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这句屈原天问 哲学理解语言

「存在即合理」本是句哲学名言,却不停被用来胡搅蛮缠
「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于翻译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正解又是什么?
肖深刻的九叔,德语教师
简言之:误解在“理”字上。存在的就是符合天地之理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人伦之理。关键是“合”的什么“理”,且不能简写。一简写就成了“合情合理”。很多事情合乎“天理”,但是不符合“人理”。例如:钱包被偷了,面包被老鼠啃了。这些都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不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抓住小偷不送衙门,看见老鼠不喊打。我说的“天理”也不是“天理难容”的“天理”。这个成语中的“天理”实际上是“人理”,包含人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借了天的名义而已。《道德经》里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才不会为你伸张正义,惩罚小偷和老鼠呢。天地对万物都像对待用来祭祀的草扎狗一样。道家的圣人无为,不掺和百姓的事。这就是“天理”,不是“人理”。所以建议的翻译是:存在即是符合天地之理。还要注上:不一定符合人伦之理。--------------------------------------------------原来在此答案前面的部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译是:What i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懂这些外语的人士立即可以看出,这说的根本就不是一般人以为的那个意思!重点在"vernünftig"这个词上,"vernünftig"和"Vernuft"(理性)有关,英文翻译成"reasonable"或"rational"都不是中文“合理”的意思。因为中文说“合理”,例如“收费'合理'”,指的是某个事物是必要的、恰当的、可以被允许的。“合理”是“合乎情理道义”,所以说“合情合理”。和中文“合理”最接近的英文词是"right"。可惜,我翻遍词典, "reasonable" 和 "rational" 都被翻译成“合理”。这不是哪个翻译的过失,而是中文的缺陷,粗糙、含混、表意难以精细准确。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无数现象符合某种“理”(reasonable),有其出现的reason,但并不一定是“合情合理(right)”的,例如犯罪。
唐逍,新书《另一种哲学》
我觉得对非哲学专业也不是黑格尔爱好者的朋友来说只要知道这句话是个误解就够了,正解是什么意义不大,可以说在没有哲学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我觉得我来纠正误解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人们忘记这句话、抛弃这句话,不要再用了,因为大多数人用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既不符合黑格尔的原意,也不合逻辑。如果再有人引用这句话,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驳斥。 首先可以说这句话是被普遍误解的一句话,根本不是黑格尔的原意。接着可以反问他如果夜深人静的时候邻居大声吵闹,你睡不着,你会不会说只要存在了就是合理的,所以不会去干涉,让他「合理地」吵得你睡不着。通过类似这样的例子,证明我们可以纠正某些行为,而不是因为它存在就完全认同它。 合理在这里的意思是不清楚的。「合理」既可以表示有原因,情有可原之类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无需纠正、理应如此的意思。很多人把这两个意思弄混了。往往前者是可以认同的,你可以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但认同有原因不等于认同理应如此、不可纠正。偷东西有原因不等于理应偷盗、不可纠正。
- 接下来是对这句话本义的一些尽可能通俗的解释。这个问题下有两个专业答案(颜逸 和 陆丁 的答案),在此推荐一下。只不过我觉得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答案并不容易看懂。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对应的那句完整的德语原文是:
Was vern&nftig ist,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nftig.(Hegel,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Frankfurt am Main 1972, S. 11)参见德文维基(我不懂德语)
What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Hegel,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Preface. Translated by S W Dyde, 1896)
完整中译是: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虽然原文是现实而不是存在,但大家可能也没觉得这两个词有多大的区别,误会并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误会是,你看着黑格尔写的是「现实」「理性」或者「存在」,其实他用这些词和一般人理解的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对于不了解这些术语的读者来说,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圈圈是叉叉」或者「凡是叉叉的东西都是合乎圈圈的」&&换句话说,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而不是凭自己对日常语言的理解想当然地理解它。那么黑格尔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黑格尔在他自己的著作里定义了什么叫「现实的」(wirklich),具体的定义我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个「现实的」并不等于日常所说的现实存在的、现存的、与「虚构的」相对的那个意思。要对这个概念有所理解,除了啃原文之外,相对容易的方法是简单介绍一下哲学史背景。我选择要介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哲学的大框架。对于柏拉图来说,他认为(人们日常所说的那个)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不是这把椅子、那把椅子,最真实的是「椅子的理念」,是那个最完美的椅子。换句话说,个体(殊相)是虚假的,共相才是真实的。(殊相和共相可以理解为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最真实最完美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和模仿,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拙劣的。 柏拉图做了这个区分之后,后世的西方哲学家至少有一半都抬高理念世界,贬低现实世界。他们认为理念世界才是那个完美的、属于哲学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把平常人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称为「现实的」「实在的」,我们所谓现实的只是变化无常的「现象」和「意见」,理念世界才是「实在的」、是「真」的。 对于黑格尔来说,他倒是关心(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按照抽象的理念世界的运动逻辑来完成的。黑格尔就像上帝一样观看、解释整个世界的发展,他提出的「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Mind/Spirit/Geist),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理性」理解为一个更原始的、更独立的、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世界,或者说是处于「上帝」那种地位的东西。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变化发展演化生成的。「绝对精神」就相当于世界的源泉、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本来面貌。说到这里,你应该就知道他说的「合乎理性」和你最开始理解的那个「合乎理性」差得很远了。 至于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它指的是符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那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运动的逻辑)。「现实的」就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也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理性和辩证逻辑是一致的)。但日常意义上现实的、现存的事物不一定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甚至有可能是按照辩证逻辑必然被淘汰的事物,所以黑格尔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在为现存事物辩护,甚至其中还有改变旧事物、有革命的逻辑在里面。但是黑格尔本人的哲学总体上还是保守的,这又与他关心类似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世界而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里的革命的、破旧立新的逻辑,马恩的看法是黑格尔本人虽然有一个革命的辩证法但却得出了非常保守的结论。到这句话来说,这句话并不是一个保守的结论,但是这句话即使在母语环境也被很多人理解成为现实辩护的意思,因为他们没有从黑格尔定义的「现实」来理解。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对语言本身的反思。在这里之所以要进一步阐述,是因为我们在讨论了艺术的表达之后引出了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无意在此做太多的哲学思辨,只希望能通过探讨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给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思考叙事心理治疗的潜在价值的机会。因为我们相信叙事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在语言的层面理解人的生活世界。德里达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同时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当我们说“A是A”的同时也在表达“A不是A”的意思。当我们强调“我不是小偷”的时候,分明表达了另外一种声音“你是小偷”。关于语言和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这句话明确表达了两者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它的反面成立的时候才能存在。换句话说,因为很多人在语言中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才会有人指出回家的方向。所以指出“语言是存在之家”的时代晚近并不能说明在人类思想史上这种体验也同样新鲜。西方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思想史都历经很多不同典范的变迁,但是有一个根本传统一直没有变,对这个传统最好的概括就是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其实这个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前年。人们曾经以为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西方的思想一直都在默默地运用这个道理,虽然不曾特别表述。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存在之家。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思维是存在之家,从而可以推出语言是存在之家。我们认为之所以海德格尔能够提出这个说法,恰恰是这个传统动摇的表现。黄玉顺教授认为“这个逻辑推论的过程,正好反映出了西方哲学全部历史的过程。”他说:如果说古代存在论哲学意在说明“存在如何”(命题z),近代认识论哲学意在说明“思维如何”(命题y),那么现代语言哲学就意在说明“语言如何”(命题x)。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形式推理:{(x → y)^(y → z)} →(x → z)其中:①(y→z)意味着:没有思维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这就是古代存在论哲学的结果“思维是存在之家”。②(x→y)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思维的存在。这就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结果“语言是思维之家”。③(x→z)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这就是现代语言哲学的结果“语言是存在之家”。仿照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说法,可以说,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传统是:存在即被思维。现代发生了所谓“语言学转向”以后,此说法又演变为:存在即被陈述。这个传统是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就已成型了的,而直到今天,例如海德格尔哲学,也未能超脱。海德格尔终身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传统,结果仍然像孙行者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说思维是存在之家,语言是思维之家,那么什么是语言之家?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继“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向何处去?看来,今天的西方哲学家们如果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传统,他们首先必须超越现代语言分析哲学;进一步说,他们还必须超越海德格尔式的“超越”方式。具体来说,他们当然必须继续研究语言-逻辑-思维,但是首先必须把它们拉下形而上学存在论的王座;他们当然必须反思存在,但是首先必须把存在从语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总之,他们必须冲破语言的牢笼。只有语言不再是存在之家,人的叙事才真正能够创造更多的意境,人才能真正为自己做主。当现代人不再生活在进步、发展、成功等词语之中的时候,生活才能恢复应有的景象,或许那将是田园诗一般的生活景象。人生的规划可能不再是一个“放羊-生娃-放羊”式的循环。-------------------------------------------------关注我们1、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点击“关注”。2、加ID:【INarrative】。3、搜索公共账号:【叙事心理研究】。-------------------------------------------------叙事心理研究:叙事心理学核心技术学习分享,叙事心理学本土化最新进展,国际学术交流,欢迎加入。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天问 哲学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