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中间一条大粱厅担空是24梁底房子是十八底下面有砖的10米长无痕钉一半钉不进去是24无痕钉一半钉不进去是18钉好板了才知道搞

【资 讯】: -
【行 业】: -
【商 务】: - 建设市场 -
侬好,上海公路
  “到公路处已经12年了,可以说,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公路,感情也和路连在一起。”说这话的时候,徐明德书记温和而又深情。带有淡淡上海腔的普通话,在记者的心里掀起一股暧暧的情感波澜。真想说一句:侬好,上海公路!
  其实不仅仅是徐书记这样的“老公路”,在上海采访期间,我们接触了很多上海公路人,虽然他们性格不同、身份不一,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交给了公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上海建设一流的公路,为一流的公路提供最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留下脚印一串串
  上海,清朝末年已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近代开埠后,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汽车渐渐传入上海,新式的筑路技术随之而入。租界里南京路、霞飞路(现在的淮海路)等新型道路的出现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都市的繁华。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上海小汽车增长迅速,大吨位汽车也输入上海,汽车运输逐步由市区向近郊发展。1919年上海第一条市郊公路――军工路应运而生。随后沪太、沪杭等公路陆续建成。虽然最早的这些公路技术标准低、线性差、路幅窄,路面一般仅用煤渣铺面,但在当时却为城乡物资的沟通、市民行旅的便捷作出了贡献,并为
发展新兴的筑路事业创造了先行模式。
从此上海公路蹒跚起步,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发展。
  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站在新世纪的门口,上海公路建设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地位,改革的号角响彻黄浦江两岸。
  滔滔黄浦江自朱家角镇淀峰的山湖一路奔涌而来,在吴淞口汇入长江,成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黄浦江开凿于战国时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滔滔江水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
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黄浦江贯穿上海市区,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浦东和浦西。由于历史原因,浦东的开发一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直到1992年,上海市府一号工程――杨高路改建工程工开,打响了开发浦东的第一炮。杨高路的改造,标志着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投资200亿元的浦东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也全面展开。
  杨高路的改造不仅启动了浦东开发的进程,也带动了整个上海市公路建设的脚步。1993年4月竣工的沪青平改建工程,实现了上海公路史上一级公路零的突破。9月,罗山路立交桥建设工程顺利完成;11月,龙阳路立交桥竣工通车。一系列工程告捷,为上海市公路交通立体化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5年10月,奉浦大桥竣工,从此黄浦江上有了第一座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竣工通车,为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开通了一条“黄金大道”;1998年12月,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通车,这条被誉为“希望之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的高速公路极大地助推了沪杭两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9月竣工的浦东国际机场疏港公路远东大道、龙东大道、迎宾大道等,更是为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交通疏导作用;市区公路外环线一期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加强了浦东、浦西的联系和周边地区的交通辐射,100米宽的环城绿化带不仅美化了行车环境,也改善了上海城区的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公路文化的枝繁叶茂。
  “行业文化必须站在行业的角度上,以行业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徐书记说,“上海的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精髓。”
  徐书记认为,既然文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大家的共识,就不能随意改变。但作为继承者,我们可以采取“扬弃”的方式,有选择地继承。“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是这个道理。”
  徐明德书记告诉我们,闲下来时,他喜欢看看书,思考一些问题。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后,徐书记引用其中的一段话,向我们阐释了东西方文化互通与交融的重要性。
  “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徐书记理了理手里的卡片,继续说,“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句子。我个人认为,虽然东西方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西方的同时,也将西方优秀、先进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古老的中原大地。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交融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上海公路行业工作了10几年的徐明德书记,曾担任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处长,对上海公路建设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担任党委书记后,徐书记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在行业管理中的应用。他说:“公路文化,简言之就是一种行业标准,是在行业中设立一个平台,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并在这种标准和机制的管理下,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的优秀经验,创建属于公路行业自己的特色文化。”
  徐书记的一席话,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上海公路人发自心底的对行业的热爱。
  采访中,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处长严炯浩也谈到如何将文化运用到行政管理当中。他说,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去粗取精,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现代管理理念,才能使全体行业从业人员理解并接受,从而取得令行业进步的效果。谈到即将召开的世博会,严处长说,这对公路行业的行业形象、行业体态、行业社会认同度都能起到提升,甚至飞跃的作用。“虽然听上去有些抽象,好像也不是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做到的,但是我认为,这就像科学发展观一样,是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发展的。”曾担任工会干部多年的严炯浩处长的普通话讲得很好,让我们免去了听不懂沪语的烦恼,“行业的形象要提升,不是一种技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我认为,这要靠企业的文化,靠行业的凝聚力,靠行业的共同价值观。也就是说,要有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文化价值的积蓄。”
  严处长认为,行业要发展,必须有优秀的管理机构,必须不断总结、提炼行业中业已形成的优秀品质。只有不断破除旧的形式,挖掘深层次的精神,才能在行业中形成新的理念,从而在行业中获得新生。
  新世纪的新气象
  进入新世纪,上海公路人给自己设定了新的标准,向着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阶段迈进。2006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大力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四个中心”建设。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为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
让上海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资金投入强度、工程建设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自从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消息传来,这片洋溢着奋进与希望的土地便为之沸腾。从2006年起,上海公路行业制订了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在行业内部开展各种竞赛比武,全方位提高上海公路的质量。
  高速公路上的年轻人
  2002年底,上海市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正式建成,该系统可以对全市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况实施监控。同时建成的还有上海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从而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使收费效率大大提高。2005年,上海公路实现了高速公路路网与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的信息互通和诱导联动,并建立了上海公路应急信息中心,完善规范了应急机制、处置预案辅助决策、路政车辆GPS定位与动态调度等先进功能,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为缓解高速公路收费拥堵,
降低环境污染,上海公路积极推进长三角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同年开发应用的“规费网上征收系统”实现了公路规费网上征收,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2008年底,上海公路基本完成了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建设一期工程。
  所有这些工作都由一个被称为上海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的单位来完成。成立7年来,这个以“联网收费,即时监控、联动应急”为一体的网络化管理中心已成为上海高速公路网主要的信息汇集和发布中心、处置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以及高速公路的管理、控制、分析研究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高速公路路网的“大脑中枢”。在这里,平均年龄28岁以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29名年轻人组成了朝气蓬勃、团结奋进、互帮互爱的大家庭。7年来,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心的发展和壮大,上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每一次改善,都记着他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点点滴滴。
为了打造一支行业领先、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从业队伍,树立高速公路品牌窗口形象,监控中心的年轻人们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终于得到了市民的肯定和好评。
  这几年,“以人为本”这句话在各行各业都叫得比较响,但真正做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员往往仅能看到“天雨路滑,注意安全”等友情提醒信息,但在上海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管辖的外环线浦西段主线道路和各个出入匝道,情报板上总是滚动播放前方的交通状况、路段通行距离和行程时间等信息。2005年,他们引进了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联动诱导系统,通过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等方式,让出行者掌握更全面、更完整的路况信息。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外环线的交通拥堵现象,使外环线通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令这一路段的交通诱导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005年全国干线公路养护大检查中,交通部检查组组长焦建华亲临现场观摩了中心运行指挥的情况,并高度评价道:“中心的信息板发布系统起到了真正的智能诱导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领导的鼓励更激起了上海公路人争先创优的干劲。2007年,上海市公路管理处网站全新改版,也带动了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提高。全新的面貌、更多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便利。说到上海公路的网络建设,不能不提一提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处长严炯浩。这位全国公路系统最年轻的领导,凭着敏锐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不断拓宽渠道,为上海市民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
  在严处长的带领下,上海公路信息化建设越来越红火:每隔5分钟更换1张动态交通图片,每隔1分钟更新1次气象数据,虽然对网站维护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方便,上海公路人做到了。现在,上海市民只需按下鼠标,足不出户也能轻松办事。对此,严处长说:“我们一旦打开了窗口,就要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也是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上海,随着交通、人员、物流交往不断增加,上海高速公路网平均日车流量已超过35万辆。联网之初,主线收费站频频发生拥堵现象,社会投诉电话也总是应接不暇,为此,监控中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制定了《上海高速公路收费道口排堵保畅应急预案》,开通了“”专线电话,方便市民投诉、咨询和申请救援。专线电话开通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现在,许多上海市民已经养成了出门前拨打“”电话查询路况的习惯。
  上海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是一支年轻的团队,阳光向上、朝气蓬勃是他们的一大特色。除了日常工作外,监控中心还建立了定期业余学习与交流的制度,多次组织大家到各条高速公路进行实地考察,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使行业青年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争做优秀讲解员”提高了监控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了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发放信用实践承诺卡、建立首问负责制,让青年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承诺,也让监控中心在排堵保畅、交通疏导工作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支队伍虽然年轻,历年来获得的荣誉可不少:
  年获上海市文明班组称号;
  2004年获上海市“绿色通道”青年突击队称号;
  2005年获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称号;
  年获上海市文明班组称号;
  2006年获市级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称号;
  2006年获年度上海市市政行业“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称号;
  2007年荣获“办特奥、迎世博”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优质服务示范集体称号;今年,他们正在积极申报“上海市公务员优秀实习基地”……
  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与付出。上海高速公路交通监控中心的年轻人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内外兼修”的通征办
  2009年,对于中国公路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1日,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正式开始实施。与兄弟省市一样,上海市2009年度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拉开了序幕。面对舆论压力巨大、社会观望气氛浓重等不利条件,上海市公路管理处通征办积极应对,果断施为,对内创新管理机制、狠抓服务质量;对外加强新闻宣传,坚持政务公开,拓展便民渠道,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保障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养路费取消后,通行费在费源控制、执法手段等各方面都存在缺失,而短时间内又难以解决,这成了征管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对此,通征办采用“抓手全程化、渠道多样化”的征管模式,积极协调横向相关部门,将通行费征管工作锁定在车辆从购买到报废的每个环节上,并在传统征管手段的基础上将通行费缴费情况纳入诚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记录。如此双管齐下,既有利于引导车主主动承担缴费义务,又避免了传统管理手段易引发矛盾的缺点,确保了改革过程平稳有序。
  新的历史条件提供新机遇的同时,往往也带来新的问题。这个时候,“服务为民”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征稽员手中的工作量并没有因为养路费的取消而减少,相反因为新的形式而有所增加。有的车主不理解,征稽员就要耐心地解释、做工作。“面对怒气冲冲的车主,往往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成为叩开理解大门的敲门砖。”朴素的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微笑,永远是人与人沟通最好的钥匙。改革实行一年来,上海市公路征稽工作进展平稳,优秀的业绩是对征稽工作者们最好的肯定和赞扬。有人说征稽工作吃力不讨好,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可上海市公路管理处通征办的同志们却通过在全市汽车上牌点及主要汽车销售公司发放《上海市贷款道路通行费缴费指南》等方式,用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单拉近了与车主之间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向车主宣传相关条例,征稽办的工作人员还积极通过社会媒体进行宣传,向社会准确传达了通行费征收于法有据、合理合规、广大车主缴费情况良好等信息,为车主释疑解惑,打消了部分车主的观望情绪。同时,他们还对全市45个征稽所(站)的政务公开栏进行了全面调整,更新后的公开栏涵盖了《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信息》、《部分车辆办理养路费、通行费事项所需资料》及《养路费、通行费业务办理流程》等信息,以更全面的内容、更简洁的语言,更实用的信息,让车主及时获取征收依据、征收标准、监督投诉渠道等信息。
  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征费渠道,通征办还与银行、邮政等部门合作,开通了银行代缴和网上
缴费等多种便捷缴费途径,为车主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深受车主青睐。
  国省干线上的排头兵
  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已成为城市速度、文明和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改变了以往“中间一条道,两边是农田”的陈旧面貌,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连通长三角和上海市各城区的快速路网迅速形成。到2008年底,上海市公路总里程已达到公里,国道563.469公里,干线公路897.038公里。市管公路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车行道仅6米宽、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沪苏公路(今曹安公路的前身),到“五纵七横”中国道320上海段的沪莘枫公路,上海的国省干线公路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沧桑巨变,自身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把“以人为本,以车为本”、“修路铺桥造福社会”视为公路行业为服务行业物质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作为市管公路养护监管和路政管理两项职能相交融的单位,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市管署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市管公路管理现状的新路子。
  说起来,上海市管公路的里程并不算长,上海市管署的公路人就更讲究精耕细作,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他们的心里有个目标,就是把每条市管公路都打造成精品公路。
  开展预防性养护,倡导使用无公害药剂防治病虫害,在合适的路段穿插绿化小品,增加世博元素,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公路本身得到优化美化,也提高了市管公路环境的层次和品位。
  如今,亭枫公路经过绿化改建,已是乔、灌、地被结合,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了“人在路中、路在林中”的优美景色;沪闵公路因两旁胸径四五十厘米的参天香樟而成为著名的“香樟大道”。
  绿色的路离不开公路人长期的养护与管理。今年下半年,市管署结合“600天环境整治行动”,把养护工作中好的经验转化为管理成果,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积极组织立功竞赛。功夫不负有心人。长久的努力,换来了市管公路大中修工程行业文明工地创建率达到100%、达标率85%以上的好成绩,外环线的大中修工程也开创了上海市养护工地被评为市级文明工地的先例。
  “人民的呼声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几年来,市管署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将公路文化建设提高到更新、更高的档次。
  粉刷一新的道班房给职工们提供了全新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娱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既寓教于乐,又密切了干群关系;多种多样
的培训班、报告会、交流会和公路简讯,让职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监管+服务”的工作模式,“伙伴式、合作式”的干群关系,朴素真诚的“铺路石精神”、“老黄牛精神”,市管署在不断提升公路管理养护水平、获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的同时,也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弘扬、丰富着公路行业文化,营造着欣欣向荣的工作局面。
  穿越时空的桥梁
  桥连接了道路,沟通了文化,繁荣了经济,造福了人类。桥是人类伟大的文化创造,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纽带、文化的载体,也是美与和谐的象征。
  在上海,数不清的古桥点缀在纵横的水网之上,或平或拱,或石或木,每座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成立45年以来,这些古桥与新建的钢筋水泥大桥一样,成为上海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公路桥梁总数已达到9309座,其中市管公路桥梁为369座,高速公路桥梁为751座,各区(县)管养公路桥梁2379座,乡村公路桥梁共计5810座。“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共改造危桥944座,目前,全市公路桥梁总体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说起对上海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公路处桥梁科功不可没。
  为加强对市属公路桥梁的动态管理,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桥梁科开发了桥梁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有效地提升了上海市公路桥梁的动态管理能力;桥梁是否受控直接关系到使用的安全。在上海,各个桥梁管养单位都明确了桥梁养护分管领导,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职公路桥梁养护工程师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员培训班,在公路行业内初步建立起公路桥梁管理养护网络;编制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规范,将《冰雪天应急处置手册》、《大雾天应急处置手册》、《防汛防台处置手册》、《桥梁应急处置手册》和在此基础上完善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手册下发到每个人,从细微处入手,完善了公路应急管理体系,规范桥梁动态应急管理流程,为桥梁安全受控提供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公路桥梁的动态应急管理能力。
  爱路、爱桥,公路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路上,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桥上。无论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桥,还是刚刚建成的新桥,不管是城市道路中如长虹飞架的高架桥,还是农村路网上体态玲珑的公路桥,上海公路人总是时刻关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从根本上保护着每一座桥梁。大中修时,碳纤维梁底加固方法提高了桥梁的抗拉能力,提升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小修工程中,针对细缝等微小病害,赛柏斯等新型材料封闭裂缝,有效地防止了内部渗水腐蚀钢筋。在上海市公路管理处采访期间,我们结识了副处长梁丰,一位爱好摄影的公路人。从项目经理到监理,再到工程部主任,这位同济大学路桥
专业的高材生自从迈进了上海市公路管理处的门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业务部门。“从行政到管理,对我个人来说受益匪浅。”年,梁处长曾作为技术干部到新疆工作了3年。3年间,他用镜头记录生活,用上万张照片记录着自己对那片广阔土地的深厚感情。
  向我们介绍自己得意之作的同时,梁处长对新技术、新理念在边远地区的应用感触颇深。
  他说,作为一名技术干部,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3个字:“有作为”。如何做到?梁处长说:“踏踏实实做事。”在他看来,“下工地其实是一种乐趣”。在尘土飞扬的建设工地,在筑路架桥的荒郊野外,“看着自己拥有的技术变成现实,难道不让人兴奋吗?”
  谈到对工程的管理时,梁处长举了一个例子:离开新疆的前两周,他带领同事们将所有项目报告赶制了出来。“不能给工程留尾巴。”梁处长告诉我们,“从入疆的第一天起,我就时刻提醒自己: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我要做的,是把好的经验和技术留下来。”在此后3年的工作中,梁处长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他的手下,有时候一份文件要改上12次。“3年时间,到我离开时,一切都变得从容有序。”说到这里,梁处长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我们不知道沪杭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中哪段桥梁是梁处长参与建设的。当我们乘车飞驰在上海平坦、宽阔的公路桥上,当我们感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时,我的心里总是闪现着一个戴着安全帽、身着橘红色工装的影子。他时而面对设计图纸蹙眉沉吟,时而凝视钢筋铁骨的巨龙壮怀激烈。朝霞为他的眼眸点燃火样的激情,夕阳为他的背影涂抹金色的轮廓。他的汗水滴在脚下的土地,与桥梁一道升腾起无
限的希望。
  擦亮服务的窗口
  路政工作一直是公路行业的窗口之一。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行政许可服务窗口负责着市内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上挖掘公路、跨越、穿越公路设置各类管线及桥涵、临时占用公路及公路用地、在公路上增设平面交叉道口、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工作,面对公众,这个窗口是否干净、是否明亮,一直是上海他的汗水滴在脚下的土地,与桥梁一道升腾起无
限的希望。
  擦亮服务的窗口
  路政工作一直是公路行业的窗口之一。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行政许可服务窗口负责着市内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上挖掘公路、跨越、穿越公路设置各类管线及桥涵、临时占用公路及公路用地、在公路上增设平面交叉道口、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工作,面对公众,这个窗口是否干净、是否明亮,一直是上海公路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擦亮窗口,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确立了“便民、利民”的服务原则。他们将“管理就是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服务理念,不断巩固和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从倡导人文服务的角度消除管理者与相对人的角色差异。
  为使申请人享受到快速、便捷的行政许可服务,路政管理总队在“上海公路”网站上更新了网上申请流程;研究并编制了书面申请告知书;还开通了快递、挂号信等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办事效率,路政管理总队创新地采用了“启动前置”的工作方法,在原有的“受理”程序前增加了一道“登记”程序,让初次前来申请但材料尚未准备齐全的申请人留下已经带来的材料和其联系方式,然后由经办人对其提交的那部分材料先进行审核,为申请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优质的服务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而优秀的管理又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的许可服务窗口始终将制度作为内部办事的重要抓手,实行政务公开、许可窗口岗位分工。
  在经常举行的科务会、交流会、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得失,不但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感情,也分享了经验。而“流水线”的工作方式,由于实行受理人员A、B角制度,调整岗位人员分工,将受理、批阅、踏勘和审批等工作环节进行了分离,从而摆脱了以往从受理开始到办结都是同一人的独立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近年来,总队对路政许可窗口的岗位职责进行了优化调整。除将受理、批阅、踏勘审批等工作环节进行了分离以外,还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软件技术实行网上审批。这样一来,每日受理结束后,受理人可以通过网络向总队上报“登记(受理)情况日报表”,使总队领导能够及时掌握行政许可动态信息。对新到岗的同志,窗口专门配备老同志值班,引导其尽快胜任角色。而为了权责明晰,在每日的日报表中又增加了“值班人”一项。如在
受理中遇到问题,值班人也将承担连带责任,这又为“受理”这第一道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明确责任主体,形成监督机制,利用新开发的“路政管理系统”制作路政数据库,对所有许可资料和经办过程都进行数据录入,也使得项目完工后对其进行“跟踪监督”变得方便快捷。曾经在南京军区武警某部任政委的李清明现在是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副处长,主要负责路政、安保、交通战备等方面的工作。个子不高的李处长身板笔直,走路带风,虽然已经离开部队,在他身上,我们还是能看到军人特有的气质。
  “风正气顺,廉洁团结”,这8个字是李处长对公路处领导班子中肯的评价。在到公路处时间并不长的李处长看来,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领导班子”。上海地域面积超过634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又是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地,如何带领行业职工建设好、管理好上海公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大部制改革后,对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更要求领导班子发挥核心、保垒作用。“这个班子不含糊”,李处长的言谈中仍保留着一股军旅味儿。
  行伍出身的李处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执行命令,贯彻支持,领导交办的事不过夜。”他这样要求自己,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全体上海路政职工。在他的带领下,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保持窗口品牌已成为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行政许可服务窗口的工作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这是上海市公路路政人员对上海市民的承诺。
  多年来,上海市公路路政管理总队始终立足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手段,认真、高效地开展公路路政行政许可工作,在许可受理职能归并到统一的受理中心后,更是努力做好相应的衔接和保障工作,确保许可服务不断、不乱。作为上海公路行业的窗口之一,路政管理总队在年间,连续被评为“上海市红旗文明岗”。现在,他们正根据市府提出的“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工作目标,将提高优质服务能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树立岗位责任意识作为品牌工程的“重中之重”,向着实现最大化社会效应的目标迈进。
  浓墨重彩绘华章
  大道通天阙,飞车连四野。截至2008年底,上海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1978公里增加到公里,增幅为5.64倍;桥梁总数由当初的1512座增加到9309座,是原来的5.91倍;公路密度达到181公里/百平方公里、6.19公里/万人,一大批骨干型工程迅速建成,提高了公路路网的通达性、运行效率和总体服务水平,使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四个中心”的宏伟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国省干线连网成片,高速公路飞驰迅捷,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上海公路人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科教兴路”的战略上。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30年后,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海公路人积极探索公路信息化发展模式,为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提供了科技支撑。2004年,在时任公路处处长徐明德的带领下,上海公路人编制了《上海市公路网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了上海公路G I S空间数据库和公路基础数据库,开发应用了G I S公路设施管理系统,覆盖了公路路面、桥梁、绿化、机电等所有管养设施。
  通过引进路况综合检测车、落锤式弯沉车等快速检测设备,上海市实现了管养公路路况数据的快速、科学采集;一年一度发布的评价分析报告为大中修计划编制及相关业务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桥梁安全运行管理系统为桥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路政管理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路政审批网上登记、查询等功能,提高了路政服务水平;“交通流量调查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可以说,科技的应用,是新世纪上海公路跨跃式发展的助推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让众人的目光聚焦上海,公路也将承载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责任和使命、梦想和希望。大路无言,却书写着公路建设者和养路人的追求和智慧,叙述着他们的艰辛与欢畅,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演绎着公路人默默付出、执著奉献的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和印迹。
  绵延的公路线、巍峨的立交桥,一个个先进劳模不断涌现,一个个建设功臣铸造起不朽的丰碑。每一个公路人都是一块基石,无数敬业奉献的公路人汇聚成了上海公路事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因为他们,上海公路行业两次被命名为“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先后获得“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五连冠”,并19次蝉联“上海市优秀公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荣获2008年度“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行业中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分别荣获国家级和上海市文明单位
等先进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像一个个鲜红的印迹,彰显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海公路行业的党建、精神文明和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累累硕果;这些荣誉又像一面面旗帜,昭示着上海公路更加辉煌的明天。
  海纳百川,路通四方。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一条条四通八达、平畅洁美的公路在申城大地蜿蜒。一座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桥梁似彩虹飞跨在申城的江河上展望未来。上海公路犹如一条金光大道,迎着朝阳不断向前延伸,谱写辉煌灿烂的华章。
  黑色的柏油路代替了白色的水泥路,宽敞通达的快速立交取代了以前的“歪脖子路”,清晰明确的电子指示牌将路况信息显示得明明白白…… 每次来上海,我总能感觉到上海公路的变化。每次来上海,我总要学着上海话在心里说一声――
  侬好,上海公路!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今日信息概览
上周网友最关注公路新闻
上周网友最关注行业热点
中 路 公 告
[ 服务热线 (010) ] [ 在线服务QQ:6673744(大聪头)、(Dior甜心)、(左岸)、(沁雨) ]
京ICP备号-3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方各承担一半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