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关于心理健康的作文教育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康新瑜 甘肃省敦煌市西关小学 736200
&&&&&&& 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能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想法的提出
&&&&&&&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加深了,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法也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在小学低年级里,需要教师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而到了高年级,面对日益增加的课业,需要学生主动、独立地去接受知识,随时调整、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有些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便会出现在学习上疲于应付,结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如: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与事,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由此我想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尚缺乏社交能力,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人交往感情色彩较浓,易于情绪化,由于他们感情丰富,且变化快,所以有时对人对事就过于简单。如:有的同学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根本不理,动不动就&不跟你好了&,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所以,把作文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的。
&&&&&&&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想法的实践
&&&&&&& 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达到教、育共长。
&&&&&&&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抓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长会中,有些家长反映学生受不了委屈,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小闹不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我布置了作文《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写道:&当我受委屈的时候,我会非常生气,有时候我会哭;有时候会静静地坐着,不理睬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时我会打架;有时会骂人;还有时会摔东西。&一看我就知道孩子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因此我意识到在班级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的事让他们做,要求每个人都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中去,使自己尽快地融于集体,当自己与周围同学发生摩擦时,应当本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不要一时感情用事,也不能消极逃避。这样,逐渐改变了大家的学习观。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了一些学生的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 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
&&&&&&&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想法的收获
&&&&&&& 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事,要求他们写下来,喜欢的,好的人和事,就赞扬他们;憎恶的,坏的人和事,就批评他们。久而久之,便会在孩子们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辨别力,丰富了感情,对于优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于赞扬,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了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培养了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 在实践过程中,我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有:
&&&&&&& 1、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人就会建立起自信心。&你将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自力更生的人,成为一个充满力量,方向明确,有条不紊的人。&
&&&&&&& 2、着眼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并接受自己,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你将在内心树立起一种信心,每当你做对了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慢慢地,你就能建立起着眼于自己长处的习惯。
&&&&&&& 3、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一个视野开阔的人,思维敏捷,办事果断;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所以,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另外 , 还可以依据一些相应的心理学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一系列的教、育计划,采取主动,改变这种从学生出现问题的被动方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理于未然。
&&&&&&& 英国谚语说得好:&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具有上进心的学生,一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因此,他们在理想之帆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上进心会为学生们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他们克服成才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2页-学科教育-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付巧芝
如:三年级教材&亲情&单元,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到亲情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给予,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的关怀,甚至是为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在教学《珍珠鸟》一课,通过对文中&我&和&鸟&的感情,让学生认识到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三)在 &写字教学&中修身养性   识字写字教学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康的有利环节。因为表面看写字教学似乎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但如果教师激发得当,也能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在写字教学中我常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练习毛笔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不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学生意识到任何事要想成功并不是一日之功。而识字教学中,我巧借识字中课堂生成,进行了有效&点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悟。在教授&射&字时,我让学生观察单独写&身&和这个时候的字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身子的一撇没有穿出,我紧跟着追问为什么在这里这个身字的一撇不穿出呢?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答到:这样会撑破格子,这样字太大了不好看。于是我说:&如果你就是这个寸字,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学生很激动地说:&谢谢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我永远都会记住你!是你让我们成为了一家人&&&我抓住这个时机,说:&是啊!两个想要成为一家人的字,为了能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宁可委屈自己,那在我们生活中为了然大家生活的开心和谐,我们又该怎样和我们的同桌、邻居、亲人相处呢?&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想不用说,孩子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四)在 &习作教学&中交流情感   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老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给出人性化的评点,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人格。   所以习作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视的一块&战地&。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善于通过日记或是作文同学生进行心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针对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回忆、挖掘、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情、理&幻,在此过程中,受到习作内容的熏陶。如写父母的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观察父母言行、了解父母和父母的愿望,并对父母说知心话。在习作准备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爱、体谅、理解父母的情感,懂得要感恩,效果很好。   (五)在&活动&中自我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在教学《争吵》帮助学生排遣嫉妒心理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强化活动:讨论&当别人成功时,你对自己怎样说,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排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友好竞争,学习欣赏,自我安慰等。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实现了自我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我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六)在&氛围&中深化情感   孩子们什么时候最快乐?过节时。我们的教学课文中,有许多隐含着不同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中蕴含了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节日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变得更加懂事。如在&母亲节&的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搜集赞美母亲的诗,说一句赞美母亲的话,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增进了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将道德、情感、创新渗透于节日活动中,沁入了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科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材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教师要以善良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观察、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中。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让孩子的心灵亮丽起来――也谈小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论文
&&&&&&来源:河北博才网&&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目前,不少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的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科教学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将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呢?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庆龄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不瞒真情》一文中老舍诚实,不隐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冲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挠地坚持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2.&在情感中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屏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让老师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培养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看见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带领战士们为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毛主席的一个小故事。课文的重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对石碑上刻的两行文字的理解,来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通过写字、刻石碑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区别了“牌子”与“石碑”,“竖”与“立”,“写”与“刻”的不同含义。并轻松地突破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明白了乡亲们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灵魂得到了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发挥写作优势,优化学生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这样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不就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吗? &&&&&&&1.&形式多样。教师在命题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a.&多题选择。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给他们出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有时还可从不同方面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题目完成。b.&半命题。如《我渴望&&&》《假如我是&&&》……这样的命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留有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c.&自由命题。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2.&贴近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对学生来说,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事,不仅容易,而且有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重视想象。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幻想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假如我是男生(女生)》《十年以后》《我想有根魔法棒》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像空间大,能诱发学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从教学实践看,这类习作也是学生最有兴趣,而且完成质量较高的。其实,有时学生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折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有心人,从学生的想象中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版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