黑格尔极深的印象。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得出这样结论,这是一个彻底的、奇特的、最具东方性的东方国家。“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因此,中国是一个只属于空间的帝国。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读这些的时候我不得不把“乾隆盛世”真实与当下联系起来,想必“乾隆盛世”在国人和乾隆看来也是“和谐社会”吧。
  参加过中国盛会的外国人是不是在表面赞扬中国的同时,暗地里发出和英国使团一样的感慨呢?
  上海大火和北京大火都在冥冥之中警告我们:脱离现实的过度奢靡和炫耀必将遭天谴和报应。乾隆、慈禧等无数的超级败家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
  重复看了无数上演的历史大戏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重复庄严的毁灭,而又在本质上毫无变化。
---------------------------------------------------------------------------------------------------------------------------------------------------------------------------
乾隆缘何豪掷亿元接待英国使团
据估算,英国使团一行,清政府花费了51.9万两白银,即17.3万磅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约1亿元人民币,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
01.乾隆戎装像。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于是英国派出使团出访中国。1792
年(乾隆 57 年),英国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800
多人的使团访问中国,次年到达中国。乾隆皇帝接到两广总督关于英使来华“进贡”的奏报十分高兴,他命人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乾隆对接待的原则做了具体指示
当英国使团刚刚出发时,乾隆皇帝就已经做好了隆重接待的准备。乾隆前后连续多次下达详细的谕旨,亲自认真安排这次对外宾的接待工作。
为了更好地接待英国人,皇帝特意任命长芦盐政徵瑞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接待工作。为此还特别为他加恩晋爵,赏戴花翎。
英国人刚刚出发不久,皇帝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在估计“贡使”不久可到的乾隆58 年 (1793 年 )6 月,皇帝对接待的原则做了具体指示
:“应付外夷事宜,必须丰俭适中,方足以符体制……此次英咭唎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
直隶总督 ) 梁肯堂、( 长芦盐政 ) 徵瑞务宜妥为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
;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因此,当使团的船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他们发现两名朝廷命官携带着大量作为礼物的食品,在此迎候。使团副使斯当东认真地记下了礼品的数量
:牛二十头,羊一百二十头,猪一百二十头,鸡一百只,鸭一百只,一百六十袋面粉,十四箱面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红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叶,二十二大篓桃脯,二十二大篓蜜饯,二十二箱李子和苹果,二十二大篓蔬菜,四十篮黄瓜,一千个南瓜,四十大包莴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个西瓜,三千个甜瓜还有许多瓶酒,十箱蜡烛,三大篓瓷器。由于数量太多,船上无法容纳,只能收下一部分,“将其余的璧谢”。“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对于这个前所未知的国家,他准备大大施恩,让这些地处偏僻的远夷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国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
&&&&&&02.英国使团画笔下的清朝迎接仪式。
&&&&&&03.清乾隆“八徵耄念之宝”玉玺。
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使团吃惊
这仅仅是一个见面礼。在后来的行程中,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他们吃惊。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而副使斯当东则说:“大量丰富的日用品不但供应到全体团员,而且普遍供应到使节团的所有技匠、卫队和仆人。看来中国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费以求尽到对于使节团的豪华供应。”
皇帝的指示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动员了这么多的官员,这么多的厮役,这么多的船只,来做招待工作。这些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和厮役据说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借以鼓励他们做好这项工作。沿途岸上有列队欢迎的兵士,有搭起来的彩牌楼和特别准备的表演。所有以上一切费用俱由皇帝一人担任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个意旨被所有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严格遵守。一位使节团员有一次偶然表示要买一件微小的衣物,承办招待的官员立刻买来,但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一切费用都记在皇帝的账上了。”
其后的赏赐环节,更令英国人惊讶。英国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热情接待经过英国商人之口先行传回了伦敦,整个英国欢欣鼓舞。
英国使团的出使任务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出使并非没有收获。甚至,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衡量,英国人的收获是巨大的。
在回去的船只上,装满了中国皇帝赏赐给他们的礼物。
04.乾隆与小斯当东。
皇帝的赏赐从正使直到&&&&&&&&黑人仆从人人有份
自从听说英国人要来后,皇帝就开始为他们准备礼品。在英国船只到达天津后,皇帝派人询问的第一件事是贡品名单,第二件事则是使团名单。这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准备给英国人的礼品。皇帝的心很细,他的赏赐不仅限于官员,每一个英国人,从正使直到黑人仆从,人人有份。留在船上的士兵水手650人也每人备有奖赏。对于这个前所未知的国家,他准备大大施恩,让这些地处偏僻的远夷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惯例,外国进贡,皇帝只赏赐其国王及正使等正赏一次。而此次英国来朝,皇帝前后赏赐了他们
37 次之多。
即使在英国人的桀骜不驯和妄加请求令皇帝十分生气之后,那些原来准备好的礼品仍然一样不差地发给了英国人。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赏赐的礼品共
种,3000余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次数之频,前所未有。皇帝一贯乐于展示他的大方。生气归生气,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能丢。在给英国国王的国书上,皇帝也特意提及这一点:
“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倍于他国。”(《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
虽然中间因为礼仪问题一度降低了饮食标准,但宽厚的皇帝仍然命令,回程路上给予英国人高规格的照顾:“公平而论,中国朝廷和他指派来照料使团的众人,自始至终表现了做主人的慷慨大方,照顾无微不至,态度真诚友好。至少对我们这一行人是如此。”这是巴罗的话。
在路上,已经与英国人无话不谈的“王大人”向英国人谈了这次招待的花费
:“王大人告诉我,为了支付接待我们使团的开销,他们受命从我们所经过的各省银库,每天提取 5000两白银 ( 合今天币值 100
万元人民币),也就是 1600 磅标准纯银。在北京是每天从户部领取 1500 两。”
巴罗由此估算,他们一行,使北京花费了 51.9 万两白银,即 17.3 万磅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约
1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王大人告诉我,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般不少于
1000,很多时候大大超过1000。我相信他没有夸大其词。”巴罗算了一下账,说他们这次出使,英国本身所花费的,不过
8万磅。“对大不列颠这样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还不到人们通常想象的数额的 1/4。”
第一次给英国人的见面礼
特赐国王玉如意一,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玉双解瓶一,战图一盒,红雕漆桃式盒九,朱漆萄瓣盘四,绢笺、蜡笺各五十,挂灯四对,绣锦香袋八盒,绣香袋、连三香袋各四盒,宫扇十三扇,百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各一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粉四
正使龙缎、妆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二,倭缎八,丝、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四,瓷碗六,瓷盘八,青白里瓷盘六,扇二十,普洱茶团六,六安茶六瓶,茶膏二盒,哈密瓜干二盒;
副使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二,瓷碗二,瓷盘八,霁青白里瓷盘四,扇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
副使之子龙缎、妆缎、素缎八,丝缎、锦、漳绒、羽缎、绫各一,花缎、纺丝各二,瓷碗、瓷盘各四十,锦扇
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冰糖各一盒,雕漆盘一,大荷包二,小荷包四;
代笔官、总后官二员,每员闪缎、妆缎、倭缎、蓝缎、绫各一,瓷碗、瓷盘各二十,锦扇十,普洱茶团二,六安茶二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大荷包二,小荷包二;
副总兵官、管兵官、听事官、管船官等七员,每员妆缎、闪缎、蓝缎各一,瓷碗、瓷盘各二,扇二盒,普洱茶团二,大荷包二,小荷包二。
八月十三日生日当天
赏正使大卷八丝缎、锦缎各二,瓷茶桶、瓷碗、瓷盘各二,宜兴器一;副使大卷八丝缎三,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盘一;副使之子八丝缎二,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盘一;副使之子绘画呈览,赏大荷包二;通事、总兵等官九员,每员八丝缎二,瓷碗二。
八月十四日
于清音阁赏正使御笔书画册页一,玉杯一,瓷盘、瓷瓶、漆桃盒、葫芦瓶各二;副使玉杯一,瓷器、漆桃盒、葫芦瓶各二,小荷包一;副使之子瓷器四,漆桃盒二,瓷瓶一,小荷包一;通事、总兵等官九员,每员漆桃盒二,瓷器四。
最后一次正式赏赐礼品清单
赐该国王百花蟒缎二,袍缎、线缎各四,紫檀彩漆铜掐丝珐琅龙舟仙台一,玉器八,玛瑙盂盘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文竹挂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册页二,画绢二十,洒金五色字绢笺纸、白
露纸、高丽纸各二十,墨六匣,各样扇四十,普洱茶团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干、香瓜干各四盒,藕粉、莲子各二盒,藏糖三盒。又,随敕书赐国王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画绢、白露纸各百,洒金五色绢五十,五角笺纸、高丽纸各二百,宫扇十三,十锦扇百,连三香袋四盒,十锦香袋八盒,锦香袋四盒,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挂灯十二,墨二十匣;
正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倭缎各二,蓝缎、青花缎、彩缎、杭绸各三,绫、纺丝各六,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刮膘吉庆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玛瑙葵花碗一,玛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蓝缎、倭缎、青花缎、彩缎、绉绸各二,绫、纺丝各四,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二
块,女儿茶十,白玉全枝葵花洗一,花玛瑙菊花瓣碗一,葫芦器藏糖二匣;
副使之子龙缎、妆缎、倭缎、青缎、蓝缎、锦、漳绒、帽绒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总兵官、副总兵官二员,每员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青缎、帽缎、锦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通事、管兵等官四员,每员龙缎、妆缎、漳绒、锦、蓝缎、彩缎各一,绫、纺丝各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代笔、医生等官九员,每员龙缎、妆缎、锦、漳绒、蓝缎、彭缎、绫、纺丝各一,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贡使从人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吹乐、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
内地护送官二员,大缎各二;贡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布、高丽布、波罗麻、兼丝葛各二;留存贡船
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丽布、回子布、小增城葛、波罗麻各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在十八世纪欧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