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理论三阶段阶段

117 灵长类动物——从林奈到大岛渚 - 月合刊304 期 - 期刊库 - 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 月合刊304 期
猿猴艺术世界|策划猿猴,一种长有古老面孔、身形仿若你我的动物,一个回荡着多种形象、藏有众多秘密的词语&&在猿猴身上,驻扎着作为本能的动物性,同时又激荡着影子般的人性。戴着人类面具的猴子,勾画着猴子脸谱的人,人与猴互为镜像。从远古到当下的以猴为名或以猴为媒的话语和形象,汇成了一条关于文学、艺术、电影、神话、自然史及社会史的浩大河流,流转着猿猴与人的亲近性及变异性。
117 灵长类动物——从林奈到大岛渚
庞红蕊|文&近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Linnaeus,)十分热衷于对猩猩和猿猴进行研究,他从世界各地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猩猩和猿猴,将它们放在乌普萨拉(Uppsala)的动物园里驯养。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实证性研究,林奈驳斥了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笛卡尔认为,动物是由血、肉和骨头组成的机器。它们会飞会走,会吃会唱,而这些都是机械的运动。林奈说道,如果笛卡尔见过猩猩的话,绝不会得出此结论。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林奈&无法找出人与猩猩之间的明显差异。如果非要指出一点的话,那就是在猩猩的犬齿和其他牙齿之间有一处缝隙。&然而这一点无法标明人与猩猩之间的本质不同。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林奈将所有的动物进行了等级分类。其中,他将人、猩猩、猴子等划入灵长目(Primates)。所谓&灵长&即是&众生之灵,万物之长&。那么如何从&灵长目&动物中将人类识别出来呢?林奈指出,&人是能够认识自己(nosce te ipsum)的存在者,换言之,人是必须将自己看作是人的动物。&他将人定义为&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能够认识自身的人。&认识自己&的能力使人类从其他灵长目动物中脱颖而出。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指出,&Homo sapiens&不是一个界定明确的物种,也不是一种规定明晰的实体。确切说来,它应该是一种机器或装置,它的产品是&如何识别人类&。林奈指出,为了成为人类,人必须从非人中认出自身。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找出自身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从而确立自己的高贵性。&刘庆元,《碎片系列》,木刻,2013&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起源处来证明人类的优越和高贵。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因此人类是统率万物的灵长。然而达尔文(Darwin,)却指出,人类并不是上帝所创造的,而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与人类这两个物种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本质的不同。然而,达尔文将人类置于整个生物阶梯的顶层,指出&人类有上帝一般的智慧,能探索奥秘&,从而捍卫人类那岌岌可危的尊贵地位。&在《什么召唤思?》(Was heist Denken?)一文中,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指出,猴子拥有抓握的器官,但它们却没有手。&手必定不同于所有能把握的器官&&猫和狗的爪、螃蟹的钳、野禽的脚爪,手与它们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在海德格尔这里,&手&将猴子与人类此在区分开来。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一文中,拉康(Lacan,)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他指出,&婴儿虽然在身体协调性方面不及其他的动物,但在智能上能领会自身与其镜像间的相互关系,而动物则不能。&猴子一旦明了镜子形象的空洞无用,这个行为也就到头了。而人类婴儿则不同,他会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他的身体、周围物件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自然科学家林奈、达尔文,还是哲学家家海德格尔、拉康,他们都从各自的视角对人类与猿猴(猩猩)做了区分。阿甘本指出,这种区分是一种人类学机器(an anthropological machine),旨在将人从动物的秩序中脱离出来,从而确定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说上述学者探讨的是人类与猿猴(猩猩)之间的明晰界限,那么,日本导演大岛渚(Nagisa Oshima)的电影《马克斯,我的爱》(Max, Mon amour,1986)则致力于探讨人类与猩猩之间的亲近关系,探讨两者界限的消弭。该影片以现代巴黎为背景,男主人公彼得是外交官,妻子玛格丽特美丽优雅,儿子纳尔逊聪明乖巧。这个三口之家表面上和睦幸福,然而丈夫和妻子各有各的秘密。彼得和秘书偷情,妻子则行踪诡秘。彼得怀疑妻子出轨,便雇了私家侦探调查妻子行踪,却发现妻子的情人竟是一只名叫&马克斯&的黑猩猩。出于颜面的考虑,彼得与妻子商议将黑猩猩安置在家中,与他们共居一隅。自此,黑猩猩马克斯成了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一般说来,家宅中的动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牲畜,一类是宠物。牲畜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功能性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性活动,如鸡、鸭、牛、羊等。宠物则不然,它们是人类移情的客体和宠爱的对象。于人类而言,它们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耗费&,一种无害的游戏,一种适度的消遣。显然,黑猩猩马克斯不是带有某种功用性的牲畜,也超出了宠物的范畴。那么,对玛格丽特而言,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与家庭成员之间是什么关系?&大岛渚,《马克斯,我的爱》,(Nagisa Oshima, Max, Mon amour),剧照,92 分钟,1986,& 2015 STUDIOCANAL GmbH, Berlin.All rights reserved. (HKW,&Ape Culture&,2015 年 4 月 30 日-7 月 6 日,由安塞姆&弗兰克和希拉&佩莱格策展)&男人、女人、黑猩猩&彼得怀疑妻子玛格丽特出轨,便派私人侦探去跟踪她。根据侦探提供的线索,他找到了妻子与&情人&约会的公寓,意图捉奸。他很好奇一个问题:妻子与黑猩猩之间有没有发生性关系?因此,他通过锁眼来偷窥妻子与黑猩猩的亲昵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丈夫彼得是观看者、跟踪者、监督者,而妻子则是被观看、被跟踪、被监督的对象。&黑猩猩马克斯曾经在马戏团中为人们表演。马戏团破产后,他被人们送到了动物园。不论是在马戏团还是在动物园,他始终都是人类观看和驯化的对象。当他逃窜到了丛林中,虽摆脱了人类的驯化,却又沦为了猎人狩猎的对象。小纳尔逊非常不解地问彼得:&爸爸,为什么人类要狩猎呢?&大岛渚通过孩童之口控诉了人类对动物的暴力。&女人玛格丽特之于男人彼得,黑猩猩马克斯之于人类,前者表明了男权中心主义的逻辑,后者则表明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男人偷窥(跟踪)女人,人类观看(驯化)黑猩猩。在空间分布上,后一项在前,前一项在后。&在&&之后&(after)是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意味着&后者&可以观察、追逐、跟踪和征服&前者&(康德就用fr&her(前者、早者)来指涉动物)。女人和黑猩猩都是被观看的对象和被压制的客体,因此,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亲近关系。玛格丽特在动物园发现了孤独的黑猩猩马克斯,他们相互对视许久。此时,女人注视黑猩猩,黑猩猩也同样注视女人,他们之间呈现出一种注视的对称性和平等性。第二天,她又去了动物园,马克斯竟一眼认出了她。于是,她将他买下,视之为&爱人&。这两个被压制的弱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切近关系。大岛渚,《马克斯,我的爱》(Nagisa Oshima, Max, Mon amour)剧照,92 分钟,1986&宠物?性爱工具?伴侣物种?&彼得的左邻右舍大多养着宠物狗(柯利牧羊犬、牛头犬、杂种狗等),然而彼得家却养着一只黑猩猩。妻子对彼得说,马克斯是她的爱人。然而彼得并不认同,他对妻子说:&你对马克斯的感情就像对猫猫狗狗一样,你们只是相互宠爱而已(pet each other)。&玛格丽特确实十分宠爱马克斯,然而她并不将马克斯看作是自己的宠物。宠物主人和宠物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主人将宠物看作是婴儿,看作是需要照顾的对象。当主人对宠物的爱消退时,宠物就会面临被遗弃的危险。&彼得怀疑妻子和黑猩猩之间存在一种性爱关系。趁妻子外出之际,他雇佣了一个妓女到黑猩猩身边以身相试,结果黑猩猩没有丝毫反应。他向动物学家提问:&到底是否存在一种跨物种的爱恋?一匹马有没有可能爱上一条蛇或一棵樱桃树?&&很显然,彼得将玛格丽特和黑猩猩之间的关系想象得过于狭隘化了。孤独的玛格丽特与孤独的马克斯相遇,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宠爱或性爱。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怜惜、平等交流,呈现出一种&共生&的关系。这与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伴侣物种&(Companion Species)观念颇为相似。在《伴侣物种宣言:狗、人与意义重大的他性》(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Dogs, People, and Significant Otherness)一文中,哈拉维选取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狗类为研究对象,从而阐释人与狗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她借用语言学中的&词形变异&(metaplasm)概念来形容这种互动关系。&词形变异是指一个单词中的某种变化,比如添加、省略、颠倒或变换字母、音节或音调的位置。这个词出自希腊文&metaplasmos&,意为重塑(remodeling)或改造(remolding)&&我用词形变异来表示伴侣物种关系史上人狗肉体的重塑和生命规则的再造。&可以说,玛格丽特与马克斯互为&伴侣物种&。他们帮助彼此度过了各自的生存危机(玛格丽特遭遇丈夫的背叛,马克斯在动物园拒绝与同类交流):平淡冷漠的玛格丽特因为马克斯的陪伴而变得心情舒畅,而孤独的马克斯因为玛格丽特的守护而变得活泼开朗。女人和黑猩猩之间互相&召唤&(interpellation),互为对方的主体。他们在肉体上联手共舞、互相构成。&凯旋归来:和解&愤怒的彼得曾经一度想射杀这只黑猩猩。在玛格丽特外出照顾母亲的日子里,他完全可以杀死马克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也喜欢上了这只黑猩猩,像玛格丽特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玛格丽特不在身边,马克斯不吃不喝,十分忧郁。彼得便放下手头的重要工作,将他送到了玛格丽特的身边。&彼得态度的转变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人们对动物他者的伦理责任。&after&(在&&之后)是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位置,此前的彼得(作为人类的代表)在黑猩猩马克斯&身后&(after)观察他、追逐他、猎杀他。玛格丽特对彼得说:&你可以很轻易地杀死他,没有人会为此责怪你,更不会有人控告你。因为他只是一只动物而已。&然而在这只不吃不喝、十分虚弱的黑猩猩面前,彼得放弃了杀死他的想法。他暂时搁置自己的工作(接待女王),中断了自己的日常规划,优先满足这只黑猩猩的欲求。彼得的做法说明黑猩猩(动物)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正是马克斯所表现出的脆弱性阻止彼得对他施以暴力。正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所言,&after you&并非一定意味着追逐你、驯服你,它可能还意味着追随你、尊重你。可以说,彼得态度的转变其实是从&追逐&到&追随&的转变,是从&敌视&到&好客&的转变,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他者中心主义的转变。&影片的最后,丈夫与妻子冰释前嫌。彼得开车带着全家从乡村医院返回繁华都市,马克斯则坐在车顶上,玛格丽特时不时地钻出车窗与马克斯拥抱亲吻。彼得的汽车路过凯旋门时,摩托车为之开路,马克斯向过往的人群挥手。人群沸腾,簇拥在汽车的周围,为马克斯的归来欢呼喜悦。显然,此片段戏仿了法国国庆的场面:黑猩猩马克斯取代了法国元首,从凯旋门通过,向群众挥手致意。在这个节庆般的时刻,人们不再恐惧黑猩猩,不再囚禁他、敌视他。他与人类的和解表明了动物与人类的和解,自然与文化的和解。&阿甘本在《敞开:人与动物》(The Open: Man and Animal)中重点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和解&问题。米兰安波罗修图书馆(Ambrosian Library)收藏着一部13 世纪的希伯来文《圣经》。该书中里面附有许多插图,其中有一幅描绘了义人在末日审判这天举行弥赛亚宴饮(the messianic banquet)的启示录场景。这幅不起眼的插图引起了阿甘本的注意。在《敞开:人与动物》中,他对这幅图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在天堂树的树荫下,两个乐手正在欢快地演奏乐曲,头戴冠冕的义人端坐在铺设华丽的桌旁&&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我们还未曾提及的一处细节:微图画家所描绘的义人形象并不拥有人类的面庞,这些冠冕下方其实是动物的脑袋。此处,右侧有三个形象,即:锋利的鹰喙、红色的牛头以及狮子的脑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图像中的另外两个义人呈现出驴子的怪诞特征和豹子的轮廓。两名乐手也长有动物的脑袋,最为醒目的是右侧演奏小提琴的乐手,他长着一张受到神启的猴脸。&令阿甘本困惑的是,为何末日审判时的&义人&都长着动物的脑袋呢?末日审判的时间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人类的终结。在这一刻,人类被重塑,变形为半人半兽的全新形象。这一形象意味着人与动物之界限的消弭,意味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解。在这一刻,人类不再是动物的认知主体,动物也不再受人类的奴役,人与动物之间将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关系。&彼得问:&到底是否存在一种跨物种的爱恋?一匹马有没有可能爱上一条蛇或一棵樱桃树?&其实,《以赛亚书》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豺狼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玛格丽特向彼得描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左邻右舍的眼里,马克斯是危险的动物。她怕邻居会控诉她,担心警察会闯进来将马克斯带走。玛格丽特的恐惧表明人类共同体的内部根本容不下这么一只黑猩猩,&人类与动物的和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已。您的位置: &
形成“我”的功能的镜子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镜子阶段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