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每个X变压器周围安全距离与它最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几个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考点突破62晶体的常识(含解析)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考点突破62晶体的常识(含解析) 投稿:唐欠次
晶体的常识 1、我们熟悉的食盐、金属、刨冰、钻石、水晶等都是晶体;而同样透明的玻璃却是非晶体。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否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B.是否是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 C.是否是具有美观对称的外形 D.内…
大班学习活动:水娃娃漫游记 设计思路: 在一次餐后的散步中,天空不适地飘下了几丝雨丝,我本想让幼儿回教室休息,但呈入我眼帘的场景使我惊呆了。小朋友们有些在抓小雨点,像是和雨点玩游戏;有些在雨中旋转着身体,享受着大自然中的雨到底有多可爱;有些在抬头看着…
各种铜管标准及国际对照
铜 管 国外相近的 产品 名中国牌号 称 紫铜T2 管 T3 TP1 TP2 TU2 TAg0.1 国际标准 Cu-FRHC Cu-FRTP Cu-DLP Cu-DHP Cu-OF CuAg0.1 牌号 …
晶体的常识
1、我们熟悉的食盐、金属、刨冰、钻石、水晶等都是晶体;而同样透明的玻璃却是非晶体。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否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B.是否是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
C.是否是具有美观对称的外形
D.内部构成微粒是否在空间呈有规则的重复排列
【解析】有规则几何外形或美观对称的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如玻璃;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也不一定是晶体,如某些无定形体也具有固定的组成。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微观结构不同。
2、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碘与干冰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B.硝酸铵与硝酸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C.氯化钠与氯化氢分别溶解在水中
D.晶体汞与冰分别受热熔化
3、已知在晶体中仍保持一定几何形状的最小单位称为晶胞。干冰晶胞是一个面心立方体,在该晶体中每个顶角各有1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面心各有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实验测得25℃时干冰晶体的晶胞边长为acm,其摩尔质量为Mg/mol,则该干冰晶体的密度为(单位:
A.4M14MM2M
3333aNAaNAaNAaNA
4、下图是CaF2晶胞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CaF2晶胞中含有8个Ca
-B.一个CaF2晶胞中含有8个F
2+C.在CaF2晶胞中Ca的配位数为4
-D.在CaF2晶胞中F的配位数为8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B.甲烷、氨和水都是由极性键结合而成的极性分子
C.同主族不同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一定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D.氟化氢的沸点高于氯化氢的沸点,正丁烷的沸点高于异丁烷的沸点 2+
6、有关晶体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NaCl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形成正八面体
2+B.在CaF2晶体中,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个Ca
C.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与碳碳键个数的比为1∶2
D.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F或FE
2+【解析】由于是气态团簇分子,其分子式应为E4F4或F4E4,CaF2晶体中,Ca占据8个顶角,+-
6个面心,故Ca共8×2+11+6×=4个,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与4个C原子相连,82
而碳碳键为2个碳原子共用,C原子与C—C键个数比为1∶2。
7、某一个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
(1)晶体中每个Y同时吸引着
个X,每个X同时吸引着
个Y,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2)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
(3)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
【答案】(1)4,8,XY2或Y2X。(2)12。(3)109°28'。
【解析】试题分析:(1)有晶胞图得出,Y位于体心,每个Y同时吸引着4个X,X位于顶点,每个X同时吸引着8个Y,X位于顶点,被8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占1/2,X和Y的个数比为 (1/2) 1:=1:2,故该晶体的化学式为XY2或Y2X。
(2)一个晶胞中X周围有3个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八个晶胞相邻,重复一半,故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3*8/2=12个。
(3)2个X和2个Y的连线是正四面体,故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
∠XYX的度数为109°28'。
考点:晶胞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晶胞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掌握晶胞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降温,析出的固体不是晶体
B.假宝石往往是玻璃仿造的,可以用划痕的方法鉴别宝石和玻璃制品
C.石蜡和玻璃都是非晶体,但它们都有固定的熔点
D.蓝宝石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一定相同
【解析】A选项,将饱和CuSO4溶液降温,可析出胆矾,胆矾属于晶体。B选项,一般宝石的硬度较大,玻璃制品的硬度较小,可以根据有无刻痕来鉴别。C选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D选项,由于晶体的各向异性导致蓝宝石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有一些差异。
9、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N4的摩尔质量是56g
10、最近发现,只含镁、镍和碳三种元素的晶体竟然也具有超导性。鉴于这三种元素都是常见元素,从而引起广泛关注。该新型超导晶体的一个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A.Mg2CNi3
1【解析】由“均摊法”可知镁原子为正方体的顶角,故其个数为8×=1,镍原子位于面8
1心,故其个数为6×=3,碳原子位于中心,其个数为1,所以该晶体的化学式为MgCNi3。 2
11、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A.1∶3∶1
B.2∶3∶1
C.2∶2∶1
D.1∶3∶3
【答案】A 【解析】在晶胞中,处于顶点的粒子实际只占11,处于面上的粒子占,处于体内的粒子82
完全属于该晶胞,所以可得该晶胞中A的个数为8×11=1,B的个数为6×=3,C的个82
数为1,所以晶体中A、B、C的原子个数比为1∶3∶1。
12、晶胞是晶体结构中可重复出现的最小的结构单元,C60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摩尔质量是720
B、C60与苯互为同素异形体
C、在C60晶胞中有14个C60分子
D、每个C60分子周围与它距离最近等距离的C60分子有12个
【解析】试题分析:C60是单纯由碳原子结合形成的稳定分子,它具有60个顶点和32个面,其中12个为正五边形,20个为正六边形。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20。A正确。
C60是分子晶体,B错误。
C60晶体为面心立方排布,所以每个C60晶胞有4个C60分子 (面心3个,顶点1个),C错误。 C60晶体中C60分子的配位数是12,因此D也正确。
考点:晶胞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晶胞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中,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
13、纳米材料的表面粒子数占总粒子数的比例极大,这是它有许多特殊性质的原因。假设某氯化钠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恰好与氯化钠晶胞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如图所示),则这种纳米颗粒的表面粒子数与总粒子数的比值为()
【解析】“纳米颗粒”是独立的“分子”,所有粒子均属于该颗粒。表面粒子数=8+6+12=26。总粒子数=表面粒子数+中心粒子数=26+1=27。本题很容易把“氯化钠纳米颗粒”当作“晶胞”来进行计算:Cl个数=8×-111++6×=4,Na个数=12×+1=4,从而错824
误的得出表面粒子数∶总粒子数=(8-1)∶8=7∶8而错选A。因此,处理该类题目即确定微观粒子数时应注意“纳米颗粒”与“晶胞”的不同。
14、科学家发现的钇钡铜氧化物在90K具有超导性,若该化合物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YBa2Cu3O4
【解析】图中三个立方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晶胞。从图看出:每个晶胞体内含有1个钇原子和2个钡原子。下面计算每个晶胞单独占有的铜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图中共有铜原子16个,其中位于顶点(最上层平面和最下层平面)的共8个,这个晶胞中只分摊到8×1/8=1个;位于棱线(中间两个平面)的也是8个,这个晶胞分摊到的份额是8×1/4=2个;所以,每个晶胞单独占有的铜原子数为3个。图中共含氧原子13个,位于晶胞面上(不含棱)的是7个,位于晶胞棱上的是6个,所以,每个晶胞单独含有的氧原子数共为7×1/2+6×1/4=5个。
至此可知,该晶体每个晶胞中平均分摊到(即单独占有)的钇原子、钡原子、铜原子和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2、3、5,所以化学式为YBa2Cu3O5,答案选C。
15、某物质由A、B、C 三种元素组成,其晶体中微粒的排列方式如图所示(
B.YBa2Cu2O5 C.YBa2Cu3O5
D.YBaCu4O4
该晶体的化学式是(
16、某化学课外小组以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可分解为如下各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
G.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H→________→E→F
(2)D步骤为什么要不时旋开活塞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B D G
(2)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
(3)使分液漏斗下端漏斗颈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出
(4)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顺利流出
(5)CCl4与水既不反应也不互溶,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解析】(1)题中给出了八个步骤,后五个步骤的顺序也已给出了其中四个:A→H→()→E→F,只要考虑到静置、分层后才能分液,操作顺序应为A→H→(G)→E→F。前三个步骤应为:查漏→装液→振荡,即C→B→D。(2)振荡分液漏斗时,会产生气体,导致漏斗内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3)操作时要注意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入烧杯中。(4)为保证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流下,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应注意漏斗内部应与外界大气相连通。(5)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应是两种溶剂不互溶,且要提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应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17、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分子式的常用装置,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已知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O2=2H2O+O2↑)
回答下列问题:
(1)C装置(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
(2)写出E装置中所盛放物质的名称
它的作用是
(3)若将B装置去掉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4)若准确称取1.20 g样品(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经充分燃烧后,E管质量增加1.76 g,D管质量增加0.72 g,则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
(5)从定量测定准确角度去考虑,该装置应怎样进一步改进
【答案】(1)使有机物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2)碱石灰或氢氧化钠
吸收CO2气体
(3)造成测得有机物中含氢量偏高
(5)在E后再连一个干燥管,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E
【解析】明确各装置的作用是解题的前提,A用来制取反应所需的氧气、B用来吸收水、C
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D用来吸收产生的水、E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D;根据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可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CuO的作用是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转化为CO2;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可借助元素的质量守恒进行解答。
(1)CuO的作用是使有机物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2)E装置中所盛放物质最好选用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可以完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故填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它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
(3)分析实验设计思路可知,B装置是用来吸收A中的水蒸气,若去掉B装置,从A中挥发出来的水会进入D中,对氢元素的测量结果会有影响,造成测得有机物中含氢量偏高。
(4)本实验需测定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原理是根据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求碳元素的质量,有机物燃烧时可能也产生一氧化碳,为了测定精确,要将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氧化铜通过与一氧化碳反应能保证有机物中的碳都转化为CO2;根据硫酸铜吸收的水的质量求氢元素的质量,然后根据碳、氢元素的质量和是否等于1.2克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过程如下:
E管质量增加1.76克说明生成了1.76克二氧化碳,可得碳元素的质量:
1.76g×(12÷44)×100%=0.48g
D管质量增加0.72克说明生成了0.72克水,可得氢元素的质量:0.72g×(2÷18)×100%=0.08g
从而可推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2-0.48-0.08=0.64g
设最简式为CXHYOZ
12X:Y:16Z=0.48::0.08:0.64
X:Y:Z=1:2:1
最简式为 CH2O。
(5)因为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进入到E装置中,所以改进的措施为在E后再连一个干燥管,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E。
18、由Fe2O3、CuO、A1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1)混合气体Y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反应①中生成混合气体X的化
学方程式是
(2)通过上述实验及其现象说明,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
(3)为进一步确定样品中的未知物质,可以用上述反应过程中的溶液,设计一个简单的后续实验就可以确定,方法是
【答案】(1)NO、CO2
C+4HNO3(浓)
CO2↑+4NO2↑+2H2O
(3)取溶液A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Fe2O3;若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样品中没有Fe2O3
19、选出正确选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1(1)某实验需1.00 mol·L的氯化钠溶液80 mL,你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是(
D.1 000 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量取5.6 mL的液体,所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制某溶液50 mL,应选择的烧杯是(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应选用规格大的且与所配溶液体积最接近的容量瓶 (2)A 应选用规格与所量取溶液体积最接近的量筒 (3)C 选用烧杯的容积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解析】(1)欲配制80 mL的溶液,而没有80 mL这一规格的容量瓶,则可选规格大的容量瓶,为了减少误差,不能选用规格小的容量瓶配几次;选用规格太大的则浪费试剂。
(2)量取液体时,量筒的大小应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量取少量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体积较大的液体;(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用烧杯来溶解溶质,为防止液体溅出,方便操作,一般情况下选用烧杯的容积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宜。
20、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某有机化合物8.8 g,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分别是22.0 g和10.8 g,则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C5H12O2
22.0 g【解析】因为m(CO2)=22.0 g,所以n(CO2)=mol,则m(C)=0.5 mol×12 -1=0.5 44 g·mol
10.8 g-1g·mol=6.0 g,因为m(H2O)=10.8 g,所以n(H2O)-1=0.6 mol,则m(H)=18 g·mol
0.6 mol×2×1 g·mol=1.2 g,故m(O)=8.8 g-6 g-1.2 g=1.6 g。则有机物分子中-1
n(C)∶n(H)∶n(O)=61.21.6=5∶12∶1,所以此有机物的实验式为C5H12O,该实验式12116
中氢原子已达到饱和,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21、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C、D同周期,
A、D同主族,E和其他元素既不在同周期也不在同主族,B、C、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和D的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________(填“A”或“D”);A和B的离子中,半径较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3)A和E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其晶胞(晶胞是在晶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结构如
上图所示,阳离子(用“·”表示)位于该正方体的顶角或面心,阴离子(用“°”表示)均位于小正方体的中心。该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
【答案】(1)D Na (2)第三周期第ⅢA族+
【解析】本题的突破点主要是“B、C、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结合其他题给条件,可知C是Al元素。根据题干所给条件不能确定A、D所在的族,必须结合第(3)问确定。
22、来自石油的有机化工原料A,其产量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A可以发生如下转化:
已知:E是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其分子式为C4H8O2,F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1)A的分子式是
,C的名称是
(2)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证明该官能团具有酸性的方法是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④的类型是
【答案】(1)C2H4
(2)羧基;向D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若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则证明羧基具有酸性
(3)CH3COOH+C2H5OH △
CH3COOC2H5+H2O
【解析】A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此物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所以A是H2C=CH2,E是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E是酯,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则B和D一种是酸一种是醇,B能被氧化生成C,A反应生成B,碳原子个数不变,所以B是乙醇,D是乙酸,铜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醇被氧气氧化生成C,所以C是乙醛,A反应生成F,F是一种高聚物,可制成多种包装材料,所以F是聚乙烯,则
(1)通过以上分析知,A的分子式为:C2H4,C的名称为乙醛;
(2)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羧基,检验羧基具有酸性的方法是:向D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若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则证明羧基具有酸性;
(3)反应③是酯化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反应④一定条件下,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该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23、已知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微粒,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A是一种含有18电子的微粒,C是一种含有10电子的微粒。请完成下列各题:
(1)若A、D分别是两种气态单质分子,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是一种四核含18个电子的分子,D是一种气态单质分子,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B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均是含2个原子核的微粒,其中B中含有10个电子,D中含有18个电子,则A、B之间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是一种含有22个电子的分子,则符合如图关系的A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如果是有机物则写相应的结构简式)。
【答案】(1)2F2+2H2O===4HF+O2
(2)N2H4 H—O—O—H
--2-(3)HS+OH===S+H2O
(4)CH3CH3、CH3OH(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本题把指定电子数目的有关微粒作为命题素材,着重考查考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寻找10电子、18电子、22电子微粒,必须从元素周期表出发,遵循由原子到分子,再到离子的思考途径,列出相应的微粒。如10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而对18电子微粒的推断,对有序思维的要求更高,技巧性更强,我们可以以推断10电子微粒的思路来进行分析,对数字18作一拆分,把18拆成9+9,找出F2后会使18电子的微粒打开一个大“空间”,9电子的可以是F、OH、NH2、CH3等,对这些9电子微粒再进行重组可得,分子:F2、HO—OH、
+2+2—NH2—NH2、CH3—CH3、CH3—F、CH3—OH,阳离子:N2H5、N2H6,阴离子:O2。列出相关微粒
后,再结合各种微粒所对应的性质及题目的相关要求就可以顺利得到答案。
24、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应用广泛。
请回答下列问题:(1)N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
2+2+(2)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Ni和Fe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 pm和78
pm,则熔点NiO________FeO(填“”);
(3)NiO晶胞中Ni和O的配位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镍与镧(La)形成的合金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其晶胞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合金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1)1s2s2p3s3p3d4s或[Ar]3d4s
(2)> (3)6 6 (4)LaNi5
25、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题:
(1)平均________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
(2)石墨晶体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C化学键之比是________。
(3)n g碳原子可构成________个正六边形。
【答案】(1)2 (2)2∶3 (3)(n·NA)/24
【解析】(1)方法1:利用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平均每个正六边形需碳原子:6×1/3=2(个)。 方法2:每个碳原子提供的边数为3×1/2=1.5,故(6×1/2)/1.5=2(个)。(2)分析每一正六边形:①所占的碳原子数为6×1/3=2;②所占的C—C键数为6×1/2=3,故答案为2∶
3。(3)n g碳的原子数为?n/12?NAnNA,故答案为。 122
2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元素中,属于s区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写出元素⑩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
(3)元素第一电离能为⑤________⑨(填“大于”或“小于”)。
(4)元素③气态氢化物的中心原子有________对孤对电子,其VSEPR模型为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该分子为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其水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5)元素⑦的钠盐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每个Na周围与之距离最近的Na的个数为
________。若设该晶胞的棱长为a 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钠盐的密度为____________。
【答案】(1)H、Mg、Ca
)1s2s2p3s3p3d4s (3)大于 (4)1 四面体 sp 极性 先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淀
溶解得深蓝色溶液
【解析】(1)s区的元素主要集中于ⅠA、ⅡA族,故属于s区的元素是H、Mg、Ca。(2)元素
2262662⑩的核电荷数为26,为Fe,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p3s3p3d4s。(3)同主族
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因此第一电离能元素⑤大于元素⑨。(4)元素③为N,
3其气态氢化物NH3中含有1个孤对电子,VSEPR模型为四面体,中心原子N原子为sp杂化,
NH3为极性分子。向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先产生蓝色Cu(OH)2沉淀,后溶解得到深蓝色
++[Cu(NH3)2]SO4溶液。(5)NaCl晶胞中每个Na周围与之距离最近的Na有12个,运用均摊法,
该晶胞中含有4个NaCl,设NaCl的密度为ρ,则a cm×ρ=
27、在干冰中,CO2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________,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的CO2分子有________个,在晶体中截取一个最小的正方形,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正好落到CO2分子的中心,则在这个正方形的平面中共有________个CO2分子。
33个,解得ρ
【答案】范德华力 12 4
【解析】氢键存在于已经与电负性较强的原子(N、O、F)结合的氢原子和电负性较强的原子(N、O、F)之间,CO2分子不具备形成氢键的条件,所以在CO2分子之间只有范德华力。如果分子之间只有范德华力,则在形成晶体时采取分子密堆积的方式,每个分子周围有12个与之距离相等且最近的分子。
从晶胞结构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晶胞的每一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但是这个不是可以找到的最小的正方形。晶胞每一个面的对角线把这个面分成四等份,每一份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恰好是一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这个正方形才是干冰晶体中最小的正方形,由四个CO2分子围成。
晶体的常识 1、我们熟悉的食盐、金属、刨冰、钻石、水晶等都是晶体;而同样透明的玻璃却是非晶体。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否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B.是否是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 C.是否是具有美观对称的外形 D.内…
晶体的常识 1、我们熟悉的食盐、金属、刨冰、钻石、水晶等都是晶体;而同样透明的玻璃却是非晶体。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否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B.是否是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 C.是否是具有美观对称的外形 D.内…
晶体的常识 1、我们熟悉的食盐、金属、刨冰、钻石、水晶等都是晶体;而同样透明的玻璃却是非晶体。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否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B.是否是具有固定组成的物质 C.是否是具有美观对称的外形 D.内…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每个x同时吸引着______个Y.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______个.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______.
daskjfha6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每个X与8晶胞相连接,每个晶胞中含有一个Y离子,所以每个X同时吸引着8个Y,采用沿X、Y、Z三轴切割的方法知,每个面上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为4个,三个面共有12个X,如图为,四个X构成正四面体结构,Y位于正四面体中心,这种结构与甲烷的结构完全相同,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109°28′,故答案为:8;6;109°28′.
为您推荐:
每个X与8晶胞相连接,每个晶胞中含有一个Y离子,据此判断每个X同时吸引多少Y;采用沿X、Y、Z三轴切割的方法判断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个数;四个X构成正四面体结构,Y位于正四面体中心,这种结构与甲烷的结构完全相同,据此判断∠XYX的度数.
本题考点:
晶胞的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晶胞的计算,难度较大,会利用三线切割的方法判断配位数,会知识迁移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形到三点距离相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